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特性研究

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特性研究

一、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翟明国[1](2021)在《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文中提出鄂尔多斯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核心地质单元之一.前寒武纪基底陆块的划分、克拉通化过程与构造机制、古元古代活动带、中-新元古代的多期裂谷和壳幔调整、华北地台形成等华北早期大陆的几乎所有重要科学问题,都与鄂尔多斯地块密切相关.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油气和煤资源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带动基础地质研究至少在三方面有重要进展:(1)大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2)狭义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以及与周边基底岩石的对比;(3)鄂尔多斯地块的周边断裂及其性质.这些都说明鄂尔多斯地块是在原有华北克拉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盆地,现在的狭义盆地面貌是在三叠纪末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才逐步改造定格的.因此对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需要抛开固有的想法,客观分析地质资料,给予科学解读.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和构造体制演化谜团的钥匙.

惠博[2](2021)在《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碧口地块位处扬子板块西北缘,保存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沉积地层和构造变形等记录,是探讨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天然窗口。然而,对于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基于此,本次博士论文选取碧口地块鱼洞子杂岩、碧口群变质火山岩系、横丹群碎屑沉积岩系、镁铁质-长英质深成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开展了野外地质、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明确了碧口地块的构造亲缘性,梳理了碧口群变质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构造属性,厘清了横丹群的沉积时限、源区特征及构造背景,阐明了碧口地块关键岩浆作用的形成时限、成因机制及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总结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已发表研究成果,探讨了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认识:(1)碧口地块是扬子板块西北缘早前寒武纪构造单元,演化历史可以追溯至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碧口地块鱼洞子杂岩中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属于典型的太古代TTG类岩石,具有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2.1-+8.1)组成,源于新生镁铁质地壳的重熔作用,代表了~2.82 Ga改造新生地壳事件。角闪斜长片麻岩属于幔源岩浆序列,锆石Hf同位素(εHf(t)=-0.9-+3.9)组分整体亏损,代表了~2.69 Ga重要的地壳生长活动。花岗片麻岩组分类似于太古代TTG类岩石,整体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3.4-+1.5)组成,由太古代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继承了原岩的组分特征,代表了~2.45 Ga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事件。斜长角闪岩~1.85 G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古元古代末期重要的区域性变质事件。鱼洞子杂岩物质组成和构造-热演化事件与崆岭杂岩和钟祥杂岩等扬子板块内部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岩系具有可对比性,表明鱼洞子杂岩与扬子板块存在潜在的亲缘性。(2)碧口地块至少在新元古代早期~880 Ma已经处于持续俯冲且伴随板片回卷的动力学背景。碧口地块镁铁质深成岩体花岩沟辉长闪长岩、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约为880 Ma,是目前碧口地块中已识别最早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记录。花岩沟辉长闪长岩与典型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信号相似,属于岩石圈地幔楔橄榄岩发生重熔作用形成的产物,原始熔体源区遭受了俯冲沉积物熔体的改造。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具有基本一致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与典型E-MORB的组分特征类似,是与E-MORB源区类似的深部富集地幔物质上涌,并在减压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岩沟辉长闪长岩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林后坝辉长岩和坪头山辉长岩属于俯冲洋壳板片发生板片回卷机制的岩浆响应。(3)碧口地块在~860-825 Ma依旧受控于持续俯冲伴随板片回卷的动力学体制。碧口地块长英质深成岩体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和石林沟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相似,形成于~860 Ma。麻柳铺花岗闪长岩侵位时限稍晚,形成时代为~825 Ma。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和石林沟二长花岗岩具有一致的同位素组分特征,二长花岗岩是石英二长岩熔体发生强烈分异结晶作用的产物。白雀寺石英二长岩和八海河石英二长岩属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具有幔源特征的锆石Hf(εHf(t)=+4.8-+6.7)和全岩Nd同位素(εNd(t)=+1.7-+2.1)组成,属于俯冲板片回卷机制下,洋壳板片受到上涌软流圈地幔物质持续烘烤发生部分熔融,与上覆地幔楔橄榄岩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麻柳铺花岗闪长岩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的锆石Hf(εHf(t)=-15.0--10.9)及全岩Nd同位素(εNd(t)=-11.8--11.9)组成,是俯冲过程中幔源岩浆底侵致使碧口地块古老地壳物质发生重熔所形成,代表了碧口地块重要的古老物质再循环事件。(4)碧口地块持续的板片回卷触发了~845-760 Ma弧后伸展活动。碧口地块碧口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依据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划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三种类型。Ⅰ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分特征类似于IAB,形成于地幔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源区受到早期俯冲消减组分的交代;Ⅱ组变质基性火山岩与E-MORB的配分模式类似,源于上涌的深部富集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Ⅲ组变质中-基性火山岩配分模式类似于OIB,源于深部软流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少量壳源组分的改造。碧口群变质酸性火山岩可以划分为Ⅰ组和Ⅱ组两种类型。Ⅰ组变质酸性火山岩具有变化范围较大的Mg O、Ni和Cr含量,源于中下地壳的重熔,岩浆演化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Ⅱ组变质酸性火山岩Mg O、Ni和Cr含量低,由碧口地块古老地壳发生重熔所形成。碧口群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和变质酸性火山岩均属于碧口地块弧后伸展体制的岩浆响应。(5)碧口地块在~720 Ma构造-岩浆活动趋于沉寂,逐步过渡为板内裂陷的动力学体制。碧口地块横丹群碎屑沉积岩系是一套富集火山物质的沉积建造,具有近源沉积特征。碎屑锆石年代学的结果显示,下部白杨组和上部秧田坝组具有一致的最大沉积时限,约为720 Ma,表明横丹群属于新元古代早-中期快速堆积的沉积序列。横丹群整体具有类似的物源属性,白杨组和秧田坝组均显示出以新元古代(~915-720 Ma)为主并含有少量古元古代-中元古代(~2450-1750 Ma)年龄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显示碧口地块和邻近的扬子板块西北缘-西缘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弧为主要物源区。横丹群白杨组和秧田坝组碎屑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组分特征与典型弧前盆地浊积岩相似。横丹群是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盆地中发育的产物,沉积时限不早于~720 Ma。(6)综合上述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区域已发表研究数据,提出碧口地块结晶基底形成于太古代-古元古代时期,认为碧口地块属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早寒武纪构造单元。新元古代时期,碧口地块构造活动趋于活跃,演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俯冲板片回卷和岩浆弧逐步发展阶段;新元古代早期(~845-760Ma)俯冲作用持续进行、弧后伸展机制触发和弧后裂谷发育阶段;新元古代中期(~720Ma)构造体制转换和岩浆活动沉寂阶段;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作用停滞、裂陷-拗陷盆地发展和沉积盖层发育阶段。

袁建国[3](2018)在《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学者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的成因类型存在不同见解:⑴绿岩型金矿;⑵造山型金矿;⑶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讨论绿岩建造、造山过程、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制约作用,可以为金成矿作用的研究赋予新的内涵。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内的台吉营金矿,经勘查资源储量大幅提升,区内明显不发育岩浆侵入活动,仅出露少量中酸性侵入岩脉,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绿岩建造,因此是研究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为隐伏矿床,受凌源-北票岩石圈断裂内次级断裂的控制。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主要为块状、浸染状构造,晶粒结构,以细粒金为主。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不明显。成矿可划为4个阶段。锆石U-Pb测年工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分别侵位于(258.0±1.9)Ma和(241.5±2.2)Ma,绢云母K-Ar测年表明成矿时限为(236.6±2.7)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闪长岩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花岗斑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小塔子沟组片麻岩富Fe、Mg和Ca,贫Si、Na和K,轻稀土略分馏呈右倾形,显着亏损Th、U、Nb,强烈富集K,中等亏损P。判别原岩为产在岛弧环境的拉斑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金的初始富集层。硫同位素(1.87‰),铅同位素与小塔子沟组一致,主微量、稀土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中出现Co的谱峰均表明小塔子沟组为金的矿源层。流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温(241℃)、低盐度(2.04%13.10%)、低密度(0.5360.731g/cm3)、富CO2的H2O-CO2-NaCl热液体系,结合氢-氧同位素δ18OH2O值(3.77‰)、δD水值(-96.5‰)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来源,后期混入大气降水。成矿深度介于5.413.9km。台吉营金矿为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为金成矿的矿源层,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内的金矿床成矿物质均来源于绿岩建造。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不同,该矿床中生代早期侵入岩与矿体具有良好的时空关系而不具有紧密的成矿物质来源联系,是金成矿的重要活化机制,也是有效的找矿预测标志。总结凌源-北票成矿带成矿规律,提出“含金建造-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成矿作用体系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区域找矿标志并划出6个金矿靶区,分别为台吉营-马户沟、胜家沟-宝国老、住户沟-沙金沟、黄古屯-杨树林、金厂沟梁-二道沟、东五家子-小塔子沟。

刘志慧,罗敏,陈龙耀,曲玮,刘晓春[4](2018)在《南秦岭佛坪地区地层格架与物源分析: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提供的制约》文中认为南秦岭佛坪地区位于东西秦岭交汇部位,以前寒武纪基底穹状隆升为主要特征,因其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变质变形特征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揭示南秦岭构造带的性质及其在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作用,本文对佛坪地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和沉积盖层进行了系统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佛坪穹隆核部前寒武纪基底中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600820Ma、2021Ma和2467Ma,其中3个样品给出最年轻的年龄区间约为615728Ma,沉积时代不早于新元古代,另外1个样品给出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为1113Ma,沉积时代不早于中元古代,否定了关于认为其为太古代或古元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的认识,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佛坪穹隆上覆盖层和外围南侧盖层给出了相似的年龄图谱,主要年龄峰值为410~450Ma、650~880Ma和910~950Ma,其中最年轻的年龄区间为344~416Ma,表明其沉积时代晚于泥盆纪,碎屑物质来源为北秦岭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构造带(前寒武纪基底)于新元古代已增生为扬子陆块北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晚古生代(泥盆纪)紧邻华北-北秦岭构造带南缘,并共同为南秦岭大面积的泥盆纪盆地提供碎屑物质。

吴凯[5](2018)在《俯冲带内的熔流体作用:来自蛇纹石化和渗滤交代过程的启示》文中认为俯冲带过程对于认识全球尺度物质循环、岛弧岩浆起源、大陆地壳形成和地幔不均一性等科学问题都至关重要。俯冲板片内的不相容元素和流体活动性元素在俯冲通道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变质脱水反应,以流体、熔体和超临界流体为“介质”被转移到地幔楔,并最终富集在岛弧岩浆中。因此,这些熔、流体的性质和行为是理解俯冲带元素分异和物质运移的关键。本文以秦岭勉略带内的两类蛇纹岩为对象,探究了俯冲通道浅部流体的性质和流体活动性元素的迁移规律;以华北地区白垩纪大陆玄武岩和岛弧地区含暗色包体的高镁埃达克质岩为对象,研究了俯冲带熔体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交代和岛弧下地壳的熔体渗滤熔融等过程。我们通过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在秦岭勉略缝合带内发现了两类蛇纹岩。煎茶岭蛇纹岩主要由利蛇纹石/纤蛇纹石、菱镁矿和磁铁矿构成,在反射光和背散射图像中,可以发现大量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假象。大多数煎茶岭蛇纹岩(Group 1a)具有低的Al2O3/SiO2,高的MgO/SiO2和Ir/(Pt+Pd),与熔融残余的橄榄岩相似。这些蛇纹岩还具有“U”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明显的Ba、Sr、Eu正异常,表明参与蛇纹石化的流体可能与含斜长石的岩石发生过反应。此外,Group 1a蛇纹岩中的U相对碱金属的富集程度非常有限,所以参与蛇纹石化过程的流体是俯冲板片释放的、与俯冲沉积物发生过再平衡的流体。另一部分煎茶岭蛇纹岩的Eu正异常不明显,且U相对Th和碱金属元素更为富集,表明参与蛇纹石化的流体较为氧化。在这部分蛇纹岩中还观察到了局部变质重结晶现象,即叶蛇纹石沿着一定的通道替代早期的利蛇纹石,并有菱镁矿伴生。亮丫子蛇纹岩由叶蛇纹石、白云石、铬尖晶石和磁铁矿构成。铬尖晶石高的Cr#(0.65–0.80)、中等的Al2O3和低的Ti,指示亮丫子蛇纹岩的原岩为地幔楔内的难熔橄榄岩。亮丫子蛇纹岩相对煎茶岭蛇纹岩具有高的MgO/SiO2和低的Al2O3/SiO2,并显示出轻稀土和高场强元素的同时富集,说明这些难熔的地幔楔橄榄岩在蛇纹石化之前经历过熔体再富集过程。因此,我们认为煎茶岭蛇纹岩和亮丫子蛇纹岩是被卷入到俯冲通道内的难熔弧前地幔楔橄榄岩,它们经历了不同的熔、流体反应历程,所以造成了煎茶岭蛇纹岩和亮丫子蛇纹岩在地球化学组成上的巨大差异。蛇纹岩原位矿物学研究表明,大量的F、Cl、S在利蛇纹石向叶蛇纹石转变的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同时还可能有部分Pb、Ba、Sr从利蛇纹石中迁出并进入流体相。在300–400°C时(利蛇纹石向叶蛇纹石转变的温度),来自俯冲板片的富Si流体含有较高的B,所以煎茶岭蛇纹岩中脉状叶蛇纹石的B含量比利蛇纹石和亮丫子蛇纹岩中的叶蛇纹石高。在该矿物相变发生之前的俯冲通道浅部,As、Sb从俯冲板片中释放出来,并转移到蛇纹石中。Li、Ba、U、La的活动性在俯冲通道更深的位置才会显着增强。在系统研究俯冲带熔流体过程中元素行为的基础上,本文将相关知识应用于华北地区大陆玄武岩,解析出古太平洋西向俯冲产生的富水熔体对大陆岩石圈地幔的交代过程,为华北克拉通破坏提供了新的约束。华北地区存在大量白垩纪大陆玄武岩,主要是一些碱性玄武岩和少量亚碱性玄武岩。这些大陆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早白垩世发生了迅速转变,被认为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有关。但是,这种转变的机制和对大陆岩石圈演化的启示还不清楚。我们研究了这些大陆玄武岩的起源和时空变化,发现华北地区大陆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转变发生在108 Ma:>108 Ma碱性玄武岩具有负的εNd(t)和向西逐渐减弱的“岛弧信号”,说明岩石圈地幔源区内俯冲组分的逐渐降低;<108 Ma碱性玄武岩具有正的εNd(t)和类似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现象说明古太平洋的西向俯冲与华北地区白垩纪玄武质岩浆活动有关。结合板块重建和地球物理观测结果,我们提出太平洋板块和伊泽纳吉板块之间洋中脊的平俯冲造成了大陆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转变和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华北地区在108 Ma从俯冲带环境转变为板内环境可能是由于洋中脊的持续北漂和太平洋板块的后撤造成的。除了交代地幔橄榄岩和参与岛弧岩浆作用之外,俯冲带富水熔体在穿过岛弧下地壳时,还会与岛弧下地壳相互作用。汇聚板块边缘含暗色包体的高镁埃达克质岩对于认识“熔体-岛弧下地壳”相互作用和大陆地壳形成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早古生代北秦岭岛弧地体内的一个高镁埃达克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了研究。寄主岩锆石得到了428 Ma的年龄。暗色包体含有两类锆石:第一类和寄主岩锆石具有相似的形貌特征、化学成分和一致的年龄;第二类锆石的年龄为450Ma。这些锆石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说明暗色包体和寄主岩是同源的。第二类锆石低的Ce4+/Ce3+,高的结晶温度和异常富集的轻稀土表明岛弧下地壳内的侵入体或堆晶在450 Ma受到了岩浆期后事件的改造。唐藏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特征和高的MgO、Cr、Ni、Ba含量,结合它们与北秦岭变基性岩相似的同位素组成,我们认为唐藏岩体是岛弧岩浆参与下,不均一岛弧下地壳熔融的结果。石英闪长岩中的地幔物质贡献是通过熔体对岛弧下地壳的渗滤熔融过程实现的。唐藏石英闪长岩的形成过程暗示高镁安山质的大陆地壳可能与岛弧下地壳的渗滤熔融过程有关。

彭自栋,张连昌,王长乐,佟小雪,南景博[6](2018)在《新太古代清原绿岩带下甸子BIF铁矿地质特征及含黄铁矿条带BIF的成因探讨》文中提出新太古代清原绿岩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该绿岩带中发育独特的VMS和BIF(Algoma型)组合,其中下甸子铁矿是此类BIF的典型代表。下甸子BIF赋存于绿岩带南天门组下部,围岩及夹层为斜长角闪岩及少量石榴云母片岩。矿体夹层斜长角闪岩中锆石的SIMS年代学分析获得了2497.8±7.4Ma的变质年龄,而原位氧同位素分析显示变质锆石的δ18O值为5.3‰6.2‰,与现代地幔基本一致,表明在变质过程中其锆石的氧同位素体系保持稳定。BIF矿石类型主要有硅酸盐型和含黄铁矿条带型两种,前者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磁铁矿和铁阳起石,而后者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磁铁矿、阳起石、黄铁矿和少量方解石。大部分矿石的Al2O3、TiO2和HFSE(如,Zr、Hf、Th、U等)含量极低,说明其未受到碎屑物质混染,PAAS标准化后,两类矿石稀土元素显示与海水类似的特征,即La、Y的正异常和LREE相对于HREE的亏损;同时,显着的正Eu异常指示成矿过程中有海底高温热液组分的参与;此外,所有样品均无明显的Ce异常,表明其沉淀自还原的海水中。通过与华北地区其他Algoma型BIF对比发现,下甸子两类矿石均具有较高的CaO/(CaO+MgO)值以及接近球粒陨石的Y/Ho值,表明其可能沉淀环境与海底热液喷口较近,且热液组分(以高温热液为主,可能有少量低温热液)的贡献较大。相比于硅酸盐型矿石,含黄铁矿条带型矿石的HREE含量较低、Eu正异常和LREE含量偏高,这可能与其沉淀过程中海底的局部热液的脉动式活动有关,其中黄铁矿条带可能为热液喷流沉积成因。BIF围岩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其原岩玄武质岩石的岩浆可能来自亏损地幔,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少量陆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前人对清原绿岩带表壳岩系和TTG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推测下甸子BIF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洋陆俯冲过程中的火山弧或弧后盆地环境中。

柴源[7](2016)在《丹东地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及三维地质模型》文中认为三维地质调查或三维地质填图作为一项综合性、前沿性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旨在借助地表地质填图、综合地球物理测深、钻探、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和手段,研究地质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深部地质结构、深部地质作用对矿产分布、地质环境等的制约关系,为解决重大地质问题、深部矿产预测、重大地质灾害预测、地下工程的地基稳定性评价等提供依据。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作为三维地质调查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地质、矿业等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区位于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市北部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北部的古元古代构造带-辽吉裂谷中,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较为典型的地区,同时也是辽东-吉南成矿带重要的成矿单元。辽吉裂谷带内分布有厚度达万米的古元古代辽河群和裂谷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浆岩,该带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矿产为金、银、铅、锌、菱镁矿、滑石、硼、钴、铜、铁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矿床在辽河群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层控性,硼矿主要赋存在里尔峪组中,石墨矿产于高家峪组中,而菱镁矿、铅锌矿、金银矿则主要赋存在大石桥组中。前人针对包括研究区在内的辽东地区的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胶-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构造属性、古元古代沉积建造的划分与对比、辽河群主要类型矿床的形成机理及深部找矿潜力、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等重大地质及找矿等问题,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物理等方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和找矿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地表地质调查工作,一些重大地质理论问题如辽吉裂谷带的构造属性及演化、古元古代花岗岩的成因、辽河群的形成及演化、凤城青城子矿集区铅、锌、金、银矿、翁泉沟等地的硼矿的成因等研究目前仍然争论较大,同时,辽吉裂谷带深部结构特征、基底性质及其组成等三维尺度的地质地球物理等综合研究较少,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对研究区一些重大地质和成矿问题的认识。论文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本溪-临江地区深部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以1∶25万丹东幅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1∶20万区域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六条实测的高精度重力、高精度地面磁法、大地电磁测深等非震地球物理剖面资料处理与解释,采用重磁资料延拓、重磁剖面联合反演、三维密度反演等技术方法,揭示了研究区的主要地质界面、断裂构造、中生代盆地、侵入岩体等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加深了对研究区深部地质结构的认识;采用多级剖面控制、分单元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基于Go CAD三维建模软件,初步构建了研究区主要地质单元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了解该区的主要目标地质体-辽河群等的空间展布特征、辽吉活动带的基底性质及其可能组成,揭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深部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在三维尺度上为辽吉活动带的构造环境及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解决和深部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确定了龙岗地块与辽吉裂谷的构造分界线,该分界线位于双塔岭-三道岭-连山关一线,为一条具有正断层性质的断裂带,该断裂带对研究区的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矿产资源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进一步证明了辽吉构造带具有裂谷性质。2、辽吉花岗岩具有低密度、磁性弱的特点,辽吉花岗岩、辽河群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太古宙地质体较为相似,结合辽吉花岗岩、辽河群中碎屑锆石记录的多期太古宙地质作用的年龄信息,得出辽吉花岗岩、辽河群的源区主要为太古宙结晶基底。3、辽吉裂谷是在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底组成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则不尽相同,在研究区的北部地区主要由晚太古代深成侵入体及小规模表壳岩组成,而在中部地区主要由辽吉花岗岩组成。4、中生代小型火山沉积盆地主要沿NE向断裂构造发育,控盆边界断裂具有正断层性质,是由中生代走滑拉伸作用形成的,盆地边界后期遭受挤压改造。5、确定了主要中生代侵入岩体的深部地质结构与三维几何形态。发现在青城子镇-通远堡镇、岫岩地区的深部存在着对成矿有重要影响的中生代隐伏岩体,而辽河群之下存在中生代隐伏花岗侵入岩体的地段为有利的成矿地段,主要包括岫岩地区的韩家岭岩体及青城子地区的双顶沟岩体的隐伏区。6、构建了重点地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丹东地区辽吉裂谷5km以浅深度范围的地质结构透明化,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展示了辽河群主要地质界面、主要断裂、主要侵入岩体、中生代盆地的三维几何特征,并对隆昌-通远堡-草河口及岫岩重点区的三维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解释。上述研究成果为辽吉裂谷带构造属性及演化、深部矿产远景预测等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论文中所采用的三维地质调查流程、深部地质结构研究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将为其他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郭耀宇[8](2016)在《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西秦岭金矿带内印支期造山型金矿床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其成矿时代、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流体性质等特征一致。论文选择了位于南亚带内的阳山、铧厂沟与马脑壳三个造山型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区域及矿区尺度三个矿床地质特征的异同与其成因,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与矿床地球化学工作,获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区域尺度上,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出连续性:金成矿事件发生于221200 Ma,与区域变质作用峰期同时或略滞后,成矿作用发生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受控于勉略构造带及其二、三级断裂构造系统,赋存于(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矿化样式有浸染型和石英脉型两种,金矿化与硫化、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密切相关;初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变质流体。(2)矿区尺度上,矿床的地质特征显示出多样性:铧厂沟、阳山、马脑壳分别为大型、超大型与大型金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依次为细碧岩、千枚岩、板岩等;矿石矿物共生组合依次为黄铁矿,黄铁矿、毒砂、辉锑矿与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雌)黄等。(3)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显示,三个矿床成矿早、主阶段黄铁矿、毒砂强烈富集Au、As和Te,不同程度富集Sb、Bi和Ag,不富集Cu和Zn,Pb、Co和Ni接近背景值;阳山及马脑壳金矿床中辉锑矿呈略微富集Au、较强富集Ag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是来自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变质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变质流体。矿床尺度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差异,是在不同成矿深度/环境下,成矿流体对元素运移的差异及不同的沉淀机制所致。(4)Sr-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深部中下地壳结晶基底与浅部就位环境中赋矿围岩共同为金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5)构建了区域金成矿模式:晚三叠世后碰撞伸展环境下,区域大范围的壳幔作用及广泛的岩浆活动,引起岩石圈尺度地热梯度上升,驱动中下地壳物质变质脱挥发分形成的含金流体进入地壳尺度的断裂系统,在不同成矿深度/环境通过围岩硫化、相分离或流体混合等,形成了一系列造山型金矿床。

门业凯[9](2015)在《胶辽地块金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胶辽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郯庐断裂以东的区域。区内分布有胶东和辽东两大金矿集区,是我国两处重要的金矿产区。先后发现有焦家、玲珑、五龙、猫岭等一大批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大型金矿床产出密集,金储量巨大,历来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地区。该区处于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者的交汇处,自统一的双结晶基底形成以来,先后与扬子板块、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的作用,引发了大规模构造-热事件,成矿作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特殊,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复杂是本区金矿的显着特点,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系统采样、室内测试分析等工作,对胶东和辽东地区金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系统划分、成矿作用和成矿动力学模式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胶东和辽东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史类似。根据大地构造演化与金成矿关系,两个地区金成矿作用均可分为四个时期:前寒武纪双结晶基底与矿源层形成期,古生代稳定盖层发育与金成矿作用间歇期,中生代克拉通活化与金成矿大爆发期和新生代构造改造期。但两个地区金成矿控矿因素有所差异。辽东地区金成矿受辽河群地层和基底构造的控制。矿床中富集As、Bi等元素,显示出对辽河群地层的继承性。而胶东地区金成矿受断裂构造体系和侵入岩体的控制作用更加明显,矿体定位于花岗岩体叠加断裂构造的部位。(2)通过对胶辽地块内典型金矿床成矿特征的分析对比,以成矿地质特征差异为基础,将区内金矿划分为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和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两大成矿系统。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发育在早元古宙变质岩地层中,矿体定位受基底构造的控制。依据金矿床矿化类型和围岩特征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蚀变糜棱岩型金矿、硅化蚀变岩型金矿和硅钾蚀变岩型金矿。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发育在花岗岩体内部或边缘,矿体定位受北东向断裂构造体系控制。依据金矿床矿化类型和围岩特征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蚀变角砾岩型金矿、裂隙充填型金矿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3)研究区内金矿床时空分布具有时间上爆发式成矿,空间上聚集产出的特征。胶辽地块金矿主成矿期主要集中在中生代,并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发生了两次大规模金成矿事件,分别形成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和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金矿产出位置在胶东地区集中于胶西北和胶东东部两大矿集区,在辽东地区集中于北部金成矿带和南部金成矿带。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区北部、南部成矿带。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主要分布在胶西北、胶东东部矿集区和辽东地区南部金成矿带丹东五龙地区。空间分布具东西成行、北东成带的规律。(4)地球化学测试数据表明不同成矿系统之间成矿物质组分存在一定差异,金成矿物质来源具多源性和差异性。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同期花岗岩体,而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则有较多幔源物质参与成矿。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两大金成矿系统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以富含H2O和CO2的NaCl-H20-CO2体系为主,具有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成矿环境主要为弱酸性、弱还原条件。成矿流体来源均具有以岩浆热液为主,多源流体相混合的性质。在高温的主成矿阶段中,以岩浆水为主,之后逐渐地向大气降水方向演化。(5)通过对成岩、成矿及大地构造演化三者耦合关系的探讨,提出胶辽地块金成矿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华北克拉通伸展减薄构造体制下,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在不同的成矿地质条件下,金沉淀富集而形成不同类型金矿床。

胡鸿飞[10](2014)在《内蒙古达茂旗地区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文中指出本文聚焦华北陆块北缘西段之内蒙古达茂旗地区,从成矿系统的角度,分析对比研究区典型金及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总结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的组成特征和演化规律,指出找矿方向。论文所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独特,横跨华北古陆边缘和中亚造山带,为一高背景的Au地球化学块体,目前发现许多金矿床(点),矿化类型多样,显示本区为一金矿矿集区。晚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中元古代裂谷系的尖山组和比鲁特组碎屑及火山沉积建造、早古生代增生带岛弧火山沉积建造是主要的赋矿层位;近EW向古陆边缘断裂、裂谷同生沉积断裂及陆缘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与NE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主要的控矿因素。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大部分金矿床的热液成矿期成矿温度多分布在100-440℃之间,平均均一温度在159.3-326.6℃,平均成矿深度为0.79km,为浅成中低温热液成矿。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多期多源性。S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硫可能来自于深源岩浆或火山热液硫。裂谷系金矿矿石Pb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初始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深源地幔的特征。与金矿化有关的岩体(脉)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赛乌素矿区花岗闪长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锆石U-Pb年龄为241.5±1.0Ma。阿拉格敖包矿区闪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其锆石U-Pb年龄为419.9±1.1Ma。阿拉格敖包矿区含金石英斑岩的一组锆石U-Pb年龄值为141.9±3.0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研究区内各矿区的古生代-中生代的岩浆作用划分为6个时期:早古生代(452~420Ma)、早二叠世(290~287Ma)、中二叠世(281~268Ma)、早-中三叠世(260~242Ma)和晚三叠世(224Ma)、早白垩世(142Ma),分别代表6次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成矿期。初步建立了古陆块、裂谷系和增生带3个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该区域经历了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热水沉积-Au(Fe)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活动陆缘的俯冲-沉积/造山-Au成矿系统、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活动陆缘碰撞-造山-Au成矿系统、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换-热液叠加-Au成矿系统、新生代的表生变化Au成矿系统等5个次级分支系统的顺序演化和叠加。其中,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本区重要的广泛存在的热液成矿期或叠加改造成矿期。分析总结了本区地质勘查找矿经验,提出了基于成矿系统理论的找矿勘查工作建议。

二、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论文提纲范文)

1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简史
2 鄂尔多斯盆地的边界断裂
    2.1 北部边界
    2.2 西部边界
    2.3 南部边界
    2.4 东部边界
3 鄂尔多斯地块(盆地)基底的研究进展
4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基底的概况
    4.1 北界边沿基底岩石
    4.2 西界边沿基底岩石
    4.3 南界边沿基底岩石
    4.4 东界边沿基底岩石
5 讨论与建议
    5.1 基本认识
    5.2 研究的突破口和存在的问题

(2)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Rodinia超大陆重建
        1.2.2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
        1.2.3 碧口地块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分析测试方法
        1.4.1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1.4.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1.4.3 全岩Sr和Nd同位素分析
        1.4.4 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构造格架
    2.1 扬子板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
    2.2 扬子板块太古代-古元古代岩石单元
        2.2.1 扬子板块北缘
        2.2.2 南秦岭构造带
        2.2.3 扬子板块西北缘
        2.2.4 扬子板块西缘
    2.3 扬子板块中元古代岩石单元
        2.3.1 扬子板块北缘
        2.3.2 扬子板块西北缘
        2.3.3 扬子板块西缘
    2.4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早期岩石单元
        2.4.1 扬子板块北缘
        2.4.2 南秦岭构造带
        2.4.3 扬子板块西北缘
        2.4.4 扬子板块西缘
        2.4.5 江南造山带
    2.5 扬子板块新元古代中-晚期岩石单元
第三章 碧口地块地质概况
    3.1 碧口地块构造格架
    3.2 碧口地块物质组成
        3.2.1 鱼洞子杂岩地质特征
        3.2.2 碧口群地质特征
        3.2.3 横丹群地质特征
        3.2.4 深成岩体地质特征
        3.2.5 沉积盖层地质特征
第四章 太古代-古元古代鱼洞子杂岩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4.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2 鱼洞子杂岩同位素年代学
        4.2.1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4.2.2 角闪斜长片麻岩
        4.2.3 花岗片麻岩
        4.2.4 斜长角闪岩
    4.3 鱼洞子杂岩地球化学
        4.3.1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
        4.3.2 角闪斜长片麻岩
        4.3.3 花岗片麻岩
    4.4 鱼洞子杂岩成因探讨
        4.4.1 鱼洞子杂岩演化时限
        4.4.2 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岩石成因
        4.4.3 角闪斜长片麻岩岩石成因
        4.4.4 花岗片麻岩岩石成因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元古代早期碧口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背景
    5.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5.2 碧口群变质火山岩地球化学
        5.2.1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
        5.2.2 变质酸性火山岩
    5.3 碧口群变质火山岩成因探讨
        5.3.1 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3.2 变质酸性火山岩岩石成因
    5.4 小结
第六章 新元古代早-中期横丹群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6.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6.2 横丹群碎屑岩同位素年代学
    6.3 横丹群碎屑岩地球化学
    6.4 横丹群碎屑岩盆地属性探讨
        6.4.1 沉积时限
        6.4.2 物质源区化学属性
        6.4.3 碎屑锆石物源分析
        6.4.4 沉积盆地构造背景
    6.5 小结
第七章 新元古代早期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7.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7.2 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7.2.1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
        7.2.2 林后坝辉长岩
        7.2.3 坪头山辉长岩
    7.3 镁铁质岩体地球化学
        7.3.1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
        7.3.2 林后坝、坪头山辉长岩
    7.4 镁铁质岩体成因探讨
        7.4.1 镁铁质岩体形成时限
        7.4.2 花石沟辉长闪长岩岩石成因
        7.4.3 林后坝、坪头山辉长岩岩石成因
    7.5 小结
第八章 新元古代早期长英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8.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8.2 长英质岩体同位素年代学
        8.2.1 白雀寺石英二长岩
        8.2.2 八海河石英二长岩
        8.2.3 石林沟二长花岗岩
        8.2.4 麻柳铺花岗闪长岩
    8.3 长英质岩体地球化学
        8.3.1 白雀寺、八海河石英二长岩
        8.3.2 石林沟二长花岗岩
        8.3.3 麻柳铺花岗闪长岩
    8.4 长英质岩体成因探讨
        8.4.1 长英质岩体形成时限
        8.4.2 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成因联系
        8.4.3 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岩石成因
        8.4.4 花岗闪长岩岩石成因
    8.5 小结
第九章 讨论
    9.1 碧口地块前寒武纪关键地质事件构造-年代学格架
        9.1.1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地壳形成及演化期
        9.1.2 新元古代早期——地壳快速增生及构造活动期
    9.2 碧口地块前寒武纪关键地质单元动力学意义
        9.2.1 鱼洞子杂岩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2 镁铁质-长英质岩体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3 碧口群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2.4 横丹群对动力学背景的约束
    9.3 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进展与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现代成矿理论的新进展
        1.2.2 矿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成矿作用
        1.2.3 北票市台吉营矿区—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金矿床类型及特征
        1.3.2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1.3.3 辽西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3.4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研究现状
        1.3.5 台吉营金矿床研究现状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关键与技术难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2 技术难点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分析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2 分析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2 创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矿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矿区自然地理
    2.2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1 华北克拉通北缘
        2.2.2 兴蒙造山带
        2.2.3 胶-辽-吉构造带
        2.2.4 辽西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3.1 太古界
        2.3.2 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3.4 新生界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区域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侵入岩
        2.5.3 脉岩
    2.6 区域矿产资源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地质特征
    3.2 台吉营金矿区地质概况
    3.3 地层
    3.4 构造
    3.5 侵入岩
    3.6 变质作用
        3.6.1 区域变质作用
        3.6.2 混合岩化作用
        3.6.3 动力变质作用
        3.6.4 热液蚀变作用
    3.7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1.1 (1)号矿体
        4.1.2 (3)号矿体
        4.1.3 (4)-(5)号矿体
        4.1.4 (6)-(7)号矿体
        4.1.5 (10)号矿体
        4.1.6 其他矿体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物组成
        4.2.2 结构构造
    4.3 矿石类型
    4.4 金矿物特征
    4.5 围岩蚀变
        4.5.1 蚀变类型
        4.5.2 蚀变分带
    4.6 矿化阶段
    4.7 小结
第5章 成岩年龄及构造背景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2 测试分析结果
        5.2.1 锆石U-Pb年龄
        5.2.2 全岩元素组成
    5.3 岩浆活动时限
    5.4 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量元素
        5.4.2 稀土元素
        5.4.3 微量元素
    5.5 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5.5.1 主量元素
        5.5.2 稀土元素
        5.5.3 微量元素
    5.6 岩石成因类型
    5.7 构造环境判别
        5.7.1 闪长岩
        5.7.2 花岗斑岩
    5.8 大地构造演化
    5.9 侵入岩与金成矿作用
    5.10 小结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测试方法
    6.2 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
        6.2.1 主量元素
        6.2.2 稀土元素
        6.2.3 微量元素
        6.2.4 构造环境
    6.3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稀土元素
        6.3.3 微量元素
        6.3.4 赋矿围岩与金成矿作用
    6.4 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
    6.5 绢云母K-Ar年龄
        6.5.1 分析结果
        6.5.2 成矿年龄讨论
    6.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6.1 硫同位素特征
        6.6.2 铅同位素特征
    6.7 小结
第7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7.2 流体包裹体特征
        7.2.1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7.2.2 均一温度及盐度
        7.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7.3 成矿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7.4 氢氧同位素
        7.4.1 实验数据结果
        7.4.2 成矿流体来源
    7.5 成矿流体特征
    7.6 成矿流体演化
    7.7 小结
第8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8.2 矿床成因类型
    8.3 矿床成因机制
        8.3.1 成矿物质来源
        8.3.2 成矿流体来源
        8.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8.3.4 成矿元素迁移及沉淀机制
    8.4 成矿作用
        8.4.1 主导控矿因素
        8.4.2 成矿作用过程
        8.4.3 成矿模式
    8.5 深部成矿潜力
        8.5.1 (1)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8.5.2 (6)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8.5.3 找矿潜力
    8.6 小结
第9章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
    9.1 典型矿床研究
        9.1.1 东五家子金矿床
        9.1.2 金厂沟梁金矿
        9.1.3 二道沟金矿床
        9.1.4 宝国老金矿床
    9.2 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9.2.1 区域成矿规律
        9.2.2 找矿标志
    9.3 找矿方向
        9.3.1 台吉营-马户沟矿田
        9.3.2 胜家沟-宝国老矿田
        9.3.3 住户沟-沙金沟矿田
        9.3.4 黄古屯-杨树林矿田
        9.3.5 金厂沟梁-二道沟矿田
        9.3.6 东五家子-小塔子沟矿田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认识与结论
    10.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南秦岭佛坪地区地层格架与物源分析: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提供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2.1 样品描述
        2.1.1 龙草坪片麻岩套
        2.1.2 佛坪岩群
        2.1.3 长角坝岩群
        2.1.4 晚古生代沉积盖层
    2.2 分析方法
3 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佛坪地区地层年代学框架
    4.2 物源分析
    4.3 构造意义
5 结论

(5)俯冲带内的熔流体作用:来自蛇纹石化和渗滤交代过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概况
        1.2.1 缝合带内的蛇纹岩和秦岭勉略地区蛇纹岩的研究现状
        1.2.2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大陆玄武岩的研究现状
        1.2.3 富水熔体与岛弧地壳演化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1 煎茶岭蛇纹岩和亮丫子蛇纹岩的原岩性质和熔/流体反应历程
        1.3.2 俯冲通道内流体活动性元素的行为
        1.3.3 熔/流体交代与华北晚中生代玄武岩的成因
        1.3.4 富水熔体与岛弧下地壳的相互作用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分析方法
    2.1 样品预处理
        2.1.1 探针片制备
        2.1.2 单矿物分选及制靶
        2.1.3 全岩200粉末的无污染制备
    2.2 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2.3 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2.4 全岩铂族元素(PGE)含量分析
    2.5 锆石LA-ICP-MSU-Pb定年
    2.6 锆石Hf同位素
    2.7 单矿物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第3章 弧前地幔橄榄岩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流体
    3.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3.1.1 蛇纹石和蛇纹岩
        3.1.2 蛇纹石化和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流体
        3.1.3 蛇纹岩中碳酸盐矿物
        3.1.4 秦岭勉略带蛇纹岩研究意义
    3.2 地质背景
        3.2.1 构造背景
        3.2.2 区域地层
    3.3 勉略地区两种蛇纹岩的起源和流体演化
        3.3.1 蛇纹岩产状和镜下特征
        3.3.2 蛇纹石和尖晶石的化学组成
        3.3.3 蛇纹岩地球化学成分
        3.3.4 两种蛇纹岩的原岩性质和熔/流体反应历程
        3.3.5 地质意义
    3.4 板片俯冲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释放:来自蛇纹石原位成分的制约
        3.4.1 两类蛇纹岩中的蛇纹石矿物成分差异
        3.4.2 蛇纹石化过程中部分元素的行为
        3.4.3 俯冲板片脱水和流体活动性元素的释放
    3.5 小结
第4章 熔体交代与华北地区晚中生代玄武质岩浆活动
    4.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4.1.1 岛弧玄武岩的起源
        4.1.2 大陆玄武岩的成因
        4.1.3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大陆玄武岩的研究意义
    4.2 地质背景和数据来源
    4.3 华北地区晚中生代玄武岩成分的转变
    4.4 熔体交代与华北地区晚中生代玄武岩的形成
        4.4.1 >108Ma碱性玄武岩源区的熔、流体交代作用
        4.4.2 <108Ma碱性玄武岩中的富集组分
    4.5 洋中脊平俯冲与华北地区晚中生代玄武质岩浆活动
        4.5.1 太平洋板块与伊泽纳吉板块之间扩张脊的平俯冲
        4.5.2 洋脊俯冲与华北地区晚中生代玄武岩的时空演化
        4.5.3 晚中生代玄武质岩浆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
    4.6 小结
第5章 俯冲带富水熔体与岛弧下地壳的渗滤熔融
    5.1 汇聚板块边缘岩浆岩的起源
    5.2 北秦岭早古生代唐藏岩体的研究意义
    5.3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5.4 唐藏石英闪长岩及其暗色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5.4.1 锆石U-Pb年龄
        5.4.2 锆石Hf同位素
        5.4.3 斜长石矿物成分
        5.4.4 全岩主微量
        5.4.5 全岩Sr-Nd-Pb同位素
    5.5 讨论
        5.5.1 暗色包体的成因
        5.5.2 唐藏岩体的源区
        5.5.3 岩石成因
        5.5.4 熔体渗滤熔融与岛弧地壳的演化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新太古代清原绿岩带下甸子BIF铁矿地质特征及含黄铁矿条带BIF的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与矿床地质概况
    1.1 区域地质
    1.2 矿床地质
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3 岩相学特征
    3.1 BIF及其矿物化学成分
        3.1.1 磁铁矿
        3.1.2 石英
        3.1.3 铁阳起石和阳起石
        3.1.4 方解石
        3.1.5 黄铁矿
    3.2 斜长角闪岩及石榴云母片岩
4 分析结果
    4.1 主微量地球化学
        4.1.1 BIF
        4.1.2 斜长角闪岩
    4.2 锆石U-Pb年代学及原位氧同位素分析
5 讨论
    5.1 成矿与变质时代
    5.2 含黄铁矿条带BIF的成因
    5.3 物质来源与沉积环境
        5.3.1 物质来源
        5.3.2 沉积环境
    5.4 下甸子BIF构造背景
        5.4.1 元素活动性及陆壳混染
        5.4.2 下甸子BIF构造背景
6 结论

(7)丹东地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及三维地质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
        1.2.2 深部地质结构研究
        1.2.3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6.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古元古界
        2.2.3 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2.3 侵入岩
        2.3.1 太古宙侵入岩
        2.3.2 元古宙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火山岩
    2.5 变质岩
    2.6 构造
    2.7 矿产
        2.7.1 矿床的分布规律
        2.7.2 矿产的主要类型
第3章 深部地质研究及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1 资料与数据的应用
        3.1.1 地理数据
        3.1.2 遥感
        3.1.3 地质资料
        3.1.4 地球物理数据资料
        3.1.5 矿床勘探
        3.1.6 其他数据
    3.2 深部地质结构研究方法
        3.2.1 地球物理处理与解释方法
        3.2.2 深部地质结构综合研究方法
    3.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3.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3.2 三维地质建模流程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地质结构
    4.1 岩石物性特征
        4.1.1 地层岩石物性特征
        4.1.2 侵入岩物性特征
        4.1.3 主要岩体的物性特征
    4.2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4.3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4.4 电性结构特征
        4.4.1 WP02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4.4.2 WP03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4.4.3 WP04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4.4.4 WP06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4.4.5 WP07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4.4.6 WP09剖面电性结构特征
        4.4.7 电性结构特征总结
    4.5 主干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4.5.1 WP02剖面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4.5.2 WP03剖面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4.5.3 WP04剖面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4.5.4 WP06剖面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4.5.5 WP07剖面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4.5.6 WP09剖面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第5章 辽吉裂谷基底的组成及构造属性
    5.1 辽吉裂谷北部边界的位置
    5.2 辽吉裂谷基底的组成
    5.3 辽吉裂谷的构造属性
    5.4 辽吉裂谷内部的褶皱及变形特点
第6章 主要盆地深部地质特征
    6.1 大营子-黄花甸中生代断陷盆地深部地质特征
        6.1.1 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6.1.2 盆地深部地质结构
    6.2 刘家河盆地深部地质特征
        6.2.1 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6.2.2 盆地深部地质结构特征
第7章 主要侵入岩体三维地质特征
    7.1 梯子山岩体的三维地质特征
        7.1.1 梯子山岩体的地质特征
        7.1.2 梯子山岩体的深部地质特征
        7.1.3 梯子山岩体三维地质特征
    7.2 韩家岭岩体的三维地质特征
        7.2.1 韩家岭岩体的地质特征
        7.2.2 韩家岭岩体的深部地质特征
    7.3 弟兄山岩体的三维地质特征
        7.3.1 弟兄山岩体的地质特征
        7.3.2 弟兄山岩体的深部地质结构
        7.3.3 弟兄山岩体的三维地质特征
第8章 主要地区三维地质结构特征
    8.1 隆昌-通远堡-草河口地区三维地质特征
        8.1.1 地质概况
        8.1.2 深部地质结构
        8.1.3 三维地质模型
    8.2 岫岩地区三维地质特征
        8.2.1 地质特征
        8.2.2 深部地质结构
        8.2.3 三维地质模型
        8.2.4 主要断裂的三维地质特征
第9章 深部找矿远景
    9.1 青城子地区深部找矿远景
        9.1.1 青城子矿集区地质特征
        9.1.2 深部地质特征
        9.1.3 深部找矿远景
    9.2 岫岩地区深部找矿远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1.1 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1.2 金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1.1.3 成矿物质来源
        1.1.4 成矿流体运移与金的沉淀机制
        1.1.5 成因模式
    1.2 西秦岭金矿带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金成矿作用的重要性
        1.2.2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金矿床成矿时代研究进展
        1.2.3 西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的研究难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限
    2.2 区域岩石建造
        2.2.1 碧口地体内岩石建造
        2.2.2 松潘-甘孜地体内岩石建造
        2.2.3 勉略缝合带内岩石建造
        2.2.4 西秦岭造山带内岩石建造
    2.3 区域变质作用
    2.4 地球动力学演化
        2.4.1 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
        2.4.2 三叠纪造山作用过程
        2.4.3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过程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铧长沟金矿床
        3.1.2 阳山金矿床
        3.1.3 马脑壳金矿床
    3.2 矿体形态和产状
        3.2.1 铧长沟金矿床
        3.2.2 阳山金矿床
        3.2.3 马脑壳金矿床
    3.3 矿石类型及特征
        3.3.1 铧厂沟金矿床
        3.3.2 阳山金矿床
        3.3.3 马脑壳金矿床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期次和阶段划分
        3.5.1 铧厂沟金矿床
        3.5.2 阳山金矿床
        3.5.3 马脑壳金矿床
    3.6 小结
4 载金矿物地球化学
    4.1 矿相学特征
        4.1.1 铧厂沟金矿床
        4.1.2 阳山金矿床
        4.1.3 马脑壳金矿床
    4.2 载金矿物EMPA分析
        4.2.1 铧厂沟金矿床
        4.2.2 阳山金矿床
        4.2.3 马脑壳金矿床
    4.3 载金矿物LA-ICP-MS分析
        4.3.1 铧厂沟金矿床
        4.3.2 阳山金矿床
        4.3.3 马脑壳金矿床
    4.4 成矿流体来源及成矿作用过程
        4.4.1 成矿流体来源
        4.4.2 成矿作用过程
5 放射性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铅同位素
        5.1.1 测试结果
        5.1.2 成矿物质来源
    5.2 锶同位素
        5.2.1 测试结果
        5.2.2 成矿物质来源
    5.3 钕同位素
        5.3.1 测试结果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约束
6 金矿床成因
    6.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2 矿床主要鉴别特征
    6.3 矿床成因
        6.3.1 成矿物质来源
        6.3.2 成矿物质运移及沉淀机制
        6.3.3 矿床成因模式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胶辽地块金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金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金成矿理论研究进展
        1.2.3 胶辽地块金成矿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依托项目和主要完成工作量
        1.4.1 依托项目
        1.4.2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局
        2.1.1 辽吉地块
        2.1.2 胶北地体
    2.2 前寒武纪基底形成演化与金成矿
        2.2.1 太古宙基底形成
        2.2.2 元古宙基底特征
        2.2.3 基底地层控矿作用
        2.2.4 基底构造特征及与成岩成矿关系
    2.3 稳定盖层发展
    2.4 中生代克拉通活化与金成矿
        2.4.1 中生代重大地质事件
        2.4.2 岩浆岩侵入活动与金成矿
        2.4.3 断裂构造体系
    2.5 新生代构造改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胶辽地块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辽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1 猫岭金矿
        3.1.2 小佟家堡子金矿
        3.1.3 白云金矿
        3.1.4 五龙金矿
    3.2 胶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2.1 焦家金矿
        3.2.2 玲珑金矿
        3.2.3 郭城金矿
    3.3 胶辽地块金成矿系统
        3.3.1 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
        3.3.2 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胶辽地块金成矿作用探讨
    4.1 成矿空间分布特征
    4.2 成矿时间分布特征
    4.3 成矿物质来源
        4.3.1 稀土元素特征
        4.3.2 硫同位素
        4.3.3 铅同位素
    4.4 成矿流体特征
        4.4.1 流体包裹体基本特征
        4.4.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4.4.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胶辽地块金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5.1 胶辽地块成矿成岩时空耦合关系
    5.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耦合机制
        5.2.1 侏罗纪
        5.2.2 早白垩世
    5.3 区域金成矿模式
        5.3.1 变质岩区金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5.3.2 侵入岩区金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5.4 与类似成因金矿床特征对比
    5.5 找矿方向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10)内蒙古达茂旗地区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分区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构造
    2.3 地球物理特征
        2.3.1 重力异常特征
        2.3.2 航磁异常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2.5 遥感影像特征
        2.5.1 线性构造解译特征
        2.5.2 环状构造解译特征
        2.5.3 成矿与线、环形构造
    2.6 区域矿产特征
3 典型金矿床
    3.1 赛乌素‐比鲁特金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3 赛乌素金矿床地质
        3.1.4 比鲁特金矿床地质
        3.1.5 矿床价值
    3.2 哈沙图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床地质
        3.2.3 矿床价值
    3.3 阿拉格敖包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床地质
        3.3.3 矿床价值
    3.4 查干哈达金矿床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4.3 矿床地质
        3.4.4 矿床价值
    3.5 东毛忽洞金矿床
        3.5.1 矿区地质
        3.5.2 矿床地质
        3.5.3 矿床价值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流体地球化学
        4.1.1 包裹体岩相学
        4.1.2 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盐度特征
        4.1.3 密度、成矿压力及深度
        4.1.4 包裹体成分特征
        4.1.5 H、O 同位素特征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1 铅同位素特征
        4.2.2 S 同位素特征
5 赋矿侵入岩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岩体产状
        5.1.2 岩相学特征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特征
        5.2.2 微量元素特征
        5.2.3 稀土元素特征
    5.3 同位素年代学
        5.3.1 测试方法
        5.3.2 测年结果
    5.4 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5.4.1 岩石成因及来源
        5.4.2 侵入岩体(脉)的年龄及地质意义
6 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
    6.1 成矿区带划分
    6.2 成矿系统划分及组成
        6.2.1 成矿系统划分
        6.2.2 成矿系统的组成
    6.3 成矿系统的成矿模式
        6.3.1 陆缘古陆块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6.3.2 陆缘裂谷系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6.3.3 岛弧增生带成矿系统成矿模式
    6.4 成矿系统的演化
    6.5 找矿潜力评价
        6.5.1 资源潜力分析
        6.5.2 找矿方向及勘查工作建议
7 结束语
    7.1 本次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研究成果
    7.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演化和构造体制谜团的钥匙[J]. 翟明国. 科学通报, 2021(26)
  • [2]扬子西北缘碧口地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D]. 惠博. 西北大学, 2021(12)
  • [3]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袁建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南秦岭佛坪地区地层格架与物源分析:变质沉积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提供的制约[J]. 刘志慧,罗敏,陈龙耀,曲玮,刘晓春. 岩石学报, 2018(05)
  • [5]俯冲带内的熔流体作用:来自蛇纹石化和渗滤交代过程的启示[D]. 吴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8)
  • [6]新太古代清原绿岩带下甸子BIF铁矿地质特征及含黄铁矿条带BIF的成因探讨[J]. 彭自栋,张连昌,王长乐,佟小雪,南景博. 岩石学报, 2018(02)
  • [7]丹东地区辽吉裂谷的深部地质结构及三维地质模型[D]. 柴源. 吉林大学, 2016(08)
  • [8]西秦岭金矿带南亚带印支期造山型金成矿系统[D]. 郭耀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胶辽地块金成矿作用研究[D]. 门业凯. 东北大学, 2015(08)
  • [10]内蒙古达茂旗地区金及多金属成矿系统[D]. 胡鸿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3)

标签:;  ;  ;  ;  

辽吉地区晚太古代绿岩带及其含金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