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蓬博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贝类

西藏拉萨蓬博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贝类

一、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论文文献综述)

苟宗海[1](1985)在《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文中认为一、前言西藏拉萨以北的彭波及林周农场一带,出露了厚达两千米以上的白垩纪地层。这套白垩系可明显地分为:下部滨海沼泽相的含煤地层(林布宗组、楚木龙组),中部砂页岩夹泥灰岩、有孔虫灰岩的海相地层(塔克拉组),上部碎屑岩夹火山岩的红色及杂色岩层(设兴组)。笔者于此区测制剖面,在彭波农场九队程巴(Pb—c)、二队表新村(Pb—b)、以

苟宗海[2](1983)在《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文中研究表明一、前言西藏拉萨以北的彭波及林周农场一带,出露了厚达两千米以上的白垩纪地层。这套白垩系可明显地分为:下部滨海沼泽相的含煤地层(林布宗组、楚木龙组),中部砂页岩夹泥灰岩、有孔虫灰岩的海相地层(塔克拉组),上部碎屑岩夹火山岩的红色及杂色岩层(设兴组)。笔者于此区测制剖面,在彭波农场九队程巴(Pb—c)、二队表新村(Pb—b)、以

苟宗海[3](1986)在《西藏白垩纪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次详细论述了西藏白垩纪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地理分布、共生生物关系。并根据双壳类的特点划分出喜马拉雅,冈念,羌塘-三江三个区。提出了西藏白垩纪明显的三分性以及双壳类繁盛于白垩纪中期、晚期的结论。

苟宗海[4](1990)在《西藏中部白垩纪一些新的双壳类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描述了西藏中部革吉、改则和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类化石4新种和1未定种[Laevitrigvtia (Malagasitrigonia)gegyauensis,Pseudolimea minima,Lucina grandiformisa,Crasatella(s.l.)camartum,Neithea(N.)sp.],并刊出一些其他双壳类图版。这对了解该区动物群面貌和地质时代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宗海[5](1995)在《西藏措勤地区早日垩世双壳类新材料》文中研究指明简述措勤地区双壳类的地层分布及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20属20种,其中有6新种。非海相双壳类(Isodomella,Costocyrena)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文世宣[6](1997)在《双壳类生物地理变迁与印度次大陆的向北漂移》文中研究说明印度次大陆是大致在中生代后期至早第三纪早期从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向北漂移,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拼合在一起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分界线,那里曾经消逝了一个隔开南、北大陆的大洋,即特提斯洋。这是地质学家们几乎一致的共识。但是,印度次大陆究竟何时开始向北漂移的?经过了怎样一个漂移的过程? 研究者们则有不同的认识。

石和,陶晓风,胡新伟,马润则,刘登忠,周家云[7](2002)在《西藏达雄群的化石新资料和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达雄群中新发现的双壳Ludbrookiadaxungensis,L.daxungensis,Rasatrixcf.suzulii,Arcticasubextensa及腹足Biplicaobliqu等化石,具早白垩世动物群组合面貌,表明该群的沉积时代大致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阿尔布期(Hauterivian-Albrian),而不是前人划归的中—晚侏罗世,与区内的早白垩世则弄群上部相当。

张维忠,陈寿铭,曲洪晔,赵淼[8](2008)在《西藏北部申扎地区的海相白垩系》文中研究说明在藏北申扎地区塔尔玛-新吉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北缘发现一套厚1 000 m灰岩夹碎屑岩岩段。岩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南部两侧均被断层所切割,未见顶底。其内含较丰富的早白垩世海相动物化石,在这个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确定了1∶25万申扎县幅内及周边地区有早白垩世的海相地层的存在,为研究班戈—怒江缝合带和雅江缝合带构造格局提供了新材料。

芶宗海[9](1985)在《西藏地区的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是一类等壳至很不等壳、形状多变异、同心装饰为主、具规则的韧带窝、多无铰齿的海相生物化石。它始现于早二叠世,繁盛于侏罗和白垩纪,可能绝灭于晚白垩世。据目前所知,该科化石大约有16属、11亚属,其中以Inoceramus的亚属居多。该科化石在我国除广东有发现外,主要分布在西藏。

苟宗海[10](1992)在《西藏噶大克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双壳类化石组合》文中提出文章较详细地研究了西藏噶大克地区三叠、侏罗、白垩纪地层及其双壳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和组合特征。

二、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8)西藏北部申扎地区的海相白垩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白垩系概况
2 剖面叙述
3 时代讨论

(10)西藏噶大克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双壳类化石组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叠纪地层及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
    1.1 早三叠世
    1.2 中三叠世
    1.3 晚三叠世
2 侏罗纪地层及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
    2.1 早侏罗世
    2.2 中侏罗世
    2.3 晚侏罗世
3 白垩纪地层及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
    3.1 早白垩世
    3.2 中白垩世
    3.3 晚白垩世

四、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J]. 苟宗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2)
  • [2]西藏拉萨彭波农场地区白垩纪的双壳类动物群[A]. 苟宗海.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7)——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二), 1983
  • [3]西藏白垩纪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J]. 苟宗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6(02)
  • [4]西藏中部白垩纪一些新的双壳类化石[J]. 苟宗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0(01)
  • [5]西藏措勤地区早日垩世双壳类新材料[J]. 宗海. 古生物学报, 1995(01)
  • [6]双壳类生物地理变迁与印度次大陆的向北漂移[A]. 文世宣.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暨张玺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 1997
  • [7]西藏达雄群的化石新资料和再认识[J]. 石和,陶晓风,胡新伟,马润则,刘登忠,周家云. 地质通报, 2002(11)
  • [8]西藏北部申扎地区的海相白垩系[J]. 张维忠,陈寿铭,曲洪晔,赵淼. 吉林地质, 2008(02)
  • [9]西藏地区的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J]. 芶宗海. 古生物学报, 1985(05)
  • [10]西藏噶大克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双壳类化石组合[J]. 苟宗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2(02)

标签:;  ;  ;  ;  ;  

西藏拉萨蓬博农场地区白垩纪双壳贝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