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

广州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

一、广州市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王刘娟[2](2021)在《街头官僚的公共价值冲突及其治理研究》文中提出

郭瑞睿[3](2021)在《济南市助残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岳立巍[4](2021)在《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智慧政府建设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甘晓鹏[5](2021)在《ZKYM公司产品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晋强[6](2019)在《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显现出缺陷,为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为社会提供科技依托的部分科研机构发展有所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搞活微观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开始重视科技的社会效益,注重科学研究的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属于公共治理的范畴。公共治理的方式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甚至从中间向上或向下延伸和铺展,公共治理的这一特点提供了我们多维度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类似的问题。本文正是有别于大多数站在战略高度自上而下的视角去论述的方法,而是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公共治理思路,以点带面,对作为托管型科研事业单位的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文中介绍了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借助公共治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激励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等工具,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借鉴国内外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提出对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包括:研究院所都应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等。并延伸指出这些建议对其他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及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下一步改革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林天萍[7](2019)在《市场结构下广东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仿真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致力于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发展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调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发挥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的政策取向。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是基于共性技术民营化系统内部作用机理提出的发展战略,政策实践迄今已20多年,但效果欠佳,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绩效亟待提升。产业共性技术民营化系统运行与市场结构、政府支持和企业经营状态关联密切。因此,需深入分析共性技术民营化系统关键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共性技术民营化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本文围绕产业共性技术民营化机理展开研究,选取民营化水平较高的广东省家电、通信、中药、化工、汽车和生药制造业作为样本,借助系统动力学Vensim仿真软件进行政策效果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市场结构因素对产业共性技术民营化政策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的优化方向。研究发现市场结构对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效果影响明显,实践中存在不当补贴等政策缺陷。政府资金补助需充分考虑市场结构差异;根据创新主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网络能力予以区别对待。通过提高行业企业创新网络能力提升政府补贴利用率;针对市场结构特征科学评估政府补贴率的合理标准,进而设定有效的资金补贴引导区间;规范创新绩效评价制度,以实现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效果最大化。

李剑锋[8](2019)在《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更新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涉及法规政策、土地权属、拆迁补偿安置、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很多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与所在城市的人文景观、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上的不协调,城市发展进步受到制约。本课题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城市更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居民和开发商。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以上三者的两两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政府与居民博弈的重点在于拆迁补偿Rb1,这是政府财政所能承担的受力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的均衡点是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开发强度能否使开发商的收益高于行业平均利润T;居民和开发商的博弈均衡点在于居民对开发商进行监督,开发商循规改造。通过构建三者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三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城市更新模式:(1)政府主导完成的G-R-D模式,可分解为G子模式和G-R子模式;(2)政府提供政策,居民主导完成的R-G-D模式;(3)政府提供政策,居民支持配合,开发商主导完成的D-G-R模式。2、探讨了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设计协调效益和发展效益两个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其中协调效益体系包括政府效益、居民效益和开发商效益,发展效益体系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确定3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影响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三种城市更新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3、使用熵值法计算评价体系下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权重,得出协调效益评价体系的准则层中,居民效益权重(0.386)最大,政府效益权重(0.343)次之,开发商效益权重(0.271)最低,利益相关者的权重排位反映了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居民效益,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效益评价体系中,社会效益权重(0.385)最高,环境效益权重(0.352)次之,经济效益权重(0.263)最低,这与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一致,不唯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社会和环境的统筹发展。然后,构建了基于熵权的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和评价图,以及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计算模型。4、选择R-G-D模式的猎德村、D-G-R模式的琶洲村和G-R-D模式的杨箕村三个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相关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三个案例进行模糊评价,评价结果分别是猎德村为7.603(良好),琶洲村为7.250(良好),杨箕村为6.904(一般),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结合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图显示三个项目的综合效益都是属于基本效益弱协调发展项目。通过综合效益计算模型得出三个案例的综合效益值,对比分析可知,猎德村改造综合效益值最高,表明通过政府代为土地拍卖,获取改造资金,以村民为主导进行自治的R-G-D模式比政府以行政手段主导的模式和由开发商提供资金并主导的模式更能平衡各方的利益,综合效益也更高。城市更新的目标具有多维性,其综合效益评价既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目标要素中评价,也要从利益相关者政府、居民、开发商的利益协调角度评价。民生、生态、文化、经济是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核心内容,社会民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是城市更新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城市更新,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参考评价要素多视角对城市更新方案进行全面考量,并通过综合效益计算方法量化综合效益,选择综合效益最优的改造方案,力臻达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徐莉[9](2017)在《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2030提出“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新主张,并强调没有这种变革方式的出现,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变革路径的逻辑重构,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在这个深层意义框架内,理论指导对成功实践变得空前重要。那么,这个新变革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又是什么?本研究认为,此两个问题都非现存理论所能解决,需要跳出现有框架来探索和审视。然而,这种新理论意识却并没有真正地被感知到,教育改革的现状仍在边角思想的传统框架内徘徊。研究发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需要整体重新设计,而非在既有框架下能改造而成的,硬把两个体系进行拼接的结果,不是把事情搞得更糟,就是毫无意义。而这种路径却仍在被不断地重复着,由此使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履维艰。基于研究问题,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着眼于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尝试了以新方法和新视角,系统探讨了变革的内在机理及规律,并最终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变革理论框架。全文沿着理论—实证—理论的线索展开:首先,构建了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问题前提及新概念框架。针对终身教育与变革理论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问题,尝试将概念对象从单个变为图式块进行研究,为本文新理论体系提供了概念框架,并有效解决了相关概念混乱的现实难题;其次,着力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变革系统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案例研究及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框架和分析工具;进而,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采用罗伯特·K·殷创立的案例实证研究法,对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进行了系统严谨的研究。研究经过历时两年多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七种来源数据,包括遍及全国的50余人(共计300多小时)的关键人物访谈和4个学习型城市1600份调查问卷及其他类重要资料。获得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数据资料。并取得可作为研究工具共享使用的附带性成果:一份案例实证研究设计,一个终身教育改革试点研究数据库;最后,在理论研究与案例抽象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并据此设计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新路径方案(见图7-8),以及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和改革生态诊断案例。本研究的结论,关于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理论框架:由“外边界框架”“思想体系”“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三部分构成。外边界框架(见图7-2),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原理得出。框架界定了完整的理论视界,主要部分包括:变革目标体系、变革实施体系和人的要素三个方面,以及整体变革生态的形成和可持续性能的生成。该框架将有助于确保变革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的完整无残损性;思想体系(见表7-1),来源于对案例实证研究结论的抽象。体系构成于五个关键要件,即分别从时代、社会、事物自身、以及事物的质变标志、质变的深、广度五个视角上抽取观察事物发展阶段的关键信号。这些信号可帮助人们准确判断变革对象的发展阶段,以便决定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此5个关键信号构成系统,被视为使变革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系统,可为科学构建变革中的关键和首要的目标问题,减少变革失误提供科学支持。可持续适应性内构件(见图2-4,图2-5),是由“适时、适度、连续”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可持续变革系统内模型,其作用是,从根本上说明可持续变革机制的来源,揭示出实现变革有效而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此模型源自于对复杂适应系统变革机制的探索,是可持续变革理论最深层的本质内核。其核心思想是,变革策略和变革干预强度的选择,要与变革对象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特点相适应。是“整合的”“包容的”“可永续的”变革系统理想状态模型。第二,形成了 3个配套的理论操作工具:(1)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表7-4)。本量表可在三个方面为选择变革路径提供支持:一是根据“方向、张力、节奏、内涵、广度”几个关键要素间关系的规律,识别事物发展阶段;二是根据事物发展的阶段,选择适宜的变革策略;三是根据变革策略确定改革内容,并由此确定变革在制度体系、组织结构、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实现变革的任务目标;(2)变革策略整合模型(图7-4)。整合已有变革理论中孤立使用的不同变革模型而形成的变革类型选择参照表;(3)可持续变革三层任务操作框架(图7-5)。可持续变革实施过程路线图,是一份有助于改善变革质量的操作性工具。该工具可为克服变革实施的随意性提供设计规范和原则。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变革理论的中心思想是,生态、适应及可持续性,即有节律有张力并且节律张力合理的连续可持续性的变革过程。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使变革系统自身成为了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适应性系统;二是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辟了新道路;三是在现有维持型变革基础上,使变革类型得到了扩展和完整。事物的发展总是按照两个相对的方向运行而不断循环往复的,传统变革理论关注的是保持事物已确定状态下的稳定问题,本研究关注了另一个方向上的问题,即发展与突破的问题,亦即如何推动某种新质事物产生的问题。

林隽[10](2015)在《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面对多元化的开发主体,亟需为城市建设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城市设计管控体系。通过城市设计管控的一系列的规则来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以建立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城市空间。近年来国内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城市设计研究,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无论从理论方面或具体实践方面,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较缺乏对城市设计如何与规划管理紧密结合,使之具有切实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探索。因此,通过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管控进行全面地检讨和重新认识,特别是如何让城市设计管控接轨规划管理,真正发挥出城市设计指导和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国内外城市设计管控内容与方法的差异,发现以往的城市设计偏重刚性的管理控制,缺少柔性的引导控制。本文结合基本概念和相关基础理论的辨析,结合广州城市设计实践历程,对四个城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案例及其实施管理加以绩效评述,提出“城市设计导控”这一创新名词,并提出城市设计导控在各个规划层面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各层面之间有效衔接的方法建议。着重对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方法提出详细的框架建议,并对实施管理中涉及的管理方、设计方、建设方等多方协作机制、设计成果形式与管理的衔接、城市设计导控的运行程序和公众参与机制加以设计。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以“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实践研究”为题,提出“城市设计导控”的创新概念,深入探讨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述,并阐明了研究方法、研究意义、论文框架和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对城市设计导控涉及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归纳。从合法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方面进行分析,辨析导控实质,提出其实质是一种以弹性控制为特点的管理手段。第三章,介绍了美、英、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深圳、厦门、广州等国内城市的城市设计的特点及开发控制体系,介绍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体系的关系,并着重对城市设计方面的共性进行了归纳,试图找出可供我国城市设计管控借鉴之处。第四章,结合笔者多年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工作实践,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对珠江新城城市设计(90年代末)、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2003年)、白云新城城市设计(2009年)、国际金融城(2013年)等四个不同时期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编制过程进行了回顾,归纳其城市设计控制特点,梳理城市设计重点要素,深入剖析建设管理个案,并对管理实效进行量化统计及分析,为后文搭建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框架提供第一手的实践支撑。第五章,总结地区层面重点导控要素的具体导控方法,包括“标志物”“建筑高度”“界面”“开敞空间”“风格”“空间序列”等;从面向规划管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导控必要性、导控强度及导控方式。第六章,在分解地区城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管理需要,总结出面向管理的地块层面城市设计要素导控方式。第七章,建构“三层次三阶段”的城市设计导控框架,三层次包括宏观(城市或地区)、中观(街区)和微观(地块);三阶段包括规划编制、土地出让及方案审查;提出重点要素的弹性及刚性相结合的具体导控方式。第八章,论述广州市保障城市设计实效的制度创新,重点说明不同阶段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以及程序,分析广州特色的公众征询监督委员会制度、规委会议事制度、地区规划师制度对于保障城市设计实效的作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三点。(1)城市设计导控的创新概念引入“控制论”、“符号学”与“行政管理学”,对“城市设计导控”进行辨析,提出城市设计导控不同于以往单纯的二次订单,是二次订单和直接干预结合的弹性控制,是实践中总结摸索出来的一种具有实效的管理手段。(2)广州市城市设计管理实效评析选取广州市具代表性的四个城市设计(广州珠江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国际金融城),对其编制过程、控制要素、控制效果、控制变化量化统计等进行深入研究。(3)“三层次三阶段”的城市设计导控框架与制度创新建立“三层次三阶段”的城市设计导控框架;着重探讨弹性控制手段;探讨了近年来广州在提升城市设计实效方面的制度创新,包括公众征询监督委员会制度、规委会议事制度以及地区规划师制度。

二、广州市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市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研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理论概述
    2.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内涵
        2.1.1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定义
        2.1.2 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特点
        2.1.3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3.1.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3.1.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与托管单位的历史渊源和隶属关系
        3.1.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现状
    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3.2.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的历程
        3.2.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施情况
        3.2.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科研项目开展情况
        3.2.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经营活动情况
        3.2.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以来的财政状况
    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3.3.1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科研体制改革实践问题
        3.3.2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科研项目开展问题
        3.3.3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3.3.4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分配制度问题
        3.3.5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问题
        3.3.6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前后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问题
        3.3.7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产权制度改革问题
        3.3.8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体制改革后职工思想观念转变问题
        3.3.9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4.1 国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1.1 韩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1.2 美国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 国内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
        4.2.1 台湾的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2.2 江苏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
    4.3 对广东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深化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由专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解决管理体制问题
    5.2 实施财政核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制度,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5.3 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稳定优厚的科研环境
    5.4 真正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5.5 加快激励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5.6 参考住房制度改革,对社会保障和员工福利进行合理安排
    5.7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事业退休职工进行社会化管理
    5.8 对可能存在的疑问作进一步解释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市场结构下广东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1 产业共性技术
        1.2.2 民营化
        1.2.3 市场结构
    1.3 文献综述
        1.3.1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研究
        1.3.2 政策系统仿真的应用研究
        1.3.3 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研发创新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作用机理分析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作用机理
        2.1.1 要素间作用机理分析
        2.1.2 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作用机理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动力学理论
        2.2.2 社会网络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仿真模型建构
    3.1 建模目的及系统边界确定
    3.2 系统关键变量确定与测量
        3.2.1 市场结构CR
        3.2.2 政府财政补贴力度GK
        3.2.3 企业绩效变化量EPC
        3.2.4 企业共性技术创新绩效TIP
        3.2.5 企业共性技术创新网络能力NC
    3.3 因果关系图与系统流图
        3.3.1 变量间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3.3.2 因果关系图
        3.3.3 系统流程图
        3.3.4 系统模型检验
    3.4 数据整理及软件选择
        3.4.1 研究行业确定
        3.4.2 ETRC选择
        3.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4.4 软件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模型运行结果
    4.1 政府逻辑方案仿真结果
    4.2 应然逻辑方案仿真结果
        4.2.1 分行业的仿真模型运行结果
        4.2.2 分市场的仿真模型运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经验借鉴与建议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发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网络作用
        5.1.2 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机制改革
        5.1.3 推行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
        5.1.4 重视产学研在共性技术民营化中的地位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资金补助重点需结合市场结构因素
        5.2.2 政府资金补助需考虑企业网络能力
        5.2.3 政府资金补助政策制定需科学化
    5.3 本章小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广东省级ETRC名单(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附录2 广东省级ETRC名单(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附录3 广东省级ETRC名单(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
    附录4 广东省级ETRC名单(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
    附录5 广东省级ETRC名单(通信设备制造业)
    附录6 广东省级ETRC名单(中药制造业)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变量参数定义
研究假设汇总
主要名词及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更新的发展状况研究
    2.2 城市更新的模式研究
    2.3 城市更新的效益研究
    2.4 城市更新综合评价研究
        2.4.1 评价指标研究
        2.4.2 综合评价研究
        2.4.3 评价方法研究
    2.5 文献评述及研究趋势分析
        2.5.1 文献评述
        2.5.2 研究趋势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更新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3.1 城市更新利益相关者分析
        3.1.1 利益相关主体的概念
        3.1.2 城市更新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3.2 博弈理论
        3.2.1 博弈论的概念
        3.2.2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
    3.3 城市更新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3.1 两两静态博弈
        3.3.2 三方静态博弈
        3.3.3 三方动态博弈
    3.4 案例分析
        3.4.1 案例综述
        3.4.2 三方决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内涵和分析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2 确定评价指标的初步框架
        4.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因子识别
    4.4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5.1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5.1.1 评价的目的
        5.1.2 评价的原则
    5.2 评价的内容
    5.3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5.3.1 熵值法
        5.3.2 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分析
    5.4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
    6.1 多层评价系统的评价法
        6.1.1 模糊评价法
        6.1.2 基于熵权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法
        6.1.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6.2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
        6.2.1 发展效益系数
        6.2.2 协调效益系数
        6.2.3 综合评价
    6.3 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综合效益计算方法
        6.3.1 基础雷达图法
        6.3.2 改进的雷达图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及实证
    7.1 R-G-D模式的猎德村改造
        7.1.1 猎德村案例介绍
        7.1.2 猎德村改造模糊评价
        7.1.3 猎德村综合效益分析
        7.1.4 猎德村改造的经验与借鉴
    7.2 D-G-R模式的琶洲村改造
        7.2.1 琶洲村案例介绍
        7.2.2 琶洲村改造模糊评价
        7.2.3 琶洲村改造综合效益分析
        7.2.4 琶洲村改造的经验与借鉴
    7.3 G-R-D模式的杨箕村改造
        7.3.1 杨箕村案例介绍
        7.3.2 杨箕村改造模糊评价
        7.3.3 杨箕村改造综合效益分析
        7.3.4 杨箕村改造的经验与借鉴
    7.4 综合效益计算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选题经过:对识别一个真问题的警醒和追求
        (二) 选题反思:是否为一个真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
        (一)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的总体思考
        (二)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具体呈现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创新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创新
    四、研究综述
        (一) 有关终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有关变革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综述小结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可持续变革研究的问题阐释
        (一) “变革我们的世界”和“如何变革我们的世界”
        (二) 变革规律及“可持续变革”的思考框架
    二、可持续变革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 研究的起点和目标方向问题
        (二) 研究的基本概念问题
    三、本研究基本问题的尝试性解释框架
        (一) 关于起点和方向问题的解释框架
        (二) 关于基本概念问题的解释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可持续变革研究框架建构
    一、探索人类社会复杂系统奥秘的工具:CAS
        (一)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阐释
        (二)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适切性
    二、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变革机制初探
        (一) 变革机制的宏观视域:人类社会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二) 变革机制的中观探察:变革真相与理想道路寻求
        (三) 变革机制的深层探源:理想变革的适应性内模型及其含义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变革机制下研究框架建构
        (一) 本文案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界定
        (二) 研究空间:逻辑与实证之间的往返穿梭
        (三) 研究框架:多视角分析框架的组合尝试
第三章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为案例的研究设计
    一、案例意义:独具解剖和研究价值的典型实例
        (一) 大力推进的时代价值
        (二) 走出困境的研究价值
    二、案例的研究目标及分析单位
        (一) 研究目标
        (二) 拟解决的问题及分析单位
    三、案例的观察框架
        (一) 确保足够视域度的双维度观察思路
        (二) 变革的行动维度:启动—实施—成果
        (三) 变革的目标维度:理想目标—政策目标—实践目标
        (四) 双维度组合的案例观察框架构成
    四、案例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一) 数据收集:全面完整可靠多来源
        (二) 数据分析:数据因子—数据单元—数据链—数据库
        (三) 数据库建构
    五、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 信效度
        (二) 伦理遵循
第四章 社会惯常视角的案例研究结果呈现
    一、试点启动:目标和规模
        (一) 理想目标——国家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再推进
        (二) 政策目标——新世纪中国迈向终身教育的规划纲要及实施
        (三) 实践目标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
        (四) 一场空前规模的教育改革
    二、试点实施:项目背景及行动策略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项目
        (二)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
    三、试点结果:成效及制度化情况
        (一) 学习型城市建设——向世界亮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 开放大学建设——新历史起点上升起的一颗新星
        (三) 不能不提的部分特别的改革者队伍
        (四) 制度化成果——标志性文件及机构变化
第五章 局内人视角的案例评估与反思
    一、经验启示:愈是基础性改变,愈能解决整体性问题
        (一) 试点案例改革成功推进的主要经验
        (二) 打散重组战略转型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三) 试点案例战略转型经验的重要启示
    二、教训反观:愈是局部上的困境,愈在折射着全局性后果
        (一) 试点过程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二) 问题困境所致的阻滞性变革难题
        (三) 试点案例问题及困境的深刻警示
    三、试点结果的评估与反思:终身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一) 挤在方格子里的变革图景
        (二) 试点结果并非为全局性问题的答案
        (三) 冷静审视局部性改革成效
第六章 研究者视角案例改革路径的探察与审思
    一、研究者视角试点案例改革模式的探寻
        (一) 试点运行的改革系统环境
        (二) 试点运行的改革内生空间
        (三) 试点改革模式的形成及影响过程评估
    二、试点改革路径的审视与反思:与解决终身教育问题南辕北辙
        (一) 并非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适切路线
        (二) 单一维持型模式的方向错误与不可持续性
    三、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案例的理论启迪
        (一) 对一项好的改革之关键要素的理论启示
        (二) 案例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模型匹配
第七章 可持续变革理论构建及终身教育建设改革路径重构
    一、可持续变革理论的系统构建
        (一) 名称来历及本研究的新定义
        (二) 理论构建的前提及关键所在
        (三) 可持续变革理论体系的整体构成
        (四) 可持续变革的理论属性及优越性
    二、范型:可持续变革理论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路径重构
        (一) 五要件内涵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的识别与建构
        (二) 可持续变革等级量表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路径选择
        (三) 三层任务操作框架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的方案设计
结论
    一、研究回望
    二、研究结果及主要贡献
        (一) 变革理论的系统探索
        (二) 方法论的新尝试
    三、研究局限及研究展望
        (一) 研究局限
        (二) 研究展望
    四、中国教育改革及试点案例的对策与建议
        (一) 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诊断和修复
        (二)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重新审视再出发
    附: 可持续变革视域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生态诊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2: 关键人物访谈信息一览表(局内人与局外人)
附录3: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一)
附录4: 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展情况调查问卷(二)
附录5: 关键文件一览
附录6: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10)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量”到“质”:国家发展观的转型
        1.1.2 城市设计向一种规划管理手段的转变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城市设计
        1.2.2 导控——“导”与“控”的双重内涵
        1.2.3 城市设计导控
    1.3 研究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1.3.1 主要问题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开发控制与设计控制
        1.4.2 设计导则
        1.4.3 公共政策与规划管理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意义
        1.6.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6.2 研究的现实意义
2 城市设计导控相关理论
    2.1 城市设计导控的合法论
        2.1.1 合法性的概念
        2.1.2 规划控制的法律对象
        2.1.3 城市设计导控合法性的授权
    2.2 城市设计导控的价值论
        2.2.1 认识途径
        2.2.2 设计原则
    2.3 城市设计导控的方法论
        2.3.1 控制论
        2.3.2 符号学
        2.3.3 行政管理学
    2.4 城市设计导控的“导/控”辨析
        2.4.1 行政管理学角度看导控
        2.4.2 不同类型对象的导控方略
        2.4.3 导控弹性的设置
    2.5 小结
3 国内外城市设计控制实践
    3.1 国外城市设计控制的发展与实践
        3.1.1 美国的城市设计控制
        3.1.2 英国的城市设计控制
        3.1.3 日本的城市创造
        3.1.4 新加坡的城市设计控制
    3.2 我国城市设计控制的发展与实践
        3.2.1 香港
        3.2.2 深圳
        3.2.3 厦门
        3.2.4 广州
    3.3 小结
4 广州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控制与建设回顾
    4.1 广州城市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
        4.1.1 阶段 1:改革开放——1980 年代末期
        4.1.2 阶段 2:1990 年代初期——1999 年
        4.1.3 阶段 3:2000 年——2010 年
        4.1.4 阶段 4:2011 年以后(后亚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
    4.2 珠江新城地区
        4.2.1 城市设计过程
        4.2.2 城市设计控制的成果形式
        4.2.3 城市设计实施实效统计及分析
        4.2.4 建设管理的个案分析
        4.2.5 小结
    4.3 大学城地区
        4.3.1 地区概况
        4.3.2 城市设计过程
        4.3.3 城市设计控制的成果形式
        4.3.4 建设管理的个案分析
        4.3.5 大学城提升计划与控制变化分析
        4.3.6 小结
    4.4 白云新城地区
        4.4.1 城市设计演变过程
        4.4.2 城市设计控制的成果形式
        4.4.3 城市设计控制实效统计及分析
        4.4.4 建设管理的个案分析
        4.4.5 小结
    4.5 国际金融城
        4.5.1 城市设计过程
        4.5.2 城市设计控制的成果形式
        4.5.3 控制变化分析
        4.5.4 小结
    4.6 案例分析小结
5 地区城市设计重点要素导控
    5.1 标志物
        5.1.1 标志物的概念
        5.1.2 标志物的类型
        5.1.3 标志物导控的原则
        5.1.4 标志物导控的内容
        5.1.5 小结
    5.2 建筑高度
        5.2.1 建筑高度的概念
        5.2.2 高度控制原则
        5.2.3 建筑高度控制方法
        5.2.4 建筑高度导控内容
        5.2.5 小结
    5.3 界面
        5.3.1 界面的概念及分类
        5.3.2 界面导控要点
        5.3.3 小结
    5.4 开敞空间
        5.4.1 开敞空间的概念
        5.4.2 开敞空间的分类
        5.4.3 开敞空间导控内容
        5.4.4 小结
    5.5 风格
        5.5.1 风格的概念辨析
        5.5.2 风格的导控原则
        5.5.3 风格的导控内容
        5.5.4 小结
    5.6 空间序列
        5.6.1 空间序列的概念
        5.6.2 空间序列类型
        5.6.3 空间序列的构成
        5.6.4 空间序列导控的原则
        5.6.5 空间序列导控内容
        5.6.6 小结
    5.7 小结
6 地块城市设计导控
    6.1 地块大小与导控绩效评价
    6.2 传统“规划条件”城市设计控制绩效评价
        6.2.1 传统“规划条件”
        6.2.2 规划条件导控效用分析
    6.3 地块层面城市设计要素导控模型
        6.3.1 地块导控要素对地区城市设计要素的分解转译
        6.3.2 地块导控要素与现行地块规划条件衔接
        6.3.3 要素类型划分
        6.3.4 不同类型导控方式
    6.4 小结
7 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基本框架
    7.1 城市设计导控的重点要素
        7.1.1 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的要素
        7.1.2 以往研究归纳的城市设计导控要素
        7.1.3 管理实践中归纳的城市设计导控要素
        7.1.4 城市设计导控重点要素
    7.2 城市设计导控“三层次”
        7.2.1 宏观层面——城市或地区
        7.2.2 中观层面——街区
        7.2.3 微观层面——地块
    7.3 城市设计导控“三阶段”
        7.3.1 规划编制阶段——刚柔并用
        7.3.2 土地出让阶段——合同固化
        7.3.3 方案审查阶段——专家领衔
    7.4 城市设计导控的制度保障
    7.5 小结
8 建设管理的实施导控机制
    8.1 城市设计导控成果形式与管理的衔接
        8.1.1 城市设计导控的管理体系
        8.1.2 与规划管理体系相对应的城市设计导控成果
    8.2 城市设计导控的运行程序
        8.2.1 提供规划设计要求阶段
        8.2.2 设计审查阶段
        8.2.3 监督管理阶段
    8.3 广州的规划过程协商制度实践
        8.3.1“过程式公众参与”趋势
        8.3.2 公众征询监督委员会制度
        8.3.3 社区规划师\建筑师制度
    8.4 广州的规划审议决策制度
        8.4.1 国内其他城市的规划会机制
        8.4.2 广州城市规划委员会运作情况
        8.4.3 广州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特点
    8.5 小结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广州市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街头官僚的公共价值冲突及其治理研究[D]. 王刘娟. 兰州大学, 2021
  • [3]济南市助残社会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 郭瑞睿.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的智慧政府建设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D]. 岳立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ZKYM公司产品战略研究[D]. 甘晓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6]托管型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为例[D]. 黄晋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市场结构下广东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民营化政策仿真研究[D]. 林天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D]. 李剑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9]基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可持续变革研究 ——以中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改革试点(2010-2015)为例[D]. 徐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10]面向管理的城市设计导控实践研究[D]. 林隽.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广州将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