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蓖麻Lm型雌性系选育及利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艳鹏,罗蕊,王志妍,韩云江,朱虹,陈璐,李硕,李茹鑫,张佳冰,黄凤兰[1](2021)在《蓖麻花序结构特征及功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蓖麻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蓖麻的花序是直接影响着蓖麻产量的相关性状。对蓖麻花序的生长发育特征、影响蓖麻花序发育相关因素、功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蓖麻花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蓖麻花序的功能以及分子育种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帅磊[2](2021)在《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101份蓖麻亲本划分了杂种优势群,对部分优异亲本及其F1代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101份亲本中,11个连续性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28~64.24%,平均值为35.84%。15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4.418~4.610,平均值为4.545。2.用58对SSR引物在101份亲本中共检测出328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等位基因4~12个,平均5.65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532~0.844,平均为0.731。101份蓖麻亲本被划分为5个杂种优势群。3.2019年1×11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各亲本(前5名)一般配合力表现为:株高:B13-1>B1-3>B11-1>B27-6>B63-5(倒序);主穗位高:MSBK-3>B63-5>B11-1>B6-6>B13-1(倒序);茎粗:AS-20>MSBK-3>GD-9>B63-5>A3-2;有效分枝数:B63-5>AS-20>MSBK-3>B13-1>SD-21;有效果穗数:B63-5>MSBK-3>AS-20>B13-1>SD-21;主穗蒴果数:B13-1>AS-20>A3-2>B27-6>B6-6;百粒重:GD-9>B46-4>B6-6>B11-1>A3-2。4.2020年3×18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中,各亲本(前5名)一般配合力表现如下:出苗期:雌性系FG-4最好,两性系FG-1和MD-1最优;出苗率:YB-5>AS-1>B1-3>YB-3>GD-8;茎粗:YB-5>TG-2>YB-3>B1-2>GD-9;主穗位高:AS-1<SD-22<B1-3<FG-2<YB-3(倒序);主茎节数:AS-1>B1-3>GGB-1>FG-2>YB-3;有效果穗数:B1-3>B2-2>B1-2>YB-3>B13-1;主穗蒴果数:B1-3>YB-5>B13-1>SD-22>YB-3;一级分枝蒴果数:YB-5>B6-6>B13-1>FG-2>YB-3;主茎穗长:B1-3>FG-2>YB-5>B13-1>SD-10;一级分枝果穗长:SD-21>FG-2>B13-1>SD-10>YB-5。各组合特殊配合力表现(前5名,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如下:出苗期:FG-4×FG-1、FG-4×MD-1;出苗率:FG-4×SD-10、FG-4×GGB-1、GGB-1×GD-9、YB-3×FG-1、YB-3×B13-1;茎粗:SD-21×B2-2、FG-4×SD-22、FG-4×TG-2、YB-3×B13-1、20×GD-9;主穗位高:FG-4×B13-1、SD-21×FG-2、SD-21×FG-10、YB-3×B1-2、YB-3×MD-1(倒序);有效果穗数:SD-21×B2-2、YB-3×B1-3、YB-3×B13-1、FG-4×FG-3、FG-4×SD-22;主穗蒴果数:YB-3×B13-1、FG-4×SD-22、SD-21×B1-2、SD-21×MD-1、YB-3×B1-3;主茎节数:FG-4×GD-9、FG-4×B13-1、SD-21×GD-8、YB-3×B1-2、YB-3×SD-12;一级分枝蒴果数:SD-21×B6-6、YB-3×FG-2、FG-4×FG-3、SD-21×SD-10、YB-3×GD-8;主茎穗长:SD-21×YB-5、FG-4×SD-12、YB-3×B13-1、YB-3×B2-2、FG-4×FG-2;一级分枝果穗长:FG-4×B13-1、SD-21×B6-6、SD-21×FG-1、FG-4×FG-3、YB-3×B2-2。5.茎粗、主穗位高、单株有效果穗数、主穗蒴果数、主茎节数、主茎穗长和一级分枝穗长等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69-79%),狭义遗传力中等(30.1-58.3%);一级分枝穗蒴果数、出苗率、出苗期的广义遗传力较高(77.63%、78.92%、76.54%)狭义遗传力较低或很低(30.1%、27.4%、5.06%)。
梁塔娜[3](2020)在《蓖麻Lm雌性系花序发育相关的PIP5K家族基因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蓖麻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花序是与其产量直接相关的性状,研究其花序发育对提高蓖麻产量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蓖麻PIP5K基因家族(PIP5Ks)与其花序发育相关。为了确定蓖麻PIP5Ks每个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对蓖麻PIP5Ks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以Lm型雌性系蓖麻aLmAB2为试验材料,确定PIP5K基因家族在蓖麻花序中的相对表达量;用蓖麻PIP5K家族的6个基因异源过表达载体转化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对异源过表达拟南芥植株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和生物学检测,确定每个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相对表达量及对拟南芥植株的影响;进行基因间关系分析确定当1个基因过表达后拟南芥植株中其他5个基因是如何表达的,进而推测PIP5Ks6个基因在蓖麻花序发育中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如下: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部分,结果表明:除PIP5K11基因的序列全长为1 501 bp外其它5个基因的序列全长均在2 853 bp-3 246 bp;蓖麻PIP5Ks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48.06%;除蓖麻PIP5K9和PIP5K11蛋白质为不稳定蛋白质外其它4个蛋白质均为稳定蛋白质;除蛋白质PIP5K2的预测结果定位在叶绿体转运肽上,蛋白质PIP5K8的预测定位在分泌通路上,其它4个蛋白质的预测结果定位在其他细胞器或者可能为胞浆蛋白质;蓖麻PIP5K蛋白质均无跨膜区,所有氨基酸均位于细胞膜表面;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蓖麻PIP5K蛋白质均在细胞膜上表达,这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PIP5K蛋白质均不存在跨膜结构域所有氨基酸均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结果相吻合。PIP5K家族基因在Lm型雌性系aLmAB2蓖麻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PIP5K9和PIP5K11在单雌系花序中有较高相对表达量其它4个基因均在标雌系花序中有最高相对表达量;除PIP5K9在单雌系花序中有较低相对表达量,PIP5K11在两性系花序中有较低相对表达量,其他3个基因均在两性系花序中有最低相对表达量。将PIP5K家族基因在拟南芥中进行异源过表达,结果表明:异源过表达拟南芥 T3 代稳定遗传抗性植株AT-PIP5Ks+(AT-PIP5K1+、AT-PIP5K2+、AT-PIP5K6+、AT-PIP5K8+、AT-PIP5K9+、AT-PIP5K11+)均通过PCR检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明AT-PIP5Ks+中的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均有明显上调。对AT-PIP5Ks+进行生物学检测,与对照相比6个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的主苔生长被显着延迟;在拟南芥侧苔发育前期除PIP5K1和PIP5K2基因的过表达促进植株侧生苔的生长以及花朵、角果的发育,其他4个基因的过表达均抑制拟南芥侧生苔的生长以及花朵、角果的发育;在拟南芥生长发育后期PIP5K1和PIP5K11基因的过表达可明显促进拟南芥的成熟,PIP5K1、PIP5K2、PIP5K8、PIP5K9和PIP5K11抑制拟南芥侧生苔的生长以及花朵、角果的发育;PIP5K6基因的过表达稍微促进拟南芥侧生苔的生长以及花朵、角果的发育。PIP5K家族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推测蓖麻的花序中PIP5K1、PIP5K6、PIP5K8、PIP5K9、PIP5K11基因为协同关系,PIP5K2基因与另外5个基因为互补关系。
李卓然,何智彪,雷凤燕,朱雪倩,贾娟霞,乔文杰,莫德乐吐,刘伟,朱国立[4](2019)在《矮秆蓖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参数分析》文中认为为了明确矮秆蓖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力,分析了30个矮秆蓖麻F1杂交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同一性状不同组合间,同一组合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在矮秆蓖麻产量相关的12个性状中,一级分枝蒴果数、二级及其他分枝蒴果数、单株蒴果数、二级及其他分枝有效果穗数、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平均表现均大于0,分别为46.43%,125.04%,29.96%,2.55%,1.13%,相对来说,这5个性状在蓖麻产量性状中的超亲优势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小的性状有容重、门桩结果长与穗全长比例、百粒重、平均结果长与穗全长比例、主茎结果长与穗全长比例、主茎节数、茎粗、株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有单株有效分枝数、主茎果穗长度、单株有效果穗数、二级及其他有效分枝数、二级及其他有效果穗数、二级及其他蒴果数;狭义遗传力较高的性状有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果穗长度、主茎果穗长度、容重,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狭义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有单株蒴果数、百粒重、主茎果穗蒴果密度、一级有效果穗数、二级及其他有效果穗数,则宜在较高的世代选择.
赵永[5](2017)在《蓖麻不同类型花序的DNA甲基化与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文中提出蓖麻为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蓖麻油是唯一可以替代石油的植物油。现阶段提高蓖麻单产是有效提高蓖麻产量的方法之一。蓖麻的花序类型直接影响着蓖麻的单产。蓖麻Lm型雌性系由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通过60Co-C射线处理获得,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蓖麻育种材料,包括单雌系、标雌系、两性系三种花序类型。本研究以Lm型雌性系,单雌、标雌、两性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轴为研究对象,进行DNA甲基化和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找到与蓖麻花序发育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为从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揭示蓖麻花序发育的相关分子机理奠定基础。运用MSAP技术分析蓖麻单雌、标雌、两性系在不同发育时期花序轴的DNA甲基化水平和模式。结果表明,4叶期向5叶期发育过程中总甲基化率、半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都有所降低;而5叶期向主茎穗期和二级分枝期发育过程中总甲基化率、半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都有所升高;在四个时期中5叶期甲基化率最低。回收、测序256条差异条带,其中有28条与已知的功能基因同源。对这28条序列分析表明,C11、C16、C18、C28这4个基因可能参与蓖麻花序发育的调控。对这4个基因进行亚硫酸氢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C11仅在4叶期和二级分枝期的单雌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C16在四个时期的标雌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C18在四个时期的两性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C28在4叶期、5叶期、主茎穗期的单雌花序中存在甲基化差异。对这4个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4个基因高甲基化时抑制基因表达,低甲基化时促进基因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蓖麻花序的形成过程中有DNA甲基化修饰的参与。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蓖麻单雌、标雌、两性系花序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序轴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提取花序轴的蛋白质、除杂,双向电泳结果表明酚提取法相比TCA丙酮沉淀提取法效果更佳。用Image Master 2D Platinum Software Version7.0软件对蛋白质图谱进行分析,对存在差异较大的93个蛋白质点回收,84个蛋白质点质谱分析成功,其中80个成功搜库。将80个差异蛋白质按功能进行分类,共分为9类(物质代谢相关蛋白质、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质、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质、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发育相关蛋白质、运输相关的蛋白质、其它蛋白质、未知蛋白质)。对80个蛋白质通过热图分析表明,同一发育时期不同花序类型的差异蛋白质中,两两相比均存在差异,并且单雌、标雌之间的差异远小于单雌与两性、标雌与两性之间的差异;同一花序类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蛋白质中,4叶期、5叶期、主茎穗期、二级分枝期之间都存在差异,但4叶期、5叶期与主茎穗期、二级分枝期相比存在的差异更大。对80个差异蛋白质分析发现,M15、N3、L9、N7可能参与蓖麻花序的发育。综合DNA甲基化和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差异基因片段C18与差异蛋白质M15均参与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影响花粉中的液泡形态和花粉管的发育,从而影响蓖麻花序的发育。
周亚星,周伟,朱国立,何智彪,王云[6](2016)在《蓖麻Lm型雌性系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单因子试验法,以蓖麻Lm型雌性株为材料,对蓖麻Lm型雌性系的ISSR-PCR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体系中Mg2+用量为2.0μl;d NTP用量为2.0μl;引物用量为2.0μl;1.2mg/ml EB染色剂用量大于等于5μl时染色的效果较好.PCR扩增反应条件: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55℃退火45s,72℃延伸2min,45个循环,72℃最后延伸10min,4℃保存.在本试验建立的ISSR优化体系下,可以提供清晰度高、重演性好、稳定性强的分子标记体系.
黄凤兰,朱国立,潘微彤,何智彪,包春光,彭木,王文跃,张智勇,张现世[7](2014)在《蓖麻3种类型花序发育过程的显微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以Lm型蓖麻—矮秆Lm型雌性系的两用系aLmAB2为研究对象,在显微学水平上研究其后代两性、单雌、标雌系3种类型花序分化过程中的差异,确定植株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转变的关键时期,以期为东北生态型蓖麻的栽培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aLmAB2蓖麻的3种花序类型花芽分化的转变期在56片真叶期;花序为圆锥花序,花序上的小花排列紧密程度为两性系>单雌系>标雌系,锥底直径大小排序为两性系>单雌系>标雌系,不完全花;在7片真叶期时开始出现柳叶状功能叶。
何智彪,朱国立,李金琴,张智勇,乔文杰,莫德乐吐,李靖霞,贾娟霞[8](2013)在《蓖麻杂交种通蓖7号选育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蓖麻杂交种通蓖7号的亲本材料、组合配制及选育经过,总结其特征特性、适宜种植区域、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吕二锁[9](2011)在《蓖麻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和性状遗传表现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蓖麻育种研究的部分工作,主要是为了选育出高产优质蓖麻杂交种而进行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子试验。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蓖麻杂交组合,对其亲本材料和杂种一代进行主要农艺性状考察,同时进行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表现及相关性状分析,亲本材料和杂种后代也进行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分析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本试验通过对6种类型表现优良的蓖麻雌性系进行农艺性状的分析与比较,认为矮杆类型母本306为整齐的丰产性较好的品系,其次是304、310、311、307。通过对蓖麻11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资料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对蓖麻产量贡献因素最大的蓖麻农艺性状为单株总蒴果数,其次是主穗小穗数和主穗有效蒴果数。所以单株总蒴果数和主穗的丰产特征是蓖麻选育目标的关键。这些蓖麻雌性系是组配杂交种的优异母本材料。(2)通过选取几个杂种优势表现突出的杂交组合,对其后代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蓖麻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株高、单株有效蒴果数、千粒重等方面;不同杂交组合的性状由于父母本性状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3)通过对蓖麻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大部分亲本与杂种一代的酶带迁移位置相同,但酶活性不同,其表达强度不同。但是杂交后代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活性没有明显强于亲本,可能由于过氧化物同工酶所揭示的遗传信息有限所致。(4)利用4个ISSR适宜引物对33个蓖麻供试材料进行PCR扩增得到33条带,DNA片段长度在200~2000bp之间,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8.25条带,其中25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75.7%,表明33个材料的多态性丰富。进而测试了蓖麻不同亲本遗传群体及杂种一代间的遗传相似度、遗传距离。
刘锋[10](2009)在《13个蓖麻品种的种子萌发与抗逆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的蓖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子发芽试验、耐高湿试验和盐胁迫试验,从13个不同品种的蓖麻中初步筛选出一部分种子萌发力强、抗逆性强的品种。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NaCl浓度胁迫下,在发芽势、发芽率受抑制的程度中,CSR6.181和晋蓖2号均大于淄蓖5号和汾蓖7号。所以,4个品种中最适合盐碱地栽培的品种是晋蓖2号。2.耐湿品种的选育(1)湿度对蓖麻营养生长的影响13个蓖麻品种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株高、地径和分枝高有明显的差异。株高统计中:12号品种在95%的湿度条件下最高;3、5、7、8和13号品种在85%的湿度条件下最高;6号品种在75%的湿度条件下最高;1、2、4、9、10和11号品种则在65%的湿度条件下最高。地径统计中:6、7和12号品种在95%的湿度条件下最粗;3和13号品种在85%的湿度条件下最粗;8号品种在75%的湿度条件下最粗;1、2、4、5、9、10和11号品种则在65%的湿度条件下最粗。分枝高统计中:12号品种在湿度95%条件下最高;7和8号品种则在85%的湿度条件下最高;3、6和13号品种则在75%的湿度条件下最高;1、2、4、5、9、10和11号品种则在65%的条件下最高。综合分析,在13个蓖麻品种中,1、2、9、11、12和13能耐高湿。(2)湿度对蓖麻生殖生长的影响通过研究13个蓖麻品种在4个湿度条件下的花粉活力和种子含油率,得出:品种2和品种11均能保持70%以上的活力,品种1、3、6、7、9、10、11、12和13号品种的种子含油率在65%的湿度条件下种子含油率最高,且与湿度存在负相关系。因此,在生殖生长阶段,4、5、9、10、12和13能耐高湿。(3)湿度对蓖麻病害发生的影响蓖麻的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疫病和枯萎病.湿度对蓖麻的发病指数影响显着,且蓖麻发病指数与湿度成正向关系,湿度越大,发病指数越大。3.蓖麻品种对比试验单位面积产量与单果穗重、含油率呈正向极显着相关性,与冠辐呈负向着显相关性。单果穗重与含油率也呈正向极显着相关性。综合评价得出11号为最佳,其次是1、13、9和10,最差为8。
二、蓖麻Lm型雌性系选育及利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蓖麻Lm型雌性系选育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蓖麻花序结构特征及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蓖麻花序的基本特征 |
2 影响蓖麻花序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 |
2.1 基因 |
2.2 磷脂酶类 |
2.3 激素 |
3 蓖麻花序功能研究进展 |
4 展望 |
(2)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蓖麻概述 |
1.1.1 蓖麻简介 |
1.1.2 蓖麻的经济价值 |
1.1.3 蓖麻的供求关系 |
1.2 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群 |
1.2.1 杂种优势与杂种优势群 |
1.2.2 国内外蓖麻育种研究进展 |
1.3 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
1.3.1 蓖麻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3.2 SSR标记在蓖麻种质划分中的应用 |
1.4 配合力 |
1.4.1 配合力及其分析方法 |
1.4.2 配合力的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及田间种植 |
2.1.1 供试材料 |
2.1.2 田间种植试验 |
2.2 性状统计调查 |
2.3 分子标记分析 |
2.3.1 DNA提取和检测 |
2.3.2 试验所用引物 |
2.3.3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体系 |
2.4 数据处理 |
2.4.1 表型性状分析 |
2.4.2 分子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材料的代表性与多样性 |
3.2 杂种优势群划分 |
3.2.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3.2.2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
3.2.3 杂种优势群划分 |
3.2.4 来自不同地区材料的居群间聚类分析 |
3.3 2019年配合力分析 |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3.3.2 配合力分析 |
3.4 2020年配合力分析 |
3.4.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3.4.2 一般配合力分析 |
3.4.3 特殊配合力分析 |
3.4.4 杂种优势分析 |
3.4.5 各性状遗传力估算 |
4 讨论与总结 |
4.1 材料的代表性 |
4.2 杂种优势群划分 |
4.3 2019年配合力分析 |
4.4 2020年配合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导师简介 |
(3)蓖麻Lm雌性系花序发育相关的PIP5K家族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蓖麻的研究进展 |
1.1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 |
1.2 蓖麻的用途 |
2 拟南芥花序发育的研究进展 |
2.1 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 |
2.2 拟南芥的应用价值 |
2.3 调控拟南芥花序发育的相关途径及基因 |
2.4 PIP5K基因家族在拟南芥花序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
3 蓖麻花序发育的研究进展 |
3.1 国内外蓖麻花序发育的研究进展 |
3.2 PIP5K基因家族在蓖麻中的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蓖麻PIP5K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核酸及蛋白材料来源 |
1.1.2 菌株及载体 |
1.1.3 仪器设备 |
1.1.4 试剂 |
1.1.5 培养基组成 |
1.2 方法 |
1.2.1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1.2.2 亚细胞定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IP5Ks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1 PIP5K基因家族各成员核酸序列分析 |
2.1.2 蓖麻PIP5K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2.1.3 PIP5K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
2.1.4 蓖麻PIP5K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
2.1.5 蓖麻PIP5K蛋白质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1.6 蓖麻PIP5K蛋白质亲水性/疏水性分析 |
2.1.7 蓖麻PIP5K蛋白二级/三级结构的预测分析 |
2.1.8 蓖麻PIP5K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及蛋白质结构域分析 |
2.2 亚细胞定位结果 |
2.2.1 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pCAMBIA1302-PIP5Ks构建结果 |
2.2.2 PIP5K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 |
3 小结 |
第三章 PIP5Ks在Lm型雌性系蓖麻aLmAB2中的表达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仪器设备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蓖麻花序总RNA提取 |
1.2.2 cDNA合成 |
1.2.3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1.2.4 荧光定量PCR |
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蓖麻aLmAB_2花序总RNA提取结果 |
2.2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2.2.1 PIP5K家族基因在不同花序类型植株中不同花期的差异表达量 |
2.2.2 PIP5Ks在同一花序类型植株同一花期中的差异表达量 |
3 小结 |
第四章 PIP5K基因家族在拟南芥中的异源过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植物材料 |
1.1.2 菌株及载体 |
1.1.3 仪器设备 |
1.1.4 试剂 |
1.1.5 培养基组成 |
1.2 方法 |
1.2.1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PIP5Ks的构建及鉴定 |
1.2.2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PIP5Ks转化农杆菌及检测 |
1.2.3 植物过表达载体对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1.2.4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分子水平鉴定 |
1.2.5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生物学水平鉴定 |
1.2.6 PIP5K家族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PIP5Ks的构建结果 |
2.2 植物过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的鉴定结果 |
2.2.1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PIP5Ks质粒提取结果 |
2.2.2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PIP5Ks质粒PCR结果 |
2.2.3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90-PIP5Ks质粒双酶切结果 |
2.3 植物过表达载体对拟南芥植株的遗传转化结果 |
2.4 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分子水平鉴定结果 |
2.4.1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PCR检测结果 |
2.4.2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2.5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生物学水平鉴定结果 |
2.5.1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10d表型结果分析 |
2.5.2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25d表型结果分析 |
2.5.3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45d表型结果分析 |
2.6 PIP5K家族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
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1.1 蓖麻Lm雌性系花序发育相关的PIP5K家族基因功能鉴定的讨论 |
1.2 蓖麻PIP5Ks在Lm型雌性系蓖麻aLmAB_2中相对表达量的讨论 |
1.3 PIP5K家族基因相互关系的讨论 |
1.4 拟南芥移栽和转化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矮秆蓖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来源 |
1.2 试验条件 |
1.3 试验设计 |
1.4 调查项目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矮秆蓖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
2.2 矮秆蓖麻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
2.2.1 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及其相对比率 |
2.2.2 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系数 |
2.2.3 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力与遗传进度 |
3 讨论与结论 |
(5)蓖麻不同类型花序的DNA甲基化与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蓖麻杂优利用研究现状 |
1.1.1 无标志性状蓖麻单雌系的杂优利用 |
1.1.2 Lm型雌性系蓖麻的杂优利用 |
1.2 Lm型雌性系蓖麻研究现状 |
1.3 植物DNA甲基化的研究现状 |
1.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蓖麻不同花序类型在不同发育时期的DNA甲基化分析 |
2.2.2 蓖麻不同花序类型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蓖麻不同花序类型在不同发育时期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
3.1.1 蓖麻不同花序类型在不同发育时期的DNA提取及检测结果 |
3.1.2 DNA双酶切及接头连接结果 |
3.1.3 预扩增结果 |
3.1.4 选择性扩增结果 |
3.1.5 差异基因的回收与鉴定结果 |
3.1.6 12个样品的甲基化类型统计分析 |
3.1.7 亚硫酸盐测序结果 |
3.1.8 RNA的提取结果 |
3.1.9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 |
3.2 蓖麻不同花序类型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 |
3.2.1 蛋白质提取与定量结果 |
3.2.2 酚提取法和TCA-丙酮沉淀法所提取的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 |
3.2.3 蛋白质除杂后双向电泳结果 |
3.2.4 蛋白质一向上样量优化结果 |
3.2.5 12个样品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 |
3.2.6 差异蛋白质分析结果 |
3.3 综合DNA甲基化及蛋白质组学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DNA甲基化分析 |
4.2.2 蛋白质组学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蓖麻3种类型花序发育过程的显微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材料的种植、取材 |
1.2.2 固定 |
1.2.3 花芽类型的确定 |
1.2.4 显微观察摄影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株不同发育时期田间自然生长情况及所取顶芽外部形态 |
2.2 不同发育时期3种类型花序发育情况观察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8)蓖麻杂交种通蓖7号选育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材料 |
1.1 雌性系347选育 |
1.2 恢复系1987选育 |
2 组合配制及选育经过 |
2.1 产量表现、品质及抗性 |
2.1.1 产量比较试验结果。 |
2.1.2 自治区区域试验结果。 |
2.1.3 自治区生产试验结果。 |
2.1.4 品种丰产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
2.1.5 示范推广应用情况。 |
2.2 抗性表现 |
3 特征特性及生育进程 |
3.1 特征特性 |
3.2 生育进程 |
4 适宜种植区域 |
5 栽培技术 |
5.1 土壤选择 |
5.2 播种 |
5.3 合理施肥 |
5.4 合理密植 |
5.5 田间管理 |
5.6 适时收获 |
(9)蓖麻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和性状遗传表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蓖麻概述 |
1.2 蓖麻油的研究利用价值 |
1.3 关于蓖麻有性杂交及杂种优势的研究成果 |
1.4 蓖麻雌性系 |
1.4.1 蓖麻雌性系的类型 |
1.4.2 我国蓖麻雌性系的研究与应用 |
1.5 同工酶技术 |
1.6 分子标记技术 |
1.6.1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标记技术原理 |
1.6.2 ISSR 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蓖麻农艺性状的比较 |
2.1 杂种优势的测定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杂种优势的结果与分析 |
2.1.3 讨论 |
2.2 农艺性状评价与相关分析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性状与产量相关的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3 蓖麻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实验方法 |
3.2 过氧化物同工酶(POD)结果与分析 |
3.2.1 304 与各个父本组合的POD 同工酶酶谱分析 |
3.2.2 312 与各个父本的组合的 POD 同工酶分析 |
3.3 讨论 |
4 蓖麻 ISSR 分子标记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蓖麻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4.2.2 蓖麻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4.2.3 蓖麻有性杂交后代 ISSR 分子标记图谱分析 |
4.3 讨论 |
4.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4.3.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4.3.3 ISSR 引物扩增多态性 |
4.3.4 POD 和ISSR 分子标记的分析 |
5 结论 |
5.1 蓖麻不同雌性系的农艺性状评价与相关分析 |
5.2 蓖麻杂种优势分析 |
5.3 过氧化物同工酶(POD) |
5.4 ISSR 分子标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13个蓖麻品种的种子萌发与抗逆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蓖麻的生物学特性与植物特征 |
1.2 蓖麻的开发利用 |
1.3 我国蓖麻的研究现状 |
1.3.1 常规品种育种研究 |
1.3.2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1.3.3 蓖麻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国外蓖麻的研究现状 |
1.4.1 遗传育种研究 |
1.4.2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
1.5 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的内容 |
2 13个蓖麻品种的种子萌发及耐盐胁迫能力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品种种子播种的发芽率情况分析 |
2.2.2 NaCl胁迫对蓖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3 NaCl胁迫对蓖麻种子相对盐害率的影响 |
2.3 小结 |
3 耐湿品种的选育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花粉活力测定(TTC法) |
3.1.4 种子含油率测定 |
3.1.5 病虫害调查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湿度对蓖麻营养生长的影响 |
3.2.2 湿度对蓖麻生殖生长的影响 |
3.2.3 湿度与蓖麻病害发生相关性 |
3.3 小结 |
3.3.1 湿度对蓖麻营养生长的影响 |
3.3.2 湿度对蓖麻生殖生长的影响 |
3.3.3 湿度对蓖麻病害发生的相关性 |
4 蓖麻品种对比试验 |
4.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
4.2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蓖麻的物候期 |
4.3.2 蓖麻品种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
4.3.3 蓖麻品种综合评价 |
4.4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6 蓖麻的发展前景 |
6.1 生态效益 |
6.2 经济效益 |
6.3 社会效益 |
6.4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蓖麻Lm型雌性系选育及利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蓖麻花序结构特征及功能研究进展[J]. 文艳鹏,罗蕊,王志妍,韩云江,朱虹,陈璐,李硕,李茹鑫,张佳冰,黄凤兰.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6)
- [2]蓖麻骨干亲本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D]. 顾帅磊.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3]蓖麻Lm雌性系花序发育相关的PIP5K家族基因功能鉴定[D]. 梁塔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矮秆蓖麻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参数分析[J]. 李卓然,何智彪,雷凤燕,朱雪倩,贾娟霞,乔文杰,莫德乐吐,刘伟,朱国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5]蓖麻不同类型花序的DNA甲基化与蛋白质组学差异研究[D]. 赵永.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7(01)
- [6]蓖麻Lm型雌性系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与优化[J]. 周亚星,周伟,朱国立,何智彪,王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7]蓖麻3种类型花序发育过程的显微学比较研究[J]. 黄凤兰,朱国立,潘微彤,何智彪,包春光,彭木,王文跃,张智勇,张现世.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4(04)
- [8]蓖麻杂交种通蓖7号选育报告[J]. 何智彪,朱国立,李金琴,张智勇,乔文杰,莫德乐吐,李靖霞,贾娟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6)
- [9]蓖麻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和性状遗传表现的研究[D]. 吕二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10]13个蓖麻品种的种子萌发与抗逆性初步研究[D]. 刘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