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下结合编绘市、县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颜全己[1](2021)在《论邹汉勋对地方志舆图绘制的继承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邹汉勋参编或总修的4部名志所记载的区域,明清时多属于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所绘制的舆图展示了当时民族地区的状况,为研究当时的地名和山川风貌、民俗人情提供了考察依据;贯穿于其中的舆图绘制原则,是了解明清时舆图绘制继承发展的资料。邹氏将传统舆图"制图六体""计里画方""四至八到""古墨今朱"等绘图原则,同实地测量、多色成图、创造标识符号等方法结合起来绘制新图,其中包含了西方地图的理念,可谓近代舆地学的创新性发展。
韩天[2](2021)在《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文中研究说明
石磊[3](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胡佳澜[4](2019)在《海洋经济地图集编制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提出专题地图集的编制与设计是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期间要运用地图集设计基本理论、地图数据库应用方法、专题底图设计与编制方法、普通地图编制方法等基础理论方法。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整体概况、海洋经济现状、未来规划发展的特点、《河北省海洋经济地图集》的特点及要求,研究了地图集总体设计方法在设计中的灵活运用,设计了符合河北省省情,能够充分展现河北省海洋经济特点的内容结构。在分析各种专题地图数据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海洋经济特点,提出了专题要素数据分类、分级方案并在编制中实现。在分析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图幅开本和比例尺要求,结合河北省特点,设计了综合取舍方案,并在专题地图编制中运用。在分析已经出版的专题地图的优缺点基础上,结合河北省自身优势与特点,进行了设计更新改进。在分析不同数据结构特点、表现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后期使用的需要,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图形表格,既使地图集丰富美观,又承载了丰富的内容信息。利用成图数据建立了《河北省海洋经济地图集》数据库,为今后地图数据更新、成果充分利用以及电子版等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以上分析研究过程,遵循专题地图集编制的科学依据及基本原则要求,利用地图数据库、多种制图软件,结合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进行《河北省海洋经济地图集》的编制实践,运用影像资料结合矢量地图的表达方式,更直观地体现河北省沿海地区实地情况,运用统计方法对专题数据进行处理,参考认知学的理论,对数据指标在地图上的表示方法进行了创新,形成表达数据清楚、准确、特征突出而直观易懂的特点。通过专题地图集设计编制实践,完成的地图集数据符合地图内部使用资料要求,为《河北省海洋经济地图集》的生产提供了保障,为基于该套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河北省海洋经济数据库提供了数据支持,为省级专题地图集的编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周福[5](2019)在《四川宜宾、泸州地区晚清民国飞地研究》文中提出飞地又称嵌地、扣地、瓯脱地,通常是指某地地面脱离所隶属行政区域主体飞入其他行政区划内,对于所属行政区而言称其为“外飞地”,对于所处行政区而言为“内飞地”。这一特殊的行政区划现象在我国起源于战国时期,历朝历代均有分布,当代仍然存在“飞地”现象,明清以来因飞地广泛分布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而受到统治者及政府重视。四川南部宜宾、泸州两市所辖地区明清以来便有大量飞地产生,分布于两市境内各县,尤其在两市交界地带广泛分布,面积不一,星罗棋布。至近代以来飞地存在对于地方而言,在政治方面,常因距离所致政府管理缺失,增加管理成本;在治安方面,成为盗匪横行、罪犯聚集之地;经济方面,飞地阻碍区域协同发展,影响民众生活成本;文化方面,飞地导致民众文化认同与归属错位。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飞地研究以县级以上高层政区或就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作选角度大多只是讨论“飞地”的某一方面,缺乏对于基层政区特别是县级及以下政区的具体分布情况、治理情形和经验教训等微观研究和全方位分析。本文以历史地理视域下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地理志、地方志以及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取四川宜宾、泸州地区为空间断面,以晚清民国为时间断面,通过中央政府及地方县政府的往来文书以及地图对此地区飞地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力求全面反映飞地从产生至治理或遗留的全过程,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以鉴当下。本文主要探讨四川宜宾、泸州两市的“飞地”的基本分布情况和特征。按照时间顺序将“飞地”分布分为晚清、民国两个时间阶段分别叙述。在空间分布上,飞地主要在珙县、长宁、叙永、江安、纳溪、古宋等县。这些地区分布的基本特征主要为数量多、分散分布、县界之间的飞入飞出情况多等。紧接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探析近现代以来宜宾、泸州地区“飞地”的产生原因。其主要原因包括:历史上卫所制度的废除与“改土归流”的演进;犬牙交错的政区划分原因;土地私有制中特殊的土地和户籍赋税制度;特殊的地理形势等。再之探讨四川宜宾、泸州地区“飞地”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为节点分析“飞地”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四个方面。最后探讨民国时期四川宜宾、泸州地区“飞地”的治理。其中包括为何选择民国时期作为重点探讨的缘由,民国时期飞地治理的缘由、原则以及对治理过程进行简述。并在结语里探讨历史时期“飞地”的存在与人文社会、自然地理的关系。
乔欣[6](2019)在《清末五种舆图与“清史地图集”陕西图之编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舆图既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对于编绘地图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其中包含的地理要素信息与空间位置格局,有助于推进某一时间断面内历史地理学的"复原"工作。清末关于陕西的五种舆图,对于"清史地图集"陕西草图的编绘,从编绘理路、整体框架和边界、点线面等地物着录均有着重要价值。由此从实践出发,抛砖引玉,希望学界进一步研究历史地图编绘理论,促进学科发展进步。
周里玲[7](2018)在《图绘江西 ——明清传世地图中的江西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明清传世地图中的江西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搜罗明清存世的中外地图,分析其中江西部分的特征,考察绘图者的绘制背景,探讨江西在不同的视角下的形象流变。本文除绪论与结论以外,主体内容共三章。第二章探讨全国总图中的江西形象。该章主要选取了《大明一统志》中的《江西地理之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江西分图》以及嘉庆《大清一统天下全图》作为主体分析对象,辅以同时期各类地图进行对比。全国总图多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示意性画法进行绘制,目的是宣扬大一统政治秩序,其中对江西等“地方”的描绘是为了强化这种王朝秩序。第三章探讨外文地图的江西形象。主要分析日本《大明地图》、意大利卫匡国《中国新地图志》以及18世纪欧洲中国地图中的江西形象。明清东亚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其中对中国和江西的认识也深受中国东传地图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欧洲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出于贸易和传教的需要,编绘出版了大量的中国地图,其中对中国和江西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逐渐精确的过程。总体而言,这类地图由第三方绘制,其选择性十分明显,中国和江西在其中呈现为“他者”的形象。第四章探讨全省地图集中的江西形象。主要考察万历《江西全省图说》、康熙《江西十三府道里图》以及同治《江西全省舆图》三部地图集。全省地图集的编绘由政府主导,侧重于官方统治空间的描述,有时还是地方行政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这类地图对地方地理信息的登载尽管或详或略,但都围绕着江西进行编绘,不仅力图呈现大一统政治秩序在“地方”的展开,也为地方性知识的表达留出很大的空间,体现了王朝价值与“地方性”的并存。本文的研究表明,舆图是一个基于客观事物由绘制者进行再加工而成的特殊文本。通过对于舆图的色彩、构图、位置、形状与绘制方式的选择,绘制者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融于所绘地图之中。即便地图绘制技术在不断发展,江西的地理形象仍然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邓发晖[8](2018)在《《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研究 ——兼论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测绘(1903~1945)》文中认为《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系日本出版刊行的中国大陆地图集成资料,是一套极具史料价值的近代中国大陆地图。本文的研究,以清末民国军事测绘机构与地图测绘、近代日本测绘机构与对华测量以及日版《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清末民国军事测绘机构、地图测绘与近代日本测绘机构、对华测量的相关研究分析,为地图集成的研究提供背景性分析,并结合近代中日双方在华地图测绘的相关史料记述,尝试解读地图集成的图幅来源,以便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地图集成资料。文章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清末民国前后军事测绘机构、地图绘制有关内容的研究分析。笔者主要依据测绘史及各省测绘志资料,对清末民国军事测绘机构发展流变以及地图绘制成果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尤其是清末民国各地方的1:50000比例尺地图成果。第二部分,是对于近代日本测绘机构、对华测量有关内容的研究分析。笔者主要以近代日本外邦测量的相关日文文献为主,对日本明治初期测绘机构的设置发展、大本营陆地测量部的发展沿革展开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近代日本在华测量史实进行梳理。第三部分,是对地图文献的解读以及地图源流的研究分析。笔者在中日双方有关测绘地图、测绘机构进行研究分析之后,以此为地图集成图幅源流探究的基础,并结合自建综合索引信息库和已有的第三方地图史料文献,对《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进行多方位的地图源流分析。对图幅源流的探究分析,笔者不仅采用第三方地图史料对比的研究方法,还通过地图集成综合索引信息库的建构,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可行性量化分析,旨在更好的探究图幅源流。
罗星[9](2017)在《罗明坚《中国地图集》研究》文中指出16-17世纪之交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 Ruggieri,1543-1607)编绘了《中国地图集》,这是西方人首次采用拉丁文标注中国地名的中国地图集,当时未能出版,以手稿的形式保存在意大利多处档案馆内。直到1993年被后人整理出版,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2013年,澳门文化局组织学者将罗明坚中国地图集译为中文,命名为《大明国图志—罗明坚中国地图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学术价值正在不断地被发掘。本文首先对《中国地图集》中的文字部分进行研究。将其与《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简称《大明官制》)进行比较,考察罗明坚在引用中文材料时做了哪些取舍,探讨罗明坚的文字介绍里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笔者认为,罗明坚重点保留的是有关中国的行政区划、道里远近、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文字介绍中多溢美之词,可以看出他想展示的是一个文明开化、形式完整的中国形象。如此安排的背后,则是出于扩大传教的需要,希冀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其次对罗明坚《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图进行研究,以首幅地图“Tamincvo”(大明国)为代表,研究罗明坚地图绘制的方法及其所参考的中文资料。可以发现,罗明坚的地图也参考了《大明官制》中的地图。对地图集中的分省图做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罗明坚采用了多种方法来绘制地图,既有使用西法绘图,也有临摹中国舆图的方式。总体来说,通过研究这部地图集,能更加了解16-17世纪之交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程度。它是西方人绘制的首部中国地图集,罗明坚《中国地图集》第一次以多图分省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对中国认知的准确性大大超越了前代。在罗明坚的地图集之后,又相继出现耶稣会士卜弥格(Michael Boym)和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绘制过中国地图集,西方人对中国的地理研究不断深入。罗明坚《中国地图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但这些不足都可归结为时代的局限、自然科学的局限、中文材料的局限等等,使得罗明坚不可能超越那个时代,绘制出一部精准的地图集。但就16-17世纪来说,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地图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其学术研究价值。
方晓卉[10](2017)在《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文中指出从各种传世文献、碑刻的记载来看,宋代地图数量丰富、种类多样,但在专门的系统研究方面目前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从两宋相关文献、传世石刻地图入手,对宋代地图做进一步的梳理,尽力呈现地图使用者与绘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宋代地图发展的内驱力。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对选题意义、学术史及文章创新点等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辨析了关于“地图”的一组概念,厘清历史地图和古地图的区别,本文所述宋代地图既包括了宋人所绘的古地图也包括宋代的历史地图。另外,呈现了宋人眼中地图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在两宋时代所谓的地图比今天具备更加广泛地含义。本文认为,学界专门针对宋代地图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宋代地图成就概述。主要分为两大领域的成就,其一,两宋在地图绘制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如“飞鸟图”绘制法、“彩画地图”法及立体地图制作法;其二,两宋时代的绘图实践也成果颇丰,按照其绘制内容主要分为政区地图、军事地图、民事地图、文教地图和览胜地图,并且通过表格分别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宋代地图的应用范畴。本章立足于两宋时代地图的应用领域,分为五类介绍。其一:频繁军政中使用的地图;其二:纷繁民政中使用的地图;其三:皇帝指掌天下所使用的地图;其四:宋儒经解考证所使用的历史地图;其五:文人士大夫山水览胜所使用的“旅游图”。第四部分,宋代地图应用与绘制的互动。本章基于宋代地图的不断发展,论述其内驱力为:宋代地图的使用者和绘制者之间存在一种彼此反馈的互动关系。首先是使用者的信息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包括三类:一是对于地图绘制方法的不满意;二是对地图绘制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对于地图所绘制的内容存在疑问。其次,是地图绘制者对于这些反馈信息所做出的回应,由绘制方法引起的不满,就着手改进绘制方法,沈括的“飞鸟图”之法、“彩画地图”法都是对于原有方法的改进。由二维的纸质或石刻所带来的观感的缺失问题,则着手变更绘制载体,黄裳的“地理木图”和朱熹“胶泥起草”立体地图都试图通过绘图载体的变更,提升用户体验。由绘制内容引发的问题则是着手更正内容,考证或直接实地勘测,均是为更正内容而为的。而正因为这种互动反馈关系的存在,宋代地图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最后是全文的结语,认为宋代地图成就斐然,离不开内外因素的共同促进。从另一方面来说,关于宋代地图的论述,亦可以为宋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增砖添瓦。
二、上下结合编绘市、县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下结合编绘市、县地图(论文提纲范文)
(1)论邹汉勋对地方志舆图绘制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贵州明清时期舆图发展对邹汉勋的启示 |
(一)贵州明代的部分省志府志舆图 |
(二)贵州清代的部分省志府志舆图 |
(三)贵州明清省志府志舆图发展趋向 |
(四)贵州明清舆图绘制对邹汉勋的启示 |
二 邹汉勋参编或纂修4部名志疆里舆图图说 |
(一)《贵阳府志》疆里图说 |
(二)《大定府志》疆里图说 |
(三)《安顺府志》疆里图说 |
(四)《兴义府志》疆里图说 |
三 4部名志在舆图绘制上的继承与创新 |
(一)各书舆图的名目及分布 |
(二)对4部府志舆图绘制的分析 |
(三)邹汉勋舆图绘制成就 |
(四)邹汉勋对西方绘图理念的吸收 |
(四)《安顺府志》与《兴义府志》舆图比较 |
结 语 |
(3)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
(一)时空范围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
一、基层性 |
二、指导性 |
三、实用性 |
四、多样性 |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
结论 |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海洋经济地图集编制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地图集编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内容安排 |
第2章 专题地图集编制的理论基础 |
2.1 专题地图集概述 |
2.1.1 专题地图集的定义与特点 |
2.1.2 专题地图集的类型 |
2.2 专题地图集的设计 |
2.2.1 专题地图集开本及图幅幅面的设计 |
2.2.2 专题地图集内容与目录的设计 |
2.2.3 专题地图集图幅的分幅设计 |
2.2.4 专题地图集比例尺设计 |
2.2.5 专题地图集图幅的编排次序设计 |
2.2.6 专题地图集图幅类型及图幅内容表达设计 |
2.2.7 专题地图集图面配置设计 |
2.2.8 专题地图集地图投影的选择和设计 |
2.2.9 专题地图集图示图例设计 |
2.2.10 专题地图集的整饰设计 |
2.2.11 专题地图集底图内容设计 |
2.3 小结 |
第3章 专题地图集的编制方法 |
3.1 普通地图内容表示方法 |
3.2 专题地图内容表示方法 |
3.2.1 以表示质量特征为主的分类法 |
3.2.2 以表示数量特征为主的分类法 |
3.2.3 以表示全能指标特征为主的分类法 |
3.3 数据类型与数据处理方法 |
3.3.1 数据类型 |
3.3.2 数据源及获取 |
3.3.3 数据分类处理方法 |
3.3.4 数据分级处理方法 |
3.4 遥感制图方法 |
3.4.1 遥感图像的特征 |
3.4.2 遥感制图的理论 |
3.4.3 遥感制图的方法 |
3.5 专题地图集的图形、色彩和注记设计方法 |
3.5.1 图形设计 |
3.5.2 色彩设计 |
3.5.3 注记设计 |
3.6 专题地图集编制中的制图综合 |
3.6.1 制图综合的概念 |
3.6.2 专题地图集制图综合的方法 |
3.6.3 影响专题地图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 |
3.7 小结 |
第4章 《河北省海洋经济地图集》的设计 |
4.1 图集资料来源 |
4.2 图集内容设计 |
4.3 图集内容选取 |
4.3.1 图集内容选取总体原则及要求 |
4.3.2 序图篇内容选取 |
4.3.3 海情现状篇内容选取 |
4.3.4 规划发展篇内容选取 |
4.4 图集表达方式设计 |
4.5 图集符号设计 |
4.6 图集色彩设计 |
4.7 图集的数学基础 |
4.8 图集图例设计 |
4.9 图集图面效果设计 |
4.10 小结 |
第5章 《河北省海洋经济地图集》的图幅编制 |
5.1 图集版式的设计及地理地图的制作 |
5.1.1 版式设计 |
5.1.2 设计制作地理底图 |
5.1.2.1 矢量数据底图制作流程 |
5.1.2.2 影像底图制作流程 |
5.2 经济概况图幅编制 |
5.2.1 编写图幅设计书 |
5.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5.2.3 数据加工成图 |
5.3 围填海规模情况图幅编制 |
5.3.1 编写图幅设计书 |
5.3.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5.3.3 数据加工成图 |
5.4 河北省涉海单位图幅编制 |
5.4.1 编写图幅设计书 |
5.4.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5.4.3 数据加工成图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四川宜宾、泸州地区晚清民国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价值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价值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四川宜宾、泸州地区飞地分布情况 |
第一节 晚清时期宜宾、泸州地区飞地分布情况 |
一、晚清时期宜宾、泸州地区飞地分布情况 |
二、晚清时期宜宾、泸州地区飞地分布特征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宜宾、泸州地区飞地的分布情况 |
一、第六行政督察区各县境内飞地 |
二、第七行政督察区各县境内飞地基本情况 |
第二章 宜宾、泸州地区飞地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
第一节 宜宾、泸州地区飞地存在的原因 |
一、历史因素:明代卫所制度 |
二、民族格局:民汉杂居与“土流”留传 |
三、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下“地随人走”的土地管理政策 |
四、行政因素:犬牙交错原则及行政管理疏漏 |
五、自然因素: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 |
第二节 宜宾、泸州地区飞地的影响 |
一、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
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
四、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宜宾、泸州地区的飞地治理 |
一、治理缘起 |
二、飞地治理概况 |
(一)江安县飞地治理 |
(二)长宁县飞地治理 |
(三)珙县飞地治理 |
(四)纳溪县飞地治理 |
(五)叙永、合江、古蔺县飞地治理 |
(六)古宋县飞地治理 |
三、飞地治理策略 |
四、飞地治理效果 |
五、飞地治理经验 |
(一)飞地治理时间长 |
(二)治理过程中利益纠葛造成划拨障碍 |
(三)插花飞地治理多呈“县—省府—县”的治理模式 |
结语 |
一、四川宜宾、泸州地区晚清民国时期广泛存在飞地现象 |
二、四川宜宾、泸州地区飞地治理问题 |
三、飞地持续性或间断性存在与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清末五种舆图与“清史地图集”陕西图之编绘(论文提纲范文)
一、编绘理路与几种舆图的评介 |
二、整体框架与边界 |
1. 省界部分 |
2. 府、厅、州、县边界部分 |
三、地理要素选取与着录 |
1. 集镇的选取与通名标注 (点状地物) |
2. 河流水道 (线状地物) |
3. 地名选取与区域特色的体现 (面状地物) |
4. 地物承载量 |
四、绘图启示 |
(7)图绘江西 ——明清传世地图中的江西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资料与基本框架 |
第2章 全国总图中的江西 |
2.1 天顺《一统志》中的全国与江西 |
2.1.1 天顺一统志的编修 |
2.1.2 《大明一统之图》的“一统之盛” |
2.1.3 《江西地理之图》的“地方”呈现 |
2.1.4 三类明代江西图比较 |
2.2 康熙《皇舆全览图》中的全国与江西 |
2.2.1 《皇舆全览图》的“盛世气象” |
2.2.2 《江西分图》的江西特色 |
2.2.3 流传与影响—与1864年《皇朝直省府厅州县全图》比较 |
2.3 坊刻版总图中的全国与地方 |
2.3.1 《大清一统天下全图》中的天下 |
2.3.2 《大清一统天下全图》中的江西 |
2.3.3 方位的转变—与光绪《大清二十三省舆地全图》比较 |
2.4 王朝秩序的表述 |
第3章 外文地图中的江西 |
3.1 日本《大明地图》中的江西 |
3.1.1 《大明地图》中的“大明” |
3.1.2 《大明地图》中的江西 |
3.1.3 朝鲜地图中的“天下”与江西 |
3.2 1655年卫匡国《中国新地图志》中的江西 |
3.2.1 早期欧洲想象中的江西 |
3.2.2 《中国新地图志》中的“中国” |
3.2.3 《中国新地图志》中的江西 |
3.3 18世纪“中国热”与江西的呈现 |
3.3.1 1723年《中国地图》中的江西 |
3.3.2 1738年《中华帝国全志》中的江西 |
3.3.3 1760年东南亚地图中的江西 |
3.4 “他者”的呈现 |
第4章 全省舆图中的江西 |
4.1 万历《江西全省图说》 |
4.1.1 万历《江西全省图说》的源流 |
4.1.2 江西省总图的表述 |
4.1.3 府县分图的概括 |
4.1.4 王世懋与景德镇 |
4.2 康熙《江西十三府道里图》研究 |
4.2.1 康熙《江西十三府道里图》的绘制 |
4.2.2 《道里图》中的军事、政治与礼仪 |
4.2.3 《道里图》中的“民城”、市镇与商业 |
4.3 同治《江西全省舆图》 |
4.3.1 《省舆图》的绘制 |
4.3.2 《省舆图》的特点 |
4.3.3 《省舆图》与方志的互动关系 |
4.4 “地方”的建构 |
第5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研究 ——兼论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测绘(1903~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选题 |
第二节 相关学术回顾 |
第三节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清末民国军事测绘机构与地图测制 |
第一节 清末民国军事测绘机构 |
第二节 清末民国地形图测绘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日本测绘机构与对华测量 |
第一节 近代日本测绘机构的发展 |
第二节 近代日本对华的侵略测量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文献源流分析 |
第一节 地图文献研究分析 |
第二节 地图源流研究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罗明坚《中国地图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罗明坚及《中国地图集》 |
第一节 罗明坚简介 |
第二节 《中国地图集》的编绘 |
第三节 《中国地图集》的出版 |
第二章 《中国地图集》的文字部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文字部分与其中文原始资料研究 |
第三节 文字描述中的中国形象 |
第三章 《中国地图集》的地图部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大明国图 |
第三节 部分省图 |
第四节 其它说明 |
第四章 结论 |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地图集 |
第二节《中国地图集》的局限与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宋代地图的定义与内涵 |
(1) 古地图与历史地图 |
(2) 宋人眼中的“地图” |
2. 宋代地图的研究缘起与重要成果 |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2) 海内外中国地图史研究简介 |
3. 史料来源、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史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3) 研究方法 |
一、宋代地图的绘制成就 |
1. 宋代地图绘制的理论成就 |
(1) 沈括“飞鸟图”绘制法 |
(2) “彩画地图”绘制法 |
(3) 立体地图绘制法 |
2. 宋代地图绘制的实践成就 |
(1) 政区地图的绘制 |
(2) 军事地图的绘制 |
(3) 民事地图的绘制 |
(4) 文教地图的绘制 |
(5) 览胜地图的绘制 |
二、宋代地图的应用范畴 |
1. 频繁军政中使用的地图 |
(1) 攻守形势所用 |
(2) 边界纠纷所用 |
2. 纷繁民政中使用的地图 |
(1) 管理农田水利所用 |
(2) 筑城商运所用 |
3. 指掌天下所使用的地图 |
(1) “不窥牖而可知”天下 |
(2) “文化幽思”之用的天下 |
4. 经解考证所使用的历史地图 |
(1) 沿革地理之用 |
(2) 传统经解之用 |
5. 山水览胜所使用的“旅游图” |
(1) 赏“林泉之景”所用 |
(2) “登九疑,探禹穴”之用 |
三、宋代地图应用与绘制的互动 |
1. 应用反馈与绘制方法的改进 |
(1) “飞鸟图”的进步 |
(2) “彩画地图”法的发展 |
2. 应用反馈与绘制载体的变更 |
(1) 黄裳的“地理木图” |
(2) 朱熹“胶泥起草图” |
3. 应用反馈与绘制内容的更正 |
(1) 考证改绘 |
(2) 勘测重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下结合编绘市、县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邹汉勋对地方志舆图绘制的继承与发展[J]. 颜全己. 中国地方志, 2021(04)
- [2]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D]. 韩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海洋经济地图集编制设计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胡佳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5]四川宜宾、泸州地区晚清民国飞地研究[D]. 周福. 西南大学, 2019(12)
- [6]清末五种舆图与“清史地图集”陕西图之编绘[J]. 乔欣. 江汉论坛, 2019(01)
- [7]图绘江西 ——明清传世地图中的江西形象[D]. 周里玲. 南昌大学, 2018(12)
- [8]《中国大陆五万分之一地图集成》研究 ——兼论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测绘(1903~1945)[D]. 邓发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9]罗明坚《中国地图集》研究[D]. 罗星. 贵州大学, 2017(04)
- [10]宋代地图绘制理论与实践互动研究[D]. 方晓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