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回收的概况及若干问题

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回收的概况及若干问题

一、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况及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卫峰[1](2005)在《中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磷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磷矿资源已经被国家列为2010年以后的紧缺资源,为了明确我国磷矿资源的供应、利用现状及其对我国磷肥产业的影响,本文利用比较分析法、物质流动分析法、价值流动分析法、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我国磷矿资源的现状、应用中的流动去向、在磷肥产业各环节的增值特点,以及对整个磷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磷矿资源与美国和摩洛哥相比优势微弱,而且消耗巨大,实际磷矿回采率仅45%。根据现有开采水平和消费量估算,世界磷矿可以满足100年内的需求,但是中国P2O5≥30%的富矿资源仅能利用到2014年。我国磷肥产业链中资源的利用效率仅为39.5%,每生产一吨磷肥(P2O5)需要消耗2.53吨磷矿资源(P2O5),我国高浓度磷复肥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成本。 磷肥产业链中磷肥加工环节增值最多,占整个产业增值的57%,整个环节中毛利大小顺序为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对比所有产品的增值趋势,增值幅度大小顺序为硝酸磷肥>复合肥>磷酸二铵>磷酸一铵>重过磷酸钙>过磷酸钙(钙镁磷肥)。我国磷肥产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我国磷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竞争力弱,关键因素是生产成本高,其中磷矿资源的影响力要显着高于其他资源的影响力。最后,针对我国磷矿资源合理利用及磷肥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若干建议。

陈群胜[2](2011)在《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优先模式。我国根据自身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所呈现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和难循环”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利用方式,转变工业发展模式。而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为核心内容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将内在地支撑着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由此,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注重利用已有的理论成果,综合减物质化、产业生态学研究途径、系统研究方法和一般均衡模型工具,对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试图为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实践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循环经济发展始于工业,这里所谓的工业,指涉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生产过程、原料及产品输入输出关系的产业。而发展模式转型,指推动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质变。研究不仅以产业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为着眼点,而且包含在系统质态改进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结构提升与演进及与此同时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一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研究认为,经济学的资源稀缺和外部性两大基本原理构成了循环经济的现实前提和理论基础,而物质平衡模型,本质上也正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模型。通过应用物质平衡模型(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和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数理方法分析与阐述,同时对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与特征的量化分析方法作进一步探讨,进而丰富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二是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方法体系及循环经济的工程实践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环节是形成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产业链,重视工业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提出了煤炭、化工、水泥和钢铁等典型工业发展转型的目标模式;三是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系统支持要素研究。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旧有生产消费方式具有巨大惯性,转型需要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为依托,需要观念、管理和制度等系统要素的合力推进和支持;四是以河南省一个县级市为案例开展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实证研究,给出区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具体的理论研究、实践模式和相关建议。其结果可为多产业并存区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观点,在新郑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被采用。新郑市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作为河南省循环经济施点单位正在报批中。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性有新的认识。在系统论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及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前提与理论基础上,对经济增长内涵进行扩展研究,通过自然资本价值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及工业循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分析并阐述了工业经济增长应符合S型发展规律,而转变工业发展模式正符合了这样的规律性要求。(2)构架和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模型,从而对循环经济系统仅描述性分析提升至量化分析,使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更趋完善。应用物质平衡模型(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和构架的系统成本效益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论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同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系。(3)论述了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系统支持要素,以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认为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区别与过去所倡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单一目标。以深层生态学的视角从哲学基础即文化构成的观念以及技术、管理、制度层面探讨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系统条件。(4)研究提出了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方法体系。该方法与途径体现在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上,由此提出了煤炭、化工、水泥和钢铁等工业发展转型的典型目标模式,区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规划设计的一般框架和方法。

王海龙[3](2007)在《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以安宁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形式。但在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都处于发展初期,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循环经济和工业循环经济上。而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尚在探索之中。因此,系统地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由于本文研究内容属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综合研究,为使其具有多维性、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了整体研究与个案相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与案例的实际相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本文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入手,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学、环境科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在对循环经济理论充分研究、分析、总结和提升的基础上,对安宁市循环经济发展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方面。第一,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说明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较之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第二,对外部性问题和循环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第三,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方法论;第四,对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和区域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进一步提出了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概念和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架的方法,并从保障区域循环经济顺利实施的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在以安宁市为例的循环经济实证研究方面。第一,从安宁的具体情况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得出安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安宁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模式;第二,根据安宁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对安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延伸钢铁、磷、盐三大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及发展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研究;第三,提出了保障安宁循环经济顺利实施的具体措施。

夏克立[4](2002)在《利用含氟废气生产无机氟化物和白炭黑的新方法》文中认为介绍一种无机氟化合物和白炭黑生产的新方法。依据磷肥生产排出含氟废气中的四氟化硅和氟化氢含量的不同 ,以氟化铵和 /或氨进行吸收 ,得到高浓度的氟硅酸铵溶液。氟硅酸铵溶液用液氨、气氨进行氨化处理后实施分离 ,固相经洗涤、干燥后即可得到白炭黑产品 ,液相为高浓度的氟化铵溶液 ,以此为起点 ,可以生产多种无机氟化合物 ,如氟化铵、氟化钾、氟化钠、冰晶石等。本方法的实施既能较彻底地消除磷肥尾气中氟、硅的污染 ,又能较充分而又有效地将其转化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氟、硅产品。

蒲文兴,陶孟娴[5](1977)在《磷肥生产中主要有害因素的影响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一个“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伟大群众运动正在深入发展,工农业战线捷报频传,形势喜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向前发展,各地县、社办的小化肥厂、磷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这对促进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生产过程中将带来一

王振刚[6](2004)在《湖北省磷肥生产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在编制“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经预测2005年中国需要磷肥1050~1100万吨P2O5,2015年需要1150~1200万吨P2O5。然而,在磷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磷肥生产所排放的砷、氟、磷石膏等污染物也日益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剧。因此,为进一步减少磷肥生产环境影响,增强磷肥生态环境友好度与竞争力,本文以黄麦岭和大峪口磷肥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湖北省磷肥生产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以期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磷肥工业进一步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是一种对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产生的压力进行识别和量化的工具。本文在简要介绍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发展、应用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湖北省及全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建立了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模型。该模型针对磷肥生产所造成酸化、富营养化、固体废物、烟尘和粉尘、生态毒性五个方面的环境影响,以1999年区域或局地环境污染状况为根据,计算了1999年标准人当量基准值,并估计2005年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计算了各种环境污染类型所占的权重。然后将实际磷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依照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并计算了各种环境影响类型的环境影响潜值。 研究结果表明,黄麦岭磷肥生产造成的酸化、富营养化、固体废物、烟尘和粉尘、生态毒性五种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0.035、0.113、69.7、0.029、10.41;大峪口磷肥生产造成的五种环境影响潜值分别为0.097、0.0277、86.93、0.125、0.327。由此可见,在磷肥生产所造成的五类环境影响中,固体废物环境影响潜值最大,是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同时,酸化、富营养化、烟尘和粉尘、生态毒性四种环境影响潜值仍较大,也不可忽视。 由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主要建议,(1)湖北省应利用本省磷矿资源丰富的条件发展磷肥产业,可将磷肥厂建设在磷矿矿区附近,以减少磷矿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2)在磷肥生产的同时,应根据磷肥生产氟化物排放量大的特点,大力进行副产品的生产,如利用氟化物生产氟化铵等。(3)加强对无组织污染物排放的管理,将产生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粉尘、氟化物的设备厂房密闭,并装备除尘脱氟系统。(4)固体废物产生的环境污染是湖北省磷肥生产造成的主要污染,应加快开发研究废渣综合利用的多种途径,如将硫铁矿渣应用于水泥生产,将磷石膏渣应用于石膏板的制作等,以此来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量。(5)由专人专班对污染物处理进行管理,防止由于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事故使得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加重。

张金耀[7](2013)在《硝酸磷肥生产中酸不溶物的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硝酸磷肥生产中使用的磷矿中的杂质是在其形成或者开采时产生的,主要有石英等矿物质,其中大部分并不溶于硝酸,从而成为酸解液中的酸不溶物。酸不溶物的分离问题在我国硝酸磷肥生产中显得更加严重和突出,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磷矿储量非常丰富,富矿却只有极小比例,绝大多数为中、低品位的磷矿,即P205含量偏低,杂质较多,特别是酸不溶物含量竟然高达12%-14%。硝酸分解磷矿得到的分解液中的酸不溶物会随着物料到达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操作单元,对设备和产品质量有很不利影响。国内外研究机构以及生产单位对硝酸磷肥生产装置中酸不溶物分离系统的改造措施大多局限于设备结构设计,绝大多数的分离方式都是采用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等分离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酸不溶物对生产的不利影响,但还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酸不溶物的分离率只达到20%左右,与理想的分离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现场考察实际情况,考虑采用絮凝沉淀的思路进行酸不溶物的分离研究。在水处理行业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便是絮凝沉淀法,是一种经济、方便、处理效率很高的水处理技术。絮凝剂是一类可使把溶液中的悬浮颗粒或者胶体聚集在一起形成可视絮状沉淀的物质。絮凝剂作用于水中的悬浮颗粒或胶体的表面所带电荷,使其失去稳定性;然后在分子力的作用下,水中细小胶体和分散颗粒相互碰撞形成絮体,随着其尺寸和质量的不断变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大量可视沉淀。在酸解液中,粒度较小的酸不溶物的存在状态与废水中的杂质相同,胶体和悬浮颗粒是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可以采用化学凝絮的方法对硝酸磷肥生产过程中的酸不溶物进行分离,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絮凝剂种类繁多,影响絮凝沉淀效果因素也多种多样。所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化学絮凝原理,在实验室采用各种有机、无机絮凝剂进行分离试验,筛选有效絮凝剂、研究改良有效絮凝剂,并计算出有效絮凝剂的最佳用量。实验部分为三个步骤:絮凝剂海选实验、絮凝剂优选试验及有效絮凝剂的最佳用量实验。经实验筛选及改性,7#、8#、9#和13#絮凝剂是分离效果较好的絮凝剂,其中7#絮凝剂和8#絮凝剂的酸不溶物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经过进一步实验可知,9#絮凝剂和13#絮凝剂仍需进行进一步的改性来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尹絮凝剂和8#絮凝剂在温度为60℃、酸解液200mL时的最佳用量分别是:最佳添加量为2mL和最佳配制浓度0.5%;最佳添加量为10mL和最佳配制浓度0.1%。在化学絮凝沉淀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使用螺旋沉降式离心机改进酸不溶物的分离系统,以期到达获得更好的实际分离效果。

上海长征综合化工厂[8](1976)在《普钙生产中氨法流程回收氟制冰晶石试生产》文中研究表明 一、前言随着我国磷肥工业的飞跃发展,磷肥生产中含氟废气的消除和综合利用,已日益成为有关工农业战线上的迫切愿望,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磷肥战线广大职工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综合利用很重要,要注意。”的教导,多年来,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为消除磷肥生产中的含氟废气的危害方面进行了不少工作,对于综合利用回收氟气制取工业氟盐方面也尽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处理含氟废气和回收利用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陈胜男[9](201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温室效应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中国肩负着更重的节能减排责任。政府在我国“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都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列入其中,并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贵州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对落后,而资源型产业是贵州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其发展的好与坏会对贵州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贵州资源型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来破解贵州低碳跨越式发展的最优模式。本文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对贵州资源型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敏感度系数和区位商进行了计算分析,论证了贵州资源型产业是贵州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贵州资源型产业存在生产效率低、生态效益欠佳的双重困境;继而提出破解思路:通过产业集群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循环经济解决生态问题,但是传统的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模式都不能解决双重困境,循环产业集群模式才是能够推动贵州经济低碳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材料整理和文献参考,找到已有的集群基础、循环经济基础和生态工业园区基础;本文以循环产业集群理论为依据,从产业组织模式视角入手,对贵州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贵州循环资源型产业集群构建思路;最后在激励政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三方面提出推动贵州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以循环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结合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实际,以煤电为中心构建了贵州循环资源型产业集群网络。并提出贵州循环资源型产业集群是不能一蹴而成的,它的构建要以“对已有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升级”、“对已有的循环经济基地进行集群化升级”为基础,在这两种模式逐渐成熟后,才能最终形成循环产业集群网络。本文对贵州省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并对贵州省“四个一体化”目标提出了具体思路。

任源滨[10](1983)在《工业污染防治途径的探讨》文中提出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宣布了我国今后20年建设的宏伟目标,即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总规模增加三倍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工业污染不相应增加,反而减少,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是一个重要问题。它既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又是保证实现经济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方面。

二、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况及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况及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磷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的获取
    2.6 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 中国、美国、摩洛哥磷矿资源优势及开发战略比较分析
    3.1 磷矿资源优势与劣势分析
    3.2 磷矿资源远景供应和需求预测
    3.3 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3.4 小结
第四章 磷肥生产中磷的流动及其环境影响
    4.1 定义和参数
    4.2 中国磷矿资源的消费去向和利用效率
    4.3 中国高浓度磷肥发展的环境成本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磷肥产业价值链分析
    5.1 中国磷肥产业链基本情况
    5.2 产业各环节的价值分配
    5.3 不同产品的增值特点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磷矿资源对磷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 中国磷肥产业竞争力现状
    6.2 产品成本分析
    6.3 资源因素综合评价
    6.4 小结
第七章 提高磷矿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1.1.1 经济发展的资源问题
        1.1.2 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1.1.3 重化工业超常发展的负面效应
        1.1.4 资源环境约束的技术路线根源
        1.1.5 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循环经济认识的主要区别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线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2.1.1 循环经济概念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
        2.1.3 循环经济的研究范畴
        2.1.4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1.5 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2.2 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理论
        2.2.1 资源稀缺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本理论
    2.3 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
        2.3.1 工业生态学理论
        2.3.2 生态工业基础理论
        2.3.3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经济系统模型构建与辨析
    3.1 循环经济系统物质循环模型
        3.1.1 传统物质循环模型分析
        3.1.2 广义物质循环模型的提出
    3.2 循环经济系统物质平衡模型辨析
        3.2.1 系统物质平衡模型概念与条件
        3.2.2 基于物质平衡模型的分析
        3.2.3 物质平衡模型修正及理论意义
    3.3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分析
        3.3.1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3.3.2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与“3R”关系分析
        3.3.3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的作用与意义
    3.4 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与特征量化分析
        3.4.1 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内企业物质流关系分析
        3.4.2 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关键种企业的识别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
    4.1 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本变化的一般关系
        4.1.1 自然资本的概念及分类特征
        4.1.2 自然资本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4.1.3 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本要求
    4.2 工业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4.2.1 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分析
        4.2.2 区域生态足迹定量分析
    4.3 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4.3.1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分析
        4.3.2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4.3.3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发展转型典型模式与技术研究
    5.1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方法与途径研究
        5.1.1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方法创新体系
        5.1.2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途径分析
    5.2 工业发展转型典型模式研究与分析
        5.2.1 煤炭工业发展模式
        5.2.2 钢铁工业发展模式
        5.2.3 水泥工业发展模式
        5.2.4 化学工业发展模式
    5.3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与技术体系
        5.3.1 技术转型与链接技术
        5.3.2 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系统要素分析
    6.1 认识论的转型与提升
        6.1.1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升
        6.1.2 重估自然资本价值研究
        6.1.3 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
    6.2 体制转型与制度安排
        6.2.1 体制与制度的一般属性
        6.2.2 循环经济对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
        6.2.3 体制转型与制度安排
    6.3 管理理念转型与管理准则
        6.3.1 市场和政府行为失灵分析
        6.3.2 管理理念与转型分析
        6.3.3 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准则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实证研究
    7.1 新郑经济发展现状
        7.1.1 区位条件及优势
        7.1.2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7.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原则及目标
        7.2.1 发展模式转型的原则
        7.2.2 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模式
        7.2.3 发展的主要目标
        7.2.4 发展的主要指标
    7.3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规划设计研究
        7.3.1 煤炭工业
        7.3.2 建材工业
        7.3.3 化学工业
        7.3.4 医药工业
        7.3.5 食品工业
        7.3.6 烟草工业
    7.4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设计
        7.4.1 发展总体思路与方式
        7.4.2 循环经济工业空间秩序规划
        7.4.3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7.5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建设
        7.5.1 基础资源集成方法研究
        7.5.2 可持续消费体系构建
        7.5.3 建立绿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7.6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行动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丰富了循环经济理论
        8.1.2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路径选择是关键
        8.1.3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是过程性创新工程
        8.1.4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合力推进
    8.2 展望与建议
        8.2.1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
        8.2.2 行业和企业发展模式转型
        8.2.3 技术改进与替代规律研究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获奖或鉴定项目
致谢

(3)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以安宁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特点
        1.2.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2.2 论文研究的特点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区域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2.1 循环经济内涵及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2.2 循环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1 环境资源外部性问题探讨
        2.2.2 循环经济解决的主要问题
    2.3 区域循环经济的特点及理论构架
        2.3.1 区域发展理论简述
        2.3.2 区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2.3.3 区域循环经济的特点
        2.3.4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3.5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意义
    2.4 区域循环经济的方法论
第三章 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3.1 结构要素
    3.2 循环体系
    3.3 循环机制
第四章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4.1 循环经济模式介绍
        4.1.1 循环经济基本模式
        4.1.2 循环经济模式比较
        4.1.3 对我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启示
    4.2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架
        4.2.1 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概念
        4.2.2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架的方法
    4.3 保障措施
        4.3.1 制度保障
        4.3.2 资金保障
        4.3.3 技术支撑
        4.3.4 宣传教育
第五章 安宁市循环经济实证研究
    5.1 安宁市概况
        5.1.1 自然情况
        5.1.2 经济发展
        5.1.3 环境现状
        5.1.4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5.2 安宁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5.2.1 有利条件
        5.2.2 存在的问题
    5.3 安宁市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构架
    5.4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5.4.1 延伸三大产业链
        5.4.2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及发展废弃物资源化产业
        5.4.3 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5.4.4 社会生活层面发展重点
    5.5 实施措施
        5.5.1 实施机制
        5.5.2 企业层面实施措施
        5.5.3 行业及园区层面
        5.5.4 政府层面实施措施
        5.5.5 社会生活层面实施措施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湖北省磷肥生产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1.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及其特点
        1.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步骤
        1.1.3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1.1.4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
    1.2 我国磷肥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磷肥的种类和生产方法
        1.2.2 磷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3 湖北省磷肥生产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情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磷肥生产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2.1 目标定义和范围界定
        2.1.1 目标定义
        2.1.2 范围界定
    2.2 清单分析
    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3.1 分类
        2.3.2 特征化
        2.3.3 影响评价模型的建立
        2.3.4 影响评价模型参数的确定
    2.4 生命周期解释
第3章 黄麦岭磷肥生产生命周期评价
    3.1 黄麦岭磷肥生产概况
    3.2 黄麦岭磷肥生产的主要工艺
        3.2.1 采矿的主要生产工艺
        3.2.2 选矿的主要生产工艺
        3.2.3 硫酸的主要生产工艺
        3.2.4 磷酸的主要生产工艺
        3.2.5 磷铵的主要生产工艺
        3.2.6 合成氨的主要生产工艺
    3.3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3.3.1 废气
        3.3.2 废水
        3.3.3 废渣
    3.4 清单分析
        3.4.1 磷肥生产废气排放情况
        3.4.2 磷肥生产废水、污水排放情况
        3.4.3 磷肥生产废渣排放情况
    3.5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3.6 生命周期解释
第4章 大峪口磷肥生产生命周期评价
    4.1 大峪口磷肥生产概况
    4.2 大峪口磷肥生产的主要工艺
        4.2.1 采矿的主要生产工艺
        4.2.2 选矿的主要生产工艺
        4.2.3 硫酸的主要生产工艺
        4.2.4 磷酸的主要生产工艺
        4.2.5 重钙的主要生产工艺
    4.3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4.3.1 废气
        4.3.2 废水
        4.3.3 废渣
    4.4 清单分析
        4.4.1 磷肥生产废气排放情况
        4.4.2 磷肥生产废水排放情况
        4.4.3 磷肥生产废渣排放情况
    4.5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6 生命周期解释
第5章 湖北省磷肥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和建议
    5.1 磷肥行业环境污染状况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1.1 磷肥行业主要环境污染状况
        5.1.2 磷肥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2 湖北省磷肥行业清洁化生产技术现状
    5.3 湖北省磷肥行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硝酸磷肥生产中酸不溶物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硝酸磷肥的生产流程
    1.2 酸不溶物对硝酸磷肥生产的影响
    1.3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4 絮凝剂法处理酸性不溶物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絮凝原理和酸不溶物的性质
    2.1 絮凝剂的分类与性质
        2.1.1 金属盐类絮凝剂
        2.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2.1.3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1.4 微生物絮凝剂
        2.1.5 复合絮凝剂
    2.2 水中杂质的分类
    2.3 胶体的性质
    2.4 实验中所处理的酸不溶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絮凝沉淀实验的影响因素
    3.1 絮凝剂对絮凝沉淀的影响
        3.1.1 絮凝剂分子量大小
        3.1.2 絮凝剂的结构组成
        3.1.3 絮凝剂的离子或官能团
        3.1.4 絮凝剂的添加量
        3.1.5 絮凝剂的浓度
        3.1.6 絮凝剂的添加方式
    3.2 酸解液对絮凝沉淀的影响
        3.2.1 酸解液的pH值
        3.2.2 酸解液的温度
        3.2.3 酸解液的浓度
        3.2.4 酸解液的固含物
    3.3 其他因素的影响
        3.3.1 搅拌速度和时间
        3.3.2 沉降的时间
        3.3.3 固液分离工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絮凝剂海选实验
        4.1.1 实验的原料、试剂和仪器
        4.1.2 实验步骤
        4.1.3 实验现象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絮凝剂优选试验
        4.2.1 实验的原料、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3 实验现象
        4.2.4 实验数据
        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四种絮凝剂的添加量对酸不溶物沉降分离性能的影响
        4.3.1 实验的原料、试剂和仪器
        4.3.2 实验步骤
        4.3.3 实验现象
        4.3.4 实验数据
        4.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絮凝剂的最佳浓度和添加量试验
        4.4.1 7~#絮凝剂的最佳浓度和添加量试验
        4.4.2 8~#絮凝剂的最佳浓度和添加量试验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酸不溶物的去除率
    4.6 经济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产生的背景
        1.1.2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1.1.3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1.2.1 国内外对资源型产业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评述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及方法思路
        1.3.1 本文将要侧重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的整体结构及框架
        1.3.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环境相关理论
        2.1.1 自然资源及资源型产业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2 低碳经济理论
        2.2.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2.2.2 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
        2.2.3 产业低碳化的内涵
    2.3 产业链相关理论
        2.3.1 产业链的内涵
        2.3.2 产业价值链
        2.3.3 产业生态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3.1 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3.1.1 贵州省的自然资源优势及资源开发情况
        3.1.2 资源型产业在贵州的地位与作用
        3.1.3 贵州跨越式发展目标离不开资源型产业的带动
    3.2 目前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2.1 生产效率低下
        3.2.2 环境效益欠佳
        3.2.3 双重困境阻碍贵州低碳跨越式发展进程
    3.3 破解思路
        3.3.1 通过产业集群提高生产效率
        3.3.2 通过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3.3.3 通过循环产业集群实现贵州低碳跨越式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贵州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模式构建及对策建议
    4.1 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分析
        4.1.1 产业集群基础
        4.1.2 循环经济基础
        4.1.3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4.2 贵州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模式探索
        4.2.1 对已有的资源型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升级
        4.2.2 对已有的循环经济基地进行集群化改造
        4.2.3 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循环资源型产业集群
    4.3 促进贵州资源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4.3.1 出台相关产业低碳化的激励政策
        4.3.2 加快相关硬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
        4.3.3 强化相关软环境与低碳氛围营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5.1.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5.1.2 取得的成果与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5.2.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5.2.2 研究成果的价值及意义
    5.3 进一步地研究与展望
        5.3.1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5.3.2 进一步的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况及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磷肥产业竞争力的影响[D]. 张卫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2]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 陈群胜. 上海大学, 2011(05)
  • [3]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以安宁市循环经济发展为例[D]. 王海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4]利用含氟废气生产无机氟化物和白炭黑的新方法[J]. 夏克立. 磷肥与复肥, 2002(03)
  • [5]磷肥生产中主要有害因素的影响及防治[J]. 蒲文兴,陶孟娴. 卫生简讯, 1977(04)
  • [6]湖北省磷肥生产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D]. 王振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4(03)
  • [7]硝酸磷肥生产中酸不溶物的分离研究[D]. 张金耀.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1)
  • [8]普钙生产中氨法流程回收氟制冰晶石试生产[J]. 上海长征综合化工厂. 化肥工业, 1976(01)
  • [9]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研究[D]. 陈胜男. 贵州财经大学, 2013(05)
  • [10]工业污染防治途径的探讨[J]. 任源滨. 经济问题, 1983(03)

标签:;  ;  ;  ;  ;  

磷肥生产中“三废”处理回收的概况及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