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前税务促产增收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卢钦寿,姚稼强[1](1993)在《对当前税务促产增收工作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指明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特别是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和十四大会议精神以后,全国出现了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努力把国民经济迅速搞上去,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根本任务。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税收作为积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开展促产增收活动,为支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为支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迈上一个新台阶作出应有的贡
耿正洁[2](1989)在《税收论文篇目辑览》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固有特性(徐佑立)财会审1985,6,47“税收”概论辩析(蒋大鸣)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2,58浅谈税收抵制问题: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流(廖世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23社会主义税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王绍飞)税务研究1985,2,15社会主义税收征纳关系的探讨(李大明)
卢新军[3](2011)在《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研究 ——以安乡县国税局为例》文中认为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贯彻于税收工作的多个环节。随着纳税人权益和需求的不断变化,纳税服务必须不断优化,尤其是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基层国税机关,作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前沿阵地,只有结合国内外纳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对当前纳税服务工作进行分析和准确定位,才能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尽可能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作者从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的概念、内容及其特征入手,简要介绍了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历程,阐述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纳税服务先进经验,以及对我们进一步做好纳税服务工作的启示。紧接着,结合安乡县国税局纳税服务工作实际,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该局纳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剖析了安乡县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作者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简并流程,不断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加强培训,建设高素质的纳税服务队伍;创新形式,搭建高效的纳税服务信息化平台;注重实效,不断改进创新纳税服务方法和手段;加强协作,营造纳税服务社会化环境;整合资源,建立纳税服务长效机制。
李凤萍[4](2010)在《税收遵从成本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国家兴起和发展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了全球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新浪潮,传统的“官僚制”强制监督管理模式逐步被“整体政府”协作服务管理模式所取代。税务机关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受到公共服务改革运动的深刻影响,纳税服务成为税收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的纳税服务始于1993年,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发展,初步形成了服务制度科学化、服务形式规范化、申报缴税方式多样化、办税流程简便化和咨询方式人性化的纳税服务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纳税服务理念还是纳税服务流程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普遍偏高,造成的偷税漏税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强化纳税服务理念、创新纳税服务形式,不仅能够降低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对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降低纳税人税收遵从成本角度出发,探讨纳税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纳税服务与税收遵从成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拓展;在实践研究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纳税服务的先进经验,以石家庄市地税系统为例,提出了由组织管理体系、服务流程体系、咨询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协作体系四部分构成的多元化纳税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纳税人权利难以保障和纳税服务流于形式等问题,重点对纳税服务管理制度、社会化协作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期从制度层面探讨纳税服务的保障措施,对基层税务部门的纳税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邵春雪[5](2020)在《基于纳税人需求的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纳税人需求的不断攀升和需求种类的多样化,税务机关有限的服务资源与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分类纳税服务模式已成为摆在税务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纳税人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对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现状的分析,指出其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进而针对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最终,提出纳税服务体系的优化应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论文主体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现状分析。结合需求调查发现,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内容缺乏纳税人的认同,人员结构不合理且整体素质不高,纳税服务效率不高影响纳税体验,纳税服务信息化手段未完全覆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税务局忽视个性化服务需求、监督考评机制不完善、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慢。第二部分为纳税人需求调查分析。以A县税务局为例,分析其纳税服务体系运行概况,重点从基本办税需求、礼貌尊重需求、权益保障需求、风险防控需求、发展筹划需求五个方面出发,了解纳税人的预期和感知评价。从服务理念、组织、制度、业务、技术、保障六个方面分析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现状。第三部分内容为基于纳税人需求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设计。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设计要体现差异化需求,并保持纳税服务体系各要素的协调统一,具体的建议有:调整人员组织结构、丰富纳税服务内容、改进纳税业务流程、更新纳税服务技术。第四部分基于纳税人需求的纳税服务体系保障措施。研究认为应从理念、制度机制、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基层税务体系建设。
赵岩[6](2004)在《税源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的近五、六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着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问题。在试图解释税收收入不断超经济增长时,主流观点是将其归因于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三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理论上讲,无论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多么地完美,税收征管多么地有效,税收收入归根到底只能源于GDP,不可能超越GDP,因而,这种解释好象无法完美地把问题描述清楚。我认为真正有意思的问题不是税收收入为什么会超经济增长,而是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税收收入究竟源于何处,即税源之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开展卓有成效的税源管理活动。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为指导思想的税制改革席卷全球,同时“管理问题是税制改革的核心,而不是辅助问题”的思想也得到了普遍认同。在税收管理诸多因素中,“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虽然税源管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方案,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以税源管理的环境分析为基础,以税源管理的理论认识为主线,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税源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在我国现实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条件下开展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措施进行了设计。全文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分析了开展税源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从管理机构、税务代码、税收制度、重点税源、现金控制、信息管理、信用建设、源泉扣缴及清税制度、严查重罚、公共信息交换等方面介绍了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等方面介绍了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还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篇章结构和创新及不足之处等内容。 第二章至第三章分别对税源管理的理论和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这部分是进一步对税源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管理实践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措施需要依赖现实的环境和条件,离开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使管理活动迷失方向。因此,第二章是对税源管理的内涵、分类、管理原则、特点及重点意义展开分析,明确了税源管理的理论认识,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一一一一一一----...曰.章是从税源管理的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角度分析了进行税源管理的现实条件,明确了税源管理活动的出发点。 第三章至第六章从经济决定税源和税源管理反作用于经济的原理出发,分别对税源管理的影响因素、规模因素及经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系统地论述了税源管理活动涉及的征纳双方的行为动机、新税制实施以来的税源总体情况及未来走势和加强税源管理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并提出了平衡区域税源的管理对策。 第七章至第十章以前面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税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基于税源管理应以掌握涉税信息为前提的认识,第七章对公共部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索。针对不同税种税源的各自特点,第八章分别提出了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及出口退税等具体税种的税源管理措施。税源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对重点税源的管理,第九章明确了重点税源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具体管理措施。最后,借鉴国际经验,采用比较分析方法,第十章探索完善我国税源管理的总体思路。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分析了税源管理的现实环境和条件,明确提出了税源管理的定义,并以此为前提开展了我国税源管理活动的分析和总体设计。 二、将国外预期理论、经济一心理学模式、时间序列分析法、关联技术法等研究成果应用于税源管理研究,回答了影响因素、规模因素等重要的税源管理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测估了我国税源的总体规模。 三、从税源管理必须以掌握涉税信息为基础的原理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公共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我国建立此机制的思路。 四、对分散于四级税务行政层次中的重点税源管理活动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体描述,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始终坚持比较分析方法,注重借鉴研究,以期弥补中国税源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
翟磊[7](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吴昱瑾[8](2021)在《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贸易逆转的高压态势,中国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十四五”规划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借改革创新的春风,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成,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落实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税源作为经济的产物,在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必将发展壮大,而税源管理是对税源进行管理,它在调节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经济环境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经济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社会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市场主体活力不高、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等现象尤为突出,加之减税降费政策的继续施行和一系列阶段性税收减免政策的新出台,导致各地税务机关组织收入任务的压力和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做好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这篇文章,一方面可以通过经济新理念来引导税源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税收方面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本篇论文选取云南会泽县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该县的经济与税源进行分税种、产业、行业、经济类型以及总量比较分析,再通过计算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系数以及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揭示该县税源与经济的动态发展状况,结合会泽县税源管理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找出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税收政策、经济政策、税收征管以及当前形势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同时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而从优惠政策落实、创新纳税服务、畅通合作渠道、优化监管模式等多个角度为提升税源管理质效提出对策建议。
贺斌[9](2016)在《涉税信息共享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涉税信息共享,是税务机关共享其他单位和个人所掌握的涉税信息的活动。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有利于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促进税治公平公正。而在我国当前的涉税信息共享立法中,存在后续跟进法规缺位、涉税信息共享义务不明晰、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义务规定不完整、涉税信息共享权与纳税人隐私权存在冲突、涉税信息共享制度的具体适用标准不一、缺乏信息共享的技术促进机制等诸多问题,对深化和提升税收征管工作质效形成了较大困扰。各地在中央立法不够完备的情况下,采取制订地方性税收法规、政府规章、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形式推进涉税信息共享,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开展新一轮的《税收征管法》修订工作,修订草案提出的实行纳税人识别号法律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的法律地位等诸多条款,将有力推进涉税信息共享。但是,因为利益各方对于这些涉税信息共享的法律规则存在较大争议,导致修订工作迟迟未能完成。同时,《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本身也存在若干问题。从当前的现实出发,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涉税信息共享法律制度。要通过统一涉税信息共享的法律适用、明确不同主体的涉税信息共享义务和纳税人涉税隐私权的边界、完善涉税信息共享责任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立法、有效执法,从法律层面有效应对和解决当前涉税信息共享中的缺陷和不足。
杨海涛[10](2011)在《新时期的税务形象 ——基于四种报纸的报道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税务新闻信息在报纸媒介上的传播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媒介税务形象。近年来,形象现象和形象研究成为热点。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管理部门,在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能作用,正确理解和建设、传播全面合理的税务形象对于社会、税务机关和媒介都体现着时代诉求。本文试图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媒介进行涉税新闻信息的全景扫描,在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力图还原比较真实的税务媒介形象。因此,在信息来源上涵盖料机关报、大众报、评论报纸,力求信息来源多样;出版时间有日刊、周三刊、周刊,增加信息在时空上的延伸性;在研究实践的跨度上,一是跨度大;二是精心选取2001年至2010年这一段时间,确认为研究时段,并定义这一段时间为“新时期”,使其具有典型示范性、一致性。由于媒介自身的运行规律,税务形象的新闻信息在媒介上的构建或者说重构有着很强的“把关”和“议程设置”的作用。正因为这些“议程”,所选四种有代表性的报纸媒介(即《中国税务报》、《人民日报》、《燕赵都市报》、《南方周末》),展示了基于媒介自身理念的、“新时期”的税务形象。本文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对于媒体上传播的税务形象,机关报的正面引导作用是强大的,表现在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法律政策修订发布的权威性和各地税务部门工作进展、创新、发展的连续性方面,信息量大、及时有效;大众报纸和评论性质的报纸对于税务形象的构建则另辟蹊径,他们在分析、解构和重建税务形象时,做了大量探讨性、前瞻性、论述性的工作,对于增强国家税务部门的规范运行、科学发展以及国家涉税政策的制定和修订的民主化、科学化,功不可没。从实践看,尽管从税务形象整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不同媒介反映了不同税务形象的方面特征,我们完全能够解析出税务媒介形象的影响因素,为税务部门的媒介形象的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些工作,有助于人们正确使用媒介,构建相对完整、客观的形象,形成理性的、全面的认识。
二、对当前税务促产增收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前税务促产增收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3)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研究 ——以安乡县国税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层国税纳税服务概述 |
2.1 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的概念、内容及特征 |
2.2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历程 |
2.3 国外纳税服务先进经验及借鉴 |
2.3.1 发达国家或地区纳税服务先进经验 |
2.3.2 对我国优化纳税服务的启示 |
第三章 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的现状分析 |
3.1 安乡县国税局纳税服务的基本情况 |
3.2 安乡县国税局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3.2.1 纳税人满意度较低 |
3.2.2 纳税服务不规范 |
3.2.3 纳税服务效率不高 |
3.3 安乡县国税局纳税服务问题的成因 |
3.3.1 纳税服务意识落后 |
3.3.2 纳税服务机构职能不顺畅 |
3.3.3 缺乏权威性法律保障 |
3.3.4 纳税服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
3.3.5 纳税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明确 |
3.3.6 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 |
3.3.7 纳税服务的社会化环境不完备 |
第四章 优化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的途径 |
4.1 简并流程,不断完善纳税服务体系 |
4.2 加强培训,建设高素质的纳税服务队伍 |
4.3 创新形式,搭建高效的纳税服务信息化平台 |
4.4 注重实效,不断改进创新纳税服务方法和手段 |
4.5 加强协作,营造纳税服务社会化环境 |
4.6 整合资源,建立纳税服务长效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税收遵从成本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税收遵从成本与纳税服务 |
2.1 纳税服务的定义 |
2.2 税收遵从成本的定义 |
2.3 税收遵从成本对纳税服务的影响 |
2.4 税收遵从成本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
第3章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
3.1 我国纳税服务的发展历程 |
3.1.1 纳税服务理念的产生 |
3.1.2 纳税服务机构的发展 |
3.1.3 纳税服务方式发展 |
3.2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的最新进展 |
3.2.1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应用 |
3.2.2 办税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
3.2.3 纳税服务流程不断优化 |
3.2.4 纳税服务队伍日趋专业 |
3.3 我国纳税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3.3.1 纳税人权利体现不充分 |
3.3.2 纳税程序繁琐,税收遵从成本高 |
3.3.3 纳税服务流于形式 |
3.3.4 涉税中介服务不完善 |
第4章 税收遵从成本视角下纳税服务体系建设实例 |
4.1 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 |
4.1.1 纳税服务理念的人性化 |
4.1.2 纳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 |
4.1.3 纳税服务制度的精细化 |
4.1.4 纳税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
4.2 社会协作体系的建设 |
4.2.1 与工商部门协作 |
4.2.2 与银行部门的协作 |
4.2.3 与保险机构协作 |
4.2.4 与房管部门协作 |
4.2.5 与社保部门协作 |
4.2.6 与涉税代理中介机构协作 |
4.3 服务流程体系的建设 |
4.3.1 服务流程的规范化 |
4.3.2 报税环境的人性化 |
4.3.3 网络报税的普及化 |
4.4 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 |
4.4.1 税法宣传的多样化 |
4.4.2 服务热线12366 的专业化 |
4.5 新形势下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纳税人需求的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 |
第2章 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
2.1 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现状 |
2.1.1 纳税服务理念 |
2.1.2 纳税服务组织 |
2.1.3 纳税服务制度 |
2.1.4 纳税服务业务 |
2.1.5 纳税服务技术 |
2.1.6 纳税服务保障 |
2.2 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组织结构不合理 |
2.2.2 服务内容不完善 |
2.2.3 服务流程不规范 |
2.3 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忽视小规模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
2.3.2 监督考评机制不完善 |
2.3.3 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税人需求调查分析 |
3.1 纳税人需求分类 |
3.1.1 理论依据 |
3.1.2 具体划分 |
3.2 纳税人需求调查设计 |
3.2.1 问卷内容的编制 |
3.2.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3.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纳税人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3.3.1 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描述 |
3.3.2 基本办税需求表现 |
3.3.3 风险防控需求表现 |
3.3.4 权益保障需求表现 |
3.3.5 礼貌尊重需求表现 |
3.3.6 发展筹划需求表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纳税人需求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设计 |
4.1 优化目标设计 |
4.2 调整组织结构 |
4.3 丰富纳税服务内容 |
4.3.1 基于纳税人需求确定服务内容 |
4.3.2 开展智能化税务服务业务 |
4.3.3 拓展自助设备办理业务范围 |
4.4 改进纳税业务流程 |
4.4.1 优化窗口服务 |
4.4.2 增加预审环节 |
4.4.3 优化预约办理业务 |
4.5 推进“互联网+税务”建设 |
4.5.1 建立统一的纳税服务热线 |
4.5.2 全面推广网上办税 |
4.5.3 推进纳税服务智能化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纳税人需求的纳税服务体系保障措施 |
5.1 增强税务机关服务意识 |
5.1.1 更新工作人员服务理念 |
5.1.2 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
5.2 完善税务机关考核机制 |
5.2.1 将纳税人需求与税务机关绩效挂钩 |
5.2.2 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作用 |
5.3 更新纳税服务技术 |
5.3.1 建设网上办税服务厅 |
5.3.2 推行交互式的移动终端服务 |
5.3.3 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服务层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A 县税务局纳税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6)税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一、 选题的意义 |
二、 前人研究的情况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研究成果 |
三、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
四、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税源管理理论分析 |
一、 税源管理的定义 |
二、 税源管理的分类 |
三、 税源管理的主要原则 |
四、 税源管理的特点 |
五、 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税源管理的环境因素分析 |
一、 税源管理的经济环境分析 |
(一) 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使税源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
(二)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使传统税源管理受到冲击 |
(三) 互联网广泛应用给传统税源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
(四) 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税源分布发生较大变化 |
(五) 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使税源状况发生变化 |
(六)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形成税源管理漏洞 |
二、 税源的管理环境分析 |
(一) 逐渐健全的税收法制为税源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
(二) 初步确立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制体系为税源管理提供了制度环境 |
(三) 比较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为税源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 |
(四) 不断完善的税务代理制度为税源管理提供了社会保障 |
三、 税源管理的人文环境分析 |
第四章 税源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影响纳税人行为因素分析 |
(一) 预期理论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
(二) 经济-心理学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应用 |
二、 影响征税人行为因素分析 |
(一) 影响税务机关行为的因素分析 |
(二) 影响税务干部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税源规模管理因素分析 |
一、 税源规模管理的方法与思路 |
(一) 主观技术法 |
(二) 抽样技术法 |
(三) 时间序列技术法 |
(四) 关联技术 |
二、 时间序列法在税源规模管理的应用 |
(一) 1994年以来税源规模情况 |
(二) 2003年-2010年税源规模预测 |
三、 关联技术法在税源及税收收入预测管理中的应用 |
(一) 税收收入与税源总量之间的数量模型 |
(二) 2003年-2010年税源规模预测 |
四、 对区域税源规模发展不平衡的治理对策 |
第六章 税源管理的经济影响分析 |
一、 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
二、 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三、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四、 对经济信息的影响 |
第七章 公共部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的实证分析 |
一、 公共部门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的国际借鉴 |
(一) 在公共涉税信息共享机制中存在着管理主体多样化的特点 |
(二) 公共涉税信息共享的主要方式呈现信息共享与代征税款,并以涉税宣传和纳税服务为补充的特点 |
(三) 公共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呈现法制化特点 |
(四) 公共涉税信息共享机制表现出依托先进技术手段的特点 |
二、 实证分析 |
(一) 社会综合治税产生的动因 |
(二) 社会综合治税的内容 |
(三) 取得的成效 |
三、 社会综合治税机制的国际比较 |
(一) 共同之处 |
(二) 借鉴之处 |
四、 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的思路 |
(一) 健全法制体系 |
(二) 税源管理应是国、地税局的共同管理 |
(三) 在实际工作中,应考虑建立起综合治税的利益激励机制 |
(四) 加强计算机网络应用 |
(五) 改善涉税宣传方式,提高税收服务水平 |
第八章 税种税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 |
一、 增值税税源管理问题研究 |
(一) 增值税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完善增值税税源管理的措施 |
二、 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问题研究 |
(一) 个人所税税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措施 |
三、 关税税源管理问题研究 |
(一) 关税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完善关税税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
四、 出口退税税源管理 |
(一) 出口退税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二) 完善出口退税税源管理的措施 |
第九章 重点税源的管理问题研究 |
一、 重点税源定义与特征 |
(一) 重点税源定义 |
(二) 重点税源特征 |
(三) 纳税100强特征分析 |
二、 税源管理含义与重要意义 |
(一) 重点税源管理的含义 |
(二) 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
(三) 对重点纳税人的管理 |
(四) 重点税源管理实证分析 |
第十章 加强税源管理的总体思路 |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 |
(一)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 |
(二) 推行统一的税务代码制度 |
(三) 不断完善税制 |
(四) 重点税源管理制度 |
(五) 实施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 |
(六) 普遍控制现金交易 |
(七) 建立健全的纳税评估分析体系 |
(八) 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加强税源管理 |
(九) 实行源泉扣缴和预付暂款制度 |
(十) 注重纳税信用建设 |
(十一) 建立离境清税制度 |
(十二) 严查重罚,实行严厉的税务处罚 |
(十三) 注重涉税公共信息的交换 |
二、 我国税源管理的现状 |
(一) 我国税源管理已取得的进展#l62 |
(二) 我国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三、 加强我国税源管理的政策建议 |
(一)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干扰税源管理的制度性因素 |
(二) 理顺分税制机构管理体系 |
(三) 建立税源管理机构设置,建立税源预测体系 |
(四) 进一步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 |
(五) 实行纳税人统一代码,建立起“一码统全息”制度 |
(六) 积极推广税控装置,逐步实现税源管理的电子监控 |
(七) 完善源泉扣缴和预付暂缴制度 |
(八) 推行社会综合治税机制 |
(九) 完善税务司法体系 |
(十) 构建科学合理的纳税评估体系 |
(十一) 建立纳税信誉评级制度 |
(十二) 建立健全严密的社会化税源管理体系 |
(十三) 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设立税收违法举报制度 |
(十四) 发展税务代理事业,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7)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
(8)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目标、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的目标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新发展阶段 |
二、税源 |
三、税源管理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税源管理环境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基本概况及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基本概况 |
一、云南省会泽县经济基本概况 |
二、云南省会泽县税源基本概况分析 |
三、云南省会泽县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贡献情况 |
第二节 云南省会泽县经济与税源的对比分析 |
一、税源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关系 |
二、税源增减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的关系 |
三、税收与经济预测情况 |
第三节 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现状分析 |
一、实行“属地+重点”税源管理模式 |
二、“保姆式”税源管理现象仍然凸显 |
三、成立专业化团队管理重点税源 |
四、全方位做好税源经济监控分析 |
第三章 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新发展阶段下税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
一、经济与税收发展不协调 |
二、减税措施导致税收任务艰巨 |
三、重点税源发展潜力较小 |
四、地方税源可塑性较低 |
第二节 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税务干部队伍老龄化严重 |
二、征管信息数据存在“壁垒” |
三、纳税主体税收遵从意识薄弱 |
四、税源与税收背离现象严重 |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税收政策的变化 |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
三、当前经济形势对税源的限制 |
四、税源征管模式的影响 |
第四章 国内外税源管理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
一、推行税源分类管理模式 |
二、建立税源分析预测体系 |
三、构建协税治税综合管理机制 |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的具体做法及启示 |
一、狠抓项目挖掘税源促发展 |
二、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 |
三、协税护税确保税源稳增长 |
第五章 新发展阶段云南省会泽县完善税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优化纳税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
一、加强政策引导助转型 |
二、带动金融普惠促发展 |
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
第二节 畅通合作沟通渠道,做好税源规划建设 |
一、鼓励技术革新,做强做优主体税源 |
二、引导发展总部经济,稳固重点税源 |
三、完善财税互动机制,提高税收预测分析水平 |
第三节 强化税收政策引领,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
一、创新税收政策宣传方式,“一企一策”促发展 |
二、以税收优惠带动招商引资,提高税源管理绩效 |
三、发挥税收政策扶持作用,助力脱贫产业做强做优 |
四、发挥区域优势,推动税源结构升级 |
第四节 优化税源监管模式,提高税源掌控水平 |
一、提高税源征管人员素质 |
二、运用大数据平台,有效提高税源管理质量 |
三、运用绩效管理,强化税源监控能力 |
四、多部门联合,完善综合治税机制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涉税信息共享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涉税信息共享的一般问题 |
2.1 涉税信息共享的涵义 |
2.1.1 涉税信息的定义 |
2.1.2 涉税信息共享的定义 |
2.2 涉税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
2.2.1 税收征管效率的要求 |
2.2.2 税收公平的要求 |
2.2.3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
第3章 我国涉税信息共享立法现状及缺陷 |
3.1 涉税信息共享的立法现状 |
3.1.1 现行法律规定 |
3.1.2 地方立法实践 |
3.2 涉税信息共享现行立法的不足 |
3.2.1 信息共享义务条款不明晰 |
3.2.2 后续跟进法规缺位 |
3.2.3 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义务规定不完整 |
3.2.4 信息共享与纳税人隐私权存在冲突 |
3.2.5 缺乏信息共享的技术促进机制 |
第4章 我国涉税信息共享立法趋势及不足 |
4.1 涉税信息共享的立法趋势 |
4.2 现行涉税信息共享法律条款修订存在的不足 |
4.2.1 主要概念不够明确 |
4.2.2 权能赋予不够彻底 |
4.2.3 共享内容不够全面 |
4.2.4 激励机制存在盲区 |
4.2.5 法律救济不够完善 |
第5章 完善涉税信息共享法律制度的对策 |
5.1 明确涉税信息共享权利和义务 |
5.1.1 明确税务机关涉税信息共享的权能 |
5.1.2 明确涉税信息共享的义务主体 |
5.1.3 明确涉税信息共享的义务范围 |
5.1.4 明确涉税信息共享的方式和程序 |
5.2 明确纳税人涉税隐私权的边界 |
5.2.1 平衡涉税信息共享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
5.2.2 适当规制纳税人涉税隐私权 |
5.2.3 合理保护纳税人涉税隐私权 |
5.3 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法律责任体系 |
5.4 健全涉税信息共享其他相关制度 |
5.4.1 强化涉税信息共享领导机制 |
5.4.2 完善信息共享数据传递机制 |
5.4.3 构建完备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 |
5.4.4 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法律激励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新时期的税务形象 ——基于四种报纸的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社会发展是税务形象建设与发展的必然 |
1.1.2 媒介传播是税收形象走进社会的主要途径 |
1.1.3 税务媒介形象研究现状与不足 |
1.2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
1.2.2 研究时段的选择:新时期的基本定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1.3.1 量的研究方法与质的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的 |
第2章 税务媒介形象:四种报纸的分析 |
2.1 《中国税务报》分析 |
2.1.1 《中国税务报》概要介绍 |
2.1.2 《中国税务报》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
2.1.3 小结 |
2.2 《人民日报》分析 |
2.2.1 《人民日报》概要介绍 |
2.2.2 《人民日报》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
2.2.3 小结 |
2.3 《燕赵都市报》分析 |
2.3.1 《燕赵都市报》概要介绍 |
2.3.2 《燕赵都市报》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
2.3.3 小结 |
2.4 《南方周末》分析 |
2.4.1 《南方周末》概要介绍 |
2.4.2 《南方周末》税务新闻信息分析 |
2.4.3 小结 |
第3章 税务媒介形象:传播特征、影响因素和框架 |
3.1 四种报纸对于税务形象的传播特征 |
3.1.1 对于政策和制度的传播 |
3.1.2 对于税收核心工作的传播 |
3.1.3 对于涉税案件和队伍建设的传播 |
3.1.4 对于税收政策调整的评论的传播 |
3.2 影响报纸税务形象的主要因素 |
3.3 税务形象的基本框架 |
第4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对当前税务促产增收工作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当前税务促产增收工作的几点认识[J]. 卢钦寿,姚稼强. 税务研究, 1993(01)
- [2]税收论文篇目辑览[J]. 耿正洁. 税收纵横, 1989(Z1)
- [3]基层国税纳税服务研究 ——以安乡县国税局为例[D]. 卢新军. 中南大学, 2011(12)
- [4]税收遵从成本视角下的纳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李凤萍. 河北大学, 2010(02)
- [5]基于纳税人需求的A县税务局纳税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 邵春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税源管理问题研究[D]. 赵岩. 厦门大学, 2004(04)
- [7]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新发展阶段下云南省会泽县税源管理研究[D]. 吴昱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涉税信息共享法律问题研究[D]. 贺斌. 湘潭大学, 2016(02)
- [10]新时期的税务形象 ——基于四种报纸的报道分析[D]. 杨海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