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

肝包虫病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

一、肝包虫病引发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显魁[1](2018)在《微创胆道引流术在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是否需要术前减黄,术前减黄的利弊,术前减黄的指征仍莫衷一是,关于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相关研究仍较少,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病情重,治疗方案无相关指南加以指导。本文探讨胆道引流术前减黄对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必要性及减黄指征、减黄时限;不同方式微创胆道引流术对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与和安全性是否差异,为临床选择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1年08月-2017年08月收治的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108例临床资料。(1)根据是否进行了术前减黄分为减黄组和非减黄组。其中术前减黄组72例,非术前减黄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病种、肝功能Child-Pugh评级,胆道引流减黄至术前BMI、肝功能Child-Pugh评级,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总体(包括术后胆瘘、肝衰竭、出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腹水)发生率和死亡率,统计比较结果,评价术前胆道引流减黄的必要性。(2)参考相关文献按照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黄疸组(血清总胆红素小于171umol/L)、中度黄疸组(血清总胆红素在171 umol/L--342 umol/L之间)、重度黄疸组(血清总胆红素大于342 umol/L),分别比较入院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BMI)、肝功能Child-Pug评级,胆道引流减黄至术前BMI、肝功能Child-Pug评级。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总体(包括术后胆瘘、肝衰竭、出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感染、腹水)发生率和死亡率,统计比较结果,评价不同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必要性。(3)将72例减黄患者根据微创胆道引流方式分为ERCP(包括ERBD和ENBD两种方式)组和PTCD组,比较两组患者胆道引流后至术前TBIL、引流并发症总体(包括胆道感染、引流管脱落、水电解质紊乱、胆道出血、淀粉酶升高或PEP)发生率与死亡率,评价微创胆道引流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引流方式的优缺点。(4)统计比较72例微创胆道引流术患者入院时、引流后1-6周的TBIL、ALB、ALT、AST、ALP、GGT、PT结果,评价微创胆道引流术引流时间与的肝功能恢复关系,为微创引流作为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时限提供参考。(5)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病程、TBIL、Alb、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评价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时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进行两两比较,多因素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确定为双侧检验,以P(27)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减黄组与未减黄组患者术前病种构成(P=0.025),泡型包虫病导致小儿梗阻性黄疸更多见、BMI(P=0.045)、入院时肝功能Child-Pug分级(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减黄组患者中泡型包虫病占多数。经术前减黄后患者BMI(P=1.000)、肝功能child分级(P=0.8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指标较减黄前好转,通过减黄有32例C级肝功患者降级为A、B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术后3天及术后1周血清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减黄组低于未减黄组(P=0.003)。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减缓组患者入院时Child-Pug C级肝功能患者38例,经微创胆道引流术后有32例Child-Pugh C级肝功能患降级为Child-Pugh A或Child-Pugh B级。2.不同程度黄疸患者减黄亚组与未减黄亚组比较,(1)轻度黄疸组减黄与未减黄两亚组患者比较入院时年龄(P=1.000)、BMI(P=0.985)、术前BMI(P=0.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和术前肝功能评级无统计学差异(P=1.000),Child-Pug C级肝功能病例为0;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死亡率为0。(2)中度黄疸组患者未减黄亚组入院时BMI优于减黄亚组(P=0.038),减黄亚组Child-Pugh C级肝功能患者有7例,未减黄亚组0例。7例患者经术前减黄后达到Child-Pugh A级或Child-Pugh B级,没有Child-Pugh C级肝功能,减黄亚组减黄后患者BMI、Child-Pugh C级肝功能比较,明显较减黄前好转。减黄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未减黄亚组(P=0.025),术后并发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术后死亡率为0。(3)重度黄疸组患者未减黄亚组入院时BMI低于减黄亚组(P=0.042),减黄亚组Child-Pugh C级肝功能患者有27例,未减黄亚组1例。26例患者经术前减黄后达到Child-Pugh A级或Child-Pugh B级,有1例患者因大量腹水仍为C级肝功,未能接受根治性手术,减黄亚组减黄后患者BMI、Child-Pugh C级肝功能例数比较明显优于减黄前。减黄亚组术中出血量优于未减黄亚组(P=0.029),术后并发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减黄亚组患者根治性手术后没有死亡患者,未减黄亚组有2例患者因术后大出血和术后肝衰竭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不同方式微创胆道引流术PTCD组与ERCP组比较引流后6周胆红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P组引流导致的胆道感染发生率优于PTCD组(P=0.025);两组患者比较引流管堵塞、引流管脱落、胆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淀粉酶升高或PEP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引流过程中死亡例数为0。4.72例行胆道引流减黄病例,引流后后6周TBIL、Alb、AST、ALT、GTT、ALP各指标都有明显改善,有1例患者因全肝多发病灶无法手术切除,行PTCD胆道引流,6月后成功实施异体肝移植手术。有6例患者引流6周后血清Alb、腹水、BMI未达标,肝功能评级为Child-Pugh C级,未接受根治性手术,继续带管引流配合药物治疗。5.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现,病程大于一个月(P=0.042)、TBIL(29)171umol/L(P=0.021)、TBIL3342 umol/L(P=0.037)、术中出血量大于600ml(P=0.041)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影响。行Logistic回归得到OR值分别为(4.125、3.854、3.976、4.444)。结论:1.术前减黄可以将肝功能评级为Child-Pugh C级患者降低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把不可切除病例变为可切除病例。轻度黄疸组患者不推荐术前减黄;中度黄疸组患者选择性行术前减黄,重度黄疸组患者推荐术前减黄。2.不同方式微创胆道引流术对于肝包虫病患者术前减黄是安全有效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微创减黄方式能达到安全有效的减黄目的。3.胆道引流管可以引导术中胆道辨认,降低手术时间,降低胆道损伤几率,同时微创胆道引流可以作为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长期治疗手段,也可以使一部分终末期肝病患者获得肝移植的机会。

沈舒[2](2020)在《泡型肝包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认为1概述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洲牧区。引起人体包虫病的绦虫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CE)和多房棘球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两类包虫均主要侵犯肝脏。

付世强[3](2019)在《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总结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性别、年龄及籍贯等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化验与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1、共收集到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确诊时的平均年龄39.34±12.01岁,男女比例1:1.54。在民族分布上,藏族186例(93.9%),占绝大多数;在地域分布上,果洛州153例(77.3%),玉树州31例(15.7%),西宁7例(3.5%);职业以牧民最多,146例(73.7%);2、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胀痛109例(55.1%),上腹部疼痛伴皮肤黏膜黄染49例(24.7%),单纯皮肤黏膜黄染31例(15.7%);Child-Paugh分级A级49例(24.7%),B级97例(49.0%),C级52例(26.3%)。3、病灶位于左右肝137例(69.2%),位于右肝48例(24.2%);肝内1个病灶有108例(54.5%),2个以上病灶90例(45.5%);临近病灶受累最多的器官与组织是膈肌51例(25.8%);远处转移以肺部居多,86例(43.4%)。远处转移可能与患者年龄、肝内段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受侵有关(P<0.05)。4、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PTCD、ERCP减黄治疗,AST、ALT、TBil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液化空洞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经病灶穿刺引流治疗,ALP、GGT等较治疗前略下降(P<0.05)。结论:1、病灶横跨左右肝最多,临近器官受累以膈肌为主,远处转移以肺部居多,远处转移可能与患者年龄、病灶侵犯肝内段下腔静脉和门静脉有关。2、PTCD、ERCP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可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黄疸指数。3、病灶穿刺引流治疗液化空洞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可以减轻上腹疼痛,改善肝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黄亚运[4](2019)在《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术前胆红素水平在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手术治疗过程、术后肝功能变化、术后近期并发症及住院期间相关情况的分析,探讨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9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相关住院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从中筛选出行右半肝切除术且肝门阻断方式一致的患者,其中合并黄疸患者24例,以术前总胆红素水平50umol/L将其分为A、B两组,同时从剩余病人中随机选取24例非黄疸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且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48例患者中,正常对照组与黄疸A、B组病人在年龄、性别、PNM分级以及病灶大小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是否有第一肝门受侵、不同手术方式的分布正常对照组与黄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黄疸A组与黄疸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中黄疸A、B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红悬、术中输血浆及术后住院天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两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检验指标中凝血功能黄疸B组与正常对照组术前、术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WBC水平黄疸B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A、B组之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功能多项指标黄疸B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黄疸A、B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黄疸组关于并发症有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在黄疸组37.5%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8.3%;胸腔积液的的发生率黄疸组62.5%与正常对照组50%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术后并发症数量按照等级分组,单因素分析得出,术前胆红素水平,Child分级、第一肝门是否受侵对术后并发症数量等级有显着影响(P<0.05),对该等级资料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黄疸是术后近期并发症数量等级的危险因素。结论:1.黄疸可引起HAE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使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2.黄疸会抑制HAE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生风险显着增加,并使术后住院时间延长;3.术前胆红素水平是术后并发症数量等级的危险因素。

陈勇[5](2018)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七医院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行超声引导PTCD术治疗,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和比较肝功能指标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 80例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3.75%(75/80),平均手术时间为(36.31±8.57)min,术中出血量为(30.25±18.62)ml,住院时间为(5.25±2.12)d;术后平均每天胆汁引流量(507.34±86.54)ml,术后穿刺管平均留置时间(85.75±12.54)d,未出现胆管出血或败血症等并发症。与术前各指标比较,患者手术后3 d、1周、3个月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各指标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均P<0.05),治疗3 d、1周、1个月后患者QOL总均分分别为(20.87±0.85)分、(32.85±3.61)分、(45.63±5.78)分,显着高于治疗前的(14.54±0.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能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郭强[6](2014)在《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治疗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诊治的55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A组:姑息性手术组(姑息性病灶切除加胆道减压术组)38例(69.1%)和B组:介入组(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组,即PTCD组)17例(30.9%)。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术前、术后3-7d的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带脓腔引流管时间、病灶继续浸润和(或)转移、胆道并发症(术后胆汁瘘、胆管炎、再次并发梗阻性黄疸)、死亡率、累积生存率、生存曲线等指标。计量资料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行Log Rank检验。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下降水平没有B组明显(P<0.05),而且A组的术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受损伤水平较B组严重(P<0.05)。A、B两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术前肝功能指标、术后带脓腔引流管时间、病灶继续浸润和(或)转移、胆道并发症、死亡率、累积生存率、生存曲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是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具有微创、简便、安全、可重复性等优点,可以代替传统的姑息性手术治疗。同时,可以对此类患者的肝移植治疗争取时间,甚至为根治性切除创造机会。

艾斯卡·艾尼娃[7](2020)在《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虫(Cystic echinococcosis,CE)破入胆道的诊断与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总结诊治特点。将外科处理方法分为单T管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双T管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双T管引流术)。结果:共收集33例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患者的资料,性别比(男/女)为1:1.2,平均年龄为45.6岁,病灶平均直径12.9cm,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痛(78.8%,27/33)、黄疸(45.5%,15/33)、发热(39.4%,13/33)、恶心呕吐(21.2%,7/33)。腹部B超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4例(12.1%,4/3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8例(25.8%,8/31)、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提示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8例(61.5%,8/1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7例(100%,7/7)。单T管组有25例,术后胆漏者5例(20.0%),术后残腔积液4例(16.0%);双T管组有5例,术后残腔积液1例(20.0%),无术后胆漏。3例患者单纯行ERCP术。30例手术患者均得到6月-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生活状态良好。结论诊断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阳性率由高到低是MRCP、CT、腹部B超,MRCP对肝囊型包虫破人胆道病人具有诊断率高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包虫破入胆道有确诊意义,而且对此病术前及术后有重要应用价值;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成为首先的传统方法,在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施行胆总管探查双T管引流术效果更佳。

吐尔洪江·卡哈尔[8](2018)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肝包虫破入胆道的32例,将32例患者按是否术前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参与治疗分为以下两组。将术前应用ERCP参与治疗者设为ERCP手术组(12例),同期将直接行传统手术者设为直接手术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男女比例:1:1.29,年龄22-68岁,平均47.06岁;组内比较:记录ERCP手术组患者ERCP成功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ERCP前后部分感染指标及部分肝功能变化情况;组间比较:比较A组与B组的一般资料、感染指标、肝功能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A组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ERCP术,其中3例在ERCP后出现一过性高热,给与对症治疗后均好转;A组全部患者均择期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比较A组患者ERCP前24h和后48h的感染指标(WBC、PCT)、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P、GGT、ALB),除外ALT、AST、ALB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一般资料、感染指标、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除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为612个月,A组12例患者及B组16例患者均未出现包虫原位复发、胆道狭窄等远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方面,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A组,其中术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急性呼吸衰竭和术后残腔胆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包虫病破入胆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在术前应用ERCP参与治疗具有重要的诊治作用,且术前应用ERCP治疗后择期行传统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优于直接手术组。

郭强,邵英梅[9](2014)在《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肝泡型包虫病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一种寄生虫疾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该病生长方式类似肿瘤一样以浸润式增殖的方式生长,可转移或侵害周围脏器,临床上素有"虫癌"或"寄生虫性肝癌"之称,预后较差。病灶侵入胆管时可出现梗阻性黄疸,液化空腔继发感染并破入胆管可引起胆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外科手术是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李明皓,张多强,杨志琪[10](2015)在《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肝包虫病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其中肝泡型包虫病较少见。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西部和亚洲中部至少有27亿人生活在感染肝包虫病疫源地,中国约有38万人患有肝包虫病[1]。肝包虫病随着病变发展,浸润、压迫或侵犯胆管系统,破入胆管造成胆管系统的梗阻,出现梗阻性黄疸、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导致肝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生存[2]。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发

二、肝包虫病引发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包虫病引发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胆道引流术在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操作方法
    1.4 并发症诊断标准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减黄对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影响
    2.2 分层比较黄疸程度与减黄治疗的关系
    2.3 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2.4 微创胆道引流术前减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5 胆道引流时间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
第3章 讨论
    3.1 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的必要性与指征
    3.2 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
    3.3 不同方式微创术前胆道引流术的优缺点分析
    3.4 不同胆道引流术的优缺点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
    3.5 胆道引流时限对肝功能的影响
    3.6 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胆道引流方案选择与引流意义
第4章 结论
诊疗流程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对照表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198 例晚期HAE病例特征分析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一般资料特征
        2.4.2 临床特点
        2.4.3 化验检查
        2.4.4 影像学检查
        2.4.5 治疗方式
第3章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减黄的疗效分析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PTCD术前准备
    3.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分析
    3.5 结果
        3.5.1 患者一般情况
        3.5.2 PTCD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3.5.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第4章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减黄的疗效分析
    4.1 研究对象
        4.1.1 纳入标准
        4.1.2 排除标准
    4.2 ERCP术前准备
    4.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4.4 统计学分析
    4.5 结果
        4.5.1 患者一般情况
        4.5.2 ERCP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4.5.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第5章 液化空洞型晚期HAE患者病灶穿刺引流治疗
    5.1 研究对象
        5.1.1 纳入标准
        5.1.2 排除标准
    5.2 穿刺术前准备
    5.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5.4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5.1 患者一般资料
        5.5.2 病灶穿刺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5.5.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第6章 讨论
    6.1 晚期HAE患者一般情况
    6.2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减黄的疗效分析
    6.3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减黄的疗效分析
    6.4 液化空洞型晚期HAE患者的病灶穿刺引流治疗
    6.5 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的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式
        2.2.2 手术方式
        2.2.3 术后早期并发症判定标准
        2.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术前情况比较
    3.2 正常对照组与黄疸A组、B组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3.3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对比
    3.4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检验指标比较
    3.5 正常患者与黄疸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分析
    3.6 HAE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7 术后有无近期并发症的相关计量资料分析
    3.8 患者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9 患者术后并发症数量等级与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
    3.10 术后并发症数量等级相关危险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胆红素水平对肝脏的影响
    4.2 胆红素水平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4.3 胆红素水平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4 梗阻性黄疸对手术治疗的影响
    4.5 总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二、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三、治疗前QOL比较
讨论

(6)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观察指标
        2.3 ERCP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法
        2.4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外科手术方法
        2.5 随访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根治性切除+ 胆管重建术
2 姑息性手术+ 胆管重建术或单纯性外引流术
3 肝移植
4 结语

(10)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的诊断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机理
2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的诊断
    2.1流行病史
    2.2临床表现
    2.3实验室检查
    2.4影像学检查
3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治疗
    3.1囊型肝包虫侵犯胆管的治疗
    3.2泡型肝包虫侵犯胆管的治疗

四、肝包虫病引发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胆道引流术在肝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D]. 王显魁. 成都医学院, 2018(10)
  • [2]泡型肝包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J]. 沈舒.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01)
  • [3]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 付世强. 青海大学, 2019(04)
  • [4]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影响[D]. 黄亚运. 青海大学, 2019(04)
  • [5]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J]. 陈勇.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05)
  • [6]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诊治分析[D]. 郭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7]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D]. 艾斯卡·艾尼娃.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肝包虫病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D]. 吐尔洪江·卡哈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9]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现状[J]. 郭强,邵英梅. 医学综述, 2014(09)
  • [10]肝包虫病合并胆管梗阻的诊断和治疗[J]. 李明皓,张多强,杨志琪.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5(02)

标签:;  ;  ;  ;  ;  

肝包虫病所致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