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深化教育改革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深化教育改革

一、要按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来深化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马圆圆[1](2021)在《真实性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的新路向》文中研究说明真实性评价是美国教育者对标准化测验批判反思的产物,是一种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性任务来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真实发展情况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符合我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借助拟真的评价任务、多样的评价方法、明晰的评价标准和真实可靠的评价信息,解决了该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评价难题:评价目标具有生活性、评价领域较为复杂、评价过程难以排除主观倾向、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为使真实性评价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转变评价观念、深化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教学创造性地使用这一评价方法,而教育管理者及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则应为评价改革提供支持性条件。

王亚晶[2](2021)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文中研究表明建党100年来,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形成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100年来,先后围绕"为工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服务""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等教育的根本指向,党的教育方针历经了四次里程碑式发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引能力不断增强。百年教育方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党贯彻教育方针的实践经验表明,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胡鑫[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文中晴[4](2021)在《贵州省苗汉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以黔东南州L县Y民族小学为例》文中指出

张涛[5](2021)在《新高考影响下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翠平[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课程理念的演变 ——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谭牮牮[7](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屡屡遭遇困境,是在其教育的价值上出现了偏差,违背了培养人的初衷,沦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是其课程所追寻的方向,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上课的形式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对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的讨论既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也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其课程的主体在课程活动之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自身的需要所进行价值选择时的倾向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从学科的角度研究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也有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还有从国家的政策法规的演进与发展规律进行探究的。本研究选题依据有以下四点:一是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立足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二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历史研究是丰富我国近代教育史、体育史的有益工作;三是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四是价值取向是课程标准修改应确立的前提与核心。从研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未来走向的目的出发,以建国以来颁布的11部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对这些教学指导文件从颁布的时代背景、文本剖析不同大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走向,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由功利性向非功利性发展,即从建国初期的体育课程为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价值取向,再到实施素质时期的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一直到新世纪的体育课程以“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整个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演变特征是由重视运动技能传授——增强体质——健康第一——以学生为本发展演变的。从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中看出,体育课程由重视国家发展需求一步步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最后到重视学生的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发展方向。分析出现不同阶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原因有时政主导价值取向的、“传统养生”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其中,功利主义价值观是现实根源;传统养生观念是思想根源;时政格局是社会根源。深入分析现存的价值取向的根源分析有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其导向充分体现国家意志;价值取向的走向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开放融合,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的理念应与国际接轨;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传统的根源。启示我们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未来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整合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生活,加强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结构上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结构整体。

石迎春[8](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提出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脱颖[9](2020)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研究(1978-1992)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创造了历史性奇迹。教育事业的飞快发展离不开党的政策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1978至1992年),教育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健康发展的教育事业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文革”的结束使教育发展迎来新契机,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对教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教育事业迫切需要面向现代化,实现大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1978年至1985年,主要致力于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1985年至1989年,主要致力于从体制出发,开启教育改革;1989年至1992年,主要致力于治理和整顿前期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改革走向深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面上取得了显着成效,使其在教育结构、管理办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满足了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政策虽着力点不同,但总体来说蕴含着三个特点,其一是前所未有地突出教育的战略高度,其二是注意领导方式的科学转变,其三是开始注意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1978年至1992年,党的教育政策除了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外,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确保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其次,要坚持政策紧密契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把人民对教育发展的根本愿望作为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信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教育。最后,要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既通过不断改革实现教育的创新,也要在开放的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传统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马磊[10](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二、要按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来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按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来深化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真实性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的新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真实性评价
二、真实性评价之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一)在评价目标上,拟真的评价任务有助于实现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二)在评价领域中,多样的评价方法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评价过程中,明晰的评价标准规范了评价过程
    (四)在评价结果上,真实的评价结果提供了学生发展的可靠信息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真实性评价的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深化理论学习,系统地使用评价策略
        1.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真实性任务。
        3.建立评价标准。
        4.评价与改进。
    (三)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真实性评价
四、总结

(2)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工农服务”(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教育及其实践
二、“为社会主义服务”(1949—1978年):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与改革
三、“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1978—2012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四、“为党育才,为国育才”(2012年至今):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的时代精神追求

(7)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课程标准的缘起及核心概念界定
        2.1.1 核心概念界定
    2.2 体育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2.1 体育课程标准的发展变迁
        2.2.2 体育课程历史变迁的影响因素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归纳总结法
        3.2.4 比较研究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历史演进分析
        4.1.1 1956 年《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
        4.1.2 1961 年《中学体育教材》
        4.1.3 1978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4 1987 年《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5 九年义务体育教学大纲——1988 大纲、1992 大纲
        4.1.6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1.7 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4.1.8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
        4.1.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9 年级)课程标准(2011 年版)》
        4.1.10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
    4.2 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文件价值取向分析
        4.2.1 时政主导的价值取向
        4.2.2 “传统养生”的价值观念
        4.2.3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
    4.3 我国现有体育教学指导文件的价值取向存在根源分析
        4.3.1 国家意志的体现
        4.3.2 受传统文化影响
        4.3.3 体育课程开放融合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研究(1978-1992)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学术史和研究概况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的革故鼎新
        (一)“文革”前十七年党的教育政策
        (二)“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发展迎来新契机
        (一)“文革”严重破坏了党的教育事业
        (二)教育指导思想初步拨乱反正
    三、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对教育提出新课题
        (一)教育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二)改革开放为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1978年至1985年:对教育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一)全面恢复教育秩序
        (二)协调发展各级教育事业
        (三)坚持“两条腿走路”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1985年至1989年:开启教育体制改革
        (一)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三)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四)确保教育经费到位
    三、1989年至1992年:对教育进行治理整顿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开展地区教育综合改革
        (三)鼓励和吸引留学生回国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及主要特点
    一、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
        (一)基础教育方面
        (二)高中教育方面
        (三)高等教育方面
    二、党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特点
        (一)突出教育事业的战略高度
        (二)注意领导方式的科学转变
        (三)开始动员社会力量办教育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确保教育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二)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
    二、坚持政策紧密契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一)把人民对教育的根本需求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相信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教育
    三、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勇于通过改革不断实现教育的创新
        (二)在开放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传统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由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结语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要按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来深化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真实性评价:“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的新路向[J]. 马圆圆.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05)
  • [2]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演进与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J]. 王亚晶. 当代教育科学, 2021(06)
  •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师观研究[D]. 胡鑫.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贵州省苗汉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以黔东南州L县Y民族小学为例[D]. 文中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新高考影响下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研究[D]. 张涛.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6]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音乐课程理念的演变 ——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D]. 王翠平.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7]建国以来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取向研究[D]. 谭牮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政策研究(1978-1992)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D]. 脱颖.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深化教育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