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磺酸与复方淮山药合用药效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方胜[1](2020)在《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肾不足型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单纯使用四物五子汤加减治疗与使用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对肝肾不足型RP患者的疗效情况,并对药针联合治疗肝肾不足型RP的作用机制做个粗略的探讨。拟为RP患者提供一个更加有效、安全、价廉、简便的治疗手段,也为临床运用中医治疗RP的有效性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按相关的规定标准选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及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门诊48例肝肾不足型RP患者,以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分别各24例(48眼)。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四物五子汤加减治疗,每日服用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共治疗3个月,每个疗程1个月,总共治疗3个疗程;而观察组的治疗方案是在四物五子汤加减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中药服用方法同对照组,整个治疗周期同对照组。然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矫正视力情况,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视野(field of vision,FOV)及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波形振幅改善情况。最后,收集并整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矫正视力情况,分析后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能够提高肝肾不足型RP患者的视力。2.分别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矫正视力情况,其中治疗1个月、2个月后比较,分析数据后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目前尚不能判断哪组提高视力更加明显。治疗3个月后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对提高视力有效,并且观察组比较对照组而言,疗效更好。3.治疗后再分别对两组视野(FOV)、视网膜电图(ERG)振幅情况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方案对改善FOV及ERG均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4.最后比较两组方案的总疗效,得到P值小于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说明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观察组疗效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1.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肝肾不足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提高视力、扩大视野范围及改善视网膜电图振幅等,与单纯使用四物五子汤加减相比较,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疗效会更佳。2.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可靠,值得借鉴在临床推广使用。
朱奥翔[2](2020)在《肝硬化腹水1号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肝脾血瘀型鼓胀病人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来观察肝硬化腹水1号方(自制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有效性、临床应用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肝脾血瘀型鼓胀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0例(符合相关入选标准),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肝硬化腹水1号方+基础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组)两组(参照附录2),每组患者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和中医证候积分、腹水分度和肝功能分级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疗组:肝硬化腹水1号方(2次/日,口服,100ml(1袋)/次+基础治疗,基础治疗:(轻度:口服螺内酯100mg/日中度:螺内酯100mg+呋塞米40mg/日重度:螺内酯100mg+呋塞米40mg/日+5日1次腹腔穿刺清晨空腹服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以基本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心率等)、心电图、肾功能等未出现明显变化,据观察实验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乏力腹胀6例、腹泻2例,对患者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均缓解。对相关临床疗效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进行可比性分析得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医症候积分和Child-pugh评分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07<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能明显的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中医症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3)通过对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66%、70.00%,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对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6.67%、63.33%,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通过对治疗后腹水分度、腹围、24h尿量及体重的比较得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疗效较对照组好。(6)通过对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积分、ALT、AST的比较得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前后比较可得出:*P=0.073>0.05、#P=0.081>0.05门静脉内径、脾厚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表明对于缓解门静脉高压及缩小脾脏厚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均不明显。结论:肝硬化腹水1号方可有效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据观察可见该方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考虑应用于临床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
谢骏[3](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许可[4](2020)在《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虫类药在小儿肝系疾病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科学合理地使用虫类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间发表的含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的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复方,按照文献标题、主治中医病名、主治西医病名、药物组成等要素录入计算机Excel(微软办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数据表,规范化整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组方药物频次、药物种类、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常用药对、潜在组合、新方以及具体疾病的用药特点等。结果:整理出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126首。高频药物26味,包括钩藤、僵蚕、白芍、全蝎、石菖蒲、天麻等;虫类药6味,平肝息风类虫类药使用频次占所有虫类药的78.54%;毒性药物17味,占本研究所有药物的7.91%;药物分类18种,频次出现较高的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等。组方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味居多,主要入肝、脾、肺、心、胃、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有钩藤—僵蚕、白芍—钩藤、白芍—僵蚕、钩藤-天麻、茯苓-石菖蒲等18组;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药物组合10组,新方4首。本研究包含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虫类药复方12个,高频药物有石菖蒲、蝉蜕、龙骨、牡蛎、僵蚕等;药物分类14种,频次出现较高的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解表药、安神药等。本研究包含治疗抽动障碍的虫类药复方76个,高频药物有钩藤、白芍、僵蚕、甘草、全蝎等;药物分类16种,频次出现较高的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等。本研究包含治疗癫痫的虫类药复方38个,高频药物有石菖蒲、全蝎、胆南星、天麻、僵蚕等;药物分类18种,频次出现较高的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化痰止咳药、清热药、安神药等。结论: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的用药规律,主要为僵蚕、全蝎、蝉蜕、地龙、蜈蚣与平肝息风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等配伍。药物以寒温平性居多,甘辛苦味为主,主入肝、脾、肺、心、胃、肾经。常用药对多为平肝息风药、补虚药、开窍药、化痰理气药相配伍。熵聚类分析得出潜在药物组合和新方,以活血化瘀、清热泻火、理气化痰、补益肝肾、平肝息风为主,其疗效和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应用于抽动障碍、癫痫居多。虫类药复方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注重配伍开窍药安神志,消食药理脾胃;治疗抽动障碍时,注重配伍理气药调气机;治疗癫痫时,注重配伍化痰止咳药除痰湿。蝉蜕、僵蚕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常用虫类药对,全蝎、僵蚕是治疗抽动障碍及癫痫的常用虫类药对。虫类药治疗小儿肝系疾病有规律可循,在该领域的应用有待拓展,为临床治疗小儿肝系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张鸿彬[5](2019)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探析厌食症(Infantile anorexia,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变化特征,从代谢组学角度解析IA的生物学本质,观察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的调节情况,探讨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的治疗机制。方法:120只SD幼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造模组100只。以特制高脂饲料喂养制备I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20只,分别为模型组、小儿开胃增食合剂(简称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及健胃消食片组;药物干预15天后处死,取其下丘脑,制备检测样本。利用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下丘脑样本进行检测,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检测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值,阈值>1)和t检验的P值(P<0.05)寻找下丘脑中的差异性代谢物,解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1.模型组大鼠从第28天开始日进食量低于空白组4060%,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进食量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以合剂高剂量组最显着。模型组大鼠体重从第7天开始比空白组低1015%,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各药物干预组体重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尤以合剂高剂量组最显着。2.从总PCA得分图可以看出6组样本间明显分开,各组聚类明显,各药物干预组向空白组回归,且以合剂高剂量组最为明显。3.通过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产生的代谢物鉴定分析,得到泛酸、LysoPC(14:0)、LysoPC(14:1(9Z))、鸟苷酸、次黄嘌呤、肌苷、黄嘌呤、鸟苷、鞘氨醇、植物鞘氨醇、焦谷氨酸、GSH、GSSG等30种差异性代谢物。4.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28条代谢通路,其中影响值大于0.1的前五位代谢通路分别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结论:1.IA模型大鼠经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后,体重、摄食量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代谢物图谱较模型组更接近于空白组,证实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能够改善食量和体重,调节紊乱的代谢途径。2.发现了组氨酸、GSH、GSSG、鸟氨酸、LysoPC(16:1(9Z))、瓜氨酸、鞘氨醇、LysoPC(14:1(9Z))、LysoPC(18:2(9Z,12Z))、肌苷、鸟苷、L-亮氨酸、棕榈酸等IA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了IA的发生与下丘脑中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等能量代谢的紊乱有关。3.小儿开胃增食合剂能够调节紊乱的相关代谢途径,这可能是小儿开胃增食合剂治疗IA的作用机制之一。
鲁洁娜[6](2018)在《润燥玉肤汤联合冷敷辨治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治疗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分析其优势,从而给临床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内服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对照组32例,予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全部患者均一周复诊一次,四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积分的改善情况。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作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对自觉症状、皮损症状、中医证候的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各项指标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观察组对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在自觉症状、皮损症状、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明显改善。②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86.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总疗效相当。③两组单项观察指标的疗效指数间比较,中医证候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组。自觉症状及皮损症状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观察组在改善自觉症状、皮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④两组在一个疗程和两个疗程后的组间皮肤水分含量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就改善皮肤水分含量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①两观察组治疗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均有疗效。②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组与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组在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改善自觉症状、皮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③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组。④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内外合治,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文珊[7](2017)在《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青颗粒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青颗粒调控“线粒体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改善高糖诱导的SRA01/04细胞损伤及其分子机制,为补青颗粒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按照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实验所需含药血清。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mL·kg-1蒸馏水)、阳性对照组(1 g·m L-1杞菊地黄丸水溶液)、补青颗粒高、中、低浓度组(4g·m L-1、2g·m L-1、1g·mL-1补青颗粒水溶液),每组15只,bid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d,于末次给药1h后腹主动脉采血,3000rpm·min-1条件下高速离心制备含药血清。2.采用永生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培养制备高糖模型。将SRA01/04细胞分成6组,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以30mmol·L-1葡萄糖浓度为最适细胞增殖浓度,用以模拟高糖环境分别干预各实验组,即10%空白血清组、高糖+10%空白血清组、高糖+10%杞菊地黄丸含药血清组、高糖+10%补青颗粒高、中、低浓度含药血清组(4、2、1 g·m L-1)。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SRA01/04细胞24h增殖活力的影响。3.以各实验组含药血清干预高糖模型。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各组细胞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Pink-1、P62的表达;采用Western bolt检测各组细胞中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Pink-1、P62、Bnip3、Nix表达的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LC3-Ⅱ和LC3-ⅠmRNA的表达。结果1.CCK-8结果显示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增殖活力异常升高,不同浓度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SRA01/04细胞增殖活力均有抑制作用,且以中浓度含药血清干预时,抑制作用显着(P<0.05)。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含药血清组SRA01/04细胞内均可见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蛋白Pink-1、Parkin、P62表达,且多于细胞质中表达,不同含药血清组上述蛋白表达量存在差异。3.Western bolt检测结果显示,在对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中发现,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可见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及P62的表达,给予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Pink-1、Parkin表达增高(P<0.01),P62表达降低(P<0.01);在对Bnip3/Nix信号通路研究中发现,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可见Bnip3、Nix表达,且随损伤时间延长呈先增后减趋势,以损伤后24h达高峰,给予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上述表达趋势更显着(P<0.01),且作用时间延长(P<0.01)。4.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含药血清组SRA01/04细胞内均可见微管相关蛋白LC3-Ⅱ与LC3-ⅠmRNA表达,且LC3-Ⅱ与LC3-Ⅰ比值呈先增后减趋势,并于损伤后24h时达高峰,给予补青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上述趋势更明显(P<0.01),且作用时间延长(P<0.01)。结论补青颗粒能有效抑制高糖诱导下SRA01/04细胞的增殖,减轻因SRA01/04细胞过度增殖而导致的晶状体混浊,其机制可能与干预损伤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动态表达有关。
韩飞,彭珍,周志渝,秦嫚嫚,刘友儿,杨明,李瑾[8](2016)在《功效性分类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医药的"扶正治疗"在提高和改善机体免疫力方面得到了全球的一致认可,免疫功能类产品的研发也是目前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品种繁多、分类不明、作用广泛、机制模糊,同时对具有类似作用的中药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分析。因此,总结了近年来常见的免疫功能评价指标,并按功效性分类的思路对中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归纳,以期为研发免疫功能类中药制剂提供一定参考和理论依据。
马洪田[9](2013)在《珍珠降压包合物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珍珠在较多的中药复方制剂中已呈现显着药效,尤其降压效果良好。本课题以珍珠降压胶囊组方为基础采用包合物新剂型,研究珍珠降压包合物对急性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由此探讨此包合物对人类高血压病的作用。方法分别进行急性高血压大鼠、长期高血压大鼠,以及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的病理学造模,然后分别给药观察该药物的降压疗效及抗惊厥作用,并观察该包合物对家兔离体主动脉条收缩反应的影响。结果实验观察显示该药物对急性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对长期肾性高血压大鼠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同时对的士宁所致的小鼠惊厥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延长其惊厥潜伏期。此药在高剂量时能显着降低血液中肾素的活性,对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且能拮抗内皮α-R,显着缩短NE的作用时间。结论研究发现该药物降压作用与其降低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以及拮抗α-R有关,同时还可能与其加速体内缩血管物质失活使血管扩张而降压的作用有关,证明珍珠降压包合物对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陈艳[10](2012)在《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脾肾亏损、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特点,为更好地提高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扩大中医药临床应用范围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选择50例2型糖尿病脾肾亏损、气阴两虚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4例)加服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所拟中药;对照组(26例)单纯使用西药。以6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9.2%,两组综合疗效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改善症状:两组均能明显减轻2型糖尿病脾肾亏损、气阴两虚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P<0.01),但两组效果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两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尿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p2-MG)含量,改善血脂水平,其中治疗组在控制血糖、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尿蛋白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联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脾肾亏损、气阴两虚型患者,在综合疗效和改善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对照组。因而可知,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对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延缓糖尿病进程,并有效预防其慢性并发症。同时,尚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此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不仅为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指导,而且为提高其临床疗效、扩大应用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二、牛磺酸与复方淮山药合用药效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磺酸与复方淮山药合用药效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系统回顾 |
1 病例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检查方法及材料 |
2.5 所用药品及材料 |
2.6 疗效判断标准 |
2.7 统计分析 |
2.8 病例资料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结果分析 |
3.2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4.1 选用肝肾不足型的理论依据 |
4.2 选方依据 |
4.3 方药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 选择联合针刺治疗的依据 |
4.5 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RP的机制探讨 |
4.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肝硬化腹水1号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诊断及入选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学诊断标准 |
1.1.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1.1.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剔除标准 |
1.2.4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观察项目 |
2.4.2 疗效性观察项目 |
2.4.3 安全性观察项目 |
2.4.4 不良反应观察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5.1 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2.5.2 对患者肝功能评价 |
2.5.3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2.5.4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2.6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可比性比较分析 |
3.1 年龄比较 |
3.2 性别比较 |
3.3 病程比较 |
3.4 病因比较 |
4.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总分的比较 |
4.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4.4 治疗前后两组腹水分度比较 |
4.5 治疗前后两组腹围、24h尿量及体重比较 |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hild-pugh分级积分比较 |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门静脉内径、脾厚度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鼓胀的认识 |
1.1 鼓胀病名的发展概况 |
1.2 中医对鼓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鼓胀的辨证 |
1.4 中医对鼓胀治疗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2.1 病理发病机制 |
2.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治疗的认识 |
3 方药分析 |
3.1 立论依据 |
3.2 遣方原则 |
3.3 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3.4 单味药物性能分析 |
3.5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6 临床用药心得 |
4.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附录3 中医积分量表 |
附录4 肝功能分级 |
附录5 数据记录表 |
致谢 |
(3)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4)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小儿肝系疾病概述 |
1.1 儿童多动症 |
1.2 抽动障碍 |
1.3 癫痫 |
2 虫类药治疗小儿肝系疾病述要 |
2.1 虫类药的定义 |
2.2 虫类药治疗小儿肝系疾病的理论依据 |
2.3 虫类药治疗小儿肝系疾病的现代研究 |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复方来源 |
1.2 复方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中药的规范 |
1.4 复方主治疾病规范 |
1.5 复方的录入与核对 |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
2.1 高频单味药物频数统计 |
2.2 复方中所有虫类药的使用频次统计 |
2.3 毒性药物频数统计 |
2.4 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
2.5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数统计 |
2.6 关联规则运算 |
2.7 熵聚类分析 |
2.8 三大疾病用药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高频单味药物与药物类别配伍规律分析 |
1.1 配伍平肝息风药 |
1.2 配伍补虚药 |
1.3 配伍解表药 |
1.4 配伍清热药 |
1.5 配伍化痰止咳药 |
1.6 配伍安神药 |
1.7 配伍活血化瘀药 |
2 虫类药物分析 |
3 毒性药物分析 |
4 药性分析 |
5 药味分析 |
6 归经分析 |
7 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
8 熵聚类结果分析 |
9 三大疾病用药结果分析 |
10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与药物 |
1.3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给药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5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6 LC/MS分析 |
3 数据处理 |
3.1 统计学处理 |
3.2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造模期间大鼠食量的变化 |
4.2 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变化 |
4.3 经药物干预后大鼠食量、体重的变化 |
4.4 代谢组学数据结果 |
4.5 IA模型大鼠下丘脑的代谢组学特征 |
4.6 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的影响 |
5 讨论 |
5.1 运脾法 |
5.2 代谢组学方法与中医药研究的契合及应用 |
5.3 动物模型评价及对照组药物的选取 |
5.4 大鼠食量、体重的变化 |
5.5 IA模型大鼠下丘脑代谢物谱潜在生物标志物 |
5.6 各组代谢物对比分析 |
5.7 各药物干预组间疗效的比较 |
5.8 代谢通路分析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6)润燥玉肤汤联合冷敷辨治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病例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及随访 |
3.4 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
3.5 技术路线图 |
3.6 疗效观察 |
3.7 不良反应观察 |
4.统计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病例统计 |
5.2 两组基线比较 |
5.3 疗效分析 |
5.4 皮肤水分含量比较 |
5.5 不良反应分析(见表22) |
第二部分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方药分析 |
2.1 润燥玉肤汤 |
2.2 中药外用方 |
3.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关系 |
3.1 皮肤屏障功能简述 |
3.2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对皮肤屏障的影响 |
4.结果分析与结论 |
4.1 结果分析 |
4.2 结论 |
5.心理治疗的必要性 |
6.不足与展望 |
6.1 存在问题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青颗粒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8)功效性分类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 |
1.1 细胞免疫 |
1.2 体液免疫 |
1.3 单核-巨噬细胞功能 |
1.4 NK细胞活性 |
2 中药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
2.1 中药提高免疫功能的优势和特点 |
2.2 提高免疫功能中药的分析 |
3 结语及展望 |
(9)珍珠降压包合物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包合物的制备与稳定性试验 |
1.1 包合物的制备 |
1.1.1 工艺路线 |
1.1.2 制备工艺要点 |
1.2 性状 |
1.3 鉴别 |
1.4 水分检查 |
1.5 含量测定 |
1.6 初步稳定性试验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动物 |
2.3 实验仪器 |
2.4 药液配制 |
2.5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5.1 毒理实验 |
2.5.2 对急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 |
2.5.3 对长期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 |
2.5.4 抗惊厥作用 |
2.5.5 对家兔离体主动脉条收缩反应的影响 |
2.6 珍珠降压包合物降压机理的探讨 |
2.6.1 方法 |
2.6.2 长期给药对血管紧张素和肾素活性的影响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1 血压调节作用 |
1.1.1 生物碱类 |
1.1.2 皂苷类 |
1.1.3 银杏提取物 |
1.1.4 参附注射液 |
1.1.5 丹参及提取物 |
1.1.6 安宫牛黄丸 |
1.2 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 |
1.2.1 人参总皂苷 |
1.2.2 银杏叶 |
1.2.3 红花黄色素 |
1.3 对抗心力衰竭作用 |
1.4 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
1.4.1 生物碱类 |
1.4.2 参附注射液 |
1.4.3 丹参 |
1.4.4 人参 |
1.4.5 中药皂苷 |
1.5 抗血栓的作用 |
1.5.1 丹红注射液 |
1.5.2 中药皂苷 |
1.6 保护心肌作用 |
1.6.1 红花黄色素 |
1.6.2 中药皂苷 |
1.6.3 丹参 |
1.7 降血脂作用 |
1.7.1 黄酮类化合物 |
1.7.2 皂甙类 |
1.8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1.8.1 银杏 |
1.8.2 丹参 |
1.8.3 参芦冠心口服液 |
2.1 珍珠的形态 |
2.2 珍珠的化学成分 |
2.3 珍珠的功效 |
2.4 含珍珠的降压药物 |
3.小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1.糖尿病历史渊源及古代医家的认识 |
2.糖尿病中医病因分析 |
3.糖尿病病机探讨 |
4.糖尿病辩证分型及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2. 2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1.研究对象 |
2.病例来源 |
3.西医诊断标准 |
4.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5.纳入标准 |
6.排除标准 |
7.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二.一般资料 |
1.病例分组 |
2.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两组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
三.治疗方法 |
1.基础治疗 |
2.分组治疗 |
3.疗程 |
四.观察指标 |
1.安全性指标 |
2.疗效指标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六.统计分析方法 |
七.研究结果 |
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3.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
4.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5.两组治疗前后尿β_2-MG、24hPRO比较 |
八.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一.从中医学消渴理论探讨糖尿病的辨治 |
1.脾肾亏损、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理 |
1.1 脾肾亏虚、气阴两虚是2型糖尿病病变之本 |
1.2 虚火内热是2型糖尿病的病变之标 |
2.瘀、痰、湿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产物 |
3.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
3.1 健脾滋肾以治其本 |
3.2 清热养阴以治其标 |
3.3 标本兼治须重视活血化 |
二.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1.组方依据及药物选择 |
2.配伍分析 |
3.现代药理学研究 |
三.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的温病学特色 |
四.本课题研究疗效分析 |
1.显着改善中医症状 |
2.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
3.调节血脂、抗血栓 |
4.保护肾脏 |
五.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录三:症状分级量化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牛磺酸与复方淮山药合用药效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物五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2]肝硬化腹水1号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观察[D]. 朱奥翔.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小儿肝系疾病虫类药复方的用药规律研究[D]. 许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小儿开胃增食合剂对幼龄厌食症模型大鼠的下丘脑代谢组学影响[D]. 张鸿彬.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润燥玉肤汤联合冷敷辨治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鲁洁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基于“线粒体自噬”探讨补青颗粒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D]. 李文珊. 宁夏医科大学, 2017(01)
- [8]功效性分类中药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韩飞,彭珍,周志渝,秦嫚嫚,刘友儿,杨明,李瑾. 中草药, 2016(14)
- [9]珍珠降压包合物治疗高血压病的实验研究[D]. 马洪田. 青岛大学, 2013(S1)
- [10]健脾滋肾、清热养阴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D]. 陈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