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氧化物阴极发射能力《Oxide Cathode Process for Emission of 1 A/cm~2 at 700℃》

提高氧化物阴极发射能力《Oxide Cathode Process for Emission of 1 A/cm~2 at 700℃》

一、氧化物阴极发射本领的提高《700℃发射达1安培/厘米~2的氧化物阴极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十一室01组[1](1967)在《氧化物阴极发射本领的提高《700℃发射达1安培/厘米2的氧化物阴极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引言许多超高频器件的发展,尤共是高频段超低噪声行波管与中功率低噪声行波管的发展,迫切要求氧化物阴极能在尽可能低的工作温度下有高的发射本领。氧化物阴极本是以高发射效率(工作温度

季欧[2](1972)在《质谱仪器及其应用(二)》文中研究说明 第四章动态质谱仪器以上介绍的半园形和扇形仪器,在质谱学中都属于静态仪器之类。这类仪器中的电场、磁场、离子轨道半径等参数,在不同时间里都是稳定的;随时间改变这些参数只是为了连续记录质谱,而不是质量分离原理所必需。

四机部电真空专业技术情报网微波管组[3](1975)在《国外行波管长寿命氧化物阴极概述》文中研究指明 前言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电子工业战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广大革命职工执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批孔孟之道,不断提高思想水平,为发展我国电子工业作出新贡献。近年来,长寿命行波管的研制工作已在许多单位开展起来,并作出了一定成绩。阴极是电子器件的心脏。为制造出长寿命行波管,必须首先提供长寿命的阴极。因此各有关单位都在长寿命

胡广海[4](2015)在《氧化物阴极等离子体源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Wehnelt.A发现高温下当铂丝上粘有碱土金属氧化物时,发射电流大大增加,这就是氧化物阴极的起点。因氧化物阴极具有工作温度低,发射电流大,工作稳定且寿命长等优点,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在国防通讯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国外70年代开始将氧化物阴极用于产生等离子体,而国内目前还没有装置应用大面积氧化物阴极放电或从事相关研究。LMP装置设计完成了国内唯一的大面积旁热式氧化物阴极等体源,当其工作在6500C~1000℃C时,能获得较大的发射电流(3~lOA/cm2),且发射均匀、稳定、无噪声、可变范围大,能在较弱的磁场下产生较高的密度(1010~1013/cm3),是研究磁场重联和其他等离子体物理的一个理想等离子体源。首先,本文给出了阴极主要部件的详细设计参数和材料性质,整套设备在1000℃C高温下能长时间稳定工作,实现了工程指标。每个部件都经过精心设计,使整套设备安装空间尽可能小,这样就保证了阴极在线性磁化装置上的顺利安装,并通过模拟等手段,保证了加热效率最大化。其次,作者通过摸索和实验研究,完成了发射浆的配制、碾磨、基金属的处理、阴极的喷涂、激活和意外处理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并实现了氧化物阴极大电流稳定放电。通过不同放电位形比较,寻找氧化物阴极最佳放电位形,并通过改变阴极温度、气压、放电电压、轴向磁场、放电脉宽、放电频率等,了解氧化物阴极发射性质,并对氧化物阴极放电常见现象进行解释。在氧化物阴极脉冲放电条件下,通过离子声波的朗道阻尼估算出了氧化物阴极放电离子温度约0.25eVo氧化物阴极放电还可以实现阴极阳极间距2m,使等离子体携带几百安培电流来满足不同用途放电需要,如此时就可以激发静电离子回旋不稳定性(EICI)和阿尔芬波等。最后,通过改变粉末发射材料配方,加入一些还原或催化物质,来制造新型氧化物阴极。经过研究发现当加入5%~8%的Sc203后可以将阴极的发射能力提高2~3倍,这是氧化物阴极等离子体源第一次通过这么简单的方法将阴极发射能力提高到与六硼化镧相当。新阴极对其它材料和温度没有特殊要求,这使我们的氧化物阴极成为长脉宽放电(>lms)发射能力最强的等离子体源。

瞿国兴[5](2020)在《非金属元素掺杂型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电解水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氢气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理想的能量载体。电解水是一种最具前景的大规模制氢途径。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瓶颈在于缺乏高效、稳定、廉价的电催化剂。众多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表明,杂原子掺杂可以有效提高电解水电催化剂的活性,金属阳离子掺杂已被广泛研究,而非金属元素掺杂的研究则刚刚兴起。非金属元素比金属元素具有更大的电负性,非金属元素掺杂更有利于调控材料的电子结构。本文以非金属元素磷原子或硫原子掺杂为主要改性手段,系统的研究了四种非金属元素掺杂型电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催化析氢反应(HER)中的应用,分别是磷掺杂的碳化钼MXenes(P-Mo2CTx)、磷掺杂的硫化钴(P-Co1-xS)、硫掺杂的磷化镍超长纳米线(S-Ni2P NW)、硫掺杂的磷化铁纳米膜(S-FeP@CFC)。在P-Mo2CTx工作中,我们通过简单的磷化处理使磷元素掺入到Mo2CTx MXenes中,扩大了Mo2CTx MXenes的层间距。与原始Mo2CTx MXenes相比,磷化过的Mo2CTx MXenes表现出显着提高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使达到10mA cm-2的电流密度所需的过电势降低幅度超过100mV。理论计算表明,这种磷掺杂的Mo2CTx MXenes拥有金属能带结构和优化的氢吸附,导致了电导率和电催化动力学速度都大幅提高。这项工作不仅进一步地解释了新型二维材料MXenes的性能调控机制,也为MXenes材料在能量转化与存储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条道路。在P-Co1-xS工作,我们通过简单的水热法成功地在碳布基底上负载了不同相硫钴化物(包括CoS2、Co1-xS和Co9S8)的磷掺杂体。在这几种磷掺杂的硫钴化物电催化剂之中,P掺杂的Co1-xS展示出最佳的电催化析氢性能,达到10和100mA cm-2的电流密度所需的过电势分别为110和165mV。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P掺杂的Co1-x-x S比普通Co1-xS具有更小的能带间隙和更优的氢吸附位点。这项工作进一步揭示了P掺杂提高硫钴化物催化析氢活性的机理,可以指导用于未来“氢经济”的廉价析氢电催化剂的设计。在S-Ni2P NW工作中,我们通过一步简单的磷化—硫化混合处理,使商业化的泡沫镍在磷/硫混合蒸汽氛围中长出超长且浓密的S掺杂的Ni2P的纳米线,并将其用作析氢电催化剂。该S掺杂的Ni2P纳米线具有极高的长径比,高达500到1000。我们通过系统地研究该纳米线电极的形态、微观结构和元素分布阐述了这种超长纳米线形貌形成的可能机制。超长纳米线形貌加上别具一格的“1D@3D”电极结构使该自支撑电催化剂的催化析氢性能显着提高,在酸性、碱性、中性的条件下都能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稳定性。在S-FeP@CFC工作中,我们首次开发了一种新颖、廉价的策略制备硫掺杂的磷化铁纳米膜,这种硫掺杂的磷化铁纳米膜电催化剂牢固地负载在商业化的碳纤维布上形成自支撑电催化剂S-FeP@CFC。所有制备流程只涉及常压操作,使得这种合成策略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和规模化制备的可行性。通过对S-FeP@CFC合成过程中退火温度的微调,我们进一步优化了S-FeP@CFC的电催化析氢活性。优化的S-FeP@CFC的催化析氢性能超过了以往报道的绝大多数非金属掺杂型电催化剂。在酸性电解质中,电流密度达到10和20mA cm-2所需的过电势分别仅为83和106mV,且能保持高效催化活性长达24小时。不仅如此,S-FeP@CFC还展示出优异的全pH适应性,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的催化析氢性能接近、甚至超过常用作基准的铂电极。

季欧[6](1973)在《质谱仪器及其应用(五)》文中指出 第九章专用仪器下面介绍一些专用质谱仪器,以便在研制和使用这些仪器时掌握它们的特点。数量最多的专用质谱仪器——质谱检漏仪,将在有关真空技术的章节中介绍。 9—1 同位素比值质谱计采用不同类型的离子源,配合一台测定同位素比值(丰度)的通用质谱计,固然可以测定周期表上所有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和部份放射性同位素,效果却不一定都好。针对某些常见的或重要的同位素,人们设计了专用的质谱仪器,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下面介绍的是其中几例。相对于化学分析质谱仪器而言,同位素比值质谱计的分析对象较少。前者往往需要分析多种成份,质谱比较复杂;后者一般只针对个别元素的同位素,质谱容易辨认。然而,测定同位素比值的质谱计常对下列指标提出较高的要求:

乔建良[7](2010)在《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激活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负电子亲和势(NEA) GaN光电阴极具有灵敏度高、暗发射小、发射电子能量分布集中等优点,是非常理想的新型紫外光电阴极。针对目前NEA GaN光电阴极的基础理论、制备方法与评估手段研究的不足,围绕反射式GaN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机理、净化方法、激活工艺、光谱响应测试以及阴极的稳定性能等方面开展研究。根据W.E.Spicer提出的光电发射的“三步模型”,详细分析了NEA GaN光电阴极从光电子的激发、体内到表面的输运到穿越表面势垒逸出到真空的全过程,导出了光电子隧穿阴极表面势垒的透射系数。通过求解非平衡载流子的扩散方程导出了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公式。结合阴极的激活过程及充分激活后的NEA特性,给出了NEA GaN光电阴极铯(Cs)氧(O)激活后的表面模型[GaN(Mg):Cs]:O-Cs。利用NEA光电阴极激活系统和XPS表面分析系统研究了GaN光电阴极的净化方法,给出了具体的化学清洗和加热净化工艺。经过有效化学清洗后,超高真空中GaN样品在700℃下加热20分钟,可以有效去除阴极表面的氧化物以及C杂质,获得较为理想的原子级清洁表面。利用自行研制的光电阴极激活评估实验系统,给出了反射式GaN光电阴极Cs激活及CS/O激活的光电流曲线。针对GaN光电阴极NEA特性的成因,结合激活过程中光电流变化规律和成功激活后阴极表面模型,研究了NEA GaN光电阴极激活机理,得到了阴极激活时光电流的变化规律和激活过程中电子亲和势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GaN光电阴极在单独导入Cs激活时就可获得明显的NEA特性,CS/O激活时引入O后光电流的增长幅度不大。用双偶极层模型[GaN(Mg):Cs]:O-Cs较好地解释了激活成功后GaN光电阴极NEA特性的成因。利用自行研制的紫外光谱响应测试仪器,测试了成功激活的反射式GaN光电阴极的光谱响应,给出了230nm-400nm波段内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量子效率曲线。在230nm处得到了反射式GaN光电阴极高达37.40%的量子效率,230nm和400nm之间的锐截止比率超过2个数量级。结合国外对GaN光电阴极量子效率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影响量子效率的因素,得到了量子效率与入射光波长、阴极材料特性以及阴极制备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激活的光电流曲线和充分激活后的量子效率曲线为依据,针对阴极量子效率的衰减以及不同波段对应量子效率衰减速度的不同,论述了NEA GaN光电阴极量子效率的衰减机理。得到了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量子效率的衰减现象与有效偶极子数量减小之间的关系以及量子效率曲线的衰减特点与表面势垒形状改变之间的关系。结合GaN光电阴极铯氧激活后的表面模型[GaN(Mg):Cs]:O-Cs,通过对量子效率衰减过程中阴极的能带与表面势垒结构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有效偶极子数量的减小是造成量子效率降低的根本原因,表面Ⅰ、Ⅱ势垒形状的变化造成了不同波段对应的量子效率下降速度的不同。

陈忠道[8](2005)在《新型铁电阴极材料电子发射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电阴极材料是一种在脉冲电压或脉冲激光激励下从铁电材料表面获得脉冲强流电子发射的新型功能材料。目前,它作为一种极有前途的阴极材料,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1) 铁电阴极材料的制备;2) 电子发射测试系统的搭建;3) 电子发射试验的开展;4) 发射结果及机理的分析;5) 铁电阴极材料器件化的尝试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铁电阴极试验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及经验。我们扩展了铁电阴极材料研究体系并建立了高效而可靠的测试系统,从而掌握了铁电阴极试验研究的核心技术;通过精细的微观及显微结构分析,结合材料极化特性的变化,从对比分析材料电子发射波形入手,对铁电阴极的电子发射特性及机理做出规律性的理论分析,得到具有自主技术特征的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铁电真空二极管的试制,为铁电阴极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已有锆钛酸铅(PZT)材料研究基础上,着重对锆钛酸铅(PZT)、钛酸钡(BT)和钛酸铋钠(BNBT)这三个材料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针对不同材料制作工艺、不同极化条件和不同发射试验条件下铁电阴极的电子发射性能,研究了发射性能与介电性能、压电性、铁电性和微观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其中,对BT、BNBT两种环保无铅铁电材料电子发射性能的详细研究,并公开报道了其最大发射电流密度分别为30A/cm2、20A/cm2,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这对于扩展铁电材料研究体系,推动铁电材料的无铅化研究,具有启迪意义。 2.建立和改进高效率的电子发射电流密度测试系统,为理论分析和材料设计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从分析电磁干扰产生的来源机理出发,采用接地、屏蔽、线路匹配以及其他手段,有效地降低高压脉冲电子发射试验时,外界对电子发射信号的干扰强度,确保了试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3.研究了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的铁电阴极在不同激励电压脉冲作用下,能够达到的电子发射电流密度,对其束发射度和束亮度等发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试验数据的对比、归纳,优化铁电阴极的结构设计,确定铁电阴极的组分和电学参数与发射性能的匹配关系,获取最大的电流发射密度。尤其是采用硅橡胶作绝缘保护层,解决了样品击穿阈值过低的难题,提高了电子发射电流密度。 4.首次研究了铁电阴极陶瓷材料的压电参数与电子发射试验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压电系数d33在电子发射过程中呈现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变化规律,并对相关机制做了解释。同时,也研究了试验条件对电子发射的影响。 5.研究了铁电电子发射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从电子发射波形分析入手,

2X008课题组,李昌全[9](1974)在《无油真空系统及其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油超高真空技术在近代真空技术及广泛的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电真空器件的研制与生产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试图与油泵排气方式相比较,简述了无油排气方式的优越性;详细描述了自制无油排气系统及其主要泵;扼要介绍了运用无油排气系统进行应用实验的进展;提高了氧化物阴极发射性能;明显地改善了高压真空电容器的耐压能力;提高了磁控管及行波管的成品率以及管子某些性能得到改善。作者最后对于无油真空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陈述了若干意见,供有关同志参考。

刘继旺[10](1979)在《油田地下金属管道及容器的腐蚀与防腐》文中认为本文根据大庆油田近20年的防腐工作实践,较系统地介绍了油田地下金属管道及容器的腐蚀与防腐。主要内容有:地下金属管道被腐蚀的基本原理、土壤腐蚀测定方法、防腐蚀措施、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的技术要求等,对于金属容器(水罐)的内防腐,也做了简要介绍。本文由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刘继旺同志编写,李森、李克顺等同志审校。本文可供从事防腐工作的工人、技术人员参考。编写者表示,由于业务知识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二、氧化物阴极发射本领的提高《700℃发射达1安培/厘米~2的氧化物阴极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物阴极发射本领的提高《700℃发射达1安培/厘米~2的氧化物阴极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4)氧化物阴极等离子体源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氧化物阴极研究背景
    1.1 氧化物阴极的历史
        1.1.1 氧化物阴极的发现与应用
        1.1.2 盈余钡的研究
        1.1.3 氧化物阴极的发展与应用
    1.2 几种常见的热阴极
        1.2.1 钍钨阴极
        1.2.2 硼化物阴极
        1.2.3 氧化钍阴极和稀土氧化物阴极
        1.2.4 储备式阴极
    1.3 高密度热阴极在等离子体实验上的应用
        1.3.1 氧化物阴极电子枪
        1.3.2 氧化物阴极灯丝源
        1.3.3 大面积氧化物阴极
        1.3.4 氧化物阴极离子源
        1.3.5 大面积六硼化镧等离子源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诊断方法
    2.1 线性磁化等离子体装置
        2.1.1 装置结构
        2.1.2 真空系统
        2.1.3 充气系统
        2.1.4 磁场及电源系统
        2.1.5 循环水冷系统
    2.2 探针系统
        2.2.1 一维探针系统
        2.2.2. 维探针系统
    2.3 意外报警系统
    2.4 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2.5 现有等离子体源
        2.5.1 灯丝源
        2.5.2 Helicon源
    2.6 诊断工具
        2.6.1 单探针原理
        2.6.2 双探针
        2.6.3 三探针
        2.6.4 极向探针阵列
        2.6.5 发射探针
        2.6.6 马赫探针
        2.6.7 罗科夫斯基线圈
第三章 氧化物阴极设计与制造工艺
    3.1 氧化物阴极源设计背景
    3.2 线性磁化装置氧化物阴极源设计
        3.2.1 阴极及其附件设计
        3.2.2 热源的设计
        3.2.3 阳极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3.2.4 热源周围热量反射系统
        3.2.5 支撑底座的设计
        3.2.6 电路连接
        3.2.7 氧化物阴极水冷设计
    3.3 基金属的选择与处理
        3.3.1 基金属的选择
        3.3.2 基金属的处理
    3.4 发射浆的制备
        3.4.1 发射材料的选择
        3.4.2 发射浆的配制
        3.4.3 发射浆的碾磨
    3.5 阴极的喷涂
    3.6 热源的制作
    3.7 氧化物阴极的激活
        3.7.1 热激活
        3.7.2 电激活
    3.8 阴极温度的测量
    3.9 氧化物阴极放电脉冲源设计
        3.9.1 设计要求
        3.9.2 电源设计
        3.9.3 放电测试
    3.10 废料的处理
第四章 线性磁化装置氧化物阴极放电
    4.1 氧化物阴极发射模型
    4.2 氧化物阴极放电模式
        4.2.1 氧化物阴极脉冲放电
        4.2.2 氧化物阴极直流放电
    4.3 发射能力与控制条件
        4.3.1 放电电流与阴极温度的关系
        4.3.2 放电电流与放电电压的关系
        4.3.3 放电电流与中性气压的关系
        4.3.4 放电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4.3.5 放电电流与放电频率的关系.
    4.4 氧化物阴极脉冲放电常见现象
        4.4.1 放电与衰减
        4.4.2 火花现象
        4.4.3 氧化物阴极中毒
    4.5 阴极阳极大距离放电
        4.5.1 轴向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4.5.2 轴向电流与气压的关系
        4.5.3 轴向电流与放电电压的关系
        4.5.4 大距离放电的应用
    4.6 离子声波朗道阻尼估算离子温度
    4.7 氧化物阴极放电的优点
        4.7.1 均匀
        4.7.2 稳定
        4.7.3 高密度、高电离率
        4.7.4 低碰撞
        4.7.5 长寿命
        4.7.6 低成本
        4.7.7 无噪声
        4.7.8 参数可调范围大
        4.7.9 可大尺度存在
        4.7.10 易诊断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氧化物阴极探索
    5.1 含钪型氧化物阴极
    5.2 含镍、钨型氧化物阴极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附录A 常见金属电阻率及其温度系数
附录B 元素周期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非金属元素掺杂型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电解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电解水技术简介
        1.2.1 电解水装置介绍
        1.2.2 电解水电化学原理
    1.3 电催化析氢反应(HER)简介
        1.3.1 电催化析氢基础理论
        1.3.2 析氢电催化剂评估指标
        1.3.3 析氢电催化剂性能测试
    1.4 析氢电催化剂研究概况
        1.4.1 硫属化物电催化剂
        1.4.2 氮、磷化物电催化剂
        1.4.3 硼、碳、氧化物电催化剂
        1.4.4 无金属电催化剂
        1.4.5 金属合金电催化剂
    1.5 非金属元素掺杂型析氢电催化剂研究进展
        1.5.1 氧元素掺杂电催化剂
        1.5.2 硫(硒)元素掺杂电催化剂
        1.5.3 磷元素掺杂电催化剂
        1.5.4 其他非金属元素掺杂电催化剂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掺杂碳化钼MXenes的制备与析氢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制备
        2.2.2 材料表征
        2.2.3 电化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镜分析
        2.3.3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2.3.4 光电子能谱分析
        2.3.5 电化学性能分析
        2.3.6 理论模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掺杂硫钴化物电催化剂的制备与析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电催化剂的制备
        3.2.2 物理表征
        3.2.3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制备与X衍射分析
        3.3.2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透射电镜分析
        3.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3.3.5 理论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掺杂磷化镍超长纳米线的制备与析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制备
        4.2.2 物理表征
        4.2.3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扫描电镜与X射线衍射分析
        4.3.2 透射电镜与能谱分析
        4.3.3 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掺杂磷化铁电催化剂的制备与析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制备
        5.2.2 物理表征
        5.2.3 电化学测试
        5.2.4 电化学活性面积测试及周转频率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射线衍射与扫描电镜分析
        5.3.2 透射电镜分析
        5.3.3 能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4 电化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激活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NEA GaN光电阴极概述
        1.1.1 光电发射的原理
        1.1.2 NEA光电阴极的发现
        1.1.3 NEA GaN光电阴极的提出
    1.2 NEA GaN光电阴极的研究现状
        1.2.1 GaN晶体的生长技术现状
        1.2.2 GaN基固体探测器件的研究现状
        1.2.3 GaN基真空探测器件的研究现状
    1.3 NEA GaN光电阴极的应用
        1.3.1 在紫外探测领域的应用
        1.3.2 在真空电子源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4.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4.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NEA GaN光电阴极光电发射理论研究
    2.1 GaN晶体概述
        2.1.1 GaN的晶格结构和主要参数
        2.1.2 GaN晶体的特性及能带结构
        2.1.3 GaN晶体的本征载流子浓度
    2.2 NEA GaN光电阴极的光电发射机理概述
    2.3 NEA GaN光电阴极的结构以及工作模式
    2.4 NEA GaN光电阴极光电发射过程
        2.4.1 光电子激发
        2.4.2 光电子往阴极表面的输运
        2.4.3 光电子隧穿表面势垒
    2.5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表达式
    2.6 NEA GaN光电阴极表面模型
        2.6.1 GaAs光电阴极表面模型的回顾
        2.6.2 GaN光电阴极表面模型[GaN(Mg):Cs]:O-Cs
        2.6.3 GaN光电阴极表面模型[GaN(Mg):Cs]:O-Cs的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制备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激活评估实验系统简介
        3.2.1 超高真空激活系统
        3.2.2 NEA光电阴极的多信息量在线测控系统
        3.2.3 表面分析系统
    3.3 NEA GaN光电阴极表面的净化
        3.3.1 化学清洗工艺
        3.3.2 加热净化工艺
    3.4 激活实验
        3.4.1 Cs激活
        3.4.2 Cs/O激活
    3.5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激活机理
        3.5.1 激活过程中光电流变化分析
        3.5.2 激活过程中电子亲和势变化分析
        3.5.3 利用表面模型分析激活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光谱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光谱响应测试的原理
    4.3 紫外光谱响应测试仪简介
    4.4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光谱响应
        4.4.1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光谱响应曲线特点
        4.4.2 光谱响应曲线的讨论
        4.4.3 影响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量子产额的因素
    4.5 本章小结
5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的稳定性实验
        5.2.1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稳定性实验介绍
        5.2.2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稳定性实验讨论
    5.3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量子效率曲线的衰减
        5.3.1 量子效率衰减的实验
        5.3.2 量子效率曲线的衰减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量子效率曲线的恢复
        5.4.1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重新进Cs激活
        5.4.2 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重新进Cs激活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新型铁电阴极材料电子发射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阴极材料发展历史
    1.3 阴极材料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论文研究路线
        1.5.1 论文研究路线
        1.5.2 铁电阴极材料制备
        1.5.3 铁电阴极样品制备以及电子发射试验
    1.6 论文特色以及创新之处
    1.7 论文内容
第二章 铁电体基础理论
    2.1 铁电体基础知识
    2.2 铁电体的电畴
    2.3 铁电体的相变
    2.4 反铁电体
    2.5 铁电体的应用
    2.5 铁电体电子发射机理
    2.6 铁电体电子发射理论模型
第三章 强电流铁电材料的制备
    3.1 常见铁电陶瓷材料
        3.1.1 BaTiO_3基铁电陶瓷材料
        3.1.2 铅基铁电陶瓷材料
    3.2 强电流铁电材料的选择
        3.2.1 相变材料的选择
        3.2.2 实际采用铁电阴极材料
    3.3 铁电材料的制备
        3.3.1 铁电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3.3.2 粉体的制备
        3.3.3 粉体的塑化
        3.3.4 粉体的造粒
        3.3.5 材料成型工艺
        3.3.6 材料排塑工艺
        3.3.7 预烧
        3.3.8 烧结
        3.3.9 极化
        3.3.10 电极制备
    3.4 铁电阴极测试样品
    3.5 铁电材料性能测试
        3.5.1 铁电材料电性能参数
        3.5.2 铁电材料电性能测试
        3.5.3 居里温度测量
        3.5.4 电滞回线测量
    3.6 铁电材料制备工艺设备以及性能测试仪器
第四章 铁电电子发射电流密度测试系统的建立
    4.1 测试电路原理图
    4.2 电磁干扰控制
        4.2.1 电磁干扰防护及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4.2.2 电磁干扰防护
        4.2.3 导线对导线的干扰及屏蔽措施
        4.2.4 接地与接地阻抗引起的干扰
        4.2.5 辐射性共模干扰及地环路干扰
        4.2.6 辐射性差模干扰
        4.2.7 电力线与电源系统的干扰
    4.3 测试系统的改进
        4.3.1 电子发射测试系统的建立
        4.3.2 电子发射测试系统的改进
    4.4 测试系统测试可靠性的验证
        4.4.1 同一铁电样品测试系统改进前后波形对比
        4.4.2 不同发射样品测试系统改进前后波形对比
        4.4.3 利用电容参数试验结果估算验证测试系统可靠性
第五章 电子发射电流密度、束发射度和束亮度测试计算
    5.1 铁电样品电子发射试验测试准备
        5.1.1 铁电样品电子发射试验测试条件
        5.1.2 电子发射测试过程
    5.2 试验条件对发射性能的影响
        5.2.1 等静压工艺对发射结果影响
        5.2.2 温度对发射结果影响
        5.2.3 真空度对发射结果影响
        5.2.4 绝缘保护层对发射结果影响
        5.2.5 极间距对发射结果影响
        5.2.6 收集极对发射结果影响
        5.2.7 铜网对发射结果影响
    5.3 不同铁电样品电子发射电流密度
        5.3.1 锆钛酸铅铁电材料电子发射
        5.3.2 钛酸钡铁电材料电子发射
        5.3.3 钛酸铋钠铁电材料电子发射
        5.3.4 三种铁电材料电子发射对比分析
        5.3.5 反铁电材料电子发射
    5.4 铁电阴极材料束发射度、束亮度测试计算
第六章 铁电电子发射试验现象与机理分析探讨
    6.1 压电系数在铁电电子发射前后的变化
        6.1.1 偶然现象的注意
        6.1.2 同一体系不同组分样品电子发射前后压电系数变化d_(33)的变化
        6.1.3 同一样品不同电子发射次数后压电系数d_(33)的变化
        6.1.4 不同预极化状态电子发射前后压电系数d_(33)的变化
        6.1.5 其他铁电材料压电系数d_(33)随电子发射变化规律
        6.1.6 分析讨论
    6.2 由电子发射波形分析电子发射机理
        6.2.1 与空载时波形对比
        6.2.2 三种材料电子发射波形对比
        6.2.3 铁电电子发射机理分析讨论
        6.2.4 铁电电子发射机理对压电系数变化规律的解释
    6.3 铁电电子发射机理的试验证实
        6.3.1 样品厚度与电子发射的关系
        6.3.2 新型铁电样品与电子发射的关系
        6.3.3 电极形状与电子发射的关系
        6.3.4 电子发射面与电子发射的关系
第七章 铁电电子发射过程中材料其他性能参数变化
    7.1 介电常数与损耗因子电子发射前后的变化
    7.2 X—射线衍射结果分析
第八章 铁电电子真空二极管研究试制
    8.1 真空二极管的初始设计
    8.2 真空二极管的优化改进
        8.2.1 专用真空室
        8.2.2 电子收集回路
        8.2.3 真空小室的组成
    8.3 真空二极管试验
        8.3.1 波形对比
        8.3.2 电子发射电流发射密度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四、氧化物阴极发射本领的提高《700℃发射达1安培/厘米~2的氧化物阴极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物阴极发射本领的提高《700℃发射达1安培/厘米2的氧化物阴极工艺》[J]. 十一室01组. 电子管技术, 1967(03)
  • [2]质谱仪器及其应用(二)[J]. 季欧. 分析仪器, 1972(03)
  • [3]国外行波管长寿命氧化物阴极概述[J]. 四机部电真空专业技术情报网微波管组. 电子管技术, 1975(01)
  • [4]氧化物阴极等离子体源实验研究[D]. 胡广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3)
  • [5]非金属元素掺杂型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电解水性能研究[D]. 瞿国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质谱仪器及其应用(五)[J]. 季欧. 分析仪器, 1973(02)
  • [7]反射式NEA GaN光电阴极激活与评估研究[D]. 乔建良.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8]新型铁电阴极材料电子发射特性及机理研究[D]. 陈忠道.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 [9]无油真空系统及其初步应用[J]. 2X008课题组,李昌全. 电子管技术, 1974(01)
  • [10]油田地下金属管道及容器的腐蚀与防腐[J]. 刘继旺. 油田设计, 1979(03)

标签:;  ;  ;  ;  ;  

提高氧化物阴极发射能力《Oxide Cathode Process for Emission of 1 A/cm~2 at 7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