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车制动梁检修流水线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宿执宗[1](2004)在《铁路货车制动梁自动检测、滚子轴自动除锈探伤及信息传输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铁路货车制动梁是铁路车辆上的关键部件之一,承受着车辆制动时的作用力,并将制动力传递于车轮踏面,对货车轮实施抱闸制动。制动梁位于转向架上,悬挂于摇枕两旁,其两端的滚子轴在侧架的内侧滑槽上。由于车辆运行中存在着频繁制动及车辆转向架组装时产生的基础制动装置不正位,各部配合间隙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等现象,造成制动梁各部尺寸变形,滚子轴磨耗变形、裂纹。为此,《铁路货
铁三院站场设备总队[2](1976)在《货车制动梁检修流水线说明》文中指出本设计是按照1975年12月铁三院标准处《三设革标71号文》"关于在铁路标准设计机务车辆专业座谈会上研究协定的部分工作安排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的。并於1976年6月在成都铁二院召开的车辆检修五条流水线方案专业审查讨论会作了研究讨论,进行了补充修改。这次设计,我们组成了开门设计现场调查组,先后到古冶、天津、柳州、锦州、大连、
杨树森[3](2007)在《铁路货车L型制动梁磨耗套铆钉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车辆修造专用机械设备是保证车辆运用安全的重要工具,它能提高车辆修造质量和效率,改善工人劳动强度,降低车辆修造成本,增强作业安全等。随着铁路货车L型制动梁的大量应用,根据制动梁检修工艺和技术要求,所有制动梁段修对制动梁端轴探伤必须进行湿法探伤,因此,探伤过程中必须对旧型L-B制动梁端轴磨耗套进行分解,探伤完毕后,将制动梁端轴磨耗套重新组装。另外,制动梁端轴磨耗套磨耗超限后也要更换新品。铁路货车L型制动梁端轴磨耗套的铆钉是铝铆钉,而货车车辆上使用的大部分为低碳钢铆钉,这些铆钉设备不能用于L型制动梁端轴磨耗套铝铆钉的铆压上,有的现场操作人员用大锤砸击的方法进行铆压,这种方式很难保证铆压质量,并且劳动强度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研制L型制动梁磨耗套铆钉机就成为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及检修质量的必需。本论文根据L型制动梁磨耗套段修工艺要求,提出铆钉机设计方案、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特点。通过对铆钉机设计方案的论证,确定了一种比较符合现场实际要求的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总体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该设备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作业过程能够完全符合工艺要求,作业劳动强度低,有良好的操作性能,作业环境有较大改善。该铆钉机己在郑州北车辆段试用,通过对8千多个磨耗套的铆接,总成品率在99%以上,而且作业时间大大缩短,效率提高3倍多,降低了劳动强度,深受一线操作人员的欢迎。
张俊琴[4](2007)在《货车制动梁运用故障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重点对槽钢弓型杆制动梁目前存在的运用故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故障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及建议。
郑超[5](2010)在《基于FPGA和DSP的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铁路高速重载战略的实施,铁路运输速度和能力稳步提升,铁道机车车辆在肩负着新的历史责任和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行车安全考验。机车车辆零部件性能的稳定是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这些零部件在长期运营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对铁路安全运输构成威胁,严重时甚至引起重大的行车事故。因此,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仪器对机车车辆在役零部件进行及时的检修,对于保证行车安全和铁路发展战略的加速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针对目前铁道机车车辆超声检测领域模拟式检测系统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套以FPGA和DSP为核心的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方案,实现了高频率、低幅值的超声模拟信号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论文完成了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工作。系统选用高速宽带放大器AD8099和AD603对超声回波信号进行了调理,并采用采样频率达40MHz的8位高速模数转换器TLC5540对调理后的信号进行采样量化;系统以FPGA器件EP1C3T144C8和DSP器件TMS320F2812为控制模块核心,解决了超声回波高速数据流的处理问题;此外,系统采用USB控制器CY7C68013作为与上位机通讯的接口完成采集数据的传输。论文在FPGA开发软件QuartusⅡ中完成了系统逻辑控制和数据缓存等功能模块的设计和仿真,验证了软件设计的有效性;系统采用C语言在DSP集成开发环境CCS中完成了系统的采集控制软件开发工作;另外,系统在Keil环境下进行了USB固件程序的编写与调试。论文在完成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在车辆实验室对所设计的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证明,该检测系统能够满足超声检测所需的高速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要求,提高了超声检测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对于完善和发展超声检测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王瑜[6](2008)在《转K2型转向架制动梁故障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制动梁是铁路货车转向架基础制动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列车运行中,承受着复杂的交变载荷作用,其使用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铁路行车的安全。我国铁路全面提速后,制动梁故障情况严重,虽然进行过结构改进,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对制动梁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寻求新的改进方法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对转K2型转向架制动梁的运用现状进行总结,并从工艺、结构设计、制造检修等方面探索解决制动梁在应用中不足的对策。以目前转K2型转向架较多用的L-B型组合式制动梁为例,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对L-B型制动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制动梁实际受力情况为依据,利用有限元软件I-DEAS对L-B型制动梁建立了基于接触的有限元模型,并针对不同工况进行静强度等方面的仿真计算,得到该型制动梁各部件在特定工况下的受力状况以及静应力,给出了该型制动梁各部件的最大应力值。同时,指出了制动梁强度方面的薄弱环节,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应力较大部位与运用中故障多发部位相吻合。通过对L-B型制动梁的力学性能分析,给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了评价。对结构改进后的静强度进行了有限元计算,计算结果证明,改进方案有效降低了该型制动梁关键部件的最大应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有限元分析结果为疲劳分析提供应力数据,对该型制动梁的关键部件进行疲劳分析。经计算,L-B型制动梁的疲劳强度基本符合要求。论文的研究为该型制动梁的改进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郭韵[7](2008)在《火车制动粱端轴裂纹涡流检测成像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由于火车制动粱端轴断裂造成的火车制动粱损毁和脱落一直是威胁列车行车安全的一大隐患。而目前对于端轴裂纹的检测,正常采用的磁粉探伤方法,检测工序复杂、需要工人长期肉眼观察裂纹,效率较低、容易造成因探伤人员工作疲劳而人为漏检。开发一种高效、方便探伤工人操作的火车制动粱端轴检测方法和仪器已成为提升列车运行安全性的重要举措。为此本文研究采用涡流检测技术检测端轴裂纹,着力于其关键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开发,如:采用涡流阵列式探头扫查方式代替传统单探头旋转扫查方式,采用静态扫描方式简化机械装置和操作的复杂性并减小探头的提离从而提高检测精度,以及系统采用全新的涡流扫描彩色成像方式,能够对火车制动粱端轴的表面裂纹情况作直观的显示,图像插值处理提高成像质量等。1.在传统涡流仪器电路中引入扫描控制电路,通过多片差分模拟开关AD7502同单片机8051构成的扫描电路,实现对于16通道探头线圈的分时扫描。利用AD采集卡的开关量输入口同单片机的通信实现对于16通道涡流信号的扫描同步和位置同步。从而将单通道的涡流阻抗显示系统扩展成为多通道涡流检测成像系统。2.针对火车制动粱端轴的材料特性和裂纹分布情况采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经验分析并用的方法,确定了线圈参数,并设计了涡流阵列式探头。16通道环型阵列式探头既有放置式探头对于表面裂纹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又有阵列探头大面积扫查的优点。本文中采用逐个探头校准的方法,对于各个探头线圈进行了零电势和电感量的校准,在探头制作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阵列探头线圈的一致性,经过放大之后的剩余零电势采用软件补偿的办法,从而较好得解决了阵列探头的一致性问题。3.基于LabVIEW全新开发平台的开发扫描成像软件。实现了多通道数据的扫描同步和位置同步采集。通过IO控制卡,实现了设备参数控制。继承了传统涡流成像方式,包括并阻抗显示、XY幅值分量显示,并采用了全新的涡流C扫描彩色成像显示。4.此外,本文作者根据涡流信号的特点和处理的高效性设计数据处理算法,包括采用均线增量异常判断法快速地消除涡流信号中的异常值,实现数字信号滤波。采用模最大值压缩法实现对于数据压缩显示。引入伪彩色增强技术增强了涡流扫查成像信号幅值的分辨率,采用图像二维线性插值算法,通过快速的线性插值矩阵算法对于数字图像进行插值处理,消除了多通道图像之间颜色突变,提高了C扫描成像的质量。本研究不仅对于基于阵列式探头的涡流检测成像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而且也为火车制动梁端轴裂纹的专用检测仪器的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于维鹏[8](2012)在《货车制动梁中频加热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L-B型组合式制动梁是2002年开始装车的新型制动梁,热处理是该型制动梁生产中的重要工艺,传统的火焰式加热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型制动梁生产的要求,对制动梁加热温度的恒温控制成为困扰企业生产的首要问题。论文分析了火焰式加热设备的不足,研究了制动梁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工作原理,针对制动梁坯料计算并设计了感应加热线圈;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了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功率与制动梁加热温度的关系,构建了制动梁感应加热数学模型,并采用经典PID控制方法、西门子PLC控制器及外围辅助电路,研制了一套制动梁中频感应加热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不断地改变中频电源的输出功率,最终实现制动梁加热温度的闭环控制;完成了制动梁中频加热控制系统硬件、软件的研制。该制动梁中频感应加热控制系统已投入使用,现场运行结果证明,制动梁中频感应加热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准确、可靠,温度控制相对误差小,提高了制动梁热处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二、货车制动梁检修流水线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货车制动梁检修流水线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3)铁路货车L型制动梁磨耗套铆钉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我国货车发展方向 |
1.1.2 制动梁发展及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步骤 |
1.3.1 调查研究 |
1.3.2 研制目标 |
1.3.3 总体方案设计 |
1.3.4 技术设计和工作设计 |
1.3.5 生产制造、试用及验收等 |
第2章 铆钉机总体方案论证 |
2.1 铆钉机设计任务书的确定 |
2.1.1 组合式制动梁检修工艺流程 |
2.1.2 铆钉机整体方案 |
2.1.3 铆压部分设计方案及技术参数 |
2.1.4 液压系统设计方案及技术参数 |
2.2 铆钉机设计方案论证及整体设计 |
2.2.1 铆钉机设计方案论证 |
2.2.2 铆钉机的整体设计 |
2.2.3 铆钉机尺寸选择和设计 |
2.3 小结 |
第3章 铆钉机机械结构设计 |
3.1 工具小车及其附属装置的设计 |
3.1.1 工具小车 |
3.1.2 工具小车悬挂臂 |
3.2 铆压部分设计 |
3.2.1 铆压部分组成 |
3.2.2 铆钉机弓形夹的设计 |
3.3 小结 |
第4章 铆钉机液压系统设计 |
4.1 液压系统作用原理 |
4.2 液压系统组成 |
4.3 液压系统参数选择 |
4.3.1 油缸直径和系统压力的选择 |
4.3.2 系统流量和最终功率的选择 |
4.4 小结 |
第5章 铆钉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作用原理 |
5.2 控制电路的组成及布线 |
5.3 小结 |
第6章 样机试制及改进 |
6.1 样机试验效果 |
6.2 样机试验出现问题及改进措施 |
6.2.1 L型制动梁磨耗套铆钉机样机出现的问题 |
6.2.2 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
第7章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7.1 主要技术参数及指标 |
7.2 铆钉机主要技术特点 |
7.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8章 铆钉机使用及维护 |
8.1 操作说明 |
8.2 使用维护 |
8.2.1 移动式小车使用维护 |
8.2.2 液压站日常维护 |
8.2.3 控制电路日常维护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
(4)货车制动梁运用故障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运用概况 |
2 故障原因分析 |
2.1 设计及制造方面 |
2.2 运用方面 |
2.3 检修及工艺执行方面 |
(1) 端轴定位不准确 |
(2) 闸瓦托面加修不符合要求 |
(3) 各部检修尺寸测量不准或漏测 |
(4) 端轴焊接质量不过关 |
2.4 工装、检测样板配备方面 |
2.5 管理方面 |
(1) 生产组织不够合理 |
(2) 人员素质较低 |
(3) 未执行寿命管理 |
(4) 运输不当 |
3 防范措施 |
(1) 提高端轴焊接质量 |
(2) 提高支柱焊修质量 |
(3) 确保制动梁两端轴在同一条直线上 |
(4) 合理组织生产, 严格“三检一验”制度 |
(5) 加强新型制动梁检修线建设和工装、检测检具的完善工作 |
(6) 加强制动梁运输中的文明作业 |
(7) 加强基础制动装置中其他零部件的检修质量 |
4 建议 |
(1) 对制动梁实行寿命管理 |
(2) 提高新型组合式制动梁的保有量 |
(3) 加快发展与提速、重载相配套的货车制动新技术 |
(5)基于FPGA和DSP的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超声检测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
1.2.1 机车轮对超声波检测 |
1.2.2 钢轨超声波检测 |
1.2.3 超声检测在铁道机车车辆其他方面的应用 |
1.3 超声检测仪器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超声检测仪器发展历史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1.4.1 论文研究意义 |
1.4.2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超声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2.1 超声波检测的物理基础 |
2.1.1 超声波的类型 |
2.1.2 超声波的基本物理量 |
2.1.3 超声场及其特征参数 |
2.1.4 超声波的传播特性 |
2.1.5 超声波的衰减 |
2.2 超声检测方法 |
2.2.1 谐振法 |
2.2.2 脉冲反射法 |
2.2.3 脉冲透射法 |
2.3 超声检测仪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 |
3.2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2.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3.3 检测系统关键问题 |
3.3.1 高速率低幅值信号的调理 |
3.3.2 回波信号存储和传输 |
3.3.3 异步时钟域数据通讯 |
3.3.4 电路抗干扰 |
3.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
4.1.1 主电源设计 |
4.1.2 信号调理模块电源 |
4.1.3 DSP电源设计 |
4.1.4 FPGA电源设计 |
4.2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4.2.1 限幅保护电路 |
4.2.2 程控放大电路 |
4.2.3 带通滤波电路 |
4.2.4 电平偏置电路 |
4.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4 系统主控制模块设计 |
4.4.1 FPGA及其外围模块设计 |
4.4.2 DSP及其外设 |
4.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4.5.1 USB芯片选择及特性 |
4.5.2 USB接口电路设计 |
4.6 逻辑电平转换 |
4.7 电路抗干扰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FPGA软件设计 |
5.1.1 FPGA开发环境和设计流程 |
5.1.2 FPGA功能模块设计 |
5.2 DSP软件设计 |
5.2.1 DSP开发环境和设计流程 |
5.2.2 DSP程序模块化设计 |
5.3 USB软件设计 |
5.3.1 68013开发工具 |
5.3.2 68013固件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调试及实验 |
6.1 检测系统调试平台 |
6.2 检测系统独立模块功能测试 |
6.2.1 信号调理模块功能测试 |
6.2.2 A/D转换器精度评估 |
6.2.3 采集控制模块功能测试 |
6.2.4 USB传输测试 |
6.3 检测系统总体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转K2型转向架制动梁故障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2.课题研究目的 |
3.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有限元理论基础及相关软件介绍 |
1.1 有限元法简介 |
1.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1.1.2 有限元法的分析步骤 |
1.1.3 有限元法在我国铁路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
1.2 I-DEAS 软件简介 |
1.3 弹性接触问题概述 |
1.3.1 接触算法 |
1.3.2 I-DEAS 接触算法原理 |
1.3.3 I-DEAS 软件中接触的定义 |
1.3.4 I-DEAS 接触分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转K2 型转向架制动梁现状分析 |
2.1 旧型制动梁现状分析 |
2.2 新型组合式制动梁的研制与使用 |
2.2.1 新型组合式制动梁的研制 |
2.2.2 L-B 型制动梁的结构特点 |
2.2.3 L-B 型制动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接触的L-B 型制动梁有限元分析 |
3.1 L-B 型制动梁的受力情况 |
3.2 L-B 型制动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2.2 单元类型的选择及网格划分 |
3.2.3 接触对的设定 |
3.2.4 材料属性及评定标准 |
3.2.5 边界条件的建立与载荷的施加 |
3.2.6 计算工况的确定 |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B 型制动梁故障的对策研究 |
4.1 L-B 型制动梁故障的主要原因 |
4.2 L-B 型制动梁故障的对策研究 |
4.2.1 L-B 型制动梁架故障的对策研究 |
4.2.2 L-B 型制动梁闸瓦托故障的对策研究 |
4.2.3 L-B 型制动梁整体结构改进方案 |
4.3 基于接触的L-B 型制动梁改进结构模型有限元分析 |
4.3.1 改进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改进方案的计算结果 |
4.3.3 L-B 型制动梁改进前后有限元分析结果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B 型制动梁闸瓦托疲劳分析 |
5.1 疲劳分析概述 |
5.2 L-B 型制动梁闸瓦托疲劳强度校核 |
5.3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火车制动粱端轴裂纹涡流检测成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火车制动装置介绍 |
1.2 火车制动粱端轴裂纹形成原因 |
1.3 火车制动梁端轴检测的重要性 |
1.4 国内火车制动粱端轴探伤工艺现状 |
1.5 涡流检测技术及进展 |
1.6 研究背景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检测方法分析 |
2.1 涡流检测火车制动梁端轴裂纹的可行性 |
2.2 火车制动粱涡流检测成像的实现 |
2.3 小结 |
第3章 涡流阵列式探头设计 |
3.1 涡流探头的特性概述 |
3.2 带磁芯的圆柱线圈数学模型 |
3.3 放置式探头线圈性能分析 |
3.3.1 涡流阻抗分析法 |
3.3.2 影响阻抗变化的几个重要参数 |
3.4 涡流阵列探头设计 |
3.5 涡流阵列探头制作 |
3.6 小结 |
第4章 涡流检测成像系统硬件的实现 |
4.1 系统工作原理 |
4.2 AD采样 |
4.3 X-R正交分解器 |
4.4 多路模拟开关 |
4.5 16路阵列探头扫描实现 |
4.6 小结 |
第5章 涡流检测成像软件的实现 |
5.1 图像处理技术在涡流成像中的应用 |
5.1.1 伪彩色增强技术 |
5.1.2 图像插值技术 |
5.2 软件概述 |
5.3 软件总流程 |
5.4 设备初始化 |
5.5 数据通信 |
5.6 数据处理 |
5.7 阻抗显示 |
5.8 XY幅值显示 |
5.9 C扫描彩色成像 |
5.9.1 软件补偿零位 |
5.9.2 图像插值算法 |
5.10 小结 |
第6章 实验分析 |
6.1 探头线圈性能实验: |
6.2 系统检测成像实验 |
6.3 小节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LabVIEW软件程序附录(部分) |
(8)货车制动梁中频加热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L-B 型组合制动梁特点及生产工艺过程概述 |
1.1.1 L-B 型组合制动梁及其特点 |
1.1.2 制动梁生产工艺过程简介 |
1.2 国内外感应加热技术发展历程 |
1.3 感应加热技术发展趋势 |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2 制动梁中频加热电源主电路参数计算 |
2.1 制动梁加热方法分析 |
2.2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 |
2.3 加热电源主电路主要参数计算 |
2.3.1 整流晶闸管参数计算 |
2.3.2 滤波电抗电感量计算 |
2.3.3 谐振槽路参数计算 |
2.3.4 加热线圈参数计算 |
3 制动梁加热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加热系统硬件结构 |
3.1.1 加热系统硬件结构 |
3.1.2 加热电源主电路分析 |
3.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3.2.1 PLC 选用 |
3.2.2 加热电源可控硅驱动板 |
3.2.3 温度传感器 |
3.2.4 EM235 模拟量模块 |
3.2.5 通讯模块 EM277 |
3.2.6 人机界面 |
3.2.7 变频器 |
3.3 加热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3.1 系统供电电路 |
3.3.2 变频器外部电路设计 |
3.3.3 触发控制电路设计 |
3.3.4 PLC 外部电路 |
3.3.5 电气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4 温度控制策略及软件实现 |
4.1 热系控制参数选择 |
4.2 系统传递函数 |
4.3 温度的 PID 控制 |
4.4 PID 控制系统的组成 |
4.5 数字 PID 控制 |
4.6 温度 PID 控制的 PLC 软件实现 |
5 制动梁加热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 主程序流程 |
5.2 温度信号采集及滤波程序 |
5.3 主电路启动控制 |
5.4 PLC 通讯软件实现 |
5.4.1 PLC 与上位机通讯 |
5.4.2 与智能仪表通讯 |
5.4.3 变频器控制的软件实现 |
5.5 人机交互界面 |
6 实际装置验证 |
6.1 设备安装与调试 |
6.2 实际装置运行实验 |
6.2.1 测试环境参数 |
6.2.2 实测数据及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货车制动梁检修流水线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货车制动梁自动检测、滚子轴自动除锈探伤及信息传输系统[A]. 宿执宗. 快速提升铁路建设与装备现代化技术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第九分会场论文集, 2004
- [2]货车制动梁检修流水线说明[J]. 铁三院站场设备总队.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6(10)
- [3]铁路货车L型制动梁磨耗套铆钉机的研制[D]. 杨树森.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8)
- [4]货车制动梁运用故障分析及对策[J]. 张俊琴. 铁道机车车辆, 2007(03)
- [5]基于FPGA和DSP的数字式超声检测系统的研究[D]. 郑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1)
- [6]转K2型转向架制动梁故障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瑜.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6)
- [7]火车制动粱端轴裂纹涡流检测成像系统的研究[D]. 郭韵.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08(04)
- [8]货车制动梁中频加热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D]. 于维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