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八井热田初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康文华,李德禄,白嘉启[1](1985)在《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文中研究指明 序言羊八井热四处于拉萨西北90公里的羊八井盆地内。北侧为念青唐古拉山,海拔一般5500—6000米,主峰高达7200米。南缘为唐山,海拔6000米左右。盆地总体走向北东,宽约5公里,地势平缓,海拔4300米左右。弯转曲折的藏布曲从热田南部流过。本区气候属于半干燥高原草甸型。年平均气温为3.8摄氏度,最高气温在7月为10.8摄氏度;最低在1月为-5摄氏度;年平均气压为603.6毫巴;年降水量为453毫米;年蒸发量为2073毫米。
姚足金,张钖根,安可士,郑灼华[2](1986)在《西藏羊八井地热资源评价》文中认为一.羊八井盆地的现代水热活动羊八井热田地表见到的水热活动主要有:沸泉、硫质喷气、自然硫、低温热液矿物——辰砂、辉锑矿、雄黄、黄铁矿等的析出及围岩蚀变——次生石英岩化、高岭土化。我们在实际资料基础上提出,这些水热活动可以统一归结为:地壳表层一股直径约6km,富含酸性气体的高温热流体的垂直上涌;形成这股热流体上涌的深部地质背景是大陆裂谷作用。根据这一模式,我们指出羊八井热田浅层热储和基岩热储的最佳开采位置,并初步论证盆地内可能存在与羊八井热田相似的其它共生热田。
管彦武[3](2007)在《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青藏高原的地热系统,收集了近年来的遥感、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数据和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热资源数据库。基于ArcGIS Engine,在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中作二次开发,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信息系统。探讨了青藏高原的地热系统类型,地热系统形成模式和地热资源的蕴藏量等问题;对青藏高原地热资源做评价研究;提出了羊八井地热田模型;对岩浆冷却过程温度场的变化做数值模拟;最后得出,由于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产物,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水资源丰富,断裂构造发育较好。这为青藏高原水热型的中高温地热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发电潜力巨大,特别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区,而且,基本上以水热型地热系统为为主。提出建议,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康文华,李德禄,白嘉启[4](1985)在《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文中研究表明序言羊八井热田处于拉萨西北90公里的羊八井盆地内。北侧为念青唐古拉山,海拔一般5500—6000米,主峰高达7200米。南缘为唐山,海拔6000米左右。盆地总体走向北东,宽约5公里,地势平缓,海拔4300米左右。弯转曲折的藏布曲从热田南部流过。本区气候属于半干燥高原草甸型。年平均气温为3.8摄氏度,最高气温在7月为10.8摄氏度;最低在1月为—5摄氏度;年平均气压为603.6毫巴;年降水量为453毫米;年蒸发量为2073毫米。
沈显杰,王自瑞[5](1984)在《西藏羊八井热田的热储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羊八井热田浅层热储及下伏花岗岩基温度场的分析,阐明了热田南北两部分热储特性的差异性和热液补给的同源性,进一步得出:念青唐古拉山前断裂带和唐山山前断裂带是热田的边界控制构造,而热储内的第四系岩性分布则是热储特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依热田内深孔温度资料,建立了深及3.3km的基岩区传热模式,应用非稳定热传导和热量平衡原理,粗略估算出最近一次热液侵入浅层热储的年代约为距今数万年左右,是青藏高原最新的深部热活动在近代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地表显示。
康文华,李德禄,白嘉启[6](1985)在《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文中指出序言羊八井热田处于拉萨西北90公里的羊八井盆地内。北侧为念青唐古拉山,海拔一般5500—6000米,主峰高达7200米。南缘为唐山,海拔6000米左右。盆地总体走向北东,宽约5公里,地势平缓,海拔4300米左右。弯转曲折的藏布曲从热田南部流过。本区气候属于半干燥高原草甸型。年平均气温为3.8摄氏度,最高气温在7月为10.8摄氏度;最低在1月为—5摄氏度;年平均气压为603.6毫巴;年降水量为453毫米;年蒸发量为2073毫米。
郑灼华[7](1983)在《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热储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 羊八井地热田位于拉萨西北90公里的一个山间盆地内。盆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长约20公里、宽约5—6公里,海拔4300米,其北部为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7088米),南部为唐山(主峰海拔6200米)所环抱,流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有中尼公路和青藏公路经过热田,交通方便。 羊八井热田地表热显示非常明显,有热水湖、沸泉、热泉、温泉、冒汽地面、硫质气孔、硫华及水热爆炸等。地表热泉水温高达92℃,热异常区面积约14.7平方公里。据钻孔揭露500米深度范围内,最高温度达172℃,孔口平均温度130℃,平均压力3个大气压,钻孔平均流量约80—100吨/时,这表明羊八井盆地下面储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过帼颖,由懋正,刘时彬[8](1982)在《羊八井热田热能开发潜力的估算》文中认为 羊八井热田是喜马拉雅地热带中约40个高温热田之一,位于喜马拉雅地热带的中部,是我国已发现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地热田。 热田出露于羊八井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中部,地势平坦,海拔约4300米。唐山与念青唐古拉山耸立在盆地的南、北两侧,山顶终年积雪,冰川、冰斗发育。羊八井盆地是念青唐古拉
李明礼[9](2018)在《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文中认为地热资源是一种集“热、矿、水”为一体的绿色资源,除用于发电、取暖外,地热矿泉独特的保健理疗价值越来越备受人们青睐。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理疗保健型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研究了西藏地热型理疗矿泉的地质背景,选取夏木拉、日多和拉普三个典型理疗地热矿泉,通过地热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分析了其成因模式;此外,综合国内外水健康研究成果,文章从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两个方面开展典型理疗矿泉的健康评价,研究成果可作为评价国内外地热型理疗保健矿泉的参考。西藏高原地热地质背景复杂,理疗矿泉与第四纪以来形成的SN向断裂—地堑带及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是深部岩浆流体与沉积盖层水岩作用的直接结果。由于地热系统差异及所处位置的不同,理疗矿泉的类型及矿物质组成迥异,其理疗康养价值也各具特色。现已查明的西藏具有理疗保健价值的矿泉共计43处,集中分布在雅江两岸、青藏以及拉日铁路沿线。西藏理疗矿泉多为复合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泉、重碳酸盐—氯化物泉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并普遍富含偏硅酸、偏硼酸和锶等活性组分。与国内外优质矿泉水相比,西藏矿泉中富含硼、锂、砷、氡、硒、钒、镉、钼等活性元素,矿物质组份更加丰富且均衡。安多县夏木拉冷矿泉位于安多—错那地堑北缘,红湖海高温地热区的南缘。格拉丹东的冰雪融水与岩浆水发生混合,混合水在径流过程中与碳酸盐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形成HCO3—Ca型深部流体。在局部高热的驱动下(红湖海地区),热液流体发生侧向运移,在夏木拉地区大量混入溶滤了阿布山组碎屑岩的大气降水(富含Fe3+),发生热交换和化学反应((Fe2CO3)3+3H2O→2Fe(OH)3↓+3CO2↑),温度降低的同时形成大量游离的CO2,最后在有利构造部位,自溢成泉。墨竹工卡县日多沸泉位于沃卡地堑的北缘,日多高温地热活动区的中心。温泉的补给来自米拉山山脉的冰雪融水,受深部带状熔融层的驱动,下渗的冰雪融水与富含钨、铯、砷等活性组分的Cl—Na型岩浆水混合,在碳酸盐岩热储中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形成HCO3·Cl—Na热流体,之后,热流体沿活动构造侧向运移,在日多地区大比例汇入了经林子宗组火山岩淋虑的大气降水,最终形成HCO3·SO4—Na型热矿水,自溢成泉。洛扎县拉普温泉位于普玛江塘地堑南缘东侧,拉康高温地热活动区西缘。水源来自麦拉嘎俊拉山脉的冰雪融水和深部熔融体的初生岩浆水。在深部岩浆熔融体的热驱动下,混合的冰雪融水和岩浆水沿深大断裂侧向运移,通过与围岩(富Th和U的过铝质花岗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淋滤大量的钨、锗、硒等稀缺活性组分,并导致U的衰变,从而形成富Rn的Cl—Na型地热流体。在拉普地区,已经到达水—岩平衡的地热流体在多个裂隙式热储中聚集,并与经拉康组灰岩淋滤的大气降水(HCO3—Ca型冷水)混合后,自溢成泉。人体功效研究表明:三个理疗矿泉的温度(℃)、pH值、电导率(EC)、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TDS)、水分子团(簇)(17O—NMR)、氧化还原电位(ORP)以及水密度(氘2H)更有利于为人体细胞带入养分、带走细胞代谢产物,能更好的清除人体过多的氧自由基。不仅有助于维持和改进身体机能,更能有效地将生物活性组份带入人体细胞和血液,改善人体内环境。具体来看,夏木拉冷矿泉为弱矿化的重碳酸钙冷泉,游离二氧化碳和氟符合饮用—理疗矿泉的标准,对关节炎、痛风、皮肤病、消化不良等方面的缓减和保健有较好的功效;日多热矿泉为弱矿化的重碳酸—硫酸钠型沸泉,偏硼酸、偏硅酸、氟和砷达到理疗矿泉标准,锂和锶达到饮用—理疗矿泉标准,同时富含活性钒,为复合型含锂锶钒的硅氟硼砷理疗矿泉,对心脑血管疾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保健效果;拉普温泉为弱矿化重碳酸—氯化钠型热矿泉,偏硅酸、氟和氡达到理疗矿泉标准;锂和锶达到饮用—理疗矿泉的标准,且赋含铯、铷和硒,为复合型含锂锶的硅氟氡理疗矿泉,对肠胃病、代谢性疾病和眼疾有保健理疗作用,同时能预防癌症。针对日多温泉的泉华和热矿泉水,首次提出并起草了《日多理疗天然矿泉水结晶粉(外用)》(Q/LSRD004-2018)、《日多理疗矿泉水(外用)》(Q/LSRD003-2018)、《日多饮用理疗天然矿泉水》(Q/LSRD00/1S-2018)三个参考标准,已被日多温泉山庄有限公司采纳为企业标准。
朱立新,朱炳球[10](1990)在《西藏羊八井热田的碱金属元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田及毗邻90km2范围内土壤中碱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碱金属元素锂、铷和铯可以作为一组新的地球化学指标用于热田勘查,圈定热田范围,其作用与已提出的汞、砷、锑和铋地球化学指标相类似。文章对碱金属元素在地热系统中的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异常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相关分析表明,这些地球化学指标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反映了具有共同成因。利用热水中的钠、钾元素作为地热温标对羊八井热田地下热水的温度进行了估算。
二、羊八井热田初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八井热田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藏高原地热系统模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2.1.1 遥感技术及其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2.1.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热中的应用现状 |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2.3 青藏高原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热学基础知识 |
2.1 几个基本概念 |
2.2 岩石的几个重要热物理参数 |
2.3 地热研究方法和原理 |
2.3.1 热的传递 |
2.3.2 测温数据的分析 |
2.3.3 大地热流 |
2.4 深部地温与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方法 |
2.4.1 深部地温研究 |
2.4.2 岩石圈热结构 |
2.4.3 地温场的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热资源的勘探与评价 |
3.1 地热资源的勘探方法 |
3.2 地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区域概况与地热系统 |
4.1 自然地理情况 |
4.2 青藏高原地质地层分区 |
4.3 深部地球物理概况 |
4.4 青藏高原地热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热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
5.1 总体设计 |
5.2 ArcGIS Engine 在.NET环境下的开发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主要成果 |
三、 基本结论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五、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5)西藏羊八井热田的热储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1. 热储的类型和范围 |
2. 热源和通道 |
3. 热田结构的不均一性 |
二、羊八井热田热储温度分布特征 |
1. 温度的垂向分布特征 |
2. 温度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 |
3. 温度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 |
4. 控制热储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
三、羊八井热田的热储模式及模式概算 |
1. 热储模式 |
2. 模式概算 |
四、结语 |
(9)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热系统 |
1.2.2 地热温泉的理疗保健 |
1.2.3 西藏温泉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分析测试方法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取得的进展及创新点 |
第2章 西藏医疗型地热矿泉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2.2 地质条件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变质岩 |
2.2.4 新构造运动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2.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
2.3.2 碎屑岩类裂隙水 |
2.3.3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
2.3.4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裂隙溶洞水 |
2.3.5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类裂隙溶洞水 |
2.3.6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
2.3.7 变质岩类裂隙水 |
2.3.8 岩浆岩类裂隙水 |
2.4 大地热流与壳幔结构 |
2.4.1 横向热结构 |
2.4.2 垂向热结构 |
2.5 西藏医疗型地热温泉分布及特征 |
第3章 安多县夏木拉矿泉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2 地质概况 |
3.2.1 地层 |
3.2.2 岩浆岩 |
3.2.3 构造 |
3.3 水文地质条件 |
3.3.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
3.3.2 水热活动显示 |
3.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3.4.1 基本特征 |
3.4.2 流体化学特征 |
3.4.3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及热储估算 |
3.5 氢氧同位素特征 |
3.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3.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
3.6 成因模式分析 |
3.6.1 热源 |
3.6.2 水源 |
3.6.3 流体通道 |
3.6.4 热储分析 |
3.6.5 成因模式 |
第4章 墨竹工卡县日多温泉 |
4.1 自然地理概况 |
4.2 区域地质概况 |
4.2.1 地层 |
4.2.2 岩浆岩 |
4.2.3 构造 |
4.3 水文地质条件 |
4.3.1 含水岩组类型结特征 |
4.3.2 水热活动显示 |
4.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基本水质特征 |
4.4.2 水化学特征及来源 |
4.4.3 水岩平衡状态及热储温度估算 |
4.5 氢氧同位素特征 |
4.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4.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
4.6 温泉成因模式 |
4.6.1 热源 |
4.6.2 水源 |
4.6.3 流体通道 |
4.6.4 热储分析 |
4.6.5 成因模式 |
第5章 洛扎县拉普温泉 |
5.1 自然地理概况 |
5.2 区域地质概况 |
5.2.1 地层 |
5.2.2 岩浆岩 |
5.2.3 构造 |
5.3 水文地质条件 |
5.3.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
5.3.2 水热活动显示 |
5.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基本水质特征 |
5.4.2 水化学特征及来源 |
5.4.3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及热储估算 |
5.5 氢氧同位素特征 |
5.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
5.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
5.6 温泉成因模式 |
5.6.1 热源 |
5.6.2 水源 |
5.6.3 流体通道 |
5.6.4 储层 |
5.6.5 成因模式 |
第6章 地热型理疗矿泉的健康意义分析 |
6.1 健康评价指标 |
6.1.1 物理指标 |
6.1.2 生物活性参数 |
6.2 典型地热型理疗矿泉健康意义分析 |
6.2.1 物理属性 |
6.2.2 生物活性及人体功效 |
6.2.3 典型理疗矿泉参考标准及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表 |
四、羊八井热田初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J]. 康文华,李德禄,白嘉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5(06)
- [2]西藏羊八井地热资源评价[A]. 姚足金,张钖根,安可士,郑灼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2号), 1986
- [3]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D]. 管彦武. 吉林大学, 2007(05)
- [4]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J]. 康文华,李德禄,白嘉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5(02)
- [5]西藏羊八井热田的热储模式分析[J]. 沈显杰,王自瑞.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4(10)
- [6]西藏羊八井热田地热地质[A]. 康文华,李德禄,白嘉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6), 1985
- [7]西藏羊八井地热田热储资源评价[J]. 郑灼华. 地球科学, 1983(02)
- [8]羊八井热田热能开发潜力的估算[J]. 过帼颖,由懋正,刘时彬.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04)
- [9]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D]. 李明礼.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10]西藏羊八井热田的碱金属元素研究[J]. 朱立新,朱炳球. 物探与化探,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