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分类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的流式细胞免疫分型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流式细胞术是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和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 多种因素导致室间差异大, 准确诊断困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本共识中, 精确定义了抗原表达率与表达强度, 将免疫标志分为基本标志和可选标志, 针对不同疾病提出检测标志和可供选择方案, 并对现有诊断标准作出客观评价, 数据分析过程注意精确设门、正确选择内对照、准确描述肿瘤细胞的比例和抗原表达, 建议报告包括文字描述与彩色图片, 最后, 本共识强调, 作为急性白血病综合诊断的一部分, 免疫分型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不典型病例, 找出弱势克隆, 作出客观评价。
杜晓亮[2](2021)在《云南地区2014-2019年儿童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首次住院费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韩欣欣[3](2021)在《自发拉曼急性白血病细胞指纹光谱处理识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拉曼光谱是分子振动的指纹光谱,能够表征癌变细胞的生物分子变化,其无标、无损的特性使其在临床癌细胞识别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发拉曼光谱信号较弱,在临床癌细胞检测中容易受到多种谱线的干扰,严重影响了细胞指纹光谱的识别与分析。本文就临床癌细胞拉曼光谱中背景噪声、基底光谱、荧光背景的去除方法以及指纹光谱的分类识别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拉曼光谱实现了对临床急性白血病样本的识别。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临床样本拉曼光谱中存在的几种主要干扰谱线的物理机制及特征进行了研究。针对于光谱中的尖峰,提出了基于形态学操作的尖峰去除方法,该方法不受噪声的影响,能够实现对任意光谱的尖峰去除;对于临床样本拉曼光谱中普遍存在的基底干扰光谱,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小波变换的特定尺度分析方法,实现了复合光谱中基底光谱的单独分离;荧光光谱普遍存在于生物样本的拉曼光谱中,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插值拟合的荧光估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局部极小值点与零阶Savitzky-Golay滤波器结合的自动荧光估计方法,两种方法的处理误差较传统算法显着减小。(2)研究了拉曼光谱识别分类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判别分析对胃癌细胞系和白血病细胞系的光谱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分类过程的分析,证明了前处理算法在光谱识别中的可靠性及重要意义。针对于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在复杂样本识别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光谱特征放大方法。该方法通过多个随机森林提取光谱参量特征,并根据提取的特征对原始光谱进行针对性的特征放大。采用特征放大后的光谱数据能够显着提高PCA-LDA算法在多样本非线性边界下的分类准确度,极大的扩展了PCA-LDA算法的适用范围。(3)对自发拉曼光谱在临床急性白血病的无标、快速分型检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临床白细胞样本拉曼光谱的处理与识别,实现了正常白细胞和两种急性白血病白细胞的准确区分,识别准确度为98.62%。通过对不同样本拉曼光谱特征谱峰的对比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中表征核酸的673 cm-1、728 cm-1、782 cm-1、1483 cm-1、1577 cm-1谱峰都强于正常细胞,而表征脂质的谱峰强度则低于正常白细胞。拉曼光谱对多种白血病的诊断分型结果表明,癌细胞拉曼指纹光谱识别技术对临床白血病的准确、快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于杰[4](2021)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ALL患儿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制定全人照护模式,并根据该模式的内容开发主要干预工具微信小程序--护您医路云平台,探讨该干预的应用在改善急性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及提高社会支持水平方面的效果。方法:此干预为类实验研究,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小儿血液科共10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50例,干预组患者51例。对照组给予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组在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同时给予全人照护模式。即成立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团队合作的全人照护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微信小程序----护您医路云平台及面对面访谈的的形式从生理支持、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灵性支持四个方面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提供支持性干预措施。分别于患儿首次确诊的第2天及诱导缓解治疗期结束时收集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情况、照顾负担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及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Zarit照顾负担量表(ZBI)评分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干预前,照顾负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照顾者照顾负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ZBI差值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领悟社会支持(PSSS)评分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干预前,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二级指标其他支持维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照顾者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差值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在干预前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及干预前后焦虑抑郁量表得分差值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能显着降低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和焦虑抑郁水平。2.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可有效提高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帮助其积极应对生活中应激事件。
齐欣[5](2021)在《基于SEER数据库对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后续继发第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及其风险因素。方法:在“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数据库中选取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病理确诊为首发乳腺癌的患者共323,435名,并将其分为单纯乳腺癌的患者及乳腺癌后继发第二原发癌的患者两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探讨乳腺癌患者后续继发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因素。采用SPSS AU及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利用Python进行绘图。乳腺双原发癌患者的标准化发病率由SEER*Stat中的多原发癌标准化发病率所计算。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进一步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确定乳腺癌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危险因素,最后利用泊松回归分析方法单独分析治疗相关因素。P<0.05被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作为可信区间。结果:符合条件的323,435名乳腺癌患者中,单原发乳腺癌的患者共315,147名,后续继发双原发癌患者共8,288名,两组患者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0.34岁和64.29岁,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60岁和65岁;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2个月和27个月,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5.02个月和30.99个月;乳腺双原发癌患者第二原发癌平均发病年龄为66.88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7个月,平均时间为30.99个月。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的高发部位依次是:乳腺(27.56%)、肺和支气管(13.26%)、子宫体(6.28%)、甲状腺(5.76%)、皮肤黑色素瘤(4.59%)、胰腺(3.81%)、肾(3.08%)、卵巢(2.61%)、膀胱(2.33%)及结内型非霍奇金淋巴瘤(2.11%)。年龄大于50岁、黑种人、丧偶、未结过婚或拥有同性伴侣、病理结果为其他类型、三阴性分子分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进行放射治疗为乳腺癌幸存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种族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和进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风险较小。结论:1、在乳腺癌幸存者中,年龄大于50岁、种族为黑种人、婚姻状况为丧偶或未结过婚或拥有同性伴侣、病理类型为其他、分子分型为三阴型、行乳房部分切除术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风险较高;而种族为美洲印第安人或阿拉斯加原住民和进行化疗的患者则风险较低。2、对于有较高风险继发第二原发癌的乳腺癌幸存者应制定更为个性化的临床肿瘤筛查建议指南。本研究结果可以对临床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和调整个体化随访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筱淇[6](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李雅竹[7](2021)在《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浙贝黄芩汤对人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分析浙贝黄芩汤对Wip1-p38MAPK-p53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干预作用,探索浙贝黄芩汤抗白血病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1.检测kasumi-1细胞的化疗敏感性。使用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分别干预白血病细胞系kasumi-1,以对化疗较敏感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MTS法检测各组细胞的OD490吸光值,计算不同药物浓度下细胞抑制率及IC50值,测知kasumi-1的药物敏感性。2.使用不同浓度的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干预kasumi-1,MTS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3.将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联合组、空白组。化疗组应用阿糖胞苷加柔红霉素处理,联合组应用浙贝黄芩汤醇提物联合阿糖胞苷及柔红霉素处理,空白组无干预,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检验凋亡率。4.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 Wip1、p38MAPK、p53 mRNA 表达变化。5.探索性研究浙贝黄芩汤对kasumi-1细胞自噬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LC3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柔红霉素 0.01 ug/ml、0.02 ug/ml、0.05 ug/ml、0.1 ug/ml、0.5 ug/ml、1 ug/ml、2 ug/ml、5 u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 细胞,抑制率为-7.21±5.5、-6.47±5.84、0.02±4.60、0.97±8.78、47.6±2.04、62.67±1.00、62.52±1.41、56.94±1.12;以髓系白血病 HL-60 作为对照,柔红霉素按上述浓度0.01 ug/ml~1 ug/ml分别作用于HL-60,抑制率为6.46±5.54、23.94±3.26、58.47±1.73、63.07±2.15、73.25±0.3、73.25±0.16。柔红霉素对kasumi-1 的 IC50 为 2.833ug/ml,HL-60 为 0.092 ug/ml,kasumi-1 对柔红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0.79。选择柔红霉素0.1ug/ml进行后续实验。阿糖胞苷 0.1mg/ml、0.5mg/ml、1 mg/ml、2mg/ml、4mg/ml、8mg/ml、10 mg/ml、2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为 17.65±9.34、22.09±10.16、27.64±6.10、37.13±6.05、46.06±4.61、64.86±1.23、69.55±1.35、77.92±0.52。阿糖胞苷 0.01 mg/ml、0.02 mg/ml、0.05 mg/ml、0.1 mg/ml、0.5 mg/ml、1 mg/ml、2 mg/ml、5 mg/ml分别作用于 HL-60,抑制率为 28.51±1.92、45.55±5.81、63.36±4.56、68.64±7.03、70.92±2.18、72.99±2.32、64.79±2.32、74.42±1.16。阿糖胞苷对 kasumi-1 的 IC50 为 7.820mg/ml,HL-60为0.070 mg/ml,kasumi-1对阿糖胞苷的耐药倍数为111.71。选择阿糖胞苷2mg/ml进行后续实验。2.浙贝黄芩汤醇提物 25mg/ml、50mg/ml、100 mg/ml、200 mg/ml、400 mg/ml、800 mg/ml、1600 mg/ml 分别作用于 kasumi-1,抑制率分别为 15.17±2.57、17.59±2.62、24.72±1.84、24.99±3.79、23.74±2.25、25.44±1.45、21.27±0.66。选择浙贝黄芩汤醇提物200ug/ml进行后续实验。3.kasumi-1细胞分为三组,化疗组干预药物为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联合组干预药物为浙贝黄芩汤200ug/ml+柔红霉素0.1ug/ml+阿糖胞苷2mg/ml,空白组无干预。药物干预48h后,MTS法检测增殖抑制率,化疗组为29.00±2.85,联合组为62.52±2.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24h后,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空白组、化疗组及联合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14%、10.4%、23.5%,晚期凋亡率 1.7%、3.37%、7.48%,总体凋亡率 5.84%、13.77%、30.98%。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部分逆转kasumi-1细胞的化疗抗性,促进其凋亡。4.浙贝黄芩汤醇提物可明显降低kasumi-1细胞Wip1、p38、p53 mRNA表达量。Real-time RCR检测,空白组、化疗组、联合组Wip1 mRNA相对表达分别为1、73.52773±1.27401、6.587956±6.5439,p38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26.65348±26.60724、0.005633±0.000147,p53 mRNA 相对表达分别为 1、127.2598±14.27375、10.51457±10.379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Wip1、p38、p53 mRNA相对表达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浙贝黄芩汤与化疗伍用可显着减低上述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联合组较化疗组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Wip1及p53蛋白未见条带显影。5.浙贝黄芩汤可促进kasumi-1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单纯使用柔红霉素及阿糖胞苷化疗组,kasumi-1自噬蛋白LC3明显降低,联合组LC3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结论浙贝黄芩汤通过调控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
何文君[8](2021)在《基于基因表达差异构建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机器学习模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以骨髓和外周血中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临床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AML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数患者病情危重,若发现不及时会延误治疗,通常于数月内死亡。据统计,我国白血病发病率3/10万~4/10万。在恶性肿瘤性疾病所致的死亡率中,男性排名第6位、女性排名第8位;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排名高居第一位。研究表明,成人AML患者5年预期生存率仅有20%~25%,预后差。目前纳入AML预后危险分层的因素主要包括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易位和倒位等)、分子遗传学异常(包括融合基因,基因突变)和FAB分型等。然而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如基因过表达或低表达)、表观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异常等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预后评估体系。传统的危险度分层对AML患者疗效评估及预后分层存在一定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临床评估预后的需要,因此如何系统且准确地评估AML患者的预后并指导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决策,从而提高AML患者的总生存期,依然是众多研究者面临的难题。通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构建模型预测疾病预后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据此设计本课题,基于对AML患者基因表达谱的数据分析,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AML 1年预后生存模型。目的:利用Firehose公共数据库的数据,通过基因组学方法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AML 1年预后的关系,探索与AML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AML 1年预后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为AML预后风险分层提供新依据,进而指导AML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决策。方法:从GDC(Genomic Data Commons)的外部链接Broad Firehose数据库中下载关于AML患者的临床及转录组数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生存期及m RNA测序数据的病历共163例。以生存期1年为界限将163例患者分为生存期≥1年组(group1)和生存期<1年组(group2)两组,运用R语言DESeq程序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筛选|log2Fold Change|≥1.4,校正后P值<0.05的典型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共20个。应用R语言的Rattle程序包构建基于20基因的评价AML 1年预后的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作为AML患者1年预后模型的评价指标比较六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性能,并进行内部数据验证,从而筛选出AUC值最高的模型作为最理想的预后模型。结果:1.通过使用R语言DESeq程序包对AML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基因识别,以|log2Fold Change|≥1.4,校正后P值<0.05作为筛选标准,结果共发现20个DEGs。其中,表达水平上调的基因5个(EBF4、MTUS2、NT5E、AFF2、IGDCC4),它们高表达与预后良好相关;表达水平下调的基因15个(ADAMTS2、TRPM4、PACSIN1、CACNG4、SPON1、CCDC3、VSTM4、MAOA、ESPN、C1QA、LILRA4、UBXN10、LIF、WDR86、PEG10),而这些基因高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上述20个基因均可以作为AML发生、发展和预后分子标志物。2.决策树(Desicion Tree)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0.63,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AUC值为0.72,Boost模型AUC值为0.75,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AUC值为0.72,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模型AUC值为0.71,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AUC值为0.66。由此可见,Boost预后模型判断患者1年预后的预测效果更佳。结论:1.基因表达水平可作为AML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2.基因表达水平与AML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作为新兴预后标志物为AML预后风险分层提供了新依据,有助于实现AML个体化精准治疗。3.基于ML算法构建的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AML的预后,与决策树、RF、SVM、线性回归、ANN模型相比,Boost模型在AML 1年生存期预测方面性能更佳。
王德好[9](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组以骨髓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外周血象异常的临床恶性疾病,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成年髓系白血病的50%以上。而老年患者因基础情况差、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基因不稳定性增加、耐药基因增加等因素,导致老年AML患者临床疗效差、生存期短、化疗不良反应增加等现实问题。目前老年AML的治疗方案相对较年轻患者保守,同时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与药物也较成年患者明显减少,因此在临床中如何根据患者个体化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减少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中医药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基础体质,增强治疗效果,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的目的。研究目的通过总结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同时探索各临床常用指标、中医证型及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为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探索如何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生存期等方案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及观察5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0.0分析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中医证候与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观察59例患者中,26例使用中药联合化疗治疗,33例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其中化疗患者至截止观察20人死亡,6人存活;单纯中药组患者全部死亡,其中院内死亡24例,院外死亡9例。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邪盛正虚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白细胞水平、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患者(P<0.05),而气血两虚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邪盛正虚患者(P<0.05)。生存期方面,低强度化疗联合中药治疗患者≤75岁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75岁组患者中位生存期6个月。WT1基因阳性、年龄≥75岁、未化疗、ECOG评分≥3分、四个疗程未缓解、平均红细胞输注量>0.2U/d、ISTH-DIC评分≥4或5、首次住院D二聚体异常、既往出凝血疾病、合并疾病总数≥4个等因素均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生存期(P<0.05)。研究结论1.小剂量化疗及去甲基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要尽力争取化疗机会,加强支持治疗。2.邪盛正虚证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更低,更加依赖血制品,而依赖血制品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降低,因此对于邪盛正虚型的患者应该更加积极的使用支持治疗,借助中医药祛邪扶正。3.出凝血风险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临床中应注意鉴别,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及时干预,减少患者DIC及出凝血事件的发生。4.遗传学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关系,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生存期,因此进一步探究遗传学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的理解中医证候的机制以及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鑫欣[10](2021)在《中医肃肺综合疗法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医肃肺综合疗法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研究一:依据IPA患者生理病理特点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肺脏的认知,本研究将设计出一套中医肃肺综合疗法。研究二:临床上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化疗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组应用常规抗真菌时,加用中医肃肺综合疗法。从化疗起始日开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肺曲霉菌感染情况,采集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血常规、肺功能和感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一从肺脏呼吸、防御屏障、免疫、代谢分泌功能为基础,结合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机制以及中医对肺脏功能的认知和辨证论治,设计出中医肃肺综合疗法并录制成视频作为指导患者操作的参考。研究二⑴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肺功能、血常规、感染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3周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有所下降。整体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时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经过中医肃肺综合疗法训练3周后,治疗组IPA感染率为22.7%,对照组IPA感染率为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肃肺综合疗法预防IPA有临床疗效。⑷治疗3周后,已感染IPA的患者治疗组有效率为60%,对照组26.7%。但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⑸治疗3周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指标(PEF、FEV1)均有所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EV1指标随着时间递推总体呈下降状态,表明化疗对于患者肺功能有损伤。⑹治疗3周后,组内比较时中性粒细胞数值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⑺治疗3周后,C反应蛋白、真菌快速检测、曲霉菌抗体三项虽然治疗后异常指标减少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降钙素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将临床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设计出一套中医肃肺综合疗法并制成教学演示视频,中医肃肺综合疗法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方面临床疗效满意,在预防方面可降低化疗患者总体感染率,有效预防化疗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的感染,并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呼吸训练操作简便,综合疗法毒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并研究。
二、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分类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分类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3)自发拉曼急性白血病细胞指纹光谱处理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课题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拉曼光谱诊断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优势 |
1.3 拉曼光谱技术发展现状 |
1.3.1 自发拉曼光谱技术 |
1.3.2 相干拉曼光谱技术 |
1.4 拉曼光谱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4.1 拉曼光谱去噪 |
1.4.2 荧光抑制 |
1.5 癌细胞样本拉曼光谱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6 自发拉曼癌细胞指纹光谱识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 章 拉曼散射原理与细胞光谱采集 |
2.1 引言 |
2.2 拉曼散射理论基础 |
2.2.1 拉曼散射经典理论 |
2.2.2 拉曼散射的量子理论 |
2.3 显微拉曼光谱系统 |
2.3.1 激发光源对信号及背景的影响 |
2.3.2 拉曼光谱的采集 |
2.3.3 拉曼光谱仪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 章 拉曼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尖峰的去除 |
3.2.1 基于形态学的基线去除算法 |
3.2.2 尖峰处理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噪声的去除 |
3.3.1 常见的噪声处理方法 |
3.3.2 算法参数对去噪的影响 |
3.3.3 不同去噪方法性能比较 |
3.4 样品承载基底光谱的去除 |
3.4.1 特定尺度分析算法 |
3.4.2 特定尺度分析算法参数分析 |
3.4.3 与传统算法的仿真分析对比 |
3.5 荧光背景的去除 |
3.5.1 等间隔三次样条曲线插值拟合算法 |
3.5.2 结合局部极小值的零阶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 |
3.5.3 临床生物样本指纹光谱的提取分离 |
3.6 本章小结 |
第4 章 拉曼光谱识别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拉曼光谱线性分类方法 |
4.2.1 主成分分析 |
4.2.2 线性判别分析 |
4.2.3 光谱前处理对分类的影响 |
4.3 基于神经网络的拉曼光谱鉴别 |
4.4 拉曼光谱分类特征提取 |
4.4.1 谱峰差异的直接对比分析 |
4.4.2 主成分分析特征提取 |
4.4.3 基于随机森林的特征放大 |
4.5 本章小结 |
第5 章 基于拉曼光谱的白血病诊断与分型 |
5.1 引言 |
5.2 光谱的采集 |
5.3 急性白血病光谱的鉴别 |
5.4 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系白血病的鉴别 |
5.5 多种类型白细胞的鉴别 |
5.6 本章小结 |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性成果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ALL患儿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行病学现状 |
1.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研究现状 |
1.1.3 全人照护模式的概念及应用研究现状 |
1.1.4 微信小程序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优势性分析 |
1.2 相关概念 |
1.2.1 照顾者 |
1.2.2 照顾负担 |
1.2.3 支持性照顾 |
1.3 相关理论 |
1.3.1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
1.3.2 儿科癌症患者照护压力过程理论 |
1.3.3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研究设计 |
2.3.1 样本量的计算与分组 |
2.3.2 伦理学原则 |
2.4 研究工具 |
2.4.1 一般情况调查表 |
2.4.2 照顾负担量表 |
2.4.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
2.4.4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2.5 研究方法 |
2.5.1 责任制整体护理 |
2.5.2 制定针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全人照护模式 |
2.5.3 干预组干预方法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7.1 统计描述方法 |
2.7.2 统计分析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8.1 研究设计阶段 |
2.8.2 研究干预阶段 |
2.8.3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3.1.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心理状况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
3.2.1 两组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
3.2.2 两组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
3.2.3 两组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干预前后比较 |
3.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干预效果 |
3.3.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干预效果 |
3.3.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社会支持的干预效果 |
3.3.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对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干预效果 |
第4章 讨论 |
4.1 ALL患儿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ALL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心理状况现状分析 |
4.3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 |
4.4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
4.5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的干预效果评价 |
4.5.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可使医护患三方获益 |
4.5.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顾模式的推广性 |
4.6 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知情同意书 |
附件2: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件3:照顾负担(ZBI)量表 |
附件4:领悟社会支持(PSSS)量表 |
附件5: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量表 |
附件6:护您医路云平台界面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SEER数据库对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多原发癌概述 |
2.1.1 多原发癌定义及其分类 |
2.1.2 多原发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
2.1.3 多原发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
2.1.4 多原发癌的预后相关研究进展 |
2.2 乳腺癌继发第二原发癌研究进展 |
2.2.1 乳腺双原发癌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 |
2.2.2 乳腺双原发癌的病因相关研究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人群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研究对象临床病理特征 |
3.3.1 研究对象及其纳入研究的相关因素 |
3.3.2 研究因素分组及定义 |
3.4 统计学方法 |
3.4.1 统计软件及方法 |
3.4.2 标准化发病率计算方法 |
3.4.3 泊松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乳腺癌患者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及间隔时间 |
4.2 乳腺癌患者第二原发癌发病部位及其风险 |
4.3 各项研究相关因素及其差异 |
4.4 乳腺癌患者发生第二原发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
4.4.1 乳腺双原发癌患者各亚组SIR结果 |
4.4.2 单因素COX分析结果 |
4.4.3 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
4.4.4 泊松分析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数据库选择及数据分析 |
5.2 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风险 |
5.3 临床特征和风险因素分析 |
5.3.1 临床病理因素 |
5.3.2 治疗因素 |
5.4 研究意义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1.3 CD19 靶点 |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入组情况 |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
3.7 亚组分析 |
3.8 CAR-T细胞动力学 |
3.9 炎症因子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浙贝复方逆转AML耐药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53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及转归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asumi-1的生物学特征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浙贝黄琴汤通过干预Wip1-p38MAPK-p53逆转Kasumi-1耐药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浙贝黄琴汤对Kasumi-1自噬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基因表达差异构建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机器学习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基因及相关机器学习研究进展 |
2.1 遗传学相关基因突变 |
2.1.1 FLT3 |
2.1.2 NPM1 |
2.1.3 CEBPA |
2.1.4 RUNX1 |
2.2 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突变 |
2.2.1 DNMT3A |
2.2.2 ASXL1 |
2.2.3 TET2 |
2.3 DNA甲基化异常 |
2.4 基因过表达 |
2.5 AML机器学习研究进展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数据的获取与筛选 |
3.2 数据预处理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3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AML预后模型 |
第4章 结果 |
4.1 差异基因识别 |
4.2 机器学习预后模型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老年急性髄系白血病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一 流行病学 |
二 发病机制 |
三 治疗方案 |
四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急性髄系白血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一 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认识 |
二 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
三 东方医院观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标准 |
1. 西医诊断分型标准 |
2. 中医证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AML预后及分层 |
6. 体能状况评分 |
7. 合并疾病诊断标准 |
8. ISTH-DIC评分 |
9. 西医疗效评判标准 |
10. 治疗方法 |
11. 观察时间 |
三 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基本信息 |
2 生存期比较 |
3 中医证候分析 |
3.1 中医证候与MDS病史 |
3.2 中医证候与遗传学检查 |
3.3 中医证候与其他指标 |
4 生存期分析 |
4.1 遗传学与生存期 |
4.2 基本指标与生存期 |
4.3 合并病与生存期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医肃肺综合疗法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中医肃肺综合疗法理论的提出与建立 |
1 侵袭性肺曲霉菌生理病理 |
2 中医对侵袭性肺曲霉菌的认识 |
2.1“呼吸六字诀”之调息的作用 |
2.2 穴位指推对肺的作用 |
2.3 中药汤剂对肺的作用 |
3 中医肃肺综合疗法视频制作 |
研究二 中医肃肺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与治疗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质量及安全性控制 |
3 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6 小结 |
讨论 |
1、宿主对曲霉菌的防御 |
2、西医治疗肺曲霉菌病 |
3、中医治疗肺曲霉菌病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医肃肺综合疗法防治急性白血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附录2 中医肃肺综合疗法预防措施临床路径记录表 |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附录4 |
综述 中药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提高对急性白血病分类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白血病系别判断的流式细胞免疫分型专家共识[J].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1(12)
- [2]云南地区2014-2019年儿童白血病流行病学及首次住院费用特征分析[D]. 杜晓亮.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自发拉曼急性白血病细胞指纹光谱处理识别技术研究[D]. 韩欣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4]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全人照护模式对ALL患儿照顾者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D]. 于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SEER数据库对乳腺癌患者继发第二原发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齐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6]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7]浙贝黄芩汤干预Wip1-p38MAPK-p53通路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D]. 李雅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基于基因表达差异构建评价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机器学习模型[D]. 何文君. 吉林大学, 2021(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回顾性研究[D]. 王德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中医肃肺综合疗法防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研究[D]. 许鑫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