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两极分化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赵剑宏[1](2013)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刘一帆[2](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维的发展及能力的提升等一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为期六年的学习过程中,小学数学学习难度逐年提升,学习内容也逐渐增加。这些复杂性的变化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还因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方式、课堂评价方式以及师德建设方面的不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家长对待学生学习的不良态度等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小学高年级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根据这个现象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长垣县X小学六年级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该年级学生六年间期末考试成绩及其变化情况,找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根据成绩分化的具体表现分析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总结的对策能够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帮助。本篇论文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一是分析以前学者对学生成绩分化的研究找到自己的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为依据进行本篇论文的研究;二是根据自己实践所在的学校,深入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六年间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在成绩分析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并且两极分化程度加剧。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性别差异的特征。在成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课堂,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会造成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知识接受缓慢、完成作业困难等一系列的学习问题。三是发放问卷调查以及对家长和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理清楚致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难度提升三个方面。最后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三条原因,分析出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从培养学困生学习品质和习惯、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三个方面进行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抑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成绩分化的现象。
王文君[3](2017)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及改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网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英语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第二语言,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世界交流与国际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习英语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极分化”现象,如果对该现象不加以重视,那势必会影响农村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发展,不利于农村初中学生掌握这门国际语言,同时也违背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需积极面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教与学的“两极分化”现象,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有效遏制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为培养合格的初中学生,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奠定农村初中学生英语终身学习基础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采取文献分析法、访谈调查法以及观察法等,对J省Y市J区的5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J省Y市J区的5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的减少提供帮助。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第二部分首先对本问所要研究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结合访谈调查记录以及观察,对J省Y市J区的5所农村初中英语“两极分化”主要表现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Y市J区D片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分别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方面展开研究;第四部分是Y市J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策略。根据成因提出了:社会、学校、家庭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完善学校管理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是文章的结语。
许潇[4](2020)在《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长久以来,物理学科被认为是高中阶段最难懂、难学、难教的学科,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学科正面临着被弃学、弃选的尴尬境地,导致很多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过早地放弃了物理学习,进一步加大了成绩分化现象。在高中这一基础教育学段,物理成绩的过度分化,不仅不利于课标中强调的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落实,不利于教师制定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对成绩分化现象做出描述,对影响成绩分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抑制成绩分化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界定相关概念后,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展开调查。通过分析油田B校2019年高考各科成绩数据,对比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高考成绩分化程度。收集几所学校三届毕业生的物理高考成绩和高一高二年级连续八次物理考试成绩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同一届不同学校学生,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同校同届男女生的成绩样本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差异系数等数据分析,调查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对物理成绩分化现象做出了描述。同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家庭关系、学校教育环境等因素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均值的方差分析,将结果与访谈相结合,得出了以上几个因素对成绩分化现象的影响。本文对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物理高考成绩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化现象;不同学校同一届学生各阶段成绩分化的程度和分化趋势有所不同,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的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但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和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是成绩分化的两个高峰;男女生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大多数阶段下女生群体的成绩分化程度要高于男生。结合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导致物理成绩分化;家庭关系差异和家长在学习管理上的参与度差异导致成绩分化。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平等加剧成绩分化,不同学校各因素上的差异影响成绩分化。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
吴青素[5](2012)在《两极分化下小学英语教学均衡发展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国家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我市于2001年秋季起统一使用PEP小学英语教材,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奠定学习英语的基础。然而十年过去了,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却出现了从刚开始感觉新鲜有趣到后来的焦虑、厌倦、反感的两极分化迹象,特别是到了小学高段,随着英语难度的加大,分化尤为严重。况且英语是一门外国语言,不同于语文,无论你语文成绩怎么差,与人交流是不存在障碍的。而英语就不行,它没有一个语言环境,一旦出现分化,那部分对英语兴趣索然的学生不仅不会做简单的交流,课本也看不明白,上课更是听不懂,仿佛置身与另类。甚至出现了学生因不喜欢上英语课而产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厌倦和对英语教师的逃避、对立。据调查,初中教师面对这些基础不一、程度参差不齐的毕业生,均普遍感到比以前难教,一时也难以适应。因而,如何有效克服小学英语教学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已成了当前的一个热门课题,也到了现在亟需解决的攻坚阶段。基于“注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前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则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一个基本责任,必须得解决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的严重两极分化现象。本文运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小学英语教育学、有效教学等理论,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我市各校英语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及失衡归因进行研究,着重剖析小学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建设性地提出解决两极分化,促进我市小学英语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以便从理论视角更好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论文共分为五章节。第章节为引论,说明选题的背景、意义和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章节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我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第三章节是我市小学英语教学两极分化失衡研究,着重剖析失衡的归因;第四章节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两极分化失衡的现状提出均衡发展的改进策略;最后是结语与展望。
张羽[6](2020)在《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十分普遍,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英语教育非常不利,因此解决这一难题迫在眉睫。本文以通化市朝鲜族学校、通化县朝鲜族学校、柳河县朝鲜族学校、辉南县朝鲜族学校以及集安市朝鲜族学校中的初中学优生和学困生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德(1958)“归因理论”、凯利(1967)“方差模型理论”、佐野良伍郎(1980)“双因素说”以及巴班斯基(1978)“同心圆说”,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和成绩收集作为研究工具,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1)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初中阶段英语学习是否存在两极分化?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状如何?2)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分别有哪些以及原因分别是什么?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时,本文采用了 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随着九年级学习知识的深入,两极分化趋势在中考成绩中充分体现。但在师资、生源较好的通化市朝鲜族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则并不明显。2)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意志力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以上四个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学优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力方面均明显好于学困生。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学校因素有教材因素和教师因素。七年级教材内容与小学英语知识点重复比例大,八、九年级教材难度的增加使学困生很难适应,这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客观因素。另外教师“重优轻差”的教学理念以及“偏快、偏难”的教学设计也加剧了两极分化的产生。但是教师的评价方式不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因素。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程度和未来期望是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研究表明:学优生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注度和期望值明显高于学困生家长。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学生要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树立远景学习目标,利用好课堂时间并做好作业,以及多向学优生学习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平时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调整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并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家长要多与孩子、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并要对孩子未来的英语学习做好规划。
袁燕华[7](2013)在《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趋频繁,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已经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来进行教学的,语言环境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英语学习者接受语言输入和技能培养的首要来源。因此,承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无疑成为影响我国英语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如何构建开放、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而作为教师教育中重要一环的在职教育也日益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首要课题。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英语教师在职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交流与互动缺失、教师的认知与反思关注不足、培训工作缺乏后续跟进等弊端,以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发展教师反思能力为目标的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并以这一模式在一项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的具体运用为个案,探讨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模式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中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在职教育模式的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拓宽教师教育的研究思路,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英语教师在职教育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含哪些互动形式?各种互动形式对于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有何作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2.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教师的反思能力?3.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包括自我反思、师生互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四种互动形式,其中自我反思是核心,是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师生互动为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反馈,同伴互助构建载体,专业引领创设支架,四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成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又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运用于一项为期三年的初中英语教师校本教育实验项目中,以探讨这一模式在实践中运用的具体途径及其在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方面的有效性。研究者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分三个阶段(平台创设阶段、支架创设阶段和组织创设阶段)对模式进行了具体实施。从实验教师的教学日志和工作总结、实验班学生的周记、研究者与实验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访谈可以看出,三年的校本教师教育使得教师在教学探究与专业学习两方面的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者将这些成绩归于多元合力教育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求与情感的关注和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四个主要因素。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模式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并对其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四大主要问题—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师生互动和自我反思四种互动形式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尽管本研究只将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在一次特定的校本教师教育中进行了运用,研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相信它将会为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后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提供经验与启示,从而更好地完善与充实这一模式,改善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提升我国各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我国英语教育的整体水平。
蔺燕[8](2014)在《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基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延长受教育年限,增加教育经费拉动内需以及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因素,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扩招之后,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扩招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扩大了民众受教育范围,从而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扩招带来生源素质、教学质量等一些列问题。高等教育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应兼顾教育公平,客观面对生源的差异化现象。同时,高等院校在数量、规模、办学层次等方面也作出了调整。多元化的办学层次,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肩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标准。高等教育应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随着大众化步伐的加快,西藏自治区也面临着高校扩招的局面。西藏民族学院作为西藏自治区办在内地的一所高等院校,其招生的范围从区内扩大到区外部分省份。受高考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影响,加上民族文化、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等影响因素,扩招带来最严峻的生源质量问题,表现为区内生源基础知识水平与区外生源差距过大。因此,学校采取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针对知识水平差异悬殊的生源状况,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因材施教,使之能够获得自身最大限度的发展。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一方面解决了生源基础知识差距过大带来的教学难题,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文章就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的背景、具体实施办法、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调查,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该项教改的特色及其优劣,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该教学改革的改进意见。应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专业培养应以过程为导向,明确专业分类型教学的考评标准;鼓励高校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整政策导向,缩减不同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差距;同时,在学生入校前开展预科教育。以此期望,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后期学者进一步研究做参考,为西藏民族学院教改人员制定教改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沈雪秋[9](2007)在《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归因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势不可挡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的浪潮,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增多,必然对我国外语人才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种类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主动融入国际交流是目前乃至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而我国更多的学生是在中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学阶段英语基础的好坏,对今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其身心的发展还相当不成熟、不稳定,表现出明显的动荡性、偶然性和易变性。初中学生在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分化的年龄越来越小,比例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严重。本文运用归因理论,以及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进行归因研究。归因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之一,它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学习行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他是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德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感知,而不是事件本身。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是归因理论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韦纳将归因理论系统化、完整化,把归因、情感和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行为的三维归因模式,并且将该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他着重分析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现象,它是解释学习动机最有系统的理论。归因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辨证地分析内因和外因对行为的影响;具体分析稳定原因和非稳定原因的作用;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要看到主观努力。归因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区分有效线索和参考线索;分析对应关系;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分析特殊效果(条件)。运用归因的原理,笔者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造成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英语学科特点及教材因素诱发两极分化;(2)初中学生自身的内在差异导致两极分化;(3)初中英语教师自身的素养催化两极分化;(4)家庭环境影响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针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1)激发初中英语学困生兴趣动机;(2)重视英语学困生策略指导;(3)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4)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英语的环境。总而言之,影响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但是只要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对分化现象共同关注,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并且采取积极措施,就能对两极分化现象实行有效的遏制,就能转化差生,缩小分化,使差生不再差,好学生好上加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提高初中基础英语教学质量。
齐元成,杨海兰[10](2020)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结题报告编号:JKY8930时间:2019年1月——2020年3月一、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自2001年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以来,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了。如今,第一批在小学接受正规英语教育的学生已跨入了中学阶段。对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对基本的英语交流用语、简单的交流句型、英语语音发音等有了一定的基础的他们,当进入初一以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小学英语的延续,也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这时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走向两个极端:
二、防止两极分化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止两极分化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 |
引言 |
第一节 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及外语教学发凡 |
一、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 |
二、蒙古族外语教学发凡 |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
一、起步期(1947~1965年) |
二、徘徊期(1966~1976年) |
三、恢复期(1977~1998年) |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
第三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沿革 |
一、起步期(1947~1961年) |
二、探索期(1962~1976年) |
三、调整期(1977~1998年) |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
第四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解读 |
一、政策制定者的解读 |
二、政策亲历者的解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 |
引言 |
第一节 调研地社会文化环境 |
一、调研地概况 |
二、锡林郭勒盟民族教育与语言使用概况 |
第二节 学生成绩分析 |
一、高考成绩分析 |
二、初中阶段成绩分析 |
三、小学阶段成绩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语学习者因素分析 |
引言 |
第一节 语言使用因素分析 |
一、语言使用前期调查概述 |
二、多语使用与评价 |
三、英语使用情况 |
第二节 英语学习情感因素分析 |
一、相关研究概述 |
二、学习目的 |
三、努力度 |
四、学习归因 |
第三节 英语学习需求因素分析 |
一、相关研究概述 |
二、英语学习条件需求 |
三、英语课堂学习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
引言 |
第一节 教师因素分析 |
一、相关研究概述 |
二、英语师资基本情况 |
三、英语教师语言能力 |
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
五、教学对象评价 |
第二节 硬件因素分析 |
一、相关研究概述 |
二、教材使用情况 |
三、教育技术利用情况 |
四、学习工具调查 |
第三节 英语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 |
一、研究概述 |
二、课堂教学评价 |
三、课堂教学实录 |
四、课堂教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语学习体系的探讨与建设 |
引言 |
第一节 英语起始学段的探讨 |
一、教育实践者的态度 |
二、学者观点和学术探讨 |
三、小学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
四、小学英语课程的综合评价和定位 |
第二节 英语学习内容的探讨 |
一、英语课程标准适切性调查与分析 |
二、语言课程价值定位的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完善英语学习体系的建议 |
一、制定外语课程发展规划 |
二、提升英语师资水平 |
三、加强英语学习环境建设 |
本章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成绩分化中不同学科及阶段的研究 |
(二) 关于成绩分化的成因研究 |
(三) 关于成绩分化的对策研究 |
(四)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小学高年级 |
(二) 学业成绩 |
(三) 成绩分化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理论依据 |
(一)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
三、解决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意义 |
(一) 学生发展的需要 |
(二) 教师教学的需要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具体体现 |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下降 |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加剧 |
(三)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个案调查 |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特征 |
(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性别差异 |
1. 小学阶段男生成绩分化比女生严重 |
2. 小学低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较女生明显 |
3. 小学高年级男生数学成绩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 |
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普遍性 |
2.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具有严重性 |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产生的学习问题 |
(一) 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
(二) 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
(三) 部分学生知识接受缓慢 |
(四) 部分学生完成作业困难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 |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身因素 |
(一) 学困生学习方法不当 |
(二) 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
(一) 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
(二) 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
(三) 教师教学环节缺失 |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难度提升 |
(一) 数学学科知识日趋复杂和抽象 |
(二) 学习内容质量和数量逐渐增加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应对对策 |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
(一) 重视学困生的数学思维锻炼 |
(二) 坚定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
(三)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
(四) 加强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
(五) 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
(一)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
(二) 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
(三) 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
(四) 努力打造轻松且有效的数学课堂 |
三、重视教学质量,增添数学学习的情景和趣味 |
(一) 数学学习内容趣味化 |
(二) 数学学习内容情景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及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教学“两极分化”的理解 |
1.3.2 初中各科教学“两极分化”的研究 |
1.3.3 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研究 |
1.3.4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研究 |
1.3.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访谈法 |
1.4.3 观察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内涵理解与调查研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解 |
2.1.1 农村初中 |
2.1.2 英语教学 |
2.1.3 教学“两极分化” |
2.1.4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理解 |
2.2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状调查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方法及过程 |
2.2.3 调查内容 |
第3章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
3.1 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因素 |
3.1.1 社会环境因素 |
3.1.2 家庭环境因素 |
3.2 来自学校方面的因素 |
3.2.1 小初衔接上重优轻差 |
3.2.2 教学评价体系忽视学困生 |
3.3 来自教师方面的因素 |
3.3.1 教学方法倾向优等生 |
3.3.2 教师的指导问题 |
3.3.3 职业道德需要重塑 |
3.4 来自学生方面的因素 |
3.4.1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
3.4.2 学生的心理 |
第4章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策略 |
4.1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
4.1.1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
4.1.2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4.1.3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渗透作用 |
4.2 创新学校教学管理方式,坚持全面发展 |
4.2.1 做好小初衔接,夯实英语基础 |
4.2.2 用好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4.2.3 完善评价方式,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
4.3 提升教师教育公平认知,调适“教”的“两极分化” |
4.3.1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
4.3.2 纠正教师的教学偏见 |
4.3.3 主动对学困生进行教学指导 |
4.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学”的“两极分化” |
4.4.1 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4.4.2 用心沟通,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
4.4.3 了解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成绩分化现象 |
2.2 成绩分化的原因 |
2.3 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 |
3 理论基础 |
3.1 发现学习理论 |
3.2 学习兴趣理论 |
3.3 学习动机理论 |
3.4 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
4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
4.1 物理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的高考成绩分化情况比较 |
4.2 物理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 |
5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影响因素调查 |
5.1 问卷调查 |
5.2 访谈调查 |
5.3 调查结果 |
6 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建议 |
6.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6.2 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 |
6.3 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 |
6.4 优化教育生态,提倡教育公平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两极分化下小学英语教学均衡发展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亮点之处 |
1.2.1 研究的长效性 |
1.2.2 研究的时代性 |
1.2.3 研究的科学性 |
1.2.4 研究的可操作性 |
1.3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阐述 |
1.3.1 两极分化的概念 |
1.3.2 均衡的释义 |
1.3.3 策略的概念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各种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研究过程应遵循的原则 |
2.1.1 思想性原则 |
2.1.2 趣味性原则 |
2.1.3 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原则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激励教育理论 |
2.2.2 有效教学理论 |
2.3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3.1 调查对象 |
2.3.2 调查设计 |
2.3.3 调查的实施 |
2.4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2.4.1 关于学校里学生的基本情况 |
2.4.2 关于两级分化成因的现状 |
第三章 我市小学英语教学两极分化失衡归因研究 |
3.1 外因 |
3.1.1 教材方面 |
3.1.2 家庭方面 |
3.1.3 学校与社会方面 |
3.2 内因 |
3.2.1 教师层面 |
3.2.2 学生层面 |
第四章 针对小学英语两极分化的现状构建均衡发展策略 |
4.1 关注学生英语启蒙阶段,激发想学爱学兴趣 |
4.1.1 抓好起始教学,着重从低年级起打好习惯 |
4.1.2 掌握教学技巧,并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4.2 关注学生两极分化萌芽阶段,构建学生能学会学的自主学习策略 |
4.2.1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
4.2.2 引导学生生成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共同进步 |
4.3 关注学生厌学分化阶段,重拾往昔兴趣,缓解失衡 |
4.3.1 关注全体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分层教学策略 |
4.3.2 认真对待学生的差异,呵护后劲生,构建情感策略 |
4.3.3 勤辅导,提高心理认识 |
4.3.4 改革教学策略,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
4.4 重视家校联系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两极分化 |
2.1.2 学困生 |
2.1.3 学优生 |
2.2 理论依据 |
2.2.1 归因理论 |
2.2.2 双因素说 |
2.2.3 同心圆说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成绩收集 |
3.3.2 问卷调查 |
3.3.3 访谈 |
3.4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趋势 |
4.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差异 |
4.2.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总体差异 |
4.2.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个人因素具体差异 |
4.3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差异 |
4.3.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总体差异 |
4.3.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教师因素具体差异 |
4.4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差异 |
4.4.1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总体差异 |
4.4.2 引起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家庭因素具体差异 |
4.5 造成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
4.5.1 个人因素 |
4.5.2 学校因素 |
4.5.3 家庭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5.2.1 学生方面 |
5.2.2 教师方面 |
5.2.3 家长方面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情况调査问卷 |
附录B 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家长访谈提纲 |
(7)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Summary in English |
表格目录 |
图示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我国英语师资现状 |
1. 大学英语师资现状 |
2. 中小学英语师资现状 |
(二) 我国英语教师在职教育现状 |
(三) 教改实验契机 |
1. 教改实验简介 |
2. 教改实验中的教师教育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结语 |
第二章 外语教师教育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外语教师教育:概念、范式与模式 |
(一) 外语教师教育的概念界定 |
(二) 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 |
1. 过程—结果范式 |
2. 认知范式 |
3. 社会文化范式 |
(三) 外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 |
1. 匠才模式 |
2. 应用科学模式 |
3. 反思模式 |
4. 加强式反思模式 |
第二节 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支柱:反思能力培养 |
(一) 反思 |
(二) 反思性教学 |
(三) 反思能力 |
(四) 反思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师教育 |
第三节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 |
(一) 校本教师教育定义 |
(二) 校本教师教育的意义 |
(三)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途径 |
(四) 外语教师校本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
结语 |
第三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架构 |
引言 |
第一节 模式简介 |
第二节 模式理据 |
(一) 二语习得理据 |
输入输出假设 |
(二) 哲学理据 |
1. 内因外因理论 |
2. 交往行动理论 |
(三) 社会学理据 |
1. 群际接触理论 |
2. 符号互动理论 |
(四) 教育学理据 |
1. 成人学习理论 |
2. 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
3. “做中学”教育理论 |
(五) 心理学理据 |
1. 建构主义理论 |
2. 中介作用理论 |
第三节 模式内容 |
(一) 互动与多元互动概念 |
(二) 多元互动形式 |
1. 自我反思 |
2. 师生互动 |
3. 同伴互助 |
4. 专业引领 |
(三) 多元互动间的相互关系 |
第四节 模式特点 |
(一) 自主建构 |
(二) 持续输入 |
(三) 合作发展 |
(四) 个性参与 |
(五) 情境教育 |
(六) 注重合力 |
第五节 多元互动与反思能力培养的辩证关系 |
结语 |
第四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个案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校本教师教育工作简介 |
(一) 实验学校简介 |
(二) 实验教师简介 |
第二节 校本教师教育实践 |
(一) 校本教师教育三阶段:重点与定位 |
1. 平台创设阶段(2009年4月-2009年6月) |
2. 支架创设阶段(2009年7月-2011年1月) |
3. 组织创设阶段(2011年2月-2012年6月) |
(二) 校本教师教育途径中的互动形式调整 |
1. 集中讲座 |
2. 日志反馈 |
3. 教学研讨 |
4. 专业学习 |
5. 行动研究 |
第三节 校本教师教育结果 |
(一) 数据收集 |
(二) 数据分析 |
1. 教学探究 |
2. 教师学习 |
第四节 分析成绩 |
(一) 多元合力教育途径 |
(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三) 需求与情感的关注 |
(四) 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
第五节 反思不足 |
(一) 客观因素 |
1. 实验现实条件 |
2. 教师职业特点 |
3. 应试教育制度 |
4. 传统观念影响 |
(二) 主观因素 |
1. 教师因素 |
2. 教育者因素 |
结语 |
第五章 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反思总结 |
引言 |
第一节 模式的修正 |
第二节 模式实施中的问题 |
(一) 专业引领和教师自主之间的度 |
(二) 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 |
(三) 教育体制与教师发展之间的矛盾 |
(四) 模式的普适性与推广性问题 |
第三节 模式实施建议 |
(一) 专业引领方面 |
(二) 同伴互助方面 |
(三) 师生互动方面 |
(四) 自我反思方面 |
结语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一) 方法与理论启示 |
(二) 实践启示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实验教师教学日志节选 |
附录 2. 实验班学生周记节选 |
附录 3. 实验教师访谈纲要(2012年6月) |
附录 4. 实验教师访谈记录文本(2012年6月) |
附录 5. 实验学校管理者访谈纲要(2011年12月) |
附录 6. 实验学校管理者访谈记录文本(2011年12月) |
(8)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研究成果 |
三、 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的评价 |
四、 文章总体设计 |
(一) 研究思路与布局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与难点 |
五、 本文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概述 |
一、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的背景 |
(一) 高校扩招导致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
(二) 生源的特殊性进一步拉大在校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差距 |
(三) 生源差异悬殊的影响因素 |
(四) 西藏民族学院无预科教育 |
二、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
(三) 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价观 |
(四)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
三、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 |
(一) 分层次教学 |
(二) 分类型教学 |
第三章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调查分析 |
一、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效果分析 |
(一) 大学英语分层次成效 |
(二) 高等数学分层次成效 |
(三) 专业分类型成效 |
二、 对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效果的评价 |
(一) 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 对比评价的几点要求 |
三、 对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模式的评价 |
(一)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优势 |
(二)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不足 |
第四章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特色 |
(一) 提出的背景极具特色 |
(二)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模式极具特色 |
二、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分层次教学改革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
(二) 专业分类型教学质量的考评标准不明确,无从考核 |
(三) 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班级量、师资量增加,为学校硬件建设带来挑战 |
(四) 分层次分类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缺乏激励机制 |
第五章 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 |
一、 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建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考核标准 |
二、 专业课的培养方案以结果为导向转换为以过程为导向,完善分类型教学的评价标准 |
三、 应鼓励高校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改革 |
四、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升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效果 |
五、 调整政策导向,缩减不同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差距 |
六、 民族类考生进入高校之前进行预科教育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9)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构思 |
第二章 归因理论综述 |
2.1 归因的概念 |
2.2 归因研究国内外现状 |
2.3 归因理论的回顾 |
2.3.1 海德的归因理论 |
2.3.2 韦纳的归因理论 |
2.4 归因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
2.4.1 归因的基本原则 |
2.4.2 归因的基本方法 |
2.5 归因与英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 |
2.5.1 动机的概念 |
2.5.2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 |
2.5.3 动机与归因的关系 |
第三章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归因探究 |
3.1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归因研究的含义 |
3.1.1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客观存在 |
3.1.2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归因研究的含义 |
3.2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3.2.2 问卷调查的对象 |
3.2.3 问卷调查的内容 |
3.2.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3.3 结论 |
3.3.1 英语学科特点及教材因素诱发两极分化 |
3.3.2 初中学生自身的内在差异导致两极分化 |
3.3.3 初中英语教师自身的素养催化两极分化 |
3.3.4 家庭环境影响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 |
第四章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防范对策 |
4.1 激发初中英语学困生兴趣动机 |
4.1.1 重视初中英语学困生归因倾向 |
4.1.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4.1.3 关注每一个学生 |
4.1.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4.2 重视英语学困生策略指导 |
4.2.1 介绍科学记忆方法 |
4.2.2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
4.2.3 适时利用母语的迁移 |
4.3 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 |
4.3.1 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
4.3.2 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
4.4 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英语的环境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归因研究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级分化的归因研究数据统计表 |
(10)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 |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及重难点 |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课题研究重难点 |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论证 |
(一)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
2.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
3.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
4.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难易度。 |
5.中小学生因年龄性格等特征造成的心理差异也是衔接问题的原因之一。 |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
1.树立正确的全面课程观,使英语教学自然衔接 |
2.要使英语教学自然衔接就必须遵循英语教学衔接的几条原则 |
1)循序渐进原则 |
2)连贯性原则 |
3. 从教师出发,解决英语教学衔接问题 |
六、课题研究的进展与收获 |
(一)衔接问题的发现 |
1、教材衔接问题:经过比对学区内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结果发现: |
2、教法衔接问题: |
3、学法衔接问题: |
4.评价衔接问题: |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
(三)课题研究的展望 |
四、防止两极分化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2]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长垣县X小学为例[D]. 刘一帆. 扬州大学, 2020(01)
- [3]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及改善策略研究[D]. 王文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4]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两极分化下小学英语教学均衡发展策略的研究[D]. 吴青素.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 [6]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调查研究 ——以通化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D]. 张羽. 延边大学, 2020(05)
- [7]多元互动英语教师校本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 袁燕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8]西藏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D]. 蔺燕. 西藏民族学院, 2014(05)
- [9]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归因研究[D]. 沈雪秋.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10]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A]. 齐元成,杨海兰. 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社会科学(六),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