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冶结合 提高锡总回收率——重选富中矿烟化炉处理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国鑫宇[1](2021)在《浮选回收锌窑渣中碳、铜、银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环保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选矿工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矿产资源日渐匮乏的环境下,部分稀贵矿产已渐渐走向枯竭。如今锌窑渣作为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渣中虽富集大量的有用金属但只能作废弃物丢存,因此为缓解金属资源匮乏的形势,对锌窑渣的综合回收势在必行。本论文将云南某炼锌厂中的锌窑渣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开展了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锌窑渣原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该原矿中Cu、Zn、Ag的含量较高,其品位分别为1.36%、2.57%和311.84g/t;原矿中C的含量高达11.34%,TFe含量约为30.55%;Cu主要是以硫化铜矿和金属铜的形式存在,银则以单质银和硫化物的形式存在。2.根据原矿的性质特点研究了锌窑渣的浮选工艺,试验主要研究了捕收剂种类及用量、调整剂种类及用量、矿浆p H、活化剂种类及用量、磨矿细度、精选次数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最终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采用“一粗一精预先浮碳,一粗二精三扫,中矿顺序返回工艺浮选回收铜”的浮选工艺流程,在最优流程及药剂制度下,获得了品位为77.58%回收率为70.88%的碳精矿,Cu品位6.64%、回收率67.08%的铜精矿,且铜精矿产品中Ag的品位为1229.23g/t、Ag回收率71.43%,试验现象较稳定,产品指标较好。本论文提出了相较简单的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对锌窑渣中的有价元素进行了有效富集,并获得了较好的浮选指标,为锌窑渣的综合回收提供了一定的试验依据。
罗红莹[2](2020)在《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锡作为世界上的稀有金属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全球锡储量约470万吨。锡矿资源是我国的优势矿产之一,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储量的23%。但是我国开发利用的锡资源禀赋较差,矿物共伴生存在复杂,具有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等特点。在锡石的生产实践中,脉石矿物除石英、方解石外,绝大多数还含有蛇纹石、绿泥石、角闪石等硅酸盐矿物。另外绿泥石容易粘附于气泡而上浮,污染浮选精矿,造成精矿质量下降,并且在已有的研究报道中,很少有专门针对锡石和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因此药剂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对实现对锡石和绿泥石的分离非常关键,同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此本论文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测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方法进行了锡石与绿泥石的浮选分离基础研究和所筛选出的有效抑制剂对锡石、绿泥石浮选的影响及其选择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油酸钠对锡石和绿泥石都有一定的捕收能力,锡石在弱碱性环境中(pH=7~9)可浮性最好,绿泥石在弱碱性条件(pH=7~9)可浮性较好;在pH=8,油酸钠用量为1.5×10-4mol/L时,锡石回收率为87.89%,绿泥石回收率为29.29%。在试验所采用的所有抑制剂中,无机抑制剂(水玻璃、六偏磷酸钠、氟硅酸钠)、小分子有机抑制剂(柠檬酸和草酸)以及黄原胶对锡石和绿泥石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选择性较差;三种离子型大分子抑制剂(腐殖酸钠、聚丙烯酸钠、木质素磺酸钠)以及角豆胶和可溶性淀粉对锡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绿泥石浮选影响较小,二者的浮选回收率变化幅度不大;一定量的羧甲基纤维素对锡石和绿泥石表现出了良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在pH=8,用量为12.5mg/L时,锡石回收率为92.23%,绿泥石回收率为6.25%。人工混合矿试验表明当羧甲基纤维素的用量为6.5mg/L时,浮选分离效果最好,此时泡沫产品产率为43.98%,Sn品位为75.09%,回收率为82.79%。油酸钠与锡石和绿泥石作用后,两种矿物表面的C元素浓度增加,表面电位负移,并且还出现了油酸钠基团的特征峰,表明油酸钠主要是以化学吸附的形式作用于锡石和绿泥石表面,其中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不是通过直接与锡石表面的Sn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是通过与锡石表面羟基化产生的羟基化合物(Sn-OH)中氧位点作用实现的。抑制剂羧甲基纤维素的添加能直接影响油酸钠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强度,最终使得绿泥石被强烈抑制,而锡石影响较小,对锡石和绿泥石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抑制效果;羧甲基纤维素在锡石表面作用后,C原子浓度减少,表面电位小幅负移,未出现羧甲基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故而羧甲基纤维素在锡石表面只有较弱的物理吸附,对后续油酸钠的捕收并未造成巨大影响;而羧甲基纤维素与绿泥石表面作用后,C原子浓度增加,电位负移,并出现了羧甲基纤维素基团的特征峰,故而羧甲基纤维素与绿泥石表面之间存在氢键和较弱的化学吸附,从而影响油酸钠与绿泥石表面的相互作用及其浮选效果,进而使锡石和绿泥石得到有效分离。
柏帆[3](2019)在《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是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众多优良特性,用途广泛,经济价值巨大。目前,工业上用于生产金属锡的主要是锡石,然而近年来,随着锡矿资源储量逐年下降,优质锡石已开采殆尽,锡石逐步细杂化,因而,微细粒锡石的有效回收是目前锡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次试验研究对象为华联锌铟公司新田选矿厂的微细粒锡石,当前选厂使用的锡石捕收剂JSY-19用量达到1400g/t,成本较高,且经检验尾水存在砷超标现象,针对以上问题,选厂迫切需要在保证指标的前提下,找到能降低成本且不污染环境的方法。新型锡石捕收剂KX-01是一种改性过的羟肟酸类捕收剂,成本低,且无毒无害,本论文针对新型锡石捕收剂KX-01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证明了KX-01对微细粒级锡石有着良好的捕收效果,为选厂提供了一种选择。论文首先对锡石浮选给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试验结果说明,矿石由多种组分组成,成矿复杂,有价金属Sn含量仅为0.27%,且嵌布粒度极其细小,属于难选类型的微细粒级锡矿。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探索试验和条件试验,确定了锡石浮选的最佳工艺流程和药剂制度,并根据上述条件进行了开、闭路及对比试验,由结果可知,在使用KX-01作为锡石浮选捕收剂时,闭路最终精矿产品的Sn品位为5.016%,回收率为74.075%,相较于JSY-19,精矿品位小幅下降,但Sn回收率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表明捕收剂KX-01能够在保证精矿品位符合工业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提高锡回收率,对于锡石有着良好的捕收效果。锡石纯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KX-01作为锡石捕收剂时,浮选锡石的最佳矿浆pH区间为6.58,锡石回收率与捕收剂KX-01用量呈正相关,当捕收剂用量大于30mg/L时,锡石回收率趋于稳定;吸附量测定试验表明,在常温条件下,当pH=7左右时,捕收剂KX-01在锡石表面的的吸附量最大,且药剂在锡石表面的吸附量与捕收剂KX-01用量成正比;Za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锡石纯矿物的零电点pH在4.3左右,在与捕收剂KX-01的作用后,锡石表面的动电位整体负移,主要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捕收剂KX-01在锡石表面发生了化学键合,主要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吸附在矿物表面。
杨茂[4](2019)在《充气式脱泥斗强化微细粒锡石浮选预先脱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锡资源较为丰富,但原生锡矿资源的逐渐枯竭制约了我国锡矿业的发展。锡石易泥化,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矿泥。矿泥具有质量小、比表面积大等特征,易导致浮选中出现一系列难题。本文通过传统手段脱泥试验和充气式脱泥斗脱泥试验,对比了各脱泥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脱泥对后续浮锡的影响,同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等分析手段,分析了不同脱泥方式下锡石和泥质矿物的分布特征。单一重选脱泥试验结果表明:在摇床脱泥或浮选脱泥作业中,脱泥量较高,在最佳工艺试验条件下其脱泥量均高于30%。但仅使用传统的摇床或螺旋溜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锡石跑尾,造成锡石回收率不高。采用浮选脱泥的方法进行脱泥试验,结果显示,在最佳工艺试验条件下,锡的回收率均高于80%,但其脱泥量较低,有些锡石附着在泥质矿物的表面,使其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无法将其捕收导致脱泥量较低。针对单一重选和浮选脱泥效果不佳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充气式脱泥斗并用于脱泥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的工况条件下,充气式脱泥斗对锡的回收率为81.51%,脱泥量为29.34%,其效果大于单一重选和浮选手段。充气式脱泥斗能够有效脱除微细粒级泥质矿物,SEM和EDS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脱泥试验效果。在后续浮锡的试验中,未脱泥样品的浮选效果较差,且药剂的用量较高;脱泥后样品的浮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其中经充气式脱泥斗处理的样品得到了最佳浮选效果,再次验证了进行预先脱泥的必要性以及充气式脱泥斗的优势。论文对比分析了不同脱泥方式下的脱泥效果和过程特征,据此设计开发了重浮联合的充气式脱泥斗,为在工业生产中降低泥质矿物对锡石浮选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国锡矿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张环[5](2019)在《锡基合金熔析凝析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熔析凝析法是处理粗锡、锡铅、锡铅铋等合金实现组元分离和提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处理量大、操作简单、金属回收率高、作业成本低等优点,但对其探究尚缺乏深入。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锡基合金熔析凝析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及其热物理性质开展研究工作。实验研究了金属锡基合金熔析凝析过程,探究温度场、熔析凝析次数等因素对元素组元在液相和凝固相中分布影响规律,获得了Pb、Sb、Bi、Cu、Ag在金属锡熔体中的迁移规律和相互作用;实验研究锡基二元合金的热物理性质随温度、组分变化的差异性,获得了锡基二元合金粘度和表面张力对熔析凝析过程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锡基二元合金静置实验结果表明,Pb、Bi的迁移方向为高温端到低温端,Sb、Cu、Ag的迁移方向为低温端到高温端。随着Pb、Bi、Sb、Cu、Ag含量的增加,Pb、Bi、Sb、Cu、Ag的迁移总量略有下降,降低了以上元素在锡中的迁移率。在锡基多元合金静置结晶实验中,Sb、Bi、Ag对Pb元素的迁移没有影响,但Pb的存在却减慢了Ag的迁移,Pb和Bi影响了Sb的迁移,且Bi是主要因素。在锡基二元合金连续结晶实验中,Pb、Sb、Cu、Ag、Bi均向232℃附近迁移,随着时间的增加,Pb、Sb、Cu、Ag的迁移总量均为增加,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迁移率加快。在锡基多元合金连续结晶实验中,Pb、Sb、Cu、Ag均向183℃附近迁移,Bi向138℃附近迁移,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迁移率加快。(2)实验测定了Sn-Pb、Sn-Sb和粗锡三种合金的粘度,结果表明,Sn-10wt%Pb合金在400℃和650℃出现了结构的变化,生成了高熔点的金属间化合物,导致了金属合金发生相变,而Sn-20wt%Pb合金的结构变化温度节点是在850℃和1150℃,说明随着Sn含量的增加,Sn和Pb生成了熔点更高的金属间化合物。Sn-10wt%Sb在250℃1250℃条件下熔体结构并未发生改变,Sn和Sb是以金属合金的形式存在。(3)采用Butler模型对Sn-Pb、Sn-Bi、Sn-Sb、Sn-Ag、Sn-Cu五种二元合金进行表面张力的计算,结果表明,Sn-Pb、Sn-Bi和Sn-Sb二元合金的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升高,使合金内元素混乱度增加,有利于元素的迁移。Sn-Cu和Sn-Ag二元合金表面张力值随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当Sn与Cu或Ag摩尔比大于1:1时,表面张力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Sn与Cu或Ag摩尔比小于1:1时,表面张力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当Sn与Cu或Ag摩尔比接近1:1时,表面张力值基本不变。随着铜或银含量的增加,表面张力的递增速率加快,在锡中添加铜或银增大了锡的表面活性,含铜或银量越高,元素的迁移率越慢。
赖振宁[6](2019)在《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深度硫化浮选与尾矿减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属于难选难冶的锌资源,传统的选矿方法或湿法炼锌工艺难以经济处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本论文以云南兰坪的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热化学表面改性-浮选-磁选-浸出联合工艺研究,综合回收其中的锌、铅、铁和硅等有价组分。首先,对铅锌氧化物在焙烧时的热化学表面改性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以黄铁矿为硫化剂,铅锌氧化物的表面硫化转化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通过硫基气氛和碳硫基混合气氛下各金属化合物的硫化热力学对比分析,发现碳硫基混合气氛下铅锌氧化物的表面硫化转化在热力学上更易实现,并且只要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还可消除SO2气体的产生。其次,进行了菱锌矿热化学表面改性-浮选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有效地回收锌矿物。采用XRD、SEM-EDS和EPMA等检测手段对菱锌矿热化学表面改性前后的表面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XRD分析表明菱锌矿经高温焙烧后分解为红锌矿,当添加少量黄铁矿后,红锌矿表面会生成闪锌矿和纤维锌矿,也有少量铁酸锌生成;EPMA和XPS分析发现,高温表面改性后,在矿物表面发现有锌的硫化物生成,主要由硫化锌和二硫化锌组成;红锌矿表面硫化薄膜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随着黄铁矿用量的增加,样品表面单质硫的平均含量也会增加。最后,对含锌5.05%、铅1.30%的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进行了热化学表面改性-浮选-磁选-浸出试验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闭路浮选试验获得含锌17.46%、铅3.93%的产品,锌、铅的回收率分别达86.04%、69.08%;浮选尾矿磁选得到含铁43.53%、回收率为64.87%的铁产品;磁选尾矿再用盐酸浸出,过滤获得了SiO2含量为81.05%的石英粗产品,浸出液主要成分为CaCl2,可以考虑作为生产无水氯化钙的原料。
赵泓铭[7](2018)在《锡粗精矿精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锡是一种具有优良特性的金属,是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一种重要金属资源,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锡矿的进口日益增大,除进口合格精矿外,也进口部分粗精矿。所进口的粗精矿由于达不到冶炼要求,常需要再进行精选加工。由于进口锡粗精矿品位高,粒度较细,价值高,论文针对此类锡粗精矿开展研究,探寻新型高效的工艺技术,在生产合格精矿的同时,提高回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论文研究矿样为来自缅甸禅邦的锡粗精矿,原矿锡品位为13.08%,伴生有价元素含量不高,有害元素含量低,金属矿物以锡石为主,原矿细度为-0.074mm占64.10%,单体解离锡石较多。针对原矿品位及锡石单体解离度高的特点,采用一段螺旋溜槽精选,螺旋溜槽中尾矿一段摇床再精选,一段摇床中矿再磨二段摇床分选,分段获得合格精矿的“能收早收”的重选工艺流程,可获得产率29.37%,Sn品位42.80%,回收率96.11%的合格锡精矿。原矿经重选后产生的尾矿锡品位为0.72%,品位较高,-0.038mm粒级占尾矿锡分布率的74.39%,锡金属主要分布在细粒级中。采用硝酸铅作活化剂,JSY-19和P86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在矿浆pH值为8.0的条件下,经一粗两精一扫浮选,可获得品位为5.26%,作业回收率为78.94%的锡富中矿,最终尾矿品位为0.17%,实现了锡重选尾矿中锡石有效回收。全流程试验表明,采用一段螺旋溜槽、二段摇床精选与尾矿浮选的工艺流程,可得到产率为29.57%,Sn品位42.53%,回收率96.15%的合格锡精矿及产率7.62%,Sn品位5.27%,回收率3.07%的锡富中矿,锡金属的总回收率达到了99.22%,实现了锡粗精矿的高效低耗分选。对锡石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捕收剂JSY-19是细粒锡石的有效捕收剂,其在锡石表面的吸附作用主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能显着提高锡石表面的可浮性。硝酸铅能够有效活化锡石,提高细粒锡石的回收率,通过铅离子静电吸附于锡石表面,而使捕收剂更易于化学吸附于锡石表面,实现其对锡石浮选的活化作用。
仇云华,黄勇彬,张慧,熊玉旺[8](2017)在《云南某低品位难选锡铜多金属矿选矿工艺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根据云南某低品位锡铜多金属矿矿石复杂、难选的特性,开展了详细的选矿方案探索试验、浮选条件试验、重选试验、锡产品结构研究,最终采用"浮选—重选"工艺流程,在矿样含锡0.819%、铜0.322%、硫4.39%、砷0.740%、银62.60g/t的情况下,获得了铜精矿品位16.38%、回收率59.59%,锡精矿品位40.23%、回收率70.7%,锡富中矿品位3.35%、回收率6.52%,合计锡回收率77.22%的指标。同时,综合回收了银和硫,回收率分别为54%、82%。试验结果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了依据。
何东,兰希雄[9](2017)在《经济回收铜尾矿中低品位锌锡矿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云南都龙矿区以铜矿石为主的铜锌锡多金属矿石中锌锡品位偏低,铜锌锡矿物综合回收难度大,生产实践中锡石回收率偏低,锌矿物因生产成本高效益亏本未能回收。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对选铜尾矿进行预先脱泥处理,同时锌硫选别工艺流程由"优先选锌-再脱硫"工艺调整为"锌硫混选-分离"工艺,在生产成本下降50%的条件下获得了含锌品位41.15%、锌精矿回收率38.32%的生产指标,实现了低品位锌矿物的经济高效回收;优化选锡工艺流程后,锡精矿品位由32.47%提高到41.14%,锡综合回收率由27.76%提高到38.05%,锡指标得到大幅度提高;选铜尾矿中低品位锌锡矿物的综合回收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选矿厂的经济效益。
黎继永[10](2017)在《都龙矿区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活化剂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锡是一种具有众多优良性能的有色金属,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马关县境内,是南岭西段四大锡多金属矿床(个旧、大厂、白牛厂和都龙)之一。该矿床主要有价元素为锡和锌,另外有10余种有价的共伴生元素,如银、铟、镉、铜、铅、镓和锗等,极具开采价值。目前,都龙锡矿已探明锡储量累计33万吨左右,储量丰富,但锡石嵌布粒度极细,50%以上的锡石嵌布粒度小于0.02mm,同时矿石成分复杂,选别难度高,因此锡石浮选指标不佳,主要表现为回收率偏低。本文结合现场经验,探索出适宜的药剂制度和流程,并证明了新型锡石活化剂对锡石的优越活化效果。本论文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XRD衍射分析、SEM-EDS、物相分析、粒度分析等工艺矿物学检测手段,对矿石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查明了该矿样的矿物组成和主要矿物的矿物学特征。矿石中有回收价值的金属只有锡,其含量为0.376%,锡绝大部分以锡石的形式存在;脉石矿物组成为绿泥石、白云母、滑石、磁黄铁矿、绿泥石、氧化镁和透闪石等。主要脉石矿物石英的含量为24.54%,CaO含量较低,为1.04%;S的含量较高,主要以黄铁矿、磁黄铁矿形式存在,对锡石浮选指标有较大的影响。针对都龙锡矿特点,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锡石活化剂—KT51,以期能有效优化锡石浮选环境,提高精矿回收率。同时,进行了锡石脱硫-浮锡试验,得到了适宜的浮选药剂制度及流程:脱硫流程为一次粗选,精选次数为两次,脱硫部分的适宜条件为:硫酸用量5000g/t;DF-336用量100g/t;起泡剂2#油用量40g/t;浮锡部分条件试验为:捕收剂选用JSY-19;调整剂Na2C03用量为100g/t;选择不添加脉石抑制剂CMC;新型锡石活化剂用量为500g/t;捕收剂JSY-19用量为1200g/t;辅助捕收剂P86用量为80g/t;起泡剂2#油用量为60g/t;精选次数为两次。在浮锡全流程开路闭路及其对比试验中,证明了新型锡石活化剂能有效提高锡石浮选的回收率。在闭路试验中,得到了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635%和81.038%的锡精矿,相比不添加活化剂的上升了 9.579个百分点,而精矿品位仅有1.271个百分点的下降。结合现场经验,对采用新型锡石活化剂后与使用前进行指标、成本及收益的简单对比分析以及计算,通过概算可知,加入新型锡石活化剂后,经济效益可以增加559.2万元。
二、选冶结合 提高锡总回收率——重选富中矿烟化炉处理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冶结合 提高锡总回收率——重选富中矿烟化炉处理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浮选回收锌窑渣中碳、铜、银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窑渣资源概况及利用现状 |
1.1.1 锌窑渣的来源 |
1.1.2 锌窑渣的性质及问题 |
1.1.3 锌窑渣的工艺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样品、设备及药剂 |
2.1 试验矿样的采取与制备 |
2.3 试验药剂 |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及试验方案 |
3.1 试样性质简述 |
3.2 化学组成 |
3.2.1 原矿XRF分析 |
3.2.2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 |
3.3 原矿中目的元素的物相分析 |
3.3.1 铜的物相分析 |
3.3.2 锌的物相分析 |
3.3.3 银的物相分析 |
3.4 原矿XRD分析 |
3.5 原矿粒度分析 |
3.6 矿物组成 |
3.7 扫描电镜分析 |
3.8 工艺矿物学小结 |
3.9 试验方案的拟定 |
第四章 选矿试验研究 |
4.0 磨矿曲线的绘制 |
4.1 方案试验 |
4.1.1 直接浮选回收铜探索试验 |
4.1.2 浮选预脱碳—再浮选回收铜探索试验 |
4.1.3 磁选收铁—再浮选回收铜探索试验 |
4.1.4 探索实验小结 |
4.2 碳浮选条件试验 |
4.2.1 浮碳捕收剂用量试验 |
4.2.2 浮碳起泡剂用量试验 |
4.2.3 浮碳精扫选次数试验 |
4.3 .铜浮选条件试验 |
4.3.1 粗选捕收剂种类及用量条件试验 |
4.3.1.1 捕收剂种类试验 |
4.3.1.2 捕收剂用量试验 |
4.3.2 粗选调整剂种类及用量条件试验 |
4.3.2.1 矿浆pH值条件试验 |
4.3.2.2 pH调整剂种类及用量试验 |
4.3.2.3 水玻璃用量试验 |
4.3.2.4 CMC用量试验 |
4.3.3 粗选活化剂种类及用量条件试验 |
4.3.3.1 CuSO_4 用量试验 |
4.3.3.2 粗选Na_2S用量试验 |
4.3.4 球磨机中添加Na_2CO_3、Na_2S用量对比试验 |
4.3.5 粗选矿浆浓度条件试验 |
4.3.6 粗选浮选时间条件试验 |
4.3.7 磨矿细度校正试验 |
4.3.8 精矿条件试验 |
4.3.8.1 精选抑制剂种类试验 |
4.3.8.2 精选Na_2S用量试验 |
4.3.9 粗精矿再磨细度条件试验 |
4.3.10 精选次数条件试验 |
4.4 浮选流程结构对比开路试验 |
4.5 浮选流程闭路试验 |
4.5.1 闭路探索试验 |
4.5.2 第一次闭路试验 |
4.5.3 第二次闭路试验 |
4.6 重复闭路验证试验 |
4.7 闭路优化试验 |
4.7.1 闭路结构优化试验 |
4.7.2 闭路药剂优化试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锌窑渣选矿产品质量分析 |
5.1 产品多元素分析 |
5.2 产品粒度分析 |
5.3 沉降试验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2)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锡的性质与用途 |
1.1.2 锡矿资源分布 |
1.2 锡石选别工艺 |
1.2.1 锡石重选 |
1.2.2 锡石浮选 |
1.2.3 其他工艺 |
1.2.4 锡石浮选药剂 |
1.3 绿泥石选别工艺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样与研究方法 |
2.1 试样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研究方法 |
2.4.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2.4.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4 矿物表面Zeta电位测试 |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分析(FTIR)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XPS) |
第三章 纯矿物浮选分离研究 |
3.1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矿物的可浮性 |
3.2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无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1 水玻璃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2 六偏磷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2.3 氟硅酸钠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小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1 柠檬酸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3.2 草酸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大分子有机抑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3.4.1 离子型有机抑制剂 |
3.4.2 非离子型有机抑制剂 |
3.5 人工混合矿浮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研究 |
4.1 矿物晶体结构及溶液化学计算 |
4.1.1 锡石晶体结构与溶液化学 |
4.1.2 绿泥石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 |
4.1.3 油酸钠溶液化学 |
4.1.4 羧甲基纤维素性质 |
4.2 动电位测试分析 |
4.2.1 锡石和绿泥石与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电位 |
4.2.2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作用前后的电位 |
4.2.3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和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电位 |
4.3 红外光谱分析 |
4.3.1 锡石和绿泥石与油酸钠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3.2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3.3 锡石和绿泥石与CMC和油酸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 |
4.4 XPS分析 |
4.4.1 锡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
4.4.2 绿泥石与药剂作用前后的XPS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3)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概述 |
1.1.1 锡性质及用途 |
1.1.2 世界锡资源概述 |
1.1.3 我国锡资源概述 |
1.2 锡矿物种类及特征 |
1.2.1 锡石的性质 |
1.3 锡选矿研究现状 |
1.3.1 锡石重选 |
1.3.2 锡石浮选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 |
2.1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
2.1.1 实际矿石矿样 |
2.1.2 纯矿物的制备 |
2.2 试验设备与药剂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2.3.1 实际矿石浮选 |
2.3.2 纯矿物浮选 |
2.3.3 吸附量的测定 |
2.3.4 Zata电位测定 |
2.3.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三章 试样矿样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样化学元素组成分析 |
3.2 矿样锡物相分析 |
3.3 矿样组成分析 |
3.4 锡金属在各粒级的分布情况 |
3.5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锡石浮选试验研究 |
4.1 探索试验 |
4.2 碳酸钠(Na_2CO_3)用量试验 |
4.3 抑制剂(CMC)用量试验 |
4.4 活化剂(KT-51)用量试验 |
4.5 捕收剂(KX-01)用量试验 |
4.6 辅助捕收剂(P86)用量试验 |
4.7 2~#油用量试验 |
4.8 一次精选捕收剂(KX-01)用量试验 |
4.9 粗选浮选时间试验 |
4.10 精选次数试验 |
4.11 开路试验 |
4.12 闭路对比试验 |
4.1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捕收剂KX-01 的作用机理 |
5.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5.1.1 矿浆pH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5.1.2 捕收剂浓度对锡石浮选的影响 |
5.2 吸附量测定 |
5.3 动电位测定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4.1 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2 KX-01 及其作用前后锡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4)充气式脱泥斗强化微细粒锡石浮选预先脱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锡的性质及概况 |
2.2 矿泥对锡石硫化矿浮选的影响 |
2.3 脱泥方式的研究现状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 矿样的制备 |
3.2 矿样性质 |
3.3 实验药剂及试验仪器设备 |
3.4 试验研究方法 |
4 重选与浮选脱泥试验及其行为研究 |
4.1 重选脱泥试验研究 |
4.2 浮选脱泥试验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充气式脱泥斗模型装置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充气式脱泥斗模型装置设计 |
5.2 充气式脱泥斗充气性能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充气式脱泥斗脱泥试验及其行为研究 |
6.1 工艺条件探索试验研究 |
6.2 充气式脱泥斗精、尾表面形貌分析 |
6.3 不同处理手段对浮锡影响试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锡基合金熔析凝析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的性质、资源、应用、消费及产量 |
1.1.1 锡的性质 |
1.1.1.1 锡的物理性质 |
1.1.1.2 锡的化学性质 |
1.1.2 锡的资源情况 |
1.1.3.1 世界锡矿资源 |
1.1.3.2 中国锡矿资源 |
1.1.3 锡的应用、消费及产量 |
1.1.3.1 锡的应用 |
1.1.3.2 锡的消费 |
1.1.3.3 锡的产量 |
1.1.4 锡的冶炼方法 |
1.1.4.1 炼前处理 |
1.1.4.2 锡精矿还原熔炼 |
1.1.4.3 粗锡精炼 |
1.1.4.4 炼锡炉渣的烟化炉处理 |
1.2 本文研究背景 |
1.2.1 选题意义 |
1.2.2 锡基合金分离研究现状 |
1.2.3 金属及其合金热物理性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锡基二元合金相图分析 |
2.1.1 Sn-Pb二元合金相图 |
2.1.2 Sn-Bi二元合金相图 |
2.1.3 Sn-Cu二元合金相图 |
2.1.4 Sn-Ag二元合金相图 |
2.1.5 Sn-Sb二元合金相图 |
2.2 粘度测定的理论基础 |
2.2.1 粘度的测量方法 |
2.2.2 扭转振动式粘度计 |
2.3 表面张力的理论模型基础 |
2.3.1 表面张力的测量方法 |
2.3.2 表面张力的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锡基合金热物理性质的测定及计算 |
3.1 锡基二元合金粘度的测定 |
3.1.1 原料及设备 |
3.1.2 方法及步骤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表面张力的计算 |
3.2.1 方法与步骤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2.1 锡铅二元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3.2.2.2 锡铋二元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3.2.2.3 锡锑二元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3.2.2.4 锡铜二元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3.2.2.5 锡银二元合金表面张力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锡基合金熔析凝析迁移实验研究 |
4.1 锡基二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研究 |
4.1.1 原料及设备 |
4.1.2 方法及步骤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3.1 锡铅二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1.3.2 锡锑二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1.3.3 锡铜二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1.3.4 锡铋二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1.3.5 锡银二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2 锡基三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2.1 原料及设备 |
4.2.2 方法及步骤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3.1锡铅锑三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2.3.2锡铅银三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3 锡基多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3.1 原料及设备 |
4.3.2 方法及步骤 |
4.3.3 结果与讨论 |
4.3.3.1 锡铅锑铋四元合金熔析凝析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硕士学位论文受资助情况 |
附录 B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C学术交流情况 |
附录 D获奖情况 |
(6)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深度硫化浮选与尾矿减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铅锌矿石资源概述 |
1.2 菱锌矿、白铅矿的性质 |
1.3 氧化铅锌矿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
1.3.1 表面硫化浮选 |
1.3.2 新型捕收剂 |
1.3.3 螯合剂浮选 |
1.3.4 冶金方法 |
1.3.5 选冶联合工艺 |
1.3.6 其它方法 |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样的采集 |
2.2 试样的主要性质 |
2.2.1 实际矿石 |
2.2.2 纯矿物矿样 |
2.3 试验试剂 |
2.4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5 试验研究方法 |
2.5.1 热化学表面改性试验 |
2.5.2 浮选试验 |
2.5.3 浮选尾矿磁选-盐酸浸出试验 |
2.5.4 X射线衍射分析 |
2.5.5 电子探针分析 |
2.5.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 |
第三章 热化学表面改性过程热力学计算 |
3.1 Zn/Pb/Fe-S-O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3.1.1 Fe-S-O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3.1.2 Zn/Pb/Fe-S-O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
3.2 硫基气氛或碳硫基混合气氛下氧化铅锌的硫化热力学分析 |
3.2.1 碳酸盐矿物分解热力学分析 |
3.2.2 硫基气氛下氧化铅锌的硫化热力学分析 |
3.2.3 碳硫基混合气氛下氧化铅锌的硫化热力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菱锌矿热化学表面改性与浮选性 |
4.1 菱锌矿热化学表面改性-浮选试验 |
4.2 硫基气氛下菱锌矿热化学表面改性产物分析 |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
4.2.2 电子探针分析 |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热化学表面改性-浮选试验 |
5.1 热化学表面改性试验 |
5.1.1 黄铁矿用量试验 |
5.1.2 焙烧温度试验 |
5.1.3 炭粉用量试验 |
5.1.4 焙烧时间试验 |
5.1.5 磨矿细度试验 |
5.1.6 焙砂XRD分析 |
5.1.7 焙砂SEM-EDS分析 |
5.1.8 菱锌矿焙砂电子探针分析 |
5.2 浮选试验 |
5.2.1 六偏磷酸钠用量试验 |
5.2.2 CuSO_4用量试验 |
5.2.3 捕收剂种类试验 |
5.2.4 捕收剂用量试验 |
5.2.5 开路试验 |
5.2.6 闭路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浮选尾矿磁选-盐酸浸出试验 |
6.1 磁选试验 |
6.2 盐酸浸出试验 |
6.2.1 初始酸浓度试验 |
6.2.2 液固比试验 |
6.2.3 搅拌速度试验 |
6.2.4 浸出时间试验 |
6.2.5 浸出试验综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7)锡粗精矿精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的性质及用途 |
1.2 国内外锡资源概况 |
1.2.1 国外锡资源分布概况及特点 |
1.2.2 我国锡资源分布概况及特点 |
1.3 国内外锡矿选矿 |
1.3.1 重选 |
1.3.2 浮选 |
1.3.3 其他选矿方法 |
1.4 锡石选矿未来的发展方向 |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实际矿样的采集与制备 |
2.1.2 单矿物的制备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实际矿样试验方法 |
2.4.2 动电位测量 |
2.4.3 润湿角测量 |
2.4.4 吸附量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石性质 |
3.1 原矿性质 |
3.1.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3.1.2 X射线-衍射分析 |
3.1.3 粒度筛析 |
3.2 纯矿物矿石性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矿重选试验 |
4.1 螺旋溜槽试验 |
4.1.1 螺旋溜槽分选探索试验 |
4.1.2 螺旋溜槽精选试验 |
4.1.3 螺旋溜槽精选中尾矿再选试验 |
4.2 溜槽中矿和尾矿摇床分选试验 |
4.2.1 一段摇床分选条件试验 |
4.2.2 摇床中矿再磨再选试验 |
4.3 螺旋溜槽-摇床重选扩大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选尾矿浮选试验 |
5.1 重选尾矿性质研究 |
5.1.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5.1.2 X射线-衍射分析 |
5.1.3 粒度筛析 |
5.2 浮选探索试验 |
5.2.1 捕收剂种类试验 |
5.2.2 抑制剂种类试验 |
5.2.3 活化剂试验 |
5.2.4 提高精矿品位和回收率探索试验 |
5.3 锡石浮选条件试验 |
5.3.1 pH值试验 |
5.3.2 活化剂用量试验 |
5.3.3 抑制剂用量试验 |
5.3.4 捕收剂用量试验 |
5.3.5 辅助捕收剂P86用量试验 |
5.3.6 矿浆浓度试验 |
5.3.7 精选次数试验 |
5.3.8 扫选次数试验 |
5.4 浮选开路试验 |
5.5 浮选闭路试验 |
5.6 全流程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
6.1 细粒锡石表面性质 |
6.1.1 表面润湿性 |
6.1.2 表面电性 |
6.1.3 溶解性 |
6.2 浮选药剂与细粒锡石表面的吸附特性及作用机理 |
6.2.1 JSY-19在细粒锡石表面的吸附特性 |
6.2.2 硝酸铅对细粒锡石浮选的活化作用机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8)云南某低品位难选锡铜多金属矿选矿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样性质分析 |
1.1 化学性质分析 |
1.2 工艺矿物学研究 |
2 选矿工艺试验研究 |
2.1 入选粒度试验 |
2.2 铜硫混合浮选条件试验 |
2.3 脱锡浮选试验 |
2.4 铜硫分离及铜精矿降砷试验 |
2.5 浮选闭路试验 |
2.6 重选回收锡的试验 |
3 结论 |
(9)经济回收铜尾矿中低品位锌锡矿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矿性质 |
1.1 原矿化学多元素及物相分析 |
1.2 矿石中锌锡矿物的嵌布特性 |
2 原工艺流程及生产现状简介 |
2.1 原工艺流程 |
2.2 制约锌锡矿物经济回收的问题 |
3 经济回收锌锡矿物的工艺优化与生产实践 |
3.1 预先分级脱泥工艺的研究应用 |
3.2 锌硫混选-分离工艺的试验研究及生产应用 |
3.3 锡石回收工艺的优化 |
4 成本及效益分析 |
5 结语 |
(10)都龙矿区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活化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锡的特点及其用途 |
1.2 锡的资源现状 |
1.2.1 世界锡资源现状 |
1.2.2 我国锡资源现状 |
1.3 锡石选矿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锡石重选 |
1.3.2 微细粒锡石浮选 |
1.3.3 锡石浮选药剂 |
1.4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背景、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样的采集与试验的准备 |
2.1 试样的采集 |
2.2 试验的主要设备和药剂 |
2.3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试验原料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3.2 矿物物相分析 |
3.3 矿物组成分析 |
3.4 锡金属在各粒级的分布 |
3.5 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锡石脱硫-活化浮选条件试验 |
4.1 探索试验 |
4.2 脱硫条件试验 |
4.2.1 硫酸用量条件试验 |
4.2.2 脱硫捕收剂DF-336用量条件试验 |
4.2.3 起泡剂2~#油用量条件试验 |
4.3 浮锡条件试验 |
4.3.1 捕收剂种类试验 |
4.3.2 碳酸钠用量试验 |
4.3.3 脉石抑制剂CMC用量试验 |
4.3.4 活化剂用量试验 |
4.3.5 捕收剂用量试验 |
4.3.6 辅助捕收剂P86用量条件试验 |
4.3.7 起泡剂2~#油用量条件试验 |
4.3.8 精选次数条件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浮锡开路闭路对比试验及相关经济分析 |
5.1 开路及对比试验 |
5.2 闭路及对比试验 |
5.3 经济效益概算 |
5.4 污水总铅含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四、选冶结合 提高锡总回收率——重选富中矿烟化炉处理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浮选回收锌窑渣中碳、铜、银的试验研究[D]. 国鑫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油酸钠体系中锡石与绿泥石浮选选择性抑制作用研究[D]. 罗红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都龙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捕收剂试验研究[D]. 柏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充气式脱泥斗强化微细粒锡石浮选预先脱泥研究[D]. 杨茂.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0)
- [5]锡基合金熔析凝析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的研究[D]. 张环.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高硅低品位氧化锌矿深度硫化浮选与尾矿减排技术研究[D]. 赖振宁.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锡粗精矿精选试验研究[D]. 赵泓铭.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云南某低品位难选锡铜多金属矿选矿工艺试验研究[J]. 仇云华,黄勇彬,张慧,熊玉旺.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7(06)
- [9]经济回收铜尾矿中低品位锌锡矿的研究与实践[J]. 何东,兰希雄. 矿产综合利用, 2017(05)
- [10]都龙矿区微细粒锡石浮选新型活化剂试验研究[D]. 黎继永.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