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才是举”成大道(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夕,何娟平[1](2020)在《论《西游记》中观音的教育者形象》文中研究指明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西游记》中的观音,她是一个不求全责备而能用人所长的伯乐、一个循循善诱会做思想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一个宽严适度、教育得法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这与观音从男到女的性别变化和"以色渡人"——救苦救难、慈悲为怀——挽救不良少年、教育熊孩子的形象变化及其在《西游记》中被神圣化、世俗化有关。
贾兆帅[2](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背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对青年成长发展和青年工作等所作出的系列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概括,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重视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以及为谁培养青年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学说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重要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目标导向,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值得信赖,大有可为,青年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共青团履职尽责、高校带头示范、社会和家庭协同努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提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和五大基本方法。本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文献出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综合分析、系统归纳,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实际、青年工作实际,研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规律性,力求将关键问题讲清楚。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较为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框架内容,较为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发展与青年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成基础,较为系统回答了这一重要思想从哪里来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在的理论建构逻辑、理论特征以及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仍处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进程中,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仍具有广阔学术研究空间。
陈洪连,吕玉雪[3](2019)在《乡村振兴与选调生人才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有赖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选调生作为基层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靠力量。但是,由于受到选调生管理制度的缺失、个人动机期望的偏差、工作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较低、工作场域不尽如人意等因素的影响,选调生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妨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从完善选拔考核制度,明确职能部门分工,改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强化动态交流培养,找准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探索应对选调生人才流失的理想对策。
刘长明,沈大光[4](2019)在《墨学的千年深耕与马学的百年传播——以中马会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墨子十论,可谓微言大义。作为力行学派的墨家,为了践行墨学,以兼爱为宗,以民众为本,以自苦为极。正因如此,墨学成为当时言盈天下、技压群芳的显学。当是时,天下之言,荣归墨家,诸子仰望。秦汉以后,由于儒者和统治者的联手打压,也由于自身的"俭而难遵",墨学由显入隐。虽然如此,墨家思想并未中绝,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流民间,深耕中华文化两千余年。20世纪初,经墨学精耕细作的中华大地,成功实现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接。墨学的兼爱倡导、平民立场、奉献情怀、利他主义、俭约品德、实践品格、劳动本位、诚信意识、科学精神、侠义思想无不从某种程度上耦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真、善、美、慧的维度上,彰显了墨学与马学的会通逻辑。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能够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且生命力愈益旺盛,墨学有接引之功。
吕紫禾[5](2019)在《《吕氏春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吕氏春秋》是秦统一天下前夕,由秦相吕不韦召集天下智略之士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王朝建构理论,对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资源进行总结吸收而着就的一部集大成之书。本文从该书所呈现出的体例特征、思想特征入手,分析这种前所未有的严整书体结构和自成一派的杂家思想特色的形成原因,由此发现《吕氏春秋》独特的着书期许和编撰方式。同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考察书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和大一统文化意识,从而识见《吕览》丰富的文化意蕴及对此后的影响。最后,继承中有创新的文学特色和承前启后的文艺思想,彰显出《吕氏春秋》独具一格的文学价值。全文由这样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章探究《吕氏春秋》的体例、思想特征及其成因等问题。百川归海、枝叶繁茂式的书体结构,依类成章的编次结构和篇章有法的章法结构,体现了该书在着述体例上的严密整齐与系统条贯。而体例总体设置所显露出的“法天地”意味以及以“春秋”名书、指向未来王治的体例寓意,既彰显着《吕氏春秋》独具一格、自有树立的成书体例,又透露出彼时成书环境中的若干信息。在服务于治道的基础上扬弃诸子,审征古以鉴今图治,这是《吕氏春秋》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也是撰着者在特定着书期许下立言发论的应有之义。这些体例特征、思想特征的形成原因,则在于《吕氏春秋》的作者欲整合百家、建立大一统文化的着述意图,以及“集论”而成的编撰方式,于此便可一窥《吕氏春秋》的创作心态和成书过程。第二章研讨《吕氏春秋》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意蕴。该书诞生于秦国,自然会对秦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有所反映。贯穿于秦人性格中的开放进取精神、尚实重用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以及秦国社会务本尚武的习俗、流行于其地的特殊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都或直接或曲折地显现于书中。特定的着书期许也使得此书的大一统文化意识十分突出,这种意识在书中的表现,便是既致力于统一事业的多方实现,又有对统一后的王治政府工作和局面进行积极规划和设想。此外,作为建构大一统文化的首次尝试,《吕氏春秋》的着述理想和政治主张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文化形成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第三章透视《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书中的百六十篇文章几乎都是论政说理之文,这种文体在诸子笔下不断得到发展,而在战国后期趋于成熟,于是,《吕氏春秋》在篇章组织结构、说理手法、文章风格等方面所凸显出的文学特色,既是其书文学价值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先秦说理散文成就的集大成展现。该书对文艺思想相关内容的涉及并非自觉着论,但书中所提出的言意观、音乐政教思想及对创作手法、艺术鉴赏等问题的探讨,仍可见出此书作者对文学、文艺的基本认识,与对先秦文艺思潮的吸收采纳。
王萍[6](2017)在《财经作家余胜海: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华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为公司堪称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1987年,任正非集资2.1万元创立华为,历经30年的艰苦奋斗,使得华为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30年从零到5200亿,任正非是如何做到的?华为快速崛起
袁朗[7](2015)在《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文中认为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其思想博杂,兼该儒道,着述丰赡,于建武(公元317年)中写定《抱朴子》。本书分内外两篇,其《外篇》驳难通释,主要关注社会政治思想、个人修养、文学理论,《内篇》则言黄白之事,述其以金丹为核心的修仙体系。该书自东晋以来流布于世,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故对系统地研究葛洪《抱朴子》的接受状况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子课题。东晋南北朝是我国道教迅猛发展的时期,此一时期对《抱朴子》的接受体现出明显的道教化倾向。《抱朴子内篇》大行于世,史家对葛洪生平事迹加以关注的同时对其金丹思想也多有评述,道教学者亦积极汲取其思想以发展和改革道教,佛教徒则往往以金丹为标的加以责难。而随着金丹思想的广泛接受,金丹这一意象也开始进入诗文创作之中。与此同时,《外篇》文论及其关于葛洪生平的记载也受到世人关注。隋唐时期文化兴盛,也是《抱朴子》接受的兴盛时期。此一时期金丹道鼎盛一时,葛洪之道教徒形象遂广为人知,《内篇》金丹思想被继承和发展,类书、道经、诗文中时人对葛洪金丹思想的接受处处可见。正史《晋书》专为葛洪作传,肯定了葛洪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魏徵《群书治要》专录《抱朴子外篇》,类书中对《外篇》的引录占到相当比例,都表明相对于前一时期《外篇》接受的发展。宋元时期内丹兴盛外丹衰落,为《抱朴子》接受的沉寂期。虽然类书对《抱朴子》的引录和化用表明其逐渐融入百姓生活,但此时外丹已经逐渐淡出民众视野,诗文中少见提及葛洪金丹者,甚至还产生了《太上感应篇》这样一批借抱朴子之名阐发新旨的道经。明清及民国时期则是《抱朴子》接受的又一个繁荣期。因为出版业的发展,文章评点之风的兴起以及子学的再度兴盛,《抱朴子》重新以子书身份进入大众视野,被多次翻刻、节录、评点、批校,产生了大量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的新版本,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是这一时期《抱朴子》校勘的重大成果。
芦新蕾[8](2015)在《明清小说对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文中指出自汉代有书面记载以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十几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日两国曾掀起过数次交流高潮。首先,是唐时日本遣唐使来华;唐以后,两国僧侣亦往来频繁;及至明清时期,中日两国扩大交流层面,明清小说也随着往来于两国的船队漂洋过海,登陆日本。明清小说的传入刺激了江户时期的日本文坛,自此激发了日本作家翻改汉文作品、明清小说的热情,这些翻改后的作品独立成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读本小说。16世纪末,日本大阪儒医都贺庭钟翻改中国“三言”而成《古今奇谈英草纸》,读本小说正式登上日本文学舞台。随后的百余年间,日本读本小说作家们依“三言”、《水浒传》、《平山冷燕》等经典明清小说,陆续创作出了《雨月物语》、《忠臣水浒传》、《南总里见八犬传》、《松浦佐用媛石魂录》等读本作品。尽管至明治初年,读本小说已逐渐没落,但据以上读本名着及明治后日本小说创作之变化,仍可看出中国明清小说对日本江户读本小说、乃至日本近世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本文共分七部分。绪论介绍中日交流与明清小说东传情况,并对明清小说的翻改与日本读本小说作出说明,同时简要概述了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方法、思路、意义。第一章从作品的旨趣入手,考察日本读本在翻改过程中,对明清小说旨趣的化用,探究原本对翻改本旨趣的影响。第二章从情节入手,对比、考察读本小说对明清小说情节的拆分、组合,探究原本对翻改本故事情节的影响。第三章从题材和文体入手,举英雄传奇、才子佳人与章回体、话本小说为例,考察不同题材、不同文体的明清小说在日本读本中留下的印迹,探究原本对读本小说题材、文体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四章结合当时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科技环境与思想文化形态,分析江户读本小说深受明清小说影响的原因,探究明清小说影响日本读本小说的必然性。第五章通过考察江户之后日本小说创作和日本文化崇拜的微妙转变,探讨明清小说对读本小说影响的重要意义。结语简单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反思了本篇论文的局限与不足。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研究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翻改明清小说的现象与手段,论述明清小说对读本小说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并尝试探究这一影响对后世日本小说创作和日本文化的意义。
王庆珍[9](2013)在《宋代传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传奇小说深深根植于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与唐代传奇的关系,正像宋诗之于唐诗那样,面前横亘着一座瑰丽奇幻、不可逾越的山峰。本文探讨了宋代社会状况给予传奇小说以怎样深刻的影响,展示宋代传奇的整体风貌。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对作家文化心态的分析。主要从史书、笔记、书信、序跋等材料中寻求依据,结合一些能够反映作家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作品,集中分析宋代传奇作家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及民胞物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宋一代的版图从来没有能够像唐代一样幅员辽阔,外族入侵、中原沦陷,更加重了人们的危机感,让小说家们以同情和悲悯的态度传达乱世中颠沛流离的痛苦。另外,还有一些传奇作家是虔诚的佛道徒,他们不遗余力地用小说神化自己信奉的宗教,以达到自神其教、争取教众的目的。第二章是对宋代传奇历史题材的分析。历史题材描写的对象大都是前代的帝王将相和宫廷后妃。小说家选择的大都是亡国之君或败国之君,希望后来者能够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也有些小说包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能够开阔读者的视野,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第三章是对宋代传奇婚恋题材的分析。婚恋题材在宋代传奇中所占比例较大,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代社会思想体系的发展给婚恋故事的主人公打上程朱理学的烙印,因而,有大量节妇烈妇走进读者视线。在谴责薄情负心汉的同时,小说家们饱含着对真挚爱情的渴望,赞美那些矢志不渝、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婚恋当事人。宋代传奇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都是女性,有深陷泥淖的妓女,也有极具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的仙妖狐鬼。第四章是对宋代传奇神怪题材的分析。神怪题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佛道因果报应、神力异术故事;鬼魅精怪(不涉爱情)故事和兆应卜谶故事。儒佛道尽管教义不同,但弃恶扬善的追求却是殊途同归的。神怪题材建构了三个世界:仙境、人间和幽冥。仙境是道家极力标榜的特殊时空,用以唤起人们的无尽向往。幽冥是惩罚罪恶的场所,以残酷的刑罚让人们望而生畏,警醒世人弃恶从善。第五章是对宋代传奇小说艺术特质的探讨。宋代传奇有细致的环境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宋人学识渊博,而传奇又恰好能够“文备众体”,出现“了以才学为小说”的现象,大量缀以诗词歌赋,后人对此可谓毁誉参半。第六章是审美问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德智才貌俱全的审美追求。宋代市民阶层的壮大及各种民间艺术的勃兴也对传奇小说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之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第七章是宋代传奇小说对唐传奇的继承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王开仓[10](2012)在《论中国古代史官记事之于当下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和镜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是一面镜子,哪怕是最为新潮华美的东西,若在不同的角度镜鉴一番也会不经意间发现瑕疵与纰漏,而先贤智者却有意无意地给我们留下了医补的养料和方法。在漫长的五千年文明之长河画卷中,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人被称作史官,他们用血汗浇灌的种子萌发成了历史。当历史长河澎湃到我们脚下的时候,史官便隐去了他们典雅的身影,接过他们如椽巨笔的是这些朝气蓬勃的健儿们——为真理真相而奔波呐喊的新闻传播工作者。早先的历史完成了新闻的使命,今天的新闻却担负起历史的责任。在看似绝无可能的情况下,历史和新闻却在某一时刻完成了对接,于是,新闻在回答现实问题的时候也向历史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其实,应该说,大凡优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都是入乎于历史画卷之中,出乎其外地完成了历史和现实的交轨。在故纸堆中亲历过摸爬滚打后,我们发现,所谓的诸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监督早在史官记事之始便已经萌芽发轫了,今人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辉煌业绩时,应该躬下身来虚心向古人求教。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掌握运用的方式、方法、艺术、技巧,诸如实录原则之于客观真实,春秋笔法之于写作艺术,含蓄蕴藉之于用事实说话,文约事丰之于视觉化效果,等等,针对这些,伟大的史官已经烂熟于心,运用自如已臻炉火纯青之境界了。对此我们不应该感到羞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些借鉴也只是作为史官记事不亚于新闻传播的论证而已。然而,真正让我们感到羞愧的或许就在于职业伦理道德了,在那个物质极度困乏,社会极为专制的岁月里,史官记事仍能坚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写作骨气,仍然能有勇为历史真相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良史精神;而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其富裕,社会相对安定和谐的乐园里,依然存在个别新闻传播工作者,抵不住“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诱惑,失去理性和原则,令人扼腕痛惜地出轨直至身败名裂。这就更应该向古代史官学习了。除此之外,在历史的长廊里徘徊观望时,令我们更为兴奋愈加激动的是:我们很幸运的遇见了司马迁这位古朴典雅的“太史公”。由此,我们断言《广陵散》没有绝迹,高山流水之音依然在山谷中缭绕。通过司马迁告知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把密钥,我们打开了通往《史记》这一浩浩汤汤历史岁月的大门。于是乎,在历史岁月里穿梭归来之后,我们用现代汉语模仿太史公的语调,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工作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呼吁:意欲实现“今日之新闻”化作“明日之历史”的梦想,必须以唯物历史的取向去定位新闻传播活动,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闻传播现象,以理性辩证的思维去思考新闻传播事件,以自由独立的精神去书写新闻传播作品。如是而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站在历史的跑道上,以“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为使命而荣耀的新闻传播工作者,“追云逐雨意未休”,唯有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自勉之。
二、“唯才是举”成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唯才是举”成大道(论文提纲范文)
(1)论《西游记》中观音的教育者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 《西游记》中观音的教育者形象 |
(一)知人善任的“伯乐” |
(二)诲人不倦的班主任 |
(三)教育得法的好老师 |
二、观音形象的演变 |
(一)从男到女的性别变化 |
(二)人物内涵的转变 |
(三) 《西游记》中观音形象的演变 |
1. 神圣化:观音是大慈大悲的善神。 |
2.世俗化:观音更是一位充满人性的凡神。 |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助力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研究的创新 |
1.1.2 助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持续深入 |
1.1.3 助力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研究的拓展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2.2 国(境)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3 对现有研究进展的评析 |
1.3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目标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5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行性分析 |
1.4.1 基础文献资料较为丰富 |
1.4.2 已有研究文献初具规模 |
1.4.3 高校是青年的重要聚集地 |
1.4.4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积累 |
1.5 研究创新性 |
第2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生成基础 |
2.1 时代背景:国内国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
2.1.1 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
2.1.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2.2 逻辑起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2.2.1 “中国梦”思想与新的历史方位 |
2.2.2 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与方向 |
2.3 理论渊源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学说 |
2.3.2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工作思想 |
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
2.4 实践基础 |
2.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青年工作实践 |
2.4.2 习近平基层工作实践 |
2.4.3 习近平青年时期成长实践 |
2.5 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定位与成才路径的思想 |
3.1 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地位 |
3.1.1 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
3.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
3.1.3 引风气之先的社会中坚力量 |
3.1.4 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
3.1.5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根基 |
3.2 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 |
3.2.1 近代以来不同时代的青年使命担当 |
3.2.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 |
3.2.3 新时代青年的世界责任 |
3.3 新时代青年的群体特征 |
3.3.1 新时代青年群体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 |
3.3.2 “可爱、可信、可为”的内在逻辑 |
3.4 新时代青年的成才路径 |
3.4.1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 |
3.4.2 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
3.4.3 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
3.4.4 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 |
3.5 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青年工作体系的战略设计 |
4.1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 |
4.1.1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设计 |
4.1.2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4.1.3 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
4.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运行机制 |
4.2.1 坚持和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 |
4.2.2 共青团是为党做青年群众工作的组织 |
4.2.3 高校是培育青年的重要园地和重要思想阵地 |
4.2.4 全社会担负青年成长的共同责任 |
4.2.5 家庭是青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
4.3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原则方法 |
4.3.1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
4.3.2 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
4.4 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建构逻辑、理论特征与时代价值 |
5.1 理论建构的内在逻辑 |
5.1.1 从青年到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 |
5.1.2 从目标导向到实践导向的内在逻辑 |
5.1.3 从青年发展自觉到青年工作推动的内在逻辑 |
5.1.4 从家国情怀到人类情怀的内在逻辑 |
5.2 理论特征 |
5.2.1 政治性:突出青年工作的政治导向 |
5.2.2 时代性:把握青年工作的时代特点 |
5.2.3 民族性:增强青年工作的中国特色 |
5.2.4 世界性:彰显青年工作的全球视野 |
5.2.5 开放性:体现青年工作的动态多元 |
5.3 时代价值 |
5.3.1 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建功立业的灯塔 |
5.3.2 新时代开展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 |
5.3.3 新时代落实“党管青年”“党管人才”原则的行动指南 |
5.3.4 指引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武器 |
5.3.5 对国际青年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5.4 小结 |
结语: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墨学的千年深耕与马学的百年传播——以中马会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墨学的微言大义 |
(一) 爱无差等, 攻必相残, 兼爱非攻交相利 |
(二) 唯才是举, 唯上是同, 尚贤尚同等贵贱 |
(三) 日用以节, 丧事以薄, 节用节葬亨无咎 |
(四) 天必赏善, 鬼可罚暴, 顺道则昌悖道亡 |
二、言盈天下的显学 |
(一) 天下之言, 荣归墨家, 独占鳌头压群芳 |
(二)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行合一数墨家 |
(三) 用墨则仕, 非墨则去, 享誉列国墨成规 |
(四) 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 天下士子尊墨者 |
三、墨学的千年深耕 |
(一) 平等思想, 由显入隐, 潜流民间两千年 |
(二) 扶危济困, 苦行救世, 侠义薪火代代传 |
(三) 俭节则倡, 淫逸则亡, 墨家节用塑绳墨 |
(四) 兴天下利, 除天下害, 兴利除害兼天下 |
四、墨家对马学的接引之功 |
(一) 墨家大义, 觉悟精英, 汇流马列为黔首 |
(二) 平等思想, 润物无声, 接引马列成大道 |
(三) 侠义思想, 锄强扶弱, 耦合马列谋解放 |
(四) 奉献精神, 利害在公, 谋利当谋天下利 |
五、墨学与马学的会通逻辑 |
(一) 求真为本, 道法自然, 科学精神连马墨 |
(二) 至善为宗, 悲心如海, 人文关怀通广宇 |
(三) 臻美为锦, 背私向公, 微言大义有大美 |
(四) 明慧为旨, 慧者心辨, 觉悟百慧开大同 |
(5)《吕氏春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吕氏春秋》的体例、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体例特征 |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思想特征 |
第三节 《吕氏春秋》体例、思想特征之成因 |
第二章 《吕氏春秋》独特的文化意蕴 |
第一节 《吕氏春秋》所反映的秦地文化特色 |
第二节 《吕氏春秋》透露出的大一统文化意识 |
第三节 《吕氏春秋》对秦汉大一统文化形成的影响 |
第三章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 |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文学特色 |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文艺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6)财经作家余胜海: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华为(论文提纲范文)
创作背后的故事 |
破解华为成功密码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助力运营商数字化转型 |
做多连接,撑大管道 |
(7)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范围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葛洪及《抱朴子》其书 |
第一节 葛洪其人 |
一 葛洪的生活背景 |
二 生平、师承与交游 |
三 个人着作 |
第二节 《抱朴子》的思想内容 |
一 《抱朴子》的创作动机 |
二 《内篇》与《外篇》的关系 |
三 《抱朴子》的道教思想 |
四 《抱朴子》的政治与社会思想 |
五 《抱朴子》的个人修养思想 |
六 《抱朴子》的文论 |
第二章 东晋南北朝时期《抱朴子》接受的道教化倾向 |
第一节 东晋南北朝《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二节 范晔等以史家视野对《抱朴子》的接受 |
一 袁宏、何法盛、马枢对葛洪生平的追述 |
二 裴松之对《抱朴子》的评述 |
三 范晔《后汉书》对《抱朴子》的吸收 |
第三节 寇谦之、陆修静对《抱朴子》思想的借鉴 |
一 寇谦之对《抱朴子》清理道教思想的接受 |
二 陆修静对《抱朴子》援儒入道思想的借鉴 |
第四节 陶弘景对《抱朴子内篇》的汲取与改造 |
一 与葛洪的思想渊源 |
二 对葛洪《抱朴子》金丹思想及整肃道教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五节 佛教信仰者对《抱朴子》的诘难与继承 |
一 刘勰、甄鸾、道安对《抱朴子内篇》的诘难 |
二 刘勰、萧绎、颜之推对《抱朴子》的继承与辨析 |
第三章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的兴盛 |
第一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二节 隋唐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
一 隋唐四大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 |
二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抱朴子》的特点 |
第三节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引述与评析 |
一 唐代史家对《抱朴子》的广泛引述 |
二 《晋书·葛洪传》对《抱朴子》内外篇的融合与去取 |
三 刘知几《史通》对《抱朴子》的评析 |
第四节 魏徵、马总对《抱朴子》的节录 |
一 魏徵《群书治要》对《抱朴子外篇》的选择性接受 |
二 马总《意林》对《抱朴子》均衡有序的接受 |
第五节 隋唐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
一 隋唐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发展与批判 |
二 隋唐儒家、佛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批判 |
三 隋唐文学作品对《内篇》金丹思想的普遍认可 |
第四章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的沉寂 |
第一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接受概述 |
第二节 宋代类书对《抱朴子》的辑录与化用 |
一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的不均衡接受 |
二 五部类书所反映的宋代《抱朴子》接受概貌 |
三 五部类书对《抱朴子》接受的促进 |
第三节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
一 《太上感应篇》对《抱朴子内篇》的承袭与转化 |
二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原因 |
三 对《抱朴子内篇》转化接受产生的效果 |
第四节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 |
一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版本源流 |
二 荣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内篇》的价值 |
第五节 宋元时期《抱朴子内篇》金丹思想的接受 |
一 宋元道教对《内篇》金丹思想的继承与背离 |
二 来自儒生的批判 |
三 宋元画作、诗文对《内篇》金丹思想的忽视 |
结语 |
附录一 葛洪形象接受述略 |
附录二 《抱朴子》版本调查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8)明清小说对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江户读本小说对明清小说旨趣的化用 |
第一节 改头换面主旨不变 |
第二节 借原旨趣另起炉灶 |
第三节 增加内容改变主旨 |
第二章 江户读本小说对明清小说故事情节的拆组整合 |
第一节 移花接木——甲篇接乙文 |
第二节 巧妙拆组——多人故事成一角或一角故事分多人 |
第三节 打乱时序——灵活穿插情节 |
第三章 明清小说对江户读本小说题材与文体的影响 |
第一节 明清小说对读本小说题材的影响 |
一、英雄传奇小说 |
二、才子佳人小说 |
第二节 明清小说对读本小说文体的影响 |
一、章回体小说 |
二、话本小说 |
第四章明清小说对江户读本小说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一节 社会与科技原因 |
一、锁国政策与高压统治 |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二节 思想与文化原因 |
一、中国忠义思想与日本武士精神 |
二、中国与日本的妖鬼文化 |
第五章 明清小说对江户读本小说影响的意义 |
第一节 江户之后小说创作的转变 |
第二节 对江户之后日本文化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宋代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宋代传奇作家的文化心态 |
一、 拯物济世 关怀现实 |
二、 抒发愤懑 寄怀仙鬼 |
三、 伤时悯世 痛定思痛 |
四、 自神其教 自炫其术 |
第二章 宋代传奇小说历史题材研究 |
一、 宋代传奇历史题材的思想意蕴 |
(一) 以史为鉴 禆补世教 |
(二) 反思历史 反省人生 |
(三) 广资博览 寓载识见 |
二、 宋代传奇历史题材的形象系列 |
(一) 君臣将相 |
(二) 妃嫔命妇 |
三、 宋代传奇历史题材的虚实问题 |
(一) 于史有征 |
(二) 幻设为文 |
注释 |
第三章 宋代传奇小说婚恋题材研究 |
一、 宋代传奇婚恋题材的文化阐释 |
(一) 程朱理学的时代烙印 |
(二) 薄情负心的社会根源 |
(三) 婚恋结局的理性反思 |
二、 宋代传奇婚恋题材的思想内涵 |
(一) 笃情重义的婚恋理想 |
(二) 为爱赴死的悲剧情怀 |
(三) 欲说还休的性爱表达 |
三、 宋代传奇婚恋题材的女性形象系列 |
(一) 节妇烈妇 |
(二) 妓女形象 |
(三) 仙妖狐鬼 |
四、 “人鬼恋”的传承与流变 |
(一) 鬼女身份日渐平民化 |
(二) 临别赠物趋于普通化 |
(三) 人鬼婚恋逐渐世俗化 |
注释 |
第四章 宋代传奇小说神怪题材研究 |
一、 神怪题材的分类 |
(一) 佛道类 |
(二) 鬼魅精怪类 |
(三) 兆应卜谶类 |
二、 宋代传奇神怪题材的精神旨归 |
(一) 惩恶扬善的观念 |
(二) 施恩有报的思想 |
(三) 慰藉心灵的良药 |
(四) 儒释道的互补合流 |
三、 神怪传奇幽冥世界的建构 |
(一) 幽冥世界的建构 |
(二) 幽冥世界的职责功能 |
(三) 幽冥故事的情节模式 |
四、 宋代传奇小说与道教 |
(一) 宋代传奇道教题材兴盛的社会原因 |
(二) 宋代传奇中道士的形象 |
(三) 宋代传奇的神仙世界 |
注释 |
第五章 宋代传奇小说艺术论 |
一、 细致的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 |
(一) 细致的环境描写 |
(二) 细腻的心理刻画 |
二、 亦真亦幻的艺术手法 |
三、 宋代传奇的艺术特质 |
(一) “明镜照物,妍媸必露”的客观原则 |
(二) 以才学为小说 |
注释 |
第六章 宋代传奇的审美价值 |
一、 德智才貌俱全的审美追求 |
(一) 蕙质兰心 |
(二) 良朋诤友 |
(三) 以美写美 |
二、 宋代传奇的世俗化取向 |
(一) 描写对象的市井化 |
(二) 价值观念的世俗化 |
(三) 人物性格的市民化 |
注释 |
第七章 宋代传奇小说通变论 |
一、 小说观念属意实录 情节建构渐入佳境 |
二、 故事内容相仿 思想倾向疏离 |
三、 同样爱情故事 两般审美追求 |
四、 宋代传奇的情节模式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论中国古代史官记事之于当下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和镜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历史与新闻的辩证关系 |
(一) 历史和新闻的概念界定 |
1.何谓历史 |
2.何谓新闻 |
(二) 新闻与历史的同源分析 |
(三) 历史的新闻价值 |
(四) 新闻的历史价值 |
二、 史官与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分析 |
(一) 史官:专业新闻传播者的历史雏形 |
(二) 新闻传播者的社会历史角色剖析 |
(三) 史官与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互换 |
三、 史官记事与新闻传播活动 |
(一) 史官记事:早期的专业新闻传播活动管窥 |
(二) 史官记事与新闻采访 |
1.木铎采诗——专业新闻采访的源头 |
2.观风漫游——新闻采访的进一步发展 |
(三) 史官记事与新闻写作 |
1.实录原则与新闻写作之客观真实性 |
2.春秋笔法与新闻写作之艺术 |
3.简约凝练与新闻写作之简练准确性 |
4.文约事丰与新闻写作视觉化效果 |
5.含蓄蕴藉与新闻写作之用事实说话 |
(四) 史官记事与新闻编辑 |
1.史官——中国新闻编辑的鼻祖 |
2.史官记事对现代新闻编辑的启迪 |
(五) 史官记事与新闻舆论监督 |
1.史官记事的社会功能 |
2.史官行使舆论监督职权的社会基础 |
3.当代新闻舆论监督之概况 |
4.史官记事对当下新闻工作者实施舆论监督的借鉴 |
四、 史官之良史精神与新闻职业道德 |
(一) 何谓良史精神 |
(二) 当下新闻职业道德缺失之现状 |
1.虚假新闻 |
2.有偿新闻 |
3.有偿不闻 |
4.媚俗新闻 |
(三)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
(四) 良史精神之于新闻职业道德 |
五、 史官的传播观对当下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之镜鉴 |
(一) 史官的历史传播观 |
(二) 史官与新闻工作者所处社会制度比较 |
(三) 新闻工作者唯物历史观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唯才是举”成大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西游记》中观音的教育者形象[J]. 杨林夕,何娟平.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D]. 贾兆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3]乡村振兴与选调生人才管理[J]. 陈洪连,吕玉雪. 东方论坛, 2019(03)
- [4]墨学的千年深耕与马学的百年传播——以中马会通为中心的考察[J]. 刘长明,沈大光. 东岳论丛, 2019(06)
- [5]《吕氏春秋》研究[D]. 吕紫禾. 宁夏大学, 2019(02)
- [6]财经作家余胜海:还原一个最真实的华为[N]. 王萍. 企业家日报, 2017
- [7]葛洪《抱朴子》接受研究[D]. 袁朗.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8]明清小说对日本江户读本小说的影响[D]. 芦新蕾.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0)
- [9]宋代传奇研究[D]. 王庆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6)
- [10]论中国古代史官记事之于当下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和镜鉴[D]. 王开仓.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