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刚,王伯栋,王振刚,徐广振,于峰,朱伟杰[1](2021)在《终池冲洗联合脑室引流治疗重度颅内感染并脑室积脓14例》文中提出颅内感染是颅脑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3%~5%[1],病死率高达27.4%~39.2%[2],为多种颅脑手术后(如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出血术后、脑室置管外引流术后及终池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同时颅内感染发生率与术野持续暴露时间长短、手术次数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3,4]。颅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耐药菌导致的脑室等腔隙内感染,是神经外科的极危重症,一旦发生,往往缺乏快速有效的干预手段,且现有的常规治疗方式效果不佳,严重者发生脑疝甚至快速进展至死亡,预后极差。笔者对2011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4例重度颅内感染伴有脑室内积脓的患者,采用终池置管冲洗联合脑室穿刺引流治疗方案,成功治愈10例,死亡3例,1例放弃治疗,后期随访患者死亡。现就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熊自超[2](2021)在《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ICI)现状及临床分布,确定ICI危险因素,根据ICI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追踪、观察并评价干预效果,为降低ICI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赣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术后ICI发生率和季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原菌、耐药性等临床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ICI影响因素,通过态势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WOT)制定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应用于试验组(2020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019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ICI发生率。结果:(1)2015~2019年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共2597例,ICI发生率为6.47%;ICI发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6.85%下降至2018年的6.12%,后上升至2019年的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年间ICI发生率春季4.27%、夏季9.81%、秋季6.79%、冬季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术后8~14 d的ICI构成比最高38.10%,其次术后3~7 d为32.73%。(4)五年间不同性别IC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44岁患者ICI发生率最低4.17%,≥60岁患者ICI发生率最高8.91%。(5)168例ICI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占61.73%,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占35.80%;G-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为主。(6)AB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50%;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的敏感率<30%。SA及SE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SA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43.75%,SE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为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ICI发生率3.20%,对照组ICI发生率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VD病区开颅术后ICI发生率较高。(2)ICI发生率夏季最高,其次秋季,冬春季较低。(3)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主要为开颅术后3~14 d。(4)不同性别之间ICI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但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有显着差异。(5)ICI病原菌以AB和PA等G-为主,其次为SA和SE等G+。(6)ICI主要病原菌AB、PA、SA和SE耐药性严重,AB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较为不敏感,SA及SE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100%敏感。(7)术后ICI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CSF漏。(8)根据术后ICI影响因素,采用SWOT法制定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I发生率。
张欢[3](2020)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产生、吸收失衡和(或)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异常,导致脑脊液在脑室、蛛网膜下腔异常积聚,使其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者[1]。脑积水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达1%~1.5%,且随人口数量的增长而递增[2]。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新生儿到成人均可发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积水。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颅脑外伤、出血、肿瘤、感染等[3]。脑积水患者临床表现为颅高压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复视、眩晕等,或出现步态不稳、痴呆、尿失禁“三联症”,或颅内原发病治疗后意识好转的患者逐渐又出现意识障碍加重。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当前治疗脑积水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4-6]。脑积水患者尽早行分流手术有更好的预后[7]。因此,早期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术后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术后近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术前颅内感染是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绝对禁忌症[8]。但是对于颅内感染尤其是隐匿性的颅内感染的诊断通常比较困难。临床上以脑脊液细菌培养作为颅内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时间长,临床上很多脑积水患者亟需手术治疗,往往不能通过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指导手术。对于绝大多数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的患者,需通过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氯、葡萄糖及蛋白指标并结合临床症状(发热)及体征(脑膜刺激征)进行综合判断是否为颅内感染。因此,颅内感染的临床诊断困难重重,并无统一标准,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等问题[9,10]。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发热症状较为常见,是诊断颅内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的指标,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鲜见报道。大部分脑积水患者都处于亟需手术改善症状的阶段,而是否存在颅内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氯、葡萄糖及蛋白指标并不在正常范围内,但因病情需要,仍然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并未出现颅内感染而拔除分流管。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索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葡萄糖及蛋白质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探索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热症状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为脑脊液异常的脑积水患者指导合适的手术时机,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抗感染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一章 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目的概述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对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进行概述。结果文献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脑积水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原学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结论脑积水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尽早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并无统一标准,对于确诊或可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应尽早抗感染治疗。第二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葡萄糖及蛋白质异常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10年至2018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后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葡萄糖和蛋白质指标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2例患者,术后6月内出现感染25例(9.19%),其余247例(90.81%)未感染。患者低龄(OR=1.019,P=0.063,95%CI:0.999-1.039)和术前脑脊液中低葡萄糖水平(OR=2.185,P=0.035,95%CI:1.055~4.522)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发现以上两种因素综合后的曲线下的面积为0.688(95%CI:0.578-0.798)。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与性别、原发病、术前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和蛋白质水平方面无统计学关系。结论低龄脑积水患者手术治疗应格外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术后感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与脑脊液中白细胞、氯化物、蛋白质水平异常无关,与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有关,应待葡萄糖水平正常后再行分流手术。第三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体温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272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根据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时间将感染患者分为早期感染组和延迟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3、5、7天的体温及发热情况。结果272例患者中发生颅内感染25例(9.19%)(早期感染21例,延迟感染4例),未感染247例(90.81%)。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术后第3、5、7天发热率较高,体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感染组与延迟感染组患者术后当天,术后第1、3、5、7天发热率及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发热率较高,体温下降较快,自第3天起仍有发热则与术后感染关系密切,对术后感染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应提早考虑抗感染治疗。
程鹏[4](2020)在《NCU内神经外科术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抗菌治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NCU内发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术后颅内感染(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bPII)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抗菌治疗,为预防耐药AbPII的发生与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医学科(NCU)收治的36例耐药AbPII病例,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脑脊液化验、病原菌药敏试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特征,分析抗菌治疗效果。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 检索出86个PII患者,36个为耐药Ab感染。耐药Ab对多粘菌素B(100%)和替加环素(83%)敏感率高,对碳青霉烯类药物(0%)全部耐药。2. 共36个耐药AbPII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58.33%)个,平均年龄51.77±14.90岁,平均APACHE II评分21.63±3.19分。手术治疗原因以脑出血(52.78%)和脑外伤(33.33%)为主。26(72.22%)个患者接受开颅手术。28(77.78%)个患者为急诊手术。20(55.56%)个患者接受了多次手术治疗。26(72.22%)个患者放置了脑脊液引流装置。21(58.33%)个患者存在基础疾病。35(97.22%)个患者存在合并感染。3.第1次手术至确诊PII的平均时间是6.61±2.91天。所有患者都有发热(100%)症状,35(97.22%)个患者出现意识状态下降。脑脊液化验中有核细胞数(2251.60±1681.25×106cells/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6.58±2.36%),葡萄糖定量(0.45±0.21 mmol/L),蛋白质定量(256.70±71.83 mg/dl)显着异常。4.抗菌治疗方面,6个患者采用单一抗生素治疗,30个患者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中,5个患者采用静脉多粘菌素B联合治疗,13个患者采用静脉替加环素联合治疗,8个患者采用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联合治疗,4个患者采用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联合静脉替加环素治疗。16(44.44%)个患者PII得到临床治愈。联合抗生素治疗临床治愈率高于单一抗生素治疗(P=0.024)。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联合治疗(75%)和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联合静脉替加环素治疗(100%)治愈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治疗(OR=0.023 P=0.008)是耐药AbPII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静脉多粘菌素B治疗的患者治疗后肌酐(P=0.001)和尿素氮(P=0.012)水平均有一定的升高。治疗失败的患者中有8个患者院内死亡,12个患者因预后极差而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1.Ab是引起NCU内PII最重要的革兰阴性菌,目前对多粘菌素B和替加环素高度敏感。2.耐药AbPII多见于脑出血和脑外伤患者,脑脊液引流、多次手术、开颅手术、急诊手术、合并感染、合并基础疾病是耐药AbPII患者的重要特征。3. 耐药AbPII多发生于术后1周左右,发热和意识状态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化验指标可出现显着异常。4. 联合抗生素抗菌治疗优于单一抗生素治疗,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联合治疗和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联合静脉替加环素抗菌治疗效果显着。静脉+鞘内注射多粘菌素B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采用静脉多粘菌素B治疗时应严密监测肾功能。5. 耐药AbPII对预后影响极大,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死亡率极高,应尽可能降低耐药AbPII的发生率。
林晓强,刘震洋,牛剑平,曾淑娟,石豆豆,仝海波[5](2021)在《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保守治疗在脑基底节区中、小量血肿治疗中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单纯保守治疗2种方式对基底节区中、小量血肿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64例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2组,其中手术组患者33例,采用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31例,采用单纯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并随访6个月,比较其术后第7天、1个月及6个月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修正的Barthel指数(M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时2组患者GOS评分、MBI指数及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GOS评分、MBI指数及m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预后良好率为78.79%(26/33),保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25.8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GOS评分、MBI指数及mRS评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预后良好率为95.7%(29/33),保守治疗组预后良好率为32.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中、小量脑出血疗效优于保守治疗。
邬立[6](2021)在《智能化多模态手术在高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
黄向群[7](2021)在《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监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脑脊液的降钙素原(PCT)、乳酸(LA)、乳酸/糖(LA/GLU)和传统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各指标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采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的开颅术后疑似颅内感染的发热患者152例,在诊治过程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79例患者,并将其分为2大组:颅内感染组(A+B组)和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其中颅内感染组又根据患者在第3天的体温改善情况、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又将颅内感染组(A+B组)分为感染控制组(A组)和感染未控制组(B组)。其中B组患者在第3天的症状体征和体温均未改善,予以立即更换抗生素治疗。各分组中,病例数分布如下:颅内感染组(A+B组)共34例(感染控制组21例,感染未控制组13例),非颅内感染组共45例。其中颅内感染组(A+B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26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3例,脑积水3例。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的疾病类型组成有:自发性脑出血34例,颅脑外伤性脑出血2例,颅脑肿瘤4例,脑积水5例。在各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了相关的脑脊液、血液样本采集和临床实验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第1、3、5、7、14天采集在开颅术后怀疑是颅内感染的患者的脑脊液和外周静脉血样本,其中怀疑是颅内感染的主要特征为发热和类似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对采集的脑脊液样本行脑脊液PCT、LA、常规、生化等检查,同时计算出各自脑脊液乳酸/糖(Lactate/Glucose,LA/GLU);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行血糖、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其中的检测方法如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脑脊液PCT;采用“终点比色法”检测脑脊液LA;采用血常规分析仪自动检测脑脊液和血液常规;采用DT3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脑脊液和血液生化、糖。结果:(1)在颅内感染组(A+B组)与非颅内感染组(control组)患者脑脊液与血液检测第1天:颅内感染组(A+B组)的脑脊液PCT、脑脊液LA、脑脊液LA/GLU、脑脊液糖、脑脊液糖/血糖、脑脊液蛋白、脑脊液WBC水平均高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颅内感染组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显着高于非颅内感染组,脑脊液糖水平显着低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对脑脊液PCT、LA和LA/GLU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得知:脑脊液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 urve,AUC)为0.887,阈值为0.235ng/m L,敏感度为94.10%,特异度为75.60%;脑脊液L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阈值为3.115mmol/L,敏感度为91.20%,特异度为77.80%;脑脊液LA/GLU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阈值为1.694,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93.3%。(2)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PCT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在感染控制组早期,两组患者脑脊液PC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脑脊液PCT先由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变成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后又恢复相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图5。(3)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患者在监测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14天)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而在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差异较为明显(P<0.0001),中期后段(第7天),两组患者差异则并不明显(P>0.05)详见表5、图6。(4)在颅内感染控制组(A组)与颅内感染未控制组(B组)患者脑脊液LA/GLU动态监测的第1、3、5、7、14天:两组患者在监测的早期(第1天)和后期(第7、14天)的脑脊液LA/GLU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监测的中期(第3、5天),两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比值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1)。其折线图显示,B组患者的脑脊液LA/GLU在第3天未控制时显着上升,在更换抗生素后,则有所下降,直至接近A组患者水平,详见表6、图8、图9。结论:(1)患者的脑脊液PCT、LA、LA/GLU对患者的颅内感染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在14天动态监测研究中发现,脑脊液PCT、LA、LA/GLU 3项指标均具有病情评估能力,且与脑脊液PCT相比,脑脊液LA、LA/GLU具有更好的病情评估能力。(3)脑脊液LA、LA/GLU具有与脑脊液糖类似的ROC曲线,其结果提示,与脑脊液LA、脑脊液GLU相比,脑脊液LA/GLU更高的颅内感染辨别能力。
陈雨涛[8](2021)在《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和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是头颈部罕见恶性肿瘤,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关注是不同治疗方案的长期预后分析,而缺乏手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相关的研究。本文拟对比术后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导致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于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29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短期并发症出现情况,分为并发症组10例,无并发症组19例。对比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组患者与无并发症组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出现的相关因素。结果: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和化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症组手术时间为(275.00±82.50)分钟,无并发症组手术时间为(170.00±90.52)分钟,两组之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侵犯颅底情况,并发症组有9例,无并发症组有10例,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侵犯硬脑膜情况,并发症组有8例,无并发症组有7例,两组之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组术中失血量为(900.00±355.90)ml,无并发症组术中失血量(426.32±346.16)ml,并发症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间长、颅底受侵、硬脑膜受侵、术中出血量多相关,但与术前白蛋白、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等无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影响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6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结果:60例患者中,手术患者41例,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为85.4%、70.4%,未手术患者19例,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57.9%、47.4%。接受放疗患者51例82.4%、72.5%,未放疗患者9例,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为44.4%、11.1%。手术方案中单纯鼻内镜手术及鼻内镜辅助手术29例,开放手术12例,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89.7%,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8.3%、75.9%。16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患者失访。整个样本的3年总生存率为76.7%、无病生存率63.3%。单因素分析中,Kadish分期、手术、放疗有显着差异性,而未放疗和未手术是预后不良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联合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3年生存率,手术入路的选择需考虑肿瘤局部的侵犯情况。
张红亚,丁艳红[9](2021)在《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肝硬化出血及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硬膜下血肿在外伤后3周以上才出现症状,好发于小儿及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脑膜下血肿的25%。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脑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1]。
王兴征[10](2021)在《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切入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9年1—12月临床药师全程参与的5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药学监护病例资料,总结在患者抗感染治疗中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切入点。结果临床药师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病原学检查结果等临床情况,以判断患者是否有应用抗生素指征,协助临床医师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抗生素种类、用药途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疗效等为药学监护切入点,做到个体化给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得到治愈。结论临床药师全程参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制定个体化的用药监护方案,能够有效保障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颅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终池冲洗联合脑室引流治疗重度颅内感染并脑室积脓1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
1.3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2)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开颅术后ICI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开颅术后ICI现状 |
1.1.2 国内开颅术后ICI现状 |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方法 |
2.3.1 诊断标准 |
2.3.1.1 CVD诊断标准 |
2.3.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2.3.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2.3.1.4 ICI诊断标准 |
2.3.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
2.3.3 术后ICI目标性监测 |
2.3.4 术后ICI调查 |
2.3.5 观察指标 |
2.3.6 干预措施 |
2.3.6.1 内因分析 |
2.3.6.2 外因分析 |
2.3.6.3 策略分析 |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开颅术后ICI时间分布 |
3.1.1 各年度及平均ICI发生率 |
3.1.2 各季节ICI发生率 |
3.1.3 术后ICI发病时间分布 |
3.2 开颅术后ICI人群分布 |
3.2.1 术后ICI性别分布 |
3.2.2 术后ICI年龄分布 |
3.3 开颅术后ICI病原学特征 |
3.3.1 病原菌分布 |
3.3.2 主要G-药敏结果 |
3.3.3 主要G+药敏结果 |
3.4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分析 |
3.4.1 开颅术后ICI单因素分析 |
3.4.2 开颅术后IC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干预情况 |
3.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
3.5.2 两组患者术后ICI发生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开颅术后ICI发生率 |
4.2 开颅术后ICI临床分布 |
4.2.1 季节性 |
4.2.2 发病时间 |
4.2.3 性别 |
4.2.4 年龄 |
4.2.5 病原学 |
4.3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 |
4.3.1 年龄≥60岁 |
4.3.2 合并糖尿病 |
4.3.3 术前住院天数≥7 d |
4.3.4 术前刀片刮除备皮 |
4.3.5 手术等级 |
4.3.6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 |
4.3.7 手术时间≥4 h |
4.3.8 术后留置引流管 |
4.3.9 术后CSF漏 |
4.4 开颅术后ICI干预研究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术后ICI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综述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研究现状及控制进展 |
参考文献 |
(3)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脑积水与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概述 |
1.1 脑积水 |
1.2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指标异常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及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及分析 |
3.4 讨论 |
全文小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硕士研宄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NCU内神经外科术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抗菌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
2.2 病原菌检测 |
2.3 数据收集 |
2.4 疗效判断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布 |
3.2 病原菌药敏试验 |
3.3 一般情况 |
3.4 临床表现与脑脊液化验 |
3.5 抗菌药物治疗 |
3.6 治疗结果与临床结局 |
3.7 肝、肾功能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外科术后革兰阴性菌颅内感染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颅内感染的背景介绍 |
1.2 颅内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 |
1.3 PCT、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
1.3.1 脑脊液PCT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
1.3.2 脑脊液LA的理化性质及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2.1 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采集 |
2.4 主要仪器及检测方法 |
2.4.1 脑脊液PCT的检测 |
2.4.2 脑脊液LA的检测 |
2.4.3 脑脊液和血液的常规生化检测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检测的各项指标比较 |
3.3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检测第1天脑脊液PCT、LA、LA/GLU、糖、蛋白水平的效能 |
3.4 感染控制组和感染未控制组在检测第1、3、5、7、14天脑脊液PCT、LA、LA/GLU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颅内感染基本资料 |
4.2 脑脊液PCT |
4.3 脑脊液LA |
4.4 脑脊液LA/GLU |
4.5 脑脊液常规生化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脑脊液检测指标对颅内感染诊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和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影响因素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嗅神经母细胞瘤不同治疗模式的预后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临床症状 |
4. 治疗情况 |
5. 随访方法及研究终点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肝硬化出血及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经过 |
2 护理难点 |
2.1 观察意识障碍: |
2.2 及早鉴别上消化道出血 |
2.3 肝性脑病的发病诱因的观察 |
3 总结 |
(10)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判断有无抗生素使用指征 |
2 协助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 |
2.1 指导抗生素种类的选择 |
2.2 抗生素用药途径指导 |
3 抗感染治疗疗效观察及停药时间指导 |
4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5 小结 |
四、颅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终池冲洗联合脑室引流治疗重度颅内感染并脑室积脓14例[J]. 王小刚,王伯栋,王振刚,徐广振,于峰,朱伟杰. 实用医药杂志, 2021(08)
- [2]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D]. 熊自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3]脑室腹腔分流术前脑脊液参数异常、术后体温变化与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张欢.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NCU内神经外科术后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抗菌治疗分析[D]. 程鹏. 浙江大学, 2020(02)
- [5]立体定向辅助微创血肿清除术与保守治疗在脑基底节区中、小量血肿治疗中的比较研究[J]. 林晓强,刘震洋,牛剑平,曾淑娟,石豆豆,仝海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8)
- [6]智能化多模态手术在高级别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研究[D]. 邬立. 青岛大学, 2021
- [7]脑脊液降钙素原、乳酸与乳酸/糖对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疗价值[D]. 黄向群. 南昌大学, 2021(01)
- [8]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短期并发症和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分析[D]. 陈雨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9]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肝硬化出血及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 张红亚,丁艳红.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5)
- [10]临床药师参与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J]. 王兴征. 世界复合医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