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的冷却储存

液化石油气的冷却储存

一、液化石油气的降温贮存(论文文献综述)

崔京浩[1](2004)在《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三部分,Ⅰ地下工程,指出开发地下空间的重要性,讨论了地下贮库,地下交通及地下工程的若干典型问题;Ⅱ燃气爆炸,讨论了灾害的严重性、燃爆的机理、燃爆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燃爆的安全性评估等问题;Ⅲ生物力学,讨论了骨骼与脊柱的力学性能及临床应用.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2](1974)在《液化石油气的降温贮存》文中认为 一、概述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液化石油气将广泛用作合成塑料、合成氨、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的原料.因此,液化气的贮存和运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在我国,液化气的贮运仍然在常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即所谓的常温贮运方法.由于沸点较低,常温下饱和蒸汽压较高,所以用于贮运的设备皆为高压厚壁设备.表一列举了在常温条件下贮存液化气和稳定石油产品(汽油、灯油、柴油等)贮罐的钢材消耗指标.由这些指标对比看出,液化气在常温条件下贮存时,其钢材用量相当于稳定石油产品的六到十倍.耗用如此大量的钢材同时也带来建设投资高、设备制作工艺复杂等缺

栾培,张连城[3](1998)在《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李冬梅[4](2009)在《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估的研究》文中提出正确认识重大危险源形成事故的条件,全面准确地辨识重大危险源,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作出客观、实际的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论文针对重大危险源系统的危险源辨识、危险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的步骤和方法应用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为:(1)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的对比研究。(2)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的构建。(3)构建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与研究。论文在给出事故致因理论、危险源分类理论、危险源辨识方法和重大事故后果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和危险源分类理论对重大工业事故的成灾过程进行分析;从重大危险源定义、种类和范围、危险物质临界量等方面对国内外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探讨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和相关规范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合理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为构建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提供相应的依据。在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的模式,模式的基本构成为系统的危险源分析与辨识、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价两大部分,系统的危险源辨识与分析、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事故原因分析、重大事故模式分析、重大事故后果定量评价和综合危险性定量评价六个阶段。并以模式图的形式直观表征了所构建的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各个阶段的目标、对象、方法和步骤。以液化石油气站为例,利用构建的模式对其进行了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案例分析与研究的结果为:(1)对液化石油气站的三类危险源进行危险性分析,选用重大危险源辨识(征求意见稿)作为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标准,该液化石油气站内液化石油气的总量远远超过标准规定的临界量,因此判定该液化石油站构成重大危险源。(2)运用事故统计、事故树与事件树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9种事故模式,并对火灾爆炸事故事故进行了原因分析;模拟计算了液化石油气瞬间整罐失效时的毒害影响和储罐持续泄漏喷射火、蒸气云爆炸的伤害范围,以及罐区发生BLEVE后的事故后果。结合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对液化石油气站进行综合危险性评价。液化石油气站的危险性等级是二级,控制能力等级为B级,控制能力和危险等级相匹配,液化石油气站基本是安全的。论文构建的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可以全面辨识危险源,分析危险因素、客观评价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为企业开展重大危险源管理,预防重大事故提供参考和依据。

刘有民[5](2003)在《深圳市燃气集团清水河西站安全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根据深圳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清水河西站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分别对站内物质的危险、危害因素、西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西站的火灾、爆炸事故后果等三个方面用不同的角度进行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措施。并且,根据安全评价的结果,编制出具体的应急处理预案。 论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清水河西站的储存的液化石油气进行危险评价。 1、根据清水河西站的实际情况,分三个方面对具体内容进行危险评价: ① 对清水河西站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确定站内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其可能产生的危险、危害方式和途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是危险辨识的重要环节,是安全评价的基础。 危险、危害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化学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 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 生物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 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 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 ② 对清水河西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价,内容包括 》 对火灾、爆炸事故易发性的评价,采用国家重点课题85—924—01—01《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的研究》中有关“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分类分级评价技术研究”和“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研究”的评价方法。 》 火灾、爆炸事故经济损失评价,采用道(Dow)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第7版),该方法用于确定工艺过程中的最大潜在危险性,借此预测导致事故可能的危险程度及停产损失。 ③ 对清水河西站的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内容包括: 》 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汽爆炸(BLEVE)一火球对人体的伤害及周围设施的破坏评价 》 蒸汽云雾爆炸对人体的伤害及周围设施的破坏评价 第二部分:根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编制清水河西站的应急处理预案 1、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编制一个现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进行重大事故潜在后果的评估:重庆大学工程硕士论文 3、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关系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与场外事故应急预案实施机构进行联系的计划,包括与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系; 4、对存在重大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报警和通信联络的步骤; 5、任命现场事故的管理者和现场主要管理者,确定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6、确定应急控制中心的地点和组成; 7、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外工人和其他人行为的规定; 8、在存在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制定事故现场的工人应采取的经济补救措施。特别是包括在突发事故发生的初期采取的紧急措施; 9、包含召集危险源其他部位或非现场的主要人员的到达事故现场的规定; 10、确保事故应急预案所需的人员和应急物资能及时、迅速到达或供应: 编制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目的: 一旦发生事故后控制危险源,避免事故扩大,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消除; 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蔡善祥,金挺[6](2004)在《水置换法在燃气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铜陵某液化石油气空混站2000年度与2002年度检验 ,论述采用水置换法替代惰性气体置换方法 ,经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置换方法

滕云龙[7](2004)在《回龙埔储配站安全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都把进行危险评价,防止各种灾害事故发生,减少经济损失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危险评价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展危险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预防工业事故的具体体现。实际应用表明,企业通过开展危险评价,可以掌握安全生产状况,明确安全整改目标,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生产和安全的同步发展,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危险评价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危险评价,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此次评价的主要内容为:1、安全管理及主要生产设备、设施安全评价;2、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3、制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本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回龙埔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内危险、危害因素分析,识别燃气公司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风险,判定其危险性和后果的严重度;对公司安全管理以及主要生产设备、设施进行定性的分析评价,规范公司的安全管理;对公司重大危险源进行定量的评价,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建议,从而提高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降低事故风险。

王娜娜[8](2020)在《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与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设备可方便运输到林场、农场、村落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地区,就地将低能量密度的生物质转化为高品质热解产物,可有效解决生物质原料收储运问题。但国内外对于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设备研究较少,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本文对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的喂料器、反应器、冷凝器等关键装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喂料率数学模型和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热模型,研制了一套处理能力35~50kg/h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开展了落叶松木屑快速热裂解试验,对设备特性和热解产物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开展了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输料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喂料率主要受喷动气速、流化气速、输料管内径、有效喷射距离和生物质颗粒粒径的影响,建立了喂料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误差在±10.2%以内,可用于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率的预测。(2)开展了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区和环形区的传热试验研究及传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综合传热系数受环形区高温烟气入口气速、物料填充种类和填充高度的影响。综合传热系数与高温烟气入口气速、填充高度成正比。(3)以石英砂、白云石为床料,在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区开展了临界空隙率和临界流化速度随温度变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临界空隙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增加,随床料粒径的增加而增大,临界流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床料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提出了把临界空隙率、模拟不可冷凝气密度和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因素融入到经典厄贡(Ergun)方程来计算高温临界流化速度的方法。(4)优化了内管为流化床反应区,内管与外管之间环形区为加热区的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完成了包含进料仓和过渡仓的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的设计,优化了集喷射喷淋双重冷凝及换热功能于一体的喷射喷淋组合式冷凝器的设计,研制了一套处理量35~50kg/h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5)开展了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运行特性研究,以落叶松木屑为原料,研究了反应温度对热裂解产物产率、组分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开展了冷凝器性能、液化石油气替代率、流化载气消耗量和能量衡算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0℃时,热解油产率最高,为68.62 wt%,热解炭和不可冷凝气产率分别为12.13 wt%,19.25 wt%,液化石油气替代率为76.42%,热解油能量效率为66.96%,总能量效率(热解油、热解炭)为82.19%。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9](2004)在《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 一、桥梁工程(一)国内外桥梁学科发展概况1.国内桥梁建设事业发展现状(1)工程发展概况。20余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建成了一大批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难度大、现代化品位和科技含量高的大跨径桥梁,积累了丰富的桥梁设计和施工经验。总体而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斜拉桥作为一种缆索承重体系,比梁式桥有更大的跨越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

谢荫方[10](1994)在《浅论液化石油气库喷射雾水消防》文中研究表明在论述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燃烧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利用喷射雾水解决液化石油气的消防问题;介绍了喷射雾水消防的功能、应用范围;详细地论述了喷射雾水的消防机理,简单地评价了它的发展趋势。还介绍了ZSTW型喷射元件的降温、防火、灭火的原理及应用情况。

二、液化石油气的降温贮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石油气的降温贮存(论文提纲范文)

(4)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重大危险源研究进展
        1.2.1 重大危险源事故统计分析研究进展
        1.2.2 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进展
        1.2.3 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估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及危险性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基础
    2.1 事故致因理论
    2.2 危险源分类理论
    2.3 危险源辨识、分析方法
        2.3.1 直接经验法
        2.3.2 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2.3.3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2.4 重大事故后果评价方法
        2.4.1 泄漏扩散模型
        2.4.2 爆炸伤害模型
        2.4.3 火灾伤害模型
    2.5 综合危险定量评价方法
    2.6 小结
第三章 重大危险辨识标准的比较研究
    3.1 重大危险源定义的比较
    3.2 重大危险源标准适用范围及危险物质分类比较
        3.2.1 适用范围及危险物质种类比较
        3.2.2 比较结论与分析
    3.3 重大危险源临界量比较分析
        3.3.1 临界量的比较
        3.3.2 临界量的危险物质事故后果比较分析
        3.3.4 比较结论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模式的构建
    4.1 模式构建的思路
    4.2 模式图
    4.3 模式的应用
        4.3.1 系统的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4.3.2 危险性评价
        4.3.3 对现有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研究
    5.1 案例概况
        5.1.1 总图布置及气象条件
        5.1.2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5.1.3 主要工艺流程
        5.1.4 安全管理现状
        5.1.6 应急措施
    5.2 液化石油气站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5.2.1 危险源的辨识与分析
        5.2.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5.2.3 重大事故原因分析
        5.2.4 重大事故模式分析
    5.3 液化石油气站重大危险源危险性评价
        5.3.1 事故后果严重度计算
        5.3.2 综合危险性定量评价
    5.4 整改意见和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深圳市燃气集团清水河西站安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概述
    1.1 引言
    1.2 评价标准与方法
        1.2.1 评价标准
        1.2.2 评价方法
2 清水河西站概况
    2.1 清水河西站概况
        2.1.1 主要生产工艺过程
        2.1.2 清水河西站平面布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象条件
3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 液化石油气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1 液化石油气的物理化学特性
        3.1.2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分析
        3.1.3 液化石油气事故案例分析
    3.2 其他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4 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
    4.1 火灾、爆炸事故易发性评价(B11)
        4.1.1 评价方法
    4.2 火灾、爆炸事故经济损失评价
        4.2.1 评价方法
        4.2.2 清水河西站火灾、爆炸事故经济损失评价
        4.2.3 结论
5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
    5.1 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5.1.1 评价内容
        5.1.2 评价方法
    5.2 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BLEVE)、蒸气云雾爆炸对人体的伤害及周围设施的破坏评价
        5.2.1 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BLEVE)一火球对人体的伤害及周围设施的破坏评价
        5.2.2 蒸气云雾爆炸(UVCE)对人体的伤害及周围设施的破坏评价
    5.3 重大危险源及爆炸危险场所划定
6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1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概述
        6.1.1 定义与目的
        6.1.2 要求与依据
        6.1.3 方法与步骤
        6.1.4 预案主要的组成和内容
        6.1.5 应急救援预案的演习
    6.2 清水河西站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 安全措施建议
    7.1 安全措施建议
        7.1.1 应重点管理的部位和危险点
        7.1.2 措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水置换法在燃气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置换方法与选择
3 水置换法与置换过程注意事项
    3.1 水置换法
    3.2 水置换过程注意事项
4 结论

(7)回龙埔储配站安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概述
    1.1 引言
    1.2 公司简介
    1.3 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目标
2 评价方法
    2.1 安全评价
    2.2 全评价方法简介
    2.3 评价方法的确认
3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1 危险辩识主要内容
        3.1.1 危险辩识主要内容介绍
        3.1.2 危险辩识方法
    3.2 液化石油气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2.1 液化石油气物理化学特性
        3.2.2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分析
        3.2.3 液化石油气事故原因分类及分析
        3.2.4 其他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4 安全管理和主要设备、设施评价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目的
    4.3 系统的划分
    4.4 安全等级划分
    4.5 综合安全管理评价检查表及结果统计
        4.5.1 综合安全管理评价检查结果汇总表
        4.5.2 综合安全评价结果
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5.1 作业危险性评价方法
        5.1.1 评价步骤
        5.1.2 赋分标准
        5.1.3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5.1.4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5.1.5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5.2 回龙埔气库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5.2.1 回龙埔气库作业活动的划分
        5.2.2 回龙埔气库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6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易发性评价
    6.1 评价方法简介
        6.1.1 评价单元的划分
        6.1.2 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6.1.3 评价的数学模型
    6.2 回龙埔气库火灾、爆炸事故易发性评价
        6.2.1 罐区事故易发性评价
        6.2.2 其它工艺单元的事故易发性
        6.2.3 结论
7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事故经济损失评价
    7.1 评价方法介绍
        7.1.1 评价程度
        7.1.2 评价单元的确定
    7.2 回龙埔气库火灾、爆炸事故经济损失评价
        7.2.1 单元的划分
        7.2.2 物质系数的确定
        7.2.3 确定一般工艺危险系数
        7.2.4 确定特殊工艺危险性系数(F2)
        7.2.5 计算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
        7.2.6 计算火灾、爆炸指数F&EI
        7.2.7 确定单元危害系数DF
        7.2.8 确定暴露半径
        7.2.9 计算暴露区域的财产价值
        7.2.10 计算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基本MPPD)
        7.2.11 确定安全措施补偿
        7.2.12 计算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实际MPPD)
        7.2.13 确定最大可能工作日损失(MPDO)
        7.2.14 停产损失(BI)
    7.3 结论
8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
    8.1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的方法
        8.1.1 评价内容
        8.1.2 评价方法
    8.2 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BLEVE)、蒸气云雾爆炸对人体的伤害及周围设施的破坏评价
    8.3 重大危险源及爆炸危险场所划定
9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1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概述
        9.1.1 定义与目的
        9.1.2 要求与依据
        9.1.3 方法与步骤
        9.1.4 预案主要的组成和内容
        9.1.5 应急救援预案的演习
    9.2 回龙埔气库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0 安全措施建议
    10.1 安全措施建议
        10.1.1 应重点管理的部位和危险点
        10.1.2 措施建议
    10.2 关于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的建议
11 结论
    11.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11.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简介
        1.2.1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概念及类型
        1.2.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工艺
    1.3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关键装置
        1.3.1 快速热裂解喂料器
        1.3.2 快速热裂解反应器
        1.3.3 快速热裂解冷凝器
    1.4 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技术
    1.5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反应器内传热研究现状
        1.5.1 生物质颗粒的加热和传热方式
        1.5.2 流化床反应器传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环形反应器传热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临界流化速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移动式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关键装置研究现状评述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8.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生物质快速热裂解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输料特性
    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喂料特性分析
        2.2.1 输料管和喷动管中心轴线距离布风板高度对喂料率的影响
        2.2.2 流化气速/喷动气速对喂料率的影响
        2.2.3 喷动气速有效喷射距离对喂料率的影响
        2.2.4 流化气和喷动气双重作用对喂料率的影响
        2.2.5 输料管内径对喂料率的影响
        2.2.6 物料粒径对喂料率的影响
    2.3 生物质喂料率回归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热特性
    3.1 试验装置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理论模型
        3.4.1 传热模型
        3.4.2 控制方程
        3.4.3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内部传热
    3.5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传热模拟
        3.5.1 边界条件
        3.5.2 模拟结果准确性验证
        3.5.3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轴向温度分布
        3.5.4 环形区填料对传热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反应区临界流化速度特性
    4.1 试验装置及试验材料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步骤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临界空隙率随温度变化规律
        4.2.2 临界流化速度随温度变化规律
    4.3 临界流化速度公式推导
    4.4 本章小结
5 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研制
    5.1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
        5.1.1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内管设计
        5.1.2 复合换热流化床反应器外管设计
        5.1.3 螺旋板换热器设计
        5.1.4 燃烧加热系统设计
    5.2 双仓式气力输送喂料器
        5.2.1 料斗设计
        5.2.2 过渡仓和喂料仓设计
    5.3 喷射喷淋组合式冷凝器
        5.3.1 气液混合器设计
        5.3.2 导流管设计
        5.3.3 冷却盘管设计
    5.4 气固分离器
    5.5 尾气净化器
    5.6 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特点
    5.7 本章小结
6 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运行特性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原料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6.2.2 冷凝器性能测试及温度检测
        6.2.3 快速热裂解温度对反应产物影响
        6.2.4 热解油分析
        6.2.5 热解炭主要物理特性
        6.2.6 不可冷凝气组分分析
        6.2.7 流化载气消耗量及能量衡算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与建议
附录A 变量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液化石油气的降温贮存(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工程·燃气爆炸·生物力学[A]. 崔京浩. 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 2004
  • [2]液化石油气的降温贮存[J]. 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设计研究所. 炼油设计, 1974(01)
  • [3]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J]. 栾培,张连城.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1998(S1)
  • [4]重大危险源分析、辨识与危险性评估的研究[D]. 李冬梅. 天津理工大学, 2009(07)
  • [5]深圳市燃气集团清水河西站安全评价的研究[D]. 刘有民. 重庆大学, 2003(03)
  • [6]水置换法在燃气工程中的应用[J]. 蔡善祥,金挺.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04(02)
  • [7]回龙埔储配站安全评价的研究[D]. 滕云龙. 重庆大学, 2004(01)
  • [8]移动式生物质复合换热流化床快速热裂解设备与特性研究[D]. 王娜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2020年中国土木工程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 肖汝诚,郭陕云,万姜林,贺少辉,刘维宁,刘济舟,麦远俭,吴澎,李广信,陶学康,吴佩刚,李金玉,冯大斌,黄承逵,张仁瑜,钱稼茹,赵基达,郑兴灿,曹开朗,李猷嘉,李颜强,徐良,沈余生,袁建光,赵家琳,郭陕云,杜文库,万姜林,陈引川,吕善功,王怀清,王道堂. 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 2004
  • [10]浅论液化石油气库喷射雾水消防[J]. 谢荫方. 铁道标准设计, 1994(02)

标签:;  ;  ;  ;  ;  

液化石油气的冷却储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