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丰财政崛起有三招(论文文献综述)
蒙诺羿[1](2021)在《政策性电商模式下的政府治理 ——以赣南家具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有联[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望[3](2020)在《明清粤西州县佐杂的布局与辖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代巡检等佐杂官分防于距离州县治所较远的关隘墟市等地,实质上是皇权延伸至县以下基层社会的代表,故而分防佐杂驻地变迁、辖区划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县以下基层政区地理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依山傍海的粤西为个案,范围包括广东肇、高、雷、廉四府及罗定、钦州二直隶州和阳江直隶厅,对于明清分防佐杂在粤西沿海和山地两个不同下垫面中的驻地调整与布局变迁及辖区地理范围的复原进行了长时段的分析梳理。粤西沿海的佐杂布局在明代倭患、清初迁界禁海、清中期海盗肆掠以及清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等海防背景下的调整,折射出了粤西沿海港口墟市的兴衰历程以及封建王朝在海岛开发管理的政策和意识上的转变。在山地区域中,随着明中期以后对瑶区的征服,山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剧增,分防佐杂驻地从承担治安功能的军事性质的据点开始向具有更多职能的次县级行政机构转变。最后,通过对清末粤西州县佐杂辖区地理范围的复原,明确了佐杂辖区中的治所位置、边界范围等要素,结合佐杂官在辖区管理中的职能运行,结论认为佐杂辖区不仅是一种治安防区,更是有着较为综合属性的次县级辖区。
谭诗敏[4](2020)在《中部欠发达地区市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域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东中西部均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区域差异却逐渐扩大。随着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可持续发展大会、我国十九大的召开,注重公平与质量、区域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新时代的主要呼声。区域规划作为区域开发的重要手段,国家治理层面的制度与手段,经历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发展,形成了适应于不同阶段特征、不同层次的区域规划实践。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对区域规划产生了变革性的冲击。区域规划能否有效引导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空间效用成果如何成为了区域研究中的难点。市域作为区域开发、区域规划中较小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研究中重要的尺度。本文以中部欠发达地区城市江西省赣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开发的空间理论搭建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区域开发理论、市域空间开发(主要指以区域规划作为工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措施)以及制度安排下的开发结果(主要指市域空间结构)三者的关系。明晰赣州的四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区位要素、自然资源、制度等因素始终在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时期的作用要素不同,市域空间开发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具有阶段性特征。区域规划作为一种实现区域开发目标,资源配置的工具,成为了赣州市域空间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回顾了区域开发理论在赣州做的两次重要应用: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赣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和基于都市区理论的《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分析在两大规划制度安排下、现实发展过程中的赣州市域空间格局演变,结合城镇体系、人口流动、城镇化、建设用地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赣州中心在极化,但各县的首位度在下降,呈现出更为扁平化的趋势。建设用地主要沿交通干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比规划目标,赣州中心城区和龙南次级中心的建设成果显着,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人口流动轴向分布,流出趋势放缓,但瑞金次级中心的集聚效果并不如规划预期。南北轴线比东西轴线的集聚效果更为显着。为解释制度安排与现实中市域空间格局形成的差异,本文从面到点建立了解释性框架,从区域发展机制、差异产生机制来阐述其差异情况。研究发现导致规划与现状产生差异是多源化的。行政力量主导推动了赣州中心城区的建设,市场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沿海发达地区向赣州的产业转移、产业扩散和知识技术溢出。南康、龙南通过京九轴线获得了产业发展的机会,加入全球分工,提高了人口集聚能力。而安远则依靠农业现代化+互联网的方式,实现了经济脱贫和人口回流。最后形成对市域空间开发理论和规划的反思,点轴系统理论具有阶段性和适用性特征,在开放系统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信息时代、高铁时代的集聚和扩散作用显得过于限制在空间、地域、基础设施等静态要素,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等级规模上。而都市区理论则是适用于县域各自为政、加强市域统筹目的。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背景下,区域规划应当成为不同开发主体寻求最大化的发展,协调利益和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开发目标、资源结构性配置的重要的协同平台,是不同尺度的领域内生存空间的整体谋划和一定时期内资源保护、开发与配置的总体安排。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发展框架,统筹城乡系统、重视人地关系,用全局性的战略目光去引导刚性约束。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搭建了一个把区域开发相关理论、市域空间开发实践(区域规划)、市域空间开发的空间成果相互联系、统一的理论框架,以欠发达地区的市域空间作为研究尺度。在区域开发理论指导下,区域发展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产生差异,主要通过市域空间格局体现,通过规划制度和实际发展的空间成果可以研究区域开发的一般机制和长期轨迹。对区域开发理论在什么时期、什么环境下的适用性、局限性提出了讨论,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开发理论,为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区域规划与开发理论革新做出了贡献。
刘梦怡[5](2020)在《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效果评价与完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时期。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1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013年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90号),明确要以《若干意见》为契机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江西有关县市工作机制,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式发展。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江西有关县市工作机制自实施以来,给赣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要解决八十年的历史欠账问题,毕竟时间太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自身造血机能仍然偏弱,亟需中央在2020年后出台新的支持政策,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与全国人民一道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整理分析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效率,提出2020年后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完善路径,可以为其他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本文运用调查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梳理了我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找到了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随后分析了对口支援实施以来的总体目标、时间安排、结对原则与对口支援的主要任务,总结了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七年以来在重大政策、重大平台、试点示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而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体系,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对口支援投入巨大、产出巨大、成效巨大。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初现端倪、综合实力显着提升、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二是对口支援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对口支援调研次数和对口支援投入项目(资金),由于各部委资源存在差异、受援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差异,加之对口支援实施年限短,在投入过程中会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现象。三是对口支援的产出主要体现在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满意度。尽管在国家部委帮助下受援地的经济、社会、民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对口支援资源配置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得对口支援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本文针对当前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2020年后如何继续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提出几条完善意见。一是要继续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完善《若干意见》,全面深入对口支援工作。二是对口支援各方要提高对对口支援的认识,要把对口支援工作当成重要的政治任务完成,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更加扎实、更加细致、更加富有成效。三是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提升对口支援效率。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评估机制,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的监督机制,精细对口支援资源的投入机制,形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轮换机制。
沈娟[6](2020)在《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是党和国家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而实施的重大政治战略。以往的对口支援注重“输血”的外源式驱动,容易造成受援地区的援助依赖症,从而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创新了支援方式,以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支援单位职能优势,给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市场理念、发展精神等要素,不断增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造血”功能,属于内源式驱动机制,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论文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进行研究,阐述了实施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运用实地调查法,了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战略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情况。第三部分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在深入了解分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要素,总结出典型的发展模式,再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典型案例,对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战略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典型模式进行实证检验,从而构建出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驱动机制。总之,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以及深入实地调查,分析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情况,并就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驱动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总结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脱贫攻坚、振兴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从而为全国其他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亚辉[7](2020)在《北宋真定贾氏家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氏家族因贾纬修撰《旧唐书》而得以入仕做官,从此家族开始发迹。到第二代贾琰成为宋太宗的潜邸大臣而倍受宠信,家族进一步壮大。第三代成员贾黄中官至参知政事,家族走向繁荣。第四代成员贾昌朝位列宰相,达到家族的鼎盛,从而正式跻身世家大族的行列。第五代成员贾青、贾炎、贾蕃各有成就亦在仕途上经历挫折,但仍能维系家族繁荣。直到北宋末年,伴随着金兵入侵,家族走向衰落。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在考证贾氏家族姓氏来源、里籍变迁、家族世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贾氏家族起家与鼎盛的关键人物贾纬、贾黄中、贾昌朝并对以上三人在政治上的成就以及对当时的影响作出相应论述。北宋中期及宋室南渡后,贾氏家族逐渐衰落,结合其家族代表人物,分析其家族衰落的原因除了与两宋之交社会动乱的大背景有关外,还与荫补、党争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家族整体的婚姻与交游情况作了系统考证,分析其婚姻与交游所具有的的特点。又对其家族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家族着述的存佚情况作了认真考证。纵观真定贾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作为北人的贾氏家族,通过科举以及家族成员个人的努力,逐步迈向世家大族。科举与当时的的政治环境对家族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通过贾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亦可管窥整个宋朝的发展轨迹。
杜文萱[8](2020)在《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 ——以江西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资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遭受巨大冲击,粮食供给效率锐减。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规模也在扩大,人地矛盾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粮食产能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奠基石。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改良耕地的重要实践举措,此建设目前成效显着,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粮食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国家已投入宏大的项目资金,为减少资金滥用、最大化利用资金,引入绩效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标准农田项目本身具有项目多、项目杂、单项目投入少的特性,因此增大了绩效评价数据收集的困难;农田建设又需要因地制宜,各地气候、土壤地质、灌溉资源等各不相同,评价标准无法统一,更是加大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难度。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起步较晚,依旧处于摸索阶段,绩效体系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重目的而轻生态、重建设而轻管护的状态,忽视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本质需求。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渐暴露,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绩效评价,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落到实处是项目能长远稳定发展的必然需求。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公共财政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农业化考核指标,在实践方面更是可以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项目状况,进一步为政府拨款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监管力度,改善此类项目的整体绩效水平。本文在阐述了土地供给等3种理论原理的前提下,选取出2018年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10个典型县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综合绩效评价按步骤搭建框架-填充指标-完成体系-确定权重-综合评价完成,其间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可拓法,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10个项目县绩效水平等级判定,处于优秀、良好和一般水平的县均有分布,可见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良莠不齐。(2)对江西省不同分析角度的研究结果可看出:(1)单指标分析:资金执行率和亩均建设额的优秀率最高,达100%;其次是高标农田建设完工率、节水灌溉型农田面积增长率优秀或良好等级在90%;人均年收入增加量指标表现较差。(2)“流程逻辑”评价分析:资源投入金额总体评价最好,评价为优秀比重达100%;施工规范化程度次之,优秀和良好程度达70%;农田成效和综合效益相对较差,评价为一般和较差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现阶段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体情况较好,相对来说产出和效益部分需要再做努力。(3)项目评价结果分析:特色产业是一个发展良好方向;建设不能顾此失彼;组织协调需到位,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4)存在问题:地势与自然灾害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需克服的先天困难;特色农业生产和多产业融合十分有助于粮食增产;后期管护制度是维持高标准农田的重要保障。(3)对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绩效评估后主要建议有:(1)完善基础设施,扩大资金投入;(2)加强学术合作,强化技术服务;(3)建立考核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4)紧抓政策机遇,把握时代契机,强化农业结构性改革。
聂万礼[9](2019)在《明代江西巡检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巡检司,作为府州县下所属的最基层的治安管理机构,对于维护基层社会秩序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江西巡检司设置与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设置时间主要集中在洪武、宣德时期,又以洪武年为重。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主要分布在南昌、吉安、赣州三府。巡检司在巡逻盘诘、缉捕盗贼、打击私盐、私茶、盗矿等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承担着一些非职能性的工作,比如代征商税、教化地方等。巡检司的考核,对于吏员出身的巡检以及半农半兵的弓兵过于严厉,巡检很难完成任务,这对于本就缺少上升通道的巡检来说无疑雪上加霜。明中后期,随着巡检司巡检与弓兵自身的无赖化,地方乡兵、民壮等崛起,巡检司更加不受重视。在内因和外力的作用下,巡检司制度走向了衰败,进而使基层管理失控。对于明代江西地区巡检司的设置以及分布的研究,对巡检司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与总结,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地方治安管理方式,以及明代江西地方控制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在绪论部分,说明本文选题的缘由以及意义,并对巡检司制度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学术史的回顾。第一部分,以江西十三个府为单位,以《明实录》、《明会典》、《明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以及其他地方县府志为依据,对巡检的设置时间、地点、变迁以及设置的原因进行梳理,为下一步分析巡检司设置的时间与分布的特点和规律作准备。第二部分,分析明代江西巡检司分布的时空规律,发现江西地区的巡检司主要集中在南昌、吉安、赣州三府,这与南昌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商贸中心,以及赣州、吉安府的地形、盗贼多发,地方治安状况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介绍和总结江西巡检司的职能,通过对职能的总结,发现巡检司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繁杂化的特征。第四部分,介绍巡检司主要组成部分,对巡检司的内部进行细化的把握。发现,巡检多出身吏员、俸禄微薄,几无出头之日,同时也揭示了弓兵的三种充任方式。巡检司虽官阶低下,但也有自己的衙署与配置,这为巡检司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五部分,对巡检司与卫所、其他地方基层组织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巡检司的利弊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巡检司在捕盗缉私,维持地方治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巡检司制度在自身异变中与外力双重合击下走向了衰败。
罗杨焱[10](2019)在《大理下关商会的组织变迁和金融职能研究(1937~1949)》文中研究表明大理地区不但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滇川藏和滇缅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以此为基础,晚清以来在大理商业重镇下关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关商会,在中国全面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国内政治、经济力量前所未有地进入云南并有所消长的背景下,对区域商业活动、社会控制,乃至地方政治、经济势力与中央的关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很显然,研究此一时期的下关商会,对于区域商业及社会经济、西南地方与中央关系、中国商会的发展诸问题的研究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对今天中国西南对外交往也不乏借鉴。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商会史的研究成果已很丰硕,对近代以来商会的发展历程、机构与功能等作了较好的探讨,也对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大城市商会以及中东部、沿海地区等典型区域的商会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对西部地区及不发达城市的商会研究较少,对边疆商会更是缺乏关注,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商会研究的失衡现象。就近代西南边疆和云南地方历史的研究而言,成果亦较多,已经以军阀—地方实力派为主线,对民国时期西南的历史发展及其与内地的关系进行了较好的研究,相对而言学界对大理等西南地区商会发展情况的探讨显得较薄弱,下关商会的系统研究则尚未很好开展,制约着我们从下关商会这一近代社会独特元素对近代西南边疆加以探讨和审视。有鉴于此,本文共分三章,对下关商会建立发展的背景、下关商会在全面抗战时期从委员会制到理监事制的组织变迁和职员分布特征、下关商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金融调控职能等方面作了专门梳理和探讨。通过努力,本文在此问题的研究中实现了一些新的收获:首先,在研究资料的搜集和利用上有所拓展。在传统史志文献、文史资料搜集、利用的基础上,笔者到大理、下关一带开展调研与资料搜集,在大理州档案馆获得了20卷下关商会资料,形成了本文研究的重要支撑,也有利于学界对此资料的认识和重视。第二,探究了下关商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包括下关商会成立时期的大理经济和滇西商帮贸易发展状况、中国商会建立的历史环境、云南和中央的政治博弈等。认为下关商会的成立,是滇西近代商业发展和绅商阶层形成、近代中国基层民主力量兴起、地方和中央就统治权的博弈等因素共冋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对其后下关商会相关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全面抗战时期下关商会委员会制和理监事制下的组织结构、职会员构成、选举制度、政党势力介入等特征。认为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对商会从委员会制到理监事制的改组,体现了中央在战时统制政策下力图将商会等民间团体纳入政府管控的诉求,虽然下关商会表面上建立了一套近代化、规范化的组织制度和选举流程,但实际上商会内部权力分配依旧体现的是大商帮和商号占据绝对地位的原则,商会选举仍然由血缘和地缘关系主导。国民党势力虽然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下关商会,但党员究竟代表着谁的利益尚无法辨清。最后,探析了解放战争时期下关商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角色,及其在政权更迭、国民政府货币危机、央地关系紧张的特殊背景下金融职能的发挥。解放战争时期,云南地方实力派和蒋中央展开了对云南货币控制权的争夺,加上此时法币和金圆券政策的失败,以及滇缅贸易的不畅、战争局势动荡等原因,下关商业走向萧条,而这对下关商会金融职能的影响非常重要。下关商会作为一背后被大商帮和资本家控制的机构,虽然表面上作为中央政府下属机构执行政府职能,但实际上受南京国民政府、滇省地方实力派势力消长的影响,其金融职能的履行体现了不同特征。这表明了近代下关商会在中国基层政权转型时期,其性质大体介于地方自治机关和政府下属机构之间,并处在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的过程中。
二、信丰财政崛起有三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丰财政崛起有三招(论文提纲范文)
(3)明清粤西州县佐杂的布局与辖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基本思路 |
第一章 粤西州县分防佐杂的沿海布局变迁 |
第一节 明初粤西沿海巡检的分布 |
第二节 明中叶至清初沿海巡检分布格局的萎缩过程 |
第三节 清中期的海防重建与佐杂分防推广 |
第四节 清末西方瓜分狂潮下的粤西佐杂布局的变动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粤西州县佐杂的山地控制——以罗定直隶州为中心 |
第一节 两晋至明初的罗旁山地控制 |
第二节 万历大征与罗定州政区新格局 |
第三节 清代罗定州的佐杂调整与行政治理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粤西州县佐杂辖区的复原 |
第一节 肇庆府州县佐杂辖区 |
第二节 高州府州县佐杂辖区 |
第三节 罗定直隶州佐杂辖区 |
第四节 雷州府州县佐杂辖区 |
第五节 廉州府州县佐杂辖区 |
第六节 钦州直隶州佐杂辖区 |
第七节 阳江直隶厅佐杂辖区 |
第八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明清粤西州县分防佐杂建置演变总表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4)中部欠发达地区市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要求 |
1.1.2 中国区域规划新语境 |
1.2 研究目标与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分析框架构建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区域 |
2.1.2 区域开发 |
2.1.3 市域空间 |
2.1.4 市域空间开发 |
2.2 理论背景 |
2.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引入空间结构研究 |
2.2.2 西方区域空间结构研究与规划实践 |
2.3 区域开发的空间理论 |
2.3.1 区域空间模式理论 |
2.3.2 区域空间形态理论 |
2.4 区域空间开发与规划的研究趋势 |
2.4.1 新区域主义与区域管治 |
2.4.2 全球化与本地化两种尺度 |
2.4.3 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开发研究 |
2.5 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重构研究 |
2.6 研究评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赣州市的发展历程 |
3.1 赣州市的发展概况 |
3.2 赣州的区域发展阶段 |
3.2.1 近代-建国前:缓慢发展期 |
3.2.2 1949—1996年:萌芽发展期 |
3.2.3 1996—2006年:加速发展期 |
3.2.4 2006—至今:多要素叠加下的转型发展期 |
3.3 赣州市域空间开发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开发理论在赣州的应用 |
4.1 点轴理论的实践——《赣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
4.1.1 规划的产生及理论指导 |
4.1.2 “点轴理论”对规划的指导 |
4.2 都市区理论的实践——《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 |
4.2.1 规划的产生及理论指导 |
4.2.2 都市区理论引导下的空间格局 |
4.2.3 都市区一体化的的制度供给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赣州市域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5.1 城镇规模体系 |
5.1.1 单中心极化现象明显,次级城镇体系结构缺乏 |
5.1.2 首位度呈现先升后降,县域呈现扁平化趋势 |
5.1.3 县域集聚重心下沉,从县城镇至一般乡镇 |
5.2 人口流动格局 |
5.2.1 区域人口流动格局:轴向分布 |
5.2.2 人口外流趋于收敛 |
5.2.3 “工农兼业”使城镇吸引力上升 |
5.3 城镇化空间格局 |
5.3.1 京九沿线是城镇化率的增长热点区域 |
5.3.2 “东聚南散”的城镇化空间特征 |
5.4 建设用地扩张格局 |
5.4.1 早期城市建设用地沿国道沿线扩张迅猛 |
5.4.2 工业化加速,建设用地不均衡扩张 |
5.4.3 “曲尺形”城镇密集带形成 |
5.5 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
5.5.1 自上而下的强中心集聚与自下而上的多中心下沉 |
5.5.2 多源化产业动力推动的县域扁平化发展 |
5.5.3 轴向扩散特征,受区域流动影响显着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规划与现状发展差异的解释性框架 |
6.1 解释框架 |
6.1.1 区域发展机制 |
6.1.2 差异发生机制 |
6.2 发展评价 |
6.2.1 规划指标评价 |
6.2.2 发展格局评价 |
6.3 机制分析 |
6.3.1 行政力量主导的核心聚集——中心城区 |
6.3.2 市场化与产业轴向扩散——南康区、龙南县 |
6.3.3 农业现代化+互联网的新集群——安远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市域空间开发理论探讨与规划反思 |
7.1 市域空间开发理论的探讨 |
7.1.1 市域空间开发的阶段与模式 |
7.1.2 点轴理论的阶段性和适用性 |
7.1.3 都市区理论的阶段性和适用性 |
7.2 市域空间开发理论指导下的区域规划反思 |
7.2.1 区域规划是遵循区域发展规律的实践 |
7.2.2 区域网络、多向开放系统是区域规划的重要语境 |
7.2.3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下的区域规划角色 |
7.3 中部欠发达地区市域空间开发策略 |
7.3.1 构筑基于区域多中心城市网络的多向开放空间结构 |
7.3.2 聚焦于主要战略地区和城市网络中的精准定位 |
7.3.3 以完整生态结构统筹自然空间与发展空间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市域空间开发呈现动态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区域规划作为制度要素和空间地域的相互作用结果 |
8.1.2 多源化动力导致了市域空间开发目标与现状的差异,差异结果又导致新的市域空间开发选择 |
8.1.3 点轴系统理论和都市区理论具有阶段性和适应性,理论运用必须契合地区和时代生产水平的特征 |
8.1.4 区域规划是不同尺度的统筹协同平台,应更关注资源保护、开发与配置的平衡.. |
8.2 研究创新点 |
8.2.1 跨学科联系的研究框架 |
8.2.2 市域尺度的欠发达区域开发研究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效果评价与完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简短的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研究 |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依据研究 |
1.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思想 |
2.毛泽东区域发展思想 |
3.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思想 |
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论述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实依据研究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实施情况研究 |
(一)对口支援目标与任务 |
1.对口支援的总体目标 |
2.对口支援的时间安排与结对安排 |
3.对口支援的主要任务 |
(二)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政策的实施情况 |
1.出台重大政策 |
2.搭建重大平台 |
3.支持先行先试 |
4.完善基础设施 |
5.改善和发展民生 |
6.加速产业升级 |
7.支援人才技术 |
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思路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投入 |
2.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的产出 |
(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绩效评价模型构建——DEA评估模型 |
四、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中央苏区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以赣南中央苏区为例 |
(一)数据选取与测算方法说明 |
1.数据选取说明 |
2.测算方法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成效分析 |
1.投入分析 |
2.产出分析 |
(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效率分析 |
1.总体分析 |
2.影响对口支援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
3.小结 |
五、2020 年后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完善路径研究 |
(一)延续《若干意见》,丰富对口支援内容 |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对口支援动力 |
(三)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提升对口支援效率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研究 |
(二)关于对口支援的研究 |
(三)关于驱动机制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需要 |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
(二)毛泽东区域均衡发展思想 |
(三)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 |
(四)江泽民区域协调发展思想 |
(五)胡锦涛区域统筹发展思想 |
(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现实需要 |
(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历史包袱沉重 |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偏低 |
第二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 |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概况 |
(一)对口支援总体目标 |
(二)对口支援主要任务 |
(三)对口支援结对关系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情况 |
(一)致力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 |
(二)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
(三)加强技术支援,助推产业发展 |
(四)开展智力扶持,培养后备人才 |
(五)运用市场思维,助力脱贫攻坚 |
(六)贯彻发展精神,提升内生动力 |
第三章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 |
一、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案例研究 |
(一)对口支援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要素分析 |
(二)要素驱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案例研究 |
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驱动机制模型 |
(一)驱动机制构建 |
(二)驱动机制作用机理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北宋真定贾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宋代家族史的研究现状 |
(二)真定贾氏家族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创新点 |
第一章:真定贾氏家族概况 |
第一节 真定贾氏的源流 |
第二节 真定贾氏的迁徙 |
第三节 真定贾氏的世系 |
第二章:真定贾氏家族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真定贾氏的发迹 |
第二节 真定贾氏的崛起 |
第三节 真定贾氏的鼎盛 |
第四节 真定贾氏的延续 |
第三章:真定贾氏家族的婚姻与交游 |
第一节 真定贾氏的婚姻网络 |
第二节 真定贾氏的交游关系 |
第四章:真定贾氏家族的家风与着述 |
第一节 真定贾氏家族的家风 |
第二节 真定贾氏家族的着述 |
第五章:真定贾氏家族的衰落 |
第一节 真定贾氏在南宋的情况 |
第二节 真定贾氏的衰落过程 |
第三节 真定贾氏的衰落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真定贾氏家族部分成员墓志拓片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 ——以江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1.4.1 研究贡献 |
1.4.2 研究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
2.1.1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 |
2.1.2 高标准农田绩效的概念 |
2.1.3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的概念 |
2.2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1 土地供给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土地评价理论 |
2.3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方法探讨 |
2.3.1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3.2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
3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3.1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1.2 评价框架选取分析 |
3.1.3 指标选取分析 |
3.1.4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3.2 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3.2.1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2.2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
4.1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
4.1.1 粮食总体概况 |
4.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状 |
4.2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 |
4.2.1 外部问题 |
4.2.2 内部问题 |
4.3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 |
5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5.2 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
5.2.1 绩效评价结果 |
5.2.2 评价结果分析 |
5.3 对策及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明代江西巡检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明代巡检司研究现状 |
二、江西巡检司的沿革 |
(一)南昌府 |
(二)瑞州府 |
(三)九江府 |
(四)南康府 |
(五)饶州府 |
(六)广信府 |
(七)建昌府 |
(八)抚州府 |
(九)吉安府 |
(十)临江府 |
(十一)袁州府 |
(十二)赣州府 |
(十三)南安府 |
三、江西巡检司的分布 |
(一)巡检司设置的时段分析 |
(二)巡检司分布的地区分析 |
(三)巡检司的调整 |
四、江西巡检司的职能 |
(一)缉捕盗贼 |
(二)盘诘缉捕 |
(三)督兴工程 |
(四)巡缉私盐、私茶 |
(五)代征税收 |
(六)地方教化 |
五、巡检司的人员构成及特征 |
(一)巡检 |
1.巡检的品秩、俸禄 |
2.出身及升迁 |
3.衙署建制 |
4.地位及际遇 |
(二)弓兵 |
1.弓兵的数量 |
2.弓兵的选充方式 |
六、巡检司的绩效与衰败 |
(一)巡检司与其他 |
1.巡检司与卫所 |
2.巡检司与里甲、里老 |
(二)巡检的绩效与衰败 |
1.巡检司利弊两面观 |
2.巡检司的衰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
(10)大理下关商会的组织变迁和金融职能研究(193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旨趣及价值 |
二、时空范围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五、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下关商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初步发展 |
第一节 明清至民国初年滇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
一、明至清中叶滇西北经济文化的变迁 |
二、清末至民国初年滇西北绅商群体的崛起 |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政局的变迁 |
一、云南军都督府的成立及唐继尧政府的治理 |
二、龙云主滇时期的“新云南”建设 |
三、战后卢汉政府的治理及云南政局的演变 |
第三节 从“丝花会馆”到“下关商会” |
一、光绪年间“丝花会馆”的成立 |
二、民国初年“丝花会馆”向“下关商会”的转型 |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下关商会及其下属同业公会的组织变迁(1937~1945) |
第一节 委员会制时期下关商会及其下属同业公会的组织特征(1937~1943) |
一、全面抗战时期下关商业的发展及人民团体改组运动 |
二、委员会制时期下关商会及下属同业公会职员分布特征 |
三、国民党势力对下关商会及同业公会的介入情况 |
四、小结 |
第二节 理监事制时期下关商会及其下属同业公会的组织特征(1943~1945) |
一、理监事制时期下关商会下属同业公会的职能特点 |
二、理监事制时期下关商会职员分布特征 |
三、理监事制时期下关商会下属同业公会职员、会员分布特征 |
四、小结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下关商会的金融调控(1946~1949) |
第一节 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的金融背景及下关商会组织变迁 |
一、解放战争时期云南的金融背景 |
二、解放战争时期下关商会的组织变迁 |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下关商会的金融措施 |
一、金圆券发行前下关商会与地方金融 |
二、金圆券发行后下关商会与地方金融 |
第三节 下关商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地方金融治理角色探究 |
一、金圆券发行之前下关商会的金融治理角色探究 |
二、金圆券发行之初下关商会的金融治理角色探究 |
三、金圆券发行后期下关商会的金融治理角色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信丰财政崛起有三招(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性电商模式下的政府治理 ——以赣南家具产业为例[D]. 蒙诺羿.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3]明清粤西州县佐杂的布局与辖区研究[D]. 廖望. 暨南大学, 2020(04)
- [4]中部欠发达地区市域空间开发与规划研究 ——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D]. 谭诗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效果评价与完善路径研究[D]. 刘梦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实施与驱动机制研究[D]. 沈娟.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7]北宋真定贾氏家族研究[D]. 李亚辉. 河北大学, 2020(08)
- [8]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 ——以江西为例[D]. 杜文萱.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9]明代江西巡检司研究[D]. 聂万礼.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10]大理下关商会的组织变迁和金融职能研究(1937~1949)[D]. 罗杨焱.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