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中心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模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段嵘,刘洁[1](2021)在《“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线上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相互融合的混合式学习必然趋势,设计了"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串联起了物理空间与云空间中师生之间的信息接触点,既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依据学生们的天赋热情、学习层次实现了分层教学目标。本次项目应用实践为期两年,应用设计的"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围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进行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管理以及应用。尝试以软件类课程作为突破口来积累经验,并将该教学模式逐步应用到互联网热点等后续的专业课程中。
李绮桥[2](2021)在《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推进5G发展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操作人员进行相关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而基层技术人员主要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单片机技术作为中职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中职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所需,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出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理实脱离、课程资源形式单一和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然后提出应用BOPPPS教学模式的单片机课程教学解决方案,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对BOPPPS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教学模式平台化、教学过程信息化、课堂教学高效化、教学平台标准化、教学反馈精准化和课程资源多样化。第二、首先分析了基于当前主流教学平台实现BOPPPS教学的可行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BOPPPS教学环节的功能性需求,然后采用Java、Html5、Java Script和Spring Boot、Bootstrap框架等技术设计了适用于BOPPPS教学模式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教学平台。最后经过系统功能与性能测试,验证了该教学平台的有效性。第三、首先基于设计的BOPPPS教学平台开展单片机课程教学实践,具体以“防盗报警器”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广州市某中职学校进行“防盗报警器”、“音乐喷泉”和“8*8点阵”项目的案例教学实践。然后通过与传统的BOPPPS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比,分析了学生的态度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现情况,得出信息化的BOPPPS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知识,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软硬件设计能力以及调试维护能力,从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平台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教学模式及优化设计的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了单片机课程教学过程,丰富了BOPPPS教学模式,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质量,还为中职学校今后开展物联网专业课程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
高茹洁[3](2021)在《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智慧政务”的关注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政务资讯平台的时、度、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务资讯平台的运营维护需要大量的文字输入,手动拼音输入法严重影响汉字的输入速度,进而影响相关的工作进程。而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取代传统拼音输入的技术,其具有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在政务资讯平台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政务资讯平台的应用系统研究尚不成熟,因此,本文研究政务资讯平台中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实现。针对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的功能需求,本文重点研究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实现,特别是对语音增强算法、端点检测算法以及语音识别算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根据作者实际工作情况采用了具有针对性的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同时完成了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软件的实现与测试。首先,本文采用谱减法对输入的含噪语音信号进行增强,从而提高信号的信噪比。然后,针对传统双门限端点检测算法存在信号漏检的问题,采用一种改进的双门限端点检测算法,有效解决信号漏检问题。之后,利用基于听觉感知频率的语音信号MFCC系数提取语音信号特征。最后针对BP神经网络语音识别算法中存在的局部最优解问题,研究利用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通过粒子群对网络层内部层与层连接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从而降低运行时间并提高了识别准确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的软件实现方法,利用Python环境实现了本文提出的语音处理方法,并对相关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实现政务平台语音识别功能。
刘阳[4](2021)在《基于Scratch的智能硬件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融合了 STEAM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结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研究是基于Scratch教学平台,将感知和控制模块的硬件逻辑作为Scratch语言软件逻辑的补充,搭建集感知、处理、控制和虚拟场景于一体的智能硬件学习系统。Scratch作为STEAM教育中较受欢迎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它允许对物理设备进行编程,智能硬件主控结合感知控制模块可以搭建虚实结合的创新智能系统。本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智能硬件学习系统的现状,然后介绍系统搭建的技术选型和需求分析。随后从系统架构、软硬件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和系统测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本系统由智能硬件设备子系统和基于Scratch平台的教学软件子系统组成,硬件主控以Micro:bit为基础,软件平台以Scratch工具为基础。硬件子系统包括Micro:bit智能套件和Micro:car智能小车的硬件电路、功能模块和通信方案的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包括主控板、扩展板、感知控制模块和小车模块;功能模块设计包括感知数据的采集、控制命令的执行以及与软件平台的数据交互;通信方案主要是对ⅡC、串口和蓝牙等通信数据格式的设计。软件子系统包括:针对不同硬件设备的编程积木、编程模式和智能模块,根据硬件教学的不同场景,编程积木分为基础、进阶和智能三种类型;编程积木包括面向智能套件的联控模式和面向智能小车的下载模式;智能模块使用了人工智能算法对硬件设备进行处理和控制。目前,该系统已完成测试和上线,首批硬件设备已投入使用,成功应用于犬博士在线编程教育系统中。本课题根据实际业务场景以及需求分析,设计开发一个集成多种感知控制外设和多层次的硬件封装、支持多种编程模式和人工智能算法体验的智能硬件学习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及应用价值。
尚荣平[5](2021)在《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初识计算机网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发布最先建议信息技术学科应该采用实验创设真实问题情景、通过软硬件操作来简化概念理解,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合理选择匹配的任务难度,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与优势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将依据中小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建议和要求,基于学生对上海市六年级《计算机网络及其基本功能》内容的认知情况设计《初识计算机网络》实验和不同资源,以学习系统作为工具实现基于认知起点设计资源的实时准确推送,从而验证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教学能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文章将围绕“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设计实验及资源来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三点(1)开发认知起点测查工具,了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概念与基本功能》时存在哪些认知起点;(2)基于王靖提出的转变偏差认知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具体认知起点情况设计教学框架,完成学习系统以及不同认知类型的实验资源开发;(3)通过教学实践,验证基于学生认知起点的实验和资源能否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围绕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本研究选取“计算机网络概念”“计算机网络基本功能”“资源共享”“数据传输”四个知识点作为学生测查内容并展开认知起点情况调查,研究过程中采用准实验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作为子方法辅助研究的顺利开展。通过“传统讲授班”、“传统实验班”、“探究实验班”、“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后,本研究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及其基本功能》时的认知起点可测量,可分类。(2)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类型,《计算机网络及其基本功能》内容适合采用发现法、对比法、过渡法三种方法设计实验资源。(3)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学业成绩。
李赟[6](2021)在《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思维,具备基础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辅助学生适应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而设定的中学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改革和高效课堂研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思维的养成和对学生信息思维的培育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亦指出,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加速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均衡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但经过调查访谈得出,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但是有效课时短,教学进程慢,教学质量一般,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向和需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智慧校园的建设,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高效课堂建设逐步成为了教与学改革的热点。据此,本文根据功能性、易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考虑,选取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辅助,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在经验之塔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高效课堂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兴趣和课程结构,构造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准实验研究法,证明了该模式的实践可行性和教学实效。以期提高当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更好的达成教学培养目标。主要研究过程如下: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高效课堂构建和智慧教学平台应用于课堂的理论成果研读分析,准确领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理论概念,通过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再结合雨课堂平台的功能,对雨课堂平台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构建高效课堂做可行性分析,为后续的模式构建和实践探究提供依据。其次,在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知名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现状,从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目的,一般教学模式所具备的设计要素为基础,创设了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教学环节、主要功能特色及应用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论述。最后,通过准实验研究的方法,验证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分别选取前测成绩相近,性别比例和教学状况等相似的两个初中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本研究创设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仍延用传统的讲授加演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最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互动氛围、学生课程参与度、学生课后满意度等标准进行分析对比,并在实验结束时进行成绩测验,分析其与初始成绩的显着性差异。实验得出,实验班的各方面效果兼优于对照班。证明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
张玮缨[7](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中职网页设计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慧型社会的到来,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而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肩负着为新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因此近几年来教育领域愈发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随着世界信息化发展、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教学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野,关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愈来愈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线上教学为师生们在疫情期间上课提供了保障;网络云平台的正式开通让教育课程数据分析更加精准;网络直播教学的强大功能也使得教学效果也愈来愈好等等,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育打开新的渠道。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在总结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通过前测问卷以及对教师访谈等方法调查了解中职学生学习条件与现状。结合本人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实践经历,以理论和实践为依据,构建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三,将智慧课堂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中职学校的《网页设计》课程进行对接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这一过程中,解决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价值。因此本文通过对基于智慧课堂的中职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网页设计课程为研究载体,思考教与学活动如何更加灵活开展以及教学内容如何更加紧密融合的问题。在智慧课堂的背景下,借助各种智慧化移动设备,建构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进行课前线上云资源预设讨论交流、课中线下实时指导帮助学生修正设计思路、课后线上直播补充教学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展开线上教学与线下指导的混合式教学,思考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线上教学能够从时间与空间等方面助力线下课堂教学,利用不同的在线元素补充线下的面对面课堂教学。同时线下能够弥补线上存在的网络不稳定、情感交互相对较弱等缺陷,解决中职学生存在的相关问题,为师生提供教学与学习等方面的帮助。帮助学生进行更高质高效的个性化学习,解决自己的学习困境,发展智慧思维。
胡凡迪[8](2021)在《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发展热潮促使我国由传统闭合型社会转向智能开放型社会,这一转变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实质性成功经验的有效手段。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活动目标对社会需求的指向性不足,教学环节目的不明确,过度关注作品质量,教学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或部分学生就业时无法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急需引入一种教学理念指导项目式学习。OBE理念作为一种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该理念主张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组织教学内容,正向实施教学活动并持续改进教学评估。其独特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改善项目式学习存在的不足,还十分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素养要求。因此以项目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利用OBE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项目式学习和OBE理念的含义及现状进行梳理,论述了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的必要性。以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作为支撑,参考阿查亚OBE教育模式的核心框架,借鉴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流程,最终设计出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明确成果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运用学习成果四个部分,并对每一部分进行细致阐述。最后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开展教学,将该课程的成果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细化出16个能力指标点,并梳理出10个典型项目与能力指标点一一对应,形成项目式学习活动矩阵,最后进行课程实施。在效果分析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能力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及相关成绩进行数据分析,还对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学生们进行口头访谈,探索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并总结该模式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实践结果表明,在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下学习,实验班的学生除成绩提高之外综合能力也有显着提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能突显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优势,还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会所需的综合素养,可为新时代教学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黄诗坤[9](2021)在《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由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转变为重视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数学教育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充分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趣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如何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图形的认识”隶属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四大版块中的“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开端,如何开好平面几何的“龙头”是许多教师的“难点”。“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这部分内容由于画图的规范性、语言的抽象性、推理的逻辑性等特点,便成为学习的难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基于5E学习环的理论指导下融入数学教学,解决几何学习的痛点,提升几何教学有效性。本研究的中心主要是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探讨构造在5E学习环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实验模式与教学策略,并根据数学实验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合问卷调查法、采访实践研究阐述研究成果。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理论研究为主。首先研究者概述数学实验、5E学习环的综述;其次,探讨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归纳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最后研究者构建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导言—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拓展—实验反思。总结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实验主体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几实验有效性;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在实践研究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课例研究为辅,构建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检验该实验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持较为赞同的态度。
颜蕾[10](2021)在《基于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情境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教学手段应运而生,信息化教学方式也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为中职院校的实践操作课程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在中职实践操作课堂中利用虚拟现实仿真平台搭建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环节中,让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上坚实基础。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践操作课程为基础,融合中职实践操作课程的特点,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训设备资源不足、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学习兴趣有待提高、实训过程中,时间与空间受到限制等一系列问题。结合情境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构建情境教学模式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创设“基础认知平台”、“技能提升平台”两个平台,实现了“元件初识”、“操作流程”、“重点训练”、“难点扩展”四大基本功能,为新型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几部分:(1)探究情境教学模式与虚拟现实技术理论构建理论依据,并以“情境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沉浸理论”等教学理论作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理论基础,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构建情境教学模式下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2)利用“三维建模软件—3D MAX”设计计算机组装维修中各部分零件,并以“Unity3D”作为整个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场景搭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头戴式显示器和体感手柄配合使用。在虚拟仿真的实践环境下增强了操作流程的真实性,学生们沉浸其中体验实践动手的意义。(3)通过对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其中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目标分析、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完成了对情境教学模式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要素构建、模式设计,搭建了包含“基础认知平台”、“技能提升平台”两部分的虚拟仿真操作平台。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操作课程中“主板组装”、“接线安装”两个经典案例进行实践教学分析,从而完善了情境教学模式下实践操作部分。(4)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包括平台“元件初识”、“操作流程”、“重点训练”、“难点扩展”四大基础模块。实验结束后对真实的实践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访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计算机中心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模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中心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模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1.1 模式设计内容 |
1.2 模式设计目标 |
1.3 三个步骤化的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1.3.1 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0”模式 |
1.3.2 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笑脸”模式 |
1.3.3 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南瓜”模式 |
2“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
2.1 课题设计中的思维(以终为始) |
2.2 课程管理中的要义(全域接触) |
2.3 后续课程延用中的所得(高阶学习) |
3 结语 |
(2)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概论和技术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BOPPPS教学模式 |
2.1.3 理实一体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做中学”理论 |
2.3 相关技术 |
2.3.1 前端主要技术 |
2.3.2 后台主要技术 |
3 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
3.1 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定位分析 |
3.1.1 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
3.1.2 课程培养目标分析 |
3.2 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3 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3.3.1 教学方法问题 |
3.3.2 教学资源问题 |
3.3.3 学生能力问题 |
3.4 解决方案 |
3.4.1 BOPPPS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4.2 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的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 |
4.1 教学环节优化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 常用教学平台在BOPPPS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分析 |
4.3 基于BOPPPS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平台设计 |
4.3.1 总体方案设计 |
4.3.2 系统详细设计 |
4.3.3 系统功能实现 |
4.3.4 系统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
5.1 基于BOPPPS模式的案例教学设计 |
5.2 基于BOPPPS模式的案例教学实施 |
5.2.1 教学实施对象 |
5.2.2 案例教学应用 |
5.3 教学效果反馈 |
5.3.1 教学评价实施 |
5.3.2 学生的态度评价反馈 |
5.3.3 学生的知识掌握反馈 |
5.3.4 学生的能力体现反馈 |
5.3.5 教学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C 51单片机定时器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 |
附录D 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E |
附录F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应用分析 |
2.1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概述 |
2.2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基本流程 |
2.2.1 语音增强 |
2.2.2 预处理 |
2.2.3 特征参数提取 |
2.2.4 语音识别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谱减法的语音增强 |
3.2 基于改进双门限端点检测的语音信号预处理 |
3.2.1 改进的双门限端点检测算法 |
3.2.2 仿真及结果分析 |
3.3 基于MFCC系数的语音信号特征参数提取 |
3.4 基于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算法 |
3.4.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3.4.2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
3.4.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3.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实现研究 |
4.1 政务资讯平台中语音信号处理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1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软件实现概述 |
4.1.2 政务资讯平台常用词汇语音数据库设计 |
4.1.3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4.1.4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离线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
4.1.5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在线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
4.2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软件的功能测试 |
4.2.1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软件基本需求 |
4.2.2 政务资讯平台语音识别测试语音数据库构建 |
4.2.3 语音增强模块功能测试 |
4.2.4 语音信号预处理模块功能测试 |
4.2.5 语音信号特征信息提取模块功能测试 |
4.2.6 语音识别模块功能测试 |
4.2.7 语音信号处理软件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代码 |
致谢 |
(4)基于Scratch的智能硬件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智能硬件学习系统的综述和分析 |
2.1.1 PXT项目 |
2.1.2 Scratch项目 |
2.2 硬件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
2.2.1 ARM mbed |
2.2.2 数据传输技术 |
2.2.3 低功耗蓝牙BLE |
2.2.4 DAP Link |
2.3 软件系统开发技术介绍 |
2.3.1 Scratch Extension |
2.3.2 Scratch Blocks |
2.3.3 Docker容器 |
2.4 运动轨迹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 |
2.4.1 手势分类算法 |
2.4.2 自动循迹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3.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2 智能硬件设备子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硬件架构需求分析 |
3.2.2 功能需求分析 |
3.2.3 通信方案需求分析 |
3.3 基于Scratch平台的教学软件子系统需求分析 |
3.3.1 编程积木需求分析 |
3.3.2 编程模式需求分析 |
3.4 系统架构及核心模块设计 |
3.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3.4.2 系统核心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硬件设备子系统设计 |
4.1 Micro:bit智能套件设计 |
4.1.1 硬件设计 |
4.1.2 功能设计 |
4.1.3 通信方案设计 |
4.2 Micro:car智能小车设计 |
4.2.1 硬件设计 |
4.2.2 功能设计 |
4.2.3 通信方案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cratch平台的教学软件子系统设计 |
5.1 图形化编程积木设计 |
5.1.1 基础编程积木设计 |
5.1.2 进阶编程积木设计 |
5.1.3 智能编程积木设计 |
5.2 编程模式设计 |
5.2.1 联控模式 |
5.2.2 下载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硬件学习系统实现 |
6.1 智能硬件设备子系统的实现 |
6.1.1 Micro:bit智能套件实现 |
6.1.2 Micro:car智能小车系统实现 |
6.2 基于Scratch平台的教学软件子系统的实现 |
6.2.1 Micro:bit套件编程积木的实现 |
6.2.2 Micro:car小车编程积木的实现 |
6.2.3 联控编程模式的实现 |
6.2.4 下载编程模式的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测试环境 |
7.2 系统功能测试 |
7.2.1 硬件系统功能测试 |
7.2.2 软件平台功能测试 |
7.3 系统性能测试 |
7.3.1 通信接口性能测试 |
7.3.2 编程模式性能测试 |
7.3.3 智能积木性能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
(5)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初识计算机网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 |
1.1.2 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
1.1.3 中小学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认知起点 |
2.1.2 认知发展 |
2.1.3 实验教学 |
2.1.4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 |
2.2 研究现状 |
2.2.1 认知发展相关研究 |
2.2.2 实验教学相关研究 |
2.2.3 总结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3.3 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 |
2.3.4 CTCL研究范式 |
第3章 学生认知起点状况调查 |
3.1 测查内容的选取与确定 |
3.2 测查卷的开发细则 |
3.3 测查卷的形成与调查结果 |
3.3.1 测查卷形成 |
3.3.2 测查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 认知起点的分类 |
3.5 前后测问卷的形成 |
第4章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开发 |
4.1 实验内容的选取与确定 |
4.1.1 STS教育理念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 |
4.1.2 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建议 |
4.1.3 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教学基本要求建议 |
4.1.4 一线教师的建议 |
4.2 实验开发依据 |
4.2.1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建议 |
4.2.2 基于5E教学模式和实验课程IP-COS开发模式设计实验 |
4.3 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资源设计与开发 |
4.3.1 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班教学设计 |
4.3.2 基于认知起点的微视频资源设计 |
4.4 探究性实验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
4.5 传统实验和讲授班教学设计 |
第5章 研究设计实施与结果分析 |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2 学习系统支持教学实施 |
5.3 教学前测结果分析 |
5.3.1 前测学业成绩分析 |
5.3.2 基于认知起点实验班的认知起点情况分析 |
5.4 教学后测结果分析 |
5.4.1 前后测学业成绩分析 |
5.4.2 后测学业成绩分析 |
5.5 学业成绩总体分析 |
5.6 认知发展总体分析 |
5.7 课堂录像观察分析 |
5.8 访谈结果分析 |
5.9 实验总结 |
第6章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测查卷 |
附录B 前后测问卷 |
附录C 基于认知起点实验班教学设计 |
附录D 基于认知起点实验班学生实验资源 |
附录E 探究实验班学生实验资源 |
附录F 基于认知起点实验班学习任务单 |
附录G 探究实验班学习任务单 |
附录H 随机访谈记录 |
致谢 |
(6)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选题背景 |
2.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二、核心概念、理论依据、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雨课堂 |
2.高效课堂 |
3.教学模式 |
(二)理论依据 |
1.经验之塔理论 |
2.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 |
3.高效课堂理论 |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本章小结 |
三、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调研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设计 |
1.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
2.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
(三)调查实施与统计 |
1.问卷发放与回收 |
2.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问卷数据整理和分析 |
4.教师访谈统计分析 |
(四)调查结论 |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但有效课时短 |
2.学生学习需求强烈,但教学进程慢 |
3.课程教学偏于应试,教学质量一般 |
4.学生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期待 |
5.教师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向 |
本章小结 |
四、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一)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概述 |
1.平台功能介绍 |
2.平台安装 |
(二)雨课堂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优势 |
1.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实现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3.学生反馈为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
4.平台多样功能有利于实现教学最优化 |
(三)基于雨课堂平台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目的 |
1.凸显学习主体性 |
2.实现双重能力培养 |
3.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
4.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
(四)基于雨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设计要素 |
1.主题 |
2.教学目标 |
3.教学策略 |
4.教学过程 |
5.观察与评价设计 |
(五)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
1.课前分层预习,独学设问 |
2.课上小组合作,群学互助 |
3.课上实践探究,分工合作 |
4.课上精彩展示,对抗互辩 |
5.课后不留作业,对学互帮 |
(六)模式运用注意事项 |
1.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教学过程 |
2.注重激发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 |
3.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灵活使用 |
4.雨课堂平台使用注意事项 |
本章小结 |
五、基于雨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
(一)实验设计 |
1.实验对象 |
2.实验目的 |
3.实验假设 |
4.实验变量及工具 |
5.课前结构性分组 |
6.实验前测 |
(二)实验过程实施 |
1.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案例 |
2.以实践操作为主的信息技术课案例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1.学习成绩 |
2.课堂监测数据对比 |
3.满意度调查 |
(四)实验结论 |
1.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 |
2.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
本章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1.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做了调研 |
2.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3.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二)研究创新点 |
1.研究视角创新 |
2.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证明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3: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读硕期间研究成果 |
(7)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中职网页设计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智慧课堂 |
2.1.2 混合式教学 |
2.1.3 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活动理论 |
3 中职《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3.2 前测调查结果分析 |
3.3 教师访谈结果 |
3.4 学生现状问题分析 |
3.5 《网页设计》课程现状问题分析 |
4 中职学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总体架构 |
4.1 基本原则 |
4.1.1 启发性原则 |
4.1.2 因材施教原则 |
4.1.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2 教学环境设计 |
4.2.1 智慧课堂环境 |
4.2.2 线上教学环境 |
4.2.3 线下教学环境 |
4.3 教学资源设计 |
4.4 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
4.4.1 课前教学设计 |
4.4.2 课中教学设计 |
4.4.3 课后教学设计 |
4.4.4 教学评价设计 |
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中的实践研究 |
5.1 研究教学设计 |
5.2 实验实施流程 |
5.2.1 课前环节实施 |
5.2.2 课中环节实施 |
5.2.3 课后环节实施 |
5.3 成绩差异分析 |
5.4 学生满意度分析 |
6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网页设计》学习的问卷(前测) |
附录 B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关于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网页设计》学习的满意度问卷(后测)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 |
1.1.2 项目式学习促进课程改革 |
1.1.3 OBE理念可为项目式学习提供新思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研究现状 |
2.1 项目式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项目式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
2.1.2 项目式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
2.1.3 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总结 |
2.2 OBE理念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OBE理念国外研究现状 |
2.2.2 OBE理念国内研究现状 |
2.2.3 OBE理念研究现状总结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OBE理念 |
3.1.2 项目式学习 |
3.2 理论基础 |
3.2.1 掌握学习理论 |
3.2.2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3.2.3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3.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 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框架 |
4.1 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
4.1.1 项目式学习活动在教学中的不足 |
4.1.2 OBE理念指导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
4.2 OBE理念在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
4.2.1 聚焦成果 |
4.2.2 扩大机会 |
4.2.3 提高期待 |
4.2.4 反向设计 |
4.3 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依据 |
4.3.1 阿查亚教育模式 |
4.3.2 项目式学习实施流程 |
4.4 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模式设计与分析 |
4.4.1 定义学习产出—明确成果目标 |
4.4.2 实现学习产出—开展教学活动 |
4.4.3 评价学习产出—评价学习成果 |
4.4.4 使用学习产出—运用学习成果 |
5 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与效果分析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假设 |
5.2 前期准备 |
5.2.1 学习者分析 |
5.2.2 成果目标及能力指标点分析 |
5.2.3 教学内容及项目分析 |
5.2.4 项目式学习活动矩阵分析 |
5.3 案例实践 |
5.3.1 项目制作前 |
5.3.2 项目制作中 |
5.3.3 项目制作后 |
5.4 应用效果分析 |
5.4.1 能力指标点分析 |
5.4.2 成绩分析 |
5.4.3 访谈记录分析 |
5.5 反思与建议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项目计划书 |
附录B 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表 |
附录C 项目质量评价量规表 |
附录D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
附录E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要求 |
附录F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
附录G A1-B3 能力指标点测试习题 |
附录H C1-C6 能力指标点调查问卷 |
附录I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数学实验研究综述 |
1.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
2.数学实验研究内容 |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
(三)“5E”学习环研究综述 |
1.“5E”学习环的研究现状 |
2.“5E”学习环的研究内容 |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
三、基于 5E 学习环的实验教学模式与策略探究 |
(一)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从做中学”思想 |
3.“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教学设计理念 |
(二)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设计的策略 |
1.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 |
2.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 |
3.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实验有效性 |
4.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 |
5.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 |
(三)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
1.实验导言环节 |
2.实验目的环节 |
3.实验过程环节 |
4.实验结论环节 |
5.实验拓展环节 |
6.实验反思环节 |
四、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课例研究 |
(一)《几何图形》教学案例设计 |
(二) 《几何图形》教学实录与分析 |
(三)《余角与补角》教学案例设计 |
(四)《余角与补角》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
(五)课堂教学反思 |
1.听课教师评品 |
2.授课教师反思 |
3.学生反馈 |
五、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
(一)教学实验方案 |
1.实验目的 |
2.实验假设 |
3.实验对象 |
4.实验变量 |
5.实验方式 |
6.实验材料 |
7.实验步骤 |
8.实验反思 |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1.前测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
3.后测学习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实验班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个别访谈小结 |
(五)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测试卷 |
附录4 “图形的认识”学习后测试卷 |
附录5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老师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情境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情境教学模式 |
2.1.1 情境教学模式的概念 |
2.1.2 情境教学模式的特点 |
2.2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
2.2.1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概念 |
2.2.2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特点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戴尔的经验之塔 |
2.3.3 沉浸理论 |
2.4 虚拟仿真实训操作平台开发关键技术与设备 |
2.4.1 三维建模软件—3D MAX |
2.4.2 Unity3D |
2.4.3 HTC头戴式显示器设备 |
3 中职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1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现状与特点 |
3.2 中职学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目标及特点 |
3.3 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操作现状分析 |
3.3.1 实训设备资源不足 |
3.3.2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
3.3.3 学习兴趣有待提高 |
3.3.4 实训过程中,时间与空间受到限制 |
4 基于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情境教学模式构建 |
4.1 情境教学模式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模式设计 |
4.1.1 情境教学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设计意义 |
4.1.2 情境教学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设计原则 |
4.1.3 情境教学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设计框图 |
4.2 情境教学模式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要素 |
4.2.1 情境教学模式下实训教学目标 |
4.2.2 情境教学模式下实训教学条件 |
4.2.3 情境教学模式下实训教学活动 |
5 基于情境教学环境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开发与使用效果 |
5.1 情境教学环境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案例设计 |
5.1.1 案例一——“主板组装”教学设计 |
5.1.2 案例二——“主板接线”教学设计 |
5.2 情境教学模式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施效果分析 |
5.2.1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5.2.2 成绩分析 |
5.2.3 成果分析 |
5.3 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
6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学习问卷调查前测 |
附录B 情境教学模式实施后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学习问卷调查后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计算机中心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模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点串联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为例[J]. 段嵘,刘洁.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1(22)
- [2]基于BOPPPS的中职物联网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施[D]. 李绮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政务资讯平台语音信号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D]. 高茹洁.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基于Scratch的智能硬件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认知起点的实验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初中信息技术《初识计算机网络》为例[D]. 尚荣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研究[D]. 李赟. 延安大学, 2021(11)
- [7]基于智慧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中职网页设计课程为例[D]. 张玮缨.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OBE理念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胡凡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D]. 黄诗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情境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以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为例[D]. 颜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