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与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斌[1](2021)在《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脉络血瘀证后的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麻木)、踝肱指数(ABI)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明确其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便于临床更好地使用及推广。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TAO(脉络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洛他唑联合中药汤剂(桃红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脉管胶囊,两组均治疗28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经相关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脉管胶囊治疗TAO(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间歇性跛行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21天、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息痛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第21天、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麻木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不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ABI: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总积分:组内比较,治疗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第2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总疗效:观察组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结论脉管胶囊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肢ABI,从而改善与患肢缺血相关的临床症状。同时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立强,吴二利,张家墉[2](2021)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指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主要累及于四肢末端中、小静脉,阶段分布的慢性复发性血管闭塞疾病。其临床病理表现多为四肢血管壁阶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血栓形成。多见于青壮年,目前对其具体病因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普遍认为多于抽烟、寒冷刺激、外伤等因素相关[1]。临床典型表现主要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肤色泽改变、麻木、发凉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雷诺现象,甚者出现溃疡和坏疽[2-3]。
王赛,白明,苗明三[3](2021)在《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分析》文中认为基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病症特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并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总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造模对象、模型优缺点。分析其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吻合度,总结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与西医临床病症吻合度较高,与中医寒湿阻络证和热毒伤阴证吻合度较高,与湿热毒盛证和气血两虚证吻合度较低,没有与血脉淤阻证相吻合的动物模型。患肢病变程度、病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为最常检测指标。现阶段相对于大量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例报道,实验研究相对薄弱,建立合理的模型判断量化标准,复制与中医证候吻合度更高的动物模型是日后的研究重点。
刘泓利,梁茂新,李国信,汪天青[4](2021)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规范和辨证差异性比较》文中指出通过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专病会议指南和学术界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各辨证标准文献之间,学术界与辨证标准文献之间,以及学术界内部,均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全面分析了辨证失范的严重情况及其成因,并给出重新辨证规范的思路与方法。
崔海燕[5](2020)在《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动脉Ⅰ号和阳和汤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患者总体疗效,及整体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的改善程度,明确两种疗法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验证动脉Ⅰ号疗效更加确切,值得被临床推广,中药组方符合君臣佐使原则且将现代药理研究渗入其中,为今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借鉴。方法将前来我院我科(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动脉Ⅰ号方治疗,对照组给予阳和汤治疗。以总体积分所涵盖临床症状、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为观察指标,在研究前及治疗30天后,对所研究的评分及测量结果进行记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在研究期间,观察并记录是否有不良反应。结果1.总体疗效:经过30天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动脉Ⅰ号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阳和汤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有效率无差异;。2.症状积分: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症状评分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对于整体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症状积分比较,经统计分析,P<0.01,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3.踝肱指数: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踝肱指数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血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踝肱指数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肢体血供。4.最大行走距离:治疗后,经统计分析,P<0.05,两组最大行走距离比较有差异,说明治疗组改善最大行走距离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治疗前后组内最大行走距离比较,P<0.01,统计学差异显着,说明经两种方法均可改善最大行走距离。结论1.动脉Ⅰ号和阳和汤对于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凝经脉型)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均可改善患者总体症状及客观指标(踝肱指数、最大行走距离),且具安全性。2.动脉Ⅰ号在总体疗效等方面均优于阳和汤,值得被借鉴。
吴多香[6](2020)在《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自拟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下注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提供具有显着疗效且值得临床推广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定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住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临床观察对象共3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化,奇数归入治疗组,偶数归入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活血解毒汤的中药汤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通过观察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疼痛程度、皮肤色泽、皮肤温度、跛行距离等),ABI,经皮氧分压和CRP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价活血解毒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21天的临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症状评分上,治疗组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优;治疗后两组患者ABI均有改善,且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能改善肢体供血,但改善效果不明显,且两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经皮氧分压和CRP改善程度不及治疗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征均正常。结论:1.活血解毒汤在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具有显着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侧支循环供血和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2.在运用活血解毒汤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证实活血解毒汤安全可靠。
王品一[7](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欧兴林,刘洁,崔向武,邓柏杨[8](2019)在《脱疽证型与ABI、Bapwv、实验室检验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脱疽"显示良好的疗效,如何使辨证更加精确,使之与现代医学有更多桥接点,诸多医学工作者都有相关研究。譬如,基于传统四诊搜集患者资料进行辨证、运用统计学方法总结证型及通过结合现代医学客观指标进行证型分类等都有诸多研究,通过深化对中医证型的认识,形成完善、客观又符合临床的"脱疽"中医证型。对此,本文兹就中医"脱疽"与踝肱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欧兴林[9](2019)在《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医“脱疽”辨证分型与肱踝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一般观察指标(性别、年龄、BMI)、相关性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脂四项、血流变学指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不同中医体质的差异或相关性,从而对临床上中医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提高临床医师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周围血管外科门诊、住院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3例,年龄范围为21岁89岁,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脱疽患者中医证型、体质情况,并对本病中医证型与体质、ABI、Bapwv及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33例“脱疽”患者,经辨证分型分为五个主证组,寒湿主证10例,血瘀主证7例,气血俱虚主证6例,瘀滞毒腐主证6例,湿热主证4例。2、五个主证组间单侧最低ABI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个主证分组间平均Bapw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五个主证组间平均Bapwv值非参数的两两比较,统计结果提示寒湿组主证组与瘀滞毒腐主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且寒湿组主证组秩均值小于瘀滞毒腐主证组秩均值,而其余各组间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将33例脱疽患者按Bapwv均值≥1400cm/s归为为硬化组,Bapwv均值<1400cm/s归为非硬化组,探究动脉硬化与五个主证相关性。不能认为研究对象中Bapwv均值分组与主证有关(P>0.05)。4、研究对象中,五个主证与男女性别无关(P>0.05),将脱疽患者分为男女两组,行男女两组平均Bapwv值、单侧最低ABI指数比较:男女两组组间的平均Bapwv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女两组组间的单侧最低ABI无显着性差异(P>0.05)。5、脱疽患者中Bapwv均值、单侧最低ABI与各项指标相关性:经统计分析提示,血尿酸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492,P=0.004)。年龄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671,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平均Bapwv有正相关关系(r=0.39,P=0.025)。红细胞压积与平均Bapwv有负相关关系(r=-0.438,P<0.01)。脱疽患者单侧最低ABI指数与相关观察指标相关性:年龄与单侧最低有正相关关系(r=0.163,P=0.014)。6、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BMI指数指标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BMI<24患者赋值为0,24≤BMI<27患者赋值为1,BMI>27患者赋值为2。经统计分析尚不能认为研究对象中BMI分组与主证存在相关性(P>0.05)。7、五个主证分组间血液流变相关观察指标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五个主证分组间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统计分析提示五个主证组间血尿酸相关观察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中医体质与脱疽主症比较:经统计分析,尚且不能认为中医体质分型间脱疽五种主症发生有相关性(P>0.05)。结论:1、中医“脱疽”主证分型中,以单侧最低ABI或可作为寒湿主证、血瘀主证与其余主证的辨证分型客观指标之一,但需进一步证实。2、中医“脱疽”辨证分型中,五个主证与下肢缺血程度并非有严格的密切联系,随着疾病的转归,下肢缺血程度好转,单侧最低ABI有升高趋势。3、本研究观察到ABI与年龄有正相关性,但仍需进一步求证。4、诊断为中医“脱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Bapwv值或可作为滞毒腐主证与寒湿主证的辨证客观指标之一。5、中医体质为气虚质的人群较其他体质人群可能更容易患“脱疽”。本研究发现诊断为“脱疽”患者中,Bapwv值与年龄、血沉、同型半胱氨酸为正相关,但仍需进一步证实。
李天天[10](2019)在《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中草药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技术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技术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中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并总结2014年01月至2018年04月共62例Rutherford4-6级经血管腔内治疗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6-62岁,性别均为男性。其中26例(26条肢体)接受球囊扩张成形术,即PTA组(A组);36例(36条肢体)接受了球囊扩张成形术+血管减容术,即PTAD组(B组)。62例患者,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5例,静息痛患者18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39例。其中,PTA组: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1例,静息痛患者11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14例。PTAD组: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4例,静息痛患者7例,肢体溃疡及坏疽患者2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症状分级及ABI的改善情况,术后1、3、6个月的靶血管病变再干预率。亚组分析:PTAD组中,1 8例患者口服中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其中寒湿阻络证患者1例,血脉瘀阻证患者7例,湿热毒盛证患者10例),连续服用12周,与未服用中药的1 8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其中寒湿阻络证患者1例,血脉瘀阻证患者8例,湿热毒盛证患者9例)比较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分级改善、踝肱指数比(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中医证候变化及6个月的靶血管病变的再干预率、保肢率。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术后3个月、6个月的随访。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术前Rutherford分级、踝肱指数(ABI)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TAO患者经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改善分级、ABI指标方面,PTAD组优于单纯PTA组(P<0.05)。PTAD组靶血管通畅率、保肢率高于PTAD组(P<0.05)。亚组比较:联合中药组患者与未服用中药组患者,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Rutherford分级、ABI结果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个月,口服中药组与非中药组比较,二者在肢体疼痛、皮肤色泽营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肢体发凉方面,口服中药组优于未服用中药组(P<0.05)。联合中药组与非中药组在术后6个月的靶血管再干预率分别为0.0%(0例)和2.78%(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18例和18例)。结论 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血管减容技术的近期效果优于单纯普通球囊扩张成形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肢体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但中药在预防TAO术后患者的靶血管再狭窄、远期疗效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大的样本量及长期随访数据来探索、总结。
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与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病例标准 |
4 排除病例标准 |
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
研究方案 |
1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健康宣教 |
2.2 基础治疗 |
2.3 分组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指标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5.1 数据收集 |
5.2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分析 |
2.1 年龄分布比较(详见表2-1) |
2.2 病程分布情况比较(详见表2-2) |
2.3 治疗前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见表2-3) |
2.4 治疗前静息痛评分比较(见表2-4) |
2.5 治疗前麻木评分比较(见表2-5) |
2.6 治疗前ABI比较(见表2-6) |
2.7 治疗前炎症指标比较(详见表 2-7 及表 2-8) |
2.8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详见表2-9) |
3 临床疗效结果及分析 |
3.1 两组治疗后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详见表3-1) |
3.2 两组治疗后静息痛评分比较(详见表3-2) |
3.3 两组治疗后麻木评分比较(详见表3-3) |
3.4 两组治疗后ABI比较(详见表3-4) |
3.5 两组治疗后炎症指标比较(详见表3-5及3-6) |
3.6 总体疗效分析(详见表 3-7 及表 3-8) |
4 安全性检验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TAO脉络血瘀证 |
1.1 中医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 |
1.3 现代医学的认识 |
1.4 现代医学的治疗 |
2 炎症指标 |
2.1 白介素-6(IL-6) |
2.2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3 脉管胶囊 |
3.1 理论基础 |
3.2 处方 |
3.3 脉管胶囊药物作用机制 |
3.4 脉管胶囊药理研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脉管胶囊治疗TAO脉络血瘀证的疗效分析 |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评估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祖国医学对TAO的基本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名医经验 |
4 辨证分型 |
5 临床治疗 |
5.1 内治法 |
5.2 外治法 |
5.2.1 针灸疗法 |
5.2.2 中药熏洗 |
5.2.3 中药湿、外敷 |
6 小 结 |
(3)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TAO的病因病机 |
1.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 TAO的西医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3 TAO模型分析 |
4 讨论 |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规范和辨证差异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辨证标准文献TAO辨证构成比较分析 |
学术界TAO临床辨证比较分析 |
1. 参照TAO辨证标准文献考察分析 |
2.TAO血瘀证、阴寒证症状构成考察分析 |
TAO中医辨证规范的思路与方法 |
1.建立TAO中医辨证与疾病分期相照应的辨证规范 |
2. 协调有关部门,组成统一的专家团队 |
3. 形成专家共识 |
(5)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般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传统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理论认识 |
1.2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病机的论述 |
1.3 中医各家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2.现代医学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现状 |
2.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机制 |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 |
3.展望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临床症状分期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分型标准 |
2.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3.病例资料 |
3.1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
3.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3.3 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超声闭塞程度对比 |
4.治疗方法 |
4.1 基础治疗 |
4.2 对照组 |
4.3 治疗组 |
4.4 治疗周期 |
5.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6.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6.2 临床安全性判定标准 |
7.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对比 |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
1.3 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对比 |
1.4 治疗前后经皮氧分压对比 |
1.5 治疗前后CRP对比 |
2.安全性指标评价 |
讨论 |
1.本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2.研究用药分析 |
2.1 丹参川芎嗪药理研究分析 |
2.2 前列地尔药理研究分析 |
2.3 活血解毒汤的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3.疗效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不足及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
1.5 TAO的治疗方案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
3 中医舌象概述 |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
3.3 舌诊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舌象识别标准 |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计划 |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
2.3 信息收集流程 |
2.4 舌象处理流程 |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
2 舌象特点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脱疽证型与ABI、Bapwv、实验室检验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医“脱疽”认识现状 |
2 踝肱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临床运用现状 |
3 国外相关研究横向对比 |
4 国内近年研究 |
4.1“脱疽”结合ABI、Bapwv角度进行的相关性研究 |
4.2“脱疽”(包括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研究 |
5 展望 |
(9)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西医学疾病诊断标准 |
2.1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诊断标准 |
2.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诊断标准 |
2.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形成下肢动脉血栓导致下肢缺血缺氧诊断标准 |
2.4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诊断标准 |
3 脱疽中医诊断标准 |
4 中医体质判定 |
5 “脱疽”病例纳入标准 |
6 排除、剔除标准 |
6.1 病例排除标准 |
6.2 病例剔除标准 |
7 研究方法 |
7.1 观察指标 |
7.2 测量方法及判定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 |
1 脱疽证型相关研究结果 |
1.1 纳入研究“脱疽”一般描述 |
1.2 脱疽患者中单侧最低ABI、平均Bapwv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
1.2.1 五个“脱疽”不同证型组间单侧最低ABI、平均Bapwv数值差异性比较 |
1.2.2 脱疽患者动脉硬化组与非动脉硬化组相关性研究 |
1.2.3 脱疽患者中最低单侧ABI与相关观察指标相关性分析 |
1.2.4 脱疽患者中Bapwv均值与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1.3 五个“脱疽”不同证型组间年龄的差异性比较 |
1.4 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的研究 |
1.4.1 五个主证组间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的差异性比较 |
1.4.2 五个主证组与BMI分组相关性研究 |
1.5 五个主证分组间血液流变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
1.6 五个主证分组间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
1.7 脱疽患者中男女性别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 |
1.7.1 脱疽患者中男女组患者Bapwv均值、ABI指数差异性对比 |
1.7.2 脱疽五个主证组间性别的相关性比较 |
1.8 脱疽主证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
第三章 分析讨论 |
1 中医对脱疽认识 |
2 脱疽患者与ABI、Bapwv分析 |
2.1 肱踝指数(ABI)与中医相关认识 |
2.2 ABI相关研究结果 |
2.3 脱疽与ABI相关研究讨论 |
2.4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中医相关认识 |
2.5 Bapwv相关研究结果 |
2.6 脱疽与Bapwv相关研究讨论 |
3 脱疽患者与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分析 |
3.1 血脂相关观察指标与中医相关认识 |
3.2 BMI与中医相关认识 |
3.3 脱疽患者中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研究结果 |
3.4 脱疽与血脂相关观察指标、BMI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
4 脱疽患者血流变学分析 |
4.1 血流变学相关指标与中医相关认识 |
4.2 脱疽患者中血流变学相关指标研究结果 |
4.3 脱疽患者血流变学观察指标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5 脱疽患者与血尿酸分析 |
5.1 血尿酸与中医相关认识 |
5.2 脱疽患者中血尿酸研究结果 |
5.3 脱疽患者血尿酸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6 脱疽患者与同型半胱氨酸分析 |
6.1 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相关认 |
6.2 脱疽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结果 |
6.3 脱疽患者中同型半胱氨酸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7 脱疽患者与性别差异的分析 |
7.1 男女性别差异的中医相关认识 |
7.2 脱疽患者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
8 脱疽”患者与中医体质分析 |
8.1 中医体质相关认识 |
8.2 脱疽患者中中医体质研究结果 |
8.3 脱疽患者中中医体质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有关TAO的认识及进展 |
1.1 TAO病名的由来 |
1.2 流行病学 |
1.3 病因 |
1.4 病理发展过程 |
1.5 临床表现 |
1.6 诊断标准 |
1.7 治疗 |
2 中医关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对TAO治疗的认识 |
2.3 日常生活调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与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脉管胶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脉络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王志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药治疗概况[J]. 陈立强,吴二利,张家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7)
- [3]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分析[J]. 王赛,白明,苗明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8)
- [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规范和辨证差异性比较[J]. 刘泓利,梁茂新,李国信,汪天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2)
- [5]动脉Ⅰ号治疗Ⅰ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D]. 崔海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活血解毒汤干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热下注型)的临床观察[D]. 吴多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脱疽证型与ABI、Bapwv、实验室检验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J]. 欧兴林,刘洁,崔向武,邓柏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9)
- [9]脱疽的不同证型与相关性观察指标、中医体质分析[D]. 欧兴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中药联合血管腔内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天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