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尝试宽容教育,培育创新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禹振芳[1](2021)在《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个人价值的关注由普遍性、共同性一面转向了个人性和多样性一面。为了尽可能的将生而不同的人培养成更加不同的人,让学生能够带着个性而来,有着特色而去,教学宽容变得愈发必要。由于教学承载着塑造人的生命、价值与品性的使命,每一个合格教师的教学都朝向这一使命努力,因而这种必要的实现是可能的。然而,受到对教学宽容的误读与教学实践困境的限制,教学宽容常被排挤到教学活动的边缘,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甚至被视为不好的东西,教学宽容由可能变成了不可能。承认理论立足于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为教学宽容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而,本研究在结合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教学宽容实践困境,借鉴承认理论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这一研究命题。本研究主要包含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教学宽容与承认的概念。第二部分先是分析了教学宽容的内涵,认为教学宽容是对学生的关爱与关怀、主体性承认以及生存方式尊重。然后,对当前教育领域对教学宽容的误读以及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存在三种对教学宽容的误读,一是认为选择教学宽容等同于放纵学生的错误;二是认为教学宽容表现出师生地位的不平等;三是认为教学宽容不是一种美德。实践困境则在于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排斥、有效教学异化以及教学控制三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对承认理论适用于建构教学宽容实现路径的说明。在系统梳理了承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并对承认理论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承认的三种形式、蔑视的三种形式以及以承认为基础的多元正义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宽容具有以承认为基础与起点的逻辑特性、基于承认的教育爱能够促进教学宽容以及教育承认与教学宽容有着共同的诉求。第四部分对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进行了全面释义。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本质区别于传统“唯主体论”的教学宽容,是正义的美德,是尊重、理解和关爱的宽容。其内容包括了对学生学习行为、交往行为以及生活行为的宽容。按照对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本质的理解,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具有权利的获得性:发掘学生自己的生活;人的完整性:确认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化的人;内在伦理性:对抗功利化、虚无化发展逻辑的侵扰以及正义性:帮助个体认识自我的特征。这也正是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价值取向和承认理论关照教学宽容的独特性之所在。第五部分构建了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实现路径。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教学宽容,这是构建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前提;其次,需要教师正视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这是构建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基础。最后,教学宽容路径的重建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被爱与关怀、被公平对待、被多元的价值观所评价,这是构建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核心、关键与保障。第六部分对本研究做了总结与反思。借助承认理论透视教学宽容能够对一种美德何以“沦落”至此的责问做出回答,构建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实现路径更可认为对救教学宽容于“水深火热”之中有所助益。但是,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价值并不止于此,后续研究当以继续深入挖掘。当然,以承认理论关照教学宽容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合适,毕竟承认的形式并不只限于霍耐特所提出的三种。故而,后续研究还需要深入研究承认的其它形式对教学宽容的影响。
张璋[2](2020)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以镇江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笔者所工作的学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所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呈现出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敷衍懒散的状态,教学质量与城区学校有较大差距。生本教育理念强调以生为本。找准了学生这个教育终端是教育的本体,认为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作用。生本教育理念很符合农村初中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业成绩,本文从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这一实际工作出发,从实践操作层面对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究,为农村初中及生源较差的城区初中的地理生本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学生问卷及教师访谈了解到笔者所工作的学校地理教学的现状。发现学生地理学习存在这么几方面的特点:有兴趣但不愿花精力;缺乏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学习完全依赖课堂;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缺乏方法和技巧,不注重知识的内化;缺乏心理地图导致地理学习存在困难。教师教学没能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和进行。针对学情,抓住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和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的特点,制定出实施生本教育理念下地理教学的原则、策略和模式。本着以生为本、因地制宜和突出地理学科属性的原则开展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师层面,提出了课堂氛围愉悦化策略、教学内容情境化策略。在学生层面,提出的策略主要包括动态分层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教学过程活动化策略、教学顺序先学后教策略、习惯养成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将策略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新授课、巩固课和习题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并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在初中地理学科的新授课、巩固课、习题课中分别是如何实施的。最后通过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实施效果。虽然教学实验只得到了一个学期的效果反馈,但问卷显示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在初中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绽放生命活力。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在生源较差的初中学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坚持和推广的必要和价值。
呼玉琳[3](2019)在《宽容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宽容的关注,是多元价值背景下的今天,对如何解决矛盾冲突,如何在多元发展中保持个性,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些问题的积极回应。宽容是建立在世界多样性、人的差异性、真理的相对性的客观因素的基础上,以及对人自身认识能力有限的清楚认识之上,体现出的一种通达明智的生活态度选择和人生价值追求。宽容蕴含着对人性本身、对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深刻思考,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成为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道德保障,对宽容的重视更是世界普遍伦理建立的内在要求。宽容诞生于西方宗教学说,现已逐渐扩展到其他世俗学科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并对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担负着促进社会进步和培养自由而完整的“人”的教育事业同样也需要宽容精神的滋养。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归宿是“人”,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丰满个性的形成,从关注外部世界转而关注人本身,关注人的自身价值的培育和弘扬,关注人精神层面的建构。正是因为每个生命个体的差异性、生动性与独特性决定了每个教育对象都是具有丰富多样的可塑性与无限可能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所以,为学生的自由成长营造一个宽容的、富有弹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宽容品质,引导他们用正面、包容、豁达的眼光来面对世界的丰富和个体的差异,是宽容教育的目的和使命。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的缘起,以及对国内外关于“宽容”“宽容教育”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最后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宽容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人性论、本体论和认识论三个层面对宽容的哲学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第三部分是宽容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其特性。首先对宽容教育作了概念界定和对宽容教育的基本内涵作了合理解释;其次,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谐社会的促进、良好教育秩序的构建以及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四个层面对宽容教育的价值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宽容教育的特性进行说明,宽容教育是一种把“人”当作最终目的的教育,对“人”的尊重和不羞辱是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第四部分是对宽容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主要分为“缺失”宽容和“误解”宽容两个部分。首先,从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宽容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宽容“缺失”的具体表现进行阐释;其次是宽容教育的“误读”,包括误解宽容的真正内涵,采取冷漠、迁就甚至纵容的方式,以及误把宽容教育当作传授宽容教育知识的教育来对待。第五部分是宽容教育的价值取向。从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制度的执行、教学方式的实际操作、教育主体关系的转向四个方面对教育把“人”当作最终目的的价值取向进行说明。第六部分是对宽容教育的合理限度进行讨论。首先,确立了宽容的防线是“公正”,通过基于选择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私人生活领域”与基于道德约束和法律惩罚的“公共生活领域”两个领域对宽容教育的合理限度进行讨论。
周雅雯[4](201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宽容实施现状研究 ——基于江苏省6所中小学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宽容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在教育场景中也不例外。教育宽容要求中小学教师用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视学生身上的缺点,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想法,为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提供条件。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宽容的现象,教师宽容意识淡薄、宽容能力低下,对学生的缺点缺少包容性、城乡教师之间教育宽容能力差距较大等问题阻碍了教育宽容的顺利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宽容因素的缺失,导致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受到抑制,阻碍了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本文以教育宽容实施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江苏省6所中小学近30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辅以必要的参与式观察与非结构性访谈,揭示教育中的不宽容现象,从内外两个层面剖析不宽容现象存在的原因,最后对教师教育宽容能力的养成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教育宽容问题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归纳、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教育宽容的特征,本章将教育宽容的特征概括为和谐性、全面性、教育性与发展性,以此来阐释教育宽容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对调查研究的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与访谈调查的资料分析,揭示出目前教育宽容实施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即教师宽容意识不强、教师宽容能力不高、城乡教师之间教育宽容实施水平差距较大、不同教育背景教师宽容能力存在差异及教师教育宽容实施受外部环境制约程度较大。第四部分则针对教育宽容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是在对教育宽容实施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创建宽容的生态环境、掌握教育宽容的方法和加强教师教育宽容的针对性培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之策。
韩毅[5](2017)在《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是让现代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保障,其中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在制度层面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建立制度自信。形成保障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增强的制度体系,是为制定我国教育整体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为直接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经济价值建立法律依据,为即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最大化的发挥社会效益并保持新态势发展模式提供保障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智能生态体系中的新一轮大发展建立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本研究以制度变迁理论、社会功能主义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历史法、文献法、比较研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教育体系内部和社会环境外部现行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查找这些制度政策中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部分及影响因素;第二,借鉴国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和政策,以及结合我国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并实施的许多利好政策;最后,提出增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和相关政策。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主要包括:第一,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从变迁需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的角度,解释了导致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外部环境因素;从变迁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影响因素的角度,梳理自建国以来的制度和政策文本,分析了不同时期吸引力不足的内部因素。从外部和内部论证了制度及政策对吸引力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基于社会功能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从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状态出发,提出解决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制度路径选择。以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促进实现依法治教、拓宽职教经费多元投入渠道巩固稳定增长机制、共创智能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精准供需平台的路径加快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建构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网状合作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就业和创业制度政策环境的路径满足公众对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扩张。第三,根据终身教育理论,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教育资源供给环境成为必须。运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建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智能生态环境及保障机制。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时代,过渡到与互联网融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发展新模式时代,形成互联网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思维。运用网络协同、效率提升的双螺旋运行模式,达到现代职业教育的精准驱动,无限接近于教育供求的平衡状态。以法制、赋能、监督、共享、预警保障机制,显示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万物互联、人人互通、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时代特征。
吴静惠,张向前[6](2017)在《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文中认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成效。通过回顾生态管理理论的内涵与原则,找出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科研环境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包括内部环境生态系与外部环境生态系二重影响因子;提出营造良好创新驱动科技人才环境需通过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教育、生态型制度以及国内外生态体五力共建。
王晶[7](2017)在《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途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时代发展使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它们引领着企业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将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既是这种独特竞争力的来源和基础,又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现实情况中,一些企业通过紧跟数字化的步伐积极努力地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紫光公司、西飞公司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共同点就是能对科技创新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愿意通过各种激励制度留住相关科研人才,并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取得成功。而柯达公司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则是轻视建设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不能坚持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从这些成功和失败的企业中提炼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式,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地借鉴和指导。本文从科技创新、企业文化以及科技创新文化的相关概述着手,依次对西飞公司、紫光公司、柯达公司三个企业的基本概况及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结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企业要努力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注重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5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将创新文化建设制度落到实处。最后从人员、企业、政府三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借鉴途径,主要有创造创新文化环境,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发挥政府的作用。
张利珍[8](2016)在《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2010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实现的。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对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如美国出台《创新战略》,日本颁布《数字日本创新计划》,而欧盟通过《欧洲2020战略》致力于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联合体。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问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抢占竞争先机,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提出,党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视可见一斑。因此,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系统阐释这个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导论部分针对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空白之处进行充实。论文第三章是本文重点、难点也是亮点。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我国发展实情和时代背景而提出的。立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这一重要特征,本文从历史性和时代性出发,全面分析了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首先,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党的文献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进行追溯,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和党的历代领导核心的创新思想,明晰了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变;其次,本文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问世的时代背景,充分论证了党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阐明了其重要意义;接着,根据十八大以来党的文件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观点,总结概括出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从战略目标、战略先导、战略核心、战略保障和战略依托几方面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系统阐释;最后,根据我国现实状况和相关文献,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从强化创新意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制度保障、集聚人才力量以及构建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力求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位。
杨旸[9](2014)在《教师的教学宽容:对一位小学教师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浙江J市B小学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对其在自然教学情境下教学宽容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呈现。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实物收集等方式收集研究资料。以期通过本研究达到如下几个目的:第一,通过个案研究能够真实地描述当前小学教师教学宽容的真实情况。第二,在对个案教师教学宽容真实表现的描述和分析上,进一步阐述教学宽容的内涵、生成过程、影响因素及运作特点。第三,对教师教学宽容的研究进行反思和研究展望。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教师教学宽容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理论叙述。分析梳理了教师教学宽容的研究现状,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教学宽容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结构。第三部分为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前期的理论准备、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关系的建立、研究的进程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第四部分是故事的构建,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将现场观察的记录和访谈记录以及所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整理与分类,最终将教学宽容以命题与关键词的方式将宽容理解为是一种尊重、理解、民主、信任、欣赏、等待和妥协。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故事的构建,分别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阐释宽容的内涵和徐老师教学宽容的真实表现。第五部分为针对上述故事的呈现,分析个案教师实施教学宽容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性格特点、教学经历、生活经历、徐老师的教学观和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同事及上下级关系等外部因素。并且分析教师教学宽容的情境性、适度性、激励性、发展性、开放性、和个体性的运作特点。第六部分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本文从研究者的身份、研究的伦理道德、研究取向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课堂观察、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展望。第七部分是结语。通过对叙事研究所展现的教学宽容的真实状况,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希望。
丁金花[10](2014)在《追寻宽容—教师宽容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宽容始终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教育场景中,宽容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差异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人的信任感等,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等。缺乏宽容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必定会造成宽容教育偏离原有之意。本文通过对上百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实地观察来审视现今校园中教师宽容教育的实施现状,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透析教师没能做好宽容教育的深层原因,然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对教师走向全面、合理宽容教育的策略构想。除导论外,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探究宽容教育缺失之实。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宽容教育的缺失涵盖宽容教育的空白以及宽容教育的偏差两个方面。空白意味着没有宽容教育,偏差则表现为教师想要宽容但宽容的不够、不足、不当。通过揭示学校中存在的宽容教育空白与偏差,反映出学生在教育场景中正在经受“不宽容”氛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教师起到警示作用。第二章重在透析教师宽容教育缺失的深层次原因。笔者采用访谈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导致教师宽容教育缺失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偏离育人职能、师生互动关系不平等、教育氛围不宽容以及教师内在因素对宽容教育认知、情感、践行的影响。第三章通过综合教师不宽容现象及其原因,提出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走向合理、全面的宽容教育之路:作为育人者,教师首先需要育己,树立宽容教育理念,即客观看待学生的差异、积极诱发学生的质疑、理性对待学生的“过错”、坦然对待学生的冒犯、接纳学生的人性弱点;其次,教师从育己实现容人,探寻宽容教育的方法,即重新定位自身的育人角色、调节自我情绪、营造宽容的教育氛围、掌握惩罚的手段和原则。
二、尝试宽容教育,培育创新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尝试宽容教育,培育创新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当代教育价值的转向召唤教学宽容 |
2.教学宽容的实施困境 |
3.承认理论为教学宽容的建构提供新视角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学宽容 |
2.承认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3.小结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教学宽容的内涵、误读及实践反思 |
(一)教学宽容的内涵 |
1.对学生的关爱与关怀 |
2.对学生主体性的承认 |
3.对学生生存方式的尊重 |
(二)对教学宽容的误读 |
1.选择教学宽容等同于放纵学生的错误 |
2.教学宽容表现出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
3.教学宽容不是一种美德 |
(三)对教学宽容实践的反思 |
1.教育排斥消解教师的教学宽容意识 |
2.有效教学的异化挤压教学宽容的空间 |
3.教学控制影响教学宽容的可能 |
二、承认理论与教学宽容的契合 |
(一)霍耐特及其承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二)承认理论的内容 |
1.自我在他者中的存在 |
2.承认的三种形式 |
3.蔑视的三种形式 |
4.以承认为基础的多元正义 |
(三)以承认理论关照教学宽容的适切性 |
1.教育承认是教学宽容的逻辑起点 |
2.基于承认的教育爱能够促进教学宽容 |
3.教育承认与教学宽容具有相同的诉求 |
三、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解读 |
(一)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本质 |
1.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区别于传统“唯主体论”的教学宽容 |
2.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是正义的美德 |
3.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是关爱、理解和尊重的宽容 |
(二)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内容 |
1.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宽容 |
2.对学生交往行为的宽容 |
3.对学生生活行为的宽容 |
(三)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特征 |
1.爱的纯粹性:对抗功利化、虚无化发展逻辑的侵扰 |
2.权利的获得性:发掘学生自己的生活 |
3.人的完整性:确认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化的人 |
4.正义性:帮助个体认识自我 |
(四)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价值取向 |
四、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的实现路径 |
(一)前提:建立对教学宽容的新认识 |
(二)基础:正视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 |
(三)核心:满足学生被爱与关怀的情感需要 |
(四)关键:增强学生对公平感的美好期待 |
(五)保障:确立有方向的多元价值理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以镇江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论文研究方案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本教学及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生本教育理念和生本教学特点 |
2.1.1 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
2.1.2 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的特点 |
2.1.3 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的策略 |
2.1.4 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的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结果 |
3.4 原因分析 |
3.4.1 现实层面 |
3.4.2 教师层面 |
3.4.3 学生层面 |
第4章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原则、策略和模式 |
4.1 初中地理生本教学的原则 |
4.1.1 以生为本 |
4.1.2 因地制宜 |
4.1.3 突出地理学科属性 |
4.2 初中地理生本教学的策略 |
4.2.1 教师层面 |
4.2.1.1 课堂氛围愉悦化 |
4.2.1.2 教学内容情境化 |
4.2.2 学生层面 |
4.2.2.1 动态分层 |
4.2.2.2 习惯养成 |
4.2.2.3 过程活动 |
4.2.2.4 小组合作 |
4.2.2.5 先学后教 |
4.2.2.6 任务驱动 |
4.3 初中地理生本教学的模式 |
4.3.1 新授课 |
4.3.2 巩固课 |
4.3.3 习题课 |
第5章 初中地理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学的实践应用 |
5.1 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
5.1.1 新授课----立足生本,培养思维 |
5.1.1.1 案例:长江 |
5.1.1.2 案例分析 |
5.1.2 巩固课----心中有图、学习不难 |
5.1.2.1 案例一:团体赛营造竞争氛围,培养团队协作力 |
5.1.2.2 案例二:地图过关,让学生心里有图 |
5.1.3 习题课----养成习惯、提高成绩 |
5.1.3.1 案例:“中考模拟卷” |
5.1.3.2 案例分析 |
5.2 实践应用及分析 |
5.2.1 实践应用 |
5.2.2 实践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理教学现状教师访谈记录(4份) |
附录2 地理学习情况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3 八年级地理生本教学实施效果问卷 |
致谢 |
(3)宽容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宽容精神 |
1.1.2 教育领域宽容研究成果“阙如” |
1.1.3 教育生活世界“不宽容”现象较严重 |
1.1.4 现实教育生活中“误读”宽容较普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关于宽容的研究 |
1.2.2 关于宽容教育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宽容的哲学基础 |
2.1 宽容的人性论依据 |
2.1.1 人的差异性 |
2.1.2 人的有限性 |
2.1.3 人的凡俗性 |
2.2 宽容的本体论依据 |
2.2.1 文化多样 |
2.2.2 真理多维 |
2.2.3 价值多元 |
2.3 宽容的认识论依据 |
2.3.1 认识的相对性 |
2.3.2 认识的局限性 |
2.3.3 认识的可错性 |
3 宽容教育的内涵、价值及特性 |
3.1 宽容教育的内涵 |
3.2 宽容教育的价值 |
3.2.1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
3.2.2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3.2.3 构建良好教育秩序 |
3.2.4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 |
3.3 宽容教育的特性 |
3.3.1 宽容教育是一种不羞辱人的教育 |
3.3.2 宽容教育是一种有尊严的教育 |
4 宽容教育的现状审视 |
4.1 宽容教育“缺失” |
4.1.1 教育价值取向“目中无人” |
4.1.2 教育内容可选择性欠缺 |
4.1.3 教学方法较“死板” |
4.1.4 师生关系僵硬 |
4.1.5 学生评价“一把尺子” |
4.2 宽容教育“误读” |
4.2.1 误解宽容,采取仁慈、迁就、冷漠甚至纵容 |
4.2.2 误将宽容教育当作传授宽容教育知识的教育 |
5 宽容教育的价值取向 |
5.1 教育价值取向回归“人” |
5.2 教育制度“温暖”人 |
5.3 教学方式与人“对话” |
5.4 促成教育中“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
6 宽容教育的合理限度 |
6.1 “公正”是宽容的防线 |
6.1.1 公平原则 |
6.1.2 对等原则 |
6.2 “公私分明”原则 |
6.2.1 基于选择自由和个人责任的“私人生活领域” |
6.2.2 道德约束和法律惩罚的“公共生活领域” |
6.3 关于宽容教育限度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小学教师教育宽容实施现状研究 ——基于江苏省6所中小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1、基于学生多样性发展对教育宽容的需求 |
2、基于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不宽容现象的事实 |
3、基于自身对于教育宽容问题的兴趣与关注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宽容的研究 |
2、关于教育宽容内涵的研究 |
3、关于教育宽容必要性的研究 |
4、关于教育宽容限度的研究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教育宽容的意义 |
(一) 教育宽容具有和谐性 |
(二) 教育宽容具有全面性 |
(三) 教育宽容具有教育性 |
(四) 教育宽容具有发展性 |
三、教育宽容的实施现状审视 |
(一) 问卷样本数据来源及特征描述 |
1、样本数据来源 |
2、样本数据特征描述 |
(二) 调查结果分析 |
1、对教育宽容的认知情况分析 |
2、教育宽容实施现状自评情况分析 |
3、不同背景变项之下教育宽容现状的差异比较 |
4、影响教育宽容实施的因素分析 |
(三) “教育宽容”实施的现实困境 |
1、问题一:教师对教育宽容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
2、问题二:教师的教育宽容执行能力亟待提高 |
3、问题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教育宽容执行能力存在差异 |
4、问题四:不同地域间教师教育宽容实施水平差异较大 |
5、问题五:教师教育宽容实施受外部环境制约 |
四、教育宽容缺失与偏差的原因分析 |
(一) 外部因素 |
1、“师道尊严”的虚幻 |
2、“功利主义”的诱惑 |
3、缺少支撑教育宽容的环境 |
(二) 内部因素 |
1、教师工作压力过重 |
2、教师教育理论水平过低 |
3、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 |
五、教育宽容的实践路径 |
(一) 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 |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
2、建立新型师生观 |
(二) 创建宽容的生态环境 |
1、加快教师道德松绑,形成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待 |
2、建立多元评价制度,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三) 掌握教育宽容的方法 |
1、适度运用惩罚的手段 |
2、用理解、尊重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
(四) 加强教师教育宽容的针对性培训 |
1、增加农村教师教育宽容的针对性培训 |
2、加强对非师范背景教师的教育宽容指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综述 |
二、国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 |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及政策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发展新战略环境分析 |
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
二、制造强国战略 |
三、网络强国战略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分析 |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发展 |
二、直接对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自信 |
第三节 当代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
一、文化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发展逻辑分析 |
第一节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变迁路径分析 |
一、1949 年-1978 年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建构期 |
二、1978 年-1986 年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转型期 |
三、1986 年至今职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科学发展期 |
第二节 影响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困因分析 |
一、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投入层面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二、现代职业教育运行保障环节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三、现代职业教育输出路径的制度及政策困因分析 |
第三节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
一、国家层面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更迭 |
二、地方政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应答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德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定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增强“双元制”模式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保障体系 |
二、德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二节 英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出台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现代学徒制引导英国企业向职业教育人才倾斜 |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
三、英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三节 瑞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颁布的相关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企业掌握职业教育决定权 |
二、职业教育代际传递稳步增强吸引力 |
三、瑞士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四节 澳大利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分析 |
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直接对接国家经济发展 |
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引导:认知观念定位 |
三、澳大利亚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借鉴 |
第五节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国际经验与启示 |
一、重视制度及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引领作用 |
二、建构互补互惠的职业教育相关制度及政策体系 |
三、厚植职业教育直接与企业合作的制度体系 |
四、顶层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度超前性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实现依法治教 |
一、明确《职业教育法》的法律地位 |
二、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
第二节 加大职教经费多元投入,巩固稳定增长机制 |
一、鼓励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
二、提高生均拨款比例标准 |
三、加大重点项目财政投入 |
第三节 共创智能化现代职业教育精准供需平台 |
一、改革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的招生制度 |
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 |
三、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智能生态 |
第四节 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大众化质量评价体系 |
一、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 |
二、完善师资队伍质相关制度政策的众评化 |
第五节 网状合作模式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一、建设校企多点合作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
二、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竞技制度 |
第六节 优化就业和创业的制度政策环境 |
一、优化劳动力市场制度环境 |
二、完善创业及配套制度 |
三、融通“双证书”制度与职场晋升通道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及政策分析 |
二、关于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制度及政策的路径依赖 |
第二节 创新点 |
一、建立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保障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 |
二、建构现代职业教育智能生态体系,持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理论概述 |
2.1 关于生态管理理论的概述 |
2.2 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概述 |
3 当前我国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面临着主要问题 |
3.1 科研环境有待优化 |
3.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3.3 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
3.4 企业内部环境有待改善 |
4 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创新驱动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主要影响因子 |
4.1 外部环境生态系 |
4.1.1 政治环境生态因子 |
4.1.2 经济环境生态因子 |
4.1.3 人文环境生态因子 |
4.1.4 科研环境生态因子 |
4.1.5 自然环境生态因子 |
4.2 内部环境生态系 |
4.2.1 个人环境生态因子 |
4.2.2 家庭环境生态因子 |
4.2.3 教育环境生态因子 |
4.2.4 企业组织环境生态因子 |
5 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建议 |
5.1 生态型政府——成果保护与监督管理 |
5.2 生态型企业——人文循环与培养投入 |
5.3 生态型教育——鼓励创新与宽容创造 |
5.4 生态型制度——法律建设与政策完善 |
5.5 国内外生态体——互联互通与共存共享 |
6 小结 |
(7)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文化 |
2.1.2 科技创新 |
2.1.3 科技创新文化 |
2.1.4 企业科技创新文化 |
2.1.5 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文化理论 |
2.2.2 熊彼特创新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 |
3 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
3.1 中航工业西飞企业 |
3.1.1 西飞公司概况 |
3.1.2 西飞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模式方法 |
3.1.3 西飞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
3.2 陕西紫光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3.2.1 紫光公司的基本概况 |
3.2.2 紫光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独特性 |
3.3 柯达公司 |
3.3.1 柯达公司概况 |
3.3.2 柯达科技创新文化失败的缘由 |
4 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
4.1 优质的环境是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础 |
4.1.1 建设创新文化环境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
4.1.2 企业要认清市场发展的大环境 |
4.2 多元的投入是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动力 |
4.2.1 企业要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多元要素 |
4.2.2 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
4.3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 |
4.3.1 良好的成长氛围是人才创新的基础 |
4.3.2“以人为本”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
4.3.3 人才和企业同命运是企业发展的目标 |
4.4 完善的制度是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保障 |
4.4.1 企业要完善科技创新文化制度建设 |
4.4.2 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创新机制 |
5 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
5.1 从人员入手,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文化观念 |
5.1.1 塑造创新价值观 |
5.1.2 培养创新意识 |
5.1.3 培育冒险精神 |
5.2 从企业着手,强力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沃土 |
5.2.1 营造强烈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 |
5.2.2 发挥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
5.2.3 夯实科技创新文化制度基础 |
5.3 从政府出发,营造和谐的科技创新文化大环境 |
5.3.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5.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3.3 强化政府的优质服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对象 |
(一) 创新 |
(二) 创新驱动 |
(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评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 |
(一) 科学也是生产力 |
(二) 科学技术直接或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 |
(三) 生产需要推动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
二、党的历代领导核心对创新理论的探索 |
(一) 毛泽东的科技创新思想 |
(二) 邓小平的科技创新思想 |
(三) 江泽民的创新思想 |
(四) 胡锦涛的自主创新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
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
(一) 转变发展方式、引领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
(二) 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引擎 |
(三) 增强科技实力、进军经济强国的强大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 |
一、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
二、战略先导:观念创新 |
(一) 观念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利思想条件 |
(二) 观念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
三、战略核心:科技创新 |
(一) 概念演变 |
(二) 科技创新体系 |
四、战略保障:制度创新 |
(一) 制度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整体制度框架 |
(二) 制度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文化培植功能保障 |
(三) 制度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
(四) 制度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资源整合功能保障 |
五、战略依托:商业模式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
一、大力培育全民创新意识,营造尊崇创新良好社会氛围 |
(一) 实现中华传统创新文化现代性转化 |
(二) 将创新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
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科技创新坚实制度基础 |
(一)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二)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
(三) 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
三、深入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效度 |
(一)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二) 创新知识产权运用方式 |
(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四)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
四、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造就质优量大创新人才队伍 |
(一) 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
(二) 优化完善创新型人才引进政策体系 |
(三) 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使用管理机制 |
五、搭建服务创新金融平台,推动科技资本深度有机结合 |
(一) 在创新型企业种子期、初创期,壮大创业投资规模 |
(二) 在创新型企业成长期、成熟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
六、构建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精准导向 |
(一) 科学设置评价内容 |
(二) 合理设计评价指标 |
(三) 理性对待评价结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9)教师的教学宽容:对一位小学教师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对教学宽容的需求 |
2. 课堂教学伦理的建构需要对教师的教学宽容进行研究 |
3. 教师专业化发展呼吁对教师教学宽容的重视 |
4. 教学宽容的缺失需要教师重视教学宽容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1. 宽容 |
2. 教师的教学宽容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文献统计方法与结果 |
(二) 对已有宽容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 |
1. 关于“宽容”的一般研究 |
2. 关于“宽容教育”的研究 |
3. 关于“教师的宽容品质”的研究 |
4. 关于“教师的教学宽容”的研究 |
(三) 对宽容相关研究的反思 |
三、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 叙事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取向 |
(二) 过程:叙事研究的实施 |
1. 研究对象的寻找与确定 |
2. 研究关系的确立 |
3. 研究的实施阶段 |
4.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四、徐老师教学宽容的现实呈现 |
(一) 教学宽容是“尊重” |
故事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
故事2:不点名的批评 |
故事3:“大脸猪”的绰号 |
故事4:“倾听花开的声音” |
故事5:老师眼中、人人平等 |
故事6:每周流动的座位 |
(二) 教学宽容是“理解” |
故事1:“十个指头,长短不一 |
故事2:爱动的“小猴子”,捣蛋的“小精灵” |
故事3:教案也要分层次 |
故事4:歌谣巧记枯燥词 |
故事5:小小结构图,隐藏大智慧 |
故事6:解读教学内容,启发之中显宽容 |
故事7:“你来说说,他错在了哪里” |
(三) 教学宽容是“民主” |
故事1:“说出你想说的话!” |
故事2: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
故事3:人人都是“小干部” |
故事4:三好生的民主选举 |
(四) 教学宽容是“信任” |
故事1:班级失窃风波 |
故事2:无声胜有声 |
故事3:失而复得的奖章 |
故事4:信任带来的节节高“声” |
(五) 教学宽容是“欣赏” |
故事1:“我是争星小能手” |
故事2:你们说的都很棒! |
故事3:小手拍拍,竖起大拇指 |
故事4:爱劳动的新疆娃娃 |
故事5:黑暗中的“闪光点” |
故事6:“跳蚤市场”上的奇思妙想 |
故事7:幽默的期末评语 |
故事8:“万花筒”中看学生 |
(六) 教学宽容是“等待”和“妥协” |
故事1:让纸飞机“停”一会 |
故事2:捣蛋鬼的“闹腾”,徐老师的“冷处理” |
故事3:“别告诉我妈妈” |
五、徐老师教学宽容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内部因素 |
1. 性格特点 |
2. 教学经历 |
3. 生活经历 |
4. 徐老师的学生观 |
5. 专业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 |
(二) 外部因素 |
1. 社会环境 |
2. 学校环境 |
3. 班级氛围 |
4. 同事及上下级关系 |
六、徐老师教学宽容的运作特点 |
(一) 情境性 |
(二) 适度性 |
(三) 激励性 |
(四) 发展性 |
(五) 开放性 |
(六) 个体性 |
七、研究反思和展望 |
(一) 研究反思 |
1. 关于研究者身份的反思 |
2. 关于研究伦理道德的反思 |
3. 研究取向的反思 |
4.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二) 研究总结与展望 |
1. 本文所做工作总结 |
2. 研究展望 |
八、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追寻宽容—教师宽容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启自他人之言 |
(二) 继以亲眼所见 |
(三) 定于躬身之思 |
二、核心概念辨析 |
(一) 宽容 |
(二) 宽容教育 |
(三) 宽容教育与教育宽容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宽容及宽容教育内涵的研究 |
(二) 宽容教育的作用研究 |
(三) 宽容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
(四) 宽容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
(五) 宽容的实施条件及限度的研究 |
(六) 已有研究的启示 |
四、研究问题和意义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 调查法 |
(二) 观察法 |
第一章 离宽容有多远?——校园宽容教育现状检视 |
一、宽容教育的空白 |
(一) 排斥差异,扼杀个性 |
(二) 机械惩罚,不安失信 |
(三) 漠视质疑,抑制创新 |
(四) 以“暴”治“暴”,激化矛盾 |
(五) 歧视弱点,伤害自尊 |
二、宽容教育的偏差 |
(一) 知而不全 |
(二) 知而不认 |
(三) 行而不当 |
第二章 教师宽容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
一、育人职能偏离 |
(一) 推卸责任 |
(二) 纵容学生 |
二、师生互动关系的不平等 |
(一) 刻意控制课堂 |
(二) 为了“面子”与权威 |
三、教育氛围的不宽容 |
(一) 不宽容的人际环境 |
(二) 不宽容的校园规范制度 |
四、教师内在因素 |
(一) 教师感知的工作压力 |
(二)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
(三) 教师的学历水平 |
第三章 走向合理、全面的宽容教育 |
一、育人者先育己——树立宽容教育理念 |
(一) 客观看待学生的差异 |
(二) 积极诱发学生的质疑 |
(三) 理性对待学生的“过错” |
(四) 坦然对待学生的冒犯 |
(五) 接纳学生的人性弱点 |
二、从育己到容人——探寻宽容教育的方法 |
(一) 育人角色再定位 |
(二) 自我情绪的调节 |
(三) 营造宽容的教育氛围 |
(四) 掌握惩罚的手段和原则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尝试宽容教育,培育创新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承认理论视角下的教学宽容研究[D]. 禹振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2]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以镇江市某中学为例[D]. 张璋.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宽容教育研究[D]. 呼玉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4]中小学教师教育宽容实施现状研究 ——基于江苏省6所中小学的调查分析[D]. 周雅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增强现代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及政策研究[D]. 韩毅. 天津大学, 2017(10)
- [6]基于生态管理理论的中国适应创新驱动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研究[J]. 吴静惠,张向前. 生态经济, 2017(08)
- [7]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途径探析[D]. 王晶.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8]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D]. 张利珍. 山东大学, 2016(02)
- [9]教师的教学宽容:对一位小学教师的叙事研究[D]. 杨旸.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2)
- [10]追寻宽容—教师宽容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D]. 丁金花.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标签:生本教育论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