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牛初乳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谋凤[1](2021)在《高羊毛氨酸硒对幼犬机体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应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羊毛氨酸硒(Selenohomolanthionine,SeHLan),是一种新型有机硒,因其适口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目前在家畜、家禽饲养中已推广应用。为了探讨其对幼犬机体的影响,本研究以SeHLan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水平SeHLan对幼犬机体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应答的影响,以期为SeHLan在犬上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7周龄比格犬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具体分组为:不接种疫苗且只饲喂基础日粮的空白组(-Se/-Vacc);接种犬五联疫苗且只饲喂基础日粮的疫苗组(-Se/+Vacc);亚硒酸钠(SS)组(SS/+Vacc,0.35 mg/kg DM);SeHLan添加组(SeHLan-L/+Vacc,0.35 mg/kg DM)、SeHLan(SeHLan-M/+Vacc,1.0 mg/kg DM)、SeHLan(SeHLan-H/+Vacc,2.0 mg/kg DM)。接种疫苗后第0、7、14、21、28、35、42天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清硒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血清细胞因子水平(IL-2,IL-4)、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吞噬率和CPV抗体滴度。1.SeHLan增强幼龄比格犬抗氧化功能结果显示,SeHLan可显着提高幼龄比格犬抗氧化能力,与同期空白组和-Se/+Vacc组相比,SeHLan添加组的GSH-Px、SOD活性显着升高MDA含量均极显着降低(P<0.01)。与添加同等剂量硒的SS/+Vacc组相比,SeHLan组幼犬体内血清硒含量更高,机体抗氧化功能更强。其中,血清硒含量和GSH-Px活力的提高与SeHLan存在剂量依赖关系。2.SeHLan增强幼龄比格犬机体免疫功能本研究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犬外周血PM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结果显示添加SeHLan可显着增强PMN的吞噬能力。除-Se/-Vacc组外,其余各组犬在免疫后PMN吞噬率均显着升高,其中,SeHLan-L/+Vacc组的PMN吞噬率在首免后第7天显着高于同期-Se/+Vacc组(P<0.05),而SS/+Vacc组PMN的吞噬作用在首免后第21天才表现出显着增强(P<0.05),且三个SeHLan添加组幼犬外周血PMN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的吞噬率。同时我们进一步探索了SeHLan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因子(IL-2、IL-4)水平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SeHLan可显着提高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犬血清中IL-2和IL-4的水平(P<0.05),但其影响并不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其中SeHLan-M/+Vacc组的效果最为显着。研究表明日粮中适当补充SeHLan可增强幼龄比格犬机体免疫功能。3.SeHLan增加幼龄比格犬体内CPV抗体滴度结果显示,与同期-Se/+Vacc组和SS/+Vacc组相比,SeHLan可有效提高免疫幼犬CPV抗体水平。首免后幼犬体内CPV抗体滴度缓慢增加,在免疫的第7天,仅SeHLan-H/+Vacc组CPV抗体水平达到保护性滴度26.3。在免疫的第14天,与-Se/-Vacc组相比,其他各组幼犬CPV抗体滴度均呈极显着升高(P<0.01)。其中,SeHLan-H/+Vacc组CPV平均抗体滴度高达29.3,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抗体水平。研究表明SeHLan可提高幼犬体内CPV抗体水平,其中,SeHLan-H/+Vacc组幼犬体内CPV抗体水平上升更为显着。综上,本研究探明SeHLan可显着提高幼龄比格犬抗氧化能力,也可显着增强幼龄比格犬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中的最佳日粮添加剂量为1.0 mg/kg DM,为SeHLan在宠物临床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魏海燕[2](2020)在《饲喂黄芪对断乳牦牛犊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通过营养调控措施达到增强动物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缓解应激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已经成为畜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刚刚断奶的牛犊,瘤胃发育是其营养吸收和代谢的关键环节。黄芪作为一种常用大宗中草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其具有补气、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本文利用黄芪干燥根粉和水浸提液分别进行体外发酵和断奶牛犊的饲喂试验,为利用黄芪作为中药饲料添加剂饲喂反刍幼畜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添加黄芪超细粉和抗生素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为探究添加中药黄芪对模拟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试验以苜蓿草粉作为发酵底物,分别添加黄芪超细粉和四环素(抗生素)(5%苜蓿干草粉重),并以空白处理作为对照,测定其发酵特征。结果表明:(1)在体外发酵各个时间点,黄芪组的干物质降解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发酵过程中,对照组和黄芪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显着升高(P<0.05),且在发酵的各个时间点黄芪组的TVFA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四环素组(P<0.05)。(2)瘤胃微生物经过16SrRNA基因测序,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发酵过程中,对照组和黄芪组的厚壁菌显着升高(P<0.05),而四环素组显着降低(P<0.05);且黄芪组的变形菌门显着升高(P<0.05)。三个处理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普雷沃氏菌属。在发酵过程中,黄芪组和四环素组的普雷沃氏菌属显着降低(P<0.05),且黄芪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试验二饲喂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4头6到7个月大且相似遗传背景的断奶牦牛犊,随机分成4组,每组6头。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补饲不同水平的黄芪粉浸提液(ARE):0 mL/kg DMI(ARE0)、20 mL/kg DMI(ARE2)、50 mL/kgDMI(ARE5)和80 mL/kg DMI(ARE8),试验期为75天(预饲期15天,正饲期60天)。结果表明:(1)黄芪根水提物添加组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DG)显着高于不添加组(P<0.05),且随着水提物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ARE5和ARE8组的饲料转化率(ADG:DMI)显着高于ARE0和ARE2组(P<0.05)。(2)ARE8组瘤胃乙酸浓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ARE0,ARE2和ARE5组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随着牛犊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ARE8组的TVFA浓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三饲喂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1)血清中总抗氧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胰岛素(INS)随着牛犊饲喂时间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0.05)。在试验第60天,ARE8组牛犊血清中SOD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而ARE0组血清T-AOC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2)添加黄芪水提物组牦牛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浓度随着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0.05)。在试验第60天,ARE8组牛犊血清IgA的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ARE5和ARE8组牛犊血清中IgG的浓度显着高于ARE0和ARE2组(P<0.05)。(3)各处理组牦牛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随饲喂时间的增加而显着降低(P<0.05);ARE8组牛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试验四饲喂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1)在细菌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是牦牛犊瘤胃的优势细菌门(分别占所测定的OTUs数目的42.5、48.1和1.14%);其中随着黄芪浸提液添加水平的增加,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增加(P<0.05),而拟杆菌门占比降低(P<0.05)。(2)共测得79个细菌属,其中核心核心细菌属分别为Rikenellaceae RC9(15.5%)、Succiniclasticum(13.9%)and Prevotella 1(12.5%);ARE5组和ARE8组RikenellaceaeRC9gutgroup、Succiniclasticum和Prevotella1属细菌的丰度显着高于ARE0组(P<0.05)。(3)ARE8组牛犊瘤胃细菌多样性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组(P<0.05),而各个处理组在物种丰度即物种数量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4)综上所述,当在牦牛犊饲粮中添加黄芪根水提物显着提高了平均日增重,并且提高了饲料转化率。添加黄芪根水提物提高了牦牛犊瘤胃乙酸和丙酸浓度,血液抗氧化指标和相关免疫指标的含量水平;同时提高了牛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分解纤维细菌的含量。实验结果证明,黄芪水提物可以作为植物性饲料添加剂补饲断乳牦牛犊,最佳添加量为日干物质采食量的50-80 mL/kg。
李坤[3](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王晓[4](2015)在《从CAT到CAI-计算机辅助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蓬勃兴起,并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当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很多,如Wordfast、Trados、Alchemy Catalyst、Across、DéjàVu、memoQ和雪人翻译软件等。笔译译员从这些CAT工具中受益良多,而口译译员在承担口译项目时却往往只能孤军奋战。根据真实的笔译和口译实践,该报告在论述CAT工具巨大功用的同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口译(Computer Aided Interpretation, CAI)这一新术语并试探索计算机辅助口译工具(CAI工具)对于口译的辅助作用。CAI工具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其实很多翻译人员、研究人员都已经接触过CAT工具。耳机、话筒、音频播放器、录音工具以及专业的口译训练系统等都是常见的CAI工具;更为重要的是,memoQ等翻译软件也可以帮助口译译员建立术语库和语料库,从而辅助口译,所以也可被纳入CAI工具的范畴。CAI工具还包括可以在口译过程中使用的CAI电子笔记本或是CAI辅助系统,这一设想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作者在报告中也有所论述。该报告对CAI工具进行定义,列举了常见的以及潜在的CAI工具,并将CAI工具与CAT工具做了简单的归纳与比较。通过具体的笔译和口译实践,该报告论述了CAT工具对于笔译项目的辅助作用并重点强调CAI工具对于口译项目的帮助。报告中论述的笔译项目和口译项目的委托方都是德国绍曼(Schaumann)公司,且涉及的领域均为生物、畜牧等。在笔译项目中,作者通过使用memoQ高效地完成了笔译项目,体验了CAT极大的辅助作用。随后的口译项目与笔译项目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更加具体、复杂,难度更大。因此,基于已有的笔译结果,作者再一次借助了memoQ以及其他的CAI工具为口译项目做准备以及在口译结束后最好整理总结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CAI工具的辅助作用,该报告从口译前、口译中以及口译后三个方面论述,尤其侧重于CAI工具在译前准备和译后整理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具体包括口译术语的搜集和统一、口译语料库的建立和检索等。该报告是基于计算机辅助口译的初步研究,重点强调使用CAI工具来创建以及使用数据库和语料库,以期引发学者对于CAI以及CAI工具的重视与研究,并且希望能给口译人员一些启示,以在未来的口译工作中减轻负担。
王晓芳[5](2014)在《中国人乳和牛乳防御素含量特征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母乳缺乏现象非常普遍。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为首选的代乳品。研究分析中国人群的母乳成分,探索研制适合中国婴幼儿的配方奶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防御素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然而,国外有关母乳中防御素的研究为数不多,且未能对其动态变化及功能进行探索;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人乳和牛乳中的防御素含量和功能进行研究,为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等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国内深入开展防御素的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测定方法和参考数据。方法:(1)本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健康中国人初乳和成熟乳中人β-防御素(human β-defensins,hBD)-1和人β-防御素-2的浓度;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国人初乳和成熟乳中人β-防御素-1和人β-防御素-2的mRNA表达水平。(2)用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随访研究人乳β-防御素含量与婴儿常见疾病的可能联系;(3)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配方牛乳和健康奶牛新鲜乳汁中“牛中性粒细胞β-防御素”(Bovine neutrophilbeta-defensin,BNBD)的浓度。(4)用体外药敏试验的方法分析人β-防御素-1,-2和-3对人源性肠道益生菌的抗菌活性并探索相关机制。结果:(1)初乳hBD-1的浓度范围1.04-12.81μg/ml;初乳hBD-2的浓度范围0.31-19.12ng/ml;成熟乳hBD-1的浓度范围1.03-31.76ng/ml;成熟乳hBD-2的浓度范围0.05-0.18ng/ml;母乳hBD-1和hBD-2浓度呈动态变化。初乳hBD-1的浓度明显高于成熟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乳hBD-2的浓度明显高于成熟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乳中hBD-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D-2(P<0.001),成熟乳中hBD-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D-2(P<0.001)。(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乳loghBD-1与孕前BMI相关(P=0.001),初乳loghBD-2与分娩方式相关(P=0.006),成熟乳loghBD-1与孕周相关(P=0.01);高hBD-1组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与低hBD-1组相比,高hBD-1组的发生率较低,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5, P=0.025)。(3)配方牛乳中BNBD-1和BNBD-2的浓度范围明显低于人初乳hBD-1,稍低于人初乳hBD-2和人成熟乳hBD-1浓度范围;配方牛乳中BNBD-1和BNBD-2的浓度范围,明显低于新鲜牛初乳和成熟乳;新鲜牛初乳和成熟乳中BNBD-1和BNBD-2的浓度呈现动态变化特征。(4)hBD-1,-2和-3对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B.infitis)JDM301、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B. lactis) HN019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没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外排泵抑制剂CCCP可以显着增加hBD-1,-2,-3对B.infitis JDM301和B. lactis HN019的抗菌活性。结论:人初乳和成熟乳中含有一定浓度的hBD-1和hBD-2,且初乳含量更为丰富。孕前BMI是初乳hBD-1的影响因素,分娩方式是初乳hBD-2的影响因素,孕周是成熟乳hBD-1的影响因素。初乳中高浓度hBD-1对婴儿生后6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预防作用。配方牛乳中BNBD-1和BNBD-2含量很低;新鲜牛乳中含有丰富的BNBD-1和BNBD-2。hBD-1,-2,-3对B.infitis JDM301,B. lactis HN019和LGG无明显杀伤作用;B.infitis JDM301和B. lactis HN019对hBD-1,-2和-3的耐药与外排泵有关。
尼玛[6](2012)在《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牛是西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主要畜种,奶牛养殖业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亮点和重要渠道。当前我区黄牛改良及奶业发展既面临着充分挖掘资源开发潜力、培育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定位不准、方向不明、资源家底不清、加工转化增值慢、产品单一、生产规模小等问题;既面临着充分利用特色、优质、无污染、安全食品生产的优势来打造品牌、占有市场的机遇,也面临着生产水平、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低等的困扰。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动物育种,特别是奶牛繁殖学技术发展现状;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西藏山南、拉萨、日喀则等黄牛改良重点推广区域的黄牛改良技术推广及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从加强黄牛改良的组织领导、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黄牛改良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大力发展饲料生产与饲料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藏全区黄牛改良技术推广及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二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奶业发展;四是加强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五是大力发展饲料生产与饲料工业;六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七是建立健全奶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自我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八是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良种市场。
李景峰,王淑芬,高富华,魏丽新[7](2011)在《科尔沁地区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文中研究说明养鸡是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其产品也是人类食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鸡传染病由于发病类型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科尔沁区蛋鸡饲养量约480万只,肉鸡约320万只。由于部分农村养殖业还处于生产性能低下、环境污染、饲
赵全福[8](2010)在《幼畜大肠杆菌病防治》文中指出大肠杆菌病是新生幼畜(犊牛、幼驹、仔猪和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出现剧烈的下痢和败血症的症状。1病原及流行特点本病病原是普通大肠杆菌,其次尚
李嵩,侯先志,王丽,张敏[9](2010)在《维生素A和维生素E在奶牛围产期饲养中的应用》文中提出1维生素A1.1维生素A与奶牛健康维生素A不仅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在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抵抗疾病的非特异性反应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维生素A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过程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侯海涛[10](2002)在《母牛初乳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
二、母牛初乳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牛初乳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羊毛氨酸硒对幼犬机体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硒概述 |
1.1 硒的历史 |
1.2 硒的存在形式 |
1.3 高羊毛氨酸硒的概述 |
2 硒的抗氧化功能 |
3 硒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硒与细胞免疫 |
3.2 硒与体液免疫 |
3.3 硒与非特异性免疫 |
3.4 硒与免疫佐剂 |
4 硒与病毒感染 |
5 硒与细菌感染 |
6 硒与寄生虫感染 |
7 硒与癌症 |
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SeHLan增强幼龄比格犬抗氧化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1.3 本试验所需试剂 |
1.4 仪器及耗材 |
1.5 试验分组与设计 |
1.6 血液样品采集 |
1.7 犬血清硒含量的测定 |
1.8 犬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测定 |
1.9 犬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1.10 犬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1.11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SeHLan提高犬血清硒含量 |
2.2 SeHLan提高幼犬血清中抗氧化指标 |
3 讨论 |
第二章 SeHLan增强幼龄比格犬机体免疫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1.3 试剂及耗材订购 |
1.4 仪器及耗材 |
1.5 试验分组与设计 |
1.6 常用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1.7 血液样品采集 |
1.8 犬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1.9 犬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含量测定 |
1.10 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吞噬试验 |
1.11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SeHLan增强幼龄比格犬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 |
2.2 SeHLan提高犬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水平 |
2.3 SeHLan增强犬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吞噬功能 |
3 讨论 |
第三章 SeHLan增加幼龄比格犬体内CPV抗体滴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毒株 |
1.3 试验日粮与饲养管理 |
1.4 试剂及耗材订购 |
1.5 仪器及耗材 |
1.6 常用溶液的配制 |
1.7 试验分组与设计 |
1.8 血液样品采集 |
1.9 1%猪红细胞悬液处理 |
1.10 CPV红细胞凝集试验(HA) |
1.11 CPV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 |
1.12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SeHLan增加幼龄比格犬CPV抗体滴度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英文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饲喂黄芪对断乳牦牛犊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新生牛犊营养与管理 |
1.1.1 新生牛犊的营养 |
1.1.2 新生牛犊的管理 |
1.2 牛犊断奶 |
1.2.1 牛犊早期断奶 |
1.2.2 补饲对早期断奶牛犊的影响 |
1.2.3 断奶牛犊的行为应激调控 |
1.2.4 断奶牛犊所需要的饲料与营养 |
1.3 黄芪的应用 |
1.4 血液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 |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添加黄芪超细粉和抗生素对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饲料样品处理 |
2.1.2 试验动物及瘤胃液的预处理 |
2.1.3 试验设计 |
2.1.4 试验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
2.1.5 体外干物质降解率 |
2.1.6 瘤胃液pH和挥发性脂肪酸VFA |
2.1.7 瘤胃液氨态氮NH3-N |
2.1.8 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 |
2.1.9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 |
2.2.1 添加黄芪粉和抗生素对模拟瘤胃体外发酵消化率的影响 |
2.2.2 添加黄芪粉和抗生素对模拟瘤胃体外发酵指标的影响 |
2.2.3 瘤胃微生物 |
2.3 讨论 |
2.3.1 添加黄芪粉和抗生素对模拟瘤胃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 |
2.3.2 添加黄芪粉和抗生素对对瘤胃体外发酵指标的影响 |
2.3.3 添加黄芪粉和抗生素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生长性能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日粮 |
3.1.4 饲养管理 |
3.1.5 饲料样品采集 |
3.1.6 瘤胃液采集 |
3.1.7 日粮营养成分测定 |
3.1.8 生长性能的测定 |
3.1.9 瘤胃发酵参数的测定 |
3.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瘤胃发酵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黄芪水提物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血液生理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4.1.3 血液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2 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2 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5.1.2 试验日粮和饲养管理 |
5.1.3 瘤胃液样品采集 |
5.1.4 瘤胃微生物DNA的提取以及测序 |
5.1.5 测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 |
5.2.2 瘤胃微生物多样性 |
5.2.3 瘤胃细菌组成分析 |
5.3 讨论 |
5.3.1 黄芪水提物对牦牛犊瘤胃细菌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
2.1 牦牛球虫病 |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
2.3 牦牛皮蝇蛆病 |
2.4 牦牛包虫病 |
2.5 牦牛弓形虫病 |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
3.1 藏猪弓形虫病 |
3.2 藏猪肺线虫病 |
3.3 藏猪包虫病 |
3.4 藏猪蛔虫病 |
3.5 藏猪旋毛虫病 |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
3.7 藏猪疥螨病 |
3.8 藏猪鞭虫病 |
3.9 藏猪球虫病 |
3.10 藏猪棘头虫病 |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
5.1 流行病学 |
5.1.1 剖检 |
5.1.2 虫卵检测 |
5.1.3 血清学检测 |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
5.2.1 形态学鉴定 |
5.2.2 分子鉴定 |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5.4 高通量测序 |
5.5 组学研究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待检血清 |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
3 检测结果 |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5 总结 |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4 分析讨论 |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4 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扩增结果 |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2.4 测序 |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2.5.3 进化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4)从CAT到CAI-计算机辅助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2 PROJECT DESCRIPTION |
2.1 Translation Project of Schaumann Website |
2.2 Interpretation Project of Schaumann |
3 ON CAT AND CAI |
3.1 On CAT |
3.2 On CAI |
4 THE APPLICATION OF CAT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4.1 Choosing CAT Tools |
4.2 Obtaining Original Text |
4.3 Creating Translation Project, Term Base and Translation Memory |
4.4 The Application of CAT i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5 THE APPLICATION OF CAI IN THE INTERPRETATION PROJECT |
5.1 Obtaining Terms |
5.2 Creating Corpus |
5.2.1 Corpus Collection |
5.2.2 Corpus Alignment |
5.2.3 Corpus Creation |
5.3 Aid from Other CAI Applications |
5.3.1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 |
5.3.2 Transforming Paper Documents into Audio Materials |
5.3.3 Recording Equipment and Soft Wares |
5.3.4 Audio Player |
5.4 The Application of CAI in the Interpretation Project |
5.4.1 The Application of CAI in the Preparation Period |
5.4.2 The Application of CAI during the Interpretation Project |
5.4.3 The Application of CAI After the Interpretation Project |
6 PROJECT REFLECTION AND ENVISION OF CAI |
7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5)中国人乳和牛乳防御素含量特征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部分 中国人母乳中防御素的定量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国人乳防御素的影响因素及对乳儿的保护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人乳和牛乳中同源防御素含量差异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人β-防御素对肠道益生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防御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述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3.1 主要内容与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
2.1 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的历史进程 |
2.1.1 1959~1989 年的黄牛改良技术推广 |
2.1.2 1989—1998 年的黄牛改良技术推广 |
2.1.3 1998 年至今的黄牛改良技术推广 |
2.2 西藏黄牛改良变化趋势 |
2.2.1 农牧民增收迫切的要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2.2.2 实现奶业产业化需要加速推进黄牛改良进程 |
2.2.3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求加快奶业发展 |
2.2.4 是打造西藏本地畜产品品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 |
2.3 黄牛改良技术推广案例分析 |
2.3.1 黄改发展概况 |
2.3.2 黄改推广情况 |
2.3.3 主要推广模式(方式、做法) |
2.3.4 推广效益分析 |
第三章 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
3.1 组织协调能力欠佳 |
3.2 技术人员技术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
3.3 饲养管理跟不上, 人畜争奶现象普遍存在 |
3.4 饲草饲料短缺 |
3.5 建档立卡不规范 |
第四章 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 |
4.2 加强黄改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文化民素质 |
4.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母牛的生产性能 |
4.4 劣质公牛去势,防止杂交乱配 |
4.5 大力发展饲料生产与改良同步发展 |
第五章 研究讨论与结论 |
5.1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藏黄牛改良现状 |
5.2 调查分析了黄牛改良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5.3 科学分析和预测了西藏奶业发展潜力 |
5.4 提出了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对策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科尔沁地区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1.1 旧病为主, 新病不断增加 |
1.2 病原体耐药性增加 |
1.3 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
1.4 法律法规不健全, 监测手段落后 |
1.5 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疫病更为复杂化 |
1.6 抗原型出现变化 |
1.7 发病日龄跨度加大 |
2 防制措施 |
2.1 严控常发病, 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
2.2 改善鸡群的免疫抑制的影响 |
2.3 加强卫生消毒和环境净化 |
2.4 加强饲养管理 |
2.5 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 |
2.6 实行全进全出 |
2.7 结合本地特点防控相结合 |
(8)幼畜大肠杆菌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及流行特点 |
2 病理发生及症状特征 |
3 幼驹大肠杆菌病 |
4 犊牛大肠杆菌病(犊白痢) |
5 羔羊大肠杆菌病 |
(9)维生素A和维生素E在奶牛围产期饲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A |
1.1 维生素A与奶牛健康 |
1.2 维生素A与奶牛生产性能 |
1.3 维生素A与奶牛繁殖机能 |
1.4 维生素A的有效利用 |
1.5 围产期奶牛维生素A的推荐量 |
2 维生素E |
2.1 维生素E与奶牛健康 |
2.2 维生素E与生产性能 |
2.3 维生素E与繁殖机能 |
2.4 维生素E与硒 |
2.5 维生素E的有效利用 |
2.6 维生素E的推荐量 |
3 结语 |
四、母牛初乳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羊毛氨酸硒对幼犬机体抗氧化功能和免疫应答的影响[D]. 郑谋凤.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2]饲喂黄芪对断乳牦牛犊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D]. 魏海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3]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4]从CAT到CAI-计算机辅助口译实践报告[D]. 王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5]中国人乳和牛乳防御素含量特征及功能研究[D]. 王晓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6]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D]. 尼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1)
- [7]科尔沁地区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J]. 李景峰,王淑芬,高富华,魏丽新.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8]幼畜大肠杆菌病防治[J]. 赵全福. 畜禽业, 2010(12)
- [9]维生素A和维生素E在奶牛围产期饲养中的应用[J]. 李嵩,侯先志,王丽,张敏. 饲料研究, 2010(05)
- [10]母牛初乳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J]. 侯海涛. 畜牧与兽医,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