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一、血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卓琳,蔡婷,陈思婷,汪秀英,卓朗,崔景秋[1](2021)在《健康体检者血浆黏度异常相关影响因素及效应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浆黏度(PV)异常的影响因素,为慢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在健康体检者资料库中选取PV异常者(异常组)930例,匹配年龄、性别、工种后按正常组∶异常组=3∶1选取PV正常者(正常组)2 79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V异常的相关因素。对应分析展示不同程度的PV与相关因素的聚集性。中介效应验证PV在代谢指标异常和肾脏功能异常之间的介导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血肌酐(S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降低(P<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的SCr、TC和TG是PV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对应分析显示,在PV逐渐升高的过程中,TC最先出现异常,TG次之,而SCr的升高最后出现。中介效应显示,在肾功能的变化中,PV对TC和TG的中介效应分别为44.0%和47.1%。结论 PV与SCr、TC和TG呈正向关联关系;TC、TG对肾功能损伤有直接影响,PV在TC、TG与肾功能损伤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高振桓[2](2020)在《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营养及中医证候积分为评价指标,探讨中医慢病管理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7月首次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病房,天津市红桥区铃铛阁社区服务中心、丁字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DKDⅢ~Ⅳ期患者96例,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入组健康宣教,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其他对症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时间为6个月。试验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指标。监测疗效指标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于入组、2个月、4个月、出组各检测1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中医证候积分(入组、出组各检测1次)。营养及安全性指标:体重指数、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每3个月至少1次)。通过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截止随访周期结束,观察组脱落4例(2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对照组脱落7例(3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2例退出)。最终观察组44例,对照组41例,完成了整个随访周期并纳入统计。1临床疗效:经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3%;对照组总有效率68.29%。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1.1肾脏相关指标:控制蛋白尿方面,两组均伴随治疗,呈逐步好转趋势,观察组好转趋势更显着(P<0.05);控制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对照组在治疗初期获得一定疗效,但整体处于波动状态,好转趋势并不明显,观察组整个干预过程,呈现出逐步好转、继而稳定的趋势;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方面,两组均较干预前好转(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1.2血流变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有明显改善(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3血脂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4血糖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5营养指标: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无显着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保持稳定(P>0.05),体重指数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73.17%,观察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畏寒肢冷得到有效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得到有效改善(P<0.05),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减轻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方面有显着优势(P<0.05),在改善肢体困重、肢体麻木和水肿方面优势不明显(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帮助患者控制体重,以延缓DKD进展。2、中医慢病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其中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3、中医慢病管理安全性高,可以更有效地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深入研究和大规模推广。

陶云[3](2020)在《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玉朱的经验方丹参化瘀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丹参化瘀汤治疗)20例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20例。两组患者病例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还加用丹参化瘀汤。治疗周期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肿胀情况、疼痛情况、皮肤色泽、温度、超声报告显示再通率值,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评分得出积分值,并根据积分值判定疗效;观察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凝血功能检查中D-二聚体值的变化,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1)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结果:(1)治疗组患者总体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P<0.05),有显着差异。(2)治疗组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3)治疗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4)治疗组患者在减少肿胀肢围程度上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结论:(1)丹参化瘀汤能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2)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值。(3)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值。

欧永胜[4](2019)在《解毒通络生津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解毒通络生津方在p SS中医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而研究解毒通络生津方治疗p SS的作用特点,进一步验证中医辨证论治在p SS治疗中的作用和特色,为p S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来自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89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入组的p SS患者按1:1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解毒通络生津方原方治疗,对照组给予1/10原方剂量的中药安慰剂对照。疗程均为12周,对比治疗0周与治疗12周后患者自我报告指数、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口干眼干客观指标,通过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以观察解毒通络生津方干预p S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通过分析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初步探寻解毒通络生津方在p SS的中医治疗中的作用特点,进一步验证中医辨证论治在p SS治疗中的作用和特色,以期为p SS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对上述评定标准根据数据特点及分布情况采用相适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主要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等),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分别进行总疗效评价,对解毒通络生津方组及1/10原方剂量的中药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P值大于0.05者视为无统计学差异,P值小于0.05者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总疗效评价:解毒通络生津方组即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8.18%,1/10原方剂量的中药安慰剂组即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25.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0周与治疗12周后关于p SS自我报告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实验室检查(包括WBC、RBC、Hb、PLT、Ig G、C3、C4、RF、ESR、CRP)及口干眼干客观指标等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0周与治疗12周后的干燥综合征自我报告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实验室检查(包括WBC、RBC、Hb、Ig G、C3、C4、RF、ESR、CRP)、口干眼干客观评价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常规中PLT的治疗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的上述各评价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对除PLT之外的观察指标均有疗效,而对PLT的治疗则无效;对照组治疗均无疗效。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关于p SS自我报告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及口干眼干客观指标等方面的组间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关于p SS自我报告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及口干眼干客观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 SS自我报告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包括WBC、RBC、Hb、Ig G、C3、C4、RF、ESR、CRP)及口干眼干客观指标等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实验室检查(PL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4.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常规、粪隐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解毒通络生津方为主的治疗组治疗p SS的总疗效明显优于解毒通络生津方安慰剂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2、解毒通络生津方可从p SS自我报告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口干眼干客观症状等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解毒通络生津方可改善患者血清学检查(包括WBC、RBC、Hb、Ig G、C3、C4、RF、ESR、CRP)指标,然而对血清血小板(PLT)水平改善作用不明显。

温鲜花[5](2019)在《喻氏痛风外敷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喻氏痛风外敷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Gouty joint)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本次研究纳入、排除标准,共选择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喻氏痛风外敷颗粒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双氯芬酸钠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中医量化评分指标、中医疗效评分、关节疼痛评分、关节肿胀程度、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尿酸(Blood Uric Acid,UA)、全血粘度,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评分:治疗组痊愈率10.0%,显效率53.3%,有效率30.0%,无效率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痊愈率3.33%,显效率46.67%,有效率40.0%,无效率10.0%,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中医症状积分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较前改善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组间中医症状积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组间P=0.048<0.05,说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关节肿胀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关节肿胀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缓解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方面,效果更佳。4.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数据指标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降低WBC、NEUT、CRP、ESR;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炎症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5.关节周径: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周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治疗后第三天,治疗组较对照组关节周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第七天两组患者关节周径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6.比较血尿酸(Blood Uric Acid,UA)指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无明显变化。7.血液流变学:组内比较:(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还原粘度200(1/S)(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 200,RT200)、全血还原粘度50(1/S)(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 50,RT50)、全血还原粘度30(1/S)(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30,RT30)、全血还原粘度5(1/S)(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 5,HII)、全血还原粘度1(1/S)(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 1,RT1)、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XIND)、全血还原粘度:高切(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High Shea,HGQ)、卡松粘度(Carson Viscosity,KS)、全血还原粘度:低切(Whole Blood Reductive Viscosity:Low Shea,HDQ)、红细胞刚性指数(TK)(Red Cell Rigidity Index,HGX)、血沉方程K值(ESR Equation K Value,XCK)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全血高切相对指数(Whole Blood High Shear Relative Index,GQXD)、全血低切相对指数(Whole Blood Low Shear Relative Index,DQXD)较治疗前降低,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RT200、RT50、RT30、HGQ、KS、HGX、XCK较治疗前降低,HCT较治疗前升高,经配对样本t检验,均得出P<0.01,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RT1、XIND、HDQ、GQXD、DQXD较治疗前降低,经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聚集系数(VA)(Erythrocyte Aggregation Coefficient,HIIXS)较治疗前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TK)(Red Cell Deformation Index,HBX)较治疗前升高,经配对样本t检验,均得出P>0.05,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HII、HIIXS较治疗前降低,HBX较治疗前升高,经配对样本t检验,均得出P>0.05;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1)治疗后两组患者RT200、RT50、RT30、HII、RT1、HIND、HCT、HGQ、KS、HDQ、HGX、XCK,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2)治疗后两组患者HIIXS、HBX、GQXD、DQXD,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喻氏痛风外敷颗粒外敷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组。2.喻氏痛风外敷颗粒外敷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疗效评分均高于单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提示中药外敷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3.喻氏痛风外敷颗粒外敷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缓解疼痛、肿胀疗效比单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效果显着。4.喻氏痛风外敷颗粒外敷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在减小关节周径方面疗较单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起效快。5.喻氏痛风外敷颗粒降低血尿酸作用不明显。6.喻氏痛风外敷颗粒外敷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改善全血粘度方面优于单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

杨培英[6](2019)在《“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德尔菲法筛选、优化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条目,为构建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提供依据;2.评价“王琦血瘀调体方”对血瘀体质的纠偏作用、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比较服药前后血瘀体质受试者的血流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差异。3.初步探索“王琦血瘀调体方”的见效的服药疗程,对血瘀体质人群有无不良反应。研究方法:1.筛选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条目,建立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候选条目池,拟订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然后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的条目构成及其权重。2.采用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60例血瘀体质受试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王琦血瘀调体方”和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观察血瘀体质临床表现积分及减分率。研究结果:1.专家学科代表性强,应答积极性较高,权威程度好,协调性一致,将德尔菲法引入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方法中,构建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试验完成率较好,试验组干预后血瘀体质转化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积分减分率为19.88%,各临床表现积分减分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经“王琦血瘀调体方”及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内不同时点(第0个月、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不同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有所差异。研究结论:1.通过德尔菲法构建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显示,经“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三个月后,两组血瘀体质受试者临床表现各症状积分较干预前降低,试验组临床表现总积分在干预过程中明显降低。2.“王琦血瘀调体方”加生活方式指导和生活方式指导这两种干预方式都对血瘀体质人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试验组干预效果显着,对照组干预有效。3.“王琦血瘀调体方”对试验组的血瘀体质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全血粘度1/200、血沉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纠正作用。

黄钰竹[7](2019)在《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我国临床检验结果解释性注释的当前技术实践,识别解释性注释的主要质量问题,分析比对各临床实验室负责检验结果解释人员的能力,探寻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一般模式,为负责提供解释性注释的人员、临床实验室和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提供相关建议。方法向参加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临床实验室发放调查表。纳入调查的实验室为1912家,调查对象是纳入调查实验室内的参加者。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和病例注释,病例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类别、简要临床信息、相关检验结果及参考区间。调查共进行三轮,每轮调查发布5份病例,第一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选择适当的结果解释关键词,并可在文本框中进行补充:第二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和相关问题给出解释性注释;第三轮调查的上报形式是参加者根据病例信息直接给出解释性注释。参加者须在调查表下发的一个月内通过网络平台在线填报,数据收集后总结参加者上报过程中的主要质量问题,由调查小组将参加者解释性注释的要素总结成关键短语,并依据评价标准评分,应用非参数检验分组比较参加者每轮调查得分和排名,应用χ2检验分组比较三轮调查的可接受率,分析本研究对参加者的教育意义。结果三轮调查分别有772(40.38%)、681(35.62%)和552(28.87%)家实验室,共1477、1131和877位参加者参与回报。参加者主要来自三甲综合医院,以技师类为主。分别有598(77.46%)、513(75.33%)和417(75.54%)家实验室为检验结果提供临床解释,平均97.38%和95.38%的实验室授权不具备医师资格的副主任技师和主管技师解释检验结果,授权具备医师资格人员的实验室平均占76.89%。无法获取充足的患者临床信息和检验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是开展解释性注释的主要难点。综合医院参加者每轮调查得分高于专科医院参加者(P=0.048、0.008、0.025),所在科室为检验结果提供临床解释的参加者注释能力高于不提供解释的实验室参加者(P=0.001、0.012、0.026),具备医师资格的参加者注释能力比不具备的参加者高(P=0.005、<0.001、<0.001),无论实验室采取何种方式获取临床资料,其参加者表现均优于所在实验室难以获取临床资料的参加者。随着病例难度的增加、临床信息综合性的增强、以及上报形式要求的增高,参加者的参与积极性和每轮调查得分下降(P<0.001)。然而通过参与多轮调查,三甲医院参加者可接受率逐轮升高,医师类参加者的可接受率从86.67%升高到97.67%,难以获取临床资料的实验室参加者可接受率从67.14%显着升高到82.05%,初级职称参加者的可接受率平均增幅为3.5%。268位参加者参与三轮调查,其中38.80%的参加者逐渐熟悉解释性注释的调查形式,17.16%的参加者提供解释性注释的能力随参与轮次的增多而逐渐提高。结论我国临床检验结果解释性注释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实验室和参加者应予以重视。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能帮助参加者提高其提供解释性注释的能力,促进继续教育和持续专业发展。参加者应扩展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积极参与解释性注释的相关质量调查;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建立解释性注释的文件化体系和人员资质标准,定期考核培训,授权特定专业领域的人员为临床提供患者特异的解释性注释;室间质量评价组织者应规范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模式,建立专家小组,制定并改进病例遴选和解释性注释评价标准,推动解释性注释当前技术实践的标准化。

赵一品[8](2019)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脑卒中危险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09月至2018年0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212例,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97例,平均年龄68.72±11.51(岁)。计算患者CHA2DS2-VASc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分组59例(01分),高分组153例(≥2分)。对两组间患者一般临床资料、FAR值、生化指标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FAR水平的中位数分为两组,对组间CHA2DS2-VASc评分分级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FAR与各炎性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及CHA2DS2-VASc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CHA2DS2-VASc高评分(≥2分)的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FAR对CHA2DS2-VASc高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1.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分组(<2分,59例)和高分组(≥2分,153例)。两组间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的比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重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服用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间年龄、女性比例、高血压史、脑卒中史的比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左心室内径(LAD)、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R水平在高分组组明显高于低分组。2.根据FAR水平的中位数分为低FAR组(FAR<1.13)和高FAR组(FAR≥1.13),在两组212例患者中,低危险患者为27例(12.8%),中危险患者为30例(14.1%),高危险患者为153例(72.1%),高FAR组CHA2DS2-VASc评分分级与低FAR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AR与NLR呈正相关(r=0.292,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AR与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rs=0.302,P<0.001)。4.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LAD、NLR、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RDW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后退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FAR可作为CHA2DS2-VASc评分≥2分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OR=1.505,95%CI:1.0712.113,P=0.018)。其余如年龄、性别、高血压、RDW、NLR也是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独立预测因素。5.ROC曲线结果示FAR预测CHA2DS2-VASc高评分(≥2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709(95%CI:0.6430.769,P<0.001);约登指数为0.373,诊断临界值1.11,敏感度为62.75%,特异度为75.48%。结论1.FAR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评分结果具有正相关性,FAR水平越高,CHA2DS2-VASc评分越高。2.高水平FAR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2DS2-VASc高评分(≥2分)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

乔卫平,袁冬[9](2018)在《肾痹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股骨头坏死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肾痹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6例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肾虚血瘀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仙灵骨葆胶囊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观察组患者给予肾痹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连续治疗6个月,随访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的Harris量表,健康调查简表(SF-36),中医证候量表和影像学评分;检测血浆黏度(PV),红细胞电泳时间(EPT),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研究期间对照组患者脱落2例,观察组患者脱落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7.9%,高于对照组的82.4%(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8.1%,低于对照组的35.5%(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Harri量表,SF-36量表和髋关节影像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PV,EPT,ESR,HCT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低于对照组的35.5%(P<0.05)。治疗组血、尿常规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5.9%,9.8%,低于对照组的30.6%,18.4%(P<0.05)。结论:肾痹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PV,EPT,ESR,HCT水平明显改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张颖,陈文新[10](2017)在《血清蛋白电泳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克隆性恶性浆细胞(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殖,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即M蛋白)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由于MM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早期对MM的诊断、后期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清蛋白电泳是分离蛋白质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图谱、区带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特点,目前已成为诊断MM首选试验。研究血清蛋白电泳在MM的应用,能为MM的初步免疫分型、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二、血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体检者血浆黏度异常相关影响因素及效应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2.1体格检查
        1.2.2实验室检查
    1.3 肾小球滤过率估算
    1.4 样本量估算
    1.5 分组方案及考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PV正常组与异常组一般资料分析
    2.2PV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2.3对应分析与假说
        2.3.1PV与相关因素的对应分析
        2.3.2“代谢-血流变-肾功能”效应关系假说的建立
    2.4中介效应探索
        2.4.1TC-PV-SCr中介效应检验
        2.4.2TG-PV-SCr中介效应检验
3 讨论

(2)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声明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资料收集情况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情况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糖尿病肾病防治的严峻性
        1.1 患病人群基数大
        1.2 多重危险因素促成DKD
        1.3 DKD逐渐成为透析首要因素
        1.4 缺乏疗效满意的DKD药物
    2 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优势
        2.1 全面管理,实时监控
        2.2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2.3 中医特色疗法
    3 疗效分析
        3.1 中医慢病管理对肾脏指标的影响
        3.2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3.3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3.4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糖指标的影响
        3.5 中医慢病管理对营养学指标的影响
        3.6 中医慢病管理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4 患者中医慢病管理获益分析
        4.1 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
        4.2 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4.3 提高整体生存质量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根据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入0、1、2和3分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 DVT 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1.2 DVT 中医治疗研究
    2 现代医学对 DVT 的认识
        2.1 DVT 的病因病理
        2.2 DVT 的危险因素
        2.3 DVT 的临床表现
        2.4 DVT 的相关辅助检查
        2.5 DVT 的西医治疗
        2.6 DVT 的分期及分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
        1.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材料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和指标检测
        2.4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用药安全监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用药安全监测
    4 讨论分析
        4.1 丹参化瘀汤单味药的药理分析
        4.2 白细胞与DVT的相关性
    5 结论
        5.1 意义
        5.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解毒通络生津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退出标准
        1.4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病例分组
        2.3 干预措施
    3、研究指标
        3.1 试验前观察指标
        3.2 主要观察指标
        3.3 次要观察指标
    4、疗效评价
    5、实验室指标检测方法
        5.1 主要仪器
        5.2 主要检测方法
    6、统计学方法
    7、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基本资料比较
    2、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
        2.1 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积分比较
    3、治疗后临床资料比较
        3.1 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SS自我报告指数比较
        3.3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3.1 治疗前后ESR、CRP比较
        3.3.2 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3.3.3 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
        3.3.4 治疗前后口干眼干客观指标比较
    4、疗效评价
    5、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1.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概论
        1.2 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机理的认识
        1.2.1 内在因素-易感基因
        1.2.2 外在因素-环境因素
        1.2.3 免疫因素
        1.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治疗
    2、中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2.1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成因的认识
        2.2.1 六淫致燥
        2.2.2 内伤致燥
        2.3 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
    3、解毒通络生津法论治燥痹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3.1 解毒以祛其标
        3.2 通络以使邪无所附
        3.3 生津以固其本
    4、解毒通络生津方的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研究结果分析
        5.1 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5.2.1 解毒通络生津方对临床症状的影响
        5.2.2 解毒通络生津方对炎症的影响
        5.2.3 解毒通络生津方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5.2.4 解毒通络生津方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2.5 解毒通络生津方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6、安全性分析
    7、临床疗效总结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存在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干燥综合征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4 文献综述 薛鸾运用解毒通络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5 伦理批件

(5)喻氏痛风外敷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3.中医病因病机
    4.治疗方法
        4.1 中药内服
        4.2 中药外治
    5.痛风临床表现
    6.西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6.1 基础治疗
        6.2 药物治疗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设计方案与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基础指标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统计方法
基础资料分析
    1.一般资料
    2.治疗前统计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VAS评分
        2.2 治疗前各组中医症状积分
        2.3 治疗前各组关节疼痛、肿胀综合指数积分
        2.4 治疗前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2.5 治疗前关节周径比较
        2.6 治疗组前两组WBC、NEUP、ESR、CRP、血尿酸比较
        2.7 治疗组前两组全血粘度比较
结果
    1.治疗后统计结果
        1.1 治疗前后VAS评分
        1.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1.3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组间关节疼痛、肿胀综合指数积分
        1.4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周径比较
        1.5 治疗后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1.6 两组治疗后WBC、NEUT、ESR、CRP、血尿酸比较
        1.7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比较
    2.安全性结果比较
        2.1 安全性指标观察
        2.2 特殊病例说明
    3.研究结论
分析与讨论
    1.西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定义及发作机制
        1.2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机制
        1.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血液流变学关系
    2.中医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2.1 中医瘀血理论
        2.2 痛风与瘀血
        2.3 中药外敷与痛风
    3.喻氏痛风外敷颗粒组方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喻氏痛风外敷颗粒组成
        3.2 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3 综合分析
    4.结语
        4.1 研究意义
        4.2 结论
        4.3 发现问题
        4.4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痛风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2:中医症状体征量化表
    附录3: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6)“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血瘀体质研究进展
        1.理论研究
        1.1 血瘀体质的定义及形成因素
        1.2 血瘀体质的特点
        1.3 血瘀体质的兼夹情况
        2.临床研究
        2.1 血瘀体质与血瘀证的关系
        2.2 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2.3 血瘀体质的调治
        3.基础实验研究
        4.文献研究
        4.1 文献来源与管理
        4.2 文献搜索结果
        5.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瘀体质调理方研究进展
        1.历代着名的活血化瘀方
        2.“王琦血瘀调体方”的组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基于德尔菲法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构建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咨询专家
        1.2 研究方法
        1.2.1 第一轮专家咨询
        1.2.2 第二轮专家咨询
        1.2.3 评分标准
        1.2.4 评价指标
        2.统计与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
        2.2 专家积极程度
        2.3 专家权威程度
        2.4 专家协调程度
        2.5 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5.1 预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5.2 第一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2.5.3 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修改情况
        3.数据验证
        3.1 体质量表数据
        3.2 体质量表数据纳入标准
        3.3 体质量表数据排除标准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统计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王琦血瘀调体方”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2.1 病例来源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受试者分组
        2.2 干预方案
        2.2.1 药物干预
        2.2.2 生活方式干预
        2.3 观察指标及检验方法
        2.3.1 安全性观测指标
        2.3.2 血瘀体质临床表现评分指标
        2.3.3 检测方法
        2.4 疗效指标
        2.4.1 主要疗效指标
        2.4.2 次要疗效指标
        2.5 效果评价标准
        2.6 资料收集
        2.6.1 常规信息收集
        2.6.2 签署知情同意书
        2.6.3 质量控制
        2.6.4 不良事件记录与处理
        2.7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疗效指标
        3.2.1 干预前后血瘀体质判定条目总积分减分率与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减分率比较
        3.2.2 干预前后试验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得分减分率比较
        3.2.3 干预前后对照组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得分减分率比较
        3.3 干预前后不同时点血瘀体质临床表现情况
        3.4 试验组干预各时间点血瘀体质血瘀体质各项临床表现变化情况
        3.5 次要疗效指标
        3.5.1 实验检查指标
        3.6 个案分析
        3.6.1 干预前后舌下静脉曲张对比图
        3.6.2 药物干预前后血瘀体质面部对比图
        3.6.3 特殊案例情况说明
        3.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3.7.1 安全性分析
        3.8 小结
        4.讨论
        4.1 体质的趋同性和可调性
        4.2 血瘀体质的形成因素及辨识要点
        4.3 血瘀体质调体思路分析——“王琦血瘀调体方”
        4.4 关于临床研究试验设计方法
        4.5 关于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及判定标准
        4.6 关于血瘀体质服用疗程
        4.7 临床试验研究质量控制
        4.8 关于血瘀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
        4.9 关于血瘀体质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
        4.9.1 血瘀体质与血流变的关系
        4.9.2 血瘀体质与血沉的关系
        4.9.3 血瘀体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5.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意义
        5.4 研究不足
        5.5 今后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2009 版)》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附录3 第一轮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4 第二轮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5 血瘀体质干预效果评价表
    附录6 血瘀体质生活方式指导保健方案
    附录7 人群观察表
    附录8 “王琦血瘀调体方”调理血瘀体质的临床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9 病例记录表

(7)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2.1 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
        2.2 “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信息库
    3. 调查内容
        3.1 基本情况调查
        3.2 病例注释
    4. 病例分析及评价原则
        4.1 解释性注释评价原则
        4.2 参考注释
    5. 网络平台设计
    6. 信息采集
    7.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基本情况调查
        1.1 参加者、实验室及所在医院基本信息
        1.2 解释性注释相关信息
    2. 第一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2.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2.2 分组比较结果
        2.3 用户结果回报表
    3. 第二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3.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3.2 分组比较结果
        3.3 用户结果回报表
    4. 第三轮解释性注释调查结果分析
        4.1 病例分数统计与关键短语分类
        4.2 分组比较结果
        4.3 用户结果回报表
    5. 汇总匹配结果分析
        5.1 参加者可接受性分组比较
        5.2 三轮调查匹配统计
    6. “检验科工作的医师”信息库登记内容统计
三、讨论
四、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轮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用户结果回报表
附录2 病例授权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白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肾痹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股骨头坏死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及脱落标准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1.5.2 观察组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指标
        1.6.2 实验室指标
        1.6.3 安全性指标
    1.7 疗效判定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血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10)血清蛋白电泳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M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
2 SPE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2.1 SPE的检测原理
    2.2 不同疾病在SPE图谱上的表现
    2.3 SPE图谱在MM的表现
3 SPE在MM中的应用
    3.1 SPE在MM中的诊断及意义
    3.2 SPE在MM中的局限性
    3.3 SPE在少见型MM中的诊断
4 结语

四、血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体检者血浆黏度异常相关影响因素及效应关系探讨[J]. 卓琳,蔡婷,陈思婷,汪秀英,卓朗,崔景秋. 天津医药, 2021(11)
  • [2]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D]. 高振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D]. 陶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解毒通络生津方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D]. 欧永胜.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喻氏痛风外敷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温鲜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王琦血瘀调体方”干预血瘀体质效果评价研究[D]. 杨培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临床检验解释性注释实验室间质量调查的研究与分析[D]. 黄钰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CHA2DS2-VASc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赵一品. 郑州大学, 2019(07)
  • [9]肾痹汤加减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股骨头坏死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 乔卫平,袁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7)
  • [10]血清蛋白电泳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J]. 张颖,陈文新. 医学综述, 2017(17)

标签:;  ;  ;  ;  ;  

流变学辅助诊断巨球蛋白血症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