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秸秆的青矃与饲喂(论文文献综述)
陶莲[1](2017)在《生物技术提高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研究及其机理探索》文中认为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有助于开发饲料资源与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基于合理调控青贮发酵对秸秆品质的改善的作用,筛选出高效生物青贮发酵制剂,采用体外(in vitro)、半体内(in situ)和活体动物(in vivo)试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效果验证,同时,对生物制剂改善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分四步骤进行:1.青贮发酵作用对玉米秸秆品质的改善作用及其对菌群构成影响的评价。采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和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贮发酵前后玉米秸秆感官指标、发酵品质、营养成分以及细菌群落构成及丰度的变化,确定青贮发酵是否能够改善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2.研究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消化率的影响。通过在玉米秸秆原料中添加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酶制剂,青贮45天后检测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木质纤维素组分以及瘤胃消化率,来分析判断各种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品质改善的作用,优化出最为适宜的生物制剂;3.研究所筛选的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过程中化学组分及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影响。通过对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在0、1、3、5、7、14、21、45天分别开袋取样,探明不同发酵阶段细菌及真菌的菌群构成及丰度变化规律;不同发酵阶段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组分动态变化规律;酶菌复合制剂对菌群变化及青贮品质的作用机制;4.运用动物比较试验对所筛选的生物制剂进行效果验证。通过肉羊饲养试验,阐明不同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对肉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营养消化及血液指标的影响,对所筛选出的生物制剂效果做充分的验证。结果表明:1.青贮发酵45天后的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呈黄绿色,质地较好,呈酸香味。青贮发酵能够使玉米秸秆pH值迅速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0.1<P<0.05);玉米秸秆经过青贮发酵相关微生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变形菌门(Proteobaacteria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菌群数量显着降低(P<0.05);青贮发酵能够显着增加(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fbacillaales)、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片球菌属(Pediococcus)和乳杆菌属(Laactobacillus)菌群数量;2.酶菌复合处理组(MCL1和MCL2)pH值最低(P<0.05),NDF、纤维素在瘤胃中降解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木质素(acid detergent lignin;ADL)降解率在数值上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酶菌混合处理组能够降低NDF、ADF、纤维素含量(P<0.05);3.青贮发酵过程对青贮各品质指标影响显着,而酶菌复合制剂对NDF、pH值、乳酸(lactic acid;LA)、乙酸(acetic acid;AA)和丙酸(propionic acid;PA)含量影响显着(P<0.05)。青贮时间及青贮时间和添加剂的互作效应对细菌及真菌门水平群落构成影响显着(P<0.05)。添加剂对真菌门水平群落构成影响显着(P<0.05);对细菌门水平群落影响不显着(P>0.05);4.添加生物制剂玉米秸秆青贮组、无添加玉米秸秆青贮组、羊草组对照组的净增重(weight gain;WG)、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weight gain;ADG)、胴体重(carcass weight)、DM和ADF的表观消化率(apparent digestibility)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添加生物制剂玉米秸秆青贮组干物质和有机物排出量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羊草对照组(P<0.05)。添加生物制剂玉米秸秆青贮组和无添加玉米秸秆青贮组的NDF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羊草组(P<0.05)。各处理组内脏器官占宰前活重比例及各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基本结论:1.青贮发酵改善玉米秸秆感官指标、发酵品质以及营养成分,并且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细菌的数量,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降低致病菌对家畜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2.酶菌复合添加剂喷洒到秸秆中进行青贮发酵后,能够有效破除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特殊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复合体结构,改善秸秆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提高营养物质的保存量及反刍动物瘤胃对秸秆营养物质的降解率,从而提高秸秆的可利用率,其中MCL2处理组效果最佳;3.生物制剂通过改变真菌群落构成来改善玉米秸秆青贮的利用率;4.玉米秸秆经过生物制剂处理后改善了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达到与羊草相同的生长和屠宰性能。
高俊雷[2](2020)在《玉米秸秆新鲜度对其发酵饲料品质和肉牛生长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有效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作为动物饲料,本论文研究了玉米秸秆在不同新鲜度时的营养成分、有效能值和体外消化率的变化,以及利用乳酸菌(LAB)和纤维素酶(Cellulase)制剂调制的发酵饲料的发酵品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以发酵后的干玉米秸秆和青玉米秸秆为主要粗饲料调制的TMR饲料对育肥前期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将玉米在成熟阶段收获玉米穗,秸秆在自然天气条件下分别暴露0、2、4、7、15、30和60天后制备青贮饲料。将青贮饲料设计为4组,分别为无添加剂、添加LAB、添加Cellulase和添加LAB+Cellulase。在厌氧发酵45天后开封,分析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有效能值、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将干秸秆和青秸秆在玉米穗收获后进行拉伸膜裹包发酵,分别设计为无添加和添加发酵剂两种处理。发酵45天后,制备成四种TMR饲料,分析其化学成分、有效能值和发酵品质。并用四种饲料饲喂育肥前期肉用母牛,8周后分析牛的生长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暴露期间,玉米秸秆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增加,而粗蛋白(CP)、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的含量和DM、CP的体外消化率降低(P<0.05)。与无添加相比,添加Cellulase显着降低了青贮饲料的NDF和ADF含量(P<0.05)。添加LAB、Cellulase或LAB+Cellulase显着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P<0.05)。04 d的青贮饲料的乳酸(LA)和乙酸(AA)含量显着高于与其他时间段(P<0.05)。添加LAB+Cellulase的青贮饲料的L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添加Cellulase和LAB+Cellulase显着提高了青贮饲料的DM体外消化率(IVDMD)和CP体外消化率(IVCPD)(P<0.05)。在3-factor ANOVA对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有效能值、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分析中,新鲜度(D)显着影响了所有组分(P<0.001),添加LAB对机物(OM)、pH、LA和AA有显着作用(P<0.05),添加Cellulase对CP、NDF、ADF、消化能(DE)、代谢能(ME)、维持净能(NEm)、产奶净能(NEl)、增重净能(NEg)、LA、AA、丁酸(BA)、Ammonia-N/TN以及DM、CP、OM和DE的体外消化率(P<0.05)。青秸秆中含有的粗纤维、WSC和粗脂肪(EE),比干秸秆营养成分高,玉米秸秆发酵后,四种裹包的pH均在3.90以下。对于肉牛的体重、体直长和体斜长,饲喂青秸杆的增长量显着高于干秸秆(P<0.05)。在2-factor ANOVA对育肥牛生长性能的分析中,玉米秸秆新鲜度对体重、体直长、体斜长有显着影响(P<0.05),新鲜度越高,肉牛的生长性能越好。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应采用新鲜秸秆原料制备,LAB和Cellulase的添加可以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和提高体外消化率。与干秸秆相比,新鲜度高的青玉米秸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对提高育肥牛的生长性能有更好的效果。
王晓光[3](2011)在《饲草型全混日粮饲用价值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肉羊业,还处于传统饲喂模式,即几种饲草分开饲喂,不仅饲草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成本上升,而且出栏率低下,饲喂周期长,羊肉品质差,颗粒化饲草型全混日粮是改善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饲草型全混日粮在国内尚处于前瞻性研究,本论文创造性的引入饲草分级指数(GI)及组合效应综合指数(MFAEI)理论,利用农区来源广、价格低的富集饲草资源,开发饲草为主导地位的羔羊育肥专用全混日粮。以饲草营养品质评价为基础,结合羔羊育肥营养需求特点,采用体外消化试验、动物饲养试验及屠宰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羔羊育肥饲草型全混日粮的最适配方,填补了肉羊育肥专用全混日粮技术及理论方法的空白。首先利用GI指数对四种饲草的品质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四种饲草GI指数进行科学配比,通过体外发酵指标及组合效应指数筛选出效果较好的四组混合饲草;并将其与不同比例精料配合成全混日粮,以全混日粮组合效应最大为求取原则,通过体外消化筛选试验,确定羔羊育肥最适饲草型全混日粮配方;并依此配方生产出颗粒化全混日粮,对羔羊育肥性能、胴体品质等指标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的研究,最终确定了羔羊育肥最适的饲草型全混日粮配制技术,为生产实践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应用GI值评定了试验基地常用四种饲草营养品质,参照美国制定的豆科与禾本科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得出:紫花苜蓿14.92,营养价值属于二级中等豆科饲草;番茄皮渣6.44,营养价值相当于二级低等豆科饲草;玉米秸3.35、小麦秸1.65,营养价值均属低等禾本科饲草。其中ADL为纤维指标的GI值对饲草品质的分级更准确。2.将四种饲草按不同配方混合后,其混合饲草的GI值(X)与体外有机质消化率(Y)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1.579X+20.61(R2=0.6778,P<0.0001,N=18)。经GI优化后的混合饲草,能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量及利用率,特别是丙酸含量,可有效降低精料的使用量,并且在弥补低质饲草营养素供应不平衡,提高饲草自身营养潜力及利用率,优化瘤胃微生物生长环境,增加微生物蛋白合成量等方面都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配方的GI值、成本及体外发酵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从中选出四个较好的饲草配方,即苜蓿/番茄渣/玉米秸:30/10/60,苜蓿/玉米秸:50/50,苜蓿/番茄渣/小麦秸:30/20/50,苜蓿/小麦秸:60/40。3.通过对体外消化各项指标及多项组合效应值进行比较,高GI组即苜蓿/玉米秸组和苜蓿/小麦秸组最适补给精料量为20%;低GI组即苜蓿/番茄渣/玉米秸组和苜蓿/番茄渣/小麦秸组最适补给精料量为30%。4.经优化后的四组全混日粮之间育肥效果总体差异不显着(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优化后的全混日粮饲料转化率高于对照组。就肉品质方面而言,四组优化后的全混日粮在羊肉必需氨基酸和肉味氨基酸含量,及鲜嫩多汁性方面略好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5.经优化后的四组全混日粮饲料成本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羔羊每公斤增重成本至少降低了3.57元。另外,高GI组不用增加过多精料即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低GI组虽然每公斤增重饲料成本较高,但其在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方面具有优势。经优化后的四组日粮间的利润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突显出提高饲草品质,降低精料使用量,提高饲草利用率,以GI优化饲草组合的重要性。
李小龙[4](2019)在《秸秆的黄粉虫过腹转化及残渣的综合利用》文中提出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部分农作物秸秆没有被有效利用,相反多数秸秆被焚烧或闲置,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黄粉虫是一种重要的产业化资源昆虫,在我国已逐渐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高效化的养殖方式,却被过高的饲料成本限制了黄粉虫在全国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随着黄粉虫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大量养殖废弃物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将养殖废弃物堆制成有机肥是一条变废为宝的重要途径,亦可缓解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肥料的迫切需求,对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在堆肥过程中,氮素的大量损失降低有机肥的肥效、污染周边环境等问题也值得关注。本研究先探究了青贮后的玉米秸秆或红薯秸秆饲养黄粉虫幼虫的可行性;再以饲养黄粉虫的常规饲料、青贮的玉米秸秆、青贮的红薯秸秆为原料,基于极端顶点混料设计法,研究三者不同混合比例对黄粉虫幼虫生长指标(生物量增率、死亡率、饲料利用率、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筛选出黄粉虫的最佳混料配方。以秸秆饲料配方饲养黄粉虫后,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堆制成有机肥;并针对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探究常见的金属粉(Al、Zn、Fe、Cu粉)在堆肥中的保氮效果,旨在将黄粉虫养殖残渣堆制成有机肥的同时,又能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贮的玉米秸秆和红薯秸秆的质量等级均能达到优级标准;但仅用青贮的秸秆饲喂黄粉虫幼虫,不能满足黄粉虫的生长发育。(2)通过Minitab17.1.0进行混料试验设计、分析处理数据、优化验证配方,确定了最佳的黄粉虫秸秆饲料配方:常规饲料:发酵玉米秸秆:发酵红薯秸秆=38.93:12.78:48.29。此配方饲料成本低,相比于常规饲料配方成本降低了57.50%。此配方下饲养的黄粉虫幼虫,其生物量增率可达33.74%,高于常规饲料饲喂的对照组(25.31%),且黄粉虫幼虫的死亡率低、饲料利用率高。(3)在堆肥中添加2%的Cu粉或Zn粉具有显着的保氮效果,能够减少55%以上的氮素损失。当添加2%的混合金属粉时,Zn-Fe组合具有最好的保氮效果,能减少近50%的氮素损失。当金属粉的添加量为1%或2%时,单一Cu粉的保氮效果都要优于其他金属粉,且2%的Cu粉的保氮效果最为显着。(4)在堆肥过程中,少量的金属粉能够减少氮素损失,却不会影响到有机肥的品质。以黄粉虫养殖残渣制成的有机肥,已完全腐熟并无毒害。并经当地肥料检测站检验得出:样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是一款优质有机肥产品。综上所述,以秸秆饲料配方饲养黄粉虫,不仅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还降低了黄粉虫的饲养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在堆肥中添加2%的Cu粉具有最为显着的保氮效果,并可将黄粉虫养殖残渣堆制成一款优质的有机肥成品。
武婷婷[5](2018)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与典型日粮配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有着数量巨大的非常规饲料资源,非常规饲料原料经加工处理后可用于动物生产,但目前仍有部分非常规饲料资源利用率低或者未被开发。因此,依据可利用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配制出能够满足肉牛营养需要的日粮配方对动物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立足于我国肉牛饲料资源利用现状,开展了以下试验:试验一:选用28头杂交肉牛探究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1)日增重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干物质采食量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消化率则反之(P<0.05);3)饲料成本对照组最高(20.8元/头*天-1),毛盈利(10.2元/头*天-1)最低,分别比试验1组(11.9元/头*天-1)、2组(11.3 元/头*天-1)和 3 组(10.8 元/头*天-1)低 13.9%、9.5%和 5.5%;4)血清尿素氮水平试验1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清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粗饲料组合显着提高了肉牛采食量,未影响肉牛生产性能,且以青贮玉米和黄贮玉米以2:3比例组合效果最好。试验二:选取30头杂交肉牛探究3种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1)日增重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均是高能组>中能组>低能组(P<0.01);2)晨饲前瘤胃液pH值以高能组最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饲喂后2.5h和6h瘤胃液pH值高能组低于中能组(P>0.05),但二者均显着低于低能组(P<0.05);3)高能组饲料成本(18.5元/头*天-1)最高,低能组毛盈利最低(8.3元/头*天-1),分别比高能组(15.4元/头*天-1)和中能组(13.9元/头*天-1)低46%和40%;5)血清指标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提高肉牛日粮能量水平提高了肉牛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和经济效益,且日粮能量水平在(6.17-6.58)MJ/kg利于肉牛增重。试验三:试验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基于气质联用非靶向的代谢组学技术手段,探究高能组和低能组日粮对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组和低能组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差异显着(P<0.05),微生物区系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有差异,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其代谢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试验四:选取30头杂交水牛探究用棕榈粕+喷浆玉米皮及玉米酒精糟+干木薯渣作为水牛精料,象草、啤酒糟和菊花粕作为水牛粗饲料,对水牛生长,消化、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的影响。结果:1)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DM、ADF及NDF表观消化率为试验2组>对照组>试验1组(P<0.05),蛋白表观消化率为试验2组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者均显着高于试验1组(P<0.05);3)瘤胃pH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戊酸及总VFA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对照组乙酸/丙酸低于试验1组(P>0.05),两者均显着低于试验2组(P<0.05)。4)对照组饲料成本最高(17.5元/头*天-1),毛盈利以试验1组(7.5元/头*天-1)最低,分别比试验2组(11.1元/头*天-1)和对照组(8.8元/头*天-1)低32.7%和15.1%。5)甘油三酯试验1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可利用啤酒糟和菊花粕作为水牛粗饲料,且当利用玉米酒精糟9.24%+干木薯渣9.24%作为水牛精料时,显着提高了日粮DM、ADF及NDF表观消化率,但喷浆玉米皮和棕榈粕的最优组合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试验五:选取28头杂交肉牛探究用棕榈粕和豆皮部分及全部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1)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2)干物质、有机物、淀粉、粗蛋白及总能表观消化率对照组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乙酸、异丁酸、乙酸/丙酸和异戊酸差异显着(P<0.05),采食前后肉牛瘤胃pH值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瘤胃pH值、其它VFA、总VFA及NH3-N差异均不显着(P>0.05);4)对照组饲料成本最高(31.8元/头*天-1),毛盈利以试验2组(6.6元/头*天-1)最低,分别比试验1组(7.7元/头*天-1)、对照组(8.3元/头*天-1)和试验3组(9.2元/头*天-1)低13.3%、20.1%和27.5%。试验结果表明:用棕榈粕或豆皮部分(24.5%)及全部(49.0%)替代玉米可降低成本,未影响肉牛生产性能,且肉牛强度育肥后期用24.5%棕榈粕+24.5%豆皮替代玉米经济效益最好。
王永健[6](2020)在《添加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青贮紫苏的常规营养指标含量,分析其饲喂价值,并以新疆褐牛为试验对象,饲喂青贮紫苏替代全混合基础日粮中50%等量干物质基础青贮玉米的日粮,研究其对新疆褐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更好的发挥青贮紫苏饲料在肉牛生产实践中的高效利用。方法:(1)采集青贮紫苏与未发酵紫苏样品,对其进行常规营养指标(水分、DM、CP、ADF、NDF、Ash、Ca、P、TDN)进行测定,比较两种饲料常规营养含量差异。(2)通过青贮紫苏的全混合日粮对新疆褐牛的饲喂效果,比较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产性能(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的影响,选择5个月龄,平均体重为202±38.5kg的新疆褐牛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全混合基础日粮,试验组用青贮紫苏替代全混合基础日粮中50%等量干物质的青贮玉米的日粮,试验期为60天。试验期间,对新疆褐牛的初末体重、干物质采食量、料重比等指标进行测定。(3)试验第60天对试验2所选褐牛进行颈静脉采血,室温静置倾斜自然析出血清,将血清轻缓倒入两个5ml离心管中,放入-80℃下冷冻保存,以待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研究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4)研究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分别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各挑选出10头褐牛,试验第60天采用瘤胃插管的方式进行瘤胃液的采集,之后放入-80℃下冷冻,以测定瘤胃发酵参数。结果:(1)青贮紫苏与未发酵紫苏相比较,青贮紫苏中的干物质显着被降低(P<0.05),青贮紫苏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13.5%(P<0.05)、18.9%(P<0.05),青贮紫苏与未发酵紫苏的干物质、粗蛋白、灰分、钙和磷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总可消化养分青贮紫苏显着高于未发酵紫苏(P<0.05)。(2)日粮中添加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性能(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不显着(P>0.05)。(3)日粮中添加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血清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尿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和肌酐等)的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中IgA含量提高了7.62%,(P<0.01),对IgG、IgM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4)日粮中添加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pH、LA、MCP、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影响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紫苏组氨态氮、乙酸/丙酸显着降低了19.4%、25.4%(P<0.05),所有指标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值内。结论:(1)青贮紫苏较好的保存了紫苏秸秆中水分、蛋白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着降低,进而青贮紫苏的消化率和总可消化养分被提高,为新疆褐牛生长提供更充足的能量,又有极低的制作成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日粮中以青贮紫苏替代全混合基础日粮中50%等量干物质基础的青贮玉米,新疆褐牛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因此新疆褐牛生产性能没有受到影响,即以低成本青贮紫苏代替青贮玉米,实际上提高了经济效益。(3)日粮中以青贮紫苏替代全混合基础日粮中50%等量干物质基础的青贮玉米,新疆褐牛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提高了IgA的含量,增强了褐牛的免疫功能。(4)新疆褐牛日粮中以青贮紫苏替代全混合基础日粮中50%等量干物质基础的青贮玉米,对瘤胃pH起到了稳定作用,增加了粗纤维降解率,维持了瘤胃微生物平衡。
王晓飞[7](2020)在《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杜寒杂交肉羊育肥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研究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羔羊育肥效果,以及育肥期间羔羊生产性能、肉品质、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区系产生的变化。为能够科学的使用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育肥羔羊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择81只3月龄、体重为23Kg(±1.0Kg)的杜寒杂交羔羊,随机分为2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试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试验羔羊,育肥期60天。试验期间三组精饲料配方一致,设置日粮精粗比为7:3。其中,对照组粗饲料饲喂30%(DM)的粉碎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粗饲料饲喂30%(DM)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试验Ⅱ组另外添加占日粮总蛋白(TP)浓度10%的膨化缓释尿素(NPN粗蛋白≥100%)。试验结果表明:饲喂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后,能够极显着提高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羔羊的采食量和日增重(P<0.01)。试验Ⅱ组的胴体重、肝脏重、大肠重和消化道总重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瘤胃容积比对照组显着增大(P<0.05),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胃肠道表观检测可看出两组试验Ⅱ组瘤胃内壁颜色更显正常,胃肠道组织切片显示两组试验组的肠道发育优于对照组;在肉品质的测定中,试验Ⅱ组的失水率和蒸煮损失显着低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粗脂肪含量极显着低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其他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Ⅱ组的NH3-N和BCP的浓度比试验Ⅰ组和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试验Ⅰ组和对照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16s RNA测序,可以从Venn图看出,试验Ⅱ组微生物种类明显多于其他两组。从物种丰度柱状图、等级聚类曲线、Ternaryplot分析、OTUs聚类热图等可知,试验Ⅱ组有益菌种类多于其他两组,致病菌种类少于其他两组,物种丰富度高于其他两组。
梁榕旺[8](2010)在《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玉米秸秆青贮和稻草为基础,设计了6种不同粗精比的日粮配方,研究青贮/稻草组合效应对肉山羊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秸秆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整个试验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生长的影响选取3月龄、体重15±2kg波尔×徐淮杂交山羊90只为试验动物,均分为6组,饲喂含不同粗精比玉米秸秆青贮和稻草的日粮,研究日粮组合效应对肉山羊生长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6种日粮分别为:A(粗精比45:55,青贮/稻草85:15,精料蛋白水平14%)、B(粗精比40:60,青贮/稻草75:25,精料蛋白水平14%)、C(粗精比35:65,青贮/稻草70:30,精料蛋白水平14%)、D(粗精比45:55,青贮/稻草85:15,精料蛋白水平16%)、E(粗精比40:60,青贮/稻草75:25,精料蛋白水平16%)、F(粗精比35:65,青贮/稻草70:30,精料蛋白水平16%)。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粗精比和青贮/稻草可促进肉山羊的生长,16%精料蛋白水平各组(D、E、F)的体尺优于14%各组(A、B、C);B、D组平均日增重(ADG)高于其他各组,即B>C>A;E>F>D。精粗比水平从55:45提高至60:40可以提高肉山羊ADG;而精粗比从60:40逐渐提高至65:35水平时,ADG出现下降。A组料肉比最高,E组最低;经济效益以E组最好。第二章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产肉性能、屠宰性状、肉理化性状和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在14%精料蛋白水平下,随着青贮/稻草的降低,屠宰率、背肌系水力、水分和蛋白、臂肌水分、臀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净肉率、背肌嫩度、pH45min和pH24h、股肌pH24h、背肌脂肪、臀肌水分含量降低。在16%精料蛋白水平下,背肌水分、股肌蛋白含量随着青贮/稻草的降低逐渐升高,而臂肌pH24h、股肌脂肪含量下降。结果表明:在精料一致的情况下,日粮粗料组成对肉山羊的产肉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提示青贮/稻草对肉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精料水平对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影响起主要作用,对水分和灰分含量影响较小,青贮/稻草组合效应对肌肉系水力和嫩度影响较大。第三章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贮/稻草组合效应对羊肉的氨基酸含量和组成差异不显着,但可以提高羊肉的鲜味。此外,青贮/稻草组合效应对氨基酸(AA)、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均无显着差异。但随着稻草含量的降低和精料蛋白水平的升高,TAA逐渐升高。在精料蛋白水平为16%时,EAA随着稻草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NEAA则随着精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对羊肉氨基酸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极其有限。青贮/稻草对不同部位肌肉的脂肪酸组成有显着性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第四章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的影响本试验各组血清总蛋白(TP)、血清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血糖(BG)、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差异不显着,表明青贮/稻草组合效应对肉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较小。其中, A组第90d的TP含量以74.03g/L为最高的;BUN含量在4.348.08mmoL/L范围内波动,随着精料蛋白水平的升高,BUN升高,蛋白质利用率降低;第90d的BG浓度较试验前降低,且在同一蛋白水平下,该时期BG随着粗精比和青贮/稻草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TC比试验前提高,并随着精料水平的增加而缓慢升高;在同一蛋白水平下,TC增速以粗精比40:60,青贮/稻草75:25为最高,高于其他组;提示在精料水平一致的情况下,青贮/稻草可能产生正组合效应;AST、ALT均比试验前高,初期升高,后期降低;AKP、LDH则随着日龄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试验前期增速快,后期慢。表明AKP、LDH可能与日龄有关,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对AKP、LDH影响较小。
王建福[9](2017)在《玉米秸秆和苜蓿饲用化利用价值评价与数据库建立》文中指出目前,甘肃农区的肉牛生产已经初步形成了千家万户繁育,养殖园区和育肥企业集中育肥为主的体系,饲草料和良种杂交利用是影响体系效率和效益提高最重要的两类因素。通过改进饲草料资源利用方式,优化其产品品质,建立其营养成分及品质快速检测平台,评估并优化良种肉牛资源杂交利用模式等手段,优化甘肃肉牛生产体系关键要素,是提高目前甘肃肉牛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玉米秸秆青贮品质提升、苜蓿种植生物量与品质监测、肉牛经济杂交模式及后代评估为研究内容,对甘肃农区肉牛生产体系要素进行优化研究,并初步建立了玉米秸秆青贮和苜蓿营养成分快速检测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模型,为提高甘肃农区肉牛生产体系的效率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添加物和装填时间对玉米秸秆青贮质量的影响相比1次装填,延迟装填(3次)分别使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分别增加21.79%和48.37%;相比对照组,3种添加物均能使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损失率降低,其中Sila-Max可使1次装填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损失率分别降低33.72%和45.80%,Sila-Max和Sila-Max+麸皮分别可使3次装填带穗和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损失率降低46.57%和36.48%。Sila-Max和Sila-Mix均有提高去穗和带穗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质量的趋势,Sila-Max提高青贮发酵品质的效果更好,Sila-Mix提高青贮发酵产物有氧稳定性的潜力更大。在去穗玉米秸秆青贮中添加麸皮是有益的,且与添加剂同时添加效果更好。2.5株乳酸菌复合物与CaCO3、酶及尿素不同组合对全株玉米秸杆青贮品质的影响5株乳酸菌混合剂有提高全株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的趋势;同时添加CaCO3和复合乳酸菌能增加青贮的LA和AA产量,尤其是AA产量,稳定pH,也有提高青贮营养品质的趋势;同时添加尿素和复合乳酸菌能进一步提高青贮的AA和NH3-N的含量,稳定pH,显着提高CP含量(P<0.05),青贮营养品质提高;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可以提高发酵产物的WSC、LA和AA的产量,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复合CaCO3、尿素、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复合乳酸菌的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的提高效果最好。3.玉米秸秆青贮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Vis/NIR模型的建立利用74个玉米秸秆青贮湿样和干燥后粉碎样品分别进行了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Vis/NIR模型的定标和校验。结果表明:利用玉米秸秆青贮湿样品所建立的Vis/NIR定标模型对ADF、NDF、木质素(lignin)、WSC、24、30和48小时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TDMD24hr、IVTDMD30hr和IVTDMD48hr)的外部验证RPD均在3以上,定标效果良好,可以用于实际检测;灰分(ash)、淀粉(starch)、钙(Ca)和LA的外部验证RPD>2,说明所建立的定标模型对这些指标的粗略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但精度有待提高;DM、CP、EE、磷(P)、AA、NH3-N、氨与总氮的比例(NH3-N/TN)和pH的外部验证RPD<2,说明所建立的定标模型不能用于这些指标的定量分析。干燥粉碎玉米青贮样品建立的Vis/NIR定标模型除对粗脂肪(EE)、P和pH的预测效果较差以外,对其它的16项指标预测结果均较好,外部验证RPD值均在3以上,可用于实际检测。4.两个紫花苜蓿品种单播与混播对生物量及营养成分动态变化影响研究金皇后组在前期生长情况和产草量方面均优于SK3010组和二者混播组,混播组在产草量和粗蛋白总产量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后期的饲喂价值相比单播组有所降低。苜蓿在不同的生长期营养成分变化很大,前期的产量较低但粗蛋白含量以及相对饲喂价值和质量均很高,后期的产量逐渐提高,但蛋白含量及相对饲喂价值和质量显着降低。3个种植组在第一茬收获期的最后一周粗蛋白产量增加量较少,甚至出现下降,建议提前一周左右收获,使第三茬苜蓿有更充分的生长时间,利于提高年产量。5.苜蓿营养成分Vis/NIR模型的建立利用Vis/NIR光谱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苜蓿样品共160个,进行了营养成分含量的定标和校验。定标模型除对EE和WSC预测效果较差外,对CP、ADF、NDF、Ca、P、ash、lignin以及消化率等指标的外部验证RPD均在2以上,能达到生产粗略测定要求,但精度需进一步提高。6.西门塔尔肉牛的经济杂交试验及后代育肥、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研究和牛♂×西门塔尔牛♀(和西牛)和安格斯♂×西门塔尔牛♀(安西牛)育肥期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低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着(P>0.05)。和西牛和安西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着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安西牛的脂肪重比西门塔尔牛降低了26.23%,差异显着(P<0.05)。两种杂交牛的PUFA/SFA和MUFA/SFA均高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着(P>0.05),MUFA/PUFA和n6/n3PUFA均显着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肉品质明显提高。总之,本研究表明,通过添加乳酸菌制剂能够提高玉米秸秆青贮的营养品质和发酵质量;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来测定玉米秸秆青贮和苜蓿干草的营养成分和品质;通过经济杂交可以提高肉牛的饲料转化率、日增重、屠宰性能和肉质指标。
张毕红[10](2012)在《粗饲料对优质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我国粗饲料在数量、种类及质量方面,具有“多、杂、差”的特点;存在使用不充分和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本试验以我国南方农区主要粗饲料(玉米秸秆、皇竹草、啤酒糟)为研究对象,探讨粗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为粗饲料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5-8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红西本”[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牛本地黄牛)]去势公牛18头。采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6头,分别记为Ⅰ组、Ⅱ组和Ⅲ组,粗饲料分别饲喂青贮玉米秸秆、青贮皇竹草和青贮啤酒糟(87%啤酒糟+10%稻草+3%玉米粉)。试验分为预试期和正式期,预试期为40d,正式期为410d。正式期分为育成前期(90d)、育成后期(100d)、育肥前期(90d)和育肥后期(130d)四个阶段。各阶段日粮精粗比分别为50:50、60:40、65:35和70:30,各试验组间采用等能等氮设计成全混合日粮。肉牛采用栓系单槽饲喂,常规饲养管理方式。分析测定了育肥性能、肉质性状和经济效益等指标,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粗饲料对育肥性能的影响显着。第一,育成前期、育成后期和育肥前期的组间日增重差异均不显着(P>0.05),各组分别为Ⅰ组0.76kg、0.82kg、0.78kg,Ⅱ组0.67kg、0.75kg、0.66kg,。Ⅲ组0.77kg、0.75kg、0.62kg;育肥后期Ⅰ组日增重(0.54kg)显着(P<0.05)高于Ⅱ组日增重(0.38kg),其它组间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Ⅲ组日增重为0.43kg;饲养全程Ⅰ组日增重(0.72kg)显着(P<0.05)高于Ⅱ组日增重(0.57kg)和Ⅲ组日增重(0.61kg),Ⅱ组日增重和Ⅲ组日增重差异不显着(P>0.05);出栏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为Ⅰ组446Akg,Ⅱ组398.8kg,Ⅲ组414kg。第二,饲养全程体尺变化:Ⅰ组体直长增长量(30.38cm)和胸围增长量(53.8cm)显着(P<0.05)高于Ⅱ组体直长增长量(24.06cm)和胸围增长量(45.36cm),Ⅲ组体直长和胸围增长量为25.66cm、51.17cm;Ⅰ组体斜长(31.00cm)和管围(2.92cm)增长量显着(P<0.05)高于Ⅲ组体斜长(36.35cm)和管围(1.57cm)增长量,Ⅱ组体斜长和管围增长量为28.04cm、2.18cm;体高和胸宽增长量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分别为Ⅰ组25.58cm、19.04cm,Ⅱ组23.02cm、15.60cm,Ⅲ组21.30cm、17.28cm。第三,育肥结束体尺指数:Ⅰ组和Ⅲ组育肥指数(371.64、352.86)显着(P<0.05)高于Ⅱ组育肥指数(329.78);Ⅲ组体躯指数(137.79%)显着(P<0.05)高于Ⅱ组体躯指数(132.18%);Ⅰ组肉用指数(3.72)显着(P<0.05)高于Ⅱ组肉用指数(3.30),Ⅲ组肉用指数为3.53;体长指数和管围指数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2)粗饲料对采食量和料重比的影响。育肥后期粗饲料、精料以及干物质总采食量Ⅰ组与Ⅱ组和Ⅲ组差异均极显着(P<0.01),其它各分期差异均不显着(P>0.05);料重比各分期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全程期粗饲料、精料以、干物质总采食量及料重比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3)粗饲料对屠宰性能、肉质性状的影响。第一,胴体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高档肉重和眼肌面积均为Ⅰ组最高、Ⅲ组次之、Ⅱ组最差;优质肉重、屠宰率、脂肪重、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均为Ⅲ组最高、Ⅰ组次之、Ⅱ组最差;其中屠宰率、净肉率等指标存在差异显着(P<0.05)。第二,肉质性状:肉色、脂肪色、大理石花纹、剪切力、滴水损失、失水率、系水力、pH45m以及pH24h均差异不显着(P>0.05);剪切力Ⅲ组最小(3.10kg),Ⅰ组次之(3.53kg),Ⅱ组最大(3.60kg),均达到了高档牛肉的要求;Ⅲ组中有3头肉牛达到了高档牛肉的大理石花纹等级要求(≤2),而Ⅰ组和Ⅱ组均没有达到要求。第三,组织学性状与大理石花纹等级和肌内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一致,Ⅲ组最佳、Ⅰ组次之、Ⅱ组最差且肌纤维直径Ⅲ组(33.08um)与Ⅰ组(37.08um)差异显着(P<0.05)、与Ⅱ组(39.58um)差异极显着(P<0.01)。第四,粗饲料对牛肉中矿物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总含量影响不明显(P>0.05),但其中钙、磷、亚油酸、花生四烯酸、EPA、色氨酸、苏氨酸等指标存在显着或及差异显着(P<0.01、P<0.05)。第五,粗饲料对肉牛风味物质影响显着,Ⅰ组和Ⅱ组半胱氨酸含量(0.20%、0.21%)显着高于(P<0.05)Ⅲ组半胱氨酸含量(0.16%);Ⅰ组肌苷酸含量(1.72mg/g)与Ⅱ组肌苷酸含量(1.52mg/g)着异显着(P<0.05),与Ⅲ组肌苷酸含量(1.42mg/g)差异极显着(P<0.01);但风味前体物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趋势不一致。(4)粗饲料对经济效益影响显着,其中Ⅲ组毛利润最高(6124.52元/头)、Ⅰ组毛利润次之(4376.52元/头)、Ⅱ组毛利润最低(2925.11元/头)。经本研究表明:1.玉米秸秆、皇竹草和啤酒糟为育肥牛经济适用粗饲料,适宜在肉牛生产中使用,但应合理组合,并于优质粗饲料配合使用;2.“红西本”三元杂交牛在本试验条件下,能生产优质高档牛肉。
二、玉米秸秆的青矃与饲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秸秆的青矃与饲喂(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技术提高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研究及其机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青贮发酵过程对玉米秸秆饲用品质改善的评价试验 |
2.2 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
2.3 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品质指标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 |
2.4 生物制剂处理玉米秸秆对肉羊生长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青贮发酵过程对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改善作用 |
3.2 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改善作用 |
3.3 青贮发酵及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营养成分及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影响 |
3.4 生物制剂处理玉米秸秆青贮对肉羊生长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青贮发酵是改善玉米秸秆的饲用价值的有效途径 |
4.2 生物制剂可以作为提高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最优选择 |
4.3 生物制剂能够改善玉米秸秆青贮过程中营养成分并优化微生物群落 |
4.4 生物制剂处理玉米秸秆青贮有效改善肉羊生长和屠宰性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玉米秸秆新鲜度对其发酵饲料品质和肉牛生长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国玉米秸秆应用现状 |
1 玉米秸秆资源 |
2 玉米秸秆饲料 |
3 玉米秸秆饲料化处理方式 |
第二章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 |
1 玉米秸秆青贮 |
2 玉米秸秆黄贮 |
3 玉米秸秆微贮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发酵添加剂 |
1 乳酸菌添加剂 |
2 纤维素酶添加剂 |
第四章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
1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的意义 |
2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的发展前景 |
第五章 玉米秸秆发酵饲料在肉牛产业上的应用 |
1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
2 玉米秸秆饲料在肉牛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
第六章 玉米秸秆新鲜度 |
1 玉米秸秆新鲜度的相关研究 |
2 玉米秸秆新鲜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玉米秸秆在田间暴露过程中的营养价值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暴露时间发酵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发酵后的玉米青秸秆和干秸秆对育肥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饲草型全混日粮饲用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优质饲草资源营养价值的研究 |
1.2.1 饲草品质概念 |
1.2.2 影响饲草品质的因素 |
1.2.3 饲草结构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
1.2.4 饲草品质评定 |
1.2.5 饲草品质评定指数 |
1.2.6 饲草资源总体状况 |
1.3 饲草秸秆利用的研究 |
1.4 利用组合效应原理对饲草进行科学搭配 |
1.4.1 草食家畜日粮组合效应概念 |
1.4.2 草食家畜日粮组合效应的研究进展 |
1.4.3 草食家畜组合效应发生机制 |
1.4.4 组合效应衡量指标 |
1.4.5 组合效应研究的意义 |
1.5 饲草料饲用价值评定 |
1.5.1 饲草料饲用价值评定意义 |
1.5.2 饲草料饲用价值评定方法 |
1.6 草食家畜全混合日粮(TMR)的研究进展 |
1.6.1 TMR 的采食量和养分消化率 |
1.6.2 TMR 对草食家畜瘤胃消化动态和能氮代谢的影响 |
1.6.3 饲喂 TMR 对草食家畜生长性能的影响 |
1.6.4 应用颗粒化 TMR 的经济效益 |
1.7 论文研究意义及整体研究思路 |
1.7.1 本论文研究意义 |
1.7.2 论文整体研究目的与思路 |
1.7.3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饲草 GI 值测定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和分析 |
2.1.3 小结 |
2.2 饲草间组合效应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数据统计处理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小结 |
2.3 混合饲草与精料组合效应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数据统计处理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4 小结 |
2.4 饲草型全混日粮对羔羊育肥性能及屠宰性能的研究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数据统计处理 |
2.4.3 结果与分析 |
2.4.4 小结 |
3 讨论 |
3.1 利用GI 与RFV 指数评价饲草品质的比较 |
3.2 饲草间组合效应讨论 |
3.2.1 单种饲草体外消化特性 |
3.2.2 混合饲草体外消化特性 |
3.3 混合饲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 |
3.4 饲草型全混日粮对羔羊育肥性能及屠宰性能影响 |
3.4.1 饲草型全混日粮对羔羊育肥性能的影响 |
3.4.2 饲草型全混日粮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3.4.3 饲草型全混日粮对羔羊肉品质的影响 |
3.4.4 饲草型全混日粮对羔羊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5 运用GI 及MFAEI 进行饲草的科学搭配和优化配方的筛选 |
4 结论 |
4.1 本研究创新之处 |
4.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4.3 论文的总体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秸秆的黄粉虫过腹转化及残渣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
1.1.1 秸秆资源及污染 |
1.1.2 秸秆资源化利用 |
1.2 黄粉虫养殖 |
1.2.1 黄粉虫简介 |
1.2.2 黄粉虫的养殖情况 |
1.2.3 黄粉虫过腹转化秸秆 |
1.3 Minitab概述及混料设计 |
1.3.1 Minitab软件概述 |
1.4 黄粉虫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利用 |
1.4.1 养殖废弃物的产生及污染 |
1.4.2 养殖废弃物的利用途径 |
1.4.3 混料设计 |
1.4.4 极端顶点设计法 |
1.5 堆肥中的氮素损失 |
1.5.1 堆肥技术 |
1.5.2 氮素损失 |
1.5.3 保氮措施 |
1.6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创新点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秸秆青贮后养殖黄粉虫的研究 |
2.1 引言 |
2.1.1 玉米秸秆及红薯秸秆 |
2.1.2 秸秆处理后饲养黄粉虫 |
2.2 实验材料 |
2.2.1 供试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秸秆发酵 |
2.3.2 黄粉虫饲养 |
2.3.3 方案设计 |
2.3.4 考察指标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青贮秸秆饲料评分 |
2.4.2 单一秸秆对黄粉虫生长指标的影响 |
2.4.3 不同混料配方对黄粉虫生长指标的影响 |
2.4.4 “生物量增率”的混料设计分析 |
2.4.5 “死亡率”的混料设计分析 |
2.4.6 响应优化及验证混料配方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3章 黄粉虫养殖残渣开发有机肥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供试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堆肥及采样 |
3.3.2 方案设计 |
3.3.3 考察指标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单一金属粉的保氮效果 |
3.4.2 混合金属粉的保氮效果 |
3.4.3 堆肥腐熟度 |
3.4.4 产品质量检验 |
3.5 保氮机理探究及安全性分析 |
3.5.1 保氮机理探究 |
3.5.2 安全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5)非常规饲料资源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与典型日粮配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肉牛养殖饲料利用现状 |
1.2 广西肉牛养殖饲料利用现状 |
1.3 非常规饲料的分类及应用 |
1.3.1 糠麸类 |
1.3.2 糟渣类 |
1.3.3 饼粕类 |
1.3.4 林业副产品 |
1.3.5 粪便再生资源类 |
1.4 广西可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介绍 |
1.4.1 喷浆玉米皮 |
1.4.2 棕榈粕 |
1.4.3 大豆皮 |
1.4.4 木薯渣 |
1.4.5 玉米酒精糟 |
1.4.6 菊花粕 |
1.4.7 啤酒糟 |
1.5 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1.5.1 抗营养因子及毒素问题 |
1.5.2 经过加工改善其适口性和消化率 |
1.5.3 适当使用添加剂改善其营养价值 |
1.5.4 在日粮中的添加比例不确定,有限用要求 |
1.5.5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饲喂对象选择不同非常规饲料 |
1.5.6 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应用数据 |
1.6 组合效应在日粮配方上的应用 |
1.6.1 用体外产气法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6.2 用采食量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6.3 用消化率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6.4 用生产性能评估饲料组合效应 |
1.7 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
1.7.1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生长、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1.7.2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1.7.3 日粮能量水平对反刍动物瘤胃代谢物的影响 |
1.8 试验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日粮中不同粗饲料组合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肉牛生长性能和干物质消化率结果 |
2.3.2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2.3.3 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
2.4 讨论 |
2.4.1 生长性能和干物质消化率 |
2.4.2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2.4.3 血液生化指标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能量水平的象草日粮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生长性能,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pH值结果 |
3.3.2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3.3.3 肉牛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
3.4 讨论 |
3.4.1 生长性能、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pH值 |
3.4.2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3.4.3 血清生化指标 |
3.5 小结 |
第四章 高能组和低能组日粮对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组学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4.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高能组和低能组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结果 |
4.3.2 肉牛瘤胃代谢产物组成 |
4.4 讨论 |
4.4.1 能量水平对肉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4.4.2 能量水平对肉牛瘤胃代谢组学的影响 |
4.4.3 瘤胃液微生物与代谢组学相关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非常规饲料替代常规饲料对水牛生长、消化、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的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5.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5.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 |
5.3.1 试验肉牛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 |
5.3.2 瘤胃发酵指标测定结果 |
5.3.3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5.3.4 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
5.4 讨论 |
5.4.1 水牛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 |
5.4.2 瘤胃发酵指标分析 |
5.4.3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5.4.4 血液生化指标 |
5.5 小结 |
第六章 棕榈粕、豆皮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消化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6.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6.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 |
6.3.1 试验肉牛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结果 |
6.3.2 肉牛瘤胃发酵指标结果 |
6.3.3 肉牛经济效益结果 |
6.4 讨论 |
6.4.1 生长性能和饲粮养分表观消化率 |
6.4.2 瘤胃发酵指标分析 |
6.4.3 饲料报酬和经济效益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添加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文献综述 |
2.1 紫苏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2.2 紫苏的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2.3 紫苏功效的研究进展 |
2.4 紫苏在饲料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2.6 紫苏对养猪业研究进展的影响 |
2.7 紫苏对反刍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的影响 |
2.8 紫苏对水产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的影响 |
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青贮紫苏营养价值分析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材料与采样 |
1.3 测定指标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试验仪器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紫苏与未发酵紫苏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
3 讨论 |
3.1 青贮紫苏与未发酵紫苏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 |
3.2 紫苏、玉米种植效益分析及青贮紫苏与青贮玉米成本比较 |
4 小结 |
试验二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日粮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 小结 |
试验三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四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2.2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3.2 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1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杜寒杂交肉羊育肥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内蒙古养羊业概况 |
1.2 粗饲料概述 |
1.2.1 粗饲料的种类与现状 |
1.2.2 秸秆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
1.2.3 秸秆的处理方式 |
1.3 秸秆育肥研究进展 |
1.3.1 常规玉米秸秆的相关研究 |
1.3.2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相关研究 |
1.3.3 膨化饲料的相关研究 |
1.3.4 非蛋白氮(NPN)的相关研究 |
1.3.5 瘤胃微生物的相关研究 |
1.3.6 肉品质的相关研究 |
1.4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试验研究 |
2.1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肉品质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试验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育肥羔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试验结果 |
2.4.3 讨论 |
2.4.4 小结 |
3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
3.1 论文总体结论 |
3.2 创新点 |
3.3 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研究思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我国秸秆资源现状 |
2 秸秆饲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2.1 秸秆饲料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
2.2 秸秆饲料的营养结构特点 |
2.3 秸秆饲料的处理技术 |
2.4 秸秆饲料开发与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
3 玉米秸秆和稻草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3.1 玉米秸秆的应用 |
3.1.1 氨化玉米秸秆的应用 |
3.1.2 微贮玉米秸秆的应用 |
3.1.3 玉米秸秆青贮的应用 |
3.2 稻草的应用 |
3.2.1 氨化稻草的应用 |
3.2.2 微贮稻草的应用 |
3.2.3 青贮稻草的应用 |
3.2.4 稻草其他利用方式 |
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与日粮配方 |
1.2.2 试验羊饲养管理 |
1.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体尺的影响 |
2.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平均日增重、料肉比的影响 |
2.3 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体尺的影响 |
3.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平均日增重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二章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屠宰与胴体分割 |
1.2.2 样品的采集 |
1.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2.3.1 产肉性能的测定 |
1.2.3.2 屠宰性状的测定 |
1.2.3.3 羊肉理化性状的测定 |
1.2.3.4 肉中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
1.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产肉性能的影响 |
2.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各分割部位肌肉重量的影响 |
2.3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屠宰性状的影响 |
2.4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
2.5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产肉性能的影响 |
3.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
3.3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章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氨基酸成分的测定 |
1.2.2 脂肪酸的测定 |
1.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肌肉(背最长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2.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背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臀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3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臂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2.4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股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背最长肌)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
3.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羊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 结论 |
第四章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血液样的采集与处理 |
1.2.2 血液样的测定 |
1.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血液蛋白、尿素氮浓度的影响 |
2.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
2.3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血液中总胆固醇的影响 |
2.4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血液中各种酶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血液中蛋白质和尿素氮的影响 |
3.2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血液中葡萄糖和脂类的影响 |
3.3 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血液中各种酶的影响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玉米秸秆和苜蓿饲用化利用价值评价与数据库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概述 |
1 畜牧业生产体系 |
1.1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内涵 |
1.2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特点 |
1.3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进化 |
1.4 畜牧业生产体系的要素优化意义及途径 |
2 农区畜牧业 |
2.1 农区畜牧业的特点分析 |
2.2 甘肃发展农区草食畜牧业的条件 |
3 甘肃肉牛产业概况 |
3.1 区域概况 |
3.2 气候概况 |
3.3 种植业概况 |
3.4 甘肃肉牛养殖历史及发展现状 |
3.5 甘肃肉牛主产区 |
3.6 甘肃肉牛产业主要的养殖类群 |
3.7 甘肃肉牛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甘肃肉牛生产体系 |
4.1 现状分析 |
4.2 关键要素分析 |
5 甘肃典型农区肉牛生产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 |
5.1 饲草料资源优化利用途径分析 |
5.2 肉牛种质资源优化利用模式分析 |
6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在饲草营养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饲草料资源要素的优化 |
第二章 不同添加物及装填时间对玉米青贮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青贮前玉米秸秆的化学参数 |
2.2 发酵参数测定结果 |
2.3 带穗玉米秸秆青贮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2.4 去穗玉米秸秆青贮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2.5 带穗玉米秸秆青贮DM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率测定结果 |
2.6 去穗玉米秸秆青贮DM含量及干物质损失率测定结果 |
2.7 玉米秸秆青贮干物质消化率 |
3 讨论 |
3.1 不同装填时间对玉米秸秆青贮的影响 |
3.2 不同添加物对玉米秸秆青贮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章 5株乳酸菌复合物与CaCO3、酶及尿素不同组合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前玉米秸杆营养成分 |
2.2 玉米秸秆青贮发酵不同时间产物品质 |
2.3 玉米秸秆青贮发酵不同时间产物化学成分 |
3 讨论 |
3.1 复合乳酸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3.2 复合乳酸菌和CaCO3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3.3 复合乳酸菌和尿素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3.4 复合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淀粉酶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3.5 CaCO3、尿素与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复合添加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化的影响 |
4 结论 |
第四章 玉米秸秆青贮营养成分及发酵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预测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青贮饲料 |
1.2 主要仪器及软件 |
1.3 方法 |
1.4 定标与校验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谱扫描结果 |
2.2 湿样和烘干粉碎玉米秸秆青贮样品不同指标最佳定标方式 |
2.3 玉米秸秆青贮湿样品定标结果 |
2.4 玉米秸秆青贮烘干粉碎样品定标结果 |
2.5 玉米秸秆青贮湿样定标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
2.6 玉米秸秆青贮烘干粉碎样品定标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两个紫花苜蓿品种单播与混播对生物量及营养成分动态变化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自然条件 |
1.2 试验材料 |
1.3 测定项目 |
1.4 测定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茬次苜蓿株高的生长动态 |
2.2 不同茬次苜蓿产草量的动态变化 |
2.3 不同茬次苜蓿干物质含量动态变化 |
2.4 不同茬次苜蓿营养成分动态变化 |
2.5 不同茬次苜蓿消化率和饲喂价值动态变化 |
2.6 不同茬次苜蓿粗蛋白及可消化物质的产量变化 |
3 讨论 |
3.1 种植品种及混播对苜蓿的影响 |
3.2 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的影响 |
4 结论 |
第六章 苜蓿营养成分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苜蓿样品及处理 |
1.2 主要仪器及软件 |
1.3 方法 |
1.4 定标与校验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谱扫描结果 |
2.2 不同营养指标的最佳定标方式及定标结果 |
2.3 定标模型的外部验证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肉牛繁育体系优化 |
第七章 西门塔尔肉牛的经济杂交试验及后代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牛 |
1.3 试验牛的饲养管理及日粮组成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重数据比较结果 |
2.2 体尺数据比较结果 |
2.3 育肥期不同月份平均日增重数据比较结果 |
2.4 育肥期不同月份平均干物质采食量数据比较结果 |
2.5 育肥期不同月份平均料重比数据比较结果 |
2.6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
2.7 胴体分割数据测定结果 |
2.8 背最长肌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2.9 牛背最长肌肉质指标测定结果 |
2.10 背最长肌脂肪酸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经济杂交后代肉牛的生产性能 |
3.2 经济杂交后代肉牛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 |
3.3 通过经济杂交优化甘肃肉牛生产体系品种要素的可行性分析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总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粗饲料对优质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世界肉牛业发展概况 |
1.1.1 国外主要牛肉生产国概况 |
1.1.2 国内牛肉生产概况 |
1.1.3 世界牛肉贸易概况 |
1.1.4 世界牛肉生产发展趋势 |
1.2 粗饲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1 影响粗饲料品质的因素 |
1.2.2 粗饲料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 影响牛肉肉质的因素 |
1.3.1 品种和性别 |
1.3.2 年龄 |
1.3.3 营养水平 |
1.3.4 育肥方式 |
1.4 优质高档牛肉评定主要指标 |
1.4.1 肉色和脂肪色 |
1.4.2 pH值 |
1.4.3 系水力 |
1.4.4 大理石花纹等级 |
1.4.5 嫩度 |
1.4.6 风味物质 |
1.4.7 多不饱和脂肪酸 |
1.5 部分国家牛肉分级标准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和试验处理 |
2.2 试验饲粮 |
2.3 饲养管理 |
2.4 育肥性能测定 |
2.4.1 体重、体尺指标的测定 |
2.4.2 体尺指数的计算 |
2.4.3 育肥效果分析指标 |
2.5 屠宰测定 |
2.5.1 试验地点与时间 |
2.5.2 试验动物选择与屠宰 |
2.5.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6 分割 |
2.6.1 试验地点与时间 |
2.6.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6.3 胴体分割的相关计算及方法 |
2.7 肉质指标测定 |
2.7.1 剪切力 |
2.7.2 滴水损失、失水率和系水力 |
2.7.3 风味体物质 |
2.7.4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2.7.5 脂肪酸测定 |
2.7.6 氨基酸测定 |
2.7.7 组织学指标测定 |
2.8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粗饲料对肉牛育肥性能的影响 |
3.1.1 育成前期 |
3.1.2 育成后期 |
3.1.3 育肥前期 |
3.1.4 育肥后期 |
3.1.5 饲养全程 |
3.2 粗饲料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
3.2.1 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和宰前膘情评分 |
3.2.2 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和肉骨比 |
3.2.3 胴体肥度评定、背膘厚、胴体脂肪重和眼肌面积 |
3.2.4 分割肉块重和比重 |
3.3 粗饲料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3.3.1 粗饲料对脂肪色和肉色的影响 |
3.3.2 粗饲料对大理石花纹的影响 |
3.3.3 粗饲料对pH、滴水损失、失水率及蒸煮损失的影响 |
3.3.4 粗饲料对嫩度的影响 |
3.3.5 粗饲料对牛肉风味物质的影响 |
3.3.6 粗饲料对牛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3.3.7 粗饲料对牛肉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3.3.8 粗饲料对牛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3.9 粗饲料对牛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 粗饲料对牛肉中组织学性状的影响 |
3.5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对肉牛生长发育及育肥效果的影响 |
4.1.1 日粮干物质摄入量的影响 |
4.1.2 粗饲料的加工、储存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4.1.3 日粮组合效应对肉牛生长发育及育肥效果的影响 |
4.2 热应激对肉牛育肥效果影响 |
4.3 粗饲料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
4.4 粗饲料对肉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
4.4.1 粗饲料对肉色和脂肪色的影响 |
4.4.2 粗饲料对pH、滴水损失及失水率的影响 |
4.4.3 粗饲料对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的影响 |
4.5 粗饲料对牛肉风味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
4.6 粗饲料对常规营养成分和矿物元素含量的影响 |
4.7 粗饲料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8 粗饲料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9 粗饲料对组织学性状的影响 |
4.10 粗饲料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5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附图 |
附图1 肌苷酸色谱图 |
附图2 牛肉脂肪酸色谱图 |
附图3 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总离子流图 |
四、玉米秸秆的青矃与饲喂(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技术提高玉米秸秆饲用价值的研究及其机理探索[D]. 陶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12)
- [2]玉米秸秆新鲜度对其发酵饲料品质和肉牛生长效果的影响[D]. 高俊雷. 吉林大学, 2020(01)
- [3]饲草型全混日粮饲用价值评价研究[D]. 王晓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4]秸秆的黄粉虫过腹转化及残渣的综合利用[D]. 李小龙.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5]非常规饲料资源在肉牛育肥中的应用与典型日粮配方的研究[D]. 武婷婷. 广西大学, 2018(12)
- [6]添加青贮紫苏对新疆褐牛生长、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王永健.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膨化秸秆微生物发酵饲料对杜寒杂交肉羊育肥效果的影响[D]. 王晓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玉米秸秆青贮/稻草对肉山羊生产性能、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D]. 梁榕旺. 扬州大学, 2010(02)
- [9]玉米秸秆和苜蓿饲用化利用价值评价与数据库建立[D]. 王建福.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0)
- [10]粗饲料对优质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 张毕红. 西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