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史年刚[1](2019)在《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根据中医“肾阳虚”和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设计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并通过评价模型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研究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的调控机制验证肾阳虚体质模型造模成功,为中医肾阳虚及其体质研究提供一种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1)参照肖小河动物温度趋向性行为学智能检测系统原理搭建动物寒热趋向装置,根据中医“阳虚则寒”的理论筛选偏阳虚的老龄雌雄鼠作为亲本并交配传代,对孕鼠施以猫吓鼠“恐伤肾”、低温“寒伤阳”和黄柏水灌胃造模直至幼鼠出生,构建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2)采用动物寒热趋向装置评价模型组和对照组幼鼠寒热趋向,并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的幼鼠出生体重,初步评价造模成功。(3)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棕色脂肪组织切片中线粒体超微结构,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线粒体组织结构状态。(4)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脊间棕色脂肪ATP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complex1-5浓度,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5)采用ELISA法测量各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棕色脂肪组织中Fis-1/Drp-1,LC3a/LC3b和Opa-1浓度,研究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6)采用RT-PCR法测定各组棕色脂肪PGC-1α/AMPK-α2/UCP-1表达量,同法测定下丘脑NPY/NPY1R和POMC/MC4R表达量,研究肾阳虚体质大鼠下丘脑对棕色脂肪线粒体产能状态的调控机制。结果:(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幼鼠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组间差异(P<0.01);相比于对照组雄鼠,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在40℃温控板上的停留率呈增高的趋势(P>0.05)。(2)与亲本母鼠组和对照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与雄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超微结构均显着偏弱,线粒体肿胀程度较严重,线粒体嵴排列稍紊乱,嵴断裂较多。(4)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ATP浓度降低(P<0.05),complex-1浓度显着降低(P<0.01),complex-4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complex-1,4浓度显着降低(P<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ATP浓度和complex-1浓度降低(P<0.05)、complex-4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棕色脂肪complex-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complex-1显着降低(P<0.01)。(5)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棕色脂肪iNOS浓度、Fis-1/Drp-1浓度和LC3a/LC3b浓度均升高(P<0.05),Opa-1浓度极显着降低(P<0.0001);其中,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显着升高(P<0.01),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01);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Opa-1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iNOS浓度升高(P<0.05),Opa-1浓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棕色脂肪Opa-1和Drp-1浓度显着降低(P<0.01)。(6)与亲本母鼠组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雄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雄鼠NPY表达显着升高(P<0.01),PGC-1α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雌鼠相比,子代肾阳虚体质组雌鼠UCP-1浓度升高(P<0.05)。结论:(1)肾阳虚体质模型鼠ATP产能下降,畏寒怯冷和低体重儿比例增加与肾阳虚体质临床表征相符,从宏观上论证造模成功。(2)肾阳虚体质模型鼠呼吸链酶代谢异常,呼吸链复合酶complex-1是评价肾阳虚体质模型能量代谢低下的关键指标之一。(3)肾阳虚体质模型鼠下丘脑作为线粒体能量代谢上游调控靶器官抑制了能量代谢,不仅使模型鼠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且从微观上论证造模成功。(4)肾阳虚体质大鼠棕色脂肪线粒体裂变和融合的自稳态失衡可作为肾阳虚模型构建成功的病理指征。(5)子代雌雄肾阳虚模型鼠存在肾阳虚性状差异,性激素是否促进或拮抗了造模因素,尚待进一步验证。

任国强[2](2016)在《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学习周志杰主任的临床经验、针法特点及“四针疗法”,总结出周老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脑性瘫痪是由于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却有升高的趋势。婴幼儿期是运动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粗大运动发育被认为是其他发育的基础,理应作为脑瘫康复的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绝大多数是来自个人的经验,总结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脑瘫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没有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随机对照,且样本量低,可重复性差,因而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影响对针灸疗效的客观判断。在本次研究中我应用周老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并进行科学的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导师学术思想及四针疗法,为治疗小儿脑瘫的提供新的、疗效可靠的方法和学术理论。方法:1理论研究一方面,全面回顾收集周志杰主任的论文、论着、课题研究及临床病例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总结。另一反面,通过平日研读经典、聆听周老教诲及跟师学习,观察、分析、理解、体会其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辩证思路、选穴配伍和针刺手法特点,提炼出周老临床针灸治病的学术思想和常用“四针疗法”,并在独立临床中进行应用和体会。2临床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门诊及脑瘫诊疗中心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0例。采用评价者盲法,由固定评估医师进行量表评价,其不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法。数据由专门统计人员统计,统计者不了解分组与评价情况。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脑、腹四针”,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60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对GMFM-66、MAS评分的影响,采用尼莫地平法判定疗效。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观察两组间有无差异,总结、评价其疗效,并对治疗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理论研究成果:本研究挖掘总结了周老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常用的“四针疗法”及擅长的针法特点,并在临床上具体应用体会。周老受“准绳堂”父辈们“注重整体、针灸药食并重”思想,以及《内经》、《难经》及其他相关各家的影响,形成了其“整体调治”的学术思想。1学术思想1.1注重整体,阴阳并调1.1.1左右并调:临证时对于一侧疾患,如偏瘫、面瘫等,周老多采用“左右并调”的方法来补虚泻实,达到左右阴阳平衡。1.1.2上下并调: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体现了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的阴阳并调之法,通过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的上下联系来达到阴阳平衡。1.1.3前后并调:周老认为,腹在前为阴,背在后为阳,故前后配穴即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达到阴阳并调之效。1.1.4内外并调:肢体内、外侧阴阳经脉失调就会出现肌力、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周老治疗时多采取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的方法平衡阴阳。1.1.5气血并调:气为阳,血为阴。气和血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周老治疗气病或血病时,常气血同调,阴阳并治。1.2重问诊,识三因,辩病源。周老临床强调通过“四诊”来辨识三因,根据不同“时因、地因、人因”,从天象、地象、人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人体的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发挥中医的整体调治优势。1.3注重食疗,强调针、药、食并重,各显其效。平疴食疗为先,不愈针药并举:症状较轻时,周老常单独采用食疗进行调理:如不愈,再予以针灸药物。对于慢性、易复发疾病,周老采用食疗为主,配合针药来治疗;急性疾病,以针药为主,配合食疗。平素注重饮食调养,纠正脏腑之偏:周老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根据体质采用食物进行合理调养,预防疾病;患病时则依辨证,采用食、针、药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1.4重视经络辨证,强调熟识穴性。周老认为,经络循行是针灸治疗的基础,经络辨证包括依病候辨证、依病位辨证。针灸治病的关键,一在辨证,二关取穴,三乎手法。如果辩证确凿,取穴精巧,手法纯熟,治病即能事半功倍。2周老的“四针疗法”包括:形神兼调,善用“脏四针”调五脏;注重“四海”理论,各以“四针”调虚实:如调髓海用“脑四针”,调水谷之海用“腹四针”,调气血取“焦四针”。3周老针法特点包括:飞针速刺,强调“气至病所”;崇尚指针,强调指力为先;擅用芒针,一针多穴祛痼疾;崇尚任督,针、灸、点穴并用。4周老的临床经验包括:巧识病因,治愈顽固性腹胀;左右并调,治疗顽固性面瘫;内外同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上下并调,治疗少阳头痛;前后并调,治疗原发性痛经;表里经并调,治疗胁痛;针食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独立临证时,将周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应用于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采用“脑、腹四针”治疗小儿遗尿及抽动症。临床研究成果:论文在全面学习和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基础上,观察导师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结果如下:1收集完整病例130份,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性别及MAS、 GMFM-66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66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MAS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有效57例(87.6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39例,无效17例,总有效48例(73.84%)。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尼莫地平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56例(86.1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6例,无效18例,总有效47例(72.31%)。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不同年龄段患儿尼莫地平有效率,6月-12月为85.71%,13月-36月为71.66%,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低年龄段患儿有效率高于高年龄段;低年龄段MAS有效率82.85%,高年龄段为78.33%,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高低年龄段MAS的有效率没有差异。结论:1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采用“脑、腹四针”配合康复训练,可以降低肢体的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2运用“脑、腹四针”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率。3年龄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效相关,年龄越小,进步越快;年龄越大,进步越慢。脑瘫患儿治疗后痉挛程度的改善与年龄未发现相关性。4小儿脑瘫病变责之脾肾二脏,治疗重在任督二脉。痉挛型脑瘫临床呈现的肢体拘急挛缩,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上,以“通督扶阳益髓、调任健脾益肾”为法。针刺督脉可以调节人体阳脉之气,补脑益髓:针刺任脉可以调节人体阴脉之气,补脾益肾。针刺任督二脉,即可以协调全身阴阳经气的平衡,通过“扶缓抑急”,达到“舒筋缓拘”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肌张力,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变异常姿势,提高运动功能,达到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目的。

赫梓煊[3](2019)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3周龄脑瘫幼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atWalk XT步态分析、VBM、ALFF分析及病免疫组化蛋白检测,研究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脑瘫幼鼠运动功能、脑结构、脑功能及M1区MCT1、CytC、Caspase-3蛋白的影响,并与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顶颞前斜线针刺进行比较,以期验证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治疗脑瘫幼鼠运动功能障碍的优效性,分析该针法对脑瘫幼鼠脑结构、脑功能的效应规律,试图探讨脑区神经元的效应规律对行为学研究结果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该针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6组。采用经典HI模型造模,即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造成永久性断流;后置于氧浓度为8%的低氧环境2h。其中正常组,不予造模;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及模型组予以造模;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剥离左侧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予低氧处理。针刺1组采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2组采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假针刺组采用非经非穴针刺,留针20分钟,每周干预6次,治疗2周;正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天正常抓取,不予其他任何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14天进行悬吊试验、Grip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检测,于造模后、治疗七天及治疗14天进行步态分析检测。结果:1、治疗14天悬吊试验及Grip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2、治疗14天姿势反射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较正常组姿势反射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姿势反射试验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姿势反射异常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3、治疗14天CatWalk步态分析平均速度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CP幼鼠运动速度有随时间改善的变化,针刺1组平均速度有高于模型组、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运动速度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4、治疗7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低于针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期针刺1组对CP造模后左前肢平均压强的代偿性升高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治疗14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代偿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有低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前肢平均压强代偿性升高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5、治疗14天右前肢平均压力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假针刺组右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右前肢平均压强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右前肢平均压强的恢复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第二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及模型组3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进行采集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计算、分析各组间幼鼠灰质体积及ALFF值。结果:1、造模后14天,模型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小脑小叶、内嗅区皮质、旁下托、海马、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杏仁核、外囊、第一躯体运动皮质、额叶皮质、胼胝体、扣带皮质及右侧颞叶联络皮质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双侧小脑小叶、右侧眶背皮质、岛叶皮质及眶皮质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左侧旁绒球、单小叶、压部后颗粒细胞皮质、外嗅区皮质、海马、丘脑背外侧核、苍白球、内囊,右侧上丘浅灰质层、下丘脑后核、纹状体(尾状核)、第一躯体感觉皮质(上唇区)以及双侧外囊、扣带皮质1区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及左侧小脑小叶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右侧内嗅区皮质、颞叶联络皮质及第二视皮质(外侧区)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在右侧椎体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造模后14天,正常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双侧眶背外侧皮质及左侧岛叶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双侧丘脑、左侧下丘脑、左侧杏仁(梨形区)、左侧齿状回、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左侧海马、右侧中脑深核及右侧第一视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双侧扣带皮质、右侧海马回嗅觉小岛、左侧侧脑室等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皮质内、基地)、双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双侧额叶、右侧旁中央小叶、右侧中间网状核、右侧面神经根、右侧中央灰质、右侧第一视皮质、右侧脑桥核、右侧第一听皮质、右侧齿状回、右侧外囊、右侧苍白球、右侧岛叶、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椎体、左侧下丘中央核、左侧中脑深核、左侧内囊、左侧运动皮质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椎体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第一运动皮质、右侧丘脑后外侧核及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少颗粒区/前肢区/后肢区)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幼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后取脑,行免疫组化检测,计算、分析各组幼鼠脑内病灶侧M1区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脑组织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组、针刺2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针刺1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1组、针刺2组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CytC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水平较针刺2组有下降趋势。3、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在改善CP幼鼠平衡性方面显着优于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在改善整体运动情况、承重能力及协调性等方面具有优于顶颞前斜线针刺的趋势。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具有促进CP幼鼠健侧M1区及病灶侧椎体区神经元活动的作用,且对病灶侧岛叶、椎体及双侧海马区域神经元活动的亦具有一定作用,从而改善CP幼鼠运动功能障碍。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通过促进病灶侧M1区MCT1蛋白表达、抑制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起到促进病灶侧M1区神经元能量代谢、抑制凋亡、修复M1区神经元功能的作用。

卢万强[4](2019)在《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定该疗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整体身体状况的改善作用;通过观察其治疗中或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通过该研究,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丰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1.研究设计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准备120个不透明信封并进行编号1~120,制作随机卡编号1~120,由第三方按照电脑程序产生的随机数字表填入随机数字,按1:1:1:1比例分成常规针刺组,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扎跳法联合神阙灸组,随后写入分组信息,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2.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不同分组给予不同的针刺及艾灸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上肢取穴:后溪、阳池、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下肢取穴:昆仑、解溪、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扎跳法组取穴相同,然而在后溪、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髁、悬钟、阳陵泉、足三里、伏兔、风市、环跳等穴实施扎跳手法,确保针刺得气;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神阙隔物灸,中介药物包括川芎、桃仁、红花、黄芪、桑寄生、鸡血藤、地龙、生龙骨、龟板(醋制)和盐;联合组将神阙灸法和扎跳针刺法联合使用。上述治疗方法均为1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3.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记录其年龄,发病时间,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证候学评分,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并观察治疗中和治疗后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4.疗效判定方法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分4级:痊愈: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减少>70%;有效:减少>30%;无效:减少<30%。其中积分减少百分比=(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5.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患者所发生不良事件的具体时间,患者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医者对于该症状的处理方式,不良反应消失的时间,判断该不良反应是否与治疗相关。发现不良反应时,依据病情判断是否中止试验。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6.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交由第三方处理。数据分析均在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包上实现,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先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性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方差齐性时,则采用t’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经过对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评分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学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中医症候学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低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全身调理效果更为明显。3.改良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更为明显。4.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扎跳法组,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而扎跳法组与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相比并无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其他三组高且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5.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评级:经治疗后,四组患者的Brunnstrom上肢及下肢评级均较治疗前评分均有显着升高(P<0.05),扎跳法组和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分别与常规针刺组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且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较常规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为明显。6.疗效评价:经治疗后,常规针刺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扎跳法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30例,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联合组30例,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表明扎跳法联合神阙灸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疗效更为明显。7.安全性评价:在本次研究中,四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仅常规针刺加神阙灸组和联合组患者在治疗时会在脐部出现烧灼感,这是由于艾灸热量长时间累积所导致的,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便可继续进行治疗,说明无论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直接决定着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制定的治疗方案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从而有利于疗效的发挥。结论:1.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可有效提高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用效果更优。2.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对于运动功能障碍的中风后偏瘫患者有显着的疗效,可有效提升其运动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3.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整体身体情况均有一定的改善功能,两者联用效果更优。4.本研究观察了中风后偏瘫患者在接受扎跳针刺法和神阙隔物灸法时安全性指标,结果表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这两种疗法的安全性很高。通过该项临床实验结果证明,扎跳针刺法联合神阙隔物灸法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优良,无明显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梁艺[5](2019)在《针灸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针灸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患者,观察针灸治疗对血清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双侧卵巢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和双侧卵巢平均体积大小、卵巢血流灌注的影响及中医临床证候的改善,对针灸治疗肾虚肝郁型DOR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多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资料选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妇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60例,并将这60例肾虚肝郁型DOR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以补肾疏肝,调理冲任,调神定志为法予以针灸治疗,对照组予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治疗方案即口服雌、孕激素复方制剂“克龄蒙”,两组均自月经周期第6天开始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卵巢功能指标:血清AMH水平、AFC、卵巢体积(Ovarian Volume,OV)和三维超声检测卵巢血流灌注:血管化指数(Vascularis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血管化血流指数(Vascularisation Flow Index,VFI)。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1)组内对比: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卵巢功能指标:(1)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AMH水平、AFC、OV大小、卵巢血流灌注VI、FI、VFI值较治疗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能提高血清AMH水平、AFC、OV大小及卵巢血流灌注VI、FI、VFI值;(2)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AMH水平、AFC、OV大小、卵巢血流灌注VI、FI、VFI值较对照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提高血清AMH水平、AFC、OV大小及卵巢血流灌注VI、FI、VFI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疗法可以明显减轻患者肾虚肝郁型的中医临床证候,提高卵巢的储备功能,即提高血清AMH水平、AFC、OV大小和卵巢血流灌注VI、FI、VFI,此治疗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李恩耀[6](2015)在《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水针与常规康复结合疗法及常规康复疗法分别对脑性瘫痪伴智力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的智力改善情况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学改变,并对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以综合评价水针治疗脑瘫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水针改善脑瘫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理,为判断水针治疗脑瘫伴智力障碍的预期效应提供依据,为治疗脑瘫智力障碍探索方法,同时提高水针治疗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方面,尤其是在伴有智力障碍患儿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研究方法进行试验,将80例脑瘫患儿,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治疗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方法与水针间隔交叉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不进行水针治疗。对两组脑瘫患儿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具体为分别采用运动疗法、语言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引导式教育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期间每23天为一个疗程,共计进行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从智力发育指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3个方面进行评定,观察患儿智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安全性分析,并于所有疗程结束后的一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随访结束进行详细、规范的统计学分析,从统计分析结果来客观的评价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的比较:经治疗,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40例患儿,达到正常化患儿共30例,另有6例患儿效果显着,3例患儿有效,1例患儿治疗无效,正常化率为30/40=75%,总有效率为39/40=97.5%;对照组40例患儿中,达到正常化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9例,正常化率37.5%,总有效率77.5%;经Redit统计分析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DI评分、PDI评分,其中,组内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疗程结束后与前一疗程相比较,比较组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其中Vs,Vm,Vd参数升高,RI参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水针治疗对脑瘫患儿脑血流有直接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脑血流加快,血管阻力降低,且血流动力学变化早于形态学改变。2.水针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于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智力障碍状态及综合能力,增强患儿的生活自主能力,为家庭、社会减轻负担。3.两组1-2岁患儿的疗效均优于2岁以上患儿的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说明治疗疗效与年龄大小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4.通过分别分析第1疗程末、第2疗程末以及第3疗程末的治疗效果,证明疗效与疗程的长短有关,且疗程越长的效果越好。5.治疗小儿脑瘫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并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水针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郝贵峰[7](2019)在《头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2013年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5)中正式被命名,指的是一类发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会或(和)交流障碍以及狭隘兴趣和刻板行为为核心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ASD疾病本身的特点给患儿的心身成长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患者的家庭及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关于ASD的治疗至今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因此找到对ASD患儿安全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刺疗法治疗ASD由来已久。该疗法在提高和改善ASD患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日常生活自我照料能力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的副作用,近年来在治疗ASD方面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目前用于治疗ASD的针刺疗法较多。中西医均认为ASD病位在脑,所以无论ASD患儿属何种中医证型,头穴针刺治疗均可直接通过调节头部经络气血,激活和调整大脑相应功能区,以达到治疗之功效。此外头部取穴易于与康复训练配合同时进行,增强治疗效果。因此头针疗法尤其是改良的头针治疗可能比其他针刺疗法在治疗ASD方面更具优势。头针疗法也称颅针疗法或头皮针疗法,是指针刺头部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头针疗法用于ASD治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依据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靳三针”自闭八项,选择其中位于头部的前五组穴位演变过来的“靳三针”头针五项疗法。“靳三针”头针五项因比“靳三针”自闭八项更少引起患儿哭闹,更容易获得患儿的配合和家长的接受,临床应用广泛,其有效性也得到了相关研究证实。而实际上“靳三针”疗法本身就是以头部穴位为主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目前针刺治疗ASD的确切疗效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针刺干预引起的脑神经化学改变,脑部供血量增加,脑神经功能活动增强及脑神经纤维进一步的生长发育等有关。以上观点仅仅只是推论或假说,尚缺乏客观的脑功能影像学数据指标的支持。近些年来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技术的发展,为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作用机制带来了可能,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静息态fMRI(resting-state fMRI,rs-fMRI)技术,因其能无创地检测全脑在静息状态下自发神经元的活动情况,且具有无需复杂的任务设计及被试者的配合训练,实验成本更低和结果更为真实可靠等优点,成为近年来fMRI研究的主流技术,尤其对于受试对象是儿童青少年的研究更为适用。本研究选择3~6岁的ASD男性患儿和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靳三针”头针五项疗法、rs-fMRI技术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方法,结合神经心理学测评数据和一般统计学资料等,探讨首发ASD患儿的静息态脑功能发病机制;头针治疗儿童ASD的疗效及其疗效的脑神经机理;神经心理学测评数据与ASD患儿异常或差异脑区的ReHo值的相关性等,为进一步探讨A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头针治疗儿童ASD的作用机理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客观的临床评价指标。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分为ASD头针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ASD头针治疗组患儿来自临沂市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均为预约后等待住院且符合ASD头针治疗组入组标准的首发ASD患儿,共15名;正常对照组儿童来自临沂市人民医院儿内科,为门诊及少数住院的患儿,需要或要求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而既往CT或MRI检查无颅脑疾病或损伤且符合正常对照入组标准者,共15名。所有受试者均为汉族,男性,年龄为3~6岁。2.研究方法实验前,对ASD头针治疗组进行一般统计学资料采集,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头围、利手情况、是否足月顺产、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并进行总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评定,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测评;对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一般统计学资料采集和IQ评定。完成入组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一次rs-fMRI扫描。另外,对于ASD头针治疗组患儿,在完成治疗前的rs-fMRI扫描后,开始进行头针治疗。所有患儿的针刺治疗均由同一名主任中医师实施,针刺“靳三针”头针五项对应穴位。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1小时,每周5次,一周休息2天,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60次。在头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再对ASD患儿进行一次ATEC测评和rs-fMRI扫描。3.统计分析本研究对受试者的一般统计学资料、IQ和ATEC测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重点统计分析ASD患儿头针治疗前后和正常儿童rs-fMRI数据的差异,以及ASD患儿头针治疗前后自身rs-fMRI数据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头针治疗ASD的疗效,以及ASD头针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后ATEC评分与rs-fMRI扫描数据的相关情况等。研究结果1.实验完成情况ASD头针治疗组共筛选患儿179例,符合入组条件且患儿父母同意入组的18例,资料完整并完成2次rs-fMRI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可用的15例,脱落3例,实验完成率为83.33%。脱落的患儿,其中有1例患儿因睡眠深度达不到检查要求而最终放弃检查,有2例患儿在fMRI扫描后分析数据时发现其头部平动超过2mm或旋转角度超过2°,数据弃用;正常对照组共筛选143例儿童,符合入组条件且患儿父母同意入组的17例,资料完整并完成1次rs-fMRI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可用的15例,脱落2例,实验完成率为88.24%。脱落的正常儿童,其中有1例受试者在fMRI扫描时中途醒转放弃检查,有1例受试者在fMRI扫描后分析数据时发现其头部平动超过2mm或旋转角度超过2°,数据弃用。2.ASD头针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一般统计学资料及智商比较治疗前ASD头针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头围和智商等方面分别单独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ASD头针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rs-fMRI扫描数据比较将两组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定义为治疗前ASD患儿的异常脑区。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治疗前ASD头针治疗组在左侧豆状壳核ReHo值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sim矫正);在右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双侧中央沟盖、左侧中央后回和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ReHo值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sim矫正)。4.治疗后ASD头针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rs-fMRI扫描数据比较将两组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定义为治疗后ASD患儿的异常脑区。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治疗后ASD头针治疗组在右侧小脑4、5区、右枕下回和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ReHo值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sim矫正);在左侧颞横回、右侧脑岛和左侧中央前回ReHo值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sim矫正)。5.ASD头针治疗组治疗前后rs-fMRI扫描数据比较将治疗前后ReHo值存在显着差异的脑区定义为治疗前后ASD患儿的差异脑区。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ASD头针治疗组在右侧颞下回和右侧枕下回ReHo值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sim矫正);在左侧杏仁核ReHo值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hasim矫正)。6.ASD头针治疗组治疗前后ATEC总评分及其各因子分比较ASD头针治疗组治疗前后ATEC总评分及其各因子评分比较,除行为因子分外(P>0.05),其余各项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异常或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ATEC评分的相关情况7.1治疗前ASD头针治疗组异常脑区ReHo值与治疗前ATEC评分的相关情况本研究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治疗前ASD患儿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ReHo值与治疗前ASD患儿ATEC总评分(r=-0.652,P=0.008)和ATEC感知觉因子分(r=-0.550,P=0.034)呈显着负相关;治疗前ASD患儿右侧中央沟盖ReHo值与治疗前ASD患儿ATEC语言因子分呈显着正相关(r=0.608,P=0.016);治疗前ASD患儿左侧豆状壳核ReHo值与治疗前ASD患儿ATEC行为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r=-0.572,P=0.026);治疗前ASD患儿左侧梭状回ReHo值与治疗前ASD患儿ATEC行为因子分呈显着正相关(r=0.546,P=0.035)。7.2治疗后ASD头针治疗组异常脑区ReHo值与治疗后ATEC评分的相关情况本研究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治疗后ASD患儿右侧脑岛ReHo值与治疗后ASD患儿ATEC社交因子分呈显着正相关(r=0.635,P=0.01 1)。其他治疗后ASD患儿的异常脑区ReHo值与治疗后ATEC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7.3治疗前后ASD头针治疗组差异脑区ReHo值与治疗前后ATEC评分差值的相关情况本研究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治疗前后ASD患儿左侧杏仁核ReHo值与治疗前后ASD患儿ATEC总分差值(r=-0.818,P=0.000)、ATEC感知觉因子评分差值(r=-0.517,P=0.049)和ATEC行为因子评分差值(r=-0.553,P=0.032)均呈显着负相关。其他ASD患儿治疗前后差异脑区ReHo值与治疗前后ASD患儿ATEC评分差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论1.首发ASD患儿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左侧豆状壳核、右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双侧中央沟盖、左侧中央后回和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等脑区的ReHo改变有关,尤其是那些ReHo值与ATEC评分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的脑区,如左豆状壳核、左梭状回、右中央沟盖和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等可能与ASD患儿的发病机制关系更为密切;2.头针治疗儿童ASD有效,其疗效主要体现在患儿语言、社交和感知觉等方面症状的改善,而在改善患儿行为学方面的症状疗效不明显;3.头针治疗儿童ASD的疗效机制可能与左侧豆状壳核、右侧颞下回、左侧颞横回、左侧梭状回、双侧中央沟盖、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小脑4、5、右侧枕下回、左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脑岛和左侧杏仁核等脑区的ReHo改变有关,尤其是那些ReHo值与ATEC评分或评分差值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的脑区,如左侧豆状壳核、左侧梭状回、右侧中央沟盖、右内侧和旁扣带脑回、右侧脑岛和左侧杏仁核等可能与头针治疗儿童ASD的疗效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蔡娲[8](2019)在《卒中后抑郁症的电针临床效应及基于Shh-Gli1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课题釆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比较电针与西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具体差异。在临床方面,本课题采用RCT临床研究评价电针治疗P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课题设计动物实验探究电针治疗PSD的具体机制,为电针治疗PSD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方法Meta分析:首先运用电子检索,搜索VIP、CNKI、万方、CMB、EMBASE、Pub Med和Cochrane等数据库。搜索所有电针治疗PSD的RCT文献,再进一步筛选。对电针治疗与西药治疗PSD的RCT试验进行Meta分析,探讨电针与西药治疗PSD的疗效差异。临床试验:募集PSD患者并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在口服氟西汀(20mg/d)的同时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治疗频率为2/20Hz,使用疏密波,取穴百会、太冲、三阴交、肝俞,每次治疗30分钟,一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治疗1个月;对照组仅口服氟西汀(20mg/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中医证候抑郁量表评分评估抗抑郁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价各组治疗PSD的安全性。动物实验:取40只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组,分为正常组、PSD模型组、PSD+电针组和PSD+电针+环巴胺组。使用大鼠中脑动脉闭塞(MCAO)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建立PSD模型。电针治疗频率为2/20Hz,使用疏密波,取穴百会、太冲、三阴交、肝俞,一天1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连续治疗1个月;信号通路阻断剂环巴胺用量为0.2μg/g,隔天一次,腹腔注射1个月。观察大鼠的糖水偏爱率和运动行为评价抑郁程度。通过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形态。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BDNF、5-HT和NE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cl-2、Bax、Shh和Gli1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Shh和Gli1的表达。3研究结果Meta分析:通过电子检索和筛选,最终纳入19项RCT用于meta分析。所有纳入的研究包含电针组848例和对照组758例,对照组用抗抑郁西药进行治疗。使用的量表评分有HAMD、SDS、NIHSS、MESSS、CNS、BI、ADL、FIM、FMA、TESS,Jadad的质量得分普遍不高。所有纳入研究均使用HAMD量表评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4周,6周和8周后抑郁症的改善程度。其中,13项研究记录了治疗4周前后的HAMD评分。Meta分析显示: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HAMD评分显着降低(P<0.01),但结果显示异质性较高。4项研究记录了治疗6周前后的HAMD评分,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相比较于西药组的HAMD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5项研究记录了治疗8周前后的HAMD评分,meta分析显示电针组与西药组相比HAMD评分变化不显着(P>0.05)。与抗抑郁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不良事件数较少且无明显异质性。临床试验:治疗2周后,电针组的HAMD评分(P<0.05)、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电针组和对照组的HAMD评分(P<0.01)、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电针组中医症候评分(P<0.05)、NIHSS评分(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电针组HAMD评分(P<0.05)、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治疗2周后,对照组的HAMD评分(P<0.01)、中医症候评分(P<0.01)、NIHSS评分(P<0.01)低于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期间,电针组出现的不良事件数少于对照组。动物实验:与正常组比较,PSD组大鼠糖水偏爱比(P<0.01)和移动次数(P<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神经元减少(P<0.01),Bax蛋白增高(P<0.01)、Bcl-2蛋白和Bcl-2/Bax降低(P<0.01),Shh(P<0.05)、Gli1蛋白降低(P<0.01),Gli1m RNA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BDNF表达减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P<0.01)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表达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SD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糖水偏爱比(P<0.01)和移动次数(P<0.01)上升,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海马神经元增加(P<0.01),Bax蛋白降低(P<0.01)、Bcl-2蛋白和Bcl-2/Bax升高(P<0.01),Shh(P<0.05)以及Gli1(P<0.01)蛋白升高;血清BDNF表达增加(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P<0.01)和NE(P<0.01)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电针组比较,电针+环巴胺组大鼠糖水偏爱比(P<0.0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环巴胺组大鼠移动次数下降(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马神经元减少(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i1蛋白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BDNF表达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5-HT(P<0.05)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表达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Meta分析:与西药相比,电针在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的疗效不低于西药;电针治疗的安全性更高。临床试验:电针可有效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的优点。动物实验:电针可升高BDNF,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比率,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和NE,从而改善PSD抑郁症状,其与调控海马区Shh-Gli1信号通路有关。

李星儿[9](2012)在《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是导致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癫痫(epilepsy)等儿童脑病的直接因素。对此类疾病的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何有效改善HIE所致的病理状况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十几年来,针灸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之一的脑瘫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针灸在脑瘫领域展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发现患儿接受针灸治疗的年龄越小,疗效越显着,因此萌生了在新生儿期即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患儿进行针灸治疗的想法。但由于HIE的危险性和严重性、现代医学目前在我国医学系统尤其是新生儿急救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医针灸对该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尚属空白、中医“科学性”受现代医学质疑、针灸作为有创治疗在新生儿领域的安全性等多种原因,决定了目前中医针灸难以进入该领域一展所长。因此,先在动物实验上验证中医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深入探索和揭示针灸治疗HIE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推动针灸治疗进入新生儿HIE领域的进程。靳三针疗法是已故广州中医药大学治疗弱智儿童的首席教授靳瑞教授所创立的学术体系,被誉为“岭南针灸新流派”。靳瑞教授及其带领的靳三针团队,以“靳三针头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病二十余年,疗效肯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将“靳三针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自闭症临床规范化研究”两项成果作为临床适宜疗法向全国推广。目前对“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病的临床观察研究很多,但缺乏对其作用机理的实验基础研究。本论文目的有二:一方面,以“靳三针头穴”为切入点,旨在探索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减少新生神经细胞凋亡有关,并进一步寻求其起效通路,为针灸治疗HIE寻找可靠的实验依据;另一方面,以针刺介入时间为切入点,比较HIBD发生后不同时间开始针刺对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方法文献研究本部分回顾了现代医学对新生儿HIE的认识和治疗进展、古代中医对新生儿HIE认识和现代中医治疗进展、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进展等三大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新生儿HIE的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实验研究本部分共包括六个实验项目。实验一采用延迟5min剖宫产术模拟宫内窘迫制造HIBD新生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自然分娩的新生大鼠)和假手术组(正常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大鼠)作为对照组。根据新生大鼠出生时神经行为学表现、脑组织HE染色鉴定造模成功。将实验一中获得的各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每组再根据处死观察的时间分为21d、28d、35d、42d、49d亚组,每组雌雄各半,饲养到第14天时,用苦味酸标记后,进入后续实验。实验二观察各组新生大鼠14~49天的体重变化,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实验三~六研究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缺血灶中的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其中:实验三采用Tunel法检测大脑皮质中凋亡的神经细胞数量;实验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BrdU.Nestin蛋白的表达,来反映大脑皮质中新生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增殖状况;实验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中抗凋亡基因14-3-3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研究1、建立模型1)新生大鼠死亡率:出生21天时各组死亡率为正常组5.13%(4/78),假手术组6.82%(3/44),模型组14.66%(28/191),卡方检验p=0.049。2)新生大鼠出生时表现:正常组甫出生即全身呈现较深的粉红色,在雌鼠的舔舐下可扭动身体、挥舞四肢、发出叫声,并可迅速吃乳。假手术组和造模组甫从子宫中取出时,均全身青紫或苍白,四肢伸展,没有呼吸,心跳过速,对触觉刺激无反应。3)新生大鼠出生第2天翻正反射:最短翻正时间假手术组<正常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次翻正中的成功次数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悬吊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均短于正常组(P<0.01)和假手术组(P<0.01)。5)新生大鼠出生第14天斜坡试验: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完成试验的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完成试验的时间长于正常组(P<0.01),而和假手术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正常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27只,成功25只(92.6%),不成功2只(7.4%);假手术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15只,成功13只(86.7%),不成功2只(13.3%);造模组参加斜坡试验的新生大鼠84只,成功55只(65.5%),不成功29只(34.5%)。卡方检验P<0.01,可以认为斜坡试验成功与否的结果与组别有关。6)脑组织HE染色:正常组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分布由表及里可见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神经元的6层结构完整。神经元圆形或锥形,细胞质内见嗜碱性均匀分布的尼氏体,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核膜明显。在一片正常细胞中间或出现个别固缩细胞。假手术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6层结构基本完整,局灶区域可见3层(外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胞浆红染,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模型组大脑皮质的3层和5层(外锥体细胞层和内锥体细胞层)锥体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缩小,变成三角形,胞浆呈均匀的嗜伊红染色,胞核浓缩深染,结构消失。部分海马椎体细胞层细胞亦见上述变化。2、针刺对体重的影响:新生大鼠14-49天体重:35天龄前,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正常组或假手术组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天龄后,各组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针刺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针刺1组凋亡细胞个数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35-49天龄时均少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凋亡细胞个数少于针刺1组(P<0.05)。4、针刺对Caspase-3的影响:针刺1组Caspase-3的表达21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35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42和49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针刺对BrdU的影响:针刺1组BrdU的表达21-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BrdU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天龄时低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1组和针刺2组BrdU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针刺对Nestin的影响:针刺1组Nestin的表达21和35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35-42天龄时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35天龄时,针刺2组Nestin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7、针刺对14-3-3的影响:针刺1组14-3-3的表达21天龄时高于模型组(P<0.01),28天和35天龄时,表达急剧降低,和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2组14-3-3的表达35天龄时低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1),42天和49天龄时,表达略有上升,而模型组和正常组在此阶段的大脑皮质中已经没有表达。35天龄时,针刺2组14-3-3的表达低于针刺1组(P<0.01)。结论文献研究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中西医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仍以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为主,高压氧、亚低温、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仍以动物实验研究为主,未大规模应用于临床。2、古代中医对该病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古人已经发展出一套处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类似症状的辨证论治方案。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古代中医治疗该病的方法进行过系统总结,也未与现代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成功对接。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广大中医研究者去挖掘和应用。3、现代中医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领域以数种单一中药提取物制剂为主,临床应用也未体现中医的辨证论证精神。针灸推拿对该病的治疗集中于其神经后遗症——脑性瘫痪上,真正在新生儿期介入治疗的临床报道非常少。实验研究1、延迟5min剖宫产术在短期内可以制备大量长期存活的HIBD新生大鼠,高度模拟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病机制,且操作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造模方法。该方法可造成相对温和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出生后21-49天存在神经细胞“延迟凋亡”现象,是研究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理想模型。2、获得正常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和细胞凋亡的生理规律:(1)正常新生大鼠21-42天龄时大脑皮质的神经干细胞持续存在,42-49天年龄段突然下降,表明42-49天年龄段,新生大鼠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熟。(2)正常新生大鼠42天龄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出现凋亡高峰,随后逐渐下降。42天以前,大脑皮质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Caspase-3促凋亡作用的因素,抑制神经细胞过度凋亡,14-3-3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42天以后,14-3-3表达消失,大量神经细胞进入凋亡程序,但Caspase-3可能与此无关。3、获得模型组新生大鼠细胞凋亡相关的病理规律:(1)该模型42天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开始大量凋亡,新生神经干细胞减少,同时伴随异常的细胞增殖,这些增殖的细胞很可能不是正常成熟的神经元,而是修复损伤的其他神经细胞。(2)42-49天年龄段,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出现“延迟凋亡”的现象,与Caspase-3的表达存在因果关系。4、获得针刺对观察指标的作用规律:(1)针刺具有抑制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细胞凋亡和BrdU的表达、提高大脑皮质中Nestin和14-3-3表达水平的作用。其中,针刺2组的上述作用均优于针刺1组。(2)针刺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针刺提高14-3-3的表达水平有关,并通过抑制凋亡,间接抑制了BrdU的表达,另一方面,针刺具有促进Nestin在大脑皮质中表达的作用,能提高损伤区的新生神经干细胞水平,从而修复受损组织。(3)针刺对Caspase-3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针刺抑制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很可能不是通过Caspase-3途径来实现的。5、针刺介入时间研究对临床应用的启示:(1)决定针刺介入时间的关键,不一定在于越早越好。最佳的针刺介入时机,应取决于受针刺影响的靶蛋白,以及该蛋白在HIBD模型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表达发生转折的年龄段。(2)针刺影响靶蛋白表达的维持时间偏短,提示机体对针刺具有耐受性。因此找准关键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定时更换穴位进行刺激,可能有利于减少机体对该穴位的耐受性,提高针刺治疗敏感度。

高镇涛(koo chun to)[10](2019)在《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临床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2.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的频数及规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7项研究各项偏倚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随机序列的产生中,有16个研究(占28.07%)分别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投币法、抽签法,评定为“低风险”,其中有2个研究(占3.51%)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法,评定为“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中,录入文献均无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3个研究(占5.26%)提及盲法,但无详细叙述,其他研究都没有对实施者进行盲法,包括纳入患者,也没有使用测量人员盲法,评估“高风险”的实施和测量偏倚;只有1项(1.75%)纳入研究报告失踪或排除情况,失踪人数<20%,被评为“低风险”,其他研究未提及,因此无法作出判断;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如提早终止研究、特别的试验设计、欺骗行为等,评定为“风险未知”。总结以上,本研究纳入57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57个研究结局共5347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84,I2=0%),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总有效率[OR=4.61,95%CI(3.86,5.51,P<0.00001)]。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30个研究结局共2591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可接受(P=0.62,I2=0%),总有效率[OR=4.37,95%CI(3.43,5.57,P<0.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5个研究结局共2510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总有效率[OR=4.43,95%CI(3.38,5.82,P<0.0000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个研究结局共220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尚可接受(P<0.18,I2=44%),总有效率[OR=4.35,95%CI(1.97,9.61,P=0.0003)]。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7个研究结局共66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71,I2=0%),总有效率[OR=2.13,95%CI(1.52,2.98,P<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14个研究结局共138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65,I2=0%),总有效率[OR=3.12,95%CI(2.45,3.96,P<O.00001)]。2.中医证候分布:前4位频数高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44频次)、肾虚(22频次)、肾阳虚(16频次)、肾阴虚(8频次),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基本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在本文研究所得文献的261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方药中,共涉及药物有192种,总使用频次为3638味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的药物有138种,共出现358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51%;使用频次少于2的药物有54种,出现5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49%。出现25味次以上(包含25味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在文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仙灵脾、香附、续断、党参、女贞子、白术、柴胡、茯苓、墨旱莲、川芎、杜仲、丹参、黄芪、巴戟天、桑寄生、赤芍、甘草、肉苁蓉、牡丹皮、阿胶、紫石英、覆盆子、何首乌、紫河车、仙茅、泽兰、炙甘草、郁金、益母草、五灵脂。药物种类分析:所研究的文献中记述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192味中药,分别属于19个药物种类。分类规范,参照《中药学》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入选研究的文献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类别排名前7,频数高的类别是:补虚药(22.63%):常用的补气药有山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等,常用的补阳药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仙茅、鹿角霜等,常用的补阴药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麦冬、桑葚、黄精等。清热药(11.58%):常用的清热药有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黄芩、山栀子、黄柏等。止血药(11.58%):常用的止血药有五灵脂、艾叶、蒲黄、三七、仙鹤草、茜草根、炮姜、艾叶炭、苎麻根等。活血化瘀药(11.03%):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丹参、泽兰、郁金、益母草、红花、桃仁、川牛膝、牛膝、鸡血藤、延胡索等。理气药(7.37%):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木香、乌药、橘叶、川楝子等。解表药(5.79%):常用的解表药有柴胡、桂枝、升麻、荆芥、薄荷、紫苏梗、葛根等。安神药(5.26%):常用的安神药有紫石英、合欢皮、龙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前7种药物类别中占全部的累计比列高达75.26%。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利用SPSS 25.0软件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药物出现频数大于18次的48种药物建立数据库,共得出5个聚类方:C1方:鹿茸(鹿角片、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墨旱莲、仙灵脾、巴戟天、续断、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紫河车、五味子;C2方:山药、党参、黄芪、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茯苓;C3方:补骨脂、陈皮、泽兰、白术、五灵脂、白芍、仙茅、肉桂、紫石英、红花、当归、川芎;C4方:生地黄、龟板、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C5方:何首乌、桃仁、香附、桑寄生、枸杞子、阿胶、女贞子。结论:1.Meta 分析:(1)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皆优于西药治疗。(2)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3)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近20年的文献提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中医证候分布、病机治法与用药规律:(1)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2)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导,并兼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安神药。(4)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聚类出的5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的黄体功能不全:肝肾亏虚证,脾肾气虚证,肾虚、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证,肾虚血瘀证。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孕期干预建立肾阳虚体质模型的理论研究
    1 “肾阳虚”的理论内涵是肾阳虚体质模型建立的前提
        1.1 “虚”“寒”是肾阳虚的关键内涵
        1.2 肾阳虚是当前多种重大慢性疾病发病与传变的病理基础
        1.3 “肾在志为恐”导致恐伤肾的理论依据
        1.4 肾阳虚证是肾阳虚体质进一步发展,可用于指导体质造模
    2 基于先天禀赋采取老龄大鼠为亲本并采用孕期干预是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的关键
        2.1 父母体质状态是子代先天禀赋之源
        2.2 孕期干预影响子代先天禀赋的研究源远流长
        2.3 肾藏精不足是老龄群体的普遍体质状态
        2.4 孕期干预以塑造子代表型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运用
    3 以线粒体为核心的下丘脑-棕色脂肪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是评估本模型的重要方面
        3.1 富含线粒体并通过脂肪产能来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是棕色脂肪的重要生理特点
        3.2 PGC-1a/AMPK-a2/UCP-1 是棕色脂肪调控产热的重要机制
        3.3 NPY/NPY1R和POMC/MC4R是下丘脑调控棕色脂肪产热的上游机制
        3.4 线粒体自噬对维持线粒体自身健康状态至关重要:裂变与融合
    4 定向挑选并不断固化肾阳虚表型的品种选育技术是本模型长期研究的理论依据
    5 科学假说——“基于先天禀赋的孕期干预与肾阳虚性状定向选育能构建肾阳虚体质模型,并表现为产能代谢机制紊乱”
第二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
    1 亲本阳虚体质大鼠筛选及评价
        1.1 冷热板示差法亲本阳虚体质大鼠
        1.2 对亲本阳虚体质大鼠作体貌性状评价
    2 肾阳虚体质大鼠造模
        2.1 恐伤肾(猫吓鼠)造模
        2.2 低温(寒冷环境)造模
        2.3 苦寒(盐制黄柏水灌胃法)造模
    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饲养及阳虚体质再筛选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5.1 出生体重是衡量个体先天禀赋的重要指征
        5.2 低出生体重与新生儿发育在病理上的联系是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热点
        5.3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呈现低出生体重可作为评价本模型的重要指标
        5.4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在40℃温控板停留率呈上升趋势初步论证模型构建成功
第三章 孕期干预造模的母子两代能量代谢差异性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第四章 孕期干预造模对子代雌雄鼠肾阳虚程度的差异性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第五章 子代肾阳虚体质大鼠与正常大鼠能量代谢差异研究
    1 样本采集与脊间棕色脂肪指数测量
    2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能量代谢比较
        2.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ATP含量检测实验
        2.2 电镜扫描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微观结构状态的评价
        2.3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产能相关酶学系统的评价
    3 下丘脑与棕色脂肪基因表达对线粒体产能调控机制研究
        3.1 RT-PCR法对棕色脂肪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3.2 RT-PCR法对下丘脑调控产能代谢基因表达量的研究
    4 外周棕色脂肪线粒体自稳态调控能力比较
        4.1 Elisa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i NOS含量检测实验
        4.2 WB法对外周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自噬水平相关蛋白的检测
    5 讨论
        5.1 实验结果总结
        5.2 实验结果讨论
结语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肾阳虚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大鼠肾阳虚体质评价量表
附件二:能量代谢调控相关基因溶解曲线图和扩增曲线图: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医家小传
    1 家庭陶冶,耳濡目染
    2 弃文从军,初入医门
    3 勤求古训,精研经典
    4 师古不泥,衷中参西
    5 创办学会,加强交流
    6 银针度人,桃李众多
第二章 周志杰主任的学术思想渊源
    1 家学渊源
    2 古训渊源
第三章 “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理论渊源
    1 中医对痉挛型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古代医家治疗“五迟”、“五软”的临床经验
    3 现代医家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经验
    4 周老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经验
第四章 周志杰主任“整体调治”学术思想
    1 注重整体,阴阳并调
    2 重问诊,识三因,辩病源
    3 注重食疗,强调针、药、食并重
    4 重视经络辨证,强调熟识穴性和药性
第五章 周志杰主任的“四针疗法”
    1 形神兼调,善用“脏四针”调五脏
    2 注重“四海”理论,各以“四针”调虚实
第六章 周志杰主任临床针法特点
    1 飞针速刺,强调“气至病所”
    2 崇尚指针,强调指力为先
    3 善用芒针,一针多穴祛痼疾
    4 崇尚任督,针、灸、点穴并用
第七章 周志杰主任的临床经验总结
    1 周志杰主任“整体调治”临床经验
    2 周志杰主任应用“四针疗法”临床经验
第八章 独立门诊时运用周老临床经验治疗小儿疾病的体会
    1 小儿遗尿症
    2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3 多发性抽动症
    4 “形神兼调”在针刺小儿疾病中的体会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文献综述
    1 针灸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现状
        参考文献
    2 现代医学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现状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脑、腹四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评估方法
    5 统计学方法及步骤
    6 研究结果
    7 分析与讨论
    8 安全性评价
    9 结果
    10 结论
    11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讨论
    一、小儿脑瘫概述
    二、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理论依据
    三、CP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四、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1.头针疗法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CatWalk XT步态分析系统的应用前景
        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运动功能障碍分析
    五、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fMRI影响
        1.fMRI应用及研究进展
        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幼鼠的ALFF分析
    六、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调控
    七、相关蛋白表达对ALFF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综合分析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4)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1.1 概念及命名
        1.1.2 流行病学特点
        1.1.3 生理病理研究
        1.1.4 病因
        1.1.5 诊断方法
        1.1.6 治疗
        1.1.7 预防
    1.2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1.2.1 中医学概念
        1.2.2 偏瘫病因病机
        1.2.3 中风偏瘫临床分型
        1.2.4 中药治疗
        1.2.5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认识
        1.2.6 针炙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1.2.7 外治疗法
        1.2.8 针灸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1.3 试验病例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随机分组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规范化及盲法评价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记录方法
        2.2.7 受试者权益保护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四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对比
        2.3.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2.3.4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2.3.5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Brunnstrom分级对比
        2.3.6 四组患 者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评分对比
        2.3.7 四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评价
        2.3.8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本次研究分析
    3.2 中风偏瘫的病机与治则
    3.3 扎跳法起效机理探讨
    3.4 神阙隔物灸法起效机理探讨
    3.5 安全性分析
    3.6 创新性
    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针灸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祖国传统医学对DOR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对DOR病因的认识
        1.2.2 对DOR病机的认识
        1.2.3 对DOR证型的研究
        1.3 对DOR治疗的研究
        1.3.1 针刺治疗
        1.3.2 针灸联合治疗
        1.3.3 电针治疗
        1.3.4 穴位埋线
        1.3.5 中药治疗
        1.3.6 综合治疗
    2 西医对DOR的认识
        2.1 对DOR病因病机的研究
        2.1.1 年龄因素
        2.1.2 遗传因素
        2.1.3 免疫因素
        2.1.4 医源性因素
        2.1.5 心理因素
        2.1.6 其他因素
        2.2 对DOR的相关性研究
        2.2.1 DOR与 AMH的关系
        2.2.2 DOR与 AFC的关系
        2.2.3 DOR与卵巢体积的关系
        2.2.4 DOR与卵巢血流灌注的关系
        2.2.5 DOR与血清性激素的关系
        2.2.6 DOR与抑制素(Inhibin,INH)的关系
        2.3 西医治疗DOR的研究概况
        2.3.1 激素替代治疗
        2.3.2 诱发排卵治疗
        2.3.3 免疫治疗
        2.3.4 其他治疗
    3 针灸治疗DOR的临床机制研究
        3.1 对AMH的影响
        3.2 改善卵巢内环境
        3.3 对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3.4 调节HPO功能
        3.5 影响免疫调控系统
        3.6 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中止实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3.1 实验室指标
        2.3.2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
        2.3.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2.3.4 安全性观测
        2.3.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血清AMH水平比较
        3.2 两组患者AFC比较
        3.3 两组患者OV大小比较
        3.4 两组患者卵巢血流灌注
        3.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针刺选穴的依据
        1.2 灸法及选穴的依据
        1.3 DOR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1.4 AMH、AFC、OV、卵巢血流灌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MH水平、AFC、OV大小分析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卵巢血流灌注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测指标
    5 疗效观察
    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观测指标
    3 临床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小儿脑瘫病因
    2 脑瘫的病理机制
    3 对脑瘫发病率的认识
    4 脑瘫的临床分型
    5 脑瘫的康复评定
    6 脑瘫的并发损害
    7 脑瘫的治疗现状
    8 水针治疗脑瘫的作用机理
    9 康复治疗的选择
    10 观测指标的选择与可靠性分析
    11 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
    12 安全性评价
    1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般资料
附录二 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7)头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

(8)卒中后抑郁症的电针临床效应及基于Shh-Gli1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Meta分析:电针对照西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研究特征
        2.3 质量评价
        2.4 结果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电针治疗PSD的现状
        3.2 有效性
        3.3 安全性
        3.4 局限性
        3.5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电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分析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HAMD评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3.4 NIHSS评分比较
        3.5 疗效评定
        3.6 不良事件记录
    4 分析与讨论
        4.1 PSD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治疗
        4.2 电针可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症状
        4.3 电针可改善PSD患者的神经功能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电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基于Shh-Gli1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抑郁行为学
        2.2 脑组织海马区尼氏体染色
        2.3 Bcl-2/Bax
        2.4 BDNF
        2.5 Shh-Gli1 信号通路活动度
        2.6 5 -HT,NE
    3 分析与讨论
        3.1 PSD的可能发病机制
        3.2 电针可改变PSD大鼠的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3.3 电针改善PSD与 Shh-Gli1 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3.4 电针可升高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来改善PSD大鼠的抑郁行为
        3.5 展望
创新点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发表论文全文
    附录3 :发表论文摘要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汇总

(9)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宫内窘迫
        1.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
        1.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1.2.1 古代中医对HIE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对HIE的治疗现状
        1.2.3 中医在新生儿HIE领域的现状和展望
    1.3 神经干细胞凋亡基因研究进展
        1.3.1 神经干细胞
        1.3.2 细胞凋亡
        1.3.3 小结
第2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宫内HIBD新生大鼠出生14天内行为学和脑组织HE染色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实验二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体重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3 实验三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4 实验四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CASPASE-3的影响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
        2.4.3 讨论
    2.5 实验五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新生神经细胞的影响
        2.5.1 材料与方法
        2.5.2 结果
        2.5.3 讨论
    2.6 实验六 针刺对HIBD新生大鼠14-3-3的影响
        2.6.1 材料与方法
        2.6.2 结果
        2.6.3 讨论
第3章 实验间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3.1 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3.1.1 直观认识
        3.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 针刺1组和针刺2组效果比较
        3.2.1 两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比较
        3.2.2 原因分析
    3.3 存在问题与展望
        3.3.1 新生大鼠14天前标记困难使体重观察不连续
        3.3.2 BrdU标记的增殖细胞种类不明
        3.3.3 假手术组设置多余
        3.3.4 针刺组参数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HE染色
附录二 凋亡细胞
附录三 CASPASE-3阳性细胞
附录四 BRDU阳性细胞
附录五 NESTIN阳性细胞
附录六 14-3-3阳性细胞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中英文对照与缩略词表
致谢

(10)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1.2 黄体功能不全在中医学范畴的认识
    1.3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评价结果
    2.6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的来源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数据的规范化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meta分析
    4.2 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及用药的分析与讨论
    4.3 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先天禀赋的肾阳虚体质大鼠模型构建与能量代谢调控机制研究[D]. 史年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任国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D]. 赫梓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扎跳法结合神阙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 卢万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针灸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临床研究[D]. 梁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恩耀. 郑州大学, 2015(01)
  • [7]头针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 郝贵峰. 山东大学, 2019(03)
  • [8]卒中后抑郁症的电针临床效应及基于Shh-Gli1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 蔡娲.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针刺对宫内窘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新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李星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高镇涛(koo chun to).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发育不全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