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对脑缺血家兔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玥欣[1](2021)在《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Velvet antler peptide,VAP)对神经元修复及保护作用,阐释VAP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用机制,为临床鹿茸防治MCI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体内、体外实验,探讨VAP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MCI作用机制。1 VAP鉴定及检测利用双缩脲法鉴定VAP理化性质;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VAP分子量;利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Precolumn derivatization-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D-HPLC)测定VAP不同成分含量。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利用TCMID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筛选鹿茸活性成分及靶点;利用OMIM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筛选MCI作用靶点;利用Venny 2.1在线作图工具平台筛选鹿茸-MCI作用靶点;利用STRING 11.0蛋白质互作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8.0网络拓扑属性分析软件,基于拓扑分析、聚类分析筛选PPI网络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8.0网络拓扑属性分析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分析核心成分;利用R语言及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对共同靶点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代谢通路等进行归纳。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分别诱导不同MCI大鼠模型。利用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海马区病理学变化的影响;利用ELISA检测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血清中SOD、M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睾酮(Testosterone,T)、皮质醇(Cortisol)含量变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检测VAP对不同MCI模型大鼠海马区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4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二级质谱联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对由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复制的MCI模型大鼠脑组织、肾脏进行检测,分析各组间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动态变化情况。5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利用OA诱导HT22细胞损伤建立模型,给药后,利用CCK-8法检测HT22细胞活性,WST-1法、可分光光度法检测HT22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或含量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T22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VAP鉴定及检测实验中选用的VAP理化性质为蛋白质,分子量约为3.2k Da,由17种氨基酸组成,其中必须氨基酸共有7种,含量为393.39±1.65g/kg,氨基酸总含量为826.55±10.75g/kg,不同成分含量稳定,可用于本实验研究。2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鹿茸中多数活性成分为VAP中的重要构建物质,利用交互网络发现鹿茸活性成分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改善MCI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体内神经信号转导、神经元损伤、氧化应激过程、性激素类作用等途径相关,为本研究探讨VAP对MCI的改善作用提供方法与思路。3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VAP能够提高不同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区固缩现象,增加不同MCI模型大鼠血清中SOD、BDNF、NGF、VEGF、T、Cortisol含量(P<0.05或P<0.01),减少MDA含量(P<0.05或P<0.01),升高Bcl-2、m TOR表达水平(P<0.05或P<0.01),降低Bad、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5或P<0.01)。4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内叶酸及脂质代谢、环磷酸腺苷能量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肾脏中性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5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冈田酸(Okadaic acid,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VAP能够提高受损HT22细胞存活率(P<0.01),增强受损HT22细胞中SOD、GSH-PX活力(P<0.01),减少MDA含量(P<0.01),降低Bad、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1),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1)。结论:VAP可能通过“填精补髓”作用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拮抗由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并提高不同MCI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调节肾脏功能、促进神经元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内叶酸及脂质代谢、环磷酸腺苷能量循环、氨基酸生物合成,以及肾脏中性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
朱晓婷[2](2021)在《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阿尔茨海默病(AD)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大脑内Aβ异常沉积是AD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变化及核心环节,前期研究已证实了解毒益智方具有抑制AD线虫头部Aβ斑块沉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随之开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解毒益智方应用6个月后MMSE、MoCA、ADL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对照组。黄连为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为该方的主要成分,在本方中发挥“解毒”的重要功效。经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黄连中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物质为黄连多糖(CCP),因此设计体外细胞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中的君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为“毒损”的病机及“解毒”的治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因前期开展的研究均是以单基因单细胞的生物为研究对象,不能很好地模拟AD的疾病特点,因此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该小鼠很好的模拟了中枢神经系统Aβ异常沉积的状态,通过对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评价解毒益智方的治疗作用。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基于“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形成的解毒益智方其中君药的有效成分CCP对Aβ25-35损伤PC12的保护作用。通过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Aβ沉积、BACE1表达的相关蛋白、基因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的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AD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方法:1.本研究分别从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探究解毒益智方的作用机制。体外实验部分采用MTT还原法、Hoechst33258荧光染色等方法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行线粒体活性、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测定,探究CCP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模型组(APP/PS1组)、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组)、解毒益智方低剂量组(JDYZFL组)、解毒益智方中剂量组(JDYZFM组)、解毒益智方高剂量组(JDYZFH组),每组16只小鼠,另选用16只C57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于每日早晨8:30进行灌胃治疗,各组每日灌胃药物及剂量分别是,正常组和模型组0.5%CMC溶液0.20g·kg-1·d-1;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溶液0.30g·kg-1·d-1;解毒益智方高、中、低剂量组药物浓度依次为0.60g·kg-1·d-1,0.3g·kg-1·d-1,0.15g·kg-1·d-1。持续6个月治疗结束。2.以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释放率、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水平等评价CCP的神经保护作用。3.通过水迷宫实验,记录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4.通过ELISE及免疫荧光法检测APP/PS1小鼠脑内Aβ水平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5.采用PCR方法检测脑组织SIRT1、NF-κB、BACE1基因量变化,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脑皮层内SIRT1、BACE1、NF-κB蛋白的变化,观察解毒益智方对APP/PS1小鼠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转运蛋白通路SIRT1、BACE1、NF-κB的影响。结果:1.通过体外研究观察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PC12细胞活力测定结果显示:PC12细胞经过浓度为5-50μM的Aβ25–35处理24h后,细胞活力随着Aβ25–35浓度的增加从24%下降至61%。当Aβ25–35在浓度范围为5至50μM时引起PC12细胞中LDH释放增加至对照组的约130-160%。在用不同浓度的CCP(5至200μg/ml)处理PC12细胞24h后,未观察到显着的细胞损失。通过Hoechst33258染色及FCM测定细胞凋亡结果显示: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具有显着的浓缩核和凋亡的细胞形成。与在未处理的PC12细胞中观察到的完整,圆形和相对大的细胞核相比,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的细胞显示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包括染色质浓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的出现。用CCP不同浓度(5,25,50,100,200μg/ml)处理后可有效逆转细胞凋亡,其中100μg/ml效果最明显,FCM分析显示单独暴露于50μMAβ25–35 24h导致58.88±6.12%的凋亡率,这与正常对照组中的7.21±0.82%的值显着不同(P<0.01)。加入100μg/ml的CCP后,细胞凋亡下降至12.51±1.32%。通过JC-1红色荧光与JC-1绿色荧光的比率的变化来检测Aβ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结果显示:当PC12细胞暴露于50μM的Aβ25–35中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弱了JC-1的红色荧光比例,提高了JC-1绿色荧光比例(P<0.01)。用CCP(100μg/ml)预处理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抵消了Aβ25–35损伤引起的膜电位损失,JC-1从Aβ25–35处理的PC12细胞中的22.1%变为绿色荧光至84.3%,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结果显示:经50μMAβ25–35处理PC12细胞24h后细胞色素C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而预先用CCP(100μg/ml)处理的PC12细胞显着减弱线粒体释放的胞质细胞色素C。2.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实验天数的后移,各组小鼠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有所缩短,表明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各组小鼠对象限平台的定位记忆能力随之有所提升。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均明显延长,差异显着(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明显延长,目标停留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显着(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逃避潜伏期、路径长度、游泳距离有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缩短,目标停留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作用与其相当,JDYZFM组略优于Donepezi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6个月的12月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结果优于干预治疗3个月的9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各组小鼠结果如下:与Control组比较,APP/PS1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极数量明显增多,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JDYZFL组、JDYZFM组及Donepezil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不同程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onepezil组比较,JDYZFM组大脑皮层内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得小鼠大脑皮层内Aβ表达发现,Control组只产生微量Aβ,而APP/PS1组Aβ表达量明显增高,经过用药干预后,12月龄干预组小鼠可溶性及不可溶性Aβ1-40、Aβ1-42沉积数量较9月龄小鼠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标记从宏观上可以发现干预组Aβ沉积明显减少,APP/PS1组Aβ沉积明显增多。4.调控BACE1表达的相关因子结果(1)PCR检测结果各组小鼠进行的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明显增高,SIRT1/GAPDH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APP/PS1组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及JDYZFM组小鼠海马体内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SIRT1/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JDYZFH组在NF-κB/GAPDH表达上无统计学差异。与Donepezil组相比,JDYZFL组及JDYZFM组BACE1/GAPDH、NF-κB/GAPDH表达含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证实药物干预组可通过提高SIRT1mRNA的含量降低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Aβ的产生而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mRNA的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mRNA、BACE1mRNA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Westorn blot检测结果各组小鼠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PP/PS1组小鼠大脑皮层SIR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NF-κB、BACE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APP/PS1相比,Donepezil组、JDYZFL组、JDYZFM组BACE1、NF-κB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onepezil比较,JDYZFL组、JDYZFM组NF-κB蛋白表达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DYZFL组SIRT1、BACE1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JDYZFM组SIRT1表达有所提高,BACE1蛋白表达量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为期3个月及6个月的干预后,各治疗组大脑皮层Aβ的表达均有所降低。连续灌胃6个月的各组小鼠与连续灌胃3个月的小鼠相比,除APP/PS1组及Control组,其他各组SIRT1的蛋白表达均有所提高,NF-κB、BACE1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CP能够保护Aβ25-35损伤的PC12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阻断膜电位的丧失,并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修复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2 JDYZF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定位航行实验及空间搜索实验的成绩,说明JDYZF可改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3 JDYZF可不同程度降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大脑皮层内Aβ的异常沉积。4 JDYZF抑制BACE1的异常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大脑内AMPK/SIRT1-PPARγ-PGC1α-BACE1信号通路的相关因子表达实现的。
李中康[3](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赵亚林[4](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张婷婷[5](2021)在《电针“水沟”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GRP、AVP、Ang-Ⅱ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管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精氨酸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同时电针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根据治疗时长分为3d、7d共2个时相,每组每个时相各5只大鼠。采用线栓法为电针组和模型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MCAO)大鼠。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大鼠不做其他干预处理仅束缚时间与电针组保持一致。电针3d组针刺大鼠唇裂正中、鼻尖下1 mm位置的“水沟”穴。选用0.35 mm×13 mm毫针自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向上斜刺0.2~0.3 cm,接电针治疗仪,负极连接“水沟”穴,正极连接“水沟”穴下2 mm处。选用连续波,频率15 Hz,强度1 m A,电针治疗2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3d。电针7d组:操作同电针3d组,连续治疗7d。纳入及排除标准参照Zea Longa法,分别在术后即刻、3d及7d这三个时间段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症状进行评分,参照(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来评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各组大鼠在术后第3d及第7d分离取出大鼠梗塞半球侧与非梗塞半球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脑血管组织,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MCAO大鼠梗塞与非梗塞半球两侧脑血管组织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精氨酸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所有实验数据用SPSS21.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NSS评分结果显示:术后即刻:电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电针干预开始前,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相比无明显差异;造模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SS评分明显升高(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NSS评分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之间比较,电针3d后,MCAO大鼠NSS评分明显降低,电针7d组NSS评分显着降低(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大鼠梗塞半球侧与非梗塞半球两侧脑血管组织CGRP、AVP、Ang-Ⅱ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AVP、Ang-Ⅱ含量均显着增加,CGRP含量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电针7d组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内CGRP含量明显增加(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7d组梗塞半球侧与非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内CGRP含量均有增加,梗塞半球侧增加尤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7d组梗塞半球侧脑血管组织内AVP、Ang-Ⅱ含量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梗塞半球脑血管组织内AVP和Ang-Ⅱ含量在电针干预3d、7d时均有降低,电针7d时AVP和Ang-Ⅱ含量降低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脑缺血发生后,大鼠运动功能明显受损,NSS评分明显升高,电针后能使NSS分值明显降低,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2.梗塞半球脑血管组织AVP、Ang-Ⅱ含量显着升高,CGRP含量明显降低,表明CGRP、AVP、Ang-Ⅱ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3.电针组大鼠梗塞半球脑血管组织CGRP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AVP、Ang-Ⅱ含量较模型组显着下降,且随着干预时间延长,AVP、Ang-Ⅱ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提示电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组织内CGRP、AVP、Ang-Ⅱ的良性调节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姚晓雯[6](2021)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通过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机制探讨SIRT1/PGC-1α轴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表达的影响,研究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治疗方式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并探讨SIRT1/PGC-1α轴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在200只SPF级大鼠中随机选取36只为假手术组,剩余的164只大鼠根据Zea Longa改良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根据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4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36只)、电针组(36只)、丰富康复训练组(即康复组)(36只)和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组(即联合组)(36只),再根据不同疗程将各组分为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每亚组各12只。各治疗组大鼠于术后麻醉清醒后4小时进行干预治疗。电针组与联合组选取“百会”、“大椎”为主穴,辅以“内关”、“太溪”进行治疗。康复组与联合组进行丰富环境与康复训练,各治疗组均每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3天、7天、14天三个时间段;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常规饲养,不采用治疗手段干预,在3天、7天、14天取材观察比较。采用m NSS18分制评分观察各组不同时间段(术后4小时、干预3天、7天、14天)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多普勒脑血流仪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插线后5分钟,干预3天、7天、14天)脑血流量变化情况;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在三个时间段缺血侧皮质区病理改变;生化测定各组大鼠在三时间段MDA、SOD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RT-q PCR观察五组大鼠三时间段SIRT1和PGC-1α蛋白与基因表达情况;析因分析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的协同作用。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4小时、3天、7天、14天四个时间段神经功能状况评分均为0分;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四个不同时间段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4小时与3天段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7天和14天段各治疗组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电针组、康复组相比,联合组在4小时、3天段无明显差异(P>0.05),在7天、14天段时评分明显下降(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四个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2.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分析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段脑血流量较为稳定。在插线后5分钟,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脑血流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插线5分钟、3天段、7天段、14天段均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插线5分钟后各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天后,电针组与康复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在7天段、14天段脑血流量均增多(P<0.01);与电针组、康复组相比,联合组在治疗3天、7天、14天脑血流量均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四个时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观察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段无明显差异,缺血侧皮质区均呈现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核仁清晰,排列紧密整齐,空泡少;模型组神经细胞排列明显紊乱且分散,出现大量空泡、核固缩、嗜染质,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观察到空泡、嗜染质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3天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虽有不同程度的间质水肿、但皮质区嗜染质相对较少,细胞结构破坏程度相对减轻,联合组尤为明显,在7天段、14天段,治疗组明显好转,神经细胞排列、结构、数量逐渐恢复正常,结构由疏松逐渐致密,嗜染质、核固缩、空泡样改变减少,其中电针组与联合组在14天段改善情况最为明显。4.MDA、SOD表达分析假手术组在三个不同时间段MDA、SOD含量表达无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3天段、7天段和14天段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三个时间段MDA显着下降(P<0.01),SOD有所回升(P<0.01);与电针组、康复组相比,联合组在三个时间段MDA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SOD活力均提高(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RT1、PGC-1α蛋白表达量分析假手术组在3天、7天、14天缺血侧皮质区SIRT1与PGC-1α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在三时间段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不同时间段干预后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均提高(P<0.01);治疗组间比较,联合组SIRT1和PGC-1α蛋白含量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三个不同时间段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6.SIRT1m RNA、PGC-1αm RNA水平表达分析假手术组在不同时间段大鼠缺血侧皮质区SIRT1m RNA、PGC-1αm RNA无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三个时间段SIRT1m RNA、PGC-1αm 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IRT1m RNA、PGC-1αm RNA表达量均提高(P<0.01);治疗组间比较,联合组比电针组、康复组SIRT1m RNA、PGC-1αm 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在不同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0.05)。7.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的析因分析在不同时间段各治疗手段对MDA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MDA表达水平均存在交互效应(P<0.01)。在3天段与7天段,各治疗手段对SOD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有差异(P<0.05或P<0.0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SOD表达具有交互效应(P<0.05或P<0.01),在14天段联合治疗对SOD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3天段、7天段,电针和康复对SIRT1 m RNA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具有交互作用(P<0.05),在14天段两治疗手段无明显交互效应(P>0.05)。在三个不同时间节段,电针、康复两种治疗手段对PGC-1αm RNA表达水平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和康复两种治疗手段联合治疗均有交互作用(P<0.05)。结论:1.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及二者联合治疗均能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血流量改善,抑制氧化应激,改善缺血区病理状况。其中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明显优于单一疗法。2.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可能通过激活SIRT1/PGC-1α轴中SIRT1的表达从而上调其下游PGC-1α表达,抑制MCAO大鼠氧化应激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杨健濠[7](2020)在《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组织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余5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在造模的同时,预防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42天。造模结束后,治疗组分别予以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连续28天。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水平;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和IκBα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升高(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两预防组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m RNA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灵龟八法预防组、神阙预防组、灵龟八法治疗组、神阙治疗组4组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两预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血清中TNF-α、IL-1、IL-6的表达水平。(2)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均能降低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m RNA的表达,抑制NF-κB P65、IκBα蛋白的磷酸化。(3)灵龟八法开穴灸和神阙穴灸对衰老大鼠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的预防作用可能要优于神阙穴灸。(4)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李晓琼[8](2020)在《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Hcy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0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一区住院部就诊治疗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陈宣化汤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改良的Rankin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痰瘀阻络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Rankin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NIHS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NIHSS积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ADL评分(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两组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浆Hcy水平降低更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残障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Hcy水平有关。
林小龙[9](2020)在《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目的:既往研究表明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参与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但是2-BFI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2-BFI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潜在作用。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参照既往文献,建立了脊髓损伤大鼠实验模型。将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置于专用手术台上。取后正中切口,从T10椎板到T12椎板行椎板切除术,充分暴露脊髓。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利用70g闭合力Yasargil动脉瘤夹钳夹脊髓60秒,损伤成功的指标包括局部脊髓出现红肿、压迫后双后肢立即抽动、大鼠清醒时双侧后肢麻痹。药物注射(2-BFI腹腔注射3 mg/kg或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所有大鼠在造模后第1、2、3、7、14、21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评分范围从0分到21分。结果:SCI大鼠运动神经功能采用BBB运动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假手术组术后即刻、术后1-3天、7天、14天、21天得分均为21分。在SCI发生后第1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BB运动能力评分均迅速下降,分别为0.17±0.41及0.17±0.41,相对于假手术组,两组的BBB评分呈显着性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在SCI发生后第3天,实验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1.09及1.33±0.82,但两组之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SCI发生后第7天,实验组的BBB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3±0.52及3.33±0.52,p<0.05)。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SCI发生后第14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17±0.98及4.67±0.822,p<0.05)。将观察期延迟到SCI发生后的第21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8.00±1.10及 6.17±0.98,p<0.01)。结论:通过2-BFI处理后SCI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注射2-BFI(3mg/kg)后可显着改善SCI后BBB神经功能评分,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2-BFI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SCI+vehicle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SCI+2-BFI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 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1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使用ELISA试剂盒,对脊髓组织样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进行检测。FJB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的细胞坏死和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SOD和GPx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SOD和GPx活性在使用2-BFI后明显升高(P<0.05)。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Bax蛋白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 19和p 17)明显升高,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和P<0.05)。而2-BFI的应用显着提高了 SCI后Bcl-2蛋白水平(P<0.01),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19和p17)都被下调。与此同时,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cl-2/Bax比值在SCI后明显降低,而在使用2-BFI后,实验组较对照组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脊髓切片未见FJB阳性或TUNEL阳性细胞,然而在对照组中可见大量FJB阳性细胞和TUNEL阳性细胞,使用2-BFI治疗后FJB阳性细胞和TUNEL 阳性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和P<0.01)。结论:2-BFI的应用上调SOD和GPx的活性,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p17和p19)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其神经保护作用。此外,FJB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细胞坏死和凋亡水平降低也佐证了 2-BFI的神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2-BFI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坏死来减轻脊髓损伤,从而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第三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是否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引起下游抗氧化、抗凋亡相应蛋白变化从而保护神经细胞。方法:根据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l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blot检测Nrf2、HO-1和NQO1蛋白。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位Nrf2蛋白,观察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rf2表达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无论Nrf2蛋白还是HO-1蛋白都有明显升高(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NQO1蛋白表达降低(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rf2和HO-1进一步显着升高(P<0.01)。但对照组与实验组NQ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rf2蛋白无论在神经元细胞还是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对照组及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此外,实验组神经元细胞内、星形胶质细胞内Nrf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2-BFI处理增加了 Nrf2蛋白和HO-1蛋白的表达,表明2-BFI可激活Nrf2/HO-1信号保护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总之,这些结果为2-BFI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脊髓损伤,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证据。
汪倩[10](2020)在《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通过使用针刺结合异功降脂饮疗法对各组高脂血症小鼠进行干预,观察针药结合使用对改善高脂血症小鼠TC、TG、HDL-C、LDL-C、小鼠行为及体重的协同增效作用,观察各组高脂血症小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从而探讨异功降脂饮疗法对各组高脂血症小鼠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体质量20±2g雄性健康KM小鼠,先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再使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试验标准的58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3)和实验组(n=45),实验组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进行造模,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食不作处理。喂养4周后,两组各随机抽取5只,摘眼球取血,检测血脂后处死。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针药结合组、辛伐他汀组继续喂养高脂饲料,空白组继续喂养普通饲料。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0.01 ml/(g·d)灌胃治疗,异功降脂饮组给予异功降脂饮0.01 ml/(g·d)灌胃,其余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针灸组针刺丰隆、足三里,内庭,留针20 min,其余组固定20 min。针药结合组予针药结合干预,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体重变化,血脂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结果:1.治疗后小鼠体重较模型组小鼠明显降低(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明显优于异功降脂饮组与针灸组(P<0.05)。2.治疗后小鼠较模型组小鼠相比,血脂四项情况改善显着(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与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相比,TC、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3.治疗后小鼠较模型组小鼠相比,显着或极显着提高SOD值(P<0.05,P<0.01),与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相比,针药结合组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1.针刺丰隆、足三里及内庭结合异功降脂饮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行为学表现、体质量及TC、TG、HDL-C、LDL-C含量。2.针刺丰隆、足三里及内庭结合异功降脂饮可以提高高脂血症小鼠体内SOD的含量。3.本实验表明,针刺结合异功降脂饮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的。
二、针刺对脑缺血家兔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对脑缺血家兔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VAP鉴定及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网路药理学探讨鹿茸改善MCI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改善不同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VAP改善MCI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VAP拮抗由OA诱导的受损HT22细胞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AD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
1 中医学对痴呆的系统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痴呆病名由来及发展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痴呆病因病机的古代认识 |
1.3 中医学对痴呆辨证论治及相关研究的认识 |
1.4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古今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学对A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AD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1.2 现代医学对AD发病因素的认识及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AD发病相关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AD治疗的认识 |
2.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s) |
2.2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
2.3 甘露特纳胶囊 |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Aβ在脑内异常沉积的机制 |
1.Aβ的产生、分布与清除、传递与运输的研究进展 |
1.1 Aβ的产生 |
2 Aβ的清除 |
2.1 细胞的清除作用 |
2.2 Aβ被降解酶的清除作用 |
2.3 中枢Aβ的清除途径 |
2.4 血液成分介导的Aβ清除 |
综述四 解毒益智方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
1 解毒益智方的创立 |
1.1 脑髓理论 |
1.2 髓虚毒损 |
1.3 补肾益髓,活血化痰解毒法 |
2 解毒益智方通过调节SIRT1/AMPK通路抑制BACE1表达改善Aβ的沉积 |
3 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CC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保护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Aβ水平变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JDYZF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内BACE1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体质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氧化应激 |
3 兴奋性氨基酸 |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
5 炎症反应 |
6 钙离子 |
7 NO及NOS酶类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电针“水沟”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GRP、AVP、Ang-Ⅱ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一 电针“水沟”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4.结果 |
5.小结 |
实验二 电针“水沟”对脑缺血大鼠脑血管组织CGRP、AVP、Ang-Ⅱ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4.结果 |
5.小结 |
技术路线图 |
讨论 |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穴位选穴依据 |
4.电针参数 |
5.对动物模型的评价 |
6.MCAO大鼠神经行为评价 |
7.CGRP、AVP、Ang-Ⅱ与脑缺血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通过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机制探讨SIRT1/PGC-1α轴及相关因子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动物模型制备 |
1.2.3 干预方法 |
1.2.4 实验观察指标及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比较 |
2.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段局部脑血流量比较 |
2.3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 |
2.4 五组大鼠不同时间段MDA、SOD表达 |
2.4.1 MDA含量表达 |
2.4.2 SOD活力水平表达 |
2.5 不同时间段SIRT1、PGC-1α蛋白表达分析 |
2.5.1 SIRT1 蛋白含量表达 |
2.5.2 PGC-1α蛋白含量表达 |
2.6 不同时间段SIRT1 mRNA、PGC-1αmRNA表达水平分析 |
2.6.1 SIRT1 mRNA表达 |
2.6.2 PGC-1αmRNA表达 |
2.7 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的析因分析 |
2.7.1 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析因分析氧化应激因子表达 |
2.7.2 电针与丰富康复训练析因分析观察SIRT1、PGC-1α表达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3.1.1 模型动物选择 |
3.1.2 模型制备方法选择 |
3.1.3 模型复制心得 |
3.2 中医学领域对脑卒中的认识 |
3.2.1 病因病机 |
3.2.2 中医选穴依据 |
3.3 SIRT1/PGC-1α轴——脑卒中氧化应激可能涉及的新靶点 |
3.3.1 脑卒中与氧化应激 |
3.3.2 SIRT1/PGC-1α轴涉及氧化应激机制 |
3.4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优势 |
3.5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的影响 |
3.5.1 对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的影响 |
3.5.2 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
3.5.3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调控SIRT1/PGC-1α轴对脑缺血后氧化应激的影响 |
3.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 SIRT1/PGC-1α轴探讨针刺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 |
1.1 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1.2 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
2.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2.1 中医学关于衰老的主要学说 |
2.2 中医学延缓衰老的方式 |
3.灵龟八法的相关理论 |
3.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
3.2 灵龟八法的定义 |
3.3 灵龟八法的组成 |
3.4 灵龟八法的开穴方法 |
3.5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
3.5.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
3.5.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各种抗体 |
1.4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饲养条件 |
2.3 造模方法 |
2.4 各组处理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2.6 指标及检测方法 |
2.7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3.2 ELISA检测结果 |
3.3 RT-PCR检测结果 |
3.4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关于衰老动物模型的研究 |
2.本实验动物模型选择 |
3.本实验选穴依据 |
3.1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依据分析 |
3.2 神阙穴延缓衰老的依据 |
3.3 实验结果讨论 |
3.3.1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的影响 |
3.3.2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1的影响 |
3.3.3 对衰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影响 |
3.3.4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NF-κB P65、IκBα mRNA的影响 |
3.3.5 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
4.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灸法延缓衰老的研究机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文献研究 |
1.1 病名初探 |
1.2 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辨证分型 |
1.5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法 |
1.6 中成药治疗 |
1.7 导师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2.1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风病类型诊断 |
1.5 中风病分期标准 |
1.6 纳入标准 |
1.7 排除标准 |
1.8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9 研究中止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一般资料分析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果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论扶阳理论三焦次第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 |
1.1 扶阳思想概述 |
1.2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与中风病 |
1.3 阳虚为本,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
1.4 论三焦气机不畅与中风病 |
1.5 痰瘀互结,中风病发病之标实 |
1.6 桂枝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理论探讨 |
1.7 桂陈宣化汤的立方依据 |
2 桂陈宣化汤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2.1 组成及方解 |
2.2 药物分析 |
2.3 现代药理分析 |
3 血浆Hcy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
4 观察指标分析 |
5 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
1.2.1 咪唑啉受体(IR)的简介 |
1.2.2 咪唑啉受体(I_2R)的简介 |
1.2.3 咪唑啉I_2受体与神经保护功能的关系 |
1.3 Nrf2参与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1.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钳夹法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
2.3.2 2-BFI的应用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
3.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
3.2.4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2-BFI增加脊髓损伤局部组织抗氧化酶活性 |
3.3.2 2-BFI增加脊髓损伤组织抗凋亡水平,抑制细胞坏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
4.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
4.2.4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2-BFI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
4.3.2 2-BFI在神经元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综述(一) 脊髄损伤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Nrf2通路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英汉主要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针刺对脑缺血家兔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鹿茸多肽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玥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解毒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大脑皮层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及BACE1表达影响的研究[D]. 朱晓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电针“水沟”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GRP、AVP、Ang-Ⅱ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婷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通过调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氧化应激机制探讨SIRT1/PGC-1α轴及相关因子的表达[D]. 姚晓雯.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灵龟八法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D]. 杨健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桂陈宣化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晓琼.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林小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10]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D]. 汪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