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米~2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制造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武,金生龙[1](2021)在《烟气换热器的选型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回转式GGH换热器、板式换热器、MGGH换热器和热管换热器的结构、应用范围与优缺点,从传热效率、积灰和腐蚀等方面分析了烟气换热器选型的注意事项,最后对烟气换热器选型过程进行示例说明及分析。
徐镇[2](2020)在《膜式壁脱硫换热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和推行清洁供热的背景下,对燃煤锅炉烟气污染排放控制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脱硫设备庞大,工艺复杂,现场制作成本较高等问题导致建设或改造工期较长,且存在大量烟气余热未被利用导致塔内循环温度过高水分蒸发,引发了烟气低温腐蚀尾部烟道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能够工厂化预制作,现场快速组装的脱硫换热一体化装置,并利用热泵余热回收系统回收了这部分余热用于城镇供热,达到节能减排双重效益。(1)根据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特点和余热回收难点,对膜式壁脱硫换热热泵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模型搭建并对镍基合金钢防腐材料和玻璃鳞片的防腐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材料施工速度快,防腐性能强,适用于作为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的主体材料。建立了膜式壁脱硫换热热泵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塔内喷淋壁面换热,壁内循环水吸热后作为热泵装置的低品位热源加热热网回水。(2)分析并建立了该装置系统的换热原理和热阻模型,给出了不同管径下的最佳流速区域。同时也介绍了了装置的脱硫原理并分析了影响脱硫效率的影响因素,定量的给出了装置烟气流速在3-5m/s时喷淋粒径应在1.2-1.5mm,液气比12-18,运行Ca/S宜为1.02-1.05之间,通过换热效果可有效的使浆液保持在设计值50°C左右,吸收浆液的p H值宜保持在5.4-5.7之间可以有效的提高装置脱硫率。通过40T/h锅炉的膜式壁脱硫换热热泵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设计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应合理的调整装置循环水流速以保证进入热泵装置蒸发器的温度可有效提高热泵的COP,热泵装置可提供9MW的热量用于城镇供热,可增加18万m2的供热面积。(3)最后结合案例分析计算结果,通过静态回收期和动态回收期两种经济评价方法对该装置进行了经济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利用热泵回收余热提高燃煤供热热源利用效率带来的经济效益良好,静态回收期能够在6年回收该装置系统的初投资费用,动态回收期能够在10年内回收初投资费用。同时环保效益也非常可观,使脱硫装置脱硫效率保持在90%以上运行,每年可降低SO2排放4039.2吨,实现经济、节能、环保三重效益。
刘重阳,董梁,林金峰,陈艺[3](2020)在《不透性石墨用酚醛树脂的老化及改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不透性石墨广泛用于制造强酸介质下的化工设备,其中酚醛树脂是最常用的实现石墨设备不透性的粘结(浸渍)材料。然而,不透性石墨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经常出现开裂、渗漏等现象。其中,酚醛树脂的老化是导致设备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别介绍了酚醛树脂在自然条件、热氧条件以及温差循环等条件下的失效机制,并介绍了改进酚醛树脂老化性能的常用方法。
陈汉军[4](2020)在《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在粘胶化纤酸浴蒸发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黏胶化纤产量的逐年增加,石墨制化工设备在黏胶化纤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邵珠花,田蒙奎,颜婷珪,蒋凤易,郝立通,杨颖[5](2020)在《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四氟乙烯(PTFE)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可被用作浸渍剂制备不透性石墨,为了缩短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的工艺耗时以及增强浸渍效果,进行了浸渍和塑化工艺的优化研究。在常温、0.7MPa条件下对石墨分别进行1、2、3、4次浸渍处理,后在常压、380℃条件下塑化,并对浸渍塑化后的石墨进行密度、增重率、开孔气孔率、偏光显微镜、耐热性和抗压强度等性能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石墨密度、增重率和抗压强度随着浸渍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开孔气孔率和耐热性能随浸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n浸1塑工艺比n浸n塑工艺浸渍石墨的效果好;石墨经3浸1塑工艺处理后,其抗压强度高达50.1 MPa,开孔气孔率低至0.754%.
张春青[6](2019)在《钽管热交换器在超高强钢酸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基于Nb-Ti微合金化超高强钢热轧原板添加Nb、Ti、Si、Mn、Cr等合金元素,酸洗时与盐酸反应产生难溶物,容易堵塞循环系统,影响酸洗效率的问题,通过对流传热阻垢试验研究了石墨管与钽管的传热与结垢性能。根据试验结果以及热交换器工艺参数,设计了钽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替换了原有的石墨换热器。结果表明,钽合金换热器流动特性和传热性能有所提高,阻垢性能优越,能延长结垢周期,提高酸洗机组的生产效率。
邵珠花[7](2019)在《高参数浸渍剂研制及浸渍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化工、石油等行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换热设备,由于换热设备爆炸泄露等所导致的生产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性能参数优越的换热设备是各行业顺利开展工作的必备保障。石墨材料与其他换热器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导热性,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换热设备的生产中。然而人造石墨有约10%30%的孔隙,对气液有渗透性,可通过浸渍的方法制成不透性石墨材料来装备石墨换热设备,其中浸渍剂性能的优劣成为影响石墨换热设备性能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酚醛树脂浸渍剂存在的缺点研究并开发性能更好的新型浸渍剂材料,并结合新型浸渍剂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浸渍固化工艺,对于研制耐腐蚀性能好、耐温性能好、机械强度高的石墨换热设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性能优越的三种新型浸渍剂:环氧树脂(EP)、聚四氟乙烯(PTFE)以及水玻璃作为石墨浸渍剂,主要研究了环氧树脂浸渍剂的配制及其对浸渍石墨性能的影响,以改性环氧树脂制备成水性环氧树脂研究浸渍剂对石墨性能的影响;为优化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工艺,研究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浸渍石墨性能的影响,为改善石墨综合性能,研究聚四氟乙烯与环氧树脂复合浸渍对石墨性能的影响;优化并比较水玻璃加热固化、氟硅酸钠固化以及乙二醇二醋酸酯固化工艺对浸渍石墨性能的影响,确定水玻璃固化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活性稀释剂环氧丙烷丁基醚(660A)或环氧丙烷苄基醚(692),潜伏型固化剂594配置成环氧树脂(EP)浸渍剂;选用乳化剂2(PEG6000)和固化剂双腈胺制备成水性环氧树脂。2.环氧树脂只需浸渍两次即可使浸渍石墨开孔气孔率降至1%以下,浸渍效果较好且两次浸渍固化后抗压强度均达70 MPa以上,300℃内热稳定较好;相比于传统溶剂性环氧树脂,水性环氧树脂环保、粘度小且浸渍效果好,但增加了浸渍固化石墨的周期。3.研究PTFE浸渍塑化工艺发现n浸一塑工艺比n浸n塑工艺浸渍效果更好,n浸一塑工艺的抗压强度高,其中三浸一塑的抗压强度高于三浸三塑,为50.1MPa,甚至比四浸四塑的高0.4 MPa,两种工艺浸渍石墨在500℃内的耐热性好,没有明显差距,n浸一塑工艺与n浸n塑工艺相比在缩短了生产周期的同时达到了更好的浸渍效果。4.PTFE/EP复合浸渍石墨,PTFE浸渍两次后EP浸渍一次的复合浸渍石墨的增重率最高(16.750%)且气孔率最低(1.006%),其抗压强度比PTFE单独浸渍石墨高出10 Mpa,热稳定性比PTFE两次浸渍石墨和EP单独浸渍石墨的高,耐腐蚀性能比EP单独浸渍石墨的高,聚四氟乙烯与环氧树脂复合浸渍工艺结合了两种浸渍剂的优点,有效地改善了浸渍石墨的综合性能。5.水玻璃的加热固化工艺优化为固化后浸酸处理,经优化工艺处理的石墨耐水性显着提升;Na2SiF6固化工艺优化为水玻璃和Na2SiF6交替浸渍工艺,水玻璃浸渍剂可被重复使用,但增加了固化工艺的时间;EGDA固化工艺优化为水玻璃和EGDA交替浸渍后加压、程序升温固化,浸入的水玻璃的溢出现象得以改善。6.比较优化后三种水玻璃固化工艺,发现三种工艺的耐热性俱佳,加热固化工艺的耐水性较差;对于浸渍效果,Na2SiF6工艺较差,其增重率、密度和抗压强度最小而开孔气孔率最高;EGDA固化工艺的效果相对较好,抗压强度高,腐蚀质量残留率较高,所以水玻璃浸渍石墨的固化以EGDA固化工艺为宜。
刘璐[8](2019)在《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吸收塔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文中指出在FCC(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为了调节反应的pH值和提高催化剂颗粒的耐磨性,在成胶过程中加入双铝粘结剂,即铝石和铝溶胶(氯化铝溶液),其中铝石需要用盐酸酸化,后续增加分子筛浆液、高岭土等原料进行生产。原生产过程中氯化氢无法在FCC催化剂的后续生产中参加反应,氯化氢在高温焙烧条件下挥发出来,造成FCC催化剂焙烧工序排出的尾气中夹带大量氯化氢气体,其排放温度高,氯化氢含量大,氯化氢直接外排将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对于这部分氯化氢的排放,大部分的催化剂公司现有的处理办法是将产生的氯化氢气体通过碱洗的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氢氧化钠碱洗之后会产生氯化钠废水,这部分氯化钠废水将直接进入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其中氯化钠在废水中的含量为15000mg/L20000mg/L,这是导致外排污水中含盐量过高的原因之一。随着国家环保检测及环保立法的越来越严格,含盐废水的排放标准即将出台,如何处理高盐废水,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创新性的提出源头治理和资源化回用工艺,第一,可将源头中的氯化氢气体直接通过水洗吸收的方法,进行回收,避免氯离子进入后续工艺,减少了含盐废水的外排,第二,产生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盐酸,可回收利用。文章中对FCC焙烧尾气中氯离子回用工程技术进行研究。在目前大多数催化剂厂家现有的一级急冷+二级吸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级急冷+三级吸收的尾气处理技术,在废气处理达标排放的同时,将废气中的氯化氢吸收、提浓,制成浓度大于25%的工业盐酸并回用于催化剂成胶工序,从而实现降低环境污染、氯离子的资源化回用、提高产品收率等目的。文章针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中氯化氢气体目前的处理现状,确定了工艺流程并对关键设备进行核算,建立塔器的数学模型,对尾气成分进行试验分析,吸收塔作为本套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对吸收塔气体入口处结构进行模拟,对入口的结构进行流场模拟,并进行优化,对比选出最均匀的气体入口结构。其次还对吸收塔塔身承受热载和机械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强度能力进行研究,并与实际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文章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中氯化氢的回收的工业化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企业节能减排和环保达标,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
顾伟群[9](2019)在《浸渍石墨渗透系数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主要通过介绍石墨材料组织结构,说明石墨材料渗透系数试验的必要性,结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强制要求,分析我国石墨制容器制造行业的渗透系数试验现状,并通过引用国际标准ASME规范的相关条款,分析和修正ASME规范标准中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公式的研究,导出石墨材料渗透系数的试验方法,并加以验证。
刘璐,顾欣,申涛[10](2019)在《FCC催化剂焙烧尾气中HCl的吸收、提浓与综合利用》文中指出FCC(催化裂化)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为了调节反应的pH值,反应过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盐酸,其中氯离子绝大部分在焙烧过程中以HCl气体的形式被除去或排放到空气中。提出了将这部分Cl-以盐酸的形式重新回收,直到产品中氯离子含量符合工艺要求。提高盐酸的浓度,将HCl变废为宝,降低废气的治理成本。针对如何有效除去并吸收尾气中的HCl气体通过优化原有系统,改善吸收效果,在原有的一级急冷+二级吸收的系统上,研发了一级急冷+三级吸收的尾气处理系统,通过新系统使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高温尾气除尘后出口粉尘含量≤60 mg/Nm3,最终尾气粉尘含量≤5 mg/Nm3,盐酸含量≤5 mg/Nm3,尾气吸收液中氯离子的回用率达到90%;回收盐酸浓度≥25%(wt)。
二、200米~2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制造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米~2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制造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烟气换热器的选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烟气换热器类型 |
1.1 管壳式换热器 |
1.2 回转式GGH换热器 |
1.3 板式换热器 |
1.4 MGGH换热器 |
1.5 热管换热器 |
2 烟气换热器选型注意事项 |
2.1 传热效率 |
2.2 积灰 |
2.3 腐蚀 |
3 烟气换热器的选型示例 |
4 结语 |
(2)膜式壁脱硫换热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烟气余热回收研究现状和方法 |
1.4.1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 |
1.4.3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方式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湿法脱硫余热回收方案研究 |
2.1 湿法脱硫余热回收难点 |
2.1.1 湿法脱硫常用方法 |
2.1.2 湿法脱硫余热回收的难点分析 |
2.2 膜式水冷壁余热回收原理 |
2.2.1 膜式水冷壁构成和特点 |
2.2.2 膜式水冷壁对烟气余热的回收采集方案 |
2.3 膜式脱硫换热装置系统组成 |
2.3.1 喷淋吸收塔脱硫系统 |
2.3.2 浆液制备和处理系统 |
2.3.3 膜式水冷壁换热管束 |
2.3.4 脱硫装置控制系统 |
2.3.5 余热回收水源热泵系统 |
2.3.6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的防腐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设计 |
3.1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设计原理 |
3.1.1 喷淋塔脱硫及传热传质原理 |
3.1.2 膜式脱硫换热装置的传热原理 |
3.1.3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换热面积的确定 |
3.1.4 装置换热量的变流量控制原理 |
3.2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的脱硫设计计算 |
3.2.1 烟气成分计算 |
3.2.2 钙法脱硫化学反应 |
3.2.3 最佳喷淋粒径的选取 |
3.2.4 液气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
3.2.5 浆液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3.2.6 浆液pH值的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的热泵余热利用方案分析 |
4.1 膜式脱硫换热装置 |
4.1.1 膜式脱硫换热装置选型计算 |
4.1.2 循环水温对热泵COP的影响 |
4.1.3 循环水流速多工况计算 |
4.1.4 污垢热阻对余热回收量的影响 |
4.2 余热利用方案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5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热泵余热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5.1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热泵余热利用经济性分析 |
5.1.1 经济评价方法 |
5.1.2 费用投资及经济效益分析 |
5.2 膜式壁脱硫换热装置环境效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的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3)不透性石墨用酚醛树脂的老化及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酚醛树脂的老化 |
1.1 自然条件下的老化 |
1.2 热氧老化 |
1.3 冷热交替环境下的老化 |
1.4 蠕变 |
2 酚醛树脂的改性研究 |
3 结语 |
(4)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在粘胶化纤酸浴蒸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列管石墨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
2 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的特点 |
3 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与列管式石墨换热器的比较 |
4 更换方案 |
5 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节能效果估算 |
6 结论 |
(5)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浸渍和塑化工艺 |
2.3 检测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石墨开孔气孔率的影响 |
3.2 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石墨增重率的影响 |
3.3 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石墨密度的影响 |
3.4 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石墨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 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石墨抗压强度的影响 |
3.6 聚四氟乙烯浸渍及塑化次数对石墨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
3结论 |
(6)钽管热交换器在超高强钢酸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超高强钢酸洗液污垢特性 |
3 传热与结垢性能试验 |
3.1 试验装置 |
3.2 数据处理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4 现场应用情况 |
5 结论 |
(7)高参数浸渍剂研制及浸渍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石墨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1.2.1 石墨的晶体结构 |
1.2.2 石墨材料的性质 |
1.3 不透性石墨的制备 |
1.3.1 不透性石墨的坯材-人造石墨 |
1.3.2 不透性石墨的堵孔方法 |
1.4 浸渍类不透性石墨的制备工艺 |
1.4.1 浸渍固化工艺目的 |
1.4.2 浸渍工艺和固化工艺现状 |
1.5 常见浸渍剂的选择 |
1.5.1 传统酚醛树脂 |
1.5.2 环氧树脂 |
1.5.3 聚四氟乙烯 |
1.5.4 水玻璃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分析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性能检测 |
2.2.1 浸渍效果分析方法 |
2.2.2 抗压强度测试 |
2.2.3 耐热性分析测试 |
2.2.4 微观结构测试 |
2.2.5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
2.2.6 粒度分析 |
2.2.7 导热性能测试 |
2.2.8 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环氧树脂及水性环氧树脂浸渍石墨 |
3.1 环氧树脂浸渍石墨 |
3.1.1 环氧树脂浸渍剂体系的配制 |
3.1.2 环氧树脂浸渍剂的浸渍和固化工艺研究 |
3.2 水性环氧树脂浸渍石墨 |
3.2.1 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
3.2.2 水性环氧树脂浸渍和固化工艺研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浸渍固化效果分析 |
3.3.2 微观结构分析 |
3.3.3 耐热性分析 |
3.3.4 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 |
4.1 聚四氟乙烯浸渍和塑化工艺研究 |
4.2 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工艺的优化及其性能研究 |
4.2.1 浸渍效果分析 |
4.2.2 抗压强度分析 |
4.2.3 耐热性能分析 |
4.2.4 微观结构分析 |
4.3 聚四氟乙烯与环氧树脂复合浸渍对石墨性能的影响 |
4.3.1 浸渍效果分析 |
4.3.2 抗压强度分析 |
4.3.3 耐腐蚀性分析 |
4.3.4 导热性分析 |
4.3.5 耐热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玻璃浸渍石墨 |
5.1 水玻璃浸渍及固化工艺 |
5.1.1 水玻璃浸渍及加热固化工艺 |
5.1.2 水玻璃浸渍及氟硅酸钠固化工艺 |
5.1.3 水玻璃浸渍及乙二醇二醋酸酯固化工艺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不同工艺下水玻璃浸渍固化周期及损失率 |
5.2.2 浸渍效果 |
5.2.3 抗压强度分析 |
5.2.4 耐热性分析 |
5.2.5 微观结构分析 |
5.2.6 耐腐蚀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吸收塔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绪论 |
1.2 国内尾气回收技术 |
1.2.1 物理处理技术 |
1.2.2 化学处理技术 |
1.2.3 生物降解技术 |
1.3 催化剂齐鲁分公司氯化氢尾气目前排放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工艺及工程研究 |
2.1 系统优化研究思路 |
2.1.1 主要设备选用 |
2.1.2 工艺流程及工艺流程图 |
2.2 工程技术研究 |
2.2.1 尾气除尘系统 |
2.2.2 氯化氢吸收及提浓系统 |
2.3 吸收塔的理论计算 |
2.4 吸收塔工业化设计 |
2.5 石墨冷却器的理论计算 |
2.6 石墨冷却器工业化设计 |
第3章 吸收塔进气段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 |
3.1 基础理论方程 |
3.1.1 几何模型和流场的简化 |
3.2 尾气吸收塔的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 |
3.2.1 吸收塔气体入口段结构优化 |
3.2.2 网格的划分 |
3.3 吸收塔的数值模拟 |
3.3.1 边界条件 |
3.3.2 塔底气体入口单相流模拟 |
3.3.3 软件求解设置 |
3.3.4 压力场、速度场、等值线图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吸收塔的热载承受能力分析 |
4.1 温度场分析 |
4.1.1 网格划分 |
4.1.2 边界条件 |
4.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2 应力/应变场分析 |
4.2.1 边界条件 |
4.2.2 吸收塔的变形 |
4.2.3 吸收塔的应力 |
4.2.4 应力评价 |
4.3 本章结论 |
第5章 工业设计 |
5.1 设计内容 |
5.2 研究方法 |
5.3 具体研究进展 |
5.4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9)浸渍石墨渗透系数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石墨材料 |
1.1 石墨材料组织结构 |
1.2 石墨材料的成分 |
1.3 石墨材料的种类 |
1.4 压力容器用石墨材料要求 |
2 渗透系数试验研究原因 |
3 渗透系数试验现状 |
4 渗透系数试验方法 |
5 试验方法验证 |
6 结论及建议 |
(10)FCC催化剂焙烧尾气中HCl的吸收、提浓与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简介 |
2 工艺与设备参数确定 |
2.1 一级/二级汽提吸收塔 |
2.2 循环酸石墨冷却器 |
3 结论 |
四、200米~2不透性石墨换热器的制造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烟气换热器的选型探讨[J]. 杨晓武,金生龙. 硫酸工业, 2021(05)
- [2]膜式壁脱硫换热热泵余热回收系统研究[D]. 徐镇.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不透性石墨用酚醛树脂的老化及改性研究进展[J]. 刘重阳,董梁,林金峰,陈艺. 全面腐蚀控制, 2020(05)
- [4]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在粘胶化纤酸浴蒸发应用[J]. 陈汉军. 全面腐蚀控制, 2020(04)
- [5]聚四氟乙烯浸渍石墨工艺及其性能研究[J]. 邵珠花,田蒙奎,颜婷珪,蒋凤易,郝立通,杨颖.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20(02)
- [6]钽管热交换器在超高强钢酸洗中的应用[J]. 张春青. 轧钢, 2019(05)
- [7]高参数浸渍剂研制及浸渍工艺的研究[D]. 邵珠花. 贵州大学, 2019(09)
- [8]催化裂化催化剂焙烧尾气吸收塔流场模拟及结构优化[D]. 刘璐.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9(08)
- [9]浸渍石墨渗透系数试验方法研究[J]. 顾伟群. 机电信息, 2019(12)
- [10]FCC催化剂焙烧尾气中HCl的吸收、提浓与综合利用[J]. 刘璐,顾欣,申涛. 当代化工,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