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合金再生在机车段的应用

废合金再生在机车段的应用

一、废旧合金再生问题在机务段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晨[1](2020)在《邯郸钢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邯钢焦化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环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压力,邯郸市钢铁产业转型不可回避,部分工厂已经或即将关停、废弃。钢铁行业作为工业产业中高消耗高污染的典型代表,原有功能废除后遗留下面积可观的地块以及成规模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这些工业遗产资源亟待更新再利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邯郸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邯郸市钢铁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再利用能够为邯郸城市的发展以及区域的活化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钢铁相关工业遗产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归纳适用于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多种策略,说明这些再利用策略对邯郸钢铁工业遗产的借鉴意义。基于邯郸城市特性,说明邯郸钢铁产业现状,以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节点,梳理邯郸市钢铁产业发展历史脉络;通过分析环境和产能供求,阐明邯郸钢铁工业遗产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邯郸市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面临的困境。其次,选取邯郸市知名钢铁企业河钢集团邯钢公司焦化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分别从邯钢焦化厂的外部环境、工业遗产资源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针对个案总结归纳保护与再利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刻挖掘厂区在邯郸市钢铁工业发展演变过程形成的本体价值和再利用价值,并对厂区内主要建筑物、构筑物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划分。最后,制定邯钢焦化厂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和原则,从政策和公众参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确定整体厂区的再利用模式。基于选定的景观公园发展策略,对厂区进行初步的规划构思。通过一系列环境修复手段对厂区环境进行全面提升。针对厂区的工业遗产资源从非物质和物质两方面给出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建议,基于前文对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价值评估确定不同的保护与再利用改造策略并提出改造意向。

李肖楠[2](2020)在《工业文化语境下江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研究 ——以长钢一分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线工业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还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在于保护和开发利用其历史价值,更重要的还在于保护更新中传承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价值,使其在新时代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筑造城市精神动力的功能。本文以长城特殊钢厂一分厂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国内外案例和对长钢厂历史和现状的实地调研,在了解江油市三线建设历史的基础上,研判长钢一分厂的工业遗产价值特征,深入思考了它的工业遗产价值亮点、保护更新发展定位和新的理念。在对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进行充分研究和思考后认识到地处江油市的长钢一分厂有不同于其它工业遗址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国内外典型案例有借鉴意义,但不完全适用于长钢一分厂的保护性更新,应该创新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以工业文化语境的视域对长钢一分厂三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更新的思想。通过提炼遗址隐喻的钢铁工业文化语境、国防工业文化语境和三线工业文化语境来塑造长钢工业文化语境,从而打造成江油工业文化语境核心,为江油工业文化发展做出新的历史贡献。论文借鉴语境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工业文化语境概念、长钢工业文化语境的特征及其创设方法。结合《江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长钢一分厂的保护规划要求,以构造工业文化语境为规划目标进一步地提出保护更新规划设计方案。着重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性更新,阐述了与其它案例差别化的理念,采取梳理空间历史秩序、复活历史场所场景和重构建筑空间形象的策略和手法,构造一个可阅读、可体验、可思考的长钢工业文化语境场所,形成江油新的城市工业文化新地标,实现长钢一分厂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性更新。

李晓迪[3](2019)在《基于意义保护的胶济铁路淄博段活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胶济铁路是20世纪德国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产物,沿线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工业建筑遗产,由于多年失修,早已破败不堪,保存现状堪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在对胶济铁路淄博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以意义为中心的当代保护理论,汲取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优秀案例的精髓,尝试提出保护与活化策略,为活化城市景观、激活区域经济作出贡献。铁路运输系统作为线性遗产的一种特殊种类,其蕴含的价值已被广泛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逐渐开始收录优秀的铁路遗产,至今已经有3条线路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的铁路历史已逾百年,但铁路遗产的研究工作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全国范围内,与胶济铁路相类似的铁路遗产还有中东铁路、滇缅铁路和滇越铁路。胶济铁路是齐鲁大地的第一条铁路,见证了山东人民抗击侵略、奋发图强的光辉历程。百年来,胶济铁路沿线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工业遗产,并逐步形成了济南、青岛、坊子、周村、青州、淄川、博山等多个遗产聚集区。这些工业遗产一脉相连、特色鲜明,代表了不同时期山东近现代工业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是新时期发展工业汲取营养的文化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源泉。随着新的胶济客线通车,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济青高铁的即将开通,使得老胶济铁路正慢慢离开山东人的视野,伴随其衍生的工业遗产也因各种原因正逐步衰败、消亡。淄博段是胶济铁路中非常重要的区段。博山和淄川曾经是山东重要的煤炭产地,有丰富的煤炭和稀有金属资源,德国与日本在侵占山东期间都将其作为重要的殖民资源产区,修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构筑物。目前淄博段沿线的工业遗产存留现状堪忧,整条线路只有五个车站有老建筑遗存,三个被整改过,两个被空置。对于淄博段而言,这批建筑是德、日在占领山东时期留在淄博的实体证据,一旦失去,于遗产价值而言,是较大的损失,因此保护这些珍贵遗产是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保护的原则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争议点。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经典保护理论,经典保护理论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主要支撑,关于这两点的争论自经典保护理论诞生之时就没有停止过。在保护实践中,这两点原则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意义保护为核心,以遗产的权益相关者为保护重点的当代保护理论则不同,它并不是单纯的追求保护对象的真实性,也并不强调保护策略选择过程中的绝对客观,而是以满足与该对象相关人群的心理诉求为最终保护目的。对于被关注度相对其他门类较小的铁路遗产而言,权益相关者的保护建议更易了解和把控;且由于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也比较单纯和直接,因此这种保护原则更利于将对象保护到最佳状态。因此在胶济铁路淄博段的保护探索中,尝试将当代保护理论引入其中可能更易达到活化的目的。经过对淄博段的实地调研和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得出,淄博段的保护与改造并非强行赋予某些功能,应当是从自身特质出发来寻找合适的功能;同时,保护改造的不应仅仅是胶济铁路本身,还应当包括其周边的区域,区域的活化甚至比胶济铁路的活化更重要,热闹的老城可以为工业遗产带来人气,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又能为周边街区增添亮点,二者应当是相互辅佐、缺一不可的。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工业遗产保护背景,并梳理其发展脉络,概述其国内外研究进度;第二章,廓清文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并梳理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对胶济铁路淄博段沿线各个站点的现状进行调查与描述,进行价值评估,并提出初步的活化策略;第四章,分析案例,更加深一步的研究活化策略,描述设计内容,并提出设计目标;第五章,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阐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张玲[4](2018)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建设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局中,解决“千城一面”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重新发掘城市的固有文化。工业文化是老工业城市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业遗存为载体,本研究以沈阳为例,以工业遗存中现成物改造而成的现成品艺术为研究对象,围绕沈阳工业现成品改造情况、工业现成品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和不足三个问题点展开论述。研究结果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的忽略点,并为老工业城市的公共艺术研究提供案例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运用了田野调查、分类和图像学方法:第一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考查了沈阳工业遗存的现状,调查的时间从2014年至今,了解沈阳工业现成品改造的情况,统计出工业现成品的分布地及数量,调查内容是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对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进行分类,根据功能、所处空间、传达内容的不同,将类别进一步细化,全面、整体地把握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涉及的具体领域和功能范畴;第三部分,解读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的改造方式及语义,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功能含义、惯例含义、象征含义逐层解读现成品所代表的特定语义,语义的解读为工业现成品找寻文化根源,为其改造提供文化支撑;第四部分,从环保、文化、经济、视觉四个维度深入发掘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老工业城市更新中的功用和价值,并根据沈阳近几年的改造实践总结出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发现,沈阳的工业现成品艺术主要集中于雕塑和公共设施两大领域,具体涉及到十三个类别,艺术改造的手法包括并置、堆叠、重置、集合、上色、借用六种,部分工业现成品蕴含特定的语义,因此对于这类现成品的选取和保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图像学方法深入挖掘这些工业现成品的语义信息,发现工业现成品艺术从四个维度对城市更新有助推作用:(1)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改造后的作品能承载城市的记忆;(3)通过将现成品的形象打造成符号经济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工业现成品艺术塑造成城市标志物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因此,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值得其它老工业城市借鉴,这包括为保存老工业城市独有特色和创造新颖景观而将工业废物转化为现成品艺术的创意性思维,而对目前现成品艺术设置中不尽完美之处的分析和揭示,也会对今后老工业城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艺术介入活动,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

刘婕[5](2015)在《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结晶,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它呈现了工业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技术,承载了不同地域的场所精神,工业遗产正因其极高的综合价值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如今工业遗产的改造已逐渐成为潮流,但多停留在对其发展现状、改造模式等方面的探索,较多关注外在视觉效果等较为浅显的层面,往往容易陷入比例、功能、结构等机械化、模数化的思维当中,改造后的工业遗产虽然使用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对于良好的景观环境的追求,但却因感官贫乏以及与历史的割裂而难以激起人们的情感认同。情感是人们与外间世界沟通交流的媒介,工业遗产作为人们朝夕相处的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不可缺少情感这一重要属性。因此工业遗产的改造不单单对工业元素的提取与堆叠,而更应该关注其深层次的内涵——人的情感。建筑现象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立足于精彩而真实的世界,注重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使用者对建筑真实的知觉、感受和体验。本文所要研究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目的是为了杜绝机械化的“为改而改”,真正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这恰好与建筑现象学看待问题的视角相一致。建筑现象学对场所的思考,以及对建筑中的人的关注为工业遗产情感空间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将建筑现象学引入到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研究之中,综合探讨了建筑场所现象学以及建筑知觉现象学视角下的塑造策略。本文首先在绪论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第二章对现象学的概念、发展、主要内容等进行总结,归纳建筑现象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思想;对工业遗产及改造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强调对情感的关注是工业遗产改造的新契机;阐释了情感以及情感空间的内涵,并总结了工业遗产的情感诉求;最终明确建筑现象学的理论意义,分别从建筑场所现象学以及建筑知觉现象学角度研究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第三、四章则分别从场所体验、知觉体验对工业遗产情感空间进行深度解析。在第五章中,基于建筑现象学的视角,并结合国内外重点实践案例,总结工业遗情感空间塑造策略。文章最后再次强调工业遗产的改造不可追求特定的模式以及机械化操作,应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挖掘场所本质力量以及激发空间知觉体验策略来激发人们对改造后的工业遗产的情感认同,为工业遗产改造带来更多的想象力与创新的成分。

陈琨[6](2013)在《高校太阳能光伏屋面电站的设计、安装及并应用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1MWp光伏屋面电站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能源危机的加深、建筑能耗的日益增长及光伏产品在市场应用中的不断推广,预计我国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建设即将进入快速的发展期。当前,国内高校建筑量大面广、园区环境优美、用电需求强烈,具有开展光伏发电的巨大优势。特别是利用既有建筑屋顶空间开发出来的光伏电站,既能承担一定的电力供应,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又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节省电费的支出;且项目的展开能为广大师生学习新能源知识提供难得机遇,对培养大学生低碳用能、生态发展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深受高校业主的欢迎和推崇。论文从教育建筑用能现状出发,分析了高校进行屋面光伏发电的建筑优势、规划优势及用能优势,并对光伏建筑的设计流程、设计要点、系统特性和安全保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国既有建筑开展屋面光伏电站建设所采用的安装方法及并网方式,提出了屋面光伏发电系统经济效益、节能效益、生态效益的计算方法,希望能为我国广大建筑设计人员和光伏电力建设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论文以山东建筑大学1MWp光伏发电实际项目为研究内容,先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分析了校内建筑屋面的分布情况、结构特征,提出了屋面光伏组件的初步布置方案;后经模拟分析和经济性对比,得出南向阵列布置方式较为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确定了组件倾斜角度、排布间距、逆变器布置、电气安全等设计方案:且为了便于监查光伏电站的运转情况和突发状况,还设计了一套在线监控系统;最后对1MWp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性、生态性作了详细计算。接着论文对光伏发电上网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保护措施,开发出了适应高校教室照明用能特征的智能设备,希望能在教室用能中得到更多的推广使用。论文通过对高校用能特性的分析,发现寒、暑假期学校光伏电力并网系统由于负载轻,可能电力逆流现象,为此物业部门在寒、暑假期间断开了并网逆变器的连接,但这造成了大量光伏电力资源因无法向外输出而产生浪费,降低了系统的综合效益。为此论文提出了一套适合山东建筑大学假期实际情况的光伏余电储存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暑假期小型抽水蓄能;二是寒假期电锅炉蓄热。文章末尾总结了高校发展屋面光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我国光伏发电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认证的建议。

夏朝旭[7](2012)在《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吉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1673年建城至今已经历近350年的岁月。在此期间曾为清廷对峙沙俄的军政中心,日伪殖民掠夺的工业重镇,新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吉林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城市用地的增长、城市社会功能的重组、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剧烈变动。吉林城市空间是在特定的山水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人类在创造历史中的主观作用和规划干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身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论文结合城市发展自组织和他组织理论,将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看作一个开放系统的运行过程,将其放到一个纵横时空坐标当中分析,探讨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和外在动力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奠定基础。首先,论文界定吉林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演变为研究范围,对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建构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对自组织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归纳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制;探析他组织机制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与促进;最后提出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其次,在理论框架建构基础上,按照吉林城市系统发展的内在特征,将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划分成三个典型阶段:依江生成阶段、跨江多核阶段、沿江蔓延阶段,总结三阶段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特征,挖掘其内在自组织力推动、他组织干预力制约、市场机制激发等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第一阶段为自组织主导的城市形成。经历了城市空间的孕育、产生、形成的过程,城市结构从聚落开端到“城”产生以及“城”+“市”的生长,城市形态在空间上呈现出“跳跃式”,在时间上呈现出“两段式”的自组织性,表现为“简单系统”的单一空间,这一阶段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制主要体现在自然区位的内在驱动、民族文化的震荡发展、地缘政治的更迭影响。第二阶段为他组织干预的空间裂变。城市空间经历了转型、突变、停滞的发展期,城市空间在时间脉络上呈现出单核生长、双核分异、跨江双岸的演化轨迹;城市空间结构以多核分异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混乱到有序的空间骨架、简单到复杂的功能增殖、自然与人工的肌理分异;行政干预成为这一阶段影响城市空间的重要的他组织机制,以自组织机制的激发力、政府政策驱动力、城市规划干预力的外在形式,深刻的影响着吉林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第三阶段为市场机制下的空间扩展。城市空间经历了内聚和扩展的发展期,呈现出了外部空间扩张、内部空间演替、滨水空间开发的演化过程。由于市场机制的主导,吉林城市经济的增长促使城市功能的扩张;土地体制改革,加速了房地产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区域协同使得吉林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加速城市空间的发展。最后,基于对吉林城市空间演变及内在动力的剖析,探求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相契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多核协同的内部空间演替模式;提出跨越式的外部空间生长模式;并从区域角度探索其空间协同的趋势。通过本文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成果。第一,明确吉林城市空间自组织主导的形成观;第二,提出吉林城市空间他组织干预的裂变论及市场机制的主导论;第三,提出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徐赞[8](2012)在《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运河沿岸是杭州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悠久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地区未来的定位和方向。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是一项持久的、复杂的、关乎城市命运的内容,不仅仅要面对建筑学领域的挑战,同时也牵涉到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在运河申遗和新城建设的背景下,近年来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改造项目不断增多,且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较为成熟的改造模式。在这一急速建成的阶段,无论政府,建筑师还是开发商,在立场或者利益上始终存在着分歧与矛盾,因此,社会各方都应该放缓改造的步伐,审视杭州市已改造完成的各项案例,衡量改造过程的得与失。本文将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考证,归纳和分析杭州市已完成的产业类建筑改造项目的模式特征和开发现状,并从决策过程、保护法规、设计策略上研究杭州市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整个建设过程,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完善开发模式及决策体系、构建动态化的大运河产业旅游线路、保持产业类建筑遗产及其场地的历史原真性、注重商业和旅游开发形势下的社区化以及深化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绿色理念等方面的策略和建议,从而有助于优化今后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建设过程,同时对当下其它城市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韩洪江[9](2012)在《无缝线路钢轨的连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无缝线路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迅速,而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铁路系统将高速、重载作为铁路的发展方向。钢轨接头是铁路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之一。有缝线路中,由于轨缝的存在,在车轮与轨缝接触的瞬间所产生的冲击力是十分巨大的,该冲击力可以降低机车和整个轨道结构的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影响旅客的舒适度;增加能源的消耗;危及铁路行车安全。传统的有缝线路已不能满足列车高速、重载的需求,为彻底解决钢轨接头的稳固与平顺,无缝线路应运而生。无缝线路的诞生标志着轨道结构技术有了标志性地进步,也是适应满足现代铁路高速、重载需求的最优选择。要实现无缝线路,消除钢轨有缝连接接头,焊接技术是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应用于无缝线路钢轨焊接的焊接技术主要有闪光焊焊接技术、气压焊焊接技术、铝热焊焊接技术和电弧焊焊接技术。进行厂内钢轨焊接时,闪光焊焊接技术是最佳选择。进行无缝线路线上轨道铺设时,应用于钢轨焊接的焊接技术有:气压焊焊接技术、电弧焊焊接技术和铝热焊焊接技术。本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针对铁路的发展史进行简单的叙述,其中包括:铁路轨道发展简史、机车发展简史和我国铁路的发展简史。其次,对铁路轨道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件分别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钢轨的功用、基本要求、材质和机械性能;轨枕的功用、轨枕的种类;钢轨与钢轨间的连接零件、钢轨与轨枕间的连接零件;道床的功用、种类和材料。然后,对传统的有缝线路及连接形式进行了描述。最好,阐述了无缝线路的由来、类型和超长无缝线路及动车组。第二部分:对应用于无缝线路钢轨焊接的三种焊接技术,即闪光焊、气压焊、电弧焊分别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闪光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固定式闪光焊机和移动式闪光焊机)、焊接工艺流程(固定式闪光焊工艺流程和移动式闪光焊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以及闪光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气压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及气压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电弧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及电弧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第三部分:首先,对无缝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作专题介绍。其中包括:铝热焊的焊接原理、焊接设备、焊接工艺流程、焊缝金属的组织结构和微观缺陷、焊缝的机械性能及铝热焊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然后,对德国铝热焊、法国铝热焊和中国铝热焊焊接技术进行比较,得出中外铝热焊焊接技术的差距。其次,分析了能够影响钢轨铝热焊焊接质量的各种因素,并提出能够保证和提高钢轨铝热焊焊接质量的措施。第四部分:对铁路车辆和轨道的发展进行整体的概括,并总结了无缝钢轨焊接的技术关键,并将钢轨铝热焊技术与电弧焊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提出铝热-电弧复合焊接方法。综上所述,本论文介绍了铁路轨道的发展过程、机车的发展过程和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无缝钢轨焊接技术进行描述,分析了各种焊接方法所具备的优点和存在问题;以“无缝钢轨铝热焊操作培训”为基础,进行了无缝钢轨铝热焊技术专题介绍,提出了能够保证铝热焊接技术质量的措施和能够提高钢轨焊接质量的改进方法,并对德国、法国和中国三种铝热焊焊接工艺进行比较,得出国内外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多存在的差距;综合考虑无缝钢轨铝热焊和电弧焊焊接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铝热-电弧符合焊接方法。

周超[10](2011)在《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进入一个产业布局、类型、结构重构和转型的发展阶段,“退二进三”,“退二优三”正成为许多城市的建设,特别是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的主题,而其中的主要对象就是大量的旧工业建筑与地段。近年来,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利用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已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旧工业建筑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旧工业建筑外环境的改造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探索;第二,保护和再利用的方法和模式亟待探索和总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针对旧工业建筑外环境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出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内容及范围、保护相关研究进展、保护方法及实践案例。其次,探讨旧工业建筑外环境的相关概念、再设计类型及基础理论,并着重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分类界定,目的是区别相近概念,为今后各章的论述建立理论系统。接着,围绕株洲清水塘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区位、自然资源)和思维(文化思想、风俗信仰)背景,即从“物”后面绕过去看“事”,调查当时当地当物相关事物的背景,为清水塘再设计研究提供背景信息。最后重点探讨围绕株洲清水塘外环境再设计的研究,包括总体设想、设计目标和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方法及对株洲清水塘外环境再设计的三个案例进行研究,包括工业遗迹文化娱乐中心、湖湘生态园及湿地公园。最终对本文进行了回顾、总结与未来展望。综上所述,本文遵循“西学东渐”的整体思路,对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此项研究对株洲清水塘的整体提升改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策略,如规划中特质塑造、建筑中网络体验及外环境中生态恢复的策略;(2)在湖湘生态园案例分析中提出了“研究中挖掘,挖掘中设计,设计中深入”的设计模式、工业遗迹文化娱乐中心案例分析中提出“区域中蕴含路径,路径中蕴含节点,点线面相结合”的设计模式、湿地公园案例分析中提出的“区域构建流线,流线构建景观,景观构建植被”的设计模式。最终将株洲清水塘打造成具有“湖湘特色”的工业循环区。

二、废旧合金再生问题在机务段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旧合金再生问题在机务段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邯郸钢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邯钢焦化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理论
        1.3.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1.3.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1.3.3 相关理论概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分析
    2.1 国外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分析
        2.1.1 英国铁桥峡谷博物馆
        2.1.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2.2 国内工业遗产典型案例分析
        2.2.1 首都钢铁工业遗址公园
        2.2.2 河北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2.3 工业遗产案例再利用策略总结
        2.3.1 主题展览策略
        2.3.2 景观公园策略
        2.3.3 购物商业策略
        2.3.4 工业遗产旅游策略
        2.3.5 文化创意策略
    2.4 国内外案例的借鉴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市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基础研究
    3.1 邯郸简介
        3.1.1 地理条件
        3.1.2 “三线城市”的工业底色
    3.2 邯郸钢铁产业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成立前(——1949)
        3.2.2 新中国成立后(1949 至今)
    3.3 邯郸钢铁产业现状
    3.4 邯郸钢铁工业遗产形成的原因
        3.4.1 环境保护的压力
        3.4.2 化解产能的压力
    3.5 邯郸钢铁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的困境
        3.5.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5.2 监管部门管理缺失
        3.5.3 保护资金问题
        3.5.4 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参与度低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现状及价值分析
    4.1 邯钢焦化厂外部环境分析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环境
        4.1.3 周边功能
    4.2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资源构成
        4.2.1 邯钢焦化厂非物质资源
        4.2.2 邯钢焦化厂物质资源
    4.3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价值构成及评估
        4.3.1 本体价值
        4.3.2 再利用价值
        4.3.3 价值评估
    4.4 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的问题
        4.4.1 区域经济发展受阻
        4.4.2 建筑、景观环境不协调
        4.4.3 区域活力不足
        4.4.4 生态污染严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钢焦化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5.1 保护与再利用目标及原则
        5.1.1 保护与再利用目标
        5.1.2 保护与再利用原则
    5.2 厂区整体开发方式确定
        5.2.1 政策解读
        5.2.2 公众参与
    5.3 邯钢焦化厂初步规划构思
        5.3.1 功能分区
        5.3.2 交通系统
        5.3.3 景观空间
    5.4 整体厂区环境修复
        5.4.1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5.4.2 景观再造
        5.4.3 植被配置
    5.5 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5.1 非物质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5.2 物质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的钢铁工业遗产
附录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中的钢铁工业遗产
附录3 邯钢焦化厂功能分区示意图
附录4 关于邯钢焦化厂厂区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5 邯钢采访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2)工业文化语境下江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研究 ——以长钢一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与路线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第2章 江油市域三线工业遗产调查分析
    2.1 江油市的三线建设历史
        2.1.1 基本概况
        2.1.2 三线建设过程
    2.2 江油三线重点行业类型及分布
        2.2.1 三线重点行业类型
        2.2.2 三线单位分布特点
    2.3 江油三线企业现状及问题
        2.3.1 三线企业发展现状
        2.3.2 三线企业现状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钢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研究
    3.1 长钢本体特征
        3.1.1 特殊的工业行业背景
        3.1.2 特殊的工业文化背景
        3.1.3 特殊的市民情感背景
    3.2 长钢工业文化语境
        3.2.1 工业文化语境
        3.2.2 长钢工业文化语境
    3.3 一分厂背景及现状问题
        3.3.1 长钢一分厂背景
        3.3.2 遗产空间现状及问题
        3.3.3 遗存建筑现状及问题
        3.3.4 设备设施现状及问题
    3.4 一分厂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3.4.1 工业文化价值
        3.4.2 建筑文化价值
    3.5 对一分厂的发展思考
        3.5.1 价值亮点思考
        3.5.2 发展定位思考
        3.5.3 发展理念思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研究与启示
    4.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4.1.1 国外典型案例
        4.1.2 国内典型案例
        4.1.3 国内外典型案例归纳
    4.2 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
        4.2.1.成功经验借鉴
        4.2.2 值得反思的案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钢一分厂保护性更新规划设计
    5.1 一分厂保护性更新思考
        5.1.1 保护性更新思想
        5.1.2 保护性更新策略
    5.2 工业遗产梳理
        5.2.1 留存建筑物
        5.2.2 生产性要素
        5.2.3 时代痕迹
    5.3 保护性更新规划
        5.3.1 规划设计目标
        5.3.2 规划范围
        5.3.3 规划手法
        5.3.4 规划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长钢一分厂建筑遗产保护性更新
    6.1 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理念
        6.1.1 用语境学审视工业遗产建筑
        6.1.2 借语境修辞手法重构工业文化
        6.1.3 创新语用词汇激发空间美感
    6.2 梳理工业文化语境大纲
        6.2.1 复原空间历史语境
        6.2.2 有序整理历史界面
        6.2.3 处理好语境转承序列
    6.3 复活历史场所语境维度
        6.3.1 复原生产劳动场景
        6.3.2 追述工业发展史诗
        6.3.3 还原旧时生活记忆
    6.4 重构建筑空间语态
        6.4.1 创新室内空间语境模式
        6.4.2 完善建筑空间语言过渡
        6.4.3 做好墙面语符点题
    6.5 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论文创新点
    论文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基于意义保护的胶济铁路淄博段活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3 实际应用价值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国外与国内研究脉络
        1.4.1 国外研究脉络
        1.4.2 国内研究脉络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对象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范围
        2.1.2 研究对象的历史
        2.1.3 研究对象的社会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保护的原因
        2.2.2 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式微
        2.2.3 保护活动的角度
        2.2.4 可持续的保护
        2.2.5 起于理论,终于实践
第3章 现状、价值与策略
    3.1 现状概述与统计
        3.1.1 博山站
        3.1.2 洪山站
        3.1.3 周村站
        3.1.4 南定站
        3.1.5 马尚站
        3.1.6 大昆仑站
        3.1.7 淄川站
        3.1.8 王村站
        3.1.9 山头站
        3.1.10 八陡站
    3.2 价值评估
        3.2.1 历史价值
        3.2.2 社会价值
        3.2.3 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3.3 保护及活化策略
        3.3.1 遗产保护策略
        3.3.2 活化策略
第4章 设计研究
    4.1 案例研究
        4.1.1 曼彻斯特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改造
        4.1.2 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4.1.3 柏林Sch(?)neberger S(?)dgel(?)nde公园
        4.1.4 案例总结
    4.2 设计理念
    4.3 设计内容
        4.3.1 线路规划与站点选择
        4.3.2 功能定位
        4.3.3 服务人群
    4.4 设计目标及运营模式
    4.5 方案阐述
        4.5.1 洪山站
        4.5.2 博山站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沈阳工业遗存的现状
    第一节 沈阳的工业历史背景
        一、民族工业兴起(1896-1930)
        二、外资工业介入(1931-1948)
        三、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1949-1979)
        四、经济转轨后的改革(1980年代至今)
    第二节 沈阳工业遗存现状
        一、工业遗存保留
        二、工业遗存改造
    小结
第三章 沈阳公共空间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类别
    第一节 现成品雕塑
        一、室外景观雕塑
        二、室内置景雕塑
    第二节 现成品公共设施
        一、室外公共设施
        二、室内公共设施
    小结
第四章 工业现成品艺术的再造方式及语义解读
    第一节 工业现成品的艺术再造
        一、整体利用的方式
        二、部分改造的方式
        三、借用的方式
    第二节 工业现成品艺术的语义解读
        一、典型工业文化的遗存
        二、一般工业文化的记录
    小结
第五章 工业现成品艺术与城市“升级再造”
    第一节 老工业城市“升级再造”
        一、城市的“升级再造”活动
        二、升级再造与老工业基地的再次振兴
    第二节 工业现成品艺术在城市升级再造中的多维施展
        一、环保维度之旧物改造
        二、文化维度之承载记忆
        三、经济维度之城市“文化资本”
        四、视觉维度之城市“标志物”
    第三节 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设置上的经验与不足
        一、地点和现成物的选择具有代表性
        二、景观功能和实用性不足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图录
附录二:新中国工业题材美术作品中的工业现成品图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5)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缘起
        1.1.1 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兴起
        1.1.2 对情感空间的追求
        1.1.3 建筑现象学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工业遗产改造国外研究现状
        1.4.2 工业遗产改造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框架
        1.5.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理论
        2.1.1 现象学概述
        2.1.2 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
    2.2 工业遗产相关理论
        2.2.1 工业遗产概念解析
        2.2.2 工业遗产改造解析
        2.2.3 工业遗产改造的新契机
    2.3 情感空间
        2.3.1 情感的涵义
        2.3.2 情感空间的涵义
        2.3.3 工业遗产的情感分析
    2.4 建筑现象学对工业遗产情感空间的启示
        2.4.1 场所的塑造
        2.4.2 建筑知觉现象学的补充
    本章小结
第3章 场所体验下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解析
    3.1 场所相关理论解析
        3.1.1 建筑场所现象学理论
        3.1.2 场所的涵义
        3.1.3 场所的属性
    3.2 工业遗产场所精神的构成要素
        3.2.1 场所的自然要素
        3.2.2 场所的人工要素
    3.3 工业遗产场所精神体验层次
        3.3.1 工业遗产场所精神的体验层次
        3.3.2 工业遗产场所精神的情感层次体验
    本章小结
第4章 知觉体验下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
    4.1 知觉的释义
        4.1.1 知觉和感觉
        4.1.2 知觉与记忆
        4.1.3 知觉与体验
    4.2 建筑知觉现象学理论概述
        4.2.1 梅洛·庞蒂
        4.2.2 帕拉斯马
        4.2.3 斯蒂文·霍尔
    4.3 工业遗产情感空间的知觉体验
        4.3.1 视觉体验
        4.3.2 听觉体验
        4.3.3 触觉体验
        4.3.4 嗅觉和味觉体验
        4.3.5 知觉体验的交互作用——联觉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策略——基于建筑现象学的综合思考
    5.1 建筑场所现象学与建筑知觉现象学的综合思考
    5.2 挖掘场所本质力量策略
        5.2.1 整合场所空间
        5.2.2 整合场所新旧元素
        5.2.3 重现场所精神
        5.2.4 场所精神的情感升华
    5.3 激发空间体验策略
        5.3.1 强化知觉体验
        5.3.2 增强互动体验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本章小结
附录1 论文各章节图片来源索引
附录2 论文各章节表格来源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高校太阳能光伏屋面电站的设计、安装及并应用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1MWp光伏屋面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现状
        1.1.3 国外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情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校光伏发电的应用分析
    2.1 高校能耗现状
        2.1.1 建筑耗能高
        2.1.2 景观用能凸显
        2.1.3 治污耗电高
        2.1.4 交通耗能需求大
    2.2 高校光伏发电应用优势
        2.2.1 校园规划优势
        2.2.2 建筑设计优势
        2.2.3 建筑用能优势
    2.3 高校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
        2.3.1 设计流程与要点
        2.3.2 系统组成
    2.4 高校平屋面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的构造安装
    2.5 高校建筑光伏系统的可持续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建筑大学1MWP光伏屋面发电项目
    3.1 项目背景及条件
        3.1.1 背景
        3.1.2 地理、环境条件
    3.2 建设概况
        3.2.1 项目情况
        3.2.2 阵列系统设计
        3.2.3 安装结构设计
        3.2.4 电气安全设计
        3.2.5 在线监控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建筑大学光伏并网系统与常规电网的互补应用
    4.1 并网优势
    4.2 并网影响
        4.2.1 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4.2.2 对配电网的影响
        4.2.3 对电网调度的影响
        4.2.4 其他影响
    4.3 光伏局域并网系统与常规电网的智能设计研究
        4.3.1 寒暑假期间光伏电力并网设计
    4.4 经济及环境评价
        4.4.1 经济效益
        4.4.2 环境效益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7)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范围及概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3 吉林城市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第2章 吉林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
        2.1.1 自组织理论
        2.1.2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制
        2.1.3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轨迹
    2.2 城市空间的他组织
        2.2.1 自组织与他组织
        2.2.2 城市空间的他组织层次
        2.2.3 城市空间的他组织特征
    2.3 城市空间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
        2.3.1 尊重城市空间历时结构
        2.3.2 激发城市空间突变升级
        2.3.3 引导城市空间有度竞争
        2.3.4 避免城市空间蔓延扩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组织主导的城市形成——依江生成
    3.1 缓慢动荡的发展背景
        3.1.1 城市空间孕育期
        3.1.2 城市空间产生期
        3.1.3 城市空间形成期
    3.2 “城”到“市”的演化轨迹
        3.2.1 聚落开端
        3.2.2 “城”产生
        3.2.3 “城”+“市”生长
    3.3 混沌到有序的自组织特征
        3.3.1 “跳跃式”的城址变迁
        3.3.2 “两段式”的时空差异
        3.3.3 “简单系统”的单一空间
    3.4 震荡萌芽的自组织机制
        3.4.1 自然区位的内在驱动
        3.4.2 民族文化的震荡机制
        3.4.3 地缘政治的更迭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他组织干预的空间裂变——跨江多核
    4.1 转型突变的发展背景
        4.1.1 城市空间转型期
        4.1.2 城市空间突变期
        4.1.3 城市空间停滞期
    4.2 跨江发展的演化轨迹
        4.2.1 单核生长
        4.2.2 双核分异
        4.2.3 跨江双岸
    4.3 多核分异的结构特征
        4.3.1 混乱到有序的空间骨架
        4.3.2 简单到复杂的功能增殖
        4.3.3 自然与人工的肌理分异
    4.4 行政干预的他组织机制
        4.4.1 自组织机制的激发力
        4.4.2 政府政策的驱动力
        4.4.3 城市规划的干预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机制下的空间扩展——沿江蔓延
    5.1 内聚扩张的发展背景
        5.1.1 城市空间内聚期
        5.1.2 城市空间扩张期
    5.2 沿江蔓延的演化轨迹
        5.2.1 外部空间扩张
        5.2.2 内部空间演替
        5.2.3 滨水空间开发
    5.3 市场主导的演化机制
        5.3.1 经济增长的推动
        5.3.2 土地开发的引导
        5.3.3 区域协同的支持
        5.3.4 行政干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生长、跨越与融合
    6.1 空间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解析
        6.1.1 自组织力的导向
        6.1.2 政策干预的激发
        6.1.3 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契合
    6.2 “多核协同”的内部空间演替模式
        6.2.1 空间演替机制辨析
        6.2.2 多核空间协同竞争
        6.2.3 双岸空间衔接互动
        6.2.4 社区空间有序重构
    6.3 “跨越式”的外部空间生长模式
        6.3.1 中部板块的更新模式
        6.3.2 南部板块的拓展模式
        6.3.3 西北部板块的跨越模式
    6.4 区域协调的区域空间融合共生趋势
        6.4.1 吉长孤立到协作的空间演变
        6.4.2 吉长双城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解读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概念解读
        1.2.2 研究对象
    1.3 现状与问题分析
        1.3.1 现状概述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理论框架
第2章 国内外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2.1 欧洲建筑遗产保护法规及理论的历史回顾
        2.1.1 欧洲建筑遗产保护法规的发展历史
        2.1.2 欧洲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
    2.2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概况
    2.3 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历史事件
    2.4 国内外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方式
        2.4.1 保护与修缮
        2.4.2 产业类建筑及其场地的改造
        2.4.3 产业地段的改造
        2.4.4 大规模产业区的更新
        2.4.5 国内外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案例
第3章 杭州市产业类建筑的历史概况
    3.1 杭州市近代产业发展状况
    3.2 杭州市近代重要企业及其建筑
        3.2.1 杭州一棉有限公司及其老厂区
        3.2.2 张小泉剪刀店及其旧址
        3.2.3 杭州大河造船厂及其建筑群
    3.3 杭州市与运河产业相关建构筑物的历史回顾
        3.3.1 工业时代前——“漕运”及河务体系
        3.3.2 工业时代——沿运产业建筑的扩张
        3.3.3 后工业时代——再生与可持续发展
    3.4 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想
    3.5 杭州市产业类建筑改造项目现状概述
    3.6 本章小结
    附图
第4章 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过程及对策
    4.1 沿运河产业类建筑的再生价值及特征
        4.1.1 沿运河产业类建筑的再生价值
        4.1.2 沿运河产业类建筑的特征
    4.2 运河申遗与地区复兴
        4.2.1 京杭大运河申遗
        4.2.2 拱墅区产业地段的结构调整和业态优化
        4.2.3 城北运河新城的开发
    4.3 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4.3.1 持续10年的运河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
        4.3.2 设立运河整治与保护的专门机构——运河综保委及运河集团
        4.3.3 政府主导的“杭州路径”与“意大利模式”的介入
        4.3.4 杭州市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相关法规及规划政策
    4.4 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的再生对策
        4.4.1 拱宸桥段产业建筑遗产再生对策——开放式博物馆
        4.4.2 大兜路产业建筑遗产再生对策——融入社区的历史建筑
        4.4.3 一般性产业类建筑的再生对策——创意产业园
        4.4.4 较大工业区块的再生对策——旅游综合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再生的设计策略
    5.1 新旧设计元素的构成比对
        5.1.1 材料运用
        5.1.2 色彩语言
        5.1.3 技术应用
    5.2 新旧建筑的空间形态转化
        5.2.1 空间的整合
        5.2.2 空间的扩展
    5.3 新旧场所的时空延续性
        5.3.1 再生建筑与场所环境的空间关联
        5.3.2 新旧场所环境的时间关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杭州市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经验的启迪
    6.1 经验总结
    6.2 反思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
    期刊
    学位论文
    书籍
    其它
    互联网
图片索引
附录1:杭州产业类建筑遗产一览表
附录2: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
个人简历

(9)无缝线路钢轨的连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无缝线路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轨道、车辆的发展简史
    1.1 铁路轨道发展简史
    1.2 铁路机车发展简史
    1.3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1.4 轨道结构
        1.4.1 轨道的组成
        1.4.2 钢轨有缝连接
        1.4.3 无缝线路
        1.4.4 动车组
    1.5 钢轨焊接面方位结构的改进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定工作
第二章 无缝钢轨焊接技术
    2.1 无缝钢轨闪光焊接技术
        2.1.1 闪光焊的原理
        2.1.2 闪光焊设备
        2.1.3 闪光焊的工艺流程
        2.1.4 闪光焊的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
        2.1.5 闪光焊的机械性能
        2.1.6 闪光焊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2.2 无缝钢轨气压焊接技术
        2.2.1 气压焊的原理
        2.2.2 气压焊设备
        2.2.3 气压焊的工艺流程
        2.2.4 气压焊的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
        2.2.5 气压焊的机械性能
        2.2.6 气压焊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2.3 无缝钢轨电弧焊接技术
        2.3.1 电弧焊的原理
        2.3.2 电弧焊设备
        2.3.3 电弧焊的工艺流程
        2.3.4 电弧焊的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
        2.3.5 电弧焊的机械性能
        2.3.6 电弧焊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无缝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
    3.1 铝热焊的原理
    3.2 铝热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3.2.1 断轨修复铝热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3.2.2 钢轨无缝区间锁定铝热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3.2.3 道岔铝热焊焊接设备和工艺流程
    3.3 钢轨铝热焊的机械性能
    3.4 钢轨铝热焊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3.4.1 德国“SKV”铝热焊焊缝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3.4.2 法国“QPCJ”铝热焊焊缝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3.4.3 中国铝热焊焊缝的组织结构与金相形貌
        3.4.4 铝热焊微观缺陷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5 上述三种铝热焊剂工艺参数和机械性能的比较
    3.6 铝热焊存在的问题、焊缝质量的保证措施及改进方法
        3.6.1 铝热焊优缺点及存在问题
        3.6.2 影响铝热焊质量的主要因素
        3.6.3 铝热焊质量的保证措施
        3.6.4 提高铝热焊焊接质量的改进方法
第四章 车辆轨道的回眸及无缝钢轨焊接的关键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4.1 车辆轨道的回眸
        4.1.1 轨道材质与初始结构
        4.1.2 工字钢轨
        4.1.3 无碴道床和水泥轨枕
    4.2 无缝钢轨焊接技术的关键
        4.2.1 闪光焊技术的关键
        4.2.2 气压焊技术的关键
        4.2.3 铝热焊技术的关键
        4.2.4 电弧焊技术的关键
        4.2.5 简化厂焊技术
    4.3 钢轨无缝焊接发展的战略思考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2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1.3 两型社会的实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业遗产保护内容及范围
        1.3.2 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
        1.3.3 工业遗产的保护方法
        1.3.4 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
    1.4 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基础性探究
    2.1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概念、范围
        2.1.1 概念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分析
        2.2.1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类型
        2.2.2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模式
        2.2.3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原则
        2.2.4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策略
    2.3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基础理论
        2.3.1 文脉主义理论
        2.3.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3.3 景观建筑学相关理论
        2.3.4 设计艺术学相关理论
    小结
第三章 株洲清水塘现状分析
    3.1 株洲清水塘区位分析与评价
        3.1.1 分析
        3.1.2 评价
        3.1.3 SWOT总结
    3.2 株洲清水塘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3.2.1 分析
        3.2.2 评价
        3.2.3 SWOT总结
    3.3 株洲清水塘人文资源分析与评价
        3.3.1 分析
        3.3.2 评价
        3.3.3 SWOT总结
    3.4 株洲清水塘工业资源分析与评价
        3.4.1 分析
        3.4.2 评价
        3.4.3 SWOT总结
    小结
第四章 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研究
    4.1 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总体设想
        4.1.1 空间结构
        4.1.2 功能布局
        4.1.3 改造引导类型
    4.2 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4.2.1 设计目标
        4.2.2 设计原则
    4.3 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策略研究
        4.3.1 规划中特质塑造的策略研究
        4.3.2 建筑中网络体验的策略研究
        4.3.3 外环境中生态恢复的策略研究
    4.4 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的方法研究
        4.4.1 规划再设计方法研究
        4.4.2 建筑再设计方法研究
        4.4.3 外环境再设计方法研究
    小结
第五章 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案例分析
    5.1 湖湘生态园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思路
        5.1.3 实施构想
        5.1.4 湖湘生态园模式
    5.2 工业遗迹文化娱乐中心
        5.2.1 项目背景
        5.2.2 设计思路
        5.2.3 实施构想
        5.2.4 工业遗迹文化娱乐中心设计模式
    5.3 滨江湿地公园
        5.3.1 项目背景
        5.3.2 设计思路
        5.3.3 实施构想
        5.3.4 滨江湿地公园模式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基本信息表
附录2 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利用可行性评估表
附录
致谢

四、废旧合金再生问题在机务段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郸钢铁工业遗产调查及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邯钢焦化厂为例[D]. 许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2]工业文化语境下江油三线工业遗产保护性更新研究 ——以长钢一分厂为例[D]. 李肖楠.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基于意义保护的胶济铁路淄博段活化设计研究[D]. 李晓迪.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
  • [4]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D]. 张玲. 上海大学, 2018(02)
  • [5]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研究[D]. 刘婕. 山东建筑大学, 2015(12)
  • [6]高校太阳能光伏屋面电站的设计、安装及并应用研究 ——以山东建筑大学1MWp光伏屋面电站为例[D]. 陈琨. 山东建筑大学, 2013(10)
  • [7]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D]. 夏朝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1)
  • [8]杭州市沿运河产业类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D]. 徐赞. 浙江大学, 2012(06)
  • [9]无缝线路钢轨的连接与焊接技术研究 ——无缝线路钢轨铝热焊焊接技术研究[D]. 韩洪江. 吉林大学, 2012(10)
  • [10]株洲清水塘旧工业建筑外环境再设计研究[D]. 周超. 湖南工业大学, 2011(07)

标签:;  ;  ;  

废合金再生在机车段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