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1942—1949年)(论文文献综述)
党翊天[1](2021)在《舒宗侨的新闻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韩金杰[2](2020)在《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历史的社会和文化实践中,每一个被赋予传奇地位的在场或人物,一起参与并构成了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王小亭是中国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明星级”职业新闻摄影记者,在国内和国际新闻界享有盛誉,其实践活动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在视觉文本一步步从新闻叙事的配角到专业化、市场化成熟表达的文化轨迹中,王小亭的新闻摄影实践见证了这一历史文本发展语境、发展路径与表现形态的更替与演变。同样地,这不仅影响着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的选择和观念的形成,还为王小亭提供了个人职业价值实现的空间。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经历丰富且成果卓着,具有时代意义的物质性文本内容和精神性观念价值是王小亭新闻摄影职业生涯馈赠给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本文立足其新闻摄影作品的解读以及其摄影观念探析形成对王小亭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刻画。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及观念研究主要涉及三个论述场域,即文本生产制作的场域关乎技术逻辑,文本自身构成的场域关乎其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互动,文本传播的场域关乎解释效果和观念传递。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再现”并建构了历史,因此可以在技术性、社会性和构成性三种角度下综合阐释其摄影作品,而且视觉文化、图像学、符号学、叙事学、修辞学的理论谱系也为新闻摄影的研究提供了众多跨学科、跨领域的解读视角,因为摄影展现的是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技术、观念、主体位置的作用之下构成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图像文本叙事的传播机制。而且王小亭对新闻摄影本真思考、职业思考、成长思考所凝结的真理认知是其观念的可贵之处,作为重要的历史“出场”,其独特的媒介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史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和学科灵魂。
叶定宇[3](2019)在《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王文澜是整个新时期摄影史中一位声名显赫的摄影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摄影事业,其摄影类型广泛,涉及纪实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王文澜形成了独特的摄影观,并对当代的摄影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国日报》的摄影部主任和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副主席,王文澜不仅是我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我国新时期摄影产业的启动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影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其创作自然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这导致了摄影作品的整体基调倾向于“假大空、高大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但摄影却依旧停留在简单的拍摄记录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式的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基于此背景,以王文澜为首的一批摄影师开始觉醒,他们认为政治人物应该走下神坛,而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才是摄影镜头的焦点,并开始着重追求摄影的人性化表现。王文澜提出的“局部美学”理论以及让镜头“暗中眨眼”等观点对当今摄影从业者来说仍具启发意义,他也成为从政治工具、宣传画式的摄影到确立本体性的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本文重点关注王文澜摄影作品中的纪实价值、新闻价值和美学价值,并以此为切入点,剖析其摄影作品中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从而探究王文澜的创作手法和拍摄心理。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王文澜及其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究王文澜的摄影观对当代摄影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此外,王文澜的摄影作品乐观化地图饰现实,并且摄影实践中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些局限性也值得我们关注。
曹培鑫,赵鹏[4](2017)在《走向群众:《晋察冀画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察冀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边区,是共产主义群众话语指导文艺创作的产物。都市画报作为都市文化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遭遇共产主义的群众话语之后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以"走向群众"的方针为指导,主办者将《晋察冀画报》定位于"为群众鼓动工作服务",然而受制于历史情境,导致其传播效果有限,内容生产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都市画报的传统。尽管如此,《晋察冀画报》所做的开创性尝试仍然为中国共产主义画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画报史的第一页。
贾钦涵[5](2015)在《战时情报局与美国对华政策(1942—1945)》文中提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为了加强美国政府对战时舆论的控制,于1942年6月成立战时情报局,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法西斯宣传、对敌心理战和情报搜集工作。到1945年8月杜鲁门总统解散该机构,战时情报局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对中国抗战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为弘扬中国人民抗战精神、提振抗日军民战斗意志、巩固同盟国家战时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战时情报局对中国抗战的宣传方针,尤其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的态度,直接反映了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走向,揭示了美国远东外交战略的实质。
杨健[6](2014)在《政治、宣传与摄影 ——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中共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中共第一位摄影记者、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也诞生于此。以《晋察冀画报》及丛刊、画刊等相关摄影出版物为媒介平台,晋察冀的摄影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摄影创作、人才培训、组织机构、画报出版、摄影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宣传武器的作用,也为建国后的体制摄影奠定了组织、人才、观念基础。本文以《晋察冀画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晋察冀的相关摄影出版物,考察了中共根据地军政一体化战时体制下摄影与政治、宣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了晋察冀摄影出版和摄影活动的成就、影响及历史局限,同时对画报创办者、着名摄影家沙飞的摄影作品、摄影理念进行细致剖析,以探求特定时代与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晋察冀画报》诞生过程的考察,揭示影响摄影出版的三大制约因素:物质、技术和人员。通过分析画报的内容和构成,指出《晋察冀画报》的宣传属性,并以“毛主席图像”在画报中的刊载为例分析了图像传播中的政治因素。对画报、丛刊、画刊三大类画报进行概要介绍,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第二章详细考察了战时图像生产的三大要素:摄影理念、组织人才、物质条件。首先指出“摄影武器论”是根据地图像生产的基本理念,它导致政治第一的创作倾向,并在实践中引发抓摆之争及新闻摄影真实性的争论。其次通过对晋察冀根据地摄影人才培训和摄影网络建立的考察,指出摄影体系的建立对于摄影题材和风格具有重要影响。最后强调了物质条件和主观意识对于图像生产的制约作用。第三章在分别考察了晋察冀画报和摄影的传播路径之后,重点对《晋察冀画报》的图像建构特征和《晋察冀画刊》的战争动员功能详加分析。论文认为《晋察冀画报》通过对根据地的战争、民主和日常生活的选择性建构,建构了一个“战无不胜、政治民主、积极生活”的根据地形象。而内战时期的《晋察冀画刊》以战争动员为功能取向,影像风格日趋模式化,不过其版面修辞却逐渐走向成熟。第四章从历史的纵向角度考察晋察冀画报的历史贡献,对革命图像叙事的影响与局限进行分析,指出摄影家沙飞在摄影实践和摄影理念之间的存在矛盾之处,正是这种矛盾反映了沙飞对新闻摄影“真实性”理念的坚守。
石玮[7](2009)在《舒宗侨与《联合画报》》文中研究说明《联合画报》是一份创刊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着名画报,堪称当时国际新闻界合作的一个典范。在存在的8年时间里,画报在在内容选择、编辑方针、发行工作以及社会事业的创办上等不同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特色。同时,作为一份在抗日战争时期有重大影响的画报,刊物大胆采用当时最新技术提高品质服务于读者以及作为"纸弹"成为宣传战的武器的做法,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了宝贵的先河。
舒宗侨[8](1983)在《《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1942—194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和新闻报道方式,以其纪实性和形象性获得广大群众的重视。《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证实了这点。抗日战争时期,群众如饥似渴地盼望从画报上看到反映战争实况的新闻图片。画报传到穷乡僻壤或前方阵
二、《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1942—1949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1942—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2)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王小亭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活动历程 |
第一节 “冒险家”:新闻摄影视觉起源(1923—1929年) |
第二节 “记录者”:社会真实的视觉表述(1930—1949年) |
第三节 返美驻台拍摄记录短片(1950年之后) |
第二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 |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风格解读 |
第三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探析 |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内容 |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特征与成因 |
第四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文本、叙事、思想的历时反思 |
第二节 “出场”意义与被意义观照的共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王文澜的研究 |
二、关于王文澜摄影观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文澜摄影观的形成过程 |
第一节 成长环境的影响 |
一、社会背景 |
二、家庭环境 |
三、工作环境 |
四、个人爱好 |
第二节 国外摄影思想的影响 |
一、国外摄影理论思潮的引入 |
二、国外摄影家的影响 |
第三节 同时代摄影群体的推动 |
一、四月影会 |
二、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
三、陕西纪实摄影群体 |
四、美联社华裔摄影记者刘香成 |
第二章 王文澜摄影的纪实观及其实践 |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主观性 |
一、情绪的主观 |
二、技术的主观 |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纪实观下摄影实践的人文性 |
一、对被摄者的人文关怀 |
二、题材选择的多样化 |
三、拍摄身边事物 |
第三章 王文澜摄影的新闻观及其实践 |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新闻性 |
一、新闻照片需要具备新闻性的典型瞬间 |
二、寻找摄影选材角度,摆脱照片固化模式 |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新闻观下摄影实践的真实性 |
一、新闻的真实 |
二、历史的真实 |
三、生活的真实 |
四、逻辑的真实 |
第四章 王文澜摄影的美学观及其实践 |
第一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艺术性 |
一、局部美学 |
二、让镜头“暗中眨眼” |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美学观下摄影实践的戏剧性 |
一、画面语言 |
二、动作姿态 |
第五章 王文澜及其摄影观的影响与局限性 |
第一节 王文澜对中国摄影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一、新时期中国摄影的推动者 |
二、新时期中国摄影的启动者 |
第二节 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的局限性 |
一、未完成的摄影变革 |
二、乐观化的图饰现实 |
结语 |
附录1: 王文澜简历及其主要作品 |
附录2: 王文澜部分摄影作品 |
参考文献 |
一、学术专着 |
二、报刊文献 |
三、学位论文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走向群众:《晋察冀画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二、《晋察冀画报》的启始与定位:摄影展与群众鼓动 |
(一) 作为群众鼓动的画报 |
1. 中国的社会, 文化程度低, 文盲占大部分, 语言又复杂。 |
2. 军队的画报、党的画报 |
三、《晋察冀画报》的内容:一切为群众鼓动服务 |
(一) 对内鼓动和对外宣传的政治性编辑方针 |
(二) 为群众鼓动工作服务的内容 |
(三) 摄影记者的影像选择 |
四、《晋察冀画报》的发行传播:走到群众中去 |
(一) 画报的发行方式 |
(二) 摄影展的良好效果 |
(三) 对发行传播的追问 |
五、对画报传统的深情凝视 |
六、结论 |
(5)战时情报局与美国对华政策(194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战时情报局及其中国分支机构 |
二、宣传中国抗战的方针政策 |
三、战时情报局对中共的态度 |
余论 |
(6)政治、宣传与摄影 ——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及其文化出版事业 |
二、《晋察冀画报》与晋察冀摄影的重要地位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摄影史与画报史研究 |
二、沙飞与摄影人物研究 |
三、摄影图像与摄影理论研究 |
四、战争宣传及战争影像研究 |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创制、演进与变迁——画报内史 |
第一节 现代视觉传播的兴起——画报发展概述 |
一、作为一种现代媒介——从美术画报到摄影画报 |
二、抗战时期国统区画报概览 |
三、抗战前中共摄影活动的发展 |
第二节 战争中的摄影宣传——《晋察冀画报》的诞生 |
一、风气之先——晋察冀根据地摄影工作的滥觞 |
二、认识、物质与行动——铜版与晋察冀画报的诞生 |
三、沙飞与聂荣臻——惺惺相惜的战地双璧 |
四、宣传何以可能——从新闻摄影到宣传画报 |
五、“毛主席图像”——画报宣传中的图像政治 |
第三节 从画报到画刊——战时画报的演进之路 |
一、晋察冀画报——纵贯战时的图像传播 |
二、晋察冀画报丛刊——抗日战争的图像总结 |
三、晋察冀画刊——“面向连队”的战争动员 |
四、蔚为大观的晋察冀画报出版物 |
第四节 燎原之火——根据地摄影画报群体的兴起 |
一、《晋察冀画报》的终结与《华北画报》的诞生 |
二、根据地摄影画报群体的兴起 |
第二章 理念、组织、物质——战争中的图像生产 |
第—节 摄影武器论——战争语境中的摄影象征 |
一、摄影武器论的来源与发展——从沙飞谈起 |
二、政治第一——摄影武器论的观念落实 |
三、抓摆之争与新闻真实 |
四、“政治需要”与“专业主义”——《团结的堡垒排》创作辩论 |
第二节 组织与个体——人才培养与观念撒播 |
一、培训的自觉——从师带徒到摄影训练班 |
二、组织的力量——根据地摄影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物质与精神——图像生产的限制与突破 |
一、器材的焦虑 |
二、精神的突破 |
第三章 从形象建构到战争动员——图像传播中的功能转向 |
第一节 晋察冀的摄影传播与画报传播 |
一、发稿与展览——摄影图像的内外传播方式 |
二、晋察冀画报的传播路径与传播对象 |
三、图像的力量——传播中的形象动员 |
第二节 战争、民主、日常生活——抗日根据地的图像建构 |
一、图像建构何以可能? |
二、正义与必胜——图像中的抗日战争 |
三、人民当家做主——民主生活的形象呈现 |
四、美好的家园——图像中的日常生活 |
五、遮蔽的图像与溢出的刺点 |
第三节 战争动员的典型文本——晋察冀画刊的内容与风格 |
一、“为兵服务”——报道内容的一元转向 |
二、战争动员——晋察冀画刊的功能取向 |
三、整体性与丰富性——走向成熟的版面修辞 |
四、“俗套照片”——走向模式化的影像风格 |
第四章 体系、影响、局限——历史视野中的画报 |
第一节 晋察冀画报的历史影响与珍贵遗产 |
一、开创之功——晋察冀画报的历史影响 |
二、战争底片——中共革命的视觉遗产 |
第二节 革命图像叙事的影响与局限 |
一、何为“真实”——沙飞的矛盾与坚守 |
二、红色摄影——革命宣传摄影模式的影响与局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顾棣访谈(节选) |
附录二:顾瑞兰访谈(节选) |
附录三:杨振亚访谈(节选) |
附录四:赵银德访谈(节选) |
致谢 |
四、《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1942—1949年)(论文参考文献)
- [1]舒宗侨的新闻实践研究[D]. 党翊天. 长安大学, 2021
- [2]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D]. 韩金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王文澜摄影观及其实践研究[D]. 叶定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走向群众:《晋察冀画报》研究[J]. 曹培鑫,赵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5)
- [5]战时情报局与美国对华政策(1942—1945)[J]. 贾钦涵. 抗日战争研究, 2015(02)
- [6]政治、宣传与摄影 ——以《晋察冀画报》为中心的考察[D]. 杨健. 复旦大学, 2014(01)
- [7]舒宗侨与《联合画报》[A]. 石玮. 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8]《联合画报》对新闻照片的运用(1942—1949年)[A]. 舒宗侨. 1983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