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上美术字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远[1](2021)在《中国字体行业的历史、现状、问题点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鸟瞰中国字体行业的整体发展概况、探寻现存的问题点,以期为中国字体行业的发展起到帮助。在社会、技术迅速变革的当下,中国字体行业迎来了第三次兴盛的契机。行业、社会和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字体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向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今日中国字体行业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新字体的开发频度、强度、数量、种类上都超过以往,但是现状仍不容乐观,版权意识的进一步普及、版权执法力度的提升、字体设计教育体系的建设、字体设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字体设计软件开发、字库标准等问题仍然是亟须解决的制约性因素。
陈露[2](2021)在《重视“教学做合一”理念 建构信息技术品质课堂》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论思想,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文章以教学做合一为理念,通过设计前置作业、结合生活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搭建展示平台和鼓励创新解题等方式,对如何提升课堂质量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践。
李嘉[3](2021)在《计算机单字着作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宋肖霏[4](2020)在《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立体呈现》文中提出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立体呈现不仅局限于二维平面的媒介,还包括三维实体的立体呈现以及加入四维元素的动态效果的立体呈现,为汉字表现形式设计增添了互动性与视觉冲击性。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呈现和新奇感随着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正在提高,有了更新的立体空间和游戏性的二维至全方位的追求。就视觉传达设计中汉字的表现而言,立体汉字更具视觉的冲击力,比较平面的表现效果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本文对传统立体汉字的表现与现代立体汉字设计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其设计规律与方法,并结合各种类型的优秀案例加以分析,提出汉字立体化的优势与必要性,汉字的立体艺术设计还具有跨界性、综合性、趣味性的艺术特点。最后通过对多种艺术形态的比较与分析,提出对立体汉字的设计与表现上的思考,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陆静平[5](2020)在《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课改指出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技能。伴随课程内容改革的还有教学方法的改变,例如在教学中不仅有讲授法,还有发现法、实际锻炼法等。然而当下大部分中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流程大致都由导入、讲授新课、布置课堂作业等组成,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化。因此,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方法,近年来逐渐被一些学科所采用。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先在教学开始前布置任务,学生以任务为线索主动展开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因此,任务驱动法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是有很大意义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梳理任务驱动法的概念、任务性质等,对照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模块教学的相关理念,整理出一套关于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分别从任务驱动法的任务设置、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要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来详细说明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再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从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两个方面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其次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一章通过阐述任务驱动法的概念、理论基础与特点,对任务驱动法进行解释。第二章阐述了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第三章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团体任务驱动和个人任务驱动教学,来验证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能否顺利实施。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教学结果进行分析,探寻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的实施价值与意义,并对教学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措施。
岳翃[6](2020)在《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基于东西方文化融合视域下,对中文黑体字视觉识别因素、方法、规律进行的探讨、归纳和总结,亦是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历史与应用性研究。论文首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形成的历史条件。以对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构型源起与演化过程的相关研究作为起点,着重分析了近代工业社会产生无衬线体外形特征的历史原因和它为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发生形成的基础铺垫,同时论证了清末民初是我国中文黑体字构型探索与构建的开启时代。梳理分析了中文黑体字由日本哥特体设计风格移植到汉字的金属活字印刷中,并逐步从标题字体发展成为正文阅读字体的演化过程。讨论了中文黑体字发轫之初的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与审美观念,揭示了我国印刷字体构型滞后的原因和亟待解决的历史问题。同时,提出了在不同中文字体技术与传播媒介的背景下,中文黑体字的设计实践在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语境变迁下的新思考。文章又讨论了中文黑体字构型在演变过程中并存的两条线索——即显性线索与隐形线索。显性线索是指科学技术变革为字体设计及整个字体行业变化,而隐形线索是指汉字中审美意趣、艺术流派等内在导向性对字体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本土化因素对字体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微调与修正,以及对多种黑体字衍生样式产生的助推,进一步强调了我国传统书法意趣中的人文情怀。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通过对黑体字的量化参考,以时间为序,将中文黑体字四个时期的代表性构型:金属铅活字、印刷字体、屏显字体、参数化字体作为分析对象,采取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字面率、字体灰度、中宫位置、重心位置、阅读速度等方面的具体数值入手进行量化计算与对比分析,通过客观量化总结出黑体字构型的主要特点和构形法则。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几章所论述的中文黑体字产的必要条件、技术沿革和文本阅读审美范式的嬗变,以及对量化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中提炼出中文黑体字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核心价值和意义等。目的是通过对中文黑体字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借助中文黑体字这一具有典型新的设计案例,形成有利于指导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经验和建议。
赵畅[7](2020)在《符号学视角下的民国美术字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必需品。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承担着准确、高效的媒介职能。除此以外,还被赋予表达新思维样式的视觉效果的重任。现如今,民国时期盛行的美术字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字体设计中新的趋势,这种设计回归的思想趋势,促使现代字体设计不得不重新审视民国美术字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以民国美术字为个案,运用符号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对民国美术字进行理论性梳理和探究。无论是从皮尔斯的符号学三分法出发,还是从莫里斯的语用学、语义学、语构学角度探索,亦或是对苏珊·朗格情感符号学的切身感受,每一种符号学理论都赋予了民国美术字不同的理论资源和思考方法。文章通过分析民国美术字的字体符号特点,挖掘其字体符号特性,提取主要符号元素,结合案例应用和个人设计实践,以借鉴、传承与创新的符号学眼光实践性地探讨了符号学层面下民国美术字的应用价值和美学意义。最终得出结论,在现代字体设计中,民国美术字的设计回归不仅是一种设计思想的革新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它吸收了日本与西方字体设计理念和技法,继承了传统汉字艺术的意与形结合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符号化的民国美术字也为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提供独特的设计元素和极大的想象空间。从符号学视角研究民国美术字设计,能够使设计者从新的切入点理解字体设计中的各个层面,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设计提供发展的新方向。在未来字体设计中,符号学的研究也会源源不断地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理论,拓展其创作思路,进而让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涌现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毕经猛[8](2020)在《《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的美术字研究(1928-1937)》文中研究表明汉字为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历代的演变在字形结构上越来越简洁、严谨、规范化。汉字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民国时期古今交汇、中西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独具特色,经过结构、笔画变体以及带有装饰性的美术字。这一时期美术字的发展不仅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民族工业、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版、印刷业的发展,还受到美育思想的掀起,艺术教育的发展,教育家、着名美术字设计师的参与等等多重影响,美术字设计在这一时期不仅体现了时代特色还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精神。本文以《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的美术字为研究对象,根据美术字不同的字形结构特点以及装饰形式进行详细的分类,对1928-1937年的香烟广告中美术字应用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一类别美术字每一年的应用数量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其十年间的数量应用变化。通过对美术字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变体的分析,探析民国时期美术字的创新手法以及其笔画变体的时代特点。通过美术字在广告版面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广告版面中的版式排列手法。通过对香烟广告中单个品牌的个案分析以及与其他载体中美术字的对比分析民国时期美术字设计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经过对民国时期《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视觉分析与应用研究,笔者进行了广告中字体设计实践应用-以谢馥春品牌广告为例,在广告内容上以文字为主视觉,融合了描绘产品特点的古代诗词与产品插图,在字体设计上继承《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创新方法与时代特点,从而为谢馥春品牌广告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具有个性的视觉形象。通过此次研究与实践希望可以为现代广告字体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字体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做一定的补充。
胡群义[9](2019)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招贴艺术经历了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渐入佳境的市场发展和数字技术革命的巨大变化发展过程。本文以1978年至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为研究对象,从设计艺术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招贴的设计特征、技术迭新、演变缘由、行业发展的变化等因素进行整体探讨。梳理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发展脉络和设计风格,并对开拓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首先,本研究结合设计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文献筛选、个案分析、实例论证等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进行梳理归纳。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对中国招贴进行历史分期,总结提炼在各个时期下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变化,力臻呈现出不同时代风貌下招贴演变轮廓。其次,在不同时期招贴艺术的背景下,结合招贴的题材、构图、字体和色彩加以深入分析,揭示招贴在不同创作背景下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视觉差异与变化。最后,探析中国招贴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其数字技术背景下招贴形态的基本概况。由此,可总结出以下基本观点:一方面,80年代以生活资料为的创新型招贴,90年代趋向国际化的创意型招贴以及2008年至今的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重要特征。招贴的设计风格演变是多层次的,归纳出美学思潮的影响、印刷技术的进步,国际化的环境、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等因素;另一方面,从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向跨维度的、体验的、互动的形式发展,并以设计实践对招贴趋势和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姚琪[10](2019)在《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古今交汇与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外来文化传播的辐射以及文化传播的必要性等因素,使得文字设计呈现多种多样的风格面貌,并出现了大量风格鲜明的美术字。本文以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为研究对象,以美术字的定义、构成元素等相关概念为研究基础,利用专业的文字设计基础知识与方法,深入探究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的造型与审美特征。通过研究民国语境下的优秀的美术字应用案例,重点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解构分析,总结出不同类型美术字的艺术设计特点。在上述基础上,借助现代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对具有代表性的民国美术字进行再设计,使其能顺应新媒体平台下受众的审美特征,实现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应用在现代设计环境中广泛传播的目的,为现代文字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基础并促进文字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计算机上美术字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上美术字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字体行业的历史、现状、问题点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字体行业的数次荣衰 |
(一)社会主义建设与字体行业的初次兴盛 |
(二)电子照相排版系统的研制与字体行业的再次兴盛 |
二、中国字体行业发展现状 |
(一)字体厂商的发展现状 |
(二)字体种类和数量的发展现状 |
(三)字体版权环境的发展现状 |
(四)企业及从业人员的发展现状 |
(五)字体开发技术的发展现状 |
三、中国字体行业存在的问题点 |
四、结语以及展望 |
(2)重视“教学做合一”理念 建构信息技术品质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前置作业,有效翻转 |
二、结合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
三、开展小组合作,碰撞思维 |
四、搭建展示平台,张扬个性 |
五、鼓励创新解题,多元发散 |
(4)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立体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维度转换与视觉效应 |
第一节 关于维度 |
一、一维 · 线 |
二、二维·平面 |
三、三维·立体(体积) |
四、四维·时空 |
第二节 关于维度的交叉转换 |
一、平面表现与静态立体感与空间感 |
二、视屏表现与动态立体感与空间感 |
第二章 从古至今的立体字演变与“边际效应” |
第一节 立体形态:书写以前的文字表达 |
一、凹模式:甲骨、篆刻阴文、碑刻 |
二、凸模式:篆刻阳文 |
三、立体与平面:雕刻与活字印刷术 |
第二节 美术字:在平面上表现立体 |
一、模拟立体表达 |
二、投影表达 |
三、民间立体美术字应用 |
第三节 汉字中也存在“边际效应” |
一、汉字中存在“边际效应”的推动因素 |
二、新环境下立体字的特性 |
第三章 新媒介下立体字的通用表现与创新表达 |
第一节 基本透视 |
一、几何透视 |
(一)单点透视 |
(二)多点透视 |
二、轴测方法 |
三、空气透视(色彩透视) |
第二节 视觉语言的基本表现 |
一、光的干扰:常见的三种视错觉表达 |
二、视幻表达:“伪三维”“伪动态” |
三、矛盾空间:“不可能三角形” |
四、动感变化表达:“残影”的作用 |
第三节 形式效果的创新表现 |
一、质感与造型:材质肌理的立体化表达 |
二、抽象与简洁:手绘形态的立体化表达 |
三、空间与结构:摄影艺术下的立体化表达 |
四、虚拟与现实:仿真模拟的立体化表达 |
第四章 数字媒体——新媒介下的空间形态表现 |
第一节 立体字在平面软件条件下的表现形态 |
第二节 立体字在三维软件条件下的表现形态 |
第三节 立体字在程序代码条件下的表现形态 |
第五章 三维汉字的应用表现 |
第一节 立体字与标志、符号设计 |
第二节 立体字与书籍、招贴设计 |
第三节 立体字与公共设计 |
第四节 立体字与媒体传播设计 |
第五节 立体字的跨界实验性思考 |
第六章 设计实践 |
第一节 设计主题及目的 |
第二节 设计过程 |
第三节 设计反思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依据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任务驱动法概述 |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
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 |
三、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
第二章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运用的实施步骤 |
一、任务驱动法的任务设置 |
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施 |
三、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展示与评价 |
第三章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运用的实践案例 |
一、关于团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 |
二、关于个人任务驱动的教学案例 |
第四章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运用的效果分析 |
一、教学效果分析 |
二、教学成果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六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西文无衬线字体与日本哥特体的源起与演变 |
第一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源起 |
一、石碑文学说 |
二、哥特体学说 |
第二节 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 |
一、机械化生产与卡斯隆的设计 |
二、德国铸字公司与怪诞体 |
三、拜尔与通用字体 |
四、包豪斯与模块化字体 |
第三节 日本哥特体的起源 |
一、美华书馆和中文字模的开发 |
二、东京筑地文字制造研究所与日本哥特体的开发 |
三、修文书局与商务印书馆 |
四、金港堂印刷所与商务印书馆 |
第二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沿革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过渡时期(1912-1949) |
一、西式铅字活版印刷技术与黑体字的开发 |
二、中文黑体字设计的萌芽期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革新时期(1949-1978) |
一、印刷字体审美范式的形成 |
二、上海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繁荣时期(1978-今) |
一、计算机时代的黑体字 |
二、互联网时代的黑体字 |
第三章 影响中文黑体字构型的因素 |
第一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外部因素 |
一、图案文字和日本装饰风格 |
二、装饰艺术风格 |
三、风格派、包豪斯和构成主义 |
四、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
第二节 影响黑体字的内部因素 |
一、传统书法的审美意趣 |
二、碑学与黑体字设计的民族性构建 |
三、传统装饰图案 |
第三节 影响黑体字构型的技术沿革 |
一、 中文印刷字体的初期探索——铅字印刷 |
二、中文排印技术的更迭——照相排版 |
三、数字字体的设计开端——点阵字体 |
四、数字字体的设计拓展——屏显字体技术 |
五、数字字体的设计展望——参数化字体 |
第四章 中文黑体字构型的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黑体字的字样来源及具体文字 |
一、字样的来源 |
二、字体的选择标准及具体文字 |
第二节 黑体字样的测试与分析 |
一、字面率测试 |
二、字体灰度测试 |
三、横竖比 |
四、重心位置 |
五、中宫位置 |
六、阅读速度分析 |
七、黑体字测试小结 |
第五章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中文黑体字的历史积淀——人文与技术的交融 |
第二节 中文黑体字的核心价值——实用与审美 |
一、兼具信息阅读和图形审美的综合载体 |
二、联结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 |
三、代表工业文明和本土设计的中国制造 |
四、象征灵感活力和广阔空间的未来字体 |
第三节 中文黑体字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
一、无衬线字体的中西交互融合 |
二、可变量字体的应用范围扩大 |
三、中文黑体字的技术根基——从技术在场转向文脉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符号学视角下的民国美术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 |
(四)研究的意义 |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一、民国美术字与符号学的概述 |
(一)民国美术字的基本概述 |
(二)符号学理论概述 |
(三)民国美术字的符号学阐述 |
二、民国美术字字体符号特征分析 |
(一)字体符号基础理论分析 |
(二)民国美术字象征符号特点 |
(三)民国美术字图像符号特点 |
(四)民国美术字字体符号特征总结 |
三、民国美术字的符号特性表现 |
(一)语构学下的结构重组 |
(二)语义学下的以意造型,形意兼备 |
(三)丰富多彩的图像化符号 |
(四)符号化笔画的个性风格 |
(五)民国美术字符号特性的功能准则 |
四、符号学层面下的民国美术字应用以及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
(一)符号学层面下的民国美术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二)符号学层面下的民国美术字个人设计实践—以海报设计为例 |
(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字体设计现状 |
(四)符号学层面下的民国美术字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8)《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的美术字研究(1928-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手段 |
(三)技术路线 |
五、研究内容框架 |
六、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央日报》及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发展概述 |
一、《中央日报》及香烟广告的发展概述 |
(一)《中央日报》的发展概述 |
(二)《中央日报》刊登的广告种类 |
(三)《中央日报》承载的时代作用 |
(四)香烟广告的发展概述 |
二、美术字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时代背景 |
(一)外来思想、文化、商品的涌入 |
(二)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
(三)报刊广告传播媒介的广泛兴起 |
(四)出版、印刷业的发展 |
(五)民族教育的发展 |
(六)消费者主观审美的提升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视觉分析与应用 |
一、《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美术字基础字形结构的应用 |
(一)书法变体美术字字形特点与应用 |
(二)印刷体变体美术字字形特点与应用 |
(三)手写体美术字字形特点与应用 |
二、《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装饰形式分类 |
(一)描边装饰美术字 |
(二)几何笔画变体美术字 |
(三)空心结构美术字 |
(四)字形填充美术字 |
(五)阴影效果美术字 |
(六)立体效果美术字 |
三、美术字在香烟广告版面中的应用分析 |
(一)广告标题中的应用 |
(二)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
(三)企业名称中的应用 |
四、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笔画变体特点分析 |
(一)笔画的替换 |
(二)笔画的扭曲夸张 |
(三)笔画的连接 |
(四)笔画的简化 |
(五)笔画的统一 |
五、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版式排列分析 |
(一)水平、垂直版式排列 |
(二)倾斜版式排列 |
(三)路径版式排列 |
六、《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美术字的应用数据分析(1928—1937) |
七、《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的美术字与其他载体中的美术字比较 |
(一)与《申报》香烟广告中的美术字比较分析 |
(二)与同时期期刊封面中的美术字比较分析 |
八、大前门香烟广告中美术字视觉与应用分析(1928-1937) |
(一)字形结构及装饰形式分析 |
(二)大前门香烟广告中美术字应用数据分析(1928-1937)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美术字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国际设计运动的影响 |
(一)工艺美术运动对美术字发展的影响 |
(二)新艺术运动对美术字发展的影响 |
(三)装饰艺术运动对美术字发展的影响 |
二、对日本图案字的学习与借鉴 |
(一)二十世纪初日本图案字的发展 |
(二)日本图案字对我国美术字的影响 |
三、新文化运动和美育思想的掀起 |
四、民国时期艺术教育对美术字发展的影响 |
五、民国时期教育家、着名设计师对美术字设计发展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告中字体设计实践应用-以谢馥春品牌广告为例 |
一、谢馥春品牌概述 |
二、谢馥春品牌中字体设计应用现状分析 |
三、其他类似品牌广告中字体设计应用调查分析 |
四、谢馥春品牌标志与广告宣传中字体设计实践方案 |
(一)设计思路分析 |
(二)设计内容分析 |
(三)字体设计草图 |
(四)谢馥春品牌标志中字体设计 |
(五)谢馥春品牌广告宣传中字体设计 |
(六)谢馥春品牌标志与广告宣传中的插图设计 |
(七)图文型广告设计 |
(八)文字型广告设计 |
(九)谢馥春品牌广告宣传中字体设计字库排列可行性实验 |
五、谢馥春品牌标志与广告宣传中字体设计应用效果展示 |
(一)品牌标志应用展示 |
(二)招贴广告宣传应用展示 |
(三)期刊、报刊广告宣传应用展示 |
(四)网页广告宣传应用展示 |
(五)户外广告宣传应用展示 |
(六)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展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艺术硕士在读期间作品 |
附录(二) 《中央日报》不同品牌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三) 隶书字形结构变体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四) 楷书字形结构变体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五) 魏碑字形结构变体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六) 手写体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七) 宋体变体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八) 黑体变体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九) 阴影效果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十) 描边装饰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十一) 几何笔画变体装饰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十二) 立体效果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十三) 空心结构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附录(十四) 字形填充美术字香烟广告图示一览表(1928-1937) |
在读期间相关创作研究成果情况 |
致谢 |
(9)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对本研究招贴的概念界定 |
1.2.2 本课题的研究范畴 |
1.3 研究现状与评价 |
1.3.1 基于设计学角度 |
1.3.2 基于传播学角度 |
1.3.3 基于社会学角度 |
1.4 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推陈出新:改革开放初期的创新型招贴(1978—1991 年) |
2.1 开放与转型格局下的社会新契机 |
2.1.1 观念迭新的政治经济氛围 |
2.1.2 美学思潮影响下创作形态 |
2.1.3 激光照相排版印刷的应用 |
2.2 招贴设计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 |
2.2.1 生产型转向生活资料型招贴 |
2.2.2 风格与图形元素的构成延展 |
2.2.3 标题美术字体的简化与凝练 |
2.3 生活化再现的创新型招贴的案例分析 |
2.3.1 “真实再现,情感传递”的摄影技术类招贴 |
2.3.2 “场景拼合,突出商品”的商业产品类招贴 |
2.3.3 “组合手法,多元呈现”的电影艺术类招贴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渐入佳境:市场深入发展期的创意型招贴(1992—2008 年) |
3.1 社会化变革中招贴设计转型的新诉求 |
3.1.1 政治与经济的国际化潮流 |
3.1.2 平面设计领域的南方现象 |
3.1.3 手工绘制转向于电脑制作 |
3.2 招贴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挖掘与探索 |
3.2.1 图形语境的切入与建构 |
3.2.2 卡通吉祥物元素的纳入 |
3.2.3 超越文字的视觉化传达 |
3.3 国际化潮流的创意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
3.3.1 “极简创意,出奇制胜”的海尔品牌营销招贴 |
3.3.2 “超越梦想,人文奥运”的北京奥运主题招贴 |
3.3.3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万科第五园房地产招贴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科技引航:数媒技术突破期的互动型招贴(2009—2018 年) |
4.1 互联网背景下招贴发展跨界融通的新动力 |
4.1.1 数字技术革命的媒介发展 |
4.1.2 动态界面已成为优势潮流 |
4.1.3 设计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
4.2 招贴设计中图像范式的贯通与转换 |
4.2.1 视觉传播元素的信息载体 |
4.2.2 色彩氛围中营造视觉效应 |
4.2.3 互动体验性下的设计特征 |
4.3 多维度传播的互动型招贴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1 “新颖凌厉,现代美学注入东方色彩”——黄海商业电影海报 |
4.3.2 “共享之名,跨维重塑的互动性形态”——共享单车海报设计 |
4.3.3 “木刻版画,非理性与摄影技术结合”——李永铨《新九宗罪》招贴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新媒体传播中招贴的设计评价及实践案例 |
5.1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招贴新语境 |
5.1.1 媒介传播载体增加 |
5.1.2 资讯的爆发式增长 |
5.1.3 文化审美观的变迁 |
5.2 转型设计中招贴设计的发展与趋势 |
5.2.1 本土化与民族化传承理念 |
5.2.2 商业与文化招贴边界扩大 |
5.2.3 创作风格的精进与多样性 |
5.2.4 跨媒体呈放多元文化价值 |
5.3 航空航天科普招贴创作的设计实践 |
5.3.1 “中国梦·梦航天”系列海报 |
5.3.2 “求索·腾飞·筑梦”系列招贴 |
5.3.3 “追梦长空,迎风远航”故事版分镜 |
5.3.4 “逐梦航天”系列人物插画海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表A.1 1978-1992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附表A.2 1993-200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附表A.3 2009-2018 年典型海报招贴案例 |
(10)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 |
2.1 民国语境下美术字的概念解析 |
2.2 民国语境下美术字的应用 |
2.3 民国语境下美术字的造型分析 |
2.4 民国语境下美术字的风格梳理 |
2.5 本章小结 |
3 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设计 |
3.1 从民国语境下美术字到文字设计 |
3.2 民国语境下美术字的传播现状 |
3.3 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构字特点对现代文字设计的启示 |
3.4 本章小结 |
4 民国语境下美术字的应用研究 |
4.1 设计前的定位 |
4.2 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的再设计 |
4.3 本章小节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创意海报设计 |
附录2 书籍设计 |
附录3 效果图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计算机上美术字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字体行业的历史、现状、问题点及展望[J]. 孙明远. 印刷文化(中英文), 2021(03)
- [2]重视“教学做合一”理念 建构信息技术品质课堂[J]. 陈露. 成才之路, 2021(25)
- [3]计算机单字着作权保护研究[D]. 李嘉. 兰州大学, 2021
- [4]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立体呈现[D]. 宋肖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5]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D]. 陆静平. 合肥师范学院, 2020(08)
- [6]中文黑体字构型研究[D]. 岳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7]符号学视角下的民国美术字设计研究[D]. 赵畅.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央日报》香烟广告中的美术字研究(1928-1937)[D]. 毕经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招贴设计研究[D]. 胡群义. 江苏大学, 2019(05)
- [10]民国语境下的美术字设计与应用研究[D]. 姚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