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艾滋病防治法制环境

改善艾滋病防治法制环境

一、完善艾滋病防治法律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方超[1](2021)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家声[2](2021)在《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文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用人单位基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艾滋病毒感染状态而实施就业歧视(以下简称为“艾滋就业歧视”)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严重损害了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我国已审结的艾滋就业歧视诉讼来看,基于案由的差异,艾滋就业歧视案件往往作为劳动争议、侵权纠纷等不同类型的案件进行审理,因而在司法中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模糊和混乱,使得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预防和纠正就业歧视,创设公平就业环境,由此亟需构建一套体系完整、合乎情理、逻辑自洽的艾滋就业歧视司法认定标准,增强司法对艾滋就业歧视案件的救济功能。本文旨在重构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通过梳理我国艾滋就业歧视诉讼的概况,总结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域外关于歧视的构成要件及抗辩事由的制度规定和司法实践,评判其在认定艾滋就业歧视、保障艾滋病毒感染者平等就业权方面的利弊。最后,建议我国采取客观与责任并举的两阶层范式来重构司法认定标准。首先,在客观阶层上,法院应结合案件事实,判断用人单位是否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实施了歧视行为,据此可将歧视的构成要件拆解为三个要件:差别对待、不利后果与因果关系。其次,在责任阶层上,进一步细化以真实职业资格、公共卫生利益为由的抗辩制度,判断用人单位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歧视。也就是说,若用人单位客观上实施了歧视行为且无违法阻却事由,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上述制度相互作用,层层推进,有助于帮助法院认定用人单位是否构成艾滋就业歧视,以实现消除艾滋就业歧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之目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孟婕[3](2021)在《《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文中提出艾滋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其不仅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社会问题。1985年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事件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开始了长达35年的“艾滋病”议题报道,记录着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变迁轨迹,呈现出社会和大众对“艾滋病”议题的认知转变。新闻媒介“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艾滋病这一传染病种的认知乃至社会主流认知的转向。本文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结合艾滋病报道的整体态势梳理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话语表达逐渐趋于“积极性、科学性和人文性”。文本层面分析了“艾滋病”议题报道的微观话语转向;话语实践层面总结报道命题频次以及话语主体表达侧重的变化趋势;社会实践层面依托社会历史语境,对不同阶段《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话语特征入手,分析促动“艾滋病”议题变迁的原因。分析得出《人民日报》“艾滋病”议题报道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由偏向国外事件到聚焦国内问题、从报道负面信息到健康知识普及、从划分“他们”到携手抗“艾”成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新闻媒介主体性意识回归、大众意识不断觉醒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过程。

石曌[4](2021)在《政策传播视野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研究(1986-2020)》文中提出大众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渠道,不仅对于帮助公众正确理解、认知艾滋病防治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艾滋病防治政策的自身发展、完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于艾滋病防治政策传播过程中媒介的角色进行探究,以求更好地理解媒介在政策传播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报道篇幅、报道版面、报道消息来源、政策报道类型、报道政策涉及的政策主题、报道政策涉及的特殊人群、报道政策涉及的政策过程等多个维度建构编码表,并以《人民日报》历时三十五年的艾滋病政策报道为样本,结合报道具体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现实政策议程对媒介关注内容有重要影响,并促使媒介对于艾滋病政策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该特征首先表现为媒介艾滋病政策的报道数量、篇幅、采纳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不同政策传播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最后表现为媒介就同一主题政策进行历时性报道时的变化。尽管媒介对于艾滋病政策报道已经逐渐关注于政策的全过程,并由浅层次的政策传达走向深层次的政策传播,但是媒介报道仍存在过度依赖政府信息源、对政策报道解读有限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媒介在进行艾滋病政策传播时,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公众的主体性地位,传播更加即时、有效,以更好发挥自身在艾滋病政策传播中的作用。

蒙强[5](2021)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文中指出国家边境地区之间艾滋病的跨境传播和联防联控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周边国家传染病输入我国的主要窗口之一。当前,广西和越南边境地区重大传染病流行以及跨境传播的问题较为突出,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广西开放陆路边境口岸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边境地区人口流动日益增加,在新发再发传染病交织和跨境传播的双重夹击下,传染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本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以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分析工具,实施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首先在对历年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关键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估。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基层执行单位组织机构尚未完善、国家间政策协调障碍、宣传教育有待加强、基于跨境婚姻的艾滋病检查机制尚未建立、重点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欠缺、高风险人群活动更富隐蔽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其次,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技术会议法等分析技术的应用,在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来源及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10个潜在关键风险要素,即外交关系稳定性、合作机制、项目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保障、社会包容性、社会组织参与、风险防范意识、生存驱动、利益驱使、思想认识等。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论文最后在综合考虑以往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在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提出了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期望本论文的研究发现能在丰富与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间跨境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对国家之间边境地区艾滋病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提供经验借鉴。

汪开明,程建华[6](2020)在《艾滋病防治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其解决——以艾滋病不同“问题意识”为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的防治中始终存在着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与公众及特定主体知情权之间的法律与伦理冲突。自艾滋病出现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艾滋病的不同问题意识,并根据这些不同问题意识采取相应的艾滋病防治措施。以艾滋病的不同问题意识为分析视角,描述了不同问题意识下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与公众及特定主体知情权的相异表现,讨论了不同艾滋病问题意识对患者隐私权与公众及特定主体知情权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艾滋病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法律、治疗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艾滋病的防治中,我们应该相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策略,从而达到对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与公众及特定主体知情权的均衡保护,以求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吴本毅[7](2020)在《善治视域下Z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放[8](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熊捷[9](2019)在《地方立法的“扩张”与“回应” ——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立法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和不抵触原则。但地方立法对中央上位法的进行“扩张”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地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大。因而,如何理解地方立法的“扩张”十分重要。本文在我国中央一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下,从地方视角出发,考察处于地方的地方立法的“扩张性,”条款,并分析其法“扩张性”条款的表现形式、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合理性的基础。本文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并以其预防和干预的措施条款为研究重点,具体来说,就以艾滋病检测、艾滋病人隐私保护条款为重点。采用法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当前的立法体系很难认定地方立法的扩张,也无法解释地方立法扩张的原因。因此,本文从地方的视角出发,将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置于地方社会中,结合四个地方艾滋病疫情,通过比较发现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作出扩张性规定有其理由,即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中的扩张性条款是对地方艾滋病疫情的回应。也就是说,各地方艾滋病疫情呈现不同的特征,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扩张。由此可以看出,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的扩张,是回应地方艾滋病疫情控制需要。当四个地方艾滋病的蔓延己成为一种紧急状态,通过立法予以回应这一事实具有合理性。除此之外,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因具有很强的回应性而在我国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这种立法上的扩张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违背法制统一原则。而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观念中,更需要通过法律技术加以实现。另外,法律所具有的特殊时空性,表明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的扩张是暂时的。当地方艾滋病疫情不再严重时,也就是其疫情得到控制时,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并在立法的法制统一和不抵触原则指导下,逐渐趋向与上位法保持一致,实现法治。

李晗[10](2019)在《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性别人群(Transgenders)是指自我性别认同、性别表现与出生时所具备的生理性别不同的人群。关于跨性别人群的人数比例统计,国外既往研究显示,18岁至64岁的成年人群当中大约有0.5%是跨性别人群;香港大学从事性与性别研究的学者萨姆估计,在香港大约每三百个人当中就有一名是跨性别者。在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影响的中国,跨性别人群以多种形式和状态存在,但一般都处于非公开状态,人数比例较难统计。因跨性别人群的典型特征——即自我性别认同与其生理性别不一致,其性别表达、性别角色扮演等偏离大众预期,导致社会大众对跨性别人群的歧视、排斥等现象时常发生。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人权普遍受到重视,公民的健康和健康权也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跨性别人群的健康与健康权问题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首先是该群体的性别认同问题经历了一个从“精神疾病”到“去疾病化”的过程,其次是作为人权的健康权得到重视,健康权是每个人生而享有的权利,这其中当然应该包含跨性别人群。国外既往研究发现,跨性别人群在医疗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权利侵害,我国目前对于跨性别人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文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方面,由于缺乏关于性和性少数群体整体状况和具体议题的可靠研究,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者到普通民众都难以全面客观的了解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对于性少数群体中的跨性别人群的健康与健康权方面的法律规制的研究内容更是少之又少,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使跨性别人群在健康与健康权方面的受到侵害。本文试从跨性别人群的健康与健康权角度出发,保障跨性别人群在现实生活中平等享有健康与健康权利,结合我国国情,试对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问题提出完善建议。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国际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建议。探讨如何保障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与健康权、完善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法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国内目前对于跨性别人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流行病与统计方面等,对于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的法律问题研究较少,找出实践当中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与健康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是从跨性别人群健康与健康权的内容出发,明确性别相关的概念、跨性别的概念、健康的概念、健康权性质以及平等健康权等;第二章是了解国内外关于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理论基础,包括国际经验、国外经验和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等,总结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我国现有的关于跨性别人群健康与健康权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在实践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等;第四章在第二、三章的基础上,试对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建议,保障跨性别人群平等享有健康与健康权。

二、完善艾滋病防治法律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艾滋病防治法律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工作权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基本人权
        (二)歧视认定标准是司法保障艾滋病毒感染者工作权的重要基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学科交叉分析法
第一章 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困境
    一、艾滋就业歧视诉讼概况
    二、现行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
        (一)行政诉讼
        (二)劳动争议
        (三)侵权纠纷
    三、对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评析
        (一)多元案由的竞合与冲突
        (二)现行标准无法充分认定歧视
        (三)现行体系难以进一步完善
        (四)司法认定标准亟待重构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下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类型
        (二)域外关于构成要件的司法实践
        (三)对我国的启示
    二、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类型
        (二)域外关于抗辩事由的司法实践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艾滋就业歧视司法认定标准的重构
    一、重构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一)差别对待
        (二)不利后果
        (三)因果关系
    二、细化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
        (一)真实职业资格抗辩
        (二)公共卫生利益抗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话语分析法
    (六)创新点
    (七)研究综述
        1.国外艾滋病报道综述
        2.国内艾滋病报道综述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整体样态
    (一)研究设计
        1.媒介选择
        2.样本选取
        3.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4.信效度检验
    (二)1985-2020《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概况呈现
        1.报道数量分析:“出现一顶点一减退”
        2.版面位置分析:多种版面分布,报道版面相对固定
        3.报道体裁分析:短篇消息为主,深度报道较少
        4.信源和稿源分析:官方信源为主,个体话语较少
二、《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文本分析:微观话语转向
    (一)新闻标题变迁
        1.标题句型句式:趋于多样化
        2.标题内容:态度和侧重点的转变
    (二)词汇变迁
        1.情感词与社会热词:体现关怀反映时代
        2.对传播途径的描写方式:从猎奇到知识普及
    (三)修辞类型变迁
        1.比喻:负面喻体变为正面喻体
        2.数字使用:新发感染通报变为防治成果展示
三、《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话语实践:命题与主体表达变迁
    (一)宏观命题报道变迁:七大主题报道频次竞争
        1.报道主题分类与实例
        2.宏观命题频次分析
    (二)话语主体表达侧重变迁
        1.官方主体报道转变:“紧张旁观”到“积极引导”
        2.专业主体报道转变:“防治进行”到“成果显现”
        3.民生主体报道转变:“恐惧远离”到“人文关爱”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的社会实践:话语变迁的动因及社会价值
    (一)各阶段社会实践分析
        1.初始(1985-1994):早期的“旁观者”
        2.转变(1995-2003):“公共议题”突显
        3.成熟(2004-2020):“健康传播”理念下的和谐追求
    (二)《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话语变迁动因研究
        1.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支持
        2.经济因素:资金帮扶加强
        3.社会文化:社会意识觉醒
        4.媒介因素:媒体职能转变
    (三)《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变迁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政策传播视野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研究(1986-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目的及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媒介建构艾滋病政策报道整体分析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总体情况分析
    二、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篇幅分析
    三、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形式分析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版面分析
    五、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媒介艾滋病政策报道传播议题分析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类型分析
    二、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涉及政策主题分析
    三、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涉及特殊人群分析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涉及政策过程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艾滋病政策报道文本分析
    一、艾滋病流行传入期
    二、艾滋病流行扩散期
    三、艾滋病快速增长期
    四、艾滋病流行稳定期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介对艾滋病政策报道建议
    一、媒介积极参与政策全过程
    二、媒介报道整体呈现问题
    三、媒介建构艾滋病政策报道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艾滋病政策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3.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艾滋病的概念
        2.1.2 联防联控的概念内涵
        2.1.3 项目的定义
        2.1.4 项目管理的内涵
        2.1.5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2.1 项目风险的分析
        2.2.2 项目风险的评估
        2.2.3 项目风险的管控
第三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概况
    3.2 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的组织保障
    3.3 艾滋病联防联控的主要措施
        3.3.1 推动艾滋病联防联控广覆盖
        3.3.2 积极开展与越南双边交流合作
        3.3.3 加强跨境流动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
        3.3.4 广泛开展边境地区艾滋病健康宣传工作
    3.4 艾滋病联防联控的存在问题分析
        3.4.1 基层执行单位组织机构尚未完善
        3.4.2 两国政府间的联防联控管理存在政策障碍
        3.4.3 两国基于边境地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协调有待加强
        3.4.4 基于跨境婚姻的艾滋病检查机制尚未建立
        3.4.5 边境地区重点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欠缺
        3.4.6 边境地区艾滋病高风险人群活动更富隐蔽性
        3.4.7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第四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4.1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背景概述
    4.2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范围三角
        4.2.1 项目时间进度安排
        4.2.2 项目经费投入
        4.2.3 项目风险管控目标
    4.3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4.4 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要素识别
        4.4.1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来源分析
        4.4.2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要素的识别
    4.5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的评估
        4.5.1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原则
        4.5.2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方法
        4.5.3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过程
        4.5.4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结果
第五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5.1.1 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念
        5.1.2 健全项目执行的基层组织管理机构
        5.1.3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政策措施
        5.1.4 加大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5.1.5 加强对重点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
        5.1.6 加强边境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5.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管理的对策建议
        5.2.1 面向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就业岗位
        5.2.2 增强社会包容性
        5.2.3 増强普通民众艾滋病防控意识
        5.2.4 健全完善项目的组织管理
        5.2.5 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思想认识
        5.2.6 打造中越卫生健康共同体
    5.3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保障
        5.3.1 建立两国政府间合作机制
        5.3.2 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
        5.3.3 建立项目经费的保障制度
        5.3.4 完善项目风险的绩效评估机制
        5.3.5 建立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奖惩制度
        5.3.6 建立艾滋病感染者跨境流动的跟踪管理服务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艾滋病防治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其解决——以艾滋病不同“问题意识”为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与公众及特定主体知情权
    (一)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权
    (二)公众及特定主体对艾滋病患者的知情权
    (三)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与公众及特定主体知情权的法律与伦理冲突
二、关于艾滋病的不同“问题意识”
    (一)艾滋病问题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问题
    (二)艾滋病不同“问题意识”的主要观点
        1.艾滋病问题是经济问题
        2.艾滋病问题是个人行为问题还是社会文化问题?
        3.艾滋病问题是法律调整问题还是政府治理问题
三、正确处理艾滋病防治中隐私权与知情权之间的关系
    (一)艾滋病的经济“问题意识”对隐私权与知情权造成的冲突及其解决
    (二)艾滋病的个人行为或社会文化的“问题意识”对隐私权与知情权造成的冲突及其解决
    (三)艾滋病的法律调整或政府治理的“问题意识”对隐私权与知情权造成的冲突及其解决
四、结论与讨论

(8)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3.2.1 样本特征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9)地方立法的“扩张”与“回应” ——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一、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理论基础
    (四)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五) 概念界定
二、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及其扩张
    (一) 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概况
    (二) 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的“扩张”
    (三) 艾滋病患者的隐私保护
三、为什么“扩张”:从地方立法与地方社会关系切入
    (一) 四个地方艾滋病流行情况
    (二) 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回应地方艾滋病疫情
四、地方立法“扩张”的意义与限度
    (一) 地方立法如何回应地方社会的特殊性
    (二) 地方立法如何回应国家治理需求
    (三) 地方立法扩张的限度
五、结论:地方立法及其回应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跨性别人群健康与健康权相关问题概述
    (一)性别相关概念
    (二)跨性别相关内容
    (三)健康与健康权相关内容
    (四)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权侵害现状
    (五)本文研究内容
二、国外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制度现状与经验启示
    (一)国际公约和原则中跨性别人群健康权的立法现状
    (二)国外跨性别人群健康权的立法现状
    (三)国外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制度的经验启示
三、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制度现状与分析
    (一)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制度立法现状
    (二)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问题分析
    (三)我国跨性别人群健康权法律制度现存问题
四、完善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的法律建议
    (一)完善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诊疗法律建议
    (二)完善我国跨性别人群性别重置手术的法律建议
    (三)完善我国跨性别人群HIV防治的建议
    (四)其他建议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完善艾滋病防治法律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问题研究[D]. 方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D]. 黄家声.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3]《人民日报》(1985-2020)“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D]. 孟婕.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政策传播视野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研究(1986-2020)[D]. 石曌. 兰州大学, 2021(02)
  • [5]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D]. 蒙强. 广西大学, 2021(12)
  • [6]艾滋病防治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及其解决——以艾滋病不同“问题意识”为视角的分析[J]. 汪开明,程建华. 中国卫生法制, 2020(06)
  • [7]善治视域下Z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本毅.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8]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9]地方立法的“扩张”与“回应” ——以四个地方艾滋病防治立法为例[D]. 熊捷. 云南大学, 2019(03)
  • [10]我国跨性别人群平等健康权法律问题研究[D]. 李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改善艾滋病防治法制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