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需求,做好期刊、资料订购和搜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胡秋碧[1](2021)在《公共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指出了公共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以期提升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期刊服务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王志红[2](2021)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石,它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于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该文以河南警察学院图书馆为例,从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与自建两个方面,对图书馆各类型载体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以及自建资源建设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和相应的对策。
刘静羽,黄金霞,王昉[3](2021)在《支撑科技战略情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级科技战略情报事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本文调研国外科技战略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并在重点分析兰德公司资源和数据保障建设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支撑我国科技战略情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思路,最终对该资源保障体系的落实提出建议。
蔡寅[4](2021)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职院校"双高"建设计划的启动,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术信息中心,应该与学校的"双高"建设相契合,为专业群建设和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文献服务。该文从智慧资源建设、智慧读者服务、智慧空间管理和阅读推广这4个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嵌入专业群建设提升智慧服务的策略,以期为广大高职图书馆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翰晨[5](2021)在《《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文中研究说明
谭定平[6](2021)在《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2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解读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2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共提出9项发展趋势,具体包括:领导层应对变革的管理新技能、不断发展的图书馆集成系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开放获取的发展与影响、研究数据服务的伦理与成熟、社会正义、批判的图书馆学和批判性数字化的教育、流媒体、学生的福祉以及学习分析。高校图书馆事业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变革发展期,我国高校图书馆需持续关注未来发展的四个方向,对核心价值的把握和坚持以及自身不断成长和合作是高校图书馆面对变革的唯一途径。
冯丽娟[7](2021)在《COMET职业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文中提出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肯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方案》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消费方式的变革使企业有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很多传统职业的内涵正在改变。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怎样面对机遇和挑战,怎么样在职业教育扩大建设时同时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过程评价,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在当前和之后的关注重点。中职专业建设要持续发展,必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COMET(competence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in TVET,简称COMET)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与评估的职业能力模型,采用的角度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认同情况以及职业认同感情况进行评价,也从职业的视角来检测职业教学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将COMET模型理念融入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基于COMET模型理念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丰富和发展了COMET模型理念在中职教育领域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形成COMET模型理念应用于中职教育领域的典型案例,可以为中职学校利用COMET模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方法指导。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研究背景、职业能力培养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并界定关键概念,分析理论基础。然后结合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分析了解了COMET职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维度。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以JZ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毕业生、在校师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结合调查结果,针对当前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模式传统僵化和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导致与实际市场需求的能力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法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评价。本文的框架是:第一部分:绪论。陈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第二部分:界定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当前JZ学院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情况现状进行调查,对中等职业学校COMET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对40份企业招聘用人需求、87份毕业生问卷调查和213份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师访谈等,分析了中职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COMET职业模型的维度和教学模式要素,结合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构建了基于COMET模型下的新的教学模式。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包括新职业教育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职业成长规律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本文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教学过程五个要素为指向,以学生的掌握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针对学生能力要求维度、行动维度和能力内容维度进行设计构建。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辅助条件和评价方式的教学要素,其中学习程序的部分又分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方案制定、深化实施、优化改进、展示讨论和评价反思八个步骤,可以归纳为情境引入、项目探究、项目实践和评价展示四个大部分。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五部分:对新模式实施和研究,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通过两轮的行动实施研究,一边教学一边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并对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两轮行动研究,采用基于COMET模型下的教学模式的试验班无论从学习态度的变化还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都有明显的提高,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维度和行动维度一定有效的培养作用,同时为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作用。第六部分:研究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虽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新模式在中职学校实施受到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约束,并且新模式未经多人推敲,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改。本研究的创新和成果主要有:本研究有助于中等职业教育思想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移,由“技能培养”向“职业能力培养”转换。紧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在COMET模型理念指导下构建的新型教育模式以及实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成果有:1、分析了JZ学院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现状,分析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的需求及变化。2、以JZ学院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认真反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COMET模型下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新模式应用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两轮行动研究,总结出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切实可行性,是解决目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益尝试,促进了专业的持续发展,希望对中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金兰[8](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石磊[9](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吴爽[10](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二、分析需求,做好期刊、资料订购和搜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需求,做好期刊、资料订购和搜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1 期刊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工作态度上存在倦怠情绪 |
1.2 期刊种类少,范围窄,专业性不强 |
1.3 期刊利用率低 |
1.4 读者的违规问题 |
1.5 阅览环境有待改善 |
1.6 期刊服务模式单一 |
2 提升公共图书馆期刊阅览室服务工作水平的建议 |
2.1 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
2.2 提高期刊利用率 |
2.2.1 合理订购期刊 |
2.2.2 优化排架方法 |
2.2.3 工作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
2.2.4 建立馆藏期刊文献数据库 |
2.3 做好对读者教育和管理工作 |
2.4 建立参考咨询检索系统 |
2.5 改善期刊阅览室的阅读环境 |
2.6 改变期刊服务模式 |
2.6.1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辐射型开放服务系统 |
2.6.2 改变服务模式 |
2.6.3 倡导多种主动型服务 |
2.6.4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
3 结语 |
(2)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 |
1.1 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1.2.1 部门分割,权力分散,相对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作 |
1.2.2 公安专业图书与期刊较少 |
1.2.3 期刊数据库和纸质报刊方面存在着重复订购,导致纸质期刊的利用率不高 |
1.2.4 数字资源的订购让人“爱恨交加” |
2 该馆文献信息资源的自建工作 |
2.1 现状 |
2.2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2.2.1 图书馆数字资源自建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
2.2.2 充分利用和开发公安网里丰富的专业资源 |
2.2.3 拓宽服务对象,努力建设成河南公安文献信息中心 |
2.2.4 加强与其他公安院校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对馆藏资源的共建共享 |
(3)支撑科技战略情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科技战略情报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
2 支撑科技战略情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思路 |
2.1 建设目标 |
2.2 建设内容 |
2.2.1“双向综合”的数据需求获取与分析机制建设 |
2.2.2“宽领域”的基础来源数据体系建设 |
2.2.3 科学智能与综合多元的工具机制建设 |
2.2.4 多元化的数据资源获取渠道建设 |
3 支撑科技战略情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思考 |
(4)“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资源建设的针对性,优化整合现有资源 |
1.1 馆藏纸质资源建设 |
1.2 馆藏电子资源建设 |
1.3 整合现有资源,扩展服务渠道 |
1.4 丰富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 |
2 挖掘读者数据,精确读者服务 |
3 打造智慧服务空间,提升读者体验 |
3.1 做好空间规划与设计 |
3.2 做好空间管理 |
3.3 服务空间多元化 |
4 开展阅读推广,促进专业建设 |
5 结语 |
(6)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2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解读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202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主要内容及解读 |
2.1 初次提出的趋势 |
2.1.1 领导层需要具备应对变革的管理能力。 |
2.1.2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 |
2.1.3 流媒体。 |
2.1.4 学生的福祉。 |
2.1.5 社会正义、批判的图书馆学和批判性数字化的教育。 |
2.2 已提出趋势的变化发展 |
2.2.1 开放获取:过渡和变革。 |
2.2.2 学习分析。 |
2.2.3 研究数据服务。 |
2.2.4 不断发展的图书馆集成系统。 |
3 思考与启示 |
3.1 高校图书馆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变革发展期 |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需持续关注未来发展的重点方面 |
3.2.1 技术方面。 |
3.2.2 资源方面。 |
3.2.3 服务方面。 |
3.2.4 管理方面。 |
3.3 高校图书馆自身不断成长和合作是面对变革的唯一途径 |
(7)COMET职业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一)国家政策对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市场及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根本需要 |
(三)中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能力的关键所在 |
(四)创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 |
(五)COMET理论对研究的启示 |
二 概念阐述 |
(一)教学模式 |
(二)COMET职业能力模型 |
(三)职业能力 |
(四)中等职业教育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 |
(二)国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
(三)职业能力模型 |
(四)职业能力评价制度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职业能力的概念 |
(二)国内职业能力培养及教学模式研究 |
(三)COMET模型应用研究 |
(四)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力测评模式 |
三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COMET开展的必要性 |
一 中职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的设计和实施 |
(二)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
二 中职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企业招聘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 |
(二)中职商务英语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
(三)中职商务英语学生的学习现状 |
(四)中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 |
三 中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
(二)教学模式传统僵化 |
(三)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单一 |
四 中等职业学校COMET开展的可行性 |
(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
(二)教学评价的过程化 |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性 |
第四章 COMET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 教学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一)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程序 |
(四)辅助条件 |
(五)评价标准 |
二 COMET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
(一)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程序 |
(四)评价标准 |
三 中等职业学校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模式设计 |
(二)模式分析 |
(三)模式评价 |
(四)模式辅助条件 |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COMET模型理念下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步骤 |
(二)样本选取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内容 |
(五)测评设计 |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实施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五)研究与修改 |
三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设计 |
(二)实施行动 |
(三)观察 |
(四)反思 |
(五)行动总结研究 |
四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的不足 |
三 研究的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务英语综合职业能力调查问卷(在校生卷) |
附录二 商务英语综合职业能力调查问卷(毕业生卷) |
附录三 企业访谈大纲 |
附录四 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五 学习能力及职业能力评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德育督导 |
(二)德育评估 |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
(一)学理依据 |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
2.4 小结 |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
3.3 小结 |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
4.4 小结 |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
5.5 小结 |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
6.1.2 “公有性”被侵犯 |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
6.4 小结 |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四、分析需求,做好期刊、资料订购和搜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图书馆期刊服务工作研究[J]. 胡秋碧.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12)
- [2]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 王志红. 科技资讯, 2021(28)
- [3]支撑科技战略情报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刘静羽,黄金霞,王昉.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9)
- [4]“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研究[J]. 蔡寅. 科技资讯, 2021(27)
- [5]《世界知识》研究(1934-1949)[D]. 王翰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20年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解读与思考[J]. 谭定平. 图书馆界, 2021(03)
- [7]COMET职业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 冯丽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8]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10]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