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球虫药—尼卡巴嗪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永康,王晓亮,崔艳丽,梁晓[1](2021)在《禽类产品及饲料中尼卡巴嗪药物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尼卡巴嗪(nicarbazin, NIC)是一类由4,4’-二硝基苯脲(4,4-dinitrocarbanilide, DNC)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2-hydroxyl-4,6-dimethylpyrimidine, HDP)组成的等分子复合物,其中DNC为其残留标志物。NIC因安全高效被广泛应用于鸡和火鸡等禽类球虫病防治。近年来,NIC残留问题高发,严重威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目前,针对禽类产品和饲料中NIC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仪器分析方法和免疫分析方法两大类。其中,仪器分析方法作为确证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结果可靠的优点,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等。免疫分析方法是NIC快速检测方法的主流技术,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实用性强的优点,主要包括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免疫层析方法(immunochromatography, IC)、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荧光免疫检测法(fluorescent immunoassay, FIA)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等。笔者综述了近40年来国内外禽类产品和饲料中NIC的检测分析方法,以期为NIC残留监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
郭双双[2](2021)在《临床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药性分析和药物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球虫病是危害畜禽养殖业的常见病,其中鸡球虫病是影响集约化养鸡最重要的寄生虫病,鸡球虫中致病性强、危害大的主要是柔嫩艾美耳球虫。抗球虫药物的使用是长期来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日益严重的球虫耐药性问题,造成巨大的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临床球虫对一线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现状,特别是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耐药性,同时探索田间混合株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的耐药一致性,验证不同种属球虫耐药性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对临床科学的用药选择、延缓耐药的产生和球虫耐药的应对等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检测了临床田间混合株以及从中各分离的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株对11种常用抗球虫药物的敏感性,在分析比较临床耐药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分离的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分别进行了不同抗球虫药物联合、天然药物和抗球虫药物联合以及抗球虫药物和辅助药物联合等方式,探索有效的耐药应对法,以期为改善临床耐药提供线索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成功构建了鉴定七种艾美耳球虫的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检测限度为10拷贝,七种球虫质粒的标准曲线和扩增效率等均符合方法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球虫的琼脂块单卵囊分离方法,从临床田间混合XYP和HZD中分离到XYP1、XYP2、XYP3和HZD1、HZD2、HZD3共6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分别通过其寄生的肠道部位、卵囊和孢子囊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判断为柔嫩艾美耳球虫,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确认为6株遗传背景一致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利用鸡体试验的抗球虫指数(ACI)、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POAA)、病变计分减少率(RLS)和相对卵囊产量(ROP)4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分别检测了临床田间混合XYP和HZD株,以及从中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株HZD1、HZD2、HZD3和XYP1、XYP2、XYP3,对癸氧喹酯、二硝托胺、氯羟吡啶、盐酸氯苯胍、马度米星铵、地克珠利、尼卡巴嗪、甲基盐霉素、莫能菌素、磺胺氯吡嗪钠和拉沙洛西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临床球虫对常用的抗球虫药物都存在严重的耐药性,其中山东XYP株对11种临床常用抗球虫药均表现为完全耐药,不同柔嫩艾美耳球虫株之间的耐药性结果不一致,与其来源的田间混合株的耐药情况也有明显的不同。本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单卵囊分离的不同种属球虫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传统方法存在局限性,鸡球虫不同种属的药物敏感性测试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利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的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通过鸡体试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类型抗球虫药物联合应用应对耐药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可行性,同时探索了天然药物、辅助药物与抗球虫药物联合使用对耐药虫株的有效性,通过对组方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水平的药效评价,筛选合理组方和药物的最适剂量。结果发现,尼卡巴嗪与甲基盐霉素以及莫能菌素与癸氧喹酯的联合应用,可以部分提升抗球虫的疗效,此外,氯苯胍的剂量提高可以明显改善药物的敏感性,氯苯胍和甲基盐霉素联合应用有提升药物疗效的趋势,但本试验选用的天然药物、辅助药物对耐药球虫疗效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球虫耐药的消除和有效应对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综上,本研究通过单卵囊分离技术和q PCR鉴定技术,成功分离鉴定了6株遗传背景一致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论文检测并分析了田间混合株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分离株的耐药性,发现了临床鸡球虫的严重耐药性以及传统方法检测不同种属球虫耐药性方法的局限性。论文还利用不同抗球虫药物联合使用、抗球虫药物和天然药物联合使用以及抗球虫药物和辅助药物联合使用等措施,探索了消减球虫耐药的可能性,为球虫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姚亚文[3](2021)在《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的候选基因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鸡球虫病是一种寄生于鸡肠道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目前,该病主要依赖于药物防治,药物的长期广泛使用导致鸡球虫出现严重耐药性。为研究鸡球虫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DS)和盐霉素耐药株(SMR)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利用选择性清除方法筛选出可能与盐霉素耐药相关的候选基因,并对3个耐药相关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保守蛋白35(EtCHP35)、柔嫩艾美耳球虫保守蛋白40(EtCHP40)和柔嫩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EtSAG))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1.全基因组重测序与选择性清除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相关基因本研究对柔嫩艾美耳球虫10株药物敏感株、3株实验室诱导的盐霉素耐药株和15株单卵囊分离的田间盐霉素耐药株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样品数据量均在1?Gb以上,Q20≥95%、Q30≥90%,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比对率均高于82%,测序深度均大于14%,覆盖度(4×)均高于92%。利用选择性清除方法对柔嫩艾美耳球虫药物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重测序结果进行分析,获得73个在敏感株受选择基因,共1221个SNPs位点,其中81个SNPs属于非同义突变;获得148个在盐霉素耐药株受选择基因,共2545个SNPs位点,其中118个SNPs位点属于非同义突变。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株候选基因主要参与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盐霉素耐药株候选基因主要参与生物代谢过程。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敏感株候选基因主要参与吞噬体、氧化磷酸化和新陈代谢等通路,盐霉素耐药株候选基因主要参与吞噬体,新陈代谢等通路。将选择性清除的候选基因与转录组结果关联分析,获得共有基因14个,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核糖体和ATP转运等通路。2.3个耐药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c DNA第一链为扩增模板,成功克隆了EtCHP35,EtCHP40和EtSAG的ORF序列。对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三个蛋白均无跨膜结构,有多个蛋白酶磷酸化位点,其中EtCHP35含一个逆转录酶位点,EtCHP40含一个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EtSAG含一个信号肽,一个苏氨酸富集区,属于表面抗原家族(SAG family member)。成功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诱导表达了三个重组蛋白(r EtCHP35,r EtCHP40和r EtSAG),并制备了相应的抗体。3.3个耐药相关基因特性分析间接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EtCHP35和EtCHP40主要分布在子孢子的表面和顶端,EtSAG主要分布在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的表面。体外抑制实验结果显示这3个蛋白与子孢子入侵宿主细胞无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3个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虫株(耐药株和敏感株)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tCHP35和EtSAG基因在敏感株孢子化卵囊阶段的mRNA转录水平最高,EtCHP40基因在第二代裂殖子阶段高表达。与敏感株相比,EtCHP35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马杜拉霉素耐药株和盐霉素耐药株第二代裂殖子阶段上调;EtCHP40基因在3株耐药株(地克珠利耐药株、马杜拉霉素耐药株、盐霉素耐药株)第二代裂殖子阶段均上调,且在马杜拉霉素耐药株的转录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耐药株;EtSAG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马杜拉霉素耐药株上调,在盐霉素和地克珠利耐药株的转录水平下调。且在不同浓度的盐霉素作用下,EtCHP35和EtCHP40的mRNA转录水平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及建立田间鸡球虫耐药性快速检测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王海霞[4](2020)在《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球虫病是世界上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及不合理使用,耐药性成为无法避免的问题,但球虫耐药性形成的机制至今不清楚,也没有找到控制球虫产生耐药性的靶基因。本研究通过实验室诱导获得了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虫株,观察了盐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子孢子和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分析了盐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的差异表达基因,检测了3个鸡球虫田间分离株的耐药状况,利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得22个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田间耐药株,对柠檬酸合酶(EtCS)、甲硫氨酸氨基肽酶(EtMetAP)、锚蛋白重复序列(EtANK)3个球虫耐药相关基因的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1.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实验室诱导与电镜观察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以15 mg/kg(药物/饲料)为起始诱导浓度,经过24次传代,用鸡体药敏试验检测,获得对盐霉素60 mg/kg完全耐药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耐药株。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裂殖子的超微结构,发现耐药株虫体的形态变得不规则、细胞膜粗糙与肿胀、细胞核形状变得不规则甚至溶解、微线减少、支链淀粉增多等。2.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利用RNA-seq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的子孢子和裂殖子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与敏感株相比,耐药株子孢子获得17个上调表达基因、13个下调表达基因;耐药株裂殖子获得606个上调表达基因、496个下调表达基因,子孢子和裂殖子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8个。GO分析发现,耐药株子孢子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离子结合过程,耐药株裂殖子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3.鸡球虫田间分离株的耐药程度检测与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田间耐药株的分离从安徽不同养殖场收集样品,获得3个鸡球虫田间株(AH1、AH2、AH3),通过鸡体药敏试验检测了田间株对5种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盐霉素、癸氧喹酯、甲基盐霉素、氯苯胍)的耐药程度,除AH2对氯苯胍中度耐药外,所测虫株对其他药物完全耐药。用琼脂糖技术分离获得22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株,用qPCR分析了4个差异表达基因在2个单卵囊分离株及安徽1混合种的mRNA转录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4.三个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对3个球虫耐药相关基因(EtCS、EtMetAP、EtANK)进行克隆、表达与纯化,制备相应抗体,分析3个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子孢子、裂殖子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结果表明这三个基因在四个阶段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不一致,可能是翻译后修饰的结果。间接免疫荧光表明,EtCS、EtMetAP、EtANK分别定位于子孢子除折光体外的细胞质中、子孢子表面、子孢子的顶端、都定位于裂殖子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体外抑制实验表明,这3个蛋白都参与了子孢子入侵DF-1细胞的过程。用EtCS处理鸡巨噬细胞后发现,EtCS可与巨噬细胞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及NO的产生。对敏感株和不同耐药株进行转录水平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在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和马杜拉霉素耐药株中表达都显着上调,而在盐霉素耐药株中差异不显着,与转录组结果一致。但这3个基因在耐药株中的蛋白翻译水平与转录结果不一致。利用qPCR分析3个基因在单卵囊分离的盐霉素田间耐药株、安徽1混合种、单卵囊分离的地克珠利田间耐药株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敏感株相比,3个基因在安徽1混合种的转录水平都很低;在3株地克珠利田间耐药株中,除EtCS在其中2株下调表达外,其余都上调表达;在3株盐霉素田间耐药株中,EtMetAP表达上调和EtCS表达下调,EtANK差异不明显;与盐霉素转录组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分离的田间耐药株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本研究利用诱导获得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用田间分离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进行了验证,选取3个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球虫耐药性产生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基础。
胡梅[5](2019)在《抗球虫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抗球虫药物包括聚醚离子载体类和化学合成类两种类型,可用作饲料预混剂,在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抗球虫药物在球虫病的防治中效果显着,但其长期、连续的在饲料中添加,或者不规范的使用,极易造成药物在动物源性肉制品及蛋或者奶制品中出现残留,影响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进而威胁消费者健康。因此多个国家纷纷制定了抗球虫药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对相关的分析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莫能菌素(Monsensin,MON)和马度米星铵(Maduramicin ammonium,MD)两种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为检测对象,制备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并以其为识别元件,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复合材料为电极修饰材料或信号探针,构建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集抗体的高特异性和电化学分析方法的高灵敏度于一体,实现MON和MD的快速、灵敏的检测。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成了MON人工抗原(免疫原)MON-BSA和包被原MON-OVA。MON-BSA具有优异的免疫原性,能刺激小鼠产生抗体。以MON-BSA免疫BALB/c小鼠,筛选出小鼠多抗血清、效价均较好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经多克隆、亚克隆和单克隆等一系列步骤后,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MON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株IE10,鉴定其亚型为IgG1型。在MON-OVA的最佳包板浓度为1μg/mL时,MON mAb对MON的IC50值为1.02 ng/mL,对马度米星铵、二硝托胺、尼卡巴嗪、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磺胺噻吩、喹乙醇、四环素和克伦特罗9种小分子兽药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5%。(2)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为载体蛋白,采用EDC/Sulfo-NHS法合成MD人工抗原MD-BSA,得到能够稳定分泌MD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B4,制备出马度米星铵单克隆抗体(MD mAb),并建立了MD mAb的ic-ELISA标准曲线,得到马度米星铵的IC50值为1.17 ng/mL,且与MON、二硝托胺、尼卡巴嗪、磺胺嘧啶、磺胺噻和喹乙醇共6种干扰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5%。(3)合成Zn/Ni-ZIF-8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经过高温煅烧后,得到结构稳定的Zn/Ni-ZIF-8-800,并将其与石墨烯复合,修饰玻碳电极(GCE),然后在修饰电极的表面电化学沉积金纳米粒子(AuNPs)。再在金纳米颗粒涂层表面修饰上MON mAb,构建出一种免标记型的MON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通过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对电极的修饰过程进行表征,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牛奶中MON的残留进行定量检测。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对MON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25100 ng/mL,检出限为0.11 ng/mL。在牛奶中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4.4%112.0%,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3.1%9.2%(n=3)。此外,对制备的MON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进行了考察。(4)以AuNPs修饰的GCE为工作电极、负载酶标二抗(Ab2-HRP)的hemin@MOFs复合物为信号探针,构建出基于MD mAb的竞争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鸡蛋样品中的MD残留量。首先,通过一步法合成hemin@Fe-MIL-88NH2(简称为hemin@MOFs)材料,然后在hemin@MOFs表面修饰上AuPt合金纳米颗粒;再在AuPt上负载酶标二抗Ab2-HRP,并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代替传统的BSA,作为封闭剂对复合物hemin@MOFs/AuPt表面未反应完全的活性位点进行封闭,构建hemin@MOFs/Ab2-HRP/HRP生物探针,催化双氧水(H2O2)发生还原反应。通过hemin@MOFs,AuPt和HRP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多重信号放大作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构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对MD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50 ng/mL,最低检出限为0.045 ng/mL,并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及选择性。
徐金雷,赵梅仙,马佳颖,肖进,梁景乐,齐鹏,吴家鑫[6](2019)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尼卡巴嗪中4,4’-二硝基均苯二脲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的含量》文中指出建立了同时测定尼卡巴嗪中4,4’-二硝基均苯二脲(DNC)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HDP)双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实验采用安捷伦Poroshell 120 Bonus-RP色谱柱(4. 6 mm×150 mm,2. 7μm),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 8 m L/min,柱温为40℃,HDP和DNC的检测波长均选择300 nm。试验结果表明HDP和DNC分别在23. 3~34. 9μg/m L和56. 7~85. 1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 999 8和0. 999 6。HDP平均回收率为100. 4%,RSD为0. 9%(n=9); DNC的平均回收率为99. 2%,RSD为0. 8%(n=9)。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更好地控制尼卡巴嗪的质量。
周婷婷[7](2019)在《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的有效性及靶动物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球虫病对养禽业危害极大,它不仅引起家禽大批死亡,而且能明显降低动物生产性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抗球虫药物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养鸡业的发展。海南霉素钠是一种专用于防治鸡球虫病的聚醚类抗球虫药,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获批上市的一类抗球虫新药。尽管该药上市已有20多年,但其对鸡的肠道球虫感染的有效性和靶动物安全性至今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价,开展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道球虫的有效性和靶动物安全性研究,不仅对丰富国产海南霉素的临床药理学资料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的药效学研究为验证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病的疗效,通过人工感染复制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的感染模型,评价在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下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的小肠艾美耳球虫感染的有效性,并和莫能菌素、地克珠利相比较。受试药物与对照药物均经混饲给药,自由采食。对鸡堆型艾美耳球虫的疗效试验的给药周期为9d,对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的疗效试验的给药周期为1Od。结果显示,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7.5mg/kg的浓度进行混饲给药,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为177.7,对毒害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为175.3,均达到中效抗球虫水平;对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为180.5,达到高效抗球虫水平。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上述小肠球虫的抗球虫指数均好于莫能菌素和地克珠利药物对照组。结果表明,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7.5 mg/kg的推荐给药剂量连续使用9d,对鸡堆型艾美耳球虫感染有较好的疗效;按7.5 mg/kg的推荐给药剂量连续使用10d,对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感染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2靶动物安全性试验40只15日龄健康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公母各半。其中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受试药物分为3个剂量组,分别为1倍(7.5mg/kg)、1.5倍(11.25mg/kg)和2倍(15mg/kg)最大推荐剂量组,按推荐的给药途径混饲给药,连用28d。同时另设一不添加任何药物的空白对照组。试验期间通过观察并记录各组鸡的临床表现、体重和饲料摄入量,并于分别给药后第14d和第28d时(试验结束时)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参数,以及试验结束时对动物的大体剖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鸡使用的靶动物安全性。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各剂量组对鸡的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在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方面,尽管与对照相比部分参数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不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显着变化,也无证据表明与用药有关。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推荐剂量混饲给药对靶动物鸡具有较大的安全性。
黄兵,韩红玉,董辉,赵其平,朱顺海[8](2018)在《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记上海兽医研究所四十年研究回顾》文中研究说明为全面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在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本文从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虫种分离鉴定、诊断技术、药物防治、抗药性检测、免疫预防、体外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兽医研究所近40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李丹[9](2015)在《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抗球虫新制剂抗鸡球虫效力试验》文中提出伊维菌素作为抗寄生虫药物有许多非常突出的特点,例如杀虫活性高,抗虫谱广,对大多数体内外寄生虫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应用于多种动物;可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包括口服、皮下注射以及肌肉注射等方式;使用安全,推荐剂量使用不会出现中毒作用,而且没有致畸和致癌作用。空心纳米SiO2是一种多孔无机纳米材料,特点是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良好、抗高机械强度和高热,同时由于表面极易引进其他很多功能团的生物分子,因而在生物学方面已被用于作为催化剂载体、用于酶的固定化和生物标记等方面,尤其是被用来研究药物缓释控释、靶向、智能给药等方面。本试验将不溶于水的伊维菌素溶解到无水乙醇中,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V乙醇:V硅溶胶的体积比分别为2.5:1和3:1的条件下制备出理论载药量分别为1%、2%和5%的三种含量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载药颗粒,分别采用热重分析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三种药物的实际载药量,并通过体外缓释试验考察药物的吸附和缓释情况。结果如下:在V乙醇:V硅溶胶的体积比为2.5:1的比例下,热重分析法检测得到理论载药量为1%、2%和5%的实际载药量0.59%、1.51%和3.07%;在V乙醇:V硅溶胶的体积比为3:1的比例下,热重分析法检测得到理论载药量为1%、2%和5%的实际载药量为0.24%、1.09%和2.36%。在245nm条件下建立标准曲线方程y=34471.87631x+0.00162(R2=0.99991),使用制备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时保存的上清液检测得到缓释颗粒的实际载药量和包封率,在V乙醇:V硅溶胶的体积比为2.5:1的比例下,理论载药量为1%、2%和5%的实际载药量为0.63%、1.58%和3.25%,包封率分别为78.24%、96.85%和75.07%;在V乙醇:V硅溶胶的体积比为3:1的比例下,检测得到理论载药量为1%、2%和5%的实际载药量为0.24%、1.05%和2.03%,包封率分别为25.59%、55.93%和5.94%。热重分析和紫外检测结果表明V乙醇:V硅溶胶的体积比为2.5:1时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高于其体积比为3:1时。体外缓释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原药114h达到溶解平衡,而缓释颗粒则有良好的缓释行为,理论载药量为1%、2%的缓释颗粒在150h左右达到溶解平衡,理论载药量为5%的缓释颗粒在150h的累积缓释率才达到50%左右。累积缓释率随着载药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均小于原药的释放率。说明本试验制备的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的可控释放是可行的,且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是一种有望用于临床的新制剂。鸡球虫病是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在临床上通常以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给鸡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对15-50日龄雏鸡危害尤为严重,死亡率能达到80%以上。经治疗后病鸡即使被治愈,但是其生长发育受阻,长时间得不到恢复。地克珠利是一种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球虫药,但是其不溶于水,给临床用药带来不便。为测定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0.5%水溶性地克珠利预混剂的抗球虫效力,应用15日龄AA+肉鸡,每只经嗉囊1次接种1×105个抗地克珠利的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孢子化卵囊,按每千克饲料添加0.5mg、1mg、2mg水溶性地克珠利混饲,设1mg、2mg市售地克珠利和125mg尼卡巴嗪预混剂为对照,结果6个组的ACI分别为67、96、95.74、110.53、95.61、113.97,均在160以下,表明所用三种药物对该虫株的药效均较差;新方法制备的地克珠利通过提高吸收度并不能提高该药的抗球虫效果,且增加用药量仍不能提高该药的抗球虫效果;试验用虫株对尼卡巴嗪亦存在耐药性。
覃宗华,李早龙[10](2014)在《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人工感染艾美耳球虫模型来评价抗球虫药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试验选取鸡240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30只,其中2组分别为模型组(感染不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另外6组分别为氨丙啉组、尼卡巴嗪组、马杜拉霉素组及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组(高、中、低三个剂量),4种抗球虫药物进行治疗。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接种球虫孢子化卵囊2.5×105个/只。连续给药5 d,在第7天将240只鸡全部扑杀剖检,根据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卵囊值、病变值计算抗球虫指数(ACI),进而判定药物的疗效。结果表明,125 mg/kg氨丙啉组ACI为191.2、125 mg/kg尼卡巴嗪组ACI为192.9、5 mg/kg马杜拉霉素组ACI为186.7,均大于180,为高效抗球虫药;125 mg/kg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组ACI为201.6,为高效抗球虫药。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的抗球虫效果优于氨丙啉、马杜拉霉素及尼卡巴嗪。
二、抗球虫药—尼卡巴嗪的制备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球虫药—尼卡巴嗪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禽类产品及饲料中尼卡巴嗪药物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分析法 |
1.1 液相色谱法 |
1.1.1 UVD检测器 |
1.1.2 FLD检测器 |
1.2 LC-MS/MS方法 |
2 免疫分析方法 |
2.1 ELISA检测方法 |
2.2 FIA检测法 |
2.3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
2.4 IC检测方法 |
2.5 FCM检测法 |
3 小 结 |
(2)临床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药性分析和药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鸡球虫病背景 |
1.2 E.tenella概述 |
1.2.1 发病原因 |
1.2.2 发病机理 |
1.2.3 鉴定方法的研究 |
1.3 抗球虫药物概述 |
1.3.1 抗球虫药物的简介 |
1.3.2 抗球虫药物的耐药进展 |
1.4 球虫病的防治 |
1.4.1 天然药物 |
1.4.2 延缓药物代谢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E.tenella的分离与鉴定 |
2.1 材料 |
2.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1.2 试验虫株 |
2.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2.1.4 荧光定量PCR引物 |
2.2 方法 |
2.2.1 E.tenella的单卵囊分离与采集 |
2.2.2 E.tenella的扩增 |
2.2.3 E.tenella分离株的鉴定 |
2.3 结果 |
2.3.1 分离株的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田间混合株和柔嫩分离株对常用抗球虫药的耐药性检测 |
3.1 材料 |
3.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1.2 试验虫株 |
3.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3.1.4 试验药物 |
3.2 方法 |
3.2.1 田间混合株和柔嫩分离株的耐药性检测 |
3.2.2 耐药性的评判 |
3.3 结果 |
3.3.1 田间混合株的抗性分析 |
3.3.2 田间混合XYP株中三株分离株的抗性分析 |
3.3.3 田间混合HZD株中三株分离株的抗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物联合应用对柔嫩XYP1分离株的防治效果试验 |
4.1 材料 |
4.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1.2 试验虫株 |
4.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4.1.4 试验药物 |
4.2 方法 |
4.2.1 不同复方的剂量水平 |
4.2.2 E.tenella的联合用药试验与药效评判方法 |
4.3 结果 |
4.3.1 柔嫩分离株XYP1对癸氧喹酯与莫能菌素联合应用的结果 |
4.3.2 柔嫩分离株XYP1对尼卡巴嗪与甲基盐霉素联合应用的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田间混合株和柔嫩分离株耐药应对方法的试验 |
5.1 材料 |
5.1.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5.1.2 试验虫株 |
5.1.3 试验动物的选用 |
5.1.4 试验药物 |
5.2 方法 |
5.2.1 柔嫩分离株的耐药消除 |
5.2.2 田间混合株的耐药消除和评判方法 |
5.2.3 不同复方的剂量水平 |
5.3 结果 |
5.3.1 XYP1分离株的耐药消除 |
5.3.2 XYP2分离株的耐药消除 |
5.3.3 XYP混合株的耐药消除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的候选基因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球虫药 |
1.1.1 聚醚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 |
1.1.2 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 |
1.2 鸡球虫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
1.2.1 遗传因素 |
1.2.2 药物选择压力 |
1.2.3 生物学因素 |
1.3 鸡球虫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
1.4 其他顶复门原虫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
1.5 全基因组重测序 |
1.6 选择性清除 |
1.7 展望 |
第二章 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相关基因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动物 |
2.2.2 实验虫株 |
2.2.3 试验药物 |
2.2.4 实验试剂 |
2.2.5 实验仪器 |
2.2.6 子孢子的收集与纯化 |
2.2.7 基因组重测序 |
2.2.8 选择性清除分析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关联分析 |
2.3 结果 |
2.3.1 虫体的收集与纯化 |
2.3.2 DNA的提取检测 |
2.3.3 质控结果 |
2.3.4 样品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
2.3.5 基于Hp&Fst的选择消除分析结果 |
2.3.6 候选基因SNP位点的分布 |
2.3.7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3.8 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3 个耐药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和实验虫株 |
3.2.2 实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 |
3.2.4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的收集与纯化 |
3.2.5 cDNA第一链模板的制备 |
3.2.6 基因克隆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基因的克隆 |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3个耐药相关基因功能特性的初步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
4.2.2 实验虫株 |
4.2.3 实验试剂 |
4.2.4 实验仪器 |
4.2.5 实验虫株的收集与纯化 |
4.2.6 cDNA模板的制备 |
4.2.7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4.2.8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4.2.9 重组蛋白的纯化 |
4.2.10 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
4.2.11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4.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13 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
4.2.14 体外抑制实验 |
4.3 结果 |
4.3.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4.3.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4.3.3 重组蛋白的纯化 |
4.3.4 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
4.3.5 3个基因在DS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转录水平 |
4.3.6 三个蛋白在DS虫体上的定位分析 |
4.3.7 三个多克隆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体外抑制实验 |
4.3.8 3个基因在不同耐药株和敏感株的转录水平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耐药性的定义 |
1.2 耐药性的类型 |
1.2.1 交叉耐药性 |
1.2.2 多重耐药性 |
1.3 实验室耐药虫株的诱导 |
1.4 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
1.4.1 鸡体检测法 |
1.4.2 同工酶分析法 |
1.4.3 超微结构的比较法 |
1.4.4 PCR技术测定法 |
1.5 抗球虫药物作用机理及其耐药性 |
1.5.1 离子载体类抗生素及其耐药机理 |
1.5.2 磺胺类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 |
1.5.3 喹啉类抗球虫药物耐药性 |
1.5.4 抗硫胺素类抗球虫药物耐药性 |
1.5.5 吡啶类抗球虫药物的耐药性 |
1.5.6 三嗪类抗球虫药物及其耐药性 |
1.6 控制鸡球虫耐药性产生的策略 |
1.6.1 控制球虫的传播 |
1.6.2 合理的用药方案 |
1.6.3 综合治疗 |
1.6.4 定期检测耐药性 |
1.7 展望 |
第二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实验室诱导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试验虫株 |
2.2.3 实验试剂 |
2.2.4 实验仪器 |
2.2.5 试验药物 |
2.2.6 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实验室诱导 |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盐霉素耐药株与敏感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的超微结构 |
2.3 结果 |
2.3.1 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 |
2.3.2 诱导虫株的耐药性检测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敏感株与耐药株的超微结构 |
2.4 讨论 |
第三章 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与盐霉素耐药株差异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虫株 |
3.2.3 实验药物 |
3.2.4 实验试剂 |
3.2.5 实验仪器 |
3.2.6 敏感株与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的收集与纯化 |
3.2.7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转录组测序 |
3.2.8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3.3 结果 |
3.3.1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
3.3.2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分析 |
3.3.3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差异基因的筛选 |
3.3.4 敏感株和盐霉素耐药株子孢子和第二代裂殖子差异基因的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现场鸡球虫感染现状和耐药程度调查及盐霉素田间耐药株的分离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动物 |
4.2.2 试验药物 |
4.2.3 实验试剂 |
4.2.4 实验仪器 |
4.2.5 田间株粪便样品的收集及繁殖 |
4.2.6 形态学鉴定田间株球虫种类 |
4.2.7 多重PCR鉴定球虫种类 |
4.2.8 药敏试验验证田间株耐药性 |
4.2.9 抗盐霉素田间株单卵囊的分离 |
4.2.10 qPCR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田间分离株的转录水平 |
4.3 结果 |
4.3.1 形态学鉴定田间株球虫种类 |
4.3.2 多重PCR鉴定球虫种类 |
4.3.3 药敏试验验证田间株耐药性 |
4.3.4 单卵囊分离田间盐霉素耐药株 |
4.3.5 差异表达基因在单卵囊分离株和田间混合种转录水平的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3个耐药相关基因功能特性初步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实验虫株、原核表达载体及细胞 |
5.2.3 实验试剂 |
5.2.4 实验仪器 |
5.2.5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的收集与纯化 |
5.2.6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总RNA的提取与c DNA的合成 |
5.2.7 耐药基因的扩增 |
5.2.8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9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5.2.10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
5.2.11 重组蛋白反应原性分析 |
5.2.12 抗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5.2.13 耐药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耐药株的转录水平分析 |
5.2.14 耐药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耐药株的翻译水平分析 |
5.2.15 耐药相关蛋白在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后的定位 |
5.2.16 田间盐霉素耐药株和地克珠利耐药株对耐药基因进行验证 |
5.2.17 多克隆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体外抑制实验 |
5.2.18 柠檬酸合酶对体外培养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3 结果 |
5.3.1 敏感株孢子化卵囊的总RNA提取 |
5.3.2 耐药基因的克隆 |
5.3.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4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5.3.5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5.3.6 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分析 |
5.3.7 三个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分析 |
5.3.8 三个基因在不同耐药株中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分析 |
5.3.9 三个基因在田间分离株的mRNA转录水平分析 |
5.3.10 三个蛋白在子孢子入侵DF-1细胞后的定位分析 |
5.3.11 多克隆抗体对子孢子入侵DF-1细胞体外抑制实验 |
5.3.12 柠檬酸合酶对体外培养鸡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3.13 r Et CS对一氧化氮(NO)生成量的测定 |
5.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抗球虫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食品安全 |
1.2 抗球虫药简介 |
1.3 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 |
1.3.1 发展历程 |
1.3.2 检测原理 |
1.3.3 识别模式 |
1.4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1.4.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原理 |
1.4.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分类 |
1.4.3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莫能菌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学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溶液的配制 |
2.2.4 实验动物和细胞 |
2.3 试验方法 |
2.3.1 人工抗原的合成 |
2.3.2 人工抗原的紫外鉴定 |
2.3.3 小鼠免疫 |
2.3.4 小鼠多抗血清的免疫学鉴定 |
2.3.5 细胞融合 |
2.3.6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2.3.7 腹水的制备及纯化 |
2.3.8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人工抗原的合成和鉴定 |
2.4.2 小鼠多抗血清的鉴定 |
2.4.3 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 |
2.4.4 单克隆的抗体的鉴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马度米星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学鉴定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4 实验动物和细胞 |
3.3 试验方法 |
3.3.1 人工抗原的合成 |
3.3.2 人工抗原的紫外鉴定 |
3.3.3 小鼠免疫 |
3.3.4 小鼠多抗血清的免疫学鉴定 |
3.3.5 细胞融合 |
3.3.6 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
3.3.7 腹水的制备和纯化 |
3.3.8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MD人工抗原的合成和鉴定 |
3.4.2 小鼠多抗血清的鉴定 |
3.4.3 MD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 |
3.4.4 MD mAb的鉴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莫能菌素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化学药品和材料 |
4.2.2 仪器及设备 |
4.2.3 Zn/Ni-ZIF-8-800 的合成 |
4.2.4 AuNPs/Zn/Ni-ZIF-8-800@graphene/GCE的制备 |
4.2.5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材料的表征 |
4.3.2 电极修饰过程的电化学表征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4 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4.3.5 选择性、稳定性及重现性 |
4.3.6 实际样品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马度米星铵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和材料 |
5.2.2 设备 |
5.2.3 Fe-MIL-88NH_2和hemin@Fe-MIL-88NH_2的合成 |
5.2.4 Hemin@MOFs/AuPt,hemin@MOFs/Au,hemin@MOFs/Pt和 MOFs/AuPt的合成 |
5.2.5 信号探针hemin@MOFs/AuPt-Ab2-HRP/HRP的制备 |
5.2.6 竞争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5.2.7 电化学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免疫传感器的传感机理 |
5.3.2 材料的化学结构及形貌表征 |
5.3.3 电化学表征 |
5.3.4 不同信号探针的信号放大策略 |
5.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6 免疫传感器在MD检测中的分析性能 |
5.3.7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的考察 |
5.3.8 实际样品的检测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论文主要结论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尼卡巴嗪中4,4’-二硝基均苯二脲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色谱条件 |
1.3 样品的制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1.1 波长的选择 |
2.1.2 色谱柱的选择 |
2.1.3 流动相的选择 |
2.1.4 流速和柱温的选择 |
2.1.5 进样量的选择 |
2.1.6 样品溶剂的选择 |
2.2 系统适应性溶液 |
2.3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2.4 精密度试验 |
2.5 稳定性试验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8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结论 |
(7)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的有效性及靶动物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抗球虫药物的研究 |
1.1 抗球虫药的分类 |
1.2 抗球虫药的作用机制 |
1.3 抗球虫药物的研究进展 |
2 海南霉素 |
2.1 海南霉素的名称及结构 |
2.2 海南霉素的理化性质 |
2.3 海南霉素的药理作用 |
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小肠球虫的有效性评价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用药物 |
1.3 球虫卵囊 |
2 方法 |
2.1 确定虫种的感染量 |
2.2 试验分组 |
2.3 给药途径及持续时间 |
2.4 观察指标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2.6 药效评判标准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 |
3.2 血便记分 |
3.3 存活率、平均增重与相对增重率 |
3.4 病变记分与病变值 |
3.5 卵囊产量与卵囊值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鸡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1 材料 |
1.1 受试药品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试剂及器材 |
2 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剂量的选择 |
2.2 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 |
2.3 实验期间临床观察 |
2.4 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检测 |
2.5 病理检查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表现 |
3.2 增重与饲料利用率 |
3.3 脏器系数 |
3.4 血液生理学及血清生化参数检测结果 |
3.5 病理学变化 |
4 讨论与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记上海兽医研究所四十年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流行病学 |
2 虫种分离 |
3 诊断技术 |
4 药物防治 |
5 抗药性检测 |
6 免疫预防 |
7 体外培养 |
8 分子生物学 |
1 0 展望 |
(9)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抗球虫新制剂抗鸡球虫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二部分 抗球虫新制剂抗鸡球虫效力试验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ABSTRACT |
(10)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与饲料 |
1.1.2 试验药品 |
1.1.3 虫株 |
1.2 方法 |
1.2.1 试验分组 |
1.2.2 试验方法 |
1.2.3 抗球虫效果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试验鸡临床症状 |
2.2 试验组鸡的盲肠平均病变记分 |
2.3 试验组的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卵囊值和ACI |
3 分析与讨论 |
四、抗球虫药—尼卡巴嗪的制备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禽类产品及饲料中尼卡巴嗪药物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尹永康,王晓亮,崔艳丽,梁晓.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2)
- [2]临床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药性分析和药物作用研究[D]. 郭双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基于基因组重测序筛选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的候选基因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研究[D]. 姚亚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柔嫩艾美耳球虫盐霉素耐药株的诱导及耐药相关基因特性的初步分析[D]. 王海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5]抗球虫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D]. 胡梅. 江南大学, 2019(05)
- [6]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尼卡巴嗪中4,4’-二硝基均苯二脲和2-羟基-4,6-二甲基嘧啶的含量[J]. 徐金雷,赵梅仙,马佳颖,肖进,梁景乐,齐鹏,吴家鑫. 化学试剂, 2019(07)
- [7]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肠球虫的有效性及靶动物安全性评价[D]. 周婷婷. 扬州大学, 2019(02)
- [8]畜禽球虫生物学与球虫病防治研究——记上海兽医研究所四十年研究回顾[J]. 黄兵,韩红玉,董辉,赵其平,朱顺海.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8(06)
- [9]伊维菌素—二氧化硅纳米缓释颗粒的制备及抗球虫新制剂抗鸡球虫效力试验[D]. 李丹.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7)
- [10]盐酸氟乙基硫胺素的药效学研究[J]. 覃宗华,李早龙. 中国兽药杂志,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