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0岁以上胰腺和壶腹周围癌的胰腺切除术(论文文献综述)
武国,李强,熊永福,徐建,权刚,王海林,张立鑫,李敬东[1](2021)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老年患者中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在老年(≥70岁)患者中应用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患者分为老年LPD组、老年OPD组及非老年(<70岁)LPD组进行分析,比较老年LPD组和老年OPD组、老年LPD组和非老年LPD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情况。结果 (1)老年LPD组和老年OPD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及合并症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LPD组和非老年LPD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ASA分级及合并症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LPD组和老年OPD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LPD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少于老年OPD患者(P<0.05);老年LPD组和非老年LP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LPD组和老年OPD组间、老年LPD组和非老年LPD组间患者的术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R0切除、再手术及术后90 d内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LPD组和老年OPD组术后入住ICU例数、总并发症及具体并发症(除外胃排空延迟)、术后并发症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老年LPD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术后疼痛评分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胃排空延迟率更低(P<0.05)。老年LPD组和非老年LPD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具体的并发症(除外肺部感染)、再手术、术后90 d内死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老年LPD组患者入住ICU、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总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Ⅳ级者占比均更高(P<0.05)。结论 LPD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围手术期安全性虽然不及非老年患者,但是相比老年OPD患者术中失血更少、淋巴结清扫更彻底、术后恢复更快。
任雪康[2](2021)在《胰头癌神经、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29例胰头癌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长期随访统计远期肿瘤结果。分析胰头癌神经、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与胰头癌根治术后生存预后有关的临床指标。有助于胰腺癌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他诊疗措施的科学性决策,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以及生存率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更优、更及时的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129例胰头癌患者的围术期各项临床资料以及术后的随访资料,选取部分临床因素,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29例接受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胰头癌患者,其中男性71(55.04%)例,女性58(45.96%)例,平均年龄58.46±8.90岁,BMI均值23.00±2.71Kg/m2。术前CA19-9平均值273.10±248.44U/L,术前CA125平均值21.46±23.53U/L,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均值143.47±119.30μmol/L,术前穿刺减黄患者49(37.98%)例,其中PTGBD46例,PTCD3例。基础疾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者32(24.81%)例,合并术前空腹血糖升高者(>6.1mmol/L)共68(52.71%)例,合并慢性胰腺炎者5(3.88%)例,合并慢性肝炎者3(2.33%)例,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19(14.73%)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共39(30.23%)例,其中术后出血11(8.53%)例,术后胰瘘20(15.50%)例,术后胆瘘10(4.37%)例,术后胃瘫3(2.33%)例,术后腹腔感染21(16.28%)例,术后肠梗阻2(1.55%)例,术后胃肠瘘2(1.55%)例,术后肺部感染3(2.33%)例,术后非化疗再次入院13(10.08%)例。胰腺癌神经浸润112(86.82%)例,脉管浸润82(63.57%)例,淋巴结侵犯79(61.24%)例,平均淋巴结阳性比率10(0,25.5)%。肿瘤最大直径≤2cm者13(10.08%)例,2-4cm者100(77.52%)例,>4cm者16(12.40%)例。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中-低分化共71(55.04%)例,中分化、中-高分化、高分化共58(44.96%)例。TNM分期:IA期7例,IB期37例,ⅡA期4例,ⅡB期61例,Ⅲ期19例,Ⅳ期1例。术后化疗者共40(31.01%)例。129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649天。结论:1、单因素分析,胰腺癌神经浸润是术后胰瘘、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2、单因素分析,术前血糖升高、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浸润、淋巴结侵犯、阳性淋巴结比率为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危险因素;术前血糖升高、TNM分期、神经浸润、淋巴结侵犯、阳性淋巴结比率为胰腺癌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脉管浸润为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危险因素,神经浸润、淋巴结侵犯为胰腺癌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3、单因素分析,术前空腹血糖升高是胰腺癌神经浸润、脉管浸润、淋巴结侵犯、阳性淋巴结比率的危险因素。4、单因素分析,神经浸润、脉管浸润、淋巴结浸润、阳性淋巴结比率、术前空腹血糖升高、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放疗是影响胰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神经浸润、阳性淋巴结比率、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期、术后化疗是影响胰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的危险因素。
肖竞英[3](2021)在《术前骨骼肌指数及预后营养指数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然而关于术前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及营养预后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PD预后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SMI及PNI对PD术后主要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依据SMI、PNI及其他危险因素构建预测PD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的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效能评价。术前通过人体成分指标SMI和检验指标PNI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为患者制定更好的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138例接受PD且病理类型均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SMI、既往病史、手术方式、住院天数等;实验室检验指标包括:胆红素、肝功、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PNI等;病理资料包括: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神经血管侵犯、脉管癌栓等;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胃肠吻合口瘘、感染相关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胃延迟排空、腹腔出血、Clavien–Dindo分级等以及生存随访时间。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有126例纳入研究。结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PACS系统及Image-Pro Plus 6.0测量SMI;使用R语言软件计算PNI及CA199的最佳截断(cut-off)值并制作肌肉减少症及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箱式散点图;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肌肉减少症及低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使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进行生存分析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分析影响PD术后患者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语言软件绘制预测PD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的nomogram,基于Bootstrap重采样法在内部数据集中验证nomogram的预测效能,计算得出的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C-index),制作nomogram预测模型1年及3年各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绘制预测1年及3年生存模型的校准曲线,比较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对nomogram预测模型进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其临床有益程度。结果:1.根据性别特异性分层,肌肉减少症定义为低于最低性别特异性四分位数的SMI,在本研究中,男性SMI<40.57cm2/m2,女性SMI<33.48 cm2/m2;根据SMI将126例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n=31)和非肌肉减少症组(n=95)。肌肉减少症患者的BMI(P=0.002)、SMI(P<0.001)及PNI(P=0.031)均低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应用R语言软件计算出PNI及CA199的cut-off值分别为46.63及201U/m L;3.使用Logistic回归研究肌肉减少症及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提示:年龄≥65岁(P=0.005)、BMI<18.5 Kg/m2(P=0.029)以及PNI<46.63(P=0.004)与肌肉减少症密切相关;BMI<18.5 Kg/m2(P=0.001)、肌肉减少症(P=0.004)、CA199>201U/m L(P=0.008)以及肿瘤低分化(P=0.006)与低PNI密切相关。使用R语言软件制作肌肉减少症及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箱式散点图,结果提示:BMI<18.5 Kg/m2(P=0.0016)、PNI<46.63(P<0.001)以及肿瘤低分化(P=0.0043)与肌肉减少症密切相关;BMI<18.5 Kg/m2(P<0.001)、肌肉减少症(P<0.001)以及肿瘤低分化(P=0.0013)与PNI密切相关。4.根据SMI将患者分为肌肉减少症(n=31)和非肌肉减少症(n=95)组,结果提示:B级胰瘘(P=0.033)、C级胰瘘(P=0.032)、腹腔感染(P<0.001)以及Clavien–Dindo分级III-IV(P<0.001)与肌肉减少症密切相关;根据PNI 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高PNI(n=42)和低PNI(n=84)组,结果提示:腹腔感染(P=0.034)、Clavien–Dindo分级I-II(P=0.021)以及Clavien–Dindo分级III-IV(P=0.001)与低PNI密切相关。5.PD术后12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4.6%、14.5%和8.6%;6.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P=0.019)、BMI<18.5 Kg/m2(P=0.001)、肌肉减少症(P<0.001)、PNI<46.63(P<0.001)、CA199>201U/m L(P=0.001)、T3-T4分期(P=0.004)、N1-N2分期(P=0.001)和肿瘤低分化(P<0.001)与PD预后不良存在相关性;将上述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确定了影响PD预后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肌肉减少症(P<0.001)、PNI<46.63(P=0.005)、CA199>201U/m L(P=0.044)、N1-N2(P=0.033)和肿瘤低分化(P=0.002);7.依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PD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的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制作nomogram预测模型1年及3年各指标ROC曲线,结果提示:术后1年nomogram AUC=0.821、肌肉减少症AUC=0.712、PNI<46.63 AUC=0.702、N1-N2分期AUC=0.549、肿瘤低分化AUC=0.642、CA199>201U/m L AUC=0.515;术后3年nomogram AUC=0.858、肌肉减少症AUC=0.660、PNI<46.63 AUC=0.670、N1-N2分期AUC=0.688、肿瘤低分化AUC=0.671、CA199>201U/m L AUC=0.596;基于Bootstrap重采样法在内部数据集中验证nomogram的预测效能,计算得出C-index为0.773(95%CI:0.725-0.822),可以看出本研究预测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1年及3年生存率的校准曲线贴合度良好,DCA显示患者净获益率的范围为0.05-0.75,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1.肌肉减少症患者的BMI、SMI及PNI均低于非肌肉减少症患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2.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65岁、BMI<18.5 Kg/m2以及PNI<46.63与肌肉减少症密切相关;BMI<18.5 Kg/m2、肌肉减少症、CA-199>201U/m L及肿瘤低分化与低PNI密切相关。根据箱式散点图结果提示:BMI<18.5 Kg/m2、PNI<46.63以及肿瘤低分化与肌肉减少症密切相关;BMI<18.5Kg/m2、肌肉减少症及肿瘤低分化与PNI密切相关;3.B/C级胰瘘、腹腔感染及Clavien–Dindo分级III-IV与肌肉减少症密切相关;腹腔感染、Clavien–Dindo分级与低PNI密切相关;4.肌肉减少症、PNI<46.63、CA199>201U/m L、N1-N2和肿瘤低分化是影响PD术后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5.本研究构建的PD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王峻[4](2021)在《胰头癌术后预后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Pancreaticoduodenectomy),病理明确为胰头癌的92例患者,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弋矶山医院收治的92例行PD术后,并且病理诊断为胰头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随访截止至2020年9月或患者死亡)。对胰头癌患者初诊时的一般情况、术前血清肿瘤指标、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学指标及术后随访得到的总生存期等进行分析。结果:中位生存期12个月,平均生存期16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的分化程度、患者的年龄、瘤体大小、术式、淋巴结清扫数量、神经受侵、T分组、N分组、TBIL、CEA、CA199与胰头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有无术后化疗、有无神经侵犯、区域淋巴结清扫数量、T分期(T1)、术前CA199、CEA是其预后相关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无术后化疗、有无神经侵犯、区域淋巴结清扫数量、T分期(T1)、术前CA199、CEA是胰头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丽丽[5](2021)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218例LPD手术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信息,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出血分成出血组、无出血组两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D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联合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应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级胰瘘、腹腔感染是L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选择这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LPD术后出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AUC为0.99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987-1,P<0.001。C统计量为0.994。列线图模型的实际曲线与理想曲线非常接近,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经1000次有放回的重复抽样,平均绝对误差为1.2%。结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实现了个体化的风险预测,提高临床医师对术后出血的警惕性,具有患者-临床医师沟通方面的价值。
兰忠民,王成锋[6](2020)在《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文中认为手术是目前胰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切除率低、疗效不佳,且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慢。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手术与否以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尤为关键。对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应遵循患者获益最大化为目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经多学科讨论制订治疗方案的模式。
陈邦邦[7](2020)在《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中、术后等相关指标,以得出两种手术方式在近期疗效上有无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138例病人的资料,排除不符合条件的7例病人,分析病人术中、术后等相关指标。结果共有131例病人纳入本次研究,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组)6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OPD组)63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1例,P﹥0.05,两组病人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术前肿瘤指标、术前合并症以及术前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方面,LPD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PD组,而在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方面,LPD明显小于OPD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方面,LPD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明显早于OPD组,LPD组的术后发热次数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OP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在住院费用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大部分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漏、乳糜漏、术后出血、胃肠排空障碍、腹腔感染、应激性溃疡、二次手术、围手术期死亡),两组未见明显差异,但是LPD组能明显减少病人部分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肺部感染),降低总并发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就近期疗效而言,与OPD相比较,LPD能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输血率,提早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能够减少术后部分并发症,降低总并发症率,在某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冉东辉[8](2020)在《胰头区不同部位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壶腹癌,远端胆管癌,胰头癌,钩突癌,胰颈癌五组恶性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因素与病人复发率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采取寿命表法计算五组恶性肿瘤1年,2年,3年存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随访肿瘤病人之间的生存状况及单因素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五组肿瘤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壶腹癌与胆管下段癌以皮肤巩膜黄染最为常见分别为(75.0%、88.9%);钩突部和胰颈部以腹痛(75%、85.7%)和体重减轻(70%、71.4%)较为常见。2.男性49(53.3%)例,女性43(46.7%)例,平均年龄65.00(53.25,72.00)岁,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年龄与病人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6,P=0.061)。3.五组肿瘤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壶腹癌12.5%、胆管下段癌22.2%、胰头癌45.8%、钩突癌60%、胰颈癌71.4%,经统计学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五组恶性肿瘤的复发率及存活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肿瘤的3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月)]分别为56.3%(36.0)、44.4%(25.0)、20.5%(20.0)、15.0%(17.0)、14.3%(14.0)。5.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的COX回归分析发现淋巴侵犯、血管侵犯、R0切除率、肿瘤直径、AJCC分期Ⅲ和肿瘤生长部位(钩突部、胰颈部)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及长期生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1.与胰头癌、钩突癌、胰颈癌相比,壶腹癌和胆管下段癌床表现以黄疸较为常见,总胆红素显着高于钩突癌、胰颈癌。2.病人的性别及年龄与壶腹癌、胆管下段、胰头部,钩突部,胰颈部五组肿瘤的长期生存无显着影响。3.钩突癌和胰颈癌患者的血管侵犯率、淋巴转移率高,肿瘤分期晚,术后1年复发率高,预后较差。4.血管侵犯、淋巴侵犯、R0切除率、肿瘤直径、肿瘤分期Ⅲ、肿瘤部位(钩突部、胰颈部)均是五组肿瘤患者术后复发及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肖仁意[9](2020)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空肠吻合(PJ)和胰胃吻合(PG)的术后安全性,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胰瘘、出血、腹腔感染、胆漏、肠瘘、术后死亡率、再手术率、再入院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胰腺炎、胃排空延迟、消化性溃疡、总并发症评分。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英文数据库和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中所有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术后并发症对比的RCT研究,使用语言为中/英文。由两位独立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用Rev Man 5.3和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使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了9个国家的12项RCT试验,其中共有936例患者接受了PG,881例接受了PJ。荟萃分析显示:主要结局指标:PG在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上明显低于PJ[RR=0.72,95%CI(0.58-0.88),P<0.05];在纳入ISGPF2005标准的研究中,PG在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上可能低于PJ[RR=0.70,95%CI(0.49-0.99),P=0.05];但在临床相关性术后胰瘘(CR-POPF)[RR=0.69,95%CI(0.42-1.12),P>0.05]和C级术后胰瘘[RR=0.93,95%CI(0.39-2.23),P>0.05]发生率上PG和PJ无明显差异;PG在术后出血总发生率明显高于PJ[RR=1.42,95%CI(1.08-1.87),P<0.05];但在临床相关性术后出血(CR-PPH)[RR=1.12,95%CI(0.73-1.71),P>0.05]和C级术后出血[RR=1.17,95%CI(0.62-2.23),P>0.05]发生率上PG和PJ无明显差异;术后胆漏的发生率上PG组明显低于PJ组[RR=0.55,95%CI(0.32-0.95),P<0.05];在其余主要结局指标上,PG和PJ均无显着差异,如术后腹腔感染[RR=0.90,95%CI(0.66-1.22),P>0.05];术后肠瘘[RR=0.86,95%CI(0.41-1.80),P=0.05];术后院内死亡率[RR=0.95,95%CI(0.57-1.59),P>0.05];术后90天内死亡率[RR=1.70,95%CI(0.80-3.58),P>0.05]。在所有次要结局指标上PG和PJ均无显着差异,如术后胃排空延迟总发生率[RR=1.02,95%CI(0.85-1.23),P>0.05];术后胰腺炎发生率[RR=0.96,95%CI(0.63-1.45),P>0.05];消化性溃疡发生率[RR=0.72,95%CI(0.19-2.66),P>0.05];术后总并发症评分≥III[RR=1.34,95%CI(0.80-2.24),P>0.05]。对纳入研究大于10的项目(POPF、PPH、DGE)进行发表偏倚定量检测,均无发表偏倚。CR-POPF的亚组分析发现“套入式PG和导管-黏膜式PJ”组[RR=0.72,95%CI(0.29-1.78),P>0.05]和“吻合术式不定”组[RR=0.64,95%CI(0.32-1.30),P>0.05]的PG和PJ均无明显差异;PPH的亚组分析发现ISGPS组[RR=1.70,95%CI(1.18-2.45),P<0.05]PJ优于PG,而非ISGPS组[RR=1.12,95%CI(0.73-1.71),P>0.05]的PG和PJ无明显差异;DGE的亚组分析发现ISGPS组[RR=1.12,95%CI(0.85-1.48),P>0.05]和非ISGPS组[RR=0.78,95%CI(0.40-1.51),P>0.05]的PG和PJ均无明显差异。CR-POPF的敏感性分析提示结论可能欠稳定。结论:综合考虑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选择PG比PJ可能更安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0](2019)在《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述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2年全球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恶性肿瘤第13位和第7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
二、70岁以上胰腺和壶腹周围癌的胰腺切除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岁以上胰腺和壶腹周围癌的胰腺切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老年患者中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术中情况 |
1.3.2 术后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本研究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
2.2 3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
2.3 3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胰头癌神经、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胰腺癌风险因素、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胰腺癌概述 |
2.2 胰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
2.3 胰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及其意义 |
2.4 胰腺癌的影像学检查 |
2.5 胰腺癌神经、脉管浸润的病理学特征 |
2.6 胰腺癌的治疗 |
2.7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与前景 |
2.8 “后入路、钩突优先、动脉先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方法与步骤 |
2.9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 |
2.9.1 总并发症 |
2.9.2 术后出血 |
2.9.3 胰瘘 |
2.9.4 胆瘘 |
2.9.5 胃排空延迟 |
2.9.6 腹腔感染 |
2.9.7 肺部感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观察指标 |
3.2.1 术前资料 |
3.2.2 术后资料 |
3.3 手术原则 |
3.4 研究标准 |
3.4.1 胰瘘 |
3.4.2 胆瘘 |
3.4.3 术后出血 |
3.4.4 胃瘫 |
3.4.5 肺部感染 |
3.4.6 腹腔感染 |
3.4.7 术前血糖 |
3.4.8 术后非化疗再次入院 |
3.4.9 肿瘤TNM分期: |
3.5 统计学处理 |
3.6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结果 |
4.2 胰腺癌神经浸润与胰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4.3 胰腺癌脉管浸润与胰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4.4 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影响因素 |
4.5 胰腺癌脉管浸润的影响因素 |
4.6 患者术前血糖升高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7 胰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术前骨骼肌指数及预后营养指数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及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数据收集 |
2.3 术后随访 |
2.4 骨骼肌指数测量 |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基线资料 |
3.2 确定PNI及CA199 最佳截断值 |
3.3 肌肉减少症及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
3.3.1 肌肉减少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 |
3.3.2 肌肉减少症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箱式散点图 |
3.3.3 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 |
3.3.4 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箱式散点图 |
3.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 |
3.4.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 |
3.4.2 肌肉减少症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相关性 |
3.4.3 PNI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相关性 |
3.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后生存分析及评价 |
3.5.1 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与生存情况 |
3.5.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Kaplan-Meier生存分析 |
3.5.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5.4 建立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的nomogram |
3.5.5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生存率nomogram预测模型的验证及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骼肌指数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评估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4)胰头癌术后预后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与内容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析指标 |
2.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胰腺癌的分期(AJCC,第 8 版) |
2.3 胰腺癌 TNM 分期(表 1)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腺癌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历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 |
1.1 胰腺癌手术前应进行多学科讨论制订治疗方案 |
1.2 肿瘤TNM分期 |
1.3 宿主的情况 |
1.4 医疗条件 |
2 胰腺癌手术原则 |
2.1 胰腺癌根治术切除术 |
2.2 胰腺癌扩大根治术 |
2.3 胰腺癌手术应尽量实施根治性切除 |
3 胰腺癌手术方式 |
3.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3.2腔镜下胰腺切除术 |
3.3 胰体尾切除术 |
3.4 胰腺癌术中放疗 |
3.5 全胰腺切除术 |
4 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
4.1 术后出血 |
4.2 胰瘘 |
4.3 胃肠道功能障碍 |
4.4 其他并发症 |
5 总结 |
(7)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胰头区不同部位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及分期 |
2.1 肿瘤诊断标准 |
2.2 AJCC第八版肿瘤分期 |
3 纳入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7 质量控制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1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文献来源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5 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质量评价及发表偏倚 |
3.4 纳入文献的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
(一)高危因素 |
(二)临床表现 |
(三)体格检查 |
(四)影像检查 |
(五)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
(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 |
1. 胰腺癌的细胞病理诊断 |
2. 胰腺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
1)标本处理要点 |
2)标本取材及检查 |
3. 免疫组化检查 |
4. 胰腺癌病理诊断报告 |
(七)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
三、胰腺癌的分类和分期 |
(一)胰腺癌的组织学类型 |
(二)胰腺癌的分期(AJCC,第8版) |
1. 胰腺癌TNM分期中T、N、M的定义。 |
(1)原发肿瘤(pT) |
(2)区域淋巴结(pN) |
(3)远处转移(pM)。 pMx:无法评估。 |
2. 胰腺癌TNM分期(表1) |
四、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二)外科治疗 |
1. 手术治疗原则 |
2. 术前减黄 |
3. 根治性手术切除指证 |
4. 手术方式 |
5. 胰腺切除后残端吻合技术 |
6. 围手术期药物管理。 |
7. 并发症的处理及处理原则 |
8. 肿瘤可能切除者的外科治疗 |
9.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外科治疗 |
(三)内科治疗 |
1. 胰腺癌化学治疗疗效有限,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胰腺癌内科治疗的临床研究,化学治疗不仅可以患者的改善生存,同时改善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
(1)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为基础的化疗 |
(2)以5-FU为基础的化疗 |
(3)分子靶向治疗 |
2. 化疗策略主要包括:术后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局部进展期不可切除或合并远处转移患者的姑息性化疗等。 |
(1)可切除胰腺癌 |
(2)交界可切除胰腺癌 |
(3)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或合并远处转移胰腺癌 |
①一线内科治疗 |
②二线内科治疗 |
(四)放射治疗 |
1. 胰腺癌的放疗指证 |
(1)可手术切除胰腺癌 |
(2)临界可切除的胰腺癌 |
(3)局部晚期胰腺癌 |
(4)寡转移性胰腺癌 |
(5)复发性胰腺癌 |
(6)术后辅助放疗 |
2. 放疗技术 |
3. 放疗靶区 |
4. 放疗剂量 |
5. 同步化疗 |
6. 术中放疗 |
(五)ERCP及相关治疗 |
1. ERCP用于胰腺癌术前减黄的治疗 |
2. ERCP在无手术指证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
(六)介入治疗 |
1. 介入治疗原则 |
2. 经动脉灌注化疗 |
3. 消融治疗 |
4. 胰腺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
(七)支持治疗 |
1. 控制疼痛 |
2. 改善营养状况 |
(八)胰腺癌的中医药治疗 |
五、诊疗流程和随访 |
(一)胰腺癌诊疗流程 |
(二)随访 |
附件1:治疗前胰腺癌影像检查优选路线图 |
附件2:胰腺癌治疗后影像学随诊优选路线图 |
附件3:胰胆管细胞学诊断分级 |
附件4:胰腺癌标本大体所见的常规描述 |
附件5:胰腺癌显微镜下所见的常规描述 |
附件6:胰腺肿瘤组织学分类(WHO2010) |
附件7:Karnofsky评分(KPS,百分法) |
附件8:Zubrod-ECOG-WHO评分(ZPS,5分法) |
附件9:胰腺癌可切除标准 |
附件10: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1. 完全缓解(CR): |
2. 部分缓解(PR): |
3. 病变稳定(SD): |
4. 病变进展(PD): |
附件11:RECIST疗效评价标准 |
目标病灶的评价 |
非目标病灶的评价 |
最佳总疗效的评价 |
附件12:胰腺癌ERCP诊治作用流程图 |
附件13:胰腺癌诊疗流程 |
附件14: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期系统 |
四、70岁以上胰腺和壶腹周围癌的胰腺切除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老年患者中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J]. 武国,李强,熊永福,徐建,权刚,王海林,张立鑫,李敬东.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1
- [2]胰头癌神经、脉管浸润的危险因素以及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D]. 任雪康. 吉林大学, 2021(01)
- [3]术前骨骼肌指数及预后营养指数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及预后评估的价值[D]. 肖竞英. 兰州大学, 2021(12)
- [4]胰头癌术后预后因素的探讨[D]. 王峻. 皖南医学院, 2021
- [5]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D]. 王丽丽.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6]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J]. 兰忠民,王成锋. 中国医刊, 2020(12)
- [7]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分析[D]. 陈邦邦.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8]胰头区不同部位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分析[D]. 冉东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安全性的meta分析[D]. 肖仁意. 浙江大学, 2020(02)
- [10]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