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紀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00周年(263—1963)(论文文献综述)
王汝发,李德生[1](1993)在《《九章算术》新论》文中研究说明 《九章算术》是一部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周、秦以来数学研究成果,由于年代久远,又无详确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因此有关《九章算术》的疑难问题颇多,特别是其成书年代与作者,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近三四十年来国内外有关《九章算术》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研究现状从现有资料看,我国数学史研究者从1955年起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热点在1960年左右,近十多年来再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七种观点:1. 李俨教授1955年认为:原始的《九章算术》至少和《周髀算经》同时成书,即公元前100前
谭竞男[2](2016)在《出土秦汉算术文献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從1984年湖北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出土漢簡《算數書》以來,學界迄今已陸續發現整批秦漢算術文獻四批,有的已完整公布,有的還在整理中。在此前後,另有一些散見资料問世.這些文獻對於秦漢史、文獻學、數學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本文以這些材料為研究對象,搜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與傳世文獻結合,考察出土秦漢算術文獻的文本、算術術語、專題算題等問題。本文正文共六章,前四章主要圍繞出土秦漢算術文獻展開:第一章探討出土算術文獻的結構與性質:第二章討論“耤”、“壹”、“方”三種術語的寫法及文獻釋讀,離析不同用法;第三章分析幾何用語、算題含義,試圖繪出對應的幾何圖形;第四章對四種田地計算問題的含義進行研究。第五、六章依照《九章算術》中各章各術的順序,將出土材料中凡是能與之比對的内容依次列於各術之下,以“校釋”形式說明需要討論的問題,以“今按”提出自己的看法。
白尚恕[3](1979)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及其注释者刘徽》文中研究说明 流传到今的《九章算术》是我国一部古代数学典籍,作者姓名不详,根据考证大约成书于东汉初期。 我国杰出的古代数学家刘徽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注《九章算术》。唐初,数学家李淳风于显庆元年(656年)奉命对《九章算术》也作了注释。带有刘、李注文的《九章算术》有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秘书省刻本以及南宋嘉定年间(13世纪初)鲍澣之依据北宋本的刻印本。明代,除《永乐大典》按《九章算术》
郭书春[4](1985)在《《九章算术》方程章刘徽注新探》文中认为 《九章算术》方程章所提出的方程术和正负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263年,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给出了方程定义,论证了方程术和正负术,并提出了互乘相消法和方程新术。这些问题一些学者已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再谈一些粗浅看法,并试图作一些校勘。
沈康身[5](1963)在《紀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00周年(263—196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徽是我国第三世紀时数学家。从現存数学典籍来看,他最早成功地运用演繹推理解决了一系列数学問題。在刘徽之前,我国数学知識很多还是只通过直接度量、观察、实驗等实践提出了一些数学規律。那时的认識比較片面和表面,因此所得到的結論就难免比較粗糙,甚至发生謬誤。“九章算术”就是秦汉五百年間陆續完成的数学著作,一度曾經秦火焚毁,汉时又为张蒼、耿寿昌等重新編写,其中仍多經驗公式。“晉书律曆志”記:“魏景元四年(263)刘徽注‘九章’。”刘徽为“九章算术”全面注释并給图解,使“九章算术”容易学习,而且在注释中刘徽并不迷信古人,增补了自己的創見,又訂正了原书的謬誤,使“九章算术”的科学性提高了一步。刘徽在注“九章”时,除了在数学理論上有貢献外,还很重視理論联系实际。現存測量計算书“海島算經”可能就是刘徽在注释勾股章时所发揮的一本著作。刘徽注“九章”的工作实际上是对原有数学資料的去粗存精的总結工作。刘徽在注释“九章”中表現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成果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下面提出他的主要貢献。 1.圓周率。在交通运輸、制造、量度等生产活动中最先接触到的几何图形是方和圓,而圓周率是这些生产活动中必須解决的問題。“九章算术”圓周率取
謝坤[6](2014)在《嶽麓書院藏秦简《數》校理及數學專門用語研究》文中认为简牘材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它们在历史地理、法律、古文书、藉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褚多领域有着重大研究价值。本输文以《嶽麓书院藏秦简(贰)》为基本材料,封其造行系统校理并封其中的数学专门用藉进行研究。由於该批材料中主要为数学材料,并且有篇题,所以在稻引时也径称为《数》。文中封嶽麓秦简《数》中的236支简(另有18枚残片)进行校理,并封其中的数学专门用语造行研究,全篇共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材料、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三个小节。上篇内容为“《数》害的校理”,孩部分主要内容是按照《数》中的题型进行分类校理,包括封释文的重新释讀,封竹筒文羲的重新考订等内容。孩部分写作主要是按照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封《数》筒文的校注;二是将《数》释文翻译为现代汉语。下篇内容为“《数》数学尊门用语研究”。在该部分的研究中,首先将《数》中的数学用语分为“运算用语研究”、“罩位用语研究”和“数学专门用藉释例”等三章,在各章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小节进行讨论,如有需要则举例说明。通遇上述封嶽麓害院藏秦筒《数》的系统校理,不仅有利於我们吸收学界封该批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利於我们准确的认识和发掘该批材料的重大研究价值。从语言文字的视角去观察和梳理《数》中的数学用藉,可以幫助我们考察《数》时代的数学用语特点,同峙也有助於我们从语言学的视角去看待我国古代数学所取得的成就。
郭书春[7](1983)在《关于刘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 近年来,关于《九章算术》和刘徽注的研究,受到了我国数学史界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现在的五年间,已出现专题论文三十余篇,可谓盛况空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一些问题不免产生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笔者管见所及,对以下几个问题,即《九章》的校勘、圆面积公式的证明以及刘徽原理的证明等,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后两个问题,笔者在1980年10月提交全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的论文中曾作过一番讨论.
西峰山[8](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陶诗雨[9](2016)在《女科学家王贞仪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贞仪出身于清中叶的书香门第,在天文、数学领域有着系统的思考,是清代屈指可数的女科学家之一。其一生著述颇丰,但多已散佚,仅《德风亭初集》十三卷留存于世,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章节多集中于卷五《辨》、卷六《论》、卷七《解》中,这也是本文作为研究依据的基本史料。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王贞仪的成长背景入手,对清中叶的社会经济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科学家群体进行论述,进而引出对王贞仪个人背景的介绍,并对后文王贞仪的科技成果、科技思想、科技影响等方面的探究进行铺垫。第二部分对王贞仪科技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从王贞仪本人的家学传统、自我研习、学术交往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家学传统包括王贞仪父祖辈的科技成就影响,以及家庭中科技氛围的影响。自我研习包括王贞仪对科技书籍的涉猎,以及其与父亲四处游历开阔视野的经历。学术交往包括王贞仪与家人及友人的学术交往。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探析王贞仪在天文学、数学领域的研究。从王贞仪在天文学、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实践活动,天文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对王贞仪天文学、数学思想进行阐释前,先对王贞仪的天文学、数学思想的知识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王贞仪的科技贡献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对王贞仪的科技贡献及历史地位进行评价,通过选取元明清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女科学家与王贞仪进行简要的对比,突出王贞仪科学研究的代表性及价值。最后对王贞仪科技研究的影响进行评述,进而对清代女科学家群体生存状况进行分析。王贞仪作为清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女科学家,对前人在天文、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及验证。囿于其生长在男尊女卑、男权盛行时代,进行科学探索实属不易。虽是闺阁中人,仍心系科学研究的女性也是不为多见的。研究王贞仪的科技思想与成就,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思考传统社会女性受教育情况及社会地位状况,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群体的研究。
二、紀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00周年(263—196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紀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00周年(263—1963)(论文提纲范文)
(1)《九章算术》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三四十年来国内外有关《九章算术》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研究现状 |
1. 李俨教授1955年认为: |
2. 李迪教授1956年主张; |
3. 钱宝琮教授1957年认为: |
4. 李继闵教授1975年主张: |
5.1957年陈直认为是西汉中期齐人作品,提出四条理由[5],同时还提到: |
6. 李俨教授在1961年与杜石然先生共同主张: |
二、《九章算术》究竟成书于何时 |
三、刘徽的数学教学方法及《九章算术》的又一特色 |
(2)出土秦汉算术文献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論文主要創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緒論 |
第一節 論文選題缘起及意義 |
第二節 研究材料概述 |
第三節 研究現狀 |
第四節 論文結構 |
第一章 算術文獻文本結構与性質研究 |
第一節 算題結構探析 |
第二節 算題結構比較 |
第三節 算術書性質探討 |
第二章 出土秦汉算術文献術語研究 |
第一節 “耤” |
第二節 “壹”、“方” |
第三節 “(?)(牧)” |
第三章 出土秦汉算術文獻幾何問题研究 |
第一節 “廣”、“縱”、“袤”、“高” 、“深”、“厚”等術語的用法說明 |
第二節 相關幾何算題說明 |
第四章 出土秦漢算術文献田地计算問题研究 |
第一節 “里田”術 |
第二節 “徑田”術 |
第三節 “箕田”術 |
第四節 “圓田”術 |
第五章 《九章算術》与出土秦汉算術文献合校(上) |
第一節 方田章 |
第二節 粟米章 |
第三節 衰分章 |
第六章 《九章算術》與出土秦漢算術文獻合校(下) |
第一節 少廣章 |
第二節 均輸章 |
第三節 盈不足章 |
第四節 句股章 |
衡制 |
券 |
行 |
營軍之術 |
結語 |
附表 |
“少廣”術廣縱對照表 |
出土文獻底本對照表 |
参考文獻 |
(一) 出土文獻 |
(二) 文獻典籍 |
(三) 工具書 |
(四) 今人論著 |
(一) 著作 |
(二) 論文 |
(三) 学位论文與博士後出站報告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嶽麓書院藏秦简《數》校理及數學專門用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材料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上篇 《数》校理 |
租税类算题 |
面积类算题 |
营军之术 |
合分与乘分 |
衡制 |
貲、马甲 |
毂物换算类算题 |
衰分类算题 |
少广类算题 |
体积类算题 |
赢不足类算题 |
勾股类算题 |
其他 |
残片 |
下篇 《数》数学专门用语研究 |
第一章 运算用语研究 |
第一节 加法运算用语 |
第二节 减法运算用语 |
第三节 乘法运算用语 |
第四节 除法运算用语 |
第五节 其他运算用语 |
第二章 单位用语研究 |
第一节 自然单位用语 |
第二节 度量衡单位用语 |
第三章 数学专门用语释例 |
第一节 专指用语释例 |
第二节 算题用语释例 |
第三节 算法用语释例 |
参考文献 |
後記 |
(8)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历史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
2.1.1 教的准备 |
2.1.2 教的内容分析 |
2.1.3 教学方法选择 |
2.1.4 教学原则 |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
2.2.1 学的准备 |
2.2.2 训练内容分析 |
2.2.3 学习方法选择 |
2.2.4 学习策略 |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3.1 背景的概述 |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4.1 背景概述 |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
5.1 背景概述 |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历史背景 |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
6.2 教学启示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女科学家王贞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资料来源 |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王贞仪所处时代的科技发展背景 |
第一节 清中叶科技发展 |
一、中学的集成 |
二、西学的冲击 |
第二节 清代畴人群体 |
一、天文学家 |
二、数学家 |
第三节 女科学家王贞仪 |
一、成长环境 |
二、科技著述 |
第二章 王贞仪的科技思想溯源 |
第一节 家学传统 |
一、父祖辈的科技成就 |
二、家族科技氛围熏陶 |
第二节 自我研习 |
一、科技书籍的涉猎 |
二、开阔视野的游历 |
第三节 学术交往 |
一、与家人的交流 |
二、与友人的交流 |
第三章 王贞仪的天文学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一、岁差 |
二、黄赤二道 |
三、月食 |
第二节 实践活动 |
第三节 天文学思想 |
一、知识来源 |
二、学术思想 |
第四章 王贞仪的数学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一、三角函数 |
二、梅氏算学 |
第二节 实践活动 |
第三节 数学思想 |
一、知识来源 |
二、学术思想 |
第五章 王贞仪的科技贡献及其影响 |
第一节 王贞仪的科技贡献及其学术地位 |
一、王贞仪的科技贡献 |
二、王贞仪的学术地位 |
第二节 王贞仪科技研究的特点 |
一、研究领域的多样性 |
二、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
第三节 王贞仪科技研究的影响 |
一、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
二、对家族亲友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王贞仪年谱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紀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00周年(263—1963)(论文参考文献)
- [1]《九章算术》新论[J]. 王汝发,李德生. 贵州文史丛刊, 1993(03)
- [2]出土秦汉算术文献若干问题研究[D]. 谭竞男. 武汉大学, 2016(08)
- [3]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及其注释者刘徽[J]. 白尚恕. 数学通报, 1979(06)
- [4]《九章算术》方程章刘徽注新探[J]. 郭书春.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5(01)
- [5]紀念刘徽注“九章算术”1700周年(263—1963)[J]. 沈康身. 数学通报, 1963(05)
- [6]嶽麓書院藏秦简《數》校理及數學專門用語研究[D]. 謝坤. 西南大学, 2014(10)
- [7]关于刘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郭书春.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04)
- [8]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9]女科学家王贞仪研究[D]. 陶诗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