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姜世勃,陈泽洪,李文简[1](1985)在《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计量组织学的方法探讨恶性肿瘤(艾氏腹水癌)宿主胸腺、脾脏和淋巴结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随着肿瘤的增长,胸腺进行性萎缩,胸腺皮质日趋变薄,胸腺细胞逐渐减少,土皮性网状细胞变性坏死,但胸腺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却是早期升高,晚期下降;脾脏白髓区范围和淋巴结胸腺依赖区中淋巴细胞数量也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还可见到一些其它的组织学变化。本文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姜世勃[2](1983)在《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 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宿主往往发生严重的免疫功能缺损,这些变化与免疫器官的形态学改变是否有关。尚未见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报道。为此,本试验拟采用定量组织学的方法,动态地观察在接种肿瘤不同时期宿主胸腺、脾和淋巴结的形态改变。
姜世勃,陈泽洪,李文简[3](1985)在《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Ⅳ、宿主免疫器官中T淋巴细胞的分布》文中提出 以前的实验结果表明,艾氏腹水癌(EAC)进行性生长可导致胸腺急性萎缩,胸腺组织结构破坏,胸腺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先升后降,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TD)区先增生后萎缩,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先增加后减少,但外周免疫器
姜世勃,李文简[4](1987)在《Influence of Ehrlich Ascitic Carcinoma on Immune System:Inhibition of Host Response to Thymus-dependent Antigen》文中指出 The response of Ehrlich ascitic carcinoma(EAC)-bearing hosts tothymus-dependent antigen(TDA)was assayed by plaque forming cells(PFC)andhemagglutination(HA)tests.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antibody-formingcells(AFC)and titer of antibody to sheep red blood cells(SRBC)decreased withEAC development.Transfer of normal thymocytes and spleen cells could enhancethe response of the recipient to TDA,but transfer of those from EAC-bearingdonor could not.Normal bone marrow cells plus thymocytes or spleen cells fromEAC-bearing mice,in contrary to the cells from nomal donors,were inefficient inimmunological reconstitution when they were transplanted into lethally irradiatedrecipient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eficiency of host response to TDA might beassociated with the decline of helper cell activity in the thymus and spleen oftumor-bearing mice.
王雷[5](2005)在《硒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及前列腺癌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硒化合物在抗肿瘤药物中已显示出广阔开发应用前景,硒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及硒化合物与其它抗肿瘤药物的联合使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本实验利用辐照氧化性损伤小鼠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荷艾氏腹水癌ICR小鼠模型和前列腺癌(LNCaP)细胞研究了含硒化合物(Selenite、MSeA和SeMC)的抗肿瘤作用和机制,观察了硒与VCR联合使用对艾氏腹水癌和LNCaP肿瘤细胞的作用。并利用联合严重免疫缺陷型小鼠(SCID)成功建立了荷人源性LNCaP皮下肿瘤、荷LNCaP原位前列腺肿瘤、荷LNCaP皮下肿瘤去势三个SCID小鼠模型。其结果如下: 1) Na2SeO3和SeMC对受辐照损伤的小鼠有保护作用。4.5G剂量的辐射线全身照射小鼠会引起小鼠身体强烈的氧自由基损伤,服用了含硒化合物Na2SeO3和SeMC后,能显着提高机体含硒酶GSH-Px的水平;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升高血液中白细胞含量;使睾丸精子的畸形率降低;血液中SOD、GSH和GSH-Px的含量较辐照组明显升高。这与它们均及时清除辐照损伤在体内产生的氧自由基,并能及时为含硒酶补充充足的硒,从而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有关。 2) Na2SeO3和SeMC在药物—甲基纤维素膜(20μg/鸡胚的剂量)对于鸡胚尿囊膜局部血管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M<0.05。但是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3) 4μg/gbw剂量的Na2SeO3和SeMC单独作用于ICR小鼠腹腔艾氏腹水癌时,小鼠的生存周期没有明显的延长。但是它们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使G1期细胞比率升高,血清中的SOD、GSH和GSH-Px的水平升高而MDA含量下降,提示机体抗氧化水平的提升。SeMC与VCR连用时,对EAC肿瘤细胞的作用效果更强,能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2μg/gbw SeMC和0.4μg/gbw VCR联用,可以明显的升高血清中SOD和GSH的含量,降低MDA的水平,表明机体的抗氧化性损伤的水平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SeMC与VCR联用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延长小鼠的生存期,说明SeMC与VCR在抗EAC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4) VCR具有抗LNCaP细胞的作用,它可以诱导LNCaP细胞凋亡,并且作用的细胞周期点是在G2/M期,会引起G2期肿瘤细胞比例的升高。Na2SeO3+VCR组和MSeA+VCR的联合用药对LNCaP肿瘤细胞的作用更强,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比例显着升高(P<0.05),增殖期(S期)细胞比例减少,所以硒与VCR联合使用具有抗LNCaP肿瘤细胞的协同作用。 5) 摘除双侧睾丸成功建立了荷LNCaP肿瘤去势小鼠模型。摘除双侧睾丸及其附睾后,LNCaP实体瘤的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滞;肿瘤细胞分泌到血清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蛋白浓度迅速下降;处于增殖状态的肿瘤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肿瘤细胞的凋亡数量增加,TUNEL法检测显示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与未去势小鼠相比明显增多,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可以发现大量肿瘤细胞处于凋亡状态,核膜周围出现大量深染染色质,胞内存在大量凋亡小体。结果表明雄激素对于LNCaP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在实验中同时观察到了在长期处于无雄激素或者极低量雄激素的环境下,对于雄激素
王刚[6](2011)在《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uN4株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及免疫调控机理》文中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由PRRS病毒(PRRSV)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以繁殖障碍、呼吸道疾病、哺乳仔猪的高死亡率、免疫抑制和持续性感染等为主要特征,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2006年5月我国自南方地区开始发生的高致病性(highly pathogenic, HP)“蓝耳病”,使我国的养殖业蒙受空前损失,而每年的深秋至次年的早春,更是蓝耳病病毒肆虐的季节。PRRSV感染猪的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PRRSV嗜好在肺巨噬细胞中大量复制,因此它与宿主疾病的进程及免疫系统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复制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宿主发生免疫调节紊乱,引起继发感染或加速其它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该病毒又刺激宿主在感染后产生保护性免疫,使动物免受再次感染。PRRSV及其PRRS在兽医领域是令人棘手的一种传染病,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疫苗能够控制该病的发生。本课题研究了HP-PRRSV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损伤状况;利用针对PRRSV GP5抗原的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Mab2-5G2)对机体进行免疫调控,研究PRRSV感染与体内抗独特型抗体的关系;探索NMHCⅡ-在PRRSV感染中的免疫功能。为阐明PRRSV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做出贡献。1、HP-PRRSV感染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为阐明HP-PRRSV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状况,本研究分别实验性感染PRRSV阴性断奶仔猪及CH-1R PRRSV弱毒苗免疫的断奶仔猪,观察临床症状及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不同感染时间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及血清抗PRRSV膜蛋白和N蛋白的水平,了解高HP-PRRSV感染对不同状态猪群免疫器官的损伤状况。结果显示,PRRSV阴性猪群感染HP-PRRSV后,胸腺逐渐萎缩,血清IL-10含量在感染后10天明显高于CH-1R PRRSV弱毒苗免疫猪感染高致病性PRRSV的猪群;然而,CH-1R PRRSV弱毒苗免疫猪感染HP-PRRSV后临床症状、免疫系统病理学变化较PRRSV阴性猪群感染HP-PRRSV后缓和,且血清IL-4含量在感染后5天和7天明显高于PRRSV阴性猪群感染HP-PRRSV。该实验结果表明:HP-PRRSV感染断奶仔猪导致免疫系统严重损伤,胸腺萎缩,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免疫网络紊乱;HP-PRRSV感染早期诱导机体产生的IL-10增强了病毒在体内的适应性并推迟了有效抗体的产生时间;而HP-PRRSV感染后血清IL-4的含量与病毒血症的清除及机体的健康状态成正相关。2、抗独特型抗体调控机体对高致病PRRSV感染的免疫反应感染了PRRSV的猪血清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抗GP5的自身抗独特型抗体(auto-Ab2),可正反馈或负反馈机体的免疫系统对PRRSV感染的免疫反应。为探讨不同剂量的Mab2-5G2调控机体对抗HP-PRRSV感染的效果,本研究分别利用不同剂量的Mab2-5G2及鼠源IgG分别按照0.5,1,3或5mg/头的剂量PRRSV阴性断奶仔猪进行免疫调控,HP-PRRSV实验性感染实验猪群,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不同感染时间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IL-10含量的变化及血清中抗PRRSV N蛋白和膜蛋白的抗体水平,了解HP-PRRSV感染与机体免疫网络的关系。结果显示,Mab2-5G2使用剂量为0.5-1mg/头时,可将断奶仔猪感染HP-PRRSV后成活率提高50%;Mab2-5G2使用剂量为1mg/头的猪群, HP-PRRSV感染后14天抗膜蛋白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抗体水平。Mab2-5G2使用剂量为0.5-1mg/头时,可使机体IL-4的水平在HP-PRRSV感染后3-7天内迅速升高,之后恢复到感染前的水平;其他各组猪群感染HP-PRRSV后血清IL-4水平变化呈轻微波动状态,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P-PRRSV感染可诱导猪体内产生IFN-γ及IL-10,与Mab2-5G2或鼠源IgG免疫调控无关。3、抗独特型抗体调控PRRSV弱毒苗对高致病性PRRSV感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目的是利用Mab2-5G2对机体进行免疫调节,调控机体对PRRSV疫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能力。实验猪群分别利用Mab2-5G2及相同亚型的鼠源IgG进行免疫调控,然后连续两次免疫CH-1R弱毒苗,最后使用HP-PRRSV实验性感染,观察临床症状及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不同感染时间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IL-12及血清抗PRRSV N蛋白和膜蛋白的抗体水平,了解Mab2-5G2对CH-1R弱毒苗免疫调控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Mab2-5G2作为免疫调节剂,按1mg/头的剂量使用时,降低了PRRSV弱毒苗对HP-PRRSV感染的保护性,该猪群与鼠源IgG对照猪群相比,HP-PRRSV感染后体温较高且持续时间长,感染早期血清病毒含量较高;同时Mab2-5G2诱导机体在免疫期产生较高水平的IL-2和IL-4。较高含量的IL-2可激活T-regs,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失衡;PRRSV感染时机体IL-4含量高的猪体有利于PRRSV病毒的复制,因此降低了PRRSV弱毒苗的保护效果。4、非肌肉肌球蛋白Ⅱ型重链A对高致病性PRRSV感染免疫功能初探为探讨非肌肉肌球蛋白Ⅱ型重链A (NMHCⅡ-A)对HP-PRRSV感染的免疫功能,本研究利用Mab2-5G2-TRITC通过流式细胞术验证了NMHCⅡ-A存在于所有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利用条件性表达NMHCⅡ-A蛋白(PRA)免疫PRRSV阴性断奶仔猪,HP-PRRSV实验性感染免疫猪群发现:HP-PRRSV感染前期血清病毒含量明显高于HP-PRRSV直接感染猪群;病毒感染后7天、14天,CD4+/CD8+的值明显低于病毒直接感染猪群及正常对照猪群;病毒感染后,血清IFN-γ、IL-2、IL-4、IL-10、IL-12细胞因子含量低于病毒直接感染猪群及正常对照猪群,抗PRRSV N蛋白及膜蛋白的抗体水平均低于HP-PRRSV直接感染猪群同期抗体水平。以上结果显示:NMHCⅡ-A除与PRRSV感染易感细胞有关外,还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李文芳[7](2019)在《基于衍生基质/复合支架的肿瘤模型构建和黄芪多糖抗乳腺癌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植物多糖因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及多环节的特点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活跃。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因可通过直接的杀伤肿瘤细胞或增强机体免疫活性途径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药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离不开肿瘤模型,其中三维体外组织工程肿瘤培养系统因能更好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逐渐成为研究肿瘤生物学及预测新型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肿瘤基本因素之一,支架的选择尤为重要。脱细胞支架因可较好保留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生理生化及机械性能,已被广泛用于肿瘤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制备一种新型的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并进一步构建3D肿瘤模型,从体外2D、3D培养和小鼠皮下种植瘤等多种肿瘤模型综合考察了 APS的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同时,利用网络拓扑的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枢纽基因并实验验证APS体内抗乳腺癌的其它可能机制,以便为APS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及理论依据。多糖的结构及组成与其生物活性有直接关系,本研究选用美国泛华医药的同一批次A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光谱、IR光谱、NMR及HPLC等多种方法,结果表明APS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组成单元主要为α-型吡喃型糖苷键。APS不含核酸和蛋白质,主要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SEM发现APS为球形或类球形颗粒无规则地堆积在一起,多数颗粒为纳米尺度,这与其后续激活巨噬细胞并进一步发挥抗癌活性有直接的关系。以上结果表明APS纯度较高,性状良好,适合后续实验研究。多糖抗肿瘤机制主要包括直接的杀伤作用和通过提高机体免疫间接抗肿瘤两个方面。本研究首先选用传统的2D肿瘤培养模型,最初确定APS体外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4T1)无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后,从其提高机体免疫发挥抗肿瘤活性出发,体外考察APS介导巨噬细胞上清(Conditioned medium,CM)对MCF-7和4T1细胞的抑制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APS介导CM可显着抑制MCF-7和4T1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APS与巨噬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并进一步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分泌有关。APS介导CM抗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4T1的活性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G1和G2期)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CM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凋亡途径进而促进MCF-7和4T1细胞的凋亡。基于3D培养模型较传统2D培养更能模拟体内肿瘤生长微环境且提高药物筛选效率和准确性,本研究进一步评估CM对3D培养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本章首先制备脱细胞处理后的猪肺衍生支架并进一步构建体外3D乳腺癌模型,考察MCF-7在脱细胞猪肺支架上的多种细胞行为及乳腺癌特定蛋白的表达。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CF-7细胞可在脱细胞猪肺支架不断生长增殖形成肿瘤球。相比2D培养,3D脱细胞猪肺基质培养环境可显着提高乳腺癌细胞的恶性程度,具体表现为降低的细胞生长速率和提高的乳腺癌特定蛋白的表达。此外,3D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显着促进肿瘤细胞的局部缺氧环境。基于此,利用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构建的肿瘤模型对于进一步研究CM对3D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提供了更可靠的平台。CM给药可显着降低细胞活率,减小MCF-7所发展成的肿瘤球尺寸。CM可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促进3D培养MCF-7细胞的凋亡。为了评估本研究所制备新型脱细胞猪肺支架与目前常用的天然及合成材料所构建肿瘤模型的差异,本研究制备壳聚糖/明胶(Chitosan/Gelatin,Chi/Gel)及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de),PLLA)支架,并进一步比较了 MCF-7细胞体外在2D培养及三种支架上的细胞行为、乳腺癌蛋白表达、药物敏感性及4T1细胞在2D和3D支架上的体内致瘤性及血管形成情况。结果表明3D培养显着降低了 MCF-7细胞对5-FU的敏感性及促进乳腺癌恶性程度。MCF-7细胞在2D和3D培养条件下的细胞形态具有明显差异,MCF-7细胞在三种支架均形成“葡萄串”样式堆叠的肿瘤球。PLLA支架因表面最为粗糙且孔径最小,MCF-7细胞体外在PLLA支架生长增殖最快。相反地,将接种4T1细胞的三种支架植入BALB/c小鼠皮下4周后,PLLA支架因在体内降解成乳酸引发炎症,其在体内肿瘤的发展及血管生成方面效果最差。MCF-7细胞在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上体外生长增殖优于其在Chi/Gel支架上的,而4T1细胞在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上体内肿瘤的发展优于其在PLLA支架上的。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制备的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较之天然和合成材料支架在体外体内肿瘤发展方面呈现出一定优势,适合用于肿瘤生物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比较体外仅从APS激活巨噬细胞后发挥抗乳腺癌细胞活性,本研究经BALB/c小鼠皮下接种4T1细胞肿瘤造模成功后,从对小鼠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评估APS体内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连续腹腔注射APS两周后,APS(200 mg/kg)、5-FU(20 mg/kg)及联合给药组(APS+5-FU)虽然均可显着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但对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明显不同。APS可显着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对破坏的胸腺组织及脾脏组织结构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相反地,5-FU组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明显下降,且对胸腺和脾脏结构的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同时,APS能够显着提高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另外,APS能够提高小鼠外周血中IL-2、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APS可能通过修复免疫器官、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和提高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抗肿瘤作用。APS联合5-FU可提高抗肿瘤效果,缓解5-FU对免疫体统的损伤,适合作为化疗的免疫辅助药物。本研究进一步基于网络拓扑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APS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其它可能机制。本研究从EMBL-EBI数据库中下载7组乳腺癌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通过分析筛选出201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DEG),调节一致的有18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73个,下调基因116个。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表明DEGs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染色体分离、细胞分化等生物过程。考虑到本研究前面所发现的APS介导CM抑制体外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特别对涉及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等生物过程条目所在DEGs构建蛋白交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并对网络各个节点进行度值分析筛选枢纽基因。结果表明EGFR和ANXA1基因为枢纽基因及共同基因,文献检索结果也表明这两个基因在多数癌症中异常表达。本研究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APS对EGFR和ANX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反调节作用,揭示这可能是APS体内抑制乳腺癌生长其它可能的机制之一。综上所述,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3D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并证明其在组织工程肿瘤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体外2D、3D培养、动物体内种植瘤等多种肿瘤模型表明APS体内主要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抗乳腺癌活性,而且其可有效提高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体外则是激活巨噬细胞后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及阻滞细胞周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PS可下调EGFR和上调ANXA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APS体内抗乳腺癌的另一机制。本研究可为临床使用APS及其协助化疗药物发挥抗乳腺癌活性提供更多实验及理论依据。
姜世勃,李文简[8](1985)在《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Ⅸ、宿主胸腺中胸腺细胞亚群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细胞电泳技术可将胸腺细胞分为成熟和不成熟两种亚群。在正常胸腺中,不成熟的胸腺细胞占多数。但ICR/JCL小鼠在接种Ehrlich腹水癌后第10天,胸腺中不成熟的胸腺细胞急剧减少,而成熟的胸腺细胞相对增多,这可能是由于不成熟的胸腺细胞产生减少或直接释放到外周循环中。
魏凤仙[9](2012)在《湿度和氨暴露诱导的慢性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评估舍内湿度和氨气浓度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免疫机能的影响,初步探讨湿度和氨暴露诱导的慢性应激导致肉仔鸡性能变化的调控机制。试验采用2个氨水平(低氨浓度30mg/kg和高氨浓度70mg/kg)、3个湿度水平(低湿度35%RH、适宜湿度60%RH和高湿度85%RH)的2×3因子设计。选择生长均匀的21日龄健康AA雄性肉仔鸡288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分别饲养在不同环境的智能人工气候舱控制舱内,直到42日龄。测定指标主要包括:生长性能(采食量、日增重、饲料效率)、屠宰性能(屠宰率、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肉品质(肉色、滴水损失、剪切力和pH值)、重要器官发育(心脏、肝脏及免疫器官)、组织形态(气管、肺及免疫器官、小肠)、机体抗氧化特性(SOD、T-AOC、GSH-PX和TBARS值)、血液生化(血氨、血糖、皮质酮、木糖及血液酶活等)、免疫反应(非特异、特异性免疫指标、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NF-κB、IL-1β、IL-6、IL-4、IL-10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湿度和氨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机体抗氧化及肉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70mg/kg氨气浓度比30mg/kg氨气浓度降低了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及日增重(P<0.05),胸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P<0.01)及宰后45分钟胸肌a*值(P<0.01);提高了肉仔鸡屠宰率(P<0.01),胸肌存放5天、7天时TBARS水平(P<0.05),胸肌滴水损失(P<0.01)和剪切力(P<0.05),宰后45分钟胸肌L*值(P<0.05)和b*值(P<0.01)。85%RH与60%RH相比,降低了肉仔鸡日增重(P<0.01),饲料转化率(P<0.05),胸肌率(P<0.05),宰后45分钟b*值(P<0.01),而提高了宰后45分钟L*值(P<0.01)。与60%RH相比,35%或85%RH均降低胸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P<0.01),而提高胸肌存放5天、7天时TBARS水平(P<0.05)。湿度和氨水平对宰后45分钟胸肌a*值的影响有互作效应,高氨情况下,35%RH及85%RH均使a*值降低(P<0.05)。2、湿度和氨气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器官发育、组织形态及肠内容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氨气暴露应激显着影响呼吸系统气的功能,高氨水平使肉鸡气管上皮发生萎缩退化,粘液分泌增多,肺血管充血并有出血点,低湿(35%RH)加剧氨气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湿度和氨暴露慢性应激使免疫器官发生萎缩,高氨(70mg/kg)+低湿(35%RH)处理使哈德氏腺浆细胞数量减少,出现大量红细胞等严重受损表现,70mg/kg氨气浓度比30mg/kg氨气浓度降低了肉仔鸡小肠的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P<0.05);提高了十二指肠(P<0.01),空肠内容物(P<0.05)pH值及盲肠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P<0.01)。与60%RH相比,85%RH降低了肉仔鸡小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P<0.05);提高了盲肠内容物pH值(P<0.05)。与60%RH相比,35%RH有降低肉仔鸡小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趋势,尤其是十二指肠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趋势达到显着水平(P<0.05)。3、湿度和氨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70mg/kg氨气浓度比30mg/kg氨气浓度提高了肉仔鸡血氨水平(P<0.01),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P<0.05),血液尿酸含量、尿素氮含量(P<0.01),乳酸脱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P<0.01);但降低了血液中SOD、T-AOC(P<0.05)、GSH-Px活性(P<0.01),以及血液木糖含量(P<0.05)。70mg/kg氨气浓度使入舱前2周血糖升高(P<0.05),第3周则降低(P=0.072)。70mg/kg氨气暴露第一周肉仔鸡血液皮质酮含量升高(P=0.051)。相对于60%RH,85%RH提高了肉仔鸡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P<0.05),血液尿素氮含量(P<0.01),乳酸脱氢酶(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P<0.01);但降低了T-AOC及GSH-Px活性(P<0.05)。35%RH也比60%RH提高了红细胞数、红细胞比积及平均红细胞体积(P<0.05),以及谷草转氨酶活性(P<0.01)。70mg/kg NH3+85%RH比30mg/kg NH3+60%RH增加肉仔鸡血氨水平(P<0.01)及入舱3周时尿素氮含量(P<0.01)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湿度和氨气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免疫机能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试验结果表明,氨水平影响肉仔鸡的免疫机能。70mg/kg氨气浓度与30mg/kg氨气浓度相比降低球蛋白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降低入舱前两周溶菌酶含量极显着(P<0.01),新城疫病毒抗体滴度(P<0.05),淋巴细胞刺激指数(P<0.05),十二指肠及气管中SIgA含量(P<0.05);血清中IL-1β、IL-4、IL-10含量升高(P<0.05),使脾脏中NF-B1,IL-1β,IL-6,IL-4和IL-10mRNA的表达上调(P<0.01)。湿度影响肉仔鸡的免疫机能。与60%RH相比,85%RH降低了胸腺指数(P<0.05),溶菌酶含量(P<0.01),十二指肠及气管中SIgA含量(P<0.05);但提高了血清中IL-1β、IL-10含量(P<0.01)及脾脏中NF-B1、IL-1β、IL-6、IL-4和IL-10mRNA的表达(P<0.05)。相对于60%RH,35%RH提高了IL-1β,IL-6mRNA的表达(P<0.05),而对胸腺指数,血液溶菌酶含量,气管及十二指肠中SIgA以及NF-B1, IL-4, IL-10mRNA的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70mg/kg NH3+85%RH处理组与30mg/kg NH3+60%RH组相比,降低入舱3周免疫器官指数、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含量、Con A刺激指数差异显着(P<0.05),而升高入舱1周和入舱3周IL-1β含量及入舱2周IL-6含量差异显着(P<0.05),降低气管及十二指肠SIgA含量差异显着(P<0.05),使脾脏中NF-B、IL-1β、IL-6mRNA的表达显着提高(P<0.05)。基于本研究的主要观测结果并结合前人的有关认知,可以得出湿度和氨气暴露诱导的慢性应激会使肉鸡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免疫应激反应,损伤一些重要功能器官组织,引起生理上一系列的防御性反应,其后果是导致肉鸡机体生理机能全面下降,进而最终导致生长性能下降、肉品质下降。
张志敏[10](2008)在《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豆科黄芪属和棘豆属有毒植物(疯草)的主要有毒成分,其分子质量小,化学本质为多羟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由于疯草分布广泛,国内外在疯草的危害、有毒成分、毒理机制、防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对SW免疫毒理学的研究还未广泛展开。SW是α-甘露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内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Ⅰ的活性,影响糖蛋白的代谢,导致细胞空泡变性;根据SW可抑制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的活性,国外学者对其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医用前景广阔。了解SW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弄清其影响免疫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无疑将为SW的抗肿瘤临床应用和毒性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将对疯草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从变异黄芪中提取SW,然后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初步探讨SW与小鼠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SW影响小鼠免疫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试验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MTT法、流式细胞术、ELISA法、NOS酶法、化学比色法以及吞噬杀伤试验,检测了正常小鼠和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在灌服不同剂量SW后,淋巴细胞增殖效果、T细胞亚群的变化、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杀伤活性以及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TNF-α、H2O2分泌量和NOS活性的变化,结果如下:1.从变异黄芪中提取出SW,提取率为25 mg/kg;提取物经高压气相色谱测得SW纯度为98.17%。2.给小鼠灌服5个不同剂量的SW生理盐水溶液,每天1次,连续21 d,研究SW与小鼠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SW剂量为6.4 mg/kg时,小鼠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指数减小;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中TNF-α与H2O2分泌量减少,NOS活性降低;病理组织学发现肝脏、脑、脾脏、肾脏组织细胞中出现空泡变性,表明SW剂量达到6.4 mg/kg时对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毒性。SW低于6.4 mg/kg剂量时,病理组织学检查小鼠肝脏、脑、脾脏和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未见异常;且SW在0.2~0.8 mg/kg之间,可以提高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血液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中TNF-α和H2O2分泌及NOS活性增强。3.用血清溶血素试验检测SW对小鼠血清抗体溶血素的影响。结果发现,SW在0.05~3.2 mg/kg剂量范围内,小鼠血清溶血素值没有变化;SW在6.4 mg/kg时,血清溶血素值下降。表明低剂量SW不会引起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剂量达到6.4 mg/kg时可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活性降低。4.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SW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取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用不同浓度SW单独作用及协同丝裂原刺激下,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结果表明,在SW浓度为0.2μg/mL,其单独或协同ConA、PHA-P作用时,能够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SW协同LPS作用时,对其增殖活性没有影响。SW浓度为4μg/mL时,淋巴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5.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SW体内灌服后,对正常小鼠和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SW单独作用或协同ConA、PHA-P刺激时,SW在0.2~0.8 mg/kg剂量范围内,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SW剂量为0.8 mg/kg时,可以拮抗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但未能使其增殖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SW协同LPS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变化均不明显。SW剂量6.4 mg/kg时,其单独作用或协同各种丝裂原下,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受到抑制;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6.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数时发现,SW剂量为0.8 mg/kg或0.2 mg/kg时,可以显着提高正常小鼠或免疫抑制CD3+和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增大。结果表明,外周血液中CD3+和CD4+T淋巴细胞数和CD4+/CD8+比值的变化,与SW改善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关。7.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发现,SW剂量在0.2~0.8 mg/kg之间,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中性红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并能刺激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H2O2的分泌及NOS活性,表明低剂量SW可以通过提高NOS活性介导巨噬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促进TNF-α和H2O2生成,发挥其吞噬和杀伤功能。SW剂量在6.4 mg/kg时,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SW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该作用与SW的作用剂量密切相关;高剂量SW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剂量SW主要通过改变小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而发挥其免疫效应。
二、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5)硒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及前列腺癌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立题分析和实验内容的设计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硒对辐射线损伤的保护作用 |
2 硒化合物抗肿瘤血管形成和诱导肿瘤细胞调亡的机制 |
3 SCID小鼠肿瘤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
4 硒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硒化合物的抗氧化性损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硒化合物抗鸡胚尿囊膜血管形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图片 |
第四章 人源LNCaP前列腺癌原位以及皮下接种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4章图片 |
第五章 硒化合物和长春新碱对小鼠腹腔艾氏腹水癌的作用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图片: |
第六章 去势对LNCaP实体肿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6章图片 |
第七章 硒和VCR对LNCaP培养细胞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图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uN4株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及免疫调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
1.1.1 PRRS概述 |
1.1.2 PRRSV分子生物学特点 |
1.1.3 免疫学研究进展 |
1.1.4 PRRSV遗传变异 |
1.1.5 PRRSV疫苗与防治 |
1.2 抗独特型抗体与免疫网络调节 |
1.2.1 免疫球蛋白的抗原决定簇 |
1.2.2 抗独特型抗体的种类 |
1.2.3 抗独特型抗体的应用 |
1.2.4 PRRSV感染与抗独特型抗体关系研究进展 |
1.3 PRRSV与细胞受体 |
1.3.1 病毒的细胞受体 |
1.3.2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 |
1.3.3 PRRSV受体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意义 |
2. 高致病性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2 毒株和疫苗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实验设计 |
2.1.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 |
2.1.6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2.1.7 细胞因子检测 |
2.1.8 病理组织学检测 |
2.1.9 血清及免疫器官病毒载量的检测 |
2.1.10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临床症状 |
2.2.2 剖检变化 |
2.2.3 病理组织学变化 |
2.2.4 血清病毒含量 |
2.2.5 血清PRRSV抗体水平 |
2.2.6 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 |
2.2.7 免疫器官中病毒的存在状况及病毒含量的检测 |
2.3 讨论 |
3. 抗独特型抗体调控机体对高致病PRRSV感染的免疫反应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2 毒株 |
3.1.3 实验动物 |
3.1.4 实验设计 |
3.1.5 临床症状的观察 |
3.1.6 血清病毒载量的检测 |
3.1.7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1.8 细胞因子的检测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临床症状 |
3.2.2 血清病毒载量检测 |
3.2.3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3.2.4 细胞因子的变化 |
3.3 讨论 |
4、抗独特型抗体调控PRRSV弱毒苗对高致病性PRRSV感染的保护效果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2 毒株和疫苗 |
4.1.3 实验动物 |
4.1.4 试验设计 |
4.1.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 |
4.1.6 病理组织学检测 |
4.1.7 细胞因子检测 |
4.1.8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4.1.9 血清病毒载量的检测 |
4.1.10 血清抗鼠IgG抗体的检测 |
4.1.11 数据分析次 |
4.2 结果 |
4.2.1 临床症状 |
4.2.2 剖检病变 |
4.2.3 镜检病变 |
4.2.4 血清病毒载量的检测 |
4.2.5 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 |
4.2.6 血清PRRSV抗体水平 |
4.2.7 血清抗鼠IgG抗体水平 |
4.3 讨论 |
5、NMHCⅡ-A对高致病性PRRSV感染免疫功能初探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5.1.2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NMHC Ⅱ-A阳性细 |
5.1.3 毒株 |
5.1.4 实验动物 |
5.1.5 试验设计 |
5.1.6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 |
5.1.7 病理组织学检测 |
5.1.8 血清病毒载量的检测 |
5.1.9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5.1.10 细胞因子检测 |
5.1.11 PRRS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5.1.12 血清抗PRA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5.1.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外周血淋巴细胞NMHC Ⅱ-A阳性细胞的检测 |
5.2.2 临床症状 |
5.2.3 眼观病变及镜检病变 |
5.2.4 血清病毒载量 |
5.2.5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变化 |
5.2.6 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 |
5.2.7 血清抗PRRSV抗体水平 |
5.2.8 血清抗PRA抗体水平 |
5.3 讨论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待发表或已发表论文 |
(7)基于衍生基质/复合支架的肿瘤模型构建和黄芪多糖抗乳腺癌活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结构与抗肿瘤的关系 |
1.2.2 多糖抗肿瘤机制 |
1.3 APS的生物活性研究 |
1.3.1 APS的结构及组成 |
1.3.2 APS的抗肿瘤活性 |
1.3.3 APS的其他活性 |
1.4 肿瘤模型 |
1.4.1 肿瘤模型种类 |
1.4.2 3D培养及其优势 |
1.4.3 3D肿瘤模型分类 |
1.5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功能富集及关键基因分析 |
1.5.1 生物信息学和基因表达数据库 |
1.5.2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1.5.3 功能富集分析 |
1.5.4 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关键基因分析 |
1.6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思路 |
2 APS的结构和组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APS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 |
2.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2 糖醛酸含量测定 |
2.3.3 UV分析 |
2.3.4 FTIR分析 |
2.3.5 NMR分析 |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
2.3.7 HPLC分析 |
2.3.8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APS的多糖和糖醛酸含量 |
2.4.2 APS的纯度 |
2.4.3 APS的结构特征 |
2.4.4 APS的糖苷键构型 |
2.4.5 APS的微观结构及元素组成 |
2.4.6 APS的单糖组成 |
2.5 小结 |
3 APS介导巨噬细胞激活及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药品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试剂配制 |
3.3.2 巨噬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培养 |
3.3.3 APS对乳腺癌细胞株的作用 |
3.3.4 AP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
3.3.5 CM对乳腺癌细胞毒作用的评价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APS对MCF-7和4T1无细胞毒性 |
3.4.2 APS介导巨噬细胞激活 |
3.4.3 CM抑制MCF-7和4T1细胞的增殖 |
3.4.4 CM诱导细胞周期阻滞 |
3.4.5 CM促进细胞凋亡 |
3.4.6 CM通过线粒体通路介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
3.5 本章小结 |
4 体外3D肿瘤模型的构建及CM对3D培养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药品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试剂配制 |
4.3.2 脱细胞猪肺支架制备及脱细胞效率 |
4.3.3 脱细胞猪肺支架的物理性能检测 |
4.3.4 脱细胞猪肺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
4.3.5 乳腺癌特定标志物的表达 |
4.3.6 CM对3D肿瘤细胞毒性作用的评估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脱细胞效率 |
4.4.2 交联前后脱细胞猪肺支架的物理性能 |
4.4.3 脱细胞猪肺衍生支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4.4.4 3D脱细胞猪肺培养上调MCF-7乳腺癌特定蛋白的表达 |
4.4.5 CM抑制3D环境中MCF-7细胞的生长 |
4.4.6 CM促进3D培养MCF-7细胞的凋亡 |
4.4.7 CM上调Bax/Bcl-2比例 |
4.5 本章小结 |
5 三种不同来源支架构建的肿瘤模型的评估及比较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药品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动物 |
5.3 实验方法 |
5.3.1 试剂配制 |
5.3.2 三种材料的制备及微观形貌 |
5.3.3 细胞活性分析 |
5.3.4 乳腺癌特定标志物蛋白表达 |
5.3.5 体内局部组织反应 |
5.3.6 2D及3D培养的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检测 |
5.3.7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三种支架的微观结构及元素组成 |
5.4.2 三种支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5.4.3 3D培养提高乳腺癌特定蛋白表达 |
5.4.4 4T1细胞在3D支架不同的生长模式 |
5.4.5 3D培养促进小鼠体内致瘤性和血管形成 |
5.4.6 3D培养降低MCF-7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
5.5 本章小结 |
6 APS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 |
6.1 引言 |
6.2 实验试剂和设备 |
6.2.1 实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实验动物 |
6.3 实验方法 |
6.3.1 试剂配制 |
6.3.2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
6.3.3 小鼠分组及给药 |
6.3.4 体重及脏器指数测定 |
6.3.5 小鼠肿瘤及免疫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6.3.6 小鼠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实验 |
6.3.7 小鼠淋巴细胞的制备及增殖 |
6.3.8 APS对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6.3.9 肿瘤组织中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 |
6.3.10 数据统计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APS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 |
6.4.2 APS提高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 |
6.4.3 APS对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6.4.4 APS改善小鼠胸腺和脾脏组织结构 |
6.4.5 APS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
6.4.6 APS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 |
6.4.7 APS提高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 |
6.4.8 APS对肿瘤组织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APS体内抗乳腺癌作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7.2.1 药品与试剂 |
7.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7.2.3 实验动物 |
7.3 研究方法 |
7.3.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7.3.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7.3.3 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7.3.4 关键基因的筛选 |
7.3.5 小鼠乳腺癌模型的建立 |
7.3.6 小鼠给药 |
7.3.7 免疫组化分析 |
7.3.8 统计分析 |
7.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7.4.1 识别差异基因 |
7.4.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7.4.3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通路 |
7.4.4 特定BP差异基因的PPI网络 |
7.4.5 特定BP-PPI共同表达基因 |
7.4.6 APS对肿瘤组织中EGFR和ANXA1蛋白表达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湿度和氨暴露诱导的慢性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应激及其对动物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 |
1.1 应激、环境应激的概念 |
1.2 应激对家禽的危害 |
1.2.1 应激对家禽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应激对家禽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 |
1.2.3 应激对家禽肠道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
1.3 应激对家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 应激对家禽胴体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
1.5 应激与家禽疾病 |
第二章 氨气应激及鸡舍氨浓度控制措施 |
2.1 禽舍氨气(NH3)产生的来源 |
2.2 禽舍环境氨浓度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
2.2.1 畜禽场空气环境指标 |
2.2.2 畜禽舍内氨气的检测方法 |
2.3 影响禽舍氨气产生的因素 |
2.3.1 家禽日粮养分含量 |
2.3.2 鸡舍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
2.3.3 鸡舍建筑 |
2.3.4 垫料处理 |
2.3.5 禽舍内含氮废弃物 |
2.3.6 粪便处理 |
2.4 氨气(NH3)的危害 |
2.4.1 引起家禽应激作用 |
2.4.2 诱发各种疾病 |
2.4.3 降低动物的生长性能 |
2.4.4 影响机体免疫机能 |
2.4.5 损害动物机体 |
2.4.6 改变血液生化指标 |
2.4.7 影响胴体品质和肌肉品质 |
2.5 缓减 NH3危害措施 |
2.5.1 外源性措施 |
2.5.2 内源性措施 |
第三章 湿度应激及鸡舍湿度调控措施 |
3.1 禽舍内水汽的来源 |
3.2 湿度与鸡体的热调节 |
3.2.1 湿度对鸡蒸发散热的影响 |
3.2.2 湿度对鸡体热平衡的影响 |
3.3 空气湿度对家禽健康的影响 |
3.3.1 低湿对家禽健康的影响 |
3.3.2 高湿对家禽健康的影响 |
3.4 空气湿度对家禽生长性能的影响 |
3.5 鸡舍内湿度控制措施 |
第四章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五章 本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5.1 研究内容 |
5.2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六章 湿度和氨气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肉品质影响研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6.1.2 试验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 |
6.1.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6.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6.1.5 数据处理 |
6.2 结果 |
6.2.1 生长性能 |
6.2.2 屠宰性能 |
6.2.3 机体抗氧化性能 |
6.2.4 肉品质 |
6.3 讨论 |
6.3.1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
6.3.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
6.3.3 对机体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6.3.4 对肉品质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湿度和氨气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器官发育、组织形态及肠内容物的影响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7.1.2 试验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 |
7.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7.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7.1.5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湿度和氨应激对肉仔鸡组织形态的影响 |
7.2.2 肠内容物 pH 值和盲肠内容物挥发性盐基氮含量 |
7.2.3 对肉仔鸡心脏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
7.3 讨论 |
7.3.1 湿度和氨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组织形态的影响 |
7.3.2 肠内容物 pH 值和盲肠内容物挥发性盐基氮 |
7.3.3 对肉仔鸡心脏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八章 湿度和氨气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8.1.2 试验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 |
8.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8.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8.1.5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不同湿度和氨应激对肉仔鸡血氨的影响 |
8.2.2 不同湿度和氨应激对血糖、皮质酮和木糖含量的影响 |
8.2.3 不同湿度和氨应激对肉仔鸡血常规的影响 |
8.2.4 血液生化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湿度和氨气暴露慢性应激对肉仔鸡免疫机能的影响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
9.1 材料和方法 |
9.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9.1.2 试验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 |
9.1.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9.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9.1.5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免疫器官指数 |
9.2.2 非特异性免疫机能 |
9.2.3 特异性免疫机能 |
9.2.4 湿度和氨暴露慢性应激细胞因子的调控 |
9.2.5 黏膜免疫 |
9.2.6 相关基因的表达 |
9.3 讨论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论及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本研究的创新 |
10.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家畜疯草中毒研究进展 |
1.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
1.2 疯草的危害 |
1.2.1 引起家畜大批中毒死亡 |
1.2.2 影响家畜繁殖,妨碍畜种改良 |
1.2.3 促使草场退化,破坏草地生态 |
1.3 动物疯草中毒病的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学变化 |
1.3.1 临床症状 |
1.3.2 病理变化 |
1.3.3 临床病理学变化 |
1.4 疯草主要有毒物成分研究 |
1.5 疯草中毒病防治的研究 |
1.5.1 物理方法 |
1.5.2 化学灭除 |
1.5.3 生物防治 |
1.5.4 药物预防 |
1.5.5 免疫学预防方法 |
1.5.6 SW 微生物降解研究 |
1.6 疯草的利用 |
1.6.1 间歇饲喂法 |
1.6.2 去毒利用 |
1.6.3 合理轮牧 |
1.6.4 作为植物性药用资源开发利用 |
1.7 小结 |
第二章 SW 研究进展 |
2.1 SW 研究简史 |
2.2 SW 理化特性 |
2.3 SW 生物化学特性 |
2.4 SW 光谱特性 |
2.4.1 SW 紫外光谱图(UV) |
2.4.2 SW 红外光谱图(IR) |
2.4.3 SW 质谱图(MS) |
2.4.4 SW 气相色谱图 |
2.5 苦马豆素的来源 |
2.5.1 部分疯草类植物 |
2.5.2 部分菌类 |
2.5.3 人工合成 |
2.6 SW 提取与分离方法研究 |
2.6.1 从植物中提取与分离SW |
2.6.2 从豆类丝核菌中提取与分离SW |
2.7 SW 的检测方法 |
2.7.1 TLC 法 |
2.7.2 GC 法 |
2.7.3 HPLC 法 |
2.7.4 GC-MS 法 |
2.7.5 α-甘露糖酶活性抑制法 |
2.7.6 其他方法 |
2.8 SW 代谢动力学研究 |
2.9 SW 毒理学研究 |
2.9.1 SW 一般毒性研究 |
2.9.2 SW 生殖毒性研究 |
2.9.3 SW 遗传毒性和致突变作用研究 |
2.9.4 SW 致畸作用研究 |
2.9.5 SW 毒性作用剂量研究 |
2.9.6 SW 的毒性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三章 SW 免疫学及抗肿瘤研究进展 |
3.1 SW 免疫的研究进展 |
3.1.1 SW 免疫的免疫学基础 |
3.1.2 SW 在免疫动物机体中的加工处理 |
3.1.3 SW 人工抗原的研究 |
3.1.4 SW 人工抗原的免疫效果研究 |
3.1.5 SW 单克隆抗体研究 |
3.1.6 SW 单链抗体研究 |
3.2 SW 对免疫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1 SW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3.2.2 SW 对T、B 淋巴细胞的影响 |
3.2.3 SW 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3.2.4 SW 对NK 细胞的影响 |
3.2.5 SW 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SW 对骨髓细胞的影响 |
3.3.1 SW 对BM 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
3.3.2 SW 对化疗药物引起的对BM 的毒性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3.3.3 SW 诱导BM 细胞增殖分化、发挥保护作用的机理探索 |
3.4 SW 抗肿瘤研究 |
3.4.1 SW 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3.4.2 SW 对肿瘤细胞转移的抑制作用 |
3.4.3 SW 临床试验研究 |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SW 提取和检测 |
4.2.2 临床症状 |
4.2.3 小鼠脏器指数检测结果 |
4.2.4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
4.2.5 血清溶血素检测结果 |
4.2.6 血清TNF-α含量检测结果 |
4.2.7 NOS 活性的检测 |
4.2.8 H_2O_2 含量的检测 |
4.2.9 病理学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SW 对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小鼠淋巴细胞的收集、培养及活力测定 |
5.2.2 不同浓度的ConA、PHA-P 和LPS 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
5.2.3 SW 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4 SW 对小鼠外周血液T 细胞亚群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 |
6.2.1 巨噬细胞收集、培养及活力测定 |
6.2.2 SW 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
6.2.3 SW 对小鼠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6.2.4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S 活性的影响 |
6.2.5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H202 分泌量的影响 |
6.2.6 SW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量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J]. 姜世勃,陈泽洪,李文简. 肿瘤防治研究, 1985(01)
- [2]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Ⅲ、宿主免疫器官的组织学变化[J]. 姜世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3(04)
- [3]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Ⅳ、宿主免疫器官中T淋巴细胞的分布[J]. 姜世勃,陈泽洪,李文简. 肿瘤防治研究, 1985(04)
- [4]Influence of Ehrlich Ascitic Carcinoma on Immune System:Inhibition of Host Response to Thymus-dependent Antigen[J]. 姜世勃,李文简.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 1987(01)
- [5]硒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及前列腺癌小鼠荷瘤模型的建立[D]. 王雷.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6]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uN4株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及免疫调控机理[D]. 王刚.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7]基于衍生基质/复合支架的肿瘤模型构建和黄芪多糖抗乳腺癌活性及机制研究[D]. 李文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8]艾氏腹水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Ⅸ、宿主胸腺中胸腺细胞亚群的变化[J]. 姜世勃,李文简.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85(03)
- [9]湿度和氨暴露诱导的慢性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生理机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D]. 魏凤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10]苦马豆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志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