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IB接口遥控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

GPIB接口遥控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

一、对测试仪器进行GPIB接口远程控制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成凯[1](2020)在《多接口融合的仪器端远程控制库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测试仪器远程控制是指计算机通过总线远程操作测试仪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测试难度日益加大,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了测试仪器新的发展方向。将为了满足更高的智能化的需求,计算机通过总线远程控制测试仪器,将测试仪器的专业的硬件功能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为了满足网络化的需求,LAN接口远程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使得测试仪器能够支持更多接口的远程控制方式。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一款可同时支持多种接口的仪器端远程控制库。该库具有可同时支持多种接口远程控制的特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仪器端远程控制系统的相关需求,完成仪器端远程控制系统的软件总体方案设计。首先对远程控制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之后就远程控制系统在仪器端的部分进行详细分析,通过需求分析,设计仪器端远程控制库的总体方案,将整个仪器端远程控制库分成接口调度层和接口通信层两部分分别进行实现。2.针对多接口设备端驱动程序具有的共同功能的特点,为实现多接口设备端驱动程序之间的调度问题,设计接口调度层程序。接口调度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统一的功能函数以模糊各个接口的物理差异,对仪器资源的统一分配和加锁以防止多个接口同时访问一个仪器资源以及保存仪器远程本地状态。3.针对计算机和测试仪器通过不同的接口总线进行通信的需求,设计实现接口通信层程序。通过对不同接口通信协议的研究,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协议要求单接口设备端驱动程序,使计算机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远程控制测试仪器。其中包括GPIB接口驱动,USB接口驱动,LAN接口驱动的设计。4.针对仪器端远程控制库功能进行测试与验证。根据仪器端远程控制库的功能,确定测试方法,并测试驱动程序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次设计多接口融合的仪器端远程控制库,完成了项目的各项功能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陶亚坤[2](2020)在《宽带数字T/R组件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阵列雷达由于其性能上的诸多优点,逐渐成为雷达设备的主流。数字T/R组件在数字阵列雷达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现代数字阵列雷达具有多达上万个数字T/R组件。组件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雷达设备的性能。数字T/R组件的性能指标较多,需要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多种测试仪器进行测量。传统的测试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测试效率低,可重复性差。针对数字T/R组件设计的自动测试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对T/R组件的研发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研究出一个简单易操作,并能一次性测量多个指标参数的自动测试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介绍了一种宽带数字T/R组件的自动测试系统,该系统对传统系统测试时间长、资源消耗大的缺点进行改进,实现了“一键式”测试的预期目标。本文首先介绍自动测试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对系统功能、系统设计思路和系统结构进行说明,然后从硬件和软件两部分进行介绍。系统硬件部分根据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的不同特性和测试需求,搭建一个接收数据、存储数据和交互传输数据的硬件平台,测试系统通过GPIB总线将仪器、上位机和测试接口设备互相集成。接收通道的数据记录通过数据记录设备完成,数据记录设备以Power PC和FPGA为主要控制芯片和数据处理芯片,通过光接口接收I/Q数据并进行光电信号的转换,将数据传输至PCIE桥上,通过总线转换接口与上位机对接,实现数据与指令的传输。发射通道方面,由于发射通道的性能参数需要通过仪器进行测试,于是详细分析了一个由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仪器组成的发射通道小型测试系统,然后对相关专用设备的设计和仪器的选型工作进行介绍。系统软件部分首先介绍上位机软件程序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对软件设计需求的分析进行结构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并对测试界面、标准化接口和数据库控制模块进行描述。该程序使用C#语言在Visual Stdio集成开发环境中实现仪器接口的连接和编程,借助VISA库调用仪器的总线接口。本文对仪器接口调用模块做了详细地描述,对一些窗口模块进行介绍并展示其关键代码。最后通过系统可行性验证和软件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程序功能验证。

刘巾滔[3](2020)在《基于ARM的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测试设备以及自动测试系统而言,总线在其中承担了信息传递和控制等不可或缺的功能。随着GPIB、USB、以及LAN等多种总线程控接口的增加,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在构建自动测试系统以及设计智能仪器设备时将更加常见。本课题的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是仪器设备装置的接口部分,拥有GPIB接口、USB接口以及LAN接口作为标准配置用于实现仪器与计算机的联系。本次软件设计GPIB/USB-LAN满足计算机与仪器内部控制电路通信协议转换,以ARM系列cortexM4-STM32F4微处理器为核心充分发挥程控仪器接口的功能,减少接口资源浪费并满足程控需求。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考虑了器件功能、可靠性、操作复杂性以及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USB接口采用USBTMC类协议设备接口;GPIB接口在ARM微处理器上用软件模拟出专用接口芯片的功能,保证了在极少的外围电路的情况下实现GPIB接口功能;LAN接口采用W5500以太网控制芯片,提出更高效的以太网接入方案。2.此次设计主要解决一台仪器的多种总线程控仪器接口问题,该软件设计集成GPIB转以太网功能以及USB转以太网功能,能把GPIB总线或者USB总线传来的控制信息通过ARM微处理器转换成以太网数据帧发送给仪器设备本身,完成了将一台仪器的不同程控总线接口实现与主控机的通信。3.作为仪器设备的多总线接口,需要具备可修改识别接口参数特性的功能。用户可通过上位机修改此参数信息,参数包括本地网关IP地址、子网掩码、本地IP地址、本地端口号、GPIB地址等。因为使用FLASH存储其信息,所以在供电突然断开时,依然可保留配置的参数。4.为了避免接口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实现了上位机对USB/GPIB/LAN三个通信接口管理的功能。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用户需要关闭或开启使用的程控接口,配置选项为0和1,0表示关闭、1表示开启。本文设计的基于ARM的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有体积小、成本低、可靠结构、电路简单以及操作快捷等特点,能够满足测试测量仪器接口的需求,可方便灵活的组建成自动测试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

于祥苓[4](2019)在《反熔丝FPGA器件抗辐照性能测试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空天和国防领域的日益重视,低功耗、高可靠性、高保密性的反熔丝型FPGA器件已广泛的使用在航空航天和武器装备系统中。但因为宇宙射线和电磁干扰的影响,可能导致使用在航空航天和武器领域的FPGA器件因为高能粒子的辐射而产生功能失效。为了保证反熔丝型FPGA器件具有高可靠性和一定的使用寿命,人们需要对芯片进行辐照试验来验证器件的抗辐照性能。但由于受国内辐照试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对反熔丝FPGA辐照试验方法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缺少足够的试验经验,没有可依据的试验标准。绝大部分的试验都是按照用户单位的要求来进行的,试验用的辐照测试系统大多试验效率不高,测试参数不够全面,数据精度较低,甚至在进行一次辐照试验之后没有能力进行第二次试验,缺少良好的可借鉴性。因此探索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反熔丝FPGA抗辐照测试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空间环境辐照效应的产生机理。对单粒子效应、总剂量电离辐照效应、瞬时剂量率辐照效应的产生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反熔丝FPGA为主分析了不同类型的FPGA电路在受到电离辐照时所产生的功能和性能指标上的差异,为探寻反熔丝FPGA抗辐照测试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论文基于反熔丝FPGA在武器装备系统上的应用,提出了在稳态总剂量和瞬时剂量率两种辐照环境下的反熔丝FPGA器件测试方法。根据反熔丝FPGA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指标需求和稳态总剂量、瞬时剂量率的试验环境条件制定了抗辐照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硬件与软件的开发。论文完成了基于抗辐照测试系统的PCB电路板设计,并使用汇编语言完成了下位机控制代码的编写,C++语言实现了上位机测试软件的设计。针对系统在开发阶段遇到的问题,如远距离信号的传输测量易失真问题、远距离电源电压补偿问题、瞬态辐射大电流的处理问题等,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在本文的反熔丝FPGA抗辐照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章节进行了阐述。测试系统验证阶段,基于国产LC1020B-RHA型反熔丝FPGA分别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进行了150Gy的抗γ稳态总剂量试验和剂量率分别为2.4E9Gy(Si)/s、4.3E9Gy(Si)/s、4.2E9Gy(Si)/s的瞬时剂量率试验,用来检验测试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试验完成后,对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反熔丝FPGA器件受电离辐照时电流随辐照剂量变化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瞬时剂量率辐照试验和稳态抗γ总剂量辐照试验两种辐照环境下对反熔丝FPGA器件进行测试。解决了在辐照试验环境下长距离测试过程中难以对多个同系列不同型号的反熔丝FPGA电路进行全参数变化的实时监测和现场全参数测试的问题。系统在长距离信号传输频率下,具有较高测试精度和抗电离干扰能力。可以为反熔丝FPGA器件在进行总剂量试验和瞬时剂量率试验时提供高效、可靠的验证手段。论文所完成的测试系统满足设计要求。

吴海松[5](2019)在《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信号发生器作为最常见一种提供不同波形、频率以及输出电平幅度的仪器,是各种测试和实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其性能指标在其所使用的工程应用中对试验结果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如何判断其性能指标的好坏是摆在工程师面前的问题,计量这一作为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的重要手段,也便成为了验证信号发生器性能指标是否良好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方法一般都是使用人工手动操作的方式,这一方式费时费力。本论文以信号发生器的自动计量校准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利用GPIB、USB等总线实现对信号发生器及标准设备的自动控制,利用LabVIEW进行软件编程实现对信号发生器进行自动计量校准、数据处理和证书的生成,完成一套针对信号发生器的自动计量校准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现状调查分析、信号发生器参数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实施方法分析与研究、整体方案设计、硬件设计与系统搭建、软件设计与实现、软硬件系统联合调试、系统功能指标测试验证、系统实施结果分析、系统误差分析以及不确定评定。本论文首先根据信号发生器计量检定所依据的检定规程以及我单位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了本计量校准系统需要完成的计量校准参数以及所要达到性能的指标,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完成了硬件设计,其次根据系统运行过程的需要设计并制作了具有程控功能的信号调理盒,避免了人工手动更换连接线,保证了信号的稳定性以及自动校准的自动化程度。根据相关原理和计量校准流程的分析,组建了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硬件平台。然后开展软件需求分析,以LabVIEW这一图形化开发环境作为软件平台,研究并设计了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流程,进行了所需模块的设计、界面设计,经多次迭代优化实现了软件功能。最后通过自动测试数据与手动测试数据的对比以及不确定度评定,对系统进行了整体测试与验证,最终的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系统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目前该系统已成功的在本单位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工作中投入使用。

宋诗冰[6](2019)在《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微波测试技术领域,小到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性能测试,大到对大型电子装备或系统进行整体的性能综合评估,微波信号源在研发、生产、试验、验收、维护保障等全寿命过程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航空、航天、卫星、通信、兵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波信号源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微波信号源性能指标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信号源的研发过程中,对其性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试和校准工作显得愈发重要。本课题来源于某仪器制造商的一款微波信号源产品的研发项目,旨在为用户提供一款针对该型微波信号源的自动测试及校准软件,为信号源产品的生产与维护提供便捷有效的软件工具。本课题以某型在研微波信号源产品为硬件平台,以一款由美国NI公司推出的虚拟仪器开发工具LabWindows/CVI为软件平台,根据信号源研发团队对于自动测试的具体需求,设计了一款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该品牌的微波信号源产品的功能、参数,从自动测试的要求角度考虑,对该自动测试及校准上位机软件的具体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比选取适合用于开发该上位机软件开发的开发工具,给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案。接下来进行上位机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按照开发步骤这一步涵盖了两部分工作:第一步是开发图形用户界面,该软件的用户界面需要做到功能结构清晰,最大限度地保证操作简单、使用便捷;第二步是实现软件的具体功能,也就是编写源代码,在这一部分需要解决软件中很重要的功能问题,包括对信号源和频谱分析仪的远程控制、数据接收、数据分析及校准、测试报表生成等。最后,对上位机软件进行调试。首先由底层开始,对其进行代码级的检查与测试;然后至顶层对其进行功能级的测试,以确保该上位机软件无逻辑错误、无功能不健全、无运行不流畅等错误,从而达到和满足用户的测试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

严勇[7](2018)在《3D微波射频暗室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微波暗室内测试天线、雷达和其他无线通讯电子产品可以最大程度不受到外界信号干扰,测试设备的精准度和效率也显着得到了提升。随着射频技术高速发展,射频无线空间场的测试的频段越来越多,暗室的硬件设备也随之不断更新。又因为测试的项目几何级数增加,所以测试软件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升级和优化。3D微波射频暗室的架设成本极高,如何提高测试效率是研发生产所关心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一款微波暗室的自动测试软件来实现消费电子类产品的研发生产测试。硬件系统是以ETS-Lindgren公司的AMS-8813型微波暗室为基础。测试应用仪器主要来自罗德施瓦茨(R&S),远程控制接口为通用接口总线GPIB(General-Purpose Interface Bus)。软件选择微软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下的基础类(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框架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基础编程语言为Python。仪器驱动的编程选用虚拟仪器软件结构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作为计算机与仪器的标准软件通信接口,控制测试仪器,并根据使用仪器的类型调用相应的驱动程序。本软件可以完成整机辐射性能方面的OTA(over the air)测试,这项测试是手机厂商重视且认可的测试项目,是厂商出货前必不可少的认证测试之一。OTA测试主要指标分为总辐射功率TRP(total radiated power)和总全向灵敏度TIS(total Isotropic sensitivity)。本软件与微波暗室厂商自带的测试软件比较而言,通过加载测试配置文件完成仪器和测试参数的设置来替代繁冗的手动输入,体现了简化测试步骤,优化测试时间等优点。

谢翰威[8](2019)在《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集成电路大多向着高密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电路间的数据传输要求显得越来越高。串行的Serdes接口技术逐渐取代了并行接口技术,其采用了差分数据以及嵌入式时钟方式,使数据传输速率得到极大提高。如今,已广泛应用在PCI-Express总线、100GBASE以太网、OIF-CEI背板传输等标准串行接口中,接口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6Gbps56Gbps,这给测试带来了诸多挑战。市场上主流的自动化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简称ATE),尽管具有集成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但在测试速率上已不能满足高速Serdes接口测试要求。导致芯片Serdes接口的测试大多采用了“由设计保证”式的自测试,对接口参数和性能的测试只能止步于实验室的验证测量。因此,为保证Serdes接口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速测试,这就需要构建新的集成化、自动化的高速接口测试平台。本文结合了ATE测试平台和高速测量仪器(示波器、误码测试仪等)的各自优势,将两者有机融合,实现了针对复杂芯片进行高速测试的集成化、自动化的测试平台。首先,本文对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技术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测试需求。而后,依据测试需求和现有设备情况,对测试平台硬件结构进行系统化构建,并制作了专用的测试负载板。然后,对ATE和测量仪器的指令控制系统和协同一体化软件进行综合设计。最终,形成多设备高效协同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并实现了对28Gbps速率的Serdes接口芯片的功能及关键参数的测试。本文以某款国产自主设计的SOC/Serdes芯片为中心,以需求分析为引导,进行了具体的系统硬件架构设计、软件程序设计、实例化测试验证等。与常用的测试解决方案相比,本文所设计的协同一体化测试平台,对高速接口的自动化、高质量、高覆盖率的测试要求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芯片的产品初测、中小规模测试或者鉴定测试等情况下也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保证了测试溯源性,并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王银辉[9](2017)在《测试系统通信网关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更多的测试仪器接入网络。通过网络可以方便的对仪器进行远程控制,便捷地采集、传输和显示来自远程仪器的各种数据,网络化测试成为必然的趋势。GPIB接口标准普遍应用在仪器仪表中,尤其是在国外,仪器大都配备了GPIB接口,而国内的仪器大都配备了RS232串行通信接口。考虑到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不更换现有设备的条件下,将这些带有GPIB接口或RS232接口的设备连入Internet,组建网络化测试系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GPIB-Ethernet以及RS232-Ethernet接口转换器。本课题将开发研制一款通信网关,兼具GPIB-Ethernet及RS232-Ethernet接口转换功能,将测试现场的仪器设备接入Internet,提高测试测量的自动化程度。本文就开发测试系统通信网关的硬件、软件设计及实现进行了深度解析。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微处理器外围电路、电源电路、JTAG接口电路、外扩SRAM电路、RS232接口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GPIB接口电路。软件编程主要包括RS232接口通信、以太网接口通信、GPIB接口通信程序以及协议转换程序的编写。最后,通过GPIB设备通信助手和串口转以太网调试助手分别对三个接口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三个接口均能正常通信并实现转换功能。

赵少杰[10](2014)在《数字示波器接口扩展模块嵌入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源于某仪器制造商的新品研发项目,为其现有的数字存储示波器产品开发外置式的接口扩展模块,着手解决由行业发展而产生的用户对设备接口多样性的需求问题。项目组从兼顾生产商开发成本和市场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不改动现有型号的数字存储示波器产品本身的前提下,利用示波器标配的USB接口,为其开发了两款外置式的接口扩展模块,即以太网接口和仪器专用的GPIB接口。外置式接口模块采用了ARM9处理器,因此,相应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成了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本课题以C语言为编程语言,在Linux开发环境下,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在众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中,本课题从开源、免费、功能完备等角度出发,选择了ARM-Linux操作系统,并采用了目前较为成熟的版本Linux-2.6.16。为实现ARM-Linux系统向特定的硬件目标平台的移植,本课题对ARM-Linux内核源代码的U-BOOT进行了修改,包括启动参数和SRAM、FLASH地址空间的分配等。另外,根据接口扩展模块的具体芯片和功能需求,对ARM-Linux内核进行了裁剪,以便更高效地运行于目标平台。其次,由于接口扩展模块采用了特定的接口芯片,本课题还为此开发了Linux操作系统下的对应接口的驱动程序,分别包括USB接口芯片Cy68013和GPIB接口芯片NAT9914的驱动程序,为应用程序的功能实现奠定了基础。接着,将设计完成的驱动程序放入Linux-2.6.16内核源码中进行编译,得到了内核镜像。再次,为这两种接口扩展模块分别设计了Linux操作系统下的应用程序,包括USB和以太网接口的转换与数据通讯程序,为数字示波器扩展出了以太网功能,以及USB和GPIB接口的转换与数据通讯程序,为数字示波器扩展出了GPIB功能。接着,将设计完成的应用程序放入ARM-Linux文件系统下,制作成文件系统镜像。最后,将ARM-Linux系统的内核镜像和文件系统镜像下载到目标平台(接口扩展模块)上运行,与项目组其他成员开发的上位机软件进行联调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并已交付厂家试运行。

二、对测试仪器进行GPIB接口远程控制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测试仪器进行GPIB接口远程控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接口融合的仪器端远程控制库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仪器端远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仪器远程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介绍
    2.2 接口调度层需求分析
    2.3 接口通信层需求分析
        2.3.1 USB接口驱动需求分析
        2.3.2 LAN接口驱动需求分析
        2.3.3 GPIB接口驱动需求分析
        2.3.4 接口通信层总体需求分析
    2.4 软件开发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口调度层设计与实现
    3.1 接口调度层功能函数设计与实现
        3.1.1 接口调度层函数的注册回调
        3.1.2 接口调度层dispatch接口的创建和销毁
    3.2 接口调度层锁机制设计与实现
        3.2.1 使用互斥锁实现接口调度层锁机制
    3.3 接口调度层远程本地状态机制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口通信层的设计与实现
    4.1 USB接口驱动设计与实现
        4.1.1 USBTMC协议和USB488 子协议概述
        4.1.2 USBTMC协议及USB488 协议实现
    4.2 LAN接口驱动设计与实现
        4.2.1 VXI-11协议概述
        4.2.2 VXI-11协议实现
    4.3 GPIB接口驱动设计与实现
        4.3.1 USB转 GPIB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前准备工作
    5.2 单接口功能测试
        5.2.1 LAN接口功能测试
        5.2.2 GPIB接口功能测试
        5.2.3 USB接口功能测试
    5.3 多接口同时工作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宽带数字T/R组件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动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2.1 组件结构和射频原理
        2.1.1 组件的接收通道
        2.1.2 组件的发射通道
    2.2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实现的功能
        2.2.2 测试系统设计思路
        2.2.3 系统总线设计
    2.3 系统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方案设计
        3.1.1 通道测试方案
        3.1.2 测试仪器选型
    3.2 专用设备设计
        3.2.1 微波信号中枢设计
        3.2.2 雷达控制器设计
        3.2.3 接口装置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方案设计
        4.1.1 软件设计需求
        4.1.2 软件结构设计
        4.1.3 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4.2 软件模块设计
        4.2.1 测试界面设计
        4.2.2 标准化接口设计
        4.2.3 数据库控制技术
    4.3 软件模块实例
        4.3.1 仪器接口调用模块
        4.3.2 界面模块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和功能测试
    5.1 系统可行性验证
        5.1.1 系统不确定度来源
        5.1.2 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软件参数设置
        5.2.2 系统软件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ARM的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虚拟仪器的发展过程
        1.2.2 各总线的发展态势和研究现状
        1.2.3 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转换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系统方案设计
    2.1 功能需求分析
    2.2 硬件模块介绍
    2.3 软件系统设计方案
    2.4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2.5 系统方案可行性分析
        2.5.1 经济可行性分析
        2.5.2 技术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相关总线接口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3.1 USBTMC(USB TEST AND MEASUREMENT CLASS)程控接口设计
        3.1.1 USBTMC协议
        3.1.1.1 USB数据的构成与传输类型
        3.1.1.2 USBTMC通信模型与数据格式
        3.1.1.3 USBTMC协议请求
        3.1.2 USBTMC驱动软件设计
        3.1.2.1 USB外设接口模块介绍
        3.1.2.2 USBTMC驱动程序编写
    3.2 GPIB接口的软件模拟设计
        3.2.1 GPIB协议
        3.2.1.1 GPIB总线结构及信号线
        3.2.1.2 接口功能与器件接口功能设置
        3.2.1.3 消息编码及传递
        3.2.2 GPIB接口设计
        3.2.3 GPIB接口的软件模拟程序设计
    3.3 以太网程控接口设计
        3.3.1 TCP/IP原理
        3.3.1.1 TCP/IP基础协议
        3.3.1.2 数据封装
        3.3.1.3 SOCKET通信
        3.3.2 以太网接口设计
        3.3.2.1 以太网接口芯片
        3.3.2.2 W5500 工作模式
        3.3.3 以太网接口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程控仪器接口协议转换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移植与内核拓展
        4.1.1 μC/OS-Ⅲ简述
        4.1.2 移植操作系统
        4.1.3 任务调度介绍
    4.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3 USB-LAN模块软件设计
        4.3.1 USB-LAN模型
        4.3.2 USB-LAN软件设计
    4.4 GPIB-LAN模块软件设计
        4.4.1 GPIB-LAN模型
        4.4.2 GPIB-LAN软件设计
    4.5 数据存储/配置软件设计
        4.5.1 FLASH简介
        4.5.2 参数存储方式
        4.5.3 数据存储/配置程序设计
    4.6 通信接口管理任务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功能测试
    5.1 搭建测试平台
    5.2 USB-LAN模块测试
    5.3 GPIB-LAN模块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开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反熔丝FPGA器件抗辐照性能测试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FPGA空间辐照效应与损伤机理研究
    2.1 空间辐照环境与辐照效应
        2.1.1 电离辐照效应
        2.1.2 单粒子效应
        2.1.3 总剂量辐照效应
        2.1.4 瞬时剂量率效应
    2.2 反熔丝FPGA的辐照效应与机理分析
    2.3 SRAM型FPGA的辐照效应与机理分析
    2.4 Flash型FPGA的辐照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熔丝FPGA抗辐照性能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测试系统的设计要求
    3.2 测试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3.2.1 辐照测试板
        3.2.2 驱动转接板
        3.2.3 监控系统板
        3.2.4 控制与数据分析模块
        3.2.5 电源与参数测试组件
    3.3 测试全流程设计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熔丝FPGA抗辐照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1 辐照测试板设计
        4.1.2 驱动转接板设计
        4.1.3 监控测试板设计
    4.2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2.1 下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4.2.2 上位机控制软件设计
        4.2.3 配置软件设计
        4.2.4 测试模块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试验与结果分析
    5.1 稳态总剂量辐照试验
        5.1.1 试验参数与方法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瞬时剂量率辐照试验与结果分析
        5.2.1 试验参数与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文结果与文献系统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项目来源
    1.2 文献综述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单位信号发生器计量校准现状
    1.4 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的实现
        1.4.2 误差的降低以及消除
        1.4.3 证书生成以及数据处理
        1.4.4 系统测试结果验证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自动测试系统
        2.1.1 自动测试系统的定义
        2.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2.1.3 自动测试系统的架构
    2.2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2.2.1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需求分析
        2.2.2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具备的条件
        2.2.3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2.2.4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总体架构
        2.2.4.1 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的定义
        2.2.4.2 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的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和实现
    3.1 计算机
    3.2 测量仪器
        3.2.1 信号发生器的计量特性
        3.2.1.1 信号发生器原理和分类
        3.2.1.2 信号发生器需计量项目及参数
        3.2.2 信号发生器参数测量方法
        3.2.2.1 测量方法分类
        3.2.2.2 频率
        3.2.2.3 幅度
        3.2.2.4 直流电压
        3.2.2.5 正弦波幅度平坦度
        3.2.2.6 总谐波失真
        3.2.2.7 谐波失真
        3.2.2.8 方波/脉冲相关特性
        3.2.3 信号发生器参数测量选用的测量仪器
        3.2.3.1 系统性能指标
        3.2.3.2 系统选用的测量仪器
    3.3 通信设备
    3.4 辅助设备
        3.4.1 连接线缆
        3.4.2 匹配电阻
        3.4.3 信号调理盒
        3.4.3.1 需求分析
        3.4.3.2 总体设计
        3.4.3.3 电路原理及功能实现
        3.4.3.4 功能验证及性能测试
    3.5 系统硬件集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和实现
    4.1 需求分析
    4.2 软件设计
        4.2.1 软件平台选择
        4.2.1.1 操作系统
        4.2.1.2 软件开发平台
        4.2.1.3 数据库系统
        4.2.1.4 仪器驱动
        4.2.1.5 软件平台其他要求
        4.2.2 软件构架
        4.2.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4.2.4 软件流程设计
        4.2.5 软件界面设计
    4.3 软件编程
        4.3.1 软件界面实现
        4.3.2 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4.3.2.1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4.3.2.2 仪器控制功能模块实现
        4.3.2.3 自动校准功能模块实现
        4.3.2.4 数据处理功能模块实现
        4.3.2.5 证书生成功能模块实现
    4.4 软件调试与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1 系统验证
        5.1.1 系统验证过程
        5.1.2 系统验证结果分析
    5.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5.2.1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流程
        5.2.2 频率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2.1 不确定度的来源
        5.2.2.2 不确定度的评定
        5.2.3 幅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3.1 不确定度的来源
        5.2.3.2 不确定度的评定
        5.2.4 直流电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4.1 不确定度的来源
        5.2.4.2 不确定度的评定
        5.2.5 总谐波失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5.1 不确定度的来源
        5.2.5.2 不确定度的评定
        5.2.6 谐波失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6.1 不确定度的来源
        5.2.6.2 不确定度的评定
        5.2.7 方波/脉冲特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2.7.1 不确定度的来源
        5.2.7.2 不确定度的评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信号发生器检定证书(自动检定生成)
附录B 信号发生器检定证书(手动检定不含封面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自动测试系统概况
        1.1.3 虚拟仪器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需求分析
    2.1 远程交互的需求
    2.2 真实观感的需求
    2.3 实时性的需求
    2.4 软件功能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的方案设计
    3.1 硬件平台的简介
        3.1.1 USB接口
        3.1.2 以太网接口
        3.1.3 GPIB接口
    3.2 上位机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3.2.1 数据通讯的设计方案
        3.2.2 仪器功能的设计方案
    3.3 信号源网络协议的选择
    3.4 开发工具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信号源上位机软件的详细设计
    4.1 上位机软面板的布局设计
    4.2 主程序的总流程设计
    4.3 各模块的程序设计
        4.3.1 通讯子模块
        4.3.2 手动测试子模块的流程设计
        4.3.3 自动测试子模块的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信号源上位机软件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
    5.2 仪器控件的功能实现
        5.2.1 按键控件的功能实现
        5.2.2 开关控件的功能实现
        5.2.3 数值控件的功能实现
    5.3 自动测试线程的功能实现
    5.4 Excel报表的功能实现
    5.5 软面板的整体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号源自动测试上位机软件的测试
    6.1 软件的代码级测试
    6.2 软件的功能级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3D微波射频暗室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的研究背景
    1.2 微波暗室的国内外发展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波暗室测试原理
    2.1 微波暗室的分类
    2.2 微波暗室的特性
        2.2.1 静区的概念
        2.2.2 传输损耗
        2.2.3 归一化场地衰减
        2.2.4 场均匀性
        2.2.5 屏蔽性能指标
    2.3 微波暗室的组成
    2.4 小结
第三章 测试系统的硬件方案
    3.1 主要的暗室内部射频硬件模块
        3.1.1 接收发射天线装置
        3.1.2 圆锥对数螺旋天线
        3.1.3 连续旋转多轴定位系统
    3.2 微波暗室测试仪器
        3.2.1 功率计与探头
        3.2.2 网络分析仪
        3.2.3 无线网络综测仪
        3.2.4 开放式切换及控制平台
        3.2.5 ETS-EMCO-2090平台控制器
        3.2.6 GPIB接口协议
    3.3 微波暗室的连接
        3.3.1 校准补偿
        3.3.2 TRP与TIS连接
    3.4 小结
第四章 设备测试与认证
    4.1 微波暗室OTA无线测试系统
    4.2 微波暗室OTA测试的重要参数
        4.2.1 TRP的计算
        4.2.2 TIS的计算
    4.3 微波暗室OTA的测试方法
    4.4 ETS厂商测试软件EMQUEST OPERATION
    4.5 小结
第五章 软件的设计编程
    5.1 应用层软件
    5.2 软件的总体结构
    5.3 测试配置文件
    5.4 仪器参数设定
    5.5 主程序软件界面
        5.5.1 测试用户界面
        5.5.2 测试流程
        5.5.3 数据计算流程
    5.6 底层驱动模块
    5.7 仪器的控制和实现
    5.8 小结
第六章 实际测试验证
    6.1 测试场地的构造
    6.2 测试样机的数据比较
    6.3 测试时间的差异性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7.2.1 TIS测试的优化方向
        7.2.2 软件测试功能的多样化扩展
        7.2.3 测试仪器与通信接口的延展性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目的与结构
2 高速Serdes接口测试技术
    2.1 Serdes接口的基本原理结构
    2.2 DFT的设计
        2.2.1 JTAG测试
        2.2.2 PRBS测试
        2.2.3 BIST自测试
    2.3 Serdes接口的关键测试参数
        2.3.1 眼图测试
        2.3.2 抖动与抖动容限
        2.3.3 误码率测试
    2.4 常用的测试解决方案
        2.4.1 PMA串行回环测试方法
        2.4.2 两种改良的串行回环方案
        2.4.3 近端协议回环
        2.4.4 远端协议回环
    2.5 新的集成化自动测试解决方案
        2.5.1 新的测试解决方案
        2.5.2 该解决方案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测试平台硬件设计
    3.1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测试需求与解析
    3.2 测试平台硬件解决方案的构建
    3.3 测试接口板loadboard设计
    3.4 测试过程损耗研究
        3.4.1 影响设计损耗的参数
        3.4.2 PCB板材设计
        3.4.3 PCB过孔设计
        3.4.4 PCB设计中的走线方式
        3.4.5 PCB板连接器
        3.4.6 测试插座的设计
        3.4.7 PCB设计总损耗
    3.5 本章小结
4 集成化ATE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4.1 SCPI简介
    4.2 软件接口协议
    4.3 测试方法Testmethod程序设计
        4.3.1 误码率测试
        4.3.2 发射机眼图测试
        4.3.3 发射机抖动测试
        4.3.4 接收机抖动容限测试
        4.3.5 接收机压力眼测试
    4.4 自动化测试流程设计
    4.5 测试结果处理与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的测试与验证
    5.1 功能验证与DFT测试
    5.2 Loopback和 BIST测试
    5.3 误码率测试
    5.4 TX端眼图与抖动测试
    5.5 RX端抖动容限测试
    5.6 几种测试方案的结果分析与比对
    5.7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9)测试系统通信网关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GPIB总线及以太网
    2.1 GPIB总线概述
        2.1.1 GPIB总线结构
        2.1.2 GPIB三线互锁传输机制
        2.1.3 GPIB接口功能
    2.2 以太网
        2.2.1 TCP/IP协议
        2.2.2 数据封装
        2.2.3 Socket通信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3.2 控制电路
        3.2.1 STM32F103ZET6时钟及复位电路
        3.2.2 电源电路
        3.2.3 JTAG接口电路
    3.3 外扩SRAM电路
    3.4 RS232接口电路
    3.5 以太网接口电路
        3.5.1 以太网接入方案
        3.5.2 以太网接口芯片
        3.5.3 W5500工作模式
        3.5.4 以太网接口电路原理图
    3.6 GPIB接口电路
        3.6.1 GPIB接口芯片
        3.6.2 GPIB读写控制
        3.6.3 GPIB接口电路原理图
    3.7 PCB设计
    3.8 PCB焊接及硬件调试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RS232接口软件设计
        4.1.1 RS232串行通信协议
        4.1.2 RS232接口通信程序
    4.2 以太网接口软件设计
        4.2.1 TCP客户端/服务器
        4.2.2 W5500
        4.2.3 W5500初始化
        4.2.4 以太网接口通信程序
    4.3 GPIB接口软件设计
        4.3.1 TNT4882寄存器
        4.3.2 FSMC总线配置
        4.3.3 TNT4882初始化
        4.3.4 GPIB数据传输
        4.3.5 GPIB接口通信程序
    4.4 协议转换设计
第5章 PC端测试
    5.1 RS232接口测试
    5.2 以太网接口测试
    5.3 GPIB接口测试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数字示波器接口扩展模块嵌入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接口扩展模块的嵌入式软件需求分析
    2.1 通讯接口多样性的需求
    2.2 成本控制的需求
    2.3 接口驱动软件的需求
    2.4 软件功能的需求
    2.5 实时性的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口扩展模块的嵌入式软件方案设计
    3.1 硬件平台的简介
    3.2 嵌入式软件的方案设计
        3.2.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3.2.2 嵌入式软件的功能框架
        3.2.3 网络传输协议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口扩展模块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驱动程序设计
        4.1.1 USB驱动程序设计
        4.1.2 GPIB驱动程序设计
    4.2 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
        4.2.1 USB转GPIB应用程序设计
        4.2.2 USB转以太网通讯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软件的实现与移植
    5.1 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5.2 启动引导程序的实现与移植
    5.3 Linux内核的实现与移植
    5.4 Linux根文件系统的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嵌入式软件的下载与测试
    6.1 嵌入式Linux系统映像文件的下载
    6.2 USB转以太网接口模块的软件测试
    6.3 USB转GPIB接口模块的软件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对测试仪器进行GPIB接口远程控制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接口融合的仪器端远程控制库设计与实现[D]. 韩成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宽带数字T/R组件测试系统设计[D]. 陶亚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3]基于ARM的多总线程控仪器接口软件设计[D]. 刘巾滔.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反熔丝FPGA器件抗辐照性能测试及方法研究[D]. 于祥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基于LabVIEW的信号发生器自动计量校准系统研究[D]. 吴海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6]信号源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宋诗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3D微波射频暗室自动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严勇. 苏州大学, 2018(04)
  • [8]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D]. 谢翰威.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测试系统通信网关的研制[D]. 王银辉.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17(03)
  • [10]数字示波器接口扩展模块嵌入式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赵少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GPIB接口遥控在测试仪器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