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投资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华[1](2021)在《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的力度,对中国高质量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自此,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路上,存在诸多管理决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极为突出的就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相关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将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的情况发生,提升系统灵活性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研究建立并完善提高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探索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有助于为能源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减少无效投资,对“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规划有重大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其次,通过构建基于MLR-ANN(多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和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模型,系统LCOE(系统平准化发电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以及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等模型,建立了新型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思维范式。然后,本文也应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中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发展路径,并运用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对形成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针对优化路径,提出了公正合理的政策建议,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献策。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阐述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优化思路,形成了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的整体思路。(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电源结构、跨省跨区输电线路和全社会用电量等主体构架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电技术经济性、线损、厂用电率、煤耗、需求响应规模等成本效率方面的演变趋势。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的构建和电力行业优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参数设定依据。(3)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首先,重点分析了引起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基于MLR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显着影响变量。并通过时间序列ANN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分别预测了显着影响变量的未来值。其次,通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分别用两组数据预测了我国2021-2035年的全社会用电量。然后,基于Gompertz曲线模型对主要发达国家电力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了用电量“拐点”的问题。最后,整合了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的结果,结合对中长期电力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的结论,对本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MLR+最小二乘+AN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靠。(4)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首先,分别构建了以系统成本为核算基础的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补充了已有的技术成本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灵活性和需求侧资源考虑缺失的问题。然后,充分模拟电力市场环境,利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情况。最后,基于电力市场化背景,综合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结论,分析了各类发电资源和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年均新增规模及发展潜力,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约束条件设立了较为客观的定义域。(5)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首先,基于电力规划基本原理,通过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的分析,论述了中长期规划视角中需充分考虑满足系统灵活性要求,进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必要性。其次,以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作为切入点,嵌入电力行业碳达峰约束与灵活性平衡约束进行优化,构建基于系统灵活性的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规划模型,并叠加前文子模型的互动,共同形成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MLR-ANN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系统LCOE模型以及双因素学习曲线模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构建的基准情景、加强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以及1.5℃情景等四种不同政策情景,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探索了 2021-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最后,采用运行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规划模型呈现的规划方案能满足各项约束条件,是一个优化的结果。(6)政策建议。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结论,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以及需求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优化路径得以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优化路径引发的相关公正转型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张轶群[2](2021)在《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人均收入不断提升。人民开始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作为幸福产业的旅游业也就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旅游出行人次逐年大幅增加,我国旅游业也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起来。山地旅游以亲近自然、积极健康、绿色可持续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玉龙雪山景区作为山地旅游的代表,汇集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多种旅游类型为一体,发展潜力巨大。旅游产业融合性强,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就业率和收入、促进消费、消除贫困效应显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吸引不少投资加入,旅游景区投资规模大幅增长,新的投资加入不断推动景区发展、当地经济的提升、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就业的增加。我国山地地区普遍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但交通经济相对较为落后,旅游业较低的准入门槛、显着的经济带动作用使之成为了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投资发展山地旅游成为了带动一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景区投资的驱动效应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在已有的山地景区研究的基础上,以旅游景区投资为切入点,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补充和丰富山地景区研究中关于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内容,也为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后续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及方法参考;同时,为其他类似丽江玉龙雪山的山地景区提供案例借鉴,为山地景区发展提供实践指导,也为山地景区日后健康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1)首先对山地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2)对旅游景区、山地景区、投资、旅游投资和景区投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凯恩斯投资理论等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机理和内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3)回顾和总结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历程和投资经历,研究分析了景区投资和景区发展的相关性,以及景区目前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4)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显着性及DW检验,回归系数的显着性与解释变量共线性检验、残差检验等多种方法,对玉龙雪山景区从2010年-2019年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用实证分析研究景区投资驱动效应;(5)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和建议。本文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通过对玉龙雪山景区2010年-2019年投资数据分析发现:玉龙雪山景区从2010年开始,外部投资额度逐年递增,在2017年外部投资规模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分析认为:玉龙雪山景区发展情况良好,景区持续良好的发展和知名度及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吸引到了更多的投资资金流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玉龙雪山未来的发展,标志着玉龙雪山景区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山地景区和热门投资候选地之一。2、分析总结了玉龙雪山景区的发展变迁,从玉龙雪山景区发展的角度来看,景区一共经历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95年之前)、发展提升阶段(1995年-2003年)、成熟稳定阶段(2004年-2007年)、转型升级阶段(2008年-现在)。3、从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突发事件对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山地景区市场条件、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2)山地景区内部驱动因素包括:山地景区投资对景区监督管理的影响、声誉对于山地景区投资的影响、山地景区自身条件对投资的影响;4、从内外两个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的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地景区外部驱动机理分别是:政府政策的驱动、稳定的政治环境驱动、资本市场的驱动、金融服务的驱动等;(2)山地景区内部驱动机理则分别是:山地旅游业发展内在的需求驱动、山地景区良好的社会效应驱动、投资旅游业高收益驱动、山地景区广阔的旅游市场驱动等。5、指出了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投资发展中的几个较为突出问题:(1)生态环保资金相对较为缺乏,影响未来景区发展;(2)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专业性人才较为缺乏;(3)门票收入为景区主要收入来源,游客消费链过短;(4)景区其他类型旅游产品发展不足;(5)旅游核心产品较为单一。6、对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主要结论有:(1)构建景区投资驱动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是由2个对景区投资情况进行衡量的解释变量指标和22个衡量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的被解释变量指标构成;(2)验证了提出的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相关联的4个研究假设,分别是:假设1:山地景区投资能够促进山地景区成长和发展,对山地景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假设2: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收益获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假设3: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周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假设4:山地景区投资对山地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正向影响作用;(3)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5对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模型假设的验证检验。结果表明:1)研究假设1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成长和发展方面来看,景区投资与景区成长和发展关系密切,景区投资的增加能够促进景区成长和发展,对景区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的发展成长;2)研究假设2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收益增长方面来看,景区投资增长明显影响着景区收益获利的增加,景区投资增长对景区收益获利情况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增加驱动着景区收益获利的增长;3)研究假设3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周边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景区投资与周边社会发展关系紧密。景区投资增加对景区当地周边社会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周边社会的发展;4)研究假设4成立,从景区投资驱动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来看,景区投资增长影响着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景区投资的增加对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景区投资驱动着景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7、有效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可以:(1)拓展投资方式和渠道,优化投资结构;(2)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营造景区优质形象;(3)加大旅游产业融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景区竞争力;(4)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助力景区发展;(5)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可持续发展;(6)加强投资监管监控,制定完善投资监管制度,合理高效利用投资资金;(7)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带动景区发展等。
付晓旭[3](2021)在《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指出放开发电、售电等属于竞争性环节的价格,管住输电、配电等属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的明确意见。在电力体制与国企“双重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模式,促进资本优化配置,提高运营效率,改进国有企业机制。论文以国有电网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业务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成效分析和运营优化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分析了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电网企业层面三个维度出发,梳理了国有企业混改的相关政策;研究了国企混改分类、分层、各类资本参与的途径,提出了混改的基本流程,旨在为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模式研究提供框架。(2)构建了电网企业适合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提出了综合能源服务、竞争性配售电、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充电等混改业务类型;基于SWOT模型,分析了电网企业发展混改的机遇与挑战;构建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的经济性评价模型。(3)构建了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光伏选址、电动汽车充电、储能等业务投资可行性;分析了微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计算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基于风电光伏等不确定性,引入CVaR方法和鲁棒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微网业务多情景投资运营优化模型。(4)构建了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分析了冷热电综合能源市场交易业务模式;构建了冷热电综合能源运营优化模型;选取典型示范工程开展实例分析,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盈利情景,以及风电与光伏发电等综合利用效果等。(5)构建了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对配售电混改业务经营模式进行梳理;以资产利用率为投资优化目标,建立含分布式电源的增量配电业务投资优化模型;基于博弈分析,构建电网企业售电业务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6)构建了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组合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建立了电网企业混改业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序关系分析法给指标集成赋权,构建了组合混改业务的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郭瑾[4](2020)在《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及投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港口是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低碳港口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港口低碳发展是我国世界一流绿色港口发展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碳排放2030年达峰、2060年碳中和承诺实现的主力军。分析和把握港口低碳形成机理,对于掌握我国港口低碳发展规律、辅助港口低碳投资决策、做好碳减排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围绕上述目的,本论文对我国港口低碳形成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应用到获取港口低碳建设投资优化策略上。以上港集团为典型案例,通过借助LMDI方法详细探究了低碳港口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两大驱动因素贡献规律;借助Gamma分布函数深入分析了基于深层多维度影响因素的低碳港口演化机理规律,借助随机优化理论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低碳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模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借助LMDI分解法构建了基于能源消耗视角下的我国港口碳足迹测算和表层驱动因素分解分析模型,测算港口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对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的驱动效应。同时,以2008-2019年期间的上港集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港集团碳足迹总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电力能源消耗是上港集团碳足迹的主要来源;受制于我国火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占比仍较高影响,上港集团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降低主要来自能源效率的提高驱动,其能源结构的调整对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影响不明显。(2)借助Gamma分布函数建立了不含影响因素和含有影响因素低碳形成机理演化模型,揭示我国低碳港口形成机理。以港口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为低碳港口演化因变量指标,同时借助对应深层政策、能源、港口规模、技术和管理五大影响因素的我国单位GDP能耗、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足迹、上港集团货物吞吐量和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四个量化自变量指标,采用Gamma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拟合得到低碳港口形成机理。以2006-2019年期间的上港集团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上港集团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20-2030年期间其单位货物吞吐量碳足迹仍将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但上港集团要突出重视提升碳减排技术和管理能力。(3)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的港口碳减排投资决策模型。将碳排放投资预算上限约束、碳排放清缴配额、碳减排政府补贴、碳足迹总量、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等多个关键因素纳入了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决策范围,让场景尽量贴近港口实际。同时,以碳减排投资综合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基于港口碳排放配额、碳减排投资预算上限等约束条件,将港口碳足迹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同时纳入碳减排投资优化决策过程,考察了两者不确定情景下对碳减排投资决策所带来的联合影响及优化策略。利用随机过程理论方法,推导得到了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港口碳减排投资简约式目标函数和优化模型,并利用梯度下降法求解得到最优化投资额。对上港集团碳减排投资优化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模型科学性和合理性。
李婧华[5](2020)在《低碳发展视角下天津市物流业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津市物流行业在经济发展与相关物流政策的影响下,消费者需求日益递增,实现了稳步且高速的持续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对天津市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与负面影响,污染控制问题已经逐渐引起政府、人民以及相关学者的共同关注,低碳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成为物流这一新兴产业的研究热点。近些年来,天津市深受雾霾影响,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天津市节能减排相关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高速发展产业,是环境治理与监管的重点产业,需要妥善处理物流行业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间的矛盾。本文从低碳发展的角度入手,对天津市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率进行测算与分析,阐述了天津市低碳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对其展开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政策与建立,为天津市低碳物流未来的良好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与整理,界定了低碳物流与绩效评价的相关定义,选取符合本文研究课题的绩效评价方法。在理论支撑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低碳物流行业发展现状,选择合理的指标进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并建立本文低碳物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天津市2010年-2019年低碳物流行业进行绩效评价,最终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天津市物流行业的纯技术效益已处于较高水平,而规模效益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未来天津市物流行业的发展应着重产业规模的优化升级,科学合理的配置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资源利用率,从而综合提升物流行业效率;(2)天津市低碳物流效率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区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人力资源水平以及政府对于污染治理的措施手段都可以有效提高天津市低碳物流行业综合效率,而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准与低碳物流效率之间的相关性较低。未来应发挥天津市区位优势、提升物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质量、增强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把握政府政策对天津市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从而全面提高天津市低碳物流效率。
杨晶[6](2020)在《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能源消耗危机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由于太阳能资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势,已成为各国重点开发的新能源。我国具有丰富的光照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对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光伏产业快速发展,装机容量逐年攀升,吸引大量资本涌入其中。但这背后也存在部分企业盲目投资或扩张,导致项目投资效益偏离预期或引发产能过剩问题。因此,本文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进行研究,能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基于PEST模型对光伏发电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装机规模、组件市场、投资成本三方面梳理了光伏发电行业的投资现状并且归纳了现阶段行业投资存在的问题。接着本文在剖析光伏发电项目成本、收益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投资效益分析模型和引入环境价值的期望投资效益分析模型,以此作为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分析的依据。进而本文以S光伏发电项目为例,在不考虑环境价值下,通过测算项目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投资回收期,发现项目能为投资者带来正的现金流,具有正的投资效益,在此基础上,引入环境价值,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引入环境价值,能显着提高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效益。此外,本文还对影响S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敏感性最强的为发电量,其次为投资成本、贷款利率、运维成本和环境价值。最后,结合行业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项目投资效益分析的结果,论文从收入、成本、融资及技术等层面,对进一步提高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效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陈旻[7](2020)在《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前沿性产业,是制造强国的基础,是国防工业发展的保障,是当今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在全球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速和传统材料高技术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是目前基础化学工业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研究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为目标,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为视角,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现状,并通过对各个园区及企业的有关调研,筛选得到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得出成本影响因素的构成与特征,同时通过技术经济评价法对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验证;再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园区选择成本影响因素的八大关键因子形成因素集,通过专家咨询打分法,进行影响因素的评价、赋值和加权评价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随机一致性分析,获得关键因子的权重系数,然后采用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化工新材料项目(ABS改性材料)园区选择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使用静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进行案例项目园区选择成果的验证,获得了良好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方案的优选,以期最小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为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投资决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于峰[8](2020)在《NF公司新型移动监测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保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环保服务从单一的技术服务,逐渐向方案设计、环保管家等智慧型方向发展。NF公司的新型移动监测产品应运而生,实现了秒级监测,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弥补了定点监测方式的不足,将固定监测方式转变为移动监测方式,将点监测效果升级为面监测效果,创新出一套低成本大数据监测的新模式,并顺利解决了目前行业内空气监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伴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了公司很多管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司目前对于新产品缺乏合适的竞争战略来应对市场的竞争。因此,对于NF公司产品竞争战略的研究,对公司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运用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NF公司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外部机遇关键因素:环保政相关策和法律的密集出台,为监测行业带来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测行业是朝阳行业,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资本市场在环保行业的持续注资投入;环保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渐扩大;产品可以弥补市场上产品的不足;国内首创加上专利保护,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外部威胁的关键因素:传统产品种类多且普遍成熟;客户对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及接受时间;国内大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行业内监管较弱且缺乏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客户的需求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变化;项目周期长,人力物力耗费大;项目回款难度较大;人员流动性及优秀员工招聘难度大。通过结合NF公司目前的产品结构及新产品的发展状况,在企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比较分析公司和同行业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得出企业内部优势关键因素:新型产品品质好,耐用性强;传感器的市场口碑好,品牌认可度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强;生产一线员工流动性小,熟练度好;经营稳健,销售额上涨幅度大;公司核心团队的凝聚力强;售后服务水平高,客户的口碑营销推广;产品自主研发,成本低。企业内部劣势的关键因素:软硬件研发人员综合素质不全面;新产品的推广难度大;产品种类较多,生产管理流程有待提高;销售人员少,市场覆盖范围小;存在先用后买,人力、资金占用情况;客户的挖掘能力还有待提高;产品宣传推广的投入不足;承担大型项目的能力和人员配备不足。NF公司具有较好的外部环境,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但公司仍需进行改进和完善,选择合适的战略,抓住机遇,减少外部威胁,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公司应该继续保持在产品质量和设计上的优势,做好客户服务工作,制定合理的产品竞争战略,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弥补自身劣势,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结合NF公司的使命与愿景,对竞争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和QSPM矩阵定量战略计划模型,确定出适合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本文从技术升级、产品创新、服务定制、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来实施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通过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培育企业文化、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控制风险等方面,保障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最终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本文的研究是在充分结合NF公司内外部环境下,确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以及实施保障措施,对公司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对于环保行业内的中小企业在选择竞争战略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程佳琪[9](2020)在《基于Themis模型的财务安全研究 ——以斯太尔公司为例》文中认为纵观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国内企业正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市公司不断优化企业经营环境,依托资本市场提高做大做强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进出口贸易增加,市场竞争扩大。复杂的资本市场和社会环境给公司带来挑战,国内一些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较差,面临陷入财务危机的困境。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总指数FSI已经多年持续下降,上市公司总体的财务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企业需要树立危机意识和超前意识,对于企业存在的财务安全隐患,都有必要及时地引起关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警惕。因此,有必要科学合理地评估企业的财务安全性,分析企业真实的财务安全状况。本文选取的案例公司为汽车制造业的斯太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太尔公司)。本文探讨了企业财务安全性的概念,分析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在对比企业几种财务安全性评估方法后,选取了Themis异常值分析模型,来评估斯太尔公司的财务安全性。Themis模型目前市场上使用较少,但它是预测企业破产和违约概率的卓越预测评级模型,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企业的财务安全性。在使用该方法进行评估之前,介绍了Themis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独特的财务体系,说明选取该方法来评估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性的原因。对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指标进行具体研究,从资金流向合理性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展开。结合斯太尔公司n期以及n-2期的内部财务数据,分析斯太尔公司的异常系数、投资效率、成本体系、经常收支比率、资产系数、Themis支付余力系数等11个财务安全指标。选取与斯太尔公司同行业的30家有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把相关财务数据求取平均值,将斯太尔公司的数据与行业平均值对比,综合分析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状况。Themis异常值分析模型评估出斯太尔公司的得分情况和安全等级,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性非常低,财务状况十分脆弱,有破产的可能性,公司近些年存在着很多财务安全问题。斯太尔公司部分产品不符合环保政策,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较为缓慢,无法实现批量化生产及销售,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斯太尔公司资金严重短缺、流动性不足,资金管理水平低下,触发信用风险,融资难度不断加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比较混乱,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嫌疑,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准确,公司运营效率低下。本文针对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上市公司在财务安全性方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预警意识,树立起较好的风险管理观念,运用科学的财务安全性评估方法,尽早发现企业可能存在的财务安全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企业财务安全性。Themis异常值分析模型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法,目前研究使用较少。但它是一种卓越预测评级模型,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企业的财务安全性。选取Themis模型对案例公司进行财务安全性评估,为科学合理评估和提高各类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性,为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曹雨蒙[10](2020)在《环境约束下发电企业环保投资经济性分析 ——HI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我国能源供需新格局和国际能源清洁低碳的发展趋势,改善我国能源消费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加速发电企业能源转型,优化发电能源结构。由于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政府会采用规制-激励的双重政策手段对发电企业实行日益严格的环境管制,由限制发电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逐渐强化为对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量的双重约束。在污染物排放约束下,发电企业可以通过对燃煤发电进行环保改造,用环保煤电逐步取代非环保煤电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在引入碳排放约束条件后,发电企业需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部分取代燃煤发电对原有电源结构进行优化,逐步形成清洁化、低碳化的发电模式。由于我国政策要求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首位,因此环境约束是发电企业环保投资决策中必须遵循的硬约束条件。通过投资于环保发电项目,发电企业可以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对社会公众产生了正的外部性。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发电企业需要为此承担较高的资金投入和项目运行维护成本,而环保投资项目的收益却全被社会分享。在这种情况下,发电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驱动力就会大大减弱。由此可见,如何使环保投资项目在满足环境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对于提高发电企业环保投资的积极性、推进我国电力行业能源转型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对环境约束下发电企业环保投资的经济性进行了研究。先后构建了污染物排放约束下燃煤发电环保投资净现值分析模型和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双重排放约束下清洁能源投资净现值分析模型,对两种环境约束条件下环保投资项目的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和评价。本文在构建净现值分析模型时还充分考虑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以及碳交易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约束条件越严格,环保投资项目实现盈亏平衡的年限越长;政府政策的规制-激励作用对于环保投资项目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均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的最后部分以我国主要发电公司HI为案例研究对象,对理论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为发电企业能源转型之路提供借鉴。
二、环保投资分析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投资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1.2.1 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 |
1.2.2 不同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价 |
1.2.3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 |
1.2.4 煤电供给侧改革与灵活性改造 |
1.2.5 促进系统灵活性的市场政策机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总体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重点 |
1.3.4 研究难点 |
1.3.5 研究路线图 |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 |
2.3 电力系统灵活性基本内涵 |
2.4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
2.4.1 传统需求预测模型 |
2.4.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预测模型 |
2.5 系统优化算法 |
2.5.1 粒子群算法 |
2.5.2 蚁群算法 |
2.5.3 遗传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引言 |
3.2 中国电力行业主体构架发展现状分析 |
3.2.1 发电装机容量 |
3.2.2 跨省输电线路 |
3.2.3 全社会用电量 |
3.3 中国电力行业成本效率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发电技术经济性 |
3.3.2 线损和厂用电率 |
3.3.3 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 |
3.3.4 需求响应规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MLR-ANN的中长期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构建 |
4.2.1 MLR基本原理 |
4.2.2 ANN基本原理 |
4.2.3 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 |
4.3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数据整理 |
4.3.1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全社会用电量影响因素数据整理 |
4.4 基于MLR-ANN的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
4.4.1 用电量显着影响变量提取 |
4.4.2 2021-2035年显着影响变量预测 |
4.4.3 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
4.5 电力需求预测定性分析与结果修正 |
4.5.1 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与国际比较 |
4.5.2 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比 |
4.5.3 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校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系统LCOE和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
5.2.1 LCOE模型基本原理 |
5.2.2 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
5.2.3 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构建 |
5.2.4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
5.3 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
5.3.1 各类电力资源禀赋分布及新增电源布局 |
5.3.2 各类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
5.3.3 区域电力流向及传输规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研究 |
6.1 引言 |
6.2 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构建 |
6.2.1 电力规划模型基本原理及衍生 |
6.2.2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基本特征 |
6.2.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分析 |
6.2.4 模型目标函数 |
6.2.5 模型约束条件 |
6.3 全国层面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
6.3.1 情景设定 |
6.3.2 参数设定 |
6.3.3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
6.4 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
6.4.1 电力资源现状分析 |
6.4.2 基于系统LCOE的各类发电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
6.4.3 参数设定 |
6.4.4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
6.5 电力规划方案运行模拟 |
6.5.1 运行模拟与系统灵活性定量评估方法 |
6.5.2 典型场景下区域电网运行模拟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政策建议 |
7.1 引言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需求催热山地旅游 |
1.1.2 旅游投资是推动景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
1.1.3 旅游景区投资是带动山地景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效应机理分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旅游景区 |
2.1.2 山地旅游 |
2.1.3 山地景区 |
2.1.4 投资 |
2.1.5 旅游投资 |
2.1.6 景区投资 |
2.2 投资的分类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3.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3.4 凯恩斯投资理论 |
2.4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因素分析 |
2.4.1 外部驱动因素 |
2.4.2 内部驱动因素 |
2.5 山地景区投资的驱动机理 |
2.5.1 外部驱动机理 |
2.5.2 内部驱动机理 |
第3章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与景区发展分析 |
3.1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历程 |
3.1.1 起步阶段(1995 年之前) |
3.1.2 发展提升阶段(1995 年-2003 年) |
3.1.3 成熟稳定阶段(2004 年-2007 年) |
3.1.4 升级阶段(2008 年-现在) |
3.2 玉龙雪山景区投资发展历程 |
3.3 投资与景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3.3.1 投资带动景区效益提升 |
3.3.2 景区投资增长与景区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3.3.3 景区投资的增长和景区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生态效益 |
3.4 玉龙雪山景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3.4.1 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与力度相对不足 |
3.4.2 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消费链过短,主要收入来源单一 |
3.4.3 景区除观光外的旅游产品不突出 |
3.4.4 景区淡旺季明显 |
3.4.5 高层次旅游专业性人才匮乏 |
第4章 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投资驱动效应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1.1 景区投资对景区成长和经济的影响 |
4.1.2 景区投资对景区周边社会发展的影响 |
4.1.3 景区投资对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
4.3.1 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
4.3.2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和选取 |
4.4 模型设计与构建 |
4.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5.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回归统计分析及检验 |
4.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 |
5.1 山地景区投资驱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景区投资渠道和方式相对单一 |
5.1.2 投资偏重观光游,融合新业态项目投资较少 |
5.1.3 高层次旅游人才缺乏,未来发展动力不足 |
5.1.4 投资监管不严,投资效率过低 |
5.2 提升景区投资驱动效应策略 |
5.2.1 拓展投资方式和渠道,优化投资结构 |
5.2.2 增加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投资 |
5.2.3 加大旅游产业融合投资,增加景区竞争力 |
5.2.4 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助力景区发展 |
5.2.5 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可持续发展 |
5.2.6 加强投资监管监控,合理高效利用投资资金 |
5.2.7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投资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现状 |
1.2.2 混改业务经济性评估研究现状 |
1.2.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研究现状 |
1.2.4 电网企业业务投资分析研究现状 |
1.2.5 电网企业新型业务运营模式研究现状 |
1.2.6 电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与推进途径分析 |
2.1 国企混改指导政策 |
2.1.1 国家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2 地方政府层面混改指导政策 |
2.1.3 电力公司层面混改政策与协议 |
2.2 国企混改推进途径分析 |
2.2.1 国企混改分类推进途径 |
2.2.2 国企混改分层推进途径 |
2.2.3 国企混改多类资本参与途径 |
2.3 央企混改基本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类型及经济性分析模型 |
3.1 引言 |
3.2 电网企业适合混改的业务类型分析 |
3.2.1 国家电网公司混改业务类型 |
3.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3.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3.2.4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3.2.5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 |
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分析模型 |
3.3.1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优势分析 |
3.3.2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劣势分析 |
3.3.3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机会分析 |
3.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威胁分析 |
3.3.5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SWOT综合分析 |
3.4 电网企业混改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1 经济性分析模型 |
3.4.2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3 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经济型分析 |
3.4.4 综合能源业务经济性分析 |
3.4.5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经济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网企业微网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类 |
4.3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主体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1 能源生产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2 能源转换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3 能源存储商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3.4 能源消费者及其运营分析模型 |
4.4 分布式能源微网混改业务投资分析 |
4.4.1 光伏业务投资分析 |
4.4.2 储能业务投资分析 |
4.5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与收益分析模型 |
4.5.1 微网混改业务运营模式 |
4.5.2 微网混改业务效益分析模型 |
4.6 微网混改业务多情景运营优化模型 |
4.6.1 微网业务运营优化模型 |
4.6.2 微网业务运营典型情景设置 |
4.6.3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日内运营优化结果 |
4.6.4 微网不同典型情景全寿命周期运营优化结果 |
4.7 随机不确定因素下微网业务多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1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约束 |
4.7.2 微网混改业务多投资主体运营优化模型 |
4.7.3 随机不确定性因素下多主体投资业务优化模型 |
4.7.4 算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网企业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综合能源混改业务模式分析 |
5.2.1 冷热电综合能源业务模式 |
5.2.2 购售电一体化业务模式 |
5.2.3 冷热电联供差价套利业务模式 |
5.3 冷热电气综合能源优化模型 |
5.3.1 冷热电气能源出力模型 |
5.3.2 冷热电气能源运营优化模型 |
5.3.3 基础数据 |
5.3.4 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网企业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混改方式分析 |
6.2.1 增量配电业务混改方式 |
6.2.2 竞争性售电业务混改方式 |
6.3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1 增量配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2 竞争性售电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6.3.3 算例分析 |
6.4 竞争性配售电混改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1 增量配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2 竞争性售电业务投资运营优化模型 |
6.4.3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1 引言 |
7.2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的条件/环境分析 |
7.2.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 |
7.2.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 |
7.2.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 |
7.3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模式分析 |
7.3.1 分布式能源微网业务运营模式 |
7.3.2 综合能源服务业务运营模式 |
7.3.3 竞争性配售电业务运营模式 |
7.4 电网企业不同混改业务运营成效排序评价模型 |
7.4.1 运营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
7.4.2 指标赋权模型 |
7.4.3 理想物元可拓评价模型 |
7.4.4 实例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及投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1 低碳港口定义和范围 |
1.4.2 研究对象选取理由 |
1.5 研究内容、方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4 技术路线 |
1.6 主要结论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我国低碳港口发展阶段理论 |
2.1.2 港口碳足迹过程测算理论 |
2.1.3 碳排放LMDI分解理论 |
2.1.4 Gamma分布函数理论 |
2.1.5 随机优化决策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低碳港口碳足迹测算方法研究评述 |
2.2.2 低碳港口影响因素研究评述 |
2.2.3 低碳港口形成机理研究评述 |
2.2.4 低碳港口形成评价研究评述 |
2.2.5 碳减排投资优化决策研究评述 |
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基于能源消耗视角的低碳港口形成驱动因素研究 |
3.1 研究思路 |
3.2 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
3.2.1 港口碳足迹驱动因素解构 |
3.2.2 港口碳足迹测算和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
3.3 上港集团低碳港口形成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
3.3.1 数据采集 |
3.3.2 碳足迹计算 |
3.3.3 能源结构和效率驱动因素分解 |
3.4 主要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Gamma分布的低碳港口形成机理研究 |
4.1 研究思路 |
4.2 深层影响因素及其量化指标选择 |
4.2.1 刻画指标 |
4.2.2 外部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 |
4.2.3 内部影响因素及量化指标 |
4.3 基于Gamma分布的低碳港口形成机理拟合模型构建 |
4.3.1 不含影响因素的拟合模型 |
4.3.2 含有影响因素的拟合模型 |
4.4 上港集团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实证分析 |
4.4.1 数据采集 |
4.4.2 实证结果 |
4.4.3 低碳演化趋势 |
4.5 主要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低碳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研究 |
5.1 研究思路 |
5.2 低碳港口碳减排投资优化模型构建 |
5.2.1 问题描述 |
5.2.2 模型假设 |
5.2.3 模型构建 |
5.2.4 模型优化 |
5.2.5 最优解求解法 |
5.3 上港集团碳减排投资优化案例分析 |
5.3.1 数据采集及主要参数确定 |
5.3.2 碳减排投资额K最优解 |
5.3.3 敏感性分析 |
5.4 与实际情况结果对比分析 |
5.5 主要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低碳港口建设对策建议 |
6.2.1 港口行业层面的对策分析 |
6.2.2 港口企业方面的对策分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低碳发展视角下天津市物流业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低碳物流的相关研究 |
1.3.2 低碳物流效率评价理论的研究 |
1.3.3 物流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低碳物流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
2.1 相关理论的界定 |
2.1.1 低碳物流 |
2.1.2 物流业 |
2.1.3 物流效率与绩效评价 |
2.2 低碳物流绩效的测算方法与模型 |
2.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2.2 SBM-DEA距离函数模型 |
2.2.3 物流业节能模型和减排模型 |
2.2.4 Tobit回归分析模型 |
第三章 天津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
3.1 天津市物流业污染物排放现状 |
3.2 天津市物流政策环境现状 |
3.3 天津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3.4 天津市物流园区与企业发展现状 |
3.5 天津市低碳物流发展经济支持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碳物流绩效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4.1 低碳物流绩效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4.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4.3 Tobit回归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碳视角下的天津市物流业绩效评价 |
5.1 低碳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5.1.2 指标筛选过程 |
5.1.3 本文低碳物流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5.3 数据结果分析与评价 |
5.3.1 纵向测评结果分析 |
5.3.2 横向测评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光伏发电 |
2.1.2 投资效益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2.2.2 投资决策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循环经济理论 |
3 光伏发电行业投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光伏发电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
3.1.1 基于PEST模型的投资环境现状分析 |
3.1.2 光伏发电行业投资现状 |
3.2 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电站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项目发电量 |
3.2.2 非技术成本偏高拉低项目投资效益 |
3.2.3 融资成本高影响投资效益的提升 |
3.2.4 现金流短缺困扰项目正常运营 |
3.3 本章小结 |
4 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模型构建 |
4.1 光伏发电项目成本构成 |
4.2 光伏发电项目收益构成 |
4.3 项目折现率的确定 |
4.4 基于传统投资决策模型的效益分析 |
4.4.1 净现值分析 |
4.4.2 内含报酬率分析 |
4.4.3 投资回收期分析 |
4.4.4 敏感性分析 |
4.5 引入环境价值的期望投资效益分析模型 |
4.5.1 光伏发电项目环境效益分析 |
4.5.2 引入环境价值后的期望投资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5 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S项目的成本费用分析 |
5.2.1 初始投资成本 |
5.2.2 运维阶段成本 |
5.2.3 报废阶段成本 |
5.3 S项目的发电收入测算 |
5.3.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分析 |
5.3.2 年理论发电量测算 |
5.3.3 发电收益 |
5.4 S项目的折现率测算 |
5.5 S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5.5.1 项目净现值分析 |
5.5.2 项目内含报酬率 |
5.5.3 项目投资回收期 |
5.6 引入环境价值的S项目期望投资效益分析 |
5.6.1 项目环境价值测算 |
5.6.2 引入环境价值的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5.7 影响S项目投资效益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政策建议 |
6.1 加强成本管控以降低非技术成本 |
6.2 加快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
6.3 降低融资成本以缓解现金流压力 |
6.4 完善碳交易市场以优化收益结构 |
6.5 创新商业模式以提升产业附加值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化工新材料行业及工业园区现状 |
1.2.1 化工新材料行业现状 |
1.2.2 化工新材料类工业园区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研究 |
2.1 国内外化工项目园区选址研究现状 |
2.1.1 选址理论研究 |
2.1.2 国内外化工项目园区选址研究现状 |
2.2 化工项目选址评价理论及模型研究现状 |
2.2.1 项目选址评价理论研究 |
2.2.2 化工项目选址评价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
2.3 借鉴与启示 |
3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1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要点及路径 |
3.2 化工新材料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 |
3.2.1 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总成本 |
3.2.2 项目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 |
3.3 化工新材料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成本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
3.3.2 成本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建立 |
4.1 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关键因素ui的确定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关键因子权重计算 |
4.3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1.1 扬州化工产业园区概况 |
5.1.2 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概况 |
5.1.3 连云港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区概况 |
5.2 案例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应用 |
5.3 案例项目的园区选择成本实例分析 |
5.4 案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验证 |
5.4.1 案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4.2 案例项目园区选择的经济技术指标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8)NF公司新型移动监测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分析工具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 |
2.1.2 战略管理层次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波特竞争战略 |
2.2.2 希特竞争战略 |
2.3 文献综述 |
第3章 NF公司外部环境 |
3.1 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社会文化环境 |
3.1.3 经济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内竞争结构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替代品威胁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5 现有竞争者竞争 |
3.3 机会与威胁 |
3.3.1 外部机会(O) |
3.3.2 外部威胁(T) |
3.4 外部因素评价(EFE) |
第4章 NF公司内部环境 |
4.1 公司介绍 |
4.2 公司产品 |
4.2.1 颗粒物传感器 |
4.2.2 新型移动监测产品 |
4.3 公司价值链 |
4.3.1 内部价值链 |
4.3.2 技术能力 |
4.3.3 人力资源 |
4.3.4 生产物流能力 |
4.3.5 市场营销能力 |
4.3.6 服务能力 |
4.4 优势与劣势 |
4.4.1 内部优势(S) |
4.4.2 内部劣势(W) |
4.5 内部因素评价(IFE) |
第5章 NF公司新型产品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 企业愿景、使命与目标 |
5.2 三种竞争战略可行性 |
5.2.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5.2.2 差异化战略 |
5.2.3 集中化战略 |
5.3 SWOT分析 |
5.4 QSPM矩阵与战略选择 |
第6章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6.1 技术升级 |
6.2 产品创新 |
6.3 品牌建设 |
6.4 营销推广 |
6.5 服务定制 |
第7章 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培育企业文化 |
7.2 优化企业组织机构 |
7.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7.3.1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匹配 |
7.3.2 胜任力模型构建 |
7.3.3 员工招聘 |
7.3.4 薪酬管理 |
7.3.5 员工培训 |
7.3.6 绩效管理 |
7.4 加强财务管理 |
7.4.1 财务制度体系建立 |
7.4.2 财务管理团队组建 |
7.4.3 融资拓展计划 |
7.4.4 财务预算构建 |
7.4.5 战略成本管理 |
7.5 控制公司风险 |
7.5.1 战略设计风险控制 |
7.5.2 管理流程风险控制 |
7.5.3 市场经营风险控制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Themis模型的财务安全研究 ——以斯太尔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从财务危机角度研究财务安全性 |
1.2.2 从资金管理的角度研究财务安全性 |
1.2.3 通过流动性研究财务安全性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财务安全性相关概念 |
2.1.1 财务安全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
2.1.2 财务安全性的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现金流量理论 |
2.2.2 财务危机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2.3 财务安全性的评估指标 |
2.3.1 沃尔分析法下的财务安全性评估指标 |
2.3.2 流动性视角下的财务安全性评估指标 |
2.3.3 财务危机视角下的财务安全性评估指标 |
2.3.4 财务比率分析法下的财务安全性评估指标 |
2.3.5 Themis模型下的财务安全性评估指标 |
2.4 企业财务安全性评估方法 |
2.4.1 多变量预警模型 |
2.4.2 Logistic回归模型 |
2.4.3 财务比率分析法 |
2.4.4 Themis异常值分析模型 |
第3章 斯太尔公司概况及财务安全影响因素 |
3.1 斯太尔公司概况 |
3.2 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
3.2.1 宏观政策 |
3.2.2 资本结构不合理 |
3.2.3 现金流短缺 |
3.2.4 内控管理水平 |
3.2.5 盈余管理 |
第4章 基于Themis模型的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评估 |
4.1 Themis异常值分析模型的财务体系 |
4.1.1 Themis模型的财务逻辑思路 |
4.1.2 Themis模型的指标体系及等级设置 |
4.2 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指标分析 |
4.2.1 从资金流向合理性角度进行Themis模型指标分析 |
4.2.2 从资金使用效率角度进行Themis模型指标分析 |
4.3 斯太尔公司得分情况及评估等级 |
4.4 斯太尔公司财务安全问题分析 |
4.4.1 市场占有率小,产品竞争力弱 |
4.4.2 资金严重短缺,资金管理不善 |
4.4.3 内控管理混乱,运营效率低下 |
第5章 斯太尔公司提高财务安全性的对策建议 |
5.1 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 |
5.1.1 加快产品研发升级 |
5.1.2 扩大市场占有率 |
5.2 强化资金管理,优化资本运作 |
5.2.1 加强应收应付款管理 |
5.2.2 合理筹资以匹配资金需求 |
5.2.3 提高借款使用效率 |
5.3 加强内控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
5.3.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
5.3.2 强化预算管理 |
5.3.3 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
5.3.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环境约束下发电企业环保投资经济性分析 ——HI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性 |
1.4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 |
2 文献回顾 |
2.1 电力行业能源供给侧改革 |
2.2 环境成本内部化 |
2.3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
2.4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3.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3.3 环保投资项目评价方法 |
4 电力行业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
4.1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情况概述 |
4.2 我国电源结构概述 |
5 “双重”排放约束下环保投资模型分析 |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5.2 污染物排放约束下环保投资净现值分析 |
5.3 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双重约束下环保投资净现值分析 |
5.4 小结 |
6 HI公司案例分析 |
6.1 案例概况 |
6.1.1 HI公司介绍 |
6.1.2 HI公司能源转型现状 |
6.2 案例分析框架 |
6.3 环境约束下HI公司环保投资的经济性评价 |
6.3.1 污染物排放约束下环保投资的经济性评价 |
6.3.2 “双重”排放约束下环保投资的经济性评价 |
6.4 案例研究启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环保投资分析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D]. 张文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旅游投资驱动效应研究[D]. 张轶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电网企业混改业务投资分析及运营优化研究[D]. 付晓旭.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低碳港口形成机理及投资优化研究[D]. 郭瑾.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低碳发展视角下天津市物流业效率评价研究[D]. 李婧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效益分析[D]. 杨晶.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D]. 陈旻. 浙江大学, 2020(01)
- [8]NF公司新型移动监测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于峰. 山东大学, 2020(05)
- [9]基于Themis模型的财务安全研究 ——以斯太尔公司为例[D]. 程佳琪.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10]环境约束下发电企业环保投资经济性分析 ——HI公司为例[D]. 曹雨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