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住房需求与住房市场发展

青年住房需求与住房市场发展

一、青年的住宅需求与住宅市场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1](2013)在《预期对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预期直接影响着商品住宅市场的运行轨迹,能否揭示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关系到市场参与者投资、消费决策的成败,关系到政府住房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预期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关系、预期与住房宏观调控效果的关系、商品住宅价格与预期回报的关系、商品住宅市场预期的形成与扩散四个方面入手,探析了预期对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机理。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预期异质性的商品住宅价格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根据市场特点和交易者行为差异,将金融市场的噪声交易模型进行了符合商品住宅市场的重新设定,首次采用世代交迭模型的跨期决策分析方法,构建了包含理性套利者、动量交易者、信息观察者、基本面分析者4类异质交易者预期的商品住宅价格模型;在考虑预期异质性情形下,采用系统仿真方法探析了异质交易者的重要行为参数对住宅价格的单独影响和叠加影响;在不考虑预期异质性情形下,将上述模型转化为一般的含有预期的住宅价格模型,并选取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商品住宅市场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模型建立过程中引入了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微观基础,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宏观基本面分析方法,从而可以更好地揭示预期与商品住宅价格这两种随机波动序列的本质联系。2.基于环境异质性的住房宏观调控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将预期模式与城市的差异性引入了商品住宅供给和需求调控的分析框架,在住宅存量—流量模型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考虑异质预期和异质城市政策实施环境的住房供给调控动态模型和住房需求调控模型;对中国35个大中城市住房宏观调控的实施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仿真,识别出了有效的政策工具,模拟了异质环境下商品住宅市场的运行轨迹,为政府出台具有精准性、有效性的调控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3.房价与理性(适应性)预期回报的非线性双重时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在房地产回报的非线性双重时序评估模型基础上,首次将预期引入了房价与回报非线性关系的研究框架,将商品住宅价格与预期回报的随机序列视为一个随机系统,利用现代随机系统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辨识,构建了可以更好地描述商品住宅市场随机机制的房价与理性(适应性)预期回报的非线性双重时序模型;首次给出了量化不可观测的预期回报的方法,并在中国35个大中城市进行了预期回报评估的实证分析,识别出了具有投资价值的城市和地区,为市场参与者的投资消费决策提供了合理的评估方法和结论。4.商品住宅市场预期扩散模型构建与仿真研究首次将创新扩散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住宅市场预期的研究,对传染病扩散模型与Bass模型进行了符合住宅市场现状的重新设定,对仅存在口头交流等内部影响和同时存在大众传媒等外部影响两种情形下的预期扩散过程进行了理论描述、建模刻画与系统仿真,识别出了两种条件下影响预期扩散的关键因素,探析了预期的扩散规律,为预期的培养、管理活动提供了决策参考。本文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深入认识商品住宅市场的运行规律,为现实中的房价波动、调控低效、需求非理性增长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释与解决手段,为政府、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行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一般的带预期的非线性随机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郑娇[2](2019)在《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问题关系民之生计,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动力,人口与住房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了解人口如何影响住房价格对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人口规模对于住房价格的影响,没有更多地讨论人口内部、外部结构对于住房价格的影响。事实上,不同特征人口的消费形式、经济社会理念对于住房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将人口按一定特征分类,分别讨论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以往的相关文献作出梳理,形成了以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空间结构为三要素的理论体系,系统描述了人口理论与住宅市场的相关理论、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在全国层面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少年抚养比与房价负相关、老年抚养比与房价正相关;高等教育比例越高,住宅价格越高;城镇化率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流动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十分显着,流出对房价有抑制作用,流入拉升了房价。在分区域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人口结构因素对于各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人口结构影响显着异与其他区域,且中西部、西北部地区人口结构对于房价的影响并非全部显着,更多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本文根据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两方面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现实背景,为我国研究人口对房价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角度。同时,本文研究有利于住宅市场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正确看待房价变化规律,能更科学地作出市场决策;提供了政府制定关于人口政策与住宅市场政策的理论实证依据,能更加有机、合理、科学的制定调控政策,维护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

石可[3](2010)在《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我国住宅市场发展快速,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显着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本文以城市住宅市场中刚性需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住宅市场需求的分析,对刚性住宅需求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和新婚家庭住宅需求为例,对典型的住宅刚性需求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数据,对刚性需求与住宅市场的互动关系进行验证和解释。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提出问题,确定文章的结构和方法。第二章主要对房地产、住宅市场以及刚性需求有关的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对我国当前住宅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典型需求进行列举和分析。第三章对住宅市场中的刚性需求进行定义和解释。第四章以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和新婚家庭住宅需求为典型,对其内涵、影响因素及其对住宅市场乃至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第五章对上海市住宅市场和城市房屋拆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归纳,并以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住宅市场中存在的典型的刚性住宅需求进行计算,对不同年度中刚性需求与住宅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并对现象作出解释。第六章总结全文观点,并从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的不同层面给出建议。本文结论认为:首先,在住宅市场的典型需求中,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和新婚家庭住宅需求的刚性特征最为明显;其次,对上海住宅市场实际运行情况的观察表明,刚性需求占总需求比重较高的年份,住宅价格往往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总的来说,刚性需求在总的住宅需求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此外,虽然国家的有关条款政策确实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更多的作用于非刚性的需求,对刚性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

罗智文[4](2014)在《台湾新北市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是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目前,台湾的住房价格与收入所得之比远远超出社会大众的合理承受水平。住房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台湾省推行社会住宅的政策下,为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居住权利,新北市提出运用民间力量合作建设社会住宅的建议。结合台湾的政策条例与社会情形,本文对新北市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从新北市社会的住宅问题与发展议题出发,配合台湾长期推行国民住宅政策的历程与实例进行研究,并辅以对当前城市住宅政策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社会住宅的推行模式进行探讨,提出适用于新北市运用民间力量推行社会住宅建设的九项措施。透过对“新北市政府—民间建设公司—社会住宅领域的专家学者”构成的三方利益团体的访谈,总结归纳新北市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的可行性策略。在目前由台湾政府主导兴建社会住宅的多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取符合新北市公私部门利益且具有推动潜力的合作策略,并总结公私部门与代表公众利益的专家学者各自对社会住宅建设所关注的因素。最后将研究视角回归到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研究层面,针对目前推行保障性住房的情况与问题进行简要的总结与分析,并且在运用民间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方面提出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

孔红枚[5](2013)在《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评价与偏好选择研究 ——以90平方米住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型住宅是国家长期大力推行的主流户型,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面对中小户型住宅将被大量建造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各类中小户型住宅需求主体的户型偏好特征,并根据项目面对的特定需求主体从众多的中小户型设计方案中挑选出符合该类需求主体需求的最佳户型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需求主体的使用需求。但是现阶段涉及户型设计评价与偏好选择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户型设计。为了对户型设计评价与偏好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小型住宅的户型评价指标进行了挑选、归纳和总结分析,构建了中小型住宅的户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户型评价各个指标的内涵,并对各户型评价指标内部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起中小型住宅户型评价ANP模型。最后,对各个户型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化描述。考虑到不同类型家庭的家庭属性特征是不同的,家庭属性特征的差异会导致其对中小型住宅户型需求的差异,进而导致各类家庭对户型的不同偏好,具体来说是对户型各个评价指标的不同偏好。所以本文认为户型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进行讨论。基于此本文以2012年11月份-2013年1月份收集到的312份问卷为依据对杭州市房地产市场90平方米住宅需求主体进行了分析,通过该问卷得到了被访者的家庭人口数、家庭成员代际数、已成年家庭成员代际数、家庭月收入等家庭属性,以及各类家庭对90平方米经典户型的偏好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本文直接从312个样本中挑选出了单身家庭、保值投资型家庭和养老型家庭这三类家庭。对剩下的241个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了三个家庭属性公因子(代际因子、奋斗因子与教育和财富因子),并在提取的家庭属性公因子的基础上将90平方米住宅需求主体分成了5类。所以90平方米住宅需求主体总计8类,即8类家庭。本文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JMP的列联表分析对聚类后各类家庭的家庭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各类家庭的家庭属性特征从理论角度对各类家庭的户型偏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每类家庭的家庭属性特征和从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的户型偏好特征分析结果,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本文分别确定了各个准则(如私密性、舒适性等)和子准则(如房间的个数、主卧是否带卫生间、客厅的朝向等)的权重,最终本文给出了每类家庭的户型偏好函数。根据各类家庭的户型偏好函数和户型评价指标的量化结果可以计算出各类家庭对本文列出的8个经典户型的偏好情况。将户型评价ANP模型所得各类家庭的户型偏好结果与户型偏好问卷调查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本文构建的户型评价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户型评价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各类家庭的户型偏好特征。本文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运用,总结出了一种户型设计评价方法。该种方法充分考虑了目标需求主体的需求和偏好,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针对目标需求主体需求来评价户型优劣的方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户型设计师在户型这一有限的空间内寻求指标间相互协调和平衡的最佳状态,在所有指标都符合建筑规范的前提下,对需求主体最关注的指标进行优化。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90m2住宅户型的评价和选择,其对任何面积户型设计评价与偏好选择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这对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中小型商品住房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杜凤霞[6](2014)在《住宅市场均衡及价格波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提高,而且其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繁荣、优化消费结构、带动劳动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国民经济和其他因素诸如人口、政治、社会文化、制度等的综合影响下,房地产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规律。住宅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住宅投资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占有约2/3的份额。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住宅就兼具了商品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属性,住宅市场的运行状态与住宅价格的运动规律既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重要影响又关乎国民居住福祉。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规模日益庞大,其结构、组织、发展、布局与政策等亟待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予以研究和指导。SCP框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典型范式,用于探究短期与长期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国的住宅市场的制度和投资理念都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以及企业与投资者的非理性等都是住宅市场风险的诱因。住宅市场有效性与否和供需数量与结构的区域性均衡特征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多分歧,学者们或将其归因于寡头垄断或认为是垄断程度不够所致;住宅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高价格是否一定存在价格泡沫,价格波动时变性、持续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研究成为当下的热点。基于住宅市场的现状、分歧和热点,本文以房地产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为理论背景,综合运用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住宅市场的竞争结构和均衡特征、价格波动的成因、价格波动的风险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在丰富住宅市场竞争与均衡的理论研究,反映当前市场价格的波动规律与成因,为投资和政策制定提供前瞻信息,增强价格泡沫识别和危机防范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SCP框架下住宅市场的垄断竞争与供需相对均衡。在产业经济学SCP框架下,将开发商资质等级作为权重因子修改HHI指标,研究我国住宅市场结构的相对垄断性;通过方差比分析市场有效性的区域差异和价格的序列相关性;经由勒纳指数计量了市场价格相对于行业平均成本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运行中的垄断因素和超额需求。将住宅需求的短期波动分为短期供给变动和与长期均衡偏离两部分并且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计算的非均衡到均衡的半衰期为8.7个月。这部分通过修正的指标和模型清晰地勾勒了房地产市场的轮廓,为揭示价格运动规律提供了方法和结论。(2)个体固定效应动态变截距模型突显了消费惯性在住宅价格波动中的作用。在供需均衡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构建了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得出住宅价格与销售面积成正比,与人口成反比,土地购置费用、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且存在地区差异;引入消费惯性后,销售面积和人口因素都变得不显着。通过静态与动态模型实证结果的对比,消费惯性在住宅价格波动中的作用突显出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人口、家庭户数在模型中显着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住宅价格上涨的非刚性需求拉动效应。(3)蒙特卡罗模拟计算VaR风险值评估价格风险。基于AR-GARCH模型估计住宅价格指数的波动率并选用几何布朗运动作为价格指数变化的随机模型,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预测未来的住宅价格指数和VaR值,对比住宅价格指数的实际变化与VaR值判断AR-GARCH模型对市场价格风险存在低估现象。这部分的研究通过仿真技术测度住宅价格风险,结论表明实际的住宅价格波动存在比模型模拟的更高的波动风险,为市场风险监控提供借鉴。

李诗意[7](2020)在《设计因缘视角下的城市中小型住宅户型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及环境大大改善,原有的住宅户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不同的家庭需要。据统计,人们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在家度过,无疑,在经济条件许可下人们对家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住宅的户型大小及布局无疑是更为重要的。自20世纪后半叶起,住宅产业经过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目前已然处在集约型时期。然而,房屋价格过高以及土地资源的匮乏是住宅产业转型期间面对的两大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积极发展中小型住宅建筑。鉴于此,课题选择以城市中小型住宅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从功能、形式、布局等方面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以设计因缘论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住宅户型的发展及创新设计,归纳其设计方法及原则,为今后住宅户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论文借用设计因缘方法论、比较法和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住宅户型设计的相关理论及设计实践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如何在多变的社会背景下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住宅,体现人文精神。通过对住宅空间的解读,深入阐释其功能和形态、其现状与类型,并结合目前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人缘、生缘、时缘、和缘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归纳相关设计要点及要求。首先,就设计的“人缘”,从人缘求真的角度出发,设计要“因人而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次,就设计的“生缘”上,设计要“因地制宜”,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再次,就设计的“时缘”,设计要“因时利导”,传承和创新当地文化,延续地域文化的特色,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就设计的“和缘”,应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打造绿色幸福和健康发展的宜居室内空间布局。此外,本课题以城市中小型住宅户型为设计实践对象,在设计因缘论方法指导下,理论联系实践,进行功能、形式、布局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为同类中小型户型设计提供了范本及参考。

翁雷[8](2020)在《T地产公司产品标准化体系实施效果及优化策略》文中提出随着住宅市场的调控趋于长久,大型地产公司土地储备、销售收入逐年提升,土地市场竞争愈发越激烈,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住宅市场的差异化愈发明显,对房地产公司的门槛越来越高,规模化效应成为房企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克尔瑞、中指研究院等多家权威调研机构的数据表明,2020年后房企的年度销售额在150亿以下的企业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住宅的工业化要求也随之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房地产企业既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又要扩大开发规模,提高销售去化能力,就需要全面提升标准化能力,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迈进。构建完善的产品标准化体系,是房地产企业迈向精细化管理,升级自身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之一。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以T地产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从标杆企业中提炼出成熟产品的标准化内容,分析该公司的产品标准化和成熟体系之间存在的差距,再结合和行业领先指标的对比,论证产品标准化体系在房企扩大规模、提升周转率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对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给出改进和优化的策略,使标准化发挥更大的价值。论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住宅产品标准化的定义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加以评述和归纳,厘清住宅产品标准化的核心框架,并以标杆企业的住宅产品标准化体系为导向,归纳出成熟房企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第三部分研究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现状,通过和成熟的产品标准化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了T公司当下的优势和不足;第四部分,通过和行业标杆的关键指标对比,分析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应从哪些地方加以改进,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经营;第五部分,详细分析了优化和策略;最后,总结应如何正确认识住宅产品标准化,通过对T公司的研究和分析,对其他正处于改革中的房企以启示,对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迎合客户日益提升的住房需求,作出积极的展望。本文可能有以下创新之处:至今国内房产界并无统一的产品标准化定论,和以往强调产品和设计理念不同,首次提出应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共同构建成熟的产品标准化。通过借鉴标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有针对性地对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进行优化,为该企业的项目加快开发速率、提高周转率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作用。

黄振宇[9](2010)在《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在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住宅市场价格理论上的成果之后,进一步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1998-2007年住宅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较好的结果。本文共分为十章。在第二章作者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的住宅市场价格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产品市场观念的住宅市场价格理论、引进资产市场观念的住宅市场价格理论和住宅市场的动态非均衡理论。从国内外对房地产市场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外在相关方面的理论比较成熟;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理论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特别是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对房地产非均衡状态的定量分析方面缺乏重视,在宏观调控的手段、警戒线设置等方面还缺乏定量的研究。第三章主要从住房制度、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住宅市场方面对中国住宅产业1998-2007年进行实证描述。从这十年国家对住宅产业出台的政策看出,国家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柱性的作用。国内住宅开发面积、住宅价格和居民居住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和改善。第四章就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供给对住宅价格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住宅供给成本的定义,分别分析了影响住宅供给价格的各因素。借助S-D模型对我国土地供给制度进行理论分析,发现由于集体土地只有通过政府收储后才能进入市场供给导致了土地供给相对减少并且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尽快调整,从而使供给曲线向外推移并刚性增加。而政府的招拍挂制度和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土地需求的竞争和对未来土地供给不充分的预期,从而推高了需求曲线,使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地价出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相关税费名目繁多,在建设成本中所占比重高,但是在持有环节税费极低,造成住宅开发成本提高并向购房者转移,进而推高房价,同时也刺激了住宅的投资投机需求。因此,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和税费制度缺陷是住宅价格快速上涨的基础原因,调整相关制度是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根本。第五章从中国住宅市场结构方面讨论了其与住宅价格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利用贝恩的市场分类法,我们得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并非是寡头垄断市场,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具备单方面控制房价、推动房价高企的能力。我们通过对绝对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分析,规模经济与资金壁垒分析,政策与土地壁垒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房地产行业的进入壁垒集中体现在规模经济与资金壁垒上,这是由房地产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性质决定的。文中还对房价上涨较快的几个大城市进行了区域市场结构分析,发现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集中度要相对高一些。虽然能够看出大城市的市场集中度要明显高一些,但其集中度水平仍达不到寡头垄断型,也属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由此可见,从市场结构角度来看房价上涨的原因不是供给方的垄断,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超额需求。第六章重点对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需求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需求函数模型并借助需求弹性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在1998-2007年10之间从全国范围来看需求刚性是推动住宅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此外,文中还对一些城市分别进行了弹性分析。济南、重庆和广州收入普遍与需求成正相关关系,收入提高意味着需求增加,同时需求曲线表现为极强的刚性,这些城市真实需求是房价的根本推动力。但是在上海市收入与需求不相关,价格对需求的曲线斜率为正,价格上涨需求增加,但利率对需求影响很大,上海的房价上涨是明显的投资拉动型。第七章主要对1998-2007年我国住宅价格快速上涨需求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房价与国民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在1998-2007年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速均高于房价的增速,我国宏观经济指标与住宅价格存在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住宅价格与宏观经济指标、个人住房贷款、二次置业或投资性购房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能够合理解释住宅价格快速上涨,同时银行推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二次置业和投资性购房也进一步推动了住宅价格的上涨。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第八章我们对中国住宅市场进行了分区域、分城市的差异化研究。通过研究发现,1998-2007年我国住宅价格快速上张是真实需求和投资需求双重力量的结果。其中,在中小城市中房价上涨普遍是由真实需求推动;而在极个别一线大城市中,房价的上涨主要是投资拉动。我们认为国内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明显,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到各个城市之间,尤其大中小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防止采取“一刀切”政策阻碍房地产业的良性、稳定发展。文章最后对1998-2007年中美两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中美两国房价快速上涨的原因存在差异。美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悠久,有着相对成熟的市场发展模式和较为规范的制度。而我国房地产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上升发展的阶段。1998-2007年中国和美国的住宅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的是本轮中国住宅价格的快速上涨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1998-2007年十年房价的快速上涨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甚至存在泡沫,最终引起了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国内住宅市场的迅速发展是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这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中国也没有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进入金融领域。因此,中国不会像美国一样出现严重的房地产和房地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重大危机和灾难。本文通过对1998-2007年的住宅市场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很好地解释了我国住宅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通过这项工作对于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解释国内房地产市场住宅价格08年暴跌和09年的突涨以及对判断中国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创新点:1.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住宅价格理论;2.采用S-D模型分析了中国土地制度对土地这一住宅建设最重要生产要素供给的约束,基于此有效地解释了在现实中土地供给量放大但是同时土地价格却在上涨的悖论;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8-2007年中国住宅价格快速上涨的根本动力是真实需求,同时投资投机需求也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两类需求表现出了明显的城市间区域差异。一线城市的投资投资需求在最近几年超过了真实需求;4.针对如何从根本上保证中国住宅产业真实需求健康发展,同时又能有效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和平抑住宅价格飞涨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徐爱萍[10](2012)在《基于非均衡理论的上海住宅市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8年后,为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将住房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并将住房分配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变为货币型分配,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自此,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拉动GDP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但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大力推进,部分地区出现了投资过热,房价持续快速上涨的态势,百姓“买房难”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着眼于对上海住宅市场近年来出现的不均衡现象进行深度剖析,从深层次解读上海住宅市场出现问题的根源。全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绪论,简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在查阅国内外关于非均衡性的理论研究后,作了详细的文献综述;第二章为相关理论概述,主要就均衡理论、非均衡理论及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进行回顾和梳理;第三章首先回顾了上海住宅市场的基本情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求上海住宅市场的特点。从历史上看,上海住宅市场主要经历了六大时期的发展,分别是雏形期、过热期、低市场期、培育新增长点期、快速发展期和宏观调控期。在通过对上海住宅市场背景的梳理后,提出了当今上海住宅市场存在的三个非均衡现象:住宅市场短缺与过剩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及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第四章则从住宅市场供求非均衡、结构非均衡及价格非均衡三个维度对上海住宅市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回归软件,量化分析上海住宅市场供求的非均衡度,同时通过租售比、房价收入比等一系列翔实的数据来论证上海住宅市场的结构非均衡及价格非均衡;第五章则根据前文所描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想法;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在归纳了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文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可进行继续研究的方向做了阐述。全文通过研究发现,上海住宅市场近年来存在供给大于需求现象,需求的不足主要受到当前房价过高的影响,同时供需的错位也是造成非均衡的一个原因。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强调控,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并激活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同时,作为住宅市场主体的开发商和购房者也应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使供需形成匹配,推进住宅市场健康发展。

二、青年的住宅需求与住宅市场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的住宅需求与住宅市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预期对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基本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预期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预期理论发展概述
        2.1.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4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5 文献评述
    2.2 住宅价格决定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2.2.1 基本概念
        2.2.2 商品住宅价格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2.2.3 典型商品住宅价格理论模型
        2.2.4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5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6 文献评述
    2.3 住房宏观调控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2.3.1 基本概念
        2.3.2 住房宏观调控的目标
        2.3.3 住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3.4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5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6 文献评述
3 商品住宅市场预期的形成与扩散研究
    3.1 住宅市场预期的种类
        3.1.1 按预期主体分类
        3.1.2 按预期变量分类
        3.1.3 按时间长短分类
        3.1.4 按预期机制分类
        3.1.5 本文的“预期”类型
    3.2 住宅市场预期的影响因素
        3.2.1 经济因素
        3.2.2 政策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2.4 区域因素
        3.2.5 个别因素
        3.2.6 市场参与者的特征因素
    3.3 住宅市场预期的形成机理
        3.3.1 预期形成的条件
        3.3.2 预期形成的途径
    3.4 住宅市场预期的扩散分析
        3.4.1 预期扩散研究的必要性
        3.4.2 采用创新扩散研究方法的原因
        3.4.3 仅存在内部影响情形下预期的扩散
        3.4.4 同时存在内外部影响情形下预期的扩散
    3.5 本章小结
4 预期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建模分析
    4.1 预期与住宅价格的互动关系
        4.1.1 预期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4.1.2 住宅价格对预期的影响
    4.2 考虑异质预期的商品住宅价格模型构建
        4.2.1 噪声交易模型(DSSW 模型)
        4.2.2 假设条件
        4.2.3 模型构建
    4.3 预期视角下商品住宅价格模型分析
        4.3.1 不考虑异质预期的分析
        4.3.2 考虑异质预期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预期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数据
        5.1.1 实证模型构建
        5.1.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5.2 全国及 30 个地区商品住宅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5.2.1 全国房价的波动特征
        5.2.2 30 个地区房价的波动特征
    5.3 理性预期房价模型的实证检验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3.2 动态面板估计方法
        5.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动量预期房价模型的实证检验
        5.4.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4.2 模型检验
        5.4.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5 面板聚类后预期房价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5.5.1 面板聚类方法
        5.5.2 面板聚类结果
        5.5.3 地区分类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预期视角下住房宏观调控的效果研究
    6.1 我国住房宏观调控的历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6.1.1 我国住房宏观调控的历史分析
        6.1.2 影响我国住房调控效果的原因剖析
    6.2 预期影响住房调控效果的路径分析
        6.2.1 政府行为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6.2.2 预期的惯性和放大作用
        6.2.3 预期的诱因与调控政策的关系
        6.2.4 预期的导向性管理
    6.3 住房调控政策对商品住宅供需的作用路径
        6.3.1 货币政策
        6.3.2 土地政策
        6.3.3 税收政策
        6.3.4 保障房政策
    6.4 预期视角下商品住宅供给调控的实证分析
        6.4.1 商品住宅供给调控模型
        6.4.2 计量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4.4 理性预期情形下的实证检验
        6.4.5 近视预期情形下的实证检验
        6.4.6 异质预期环境下住房调控效果的比较分析
        6.4.7 异质城市环境下住房调控效果的比较分析
    6.5 预期视角下商品住宅需求调控的实证分析
        6.5.1 商品住宅需求调控模型
        6.5.2 计量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6.5.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5.4 理性预期情形下的实证检验
        6.5.5 近视预期情形下的实证检验
        6.5.6 异质预期环境下住房调控效果的比较分析
        6.5.7 异质城市环境下住房调控效果的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预期视角下房价与回报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7.1 相关文献回顾
        7.1.1 房价与回报的关系研究
        7.1.2 双重时序模型研究
    7.2 房价与预期回报的非线性双重随机过程模型
        7.2.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7.2.2 模型识别分析
        7.2.3 预期回报量化的基本思想
    7.3 预期回报量化的实证分析
        7.3.1 变量与数据说明
        7.3.2 预期回报量化结果与分析
        7.3.3 不同区域预期回报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
        7.3.4 不同时段预期回报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不同研究角度下的房价变动原因综述
        1.2.2 人口结构因素对房价影响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房价
        2.1.2 人口自然结构
        2.1.3 人口社会结构
        2.1.4 人口空间结构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住房价格理论研究
        2.2.2 人口理论研究
    2.3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传导机制
        2.3.1 人口自然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研究
        2.3.2 人口社会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研究
        2.3.3 人口空间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研究
第3章 人口结构概况与区域住宅市场发展情况
    3.1 我国人口概况
        3.1.1 各区域人口自然结构变化历程
        3.1.2 各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变化历程
        3.1.3 各区域人口空间结构变化历程
    3.2 各区域住宅市场发展情况
        3.2.1 东部住宅市场
        3.2.2 中部住宅市场
        3.2.3 西部住宅市场
        3.2.4 东北部住宅市场
    3.3 人口结构与房价的变化趋势比较
第4章 人口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全国层面检验
    4.1 提出假设与构建模型
        4.1.1 假设提出
        4.1.2 住宅价格理论模型
        4.1.3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4.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2.1 数据来源
        4.2.2 描述性统计
    4.3 估计方法与实证结果
        4.3.1 估计方法
        4.3.2 平稳性检验
        4.3.3 整体回归结果
第5章 人口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区域检验
    5.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 提出假设与构建模型
        5.2.1 假设提出
        5.2.2 模型的设定
    5.3 估计方法与实证结果
        5.3.1 估计方法
        5.3.2 东部回归结果
        5.3.3 中部回归结果
        5.3.4 西部回归结果
        5.3.5 东北部回归结果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全国层面研究结论
        6.1.2 区域层面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住宅市场需求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房地产及住宅市场相关理论
    第二节 市场需求相关理论
    第三节 住宅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章 住宅市场刚性需求分析
    第一节 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的定义
    第二节 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的构成
    第三节 住宅需求的时间弹性和面积弹性
    第四节 与投资需求的矛盾与联系
第四章 典型刚性住宅需求分析
    第一节 拆迁安置住宅需求分析
    第二节 新婚家庭住宅需求分析
第五章 上海市住宅市场刚性需求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住宅市场刚性需求情况概述
    第二节 上海市刚性住宅需求的计算
    第三节 刚性住宅需求与住宅价格的互动实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建议
    第三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台湾新北市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居住空间分布理论
        2.1.2 有效需求与国家干预理论
        2.1.3 社会保障与福利主义理论
        2.1.4 公平与效率理论
        2.1.5 垂直公平与水平公平理论
        2.1.6 住房梯度消费理论
        2.1.7 住房过滤理论
    2.2 兴建社会住宅多元模式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中国台湾研究现状
        2.2.2 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2.2.3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社会住宅实施模式分析
        2.3.1 荷兰社会住宅
        2.3.2 新加坡组屋
        2.3.3 日本公营住宅
        2.3.4 香港公屋
        2.3.5 英国社会住宅
        2.3.6 中国大陆公共租赁住房
    2.4 本章小结:对台湾社会住宅政策推行的借鉴
第三章 台湾国民住宅政策发展历程与现况
    3.1 台湾住宅政策的发展历程
        3.1.1 贷款兴建住宅阶段(1954~1975 年)
        3.1.2 国民住宅六年兴建计划(1976~1981 年)
        3.1.3 国宅兴建与预售阶段(1982~1989 年)
        3.1.4 公私并行的双轨制阶段(1990~1999 年)
        3.1.5 住宅补贴政策阶段(2000~2009 年)
        3.1.6 多元化住宅政策的推行(2010~2014 年)
    3.2 台北都会区现有社会住宅的案例分析
        3.2.1 军功出租国宅
        3.2.2 台肥出租国宅
        3.2.3 万芳社区出租国宅
        3.2.4 延寿P出租国宅
        3.2.5 安康平价住宅
        3.2.6 永和青年住宅
        3.2.7 景文出租住宅
        3.2.8 大龙峒公营住宅
    3.3 本章小结:对实施情况的评估与可借鉴的方向
第四章 兴建社会住宅的多元方向与可行性分析
    4.1 初步拟定社会住宅建设的可行性方向
        4.1.1 土地供应的优惠政策
        4.1.2 容积率奖励机制的实务操作
        4.1.3 提供低息贷款/减徵税赋的优惠政策
        4.1.4 建立住宅公积金体系
        4.1.5 成立拥有一定公权力的住宅法人负责兴建与管理社会住宅
        4.1.6 BOT兴建社会住宅的模式
        4.1.7 以公有土地办理城市更新回馈社会住宅
        4.1.8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调整变更为社会住宅建设用地
        4.1.9 政府强制推行住宅建设项目的社会住宅配建比例
    4.2 对政府访谈的意见汇总
        4.2.1 社会需求与民意倾向
        4.2.2 民间兴建的政策前提
        4.2.3 社会住宅的出租问题
        4.2.4 政府对多项促进民间兴建措施的意见
        4.2.5 政府部门的意见总结
    4.3 对民间企业访谈的意见汇总
        4.3.1 混居模式存在多层面的不合理
        4.3.2 区位与规模为社会住宅建设的重点考虑因素
        4.3.3 建设公司关注成本估算与运营方式
        4.3.4 产权归属影响投资决策
        4.3.5 民间建设公司对多项推动社会住宅建设措施的意见
        4.3.6 民间建设公司的意见总结
    4.4 对社会学者访谈的意见汇总
        4.4.1 社会住宅数量过少成为目前制度完善的最大障碍
        4.4.2 政府须统筹住宅政策与落实执行机构
        4.4.3 运营模式是推行社会住宅建设的重点考虑因素
        4.4.4 社会住宅的选址须要考虑区位与地价的影响作用
        4.4.5 社会学者对多项社会住宅推行措施的意见
        4.4.6 社会学者的意见总结
    4.5 本章小结:公、私部门与学界的三方意见对比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的基本条件
        5.1.2 新北市未来可推行公私合作兴建社会住宅的多元途径
    5.2 对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几点建议
        5.2.1 现阶段保障性住房的两大问题
        5.2.2 对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的建议
    5.3 结语与后续研究
        5.3.1 结语
        5.3.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之可行性策略
    附录一:访谈新北市政府
    附录二:访谈民间建设公司
    附录三:访谈社会学者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5)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评价与偏好选择研究 ——以90平方米住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索引
图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户型设计研究进展
    2.2 住宅市场消费者细分研究
        2.2.1 国外住宅市场消费者细分研究
        2.2.2 国内住宅市场消费者细分研究
        2.2.3 住宅市场细分研究总结与展望
    2.3 住宅市场消费者偏好研究
        2.3.1 国外住宅市场消费者偏好研究
        2.3.2 国内住宅市场消费者偏好研究
        2.3.3 住宅市场消费者偏好研究总结与展望
    2.4 前人研究总结及本文研究定位
3 90平方米住宅户型设计评价研究
    3.1 户型评价指标汇总
    3.2 90平方米典型户型分析
    3.3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和指标
        3.3.1 空间句法的相关理论
        3.3.2 空间句法的主要指标变量
        3.3.3 本文使用的空间量化分析方法
    3.4 90平方米住宅户型评价指标选择
        3.4.1 私密性
        3.4.2 舒适性
        3.4.3 实用性
        3.4.4 便捷性
    3.5 90平方米住宅户型评价ANP模型
        3.5.1 网络层次结构分析法相关介绍
        3.5.2 ANP评价模型的建立
        3.5.3 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3.5.4 户型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3.5.5 线性加权法计算评价值
    3.6 本章小结
4 90平方米住宅户型偏好调查
    4.1 90平方米住宅户型偏好问卷设计
        4.1.1 个人基本信息部分题目设置
        4.1.2 家庭基本信息部分题目设置
        4.1.3 户型偏好选择研究部分题目设置
    4.2 研究样本概况
5 杭州市房地产市场90平方米住宅需求主体分析
    5.1 基于家庭属性公因子的家庭聚类分析
        5.1.1 家庭属性公因子的确定
        5.1.2 家庭聚类
    5.2 各类90平方米住宅需求主体的家庭特征分析
        5.2.1 JMP列联表分析
        5.2.2 需求主体主要家庭属性指标的列联表分析结果
        5.2.3 其他家庭属性指标的列联表分析结果
        5.2.4 各类家庭的家庭属性特征汇总及家庭命名
    5.3 90平方米住宅需求主体户型偏好分析
    5.4 本章结论与讨论
6 基于需求主体偏好的90平方米住宅户型设计评价
    6.1 户型评价ANP模型的构建
    6.2 评估/比较
    6.3 SUPER DECISIONS软件输出的各级评价指标权重
    6.4 户型评价指标的定量化描述值
    6.5 户型综合评价结果
    6.6 模型的正确性检验
    6.7 本章结论与讨论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中小户型住宅户型偏好调查问卷

(6)住宅市场均衡及价格波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商品住宅
        1.2.2 住宅价格指数
        1.2.3 住宅价格波动
        1.2.4 住宅价格波动风险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住宅市场竞争与均衡研究
        2.1.1 市场竞争结构
        2.1.2 住宅市场有效性
        2.1.3 住宅市场均衡性
    2.2 住宅价格波动行为研究
        2.2.1 住宅价格序列特征
        2.2.2 住宅价格序列波动特征
        2.2.3 住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2.2.4 住宅价格波动聚集性与持续性研究
    2.3 住宅市场风险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住宅市场均衡与波动风险理论分析
    3.1 住宅市场均衡分析
        3.1.1 完全竞争条件下住宅市场的均衡
        3.1.2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住宅市场的均衡
    3.2 住宅价格波动影响因素
        3.2.1 微观层面因素
        3.2.2 宏观层面因素
    3.3 住宅价格波动分析
        3.3.1 波动的概念与模型
        3.3.2 价格波动的聚集性与持续性
    3.4 住宅价格波动风险分析
        3.4.1 风险测度模型
        3.4.2 风险测度方法
        3.4.3 住宅价格波动风险传导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宅市场的竞争环境与供需均衡研究
    4.1 住宅市场竞争结构
        4.1.1 市场结构的概念
        4.1.2 市场结构的判别指标
        4.1.3 住宅市场结构分析
    4.2 住宅市场价格竞争行为
        4.2.1 住宅价格的随机性
        4.2.2 住宅市场的有效性
    4.3 住宅市场竞争绩效
    4.4 住宅市场均衡性检验
        4.4.1 住宅市场供需数量均衡性检验
        4.4.2 住宅市场供需结构均衡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构建
    5.2 数据处理
    5.3 模型分析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住宅价格波动风险研究
    6.1 住宅价格波动特征计量
        6.1.1 住宅价格波动聚集性
        6.1.2 住宅价格波动伪持续性
    6.2 住宅价格风险识别
        6.2.1 价格风险的概念
        6.2.2 价格风险分类
    6.3 住宅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6.4 住宅价格波动风险传导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设计因缘视角下的城市中小型住宅户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中小型住宅户型的因缘设计概述
    2.1 中小型住宅户型的理论概念
    2.2 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3 住宅户型的设计因缘
第三章 人缘为本下的中小型住宅户型规划与选择
    3.1 中小型住宅户型择向的人缘因素
        3.1.1 消费群体
        3.1.2 购买缘由
        3.1.3 地理位置
    3.2 功能定位
        3.2.1 动静分区
        3.2.2 活动流线
    3.3 人缘求真
第四章 生缘求善的中小型住宅户型优化与设计
    4.1 空间规划
        4.1.1 空间类型
        4.1.2 面积分配
        4.1.3 空间设计
    4.2 风水学应用
        4.2.1 客厅风水
        4.2.2 卧室风水
        4.2.3 餐厅风水
        4.2.4 厨房风水
        4.2.5 户型风水
    4.3 生缘求善
第五章 时缘求变的中小型住宅户型演变与发展
    5.1 户型设计的影响要素
        5.1.1 生活习惯
        5.1.2 地域文化
        5.1.3 科技发展
        5.1.4 设计思潮
    5.2 户型设计的演进
        5.2.1 住宅户型的发展
        5.2.2 适用性住宅户型
    5.3 时缘求变
第六章 和缘求存的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展望
    6.1 住宅户型设计的共时性
    6.2 住宅户型设计的历时性
    6.3 设计实践:设计因缘理论下的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T地产公司产品标准化体系实施效果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我国住宅标准化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以T公司为对象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住宅产品标准化的相关研究
    第一节 住宅产品标准化概述
        一、住宅产品标准化的相关理论
        二、产品标准化在住房中的运用
    第二节 住宅产品标准化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产品标准化层次研究
    第三节 标杆企业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研究
        一、万科的产品标准化体系
        二、其他成熟房企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简要归纳
        三、借鉴成熟房企归纳的产品标准化体系
第三章 T公司产品标准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发展历程
        一、T公司标准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T公司产品标准化现状分析
        一、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体系简述
        二、对T公司产品标准化体系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房地产企业构建产品标准化的误区分析
第四章 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体系实施效果分析
    第一节 产品标准化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原则
        一、产品标准化评价指标的基本特征
        二、产品标准化指标的评价原则
        三、产品标准化体系实施效果的主流评价指标
    第二节 实施标准化后的效果分析
        一、内部关键性指标分析
        二、外部关键性指标分析
    第三节 产品标准化体系对比的评价小结
        一、T公司的产品标准化体系和成熟的产品标准化体系对比
第五章 T公司产品标准化体系的优化策略
    第一节 影响产品标准化的关键因素
        一、技术因素
        二、管理因素
    第二节 产品标准化体系的优化和改进策略
        一、技术方面
        二、管理方面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产品标准化的积极与消极意义
        一、产品标准化的积极意义
        二、产品标准化的消极意义
    第三节 对住宅产品标准化体系迭代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住宅市场价格理论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品市场观念的住宅市场价格理论
        一、Hedonic模型
        二、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二节 引进资产市场观念的住宅市场价格理论
        一、住宅存量-流量模型
        二、J.D.Fisher的空间和资产市场整合理论
        三、D.DiPasquale和W.C.Wheaton的四象限模型
        四、中国学者的研究
    第三节 住宅市场的动态非均衡理论
        一、R.C.Fair供给和需求的动态非均衡
        二、W.C.Wheaton对住宅存量-流量模型的改进
        三、J.R.Knight价格信号失灵理论
        四、Burns和Grebler的住宅短缺理论
        五、中国学者的研究
        六、相关研究的简单评述
第三章 1998-2007年中国住宅产业的实证描述
    第一节 中国住房制度概述
        一、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二、鼓励居民采用银行按揭方式购房制度
        三、土地采取招拍挂制度
        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
    第二节 1998-2007年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
        一、由促进住宅产业发展到宏观调控
        二、房改的成果—居民住房面积大幅增加
    第三节 住宅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住宅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三、房地产行业带动就业
        四、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其他促进作用
    第四节 房地产企业情况
        一、民营企业主导市场
        二、开发资金来源渐趋合理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收入迅速增加
    第五节 住宅市场情况
        一、商品住宅供给状况
        二、商品住宅需求状况
        三、住宅价格变化
        四、住房可支付性与房屋空置
        五、小结
第四章 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供给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分析
    第一节 住宅价格构成
    第二节 住宅价格的供给影响因素
        一、土地对于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
        二、税收和前期费用对住宅供给价格的影响
        三、企业成本对住宅价格的影响(FE+ME+BE)+PRO
        四、保障性住宅供给缺乏对房价的影响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结构及其与住宅价格上涨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理论介绍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产品差异分析
        三、进入壁垒分析
    第三节 住宅市场结构以及其与价格上涨的关系分析
第六章 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需求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分析
    第一节 模型选择
    第二节 城镇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一、影响需求的因素分析
        二、需求函数实证分析
        三、需求曲线分析
        四、需求弹性分析
    第三节 分城市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一、上海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二、广州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三、北京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四、济南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五、重庆住宅市场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分析
    第四节 横向比较及结论
        一、全国以及各城市的收入、价格、利率与需求的相关性
        二、需求函数斜率比较
        三、全国以及各城市的需求价格弹性
第七章 1998-2007年我国住宅价格快速上涨需求原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与住宅价格关系分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及因果检验
        一、相关性分析
        二、因果检验
    第四节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第五节 二次置业和投资、投机性购房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第六节 结论
第八章 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价格上涨需求原因区域差异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选择
        一、数据选择与样本城市的选取
        二、模型构建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与实证检验
        一、相关性分析
        二、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第九章 1998-2007年中美两国住宅价格变化及原因比较
    第一节 美国房地产市场概述
        一、美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二、美国房地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第二节 比较方法及数据指标
        一、指标选择依据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中美住宅市场价格比较分析
        一、美国住宅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指标比较
        二、中国住宅市场价格与宏观经济指标比较
        三、结论
    第四节 美国房地产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非均衡理论的上海住宅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一般均衡理论
    2.2 非均衡理论
    2.3 房地产市场供求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上海住宅市场的基本情况
    3.1 上海住宅市场发展背景
    3.2 上海住宅市场运行中的非均衡问题
第四章 上海住宅市场的非均衡实证分析
    4.1 住宅市场供求非均衡
    4.2 住宅市场结构非均衡
    4.3 住宅市场价格非均衡
第五章 上海住宅市场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政府应加强监管,合理引导住宅市场
    5.2 开发商应借调整契机进行转型
    5.3 居民应树立梯度消费的观念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青年的住宅需求与住宅市场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预期对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研究[D]. 李斌. 山西财经大学, 2013(08)
  • [2]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D]. 郑娇. 湘潭大学, 2019(02)
  • [3]住宅市场刚性需求研究[D]. 石可.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4]台湾新北市多元运用民间力量兴建社会住宅的可行性研究[D]. 罗智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5]中小型住宅户型设计评价与偏好选择研究 ——以90平方米住宅为例[D]. 孔红枚. 浙江大学, 2013(02)
  • [6]住宅市场均衡及价格波动风险研究[D]. 杜凤霞.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2)
  • [7]设计因缘视角下的城市中小型住宅户型研究[D]. 李诗意.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T地产公司产品标准化体系实施效果及优化策略[D]. 翁雷.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1998-2007年中国住宅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分析[D]. 黄振宇. 山东大学, 2010(08)
  • [10]基于非均衡理论的上海住宅市场分析[D]. 徐爱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青年住房需求与住房市场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