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息照相术的趋向(论文文献综述)
白茹冰[1](2020)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双目算法移植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各行各业开始大力推进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尤其在工业等领域,为实现某些功能或完成某种工作往往需要一种小型化的处理系统,这就需要用到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形成一套功能完备、独立运行的处理系统,其应用非常广泛。双目视觉技术作为计算机视觉一种重要形式,它基于视差原理来获取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在机器人导航、三维测量和图像识别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嵌入式系统和双目视觉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ARM芯片的嵌入式双目视觉处理系统,它将双目摄像头拍摄到的图像或视频放入嵌入式系统中进行处理,来实现人脸识别与障碍检测等功能。本文在分析了大量双目视觉算法后,筛选出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算法,并在系统中进行移植和改进来提升识别的准确率,同时对该系统进行硬件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该系统主要克服双目系统通常采用PC机作为处理器所带来的价格昂贵、体积较大、功耗较高以及模块化应用困难等缺点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非接触、易实现、可靠性高、识别准确等优点,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博[2](2019)在《双目视觉中摄像机标定与特征点提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文中指出近些年来,视觉测量技术快速发展,并且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且越来越贴近于我们的生活。双目视觉是视觉测量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双目视觉的理论研究为工业制造、商业活动以及新技术的产生提供技术支持,而摄像机标定技术是双目视觉系统最重要的部分,摄像机标定精度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视觉系统的测量精度,研究摄像机标定技术对提高视觉测量整体测量精度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摄像机标定过程中,常利用标定块作为已知景物的结构信息,大多是以标定块或标定靶上的特征点作为参考点,通过灰度信息的变化,精确的提取出中心位置,此时提取出的中心位置可以看作为特征点,利用提取到的特征点的信息来进行摄像机标定。为了简化摄像机标定过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原理简单、易实现的灵活标定方法,此方法基于Hough算法的标定点提取方法,能实现可较高的精度。特征点提取的精度对整体标定精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往往一点的误差,能使标定结果天差地别。因此为提高特征点提取的精度,在传统的标定中,大多选择用棋盘格作为标定图样,棋盘格标定是基于灰度图像的角点检测、基于二值图像的角点检测、基于轮廓曲线的角点检测。而对于棋盘格图样,在特征点的提取中很容易使角点的定位发生偏移,进而影响整体的标定精度。为了能有更高精度的特征点提取,可以进一步优化特征点提取的方法,本文利用二维正弦条纹样式的标定图样,采用改进后相位提取方法,以此提高图样特征点的定位精度,进而提高标定精度。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在效率上,改进后的算法虽然不如利用傅里叶变换算法高效,但在摄像机标定精度上却优于傅里叶变换法。
刘何雁[3](2019)在《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电影的发明是从纪录电影开始的,一部影视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包含纪录影像在内的影视艺术发展史。技术是带有双面性的,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作用必然是双重的。恰如其分、相得益彰的技术使用,可以在逼真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准确认知,提高认知能力,并进一步形成审美意象,扩展审美空间,提升审美境界,使人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如果应用得不好,则容易在逼真的外衣下制造假象,或流于自然主义的纪录,或技术主义的炫耀使用,则会抑制审美意象的形成,使人作茧自缚。影视技术具有逼真纪录、揭示和再现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这种优势在通向更高艺术境界的道路上不应该成为前进的障碍与桎梏。当下,人成为主体并日益以图像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影视技术的首要功能在于纪录和揭示,然后才是基于此之上艺术想象力的放飞。本文基于对影视技术发展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考察,结合纪实美学,提出了“影像茧房”的概念。具体路径是:首先,在实践上,“影像茧房”概念的形成得益于VR纪录片创作中周围沉浸式的视觉感受;在理论上,结合技术哲学、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层层推进和展开,在“人—技术—世界”关系的梳理中,根据唐·伊德提到的“技术蚕茧”,结合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推导出“影像茧房”的概念。在“人-影像-世界”的关系中,“影像茧房”是居间的中介技术系统,“影像茧房”作为中介体现了两个向度: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二是“自然向人的生成”,影视技术正是沿着人的延伸、具身、仿生、人性化、以人为尺度、全感官的参与、物质现实的复原等几个维度发展的。其次,本文从“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规律性”,“‘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具体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三个方面展开论证,认为“影像茧房”是“完整电影”与时俱进的技术性呈现。它既是传播内容,也是传播渠道,还是传播终端;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体现了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影像茧房”的内核和基础就是纪录片影像,它以具身的方式进行高效准确的社会认知,纪录片得以成为人类生存之镜,纪实“影像茧房”也成为人们舒适栖息的小生境。最后,本文从视听意象的审美境界入手,解析了纪录片存在的矛盾与伦理困境,批判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纪实影像能够深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影像茧房”作为人与世界双向互动的中介,消融了二元对立,呈现出主客一体,天人合一,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美丽景象。
秦晶晶[4](2019)在《从黑洞看熵与信息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黑洞战争是一场重要的思想战争,是追求真理的物理学家们不迷信权威而进行的一场对宇宙基本法则的维护之征,本文遵循着黑洞战争的思想历程,重点讲述了熵与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熵的概念来全面地理解到底什么是信息。自斯蒂芬·霍金提出黑洞蒸发引起了信息的丢失以来,只有少数以伦纳德·萨斯坎德为代表的物理学家们一直坚定地反对霍金的言论,他们始终坚信作为宇宙的基本定律之一的信息守恒定律,正是这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断的科学尝试,使他们一步步赢得了黑洞战争的胜利。本文一共分为四大章,在黑洞战争艰难的步伐下,探索熵与信息的关系,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讲述了在黑洞战争中熵与信息的关系的理论大背景,即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随着科学家逐渐地认识世界而加深,其矛盾不得不让科学家们所正视,第二部分讲述了从黑洞认识熵与信息的意义,其实对黑洞战争的一路探求,不仅解决了熵与信息的关系问题,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熵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对宇宙法则的探求之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对宇宙终极的渴求,正是这一埋藏心底的强烈愿望,才能够支撑着无数的科学家们身先士卒,乐此不疲。第二章主要讲述了熵是隐藏起来的信息,众所周知熵来源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后来科学家对熵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定义,丰富了熵的概念,把熵的定义扩展到对微观状态的分布状态是否均匀。而人们自以为很理解什么信息,而当对信息做出明确的定义时,才发现对信息的认识少之又少,从而需要借助物理学的解释即信息是粒子的排列特性,得出结论即信息大多是隐藏的、肉眼不可见的,信息的单位是比特,而熵则是隐藏起来的信息的总和,是信息无序性的量度。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依据即信息守恒定律,这一定律解开了黑洞之谜,信息一旦落入黑洞视界的范围,黑洞的“贪婪”特性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就连最快的光速都难以逃脱,那么掉入黑洞的信息真的如霍金辐射一般彻底消失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伦纳德·萨斯坎德为解决霍金辐射对信息守恒的破坏,提出了黑洞互补性原理,证明落入黑洞的信息最终都将以光和粒子的形式再返回到世界中,信息又重新守恒了。第四章则通过大一统理论—弦理论对黑洞问题的解释来证明了世界其实是一幅全息图,现在空间的三维物体与运动不过是宇宙边界上二维信息的动态展示罢了,而这一全息原理又恰恰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因此我们既可以借助全息原理来理解《易经》《黄帝内经》等哲学瑰宝,又能够通过中国传统哲学来更好的认识科学和世界。
辛乐[5](2018)在《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综合应用起来的视觉检测系统,由于其智能化、非接触及高精度等优势,正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业的智能检测系统中。传统双目视觉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会受到摄像机的视线噪声、相机性能、透镜畸变和一些结构参数的影响,这些干扰影响了双目测量的轴向测量,尤其是深度方向的精度及稳定性。本课题的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旨在改善传统双目视觉测量的轴向精度及稳定性差的问题。首先,构建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的测量模型,根据测量系统的原理及项目实际需求设计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的整体组成方案及实现流程,并依据项目精度指标及性能等进行硬件的选型,介绍了开发所用的软件环境及系统的软件实现流程。其次,就三目视觉坐标测量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摄像机系统参数的标定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摄像机成像的4个坐标系及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成像模型。根据摄像机标定和系统标定的原理进行了摄像机的标定和系统标定实验,得到了测量过程中用到的系统结构参数,为后续的被测物三维坐标求解打好基础。然后,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设计了被测物的形状并选用合适的图像识别处理算法,通过实验检验算法的效果,求解出被测物的二维像素坐标。接下来重点研究了一种新的三目视觉融合求解三维坐标的方法,它利用三台相机之间的关联性,将已获取的图像信息、系统标定出的相机结构参数及三目立体视觉模型等信息融合起来,采用先求解初值,再将初值转化到同一世界坐标系,最后对三组初值求重心获得被测物圆心坐标的方法,最终实现对目标物体三维坐标的求解。最后,搭建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实验平台对本文方案进行测试。就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的精度及稳定性,三目与双目视觉的精度及稳定性对比,及标定精度对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提出的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在3.5m的深度范围、1.5m-2.5m的水平测量范围内,测量误差最大值小于4mm,标准差小于1mm,比传统的双目系统的精度及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改善。
邓文雷[6](2005)在《包装与防伪标签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总的来说,产品的标签与包装可谓是种类繁多。而对于生产商来说,它是一种促销手段,是一个刺激消费者去购买商品的投资平台。事实上,包装扮演着产品"保镖" 的角色,可以防热、防冻、防毒和保持产品的干燥等等,但是今天由于市场的需求与商品种类的增加, 包装和标签所扮演的角色亦随之逐渐增多。
刘克苏[7](1998)在《大全若缺 ——全息观的形成与演变》文中认为本文考察了中外历史上几种主要的辩证法学说以及当代若干自然科学技术中的全息观,从辩证法的角度加以分析后,将全息观定名为特种辩证法。西方学说中,笔者主要分析了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布鲁诺的《论原因、本原与太一》、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及当代的全息照相术和玻姆的物理全息观等;中国学说中主要分析了《周易》、《黄帝内经》和当代学者张颍清的全息生物学;印度学说中主要分析了《大林间奥义书》和《楞严经》、《中论》等若干佛典。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从形式逻辑严格导出的辩证的定义法和分类法以及辩证的概念论和推理论等辩证逻辑方法,针对全息观的某些关键概念如信息和非信息、全息和无息、分体和整体、包含和不包含、有限和无限等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给予了一定的数学证明。在康托集合论中,无穷集合的任一子集都可以是无穷集合;经过广云数学的推广,无穷集合的基本性质可以重新表述为:无穷集合的任一部分(子集或者元素)都是无穷集合。这是现代数学中的一种全息观。笔者认为,作为特种辩证法的现代全息观应当是彻底的整体观和彻底的分体观的辩证统一,在这种统一中,整体观和分体观仍然保持各自的鲜明区别,并且相互蕴含和相互转化。
张成[8](1997)在《对黄金分割的哲学思考及其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建立黄金分割问题的数学模型.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挖掘出八大哲学观点;对黄金分割问题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作了浅显的探试。
董本涵,云大真[9](1983)在《实验应力分析中几种光测力学的原理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实验应力分析是用实验手段对结构或零件进行应力分析的各种方法的总称,现已发展成了专门的学科。它的实用性很强,在机械、能源、水利工程、建筑、铁道桥梁、武器设计制造、航天及航空工程等技术领域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已扩展到地质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生物力学、海洋工程、地震研究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产品设计造型、制定检验规范,分析零部件失效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等,直到验证理论假设,探索力学的规律性等都能借助于实验应力分析这门学科。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对于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将是很重要的环节。
陈安玉[10](1980)在《口腔矫形学的发展动态》文中提出 随着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科越分越多,越分越细,内容也日益丰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更加不断向前发展。口腔矫形学也不例外。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口腔矫形学的进展。一、口腔矫形学的学科发展趋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各国的口腔医学基本上
二、全息照相术的趋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息照相术的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双目算法移植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双目视觉系统设计 |
2.1 嵌入式双目视觉系统总体设计 |
2.2 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 |
2.2.1 图像采集系统 |
2.2.2 处理器的选择 |
2.3 嵌入式立体视觉系统软件设计 |
2.4 本章总结 |
3 嵌入式双目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嵌入式软件的设计 |
3.1.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1.2 Linux系统的移植和裁剪 |
3.2 V4L2图像采集程序的设计 |
3.3 OpenCV的移植与实现 |
3.3.1 OpenCV视觉库 |
3.3.2 OpenCV的移植 |
3.4 QT移植以及应用程序的实现 |
3.4.1 QT简介 |
3.4.2 QT移植 |
3.5 本章小结 |
4 双目图像处理算法的研究 |
4.1 常用坐标系 |
4.2 相机标定方法 |
4.2.1 主动视觉相机标定法 |
4.2.2 相机自标定法 |
4.2.3 传统相机标定法 |
4.3 张氏标定法 |
4.3.1 单应性矩阵 |
4.3.2 外部参数的求解 |
4.3.3 内部参数的求解 |
4.3.4 最大似然估计的求解 |
4.4 相机标定试验 |
4.5 立体匹配算法 |
4.6 匹配算法测试结果及分析 |
4.6.1 双目匹配算法分析 |
4.6.2 人脸识别匹配算法验证结果分析 |
4.6.3 障碍检测匹配算法验证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论文发表情况 |
9 致谢 |
(2)双目视觉中摄像机标定与特征点提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双目视觉系统的研究现状 |
1.1.2 摄像机标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
1.1.3 特征点提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章 双目视觉中摄像机标定的研究 |
2.1 单目摄像机的标定 |
2.1.1 标定原理 |
2.1.2 图像坐标系 |
2.1.3 摄像机坐标系 |
2.1.4 世界坐标系 |
2.1.5 基本模型 |
2.1.6 需要标定的参数 |
2.2 双目摄像机的标定 |
2.3 经典的摄像机标定 |
2.3.1 直接线性变换法(DLT) |
2.3.2 Tsai的两部标定法 |
2.3.3 Zhang的平面标定法 |
2.3.4 摄像机自标定方法 |
2.4 对摄像机标定的改进 |
2.4.1 摄像机模型 |
2.4.2 畸变模型 |
2.5 具体步骤 |
2.5.1 标定点的提取 |
2.5.2 畸变系数的确定 |
2.5.3 畸变图像的恢复 |
第3章 特征点提取的研究 |
3.1 常用的特征点提取算法 |
3.1.1 Hessian检测子 |
3.1.2 Harris角点检测算法 |
3.1.3 SUSAN角点检测算法 |
3.1.4 FAST角点检测算法 |
3.2 不同标定图样下的特征点提取 |
3.2.1 圆形图样的特征点提取 |
3.2.2 棋盘格图样的特征点提取 |
3.2.3 用正弦条纹图样提取特征点 |
3.3 二维条纹特征点提取的改进 |
第4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单目摄像机的标定 |
4.2 利用棋盘格标定图样 |
4.3 利用二维正弦条纹标定图样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技术的概念 |
二、影视技术的概念 |
三、“影像茧房”的概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文献综述 |
二、直接相关文献综述 |
三、间接相关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框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难点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影像茧房”的理论来源及纪实美学的支撑 |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阈下的技术与影视技术 |
一、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及启示 |
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及启示 |
三、唐·伊德的技术具身理论及启示 |
第二节 技术、身体与知觉 |
一、诗性智慧与具身认知思维 |
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及启示 |
三、格式塔心理学及启示 |
第三节 纪实美学理论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一、“完整电影”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二、“物质现实的复原”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三、技术复制对“影像茧房”的支撑 |
第四节 技术美学与技术艺术学视角下的透视 |
一、技术美学对技术的透视 |
二、技术艺术学对影视技术的透视 |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和相异性 |
第二章 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及其规律性 |
第一节 从纪录片史看影视技术对纪实美学的推动 |
一、影视技术对早期纪实美学的直接推动 |
二、影视技术对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直接推动 |
三、影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纪实风格多样化的推动 |
第二节 从影视媒介史看影视技术的促进作用 |
一、摄影技术与精确写真 |
二、电影技术与照相的外延 |
三、电视技术及数字化趋势 |
第三节 从影视技术的规律性看“影像茧房”的必然性 |
一、跨时空的具身认知 |
二、全感官的具身认知 |
三、重量和质量的具身认知 |
第三章 “影像茧房”的分层、功能与纪录片的关系 |
第一节 “影像茧房”的分层结构 |
一、外部结构:人—影像—世界 |
二、内部分层:意义链的延伸 |
三、影像茧房的中心:受众 |
第二节 纪录片影像与社会认知 |
一、生存之镜:纪录片的社会认知 |
二、微相学:形神兼备的直观 |
三、VR全景纪录片与虚拟认知 |
第三节 数字技术对真的解构与反证 |
一、数字技术对真实的挑战与解构 |
二、解构的反证:拼贴与蒙太奇 |
三、真实的过程、后台及注脚 |
第四章 前沿影视技术对纪实“影像茧房”的推动与构建 |
第一节 前期拍摄技术的应用 |
一、镜头:电影眼睛 |
二、视角:时空的改变 |
三、运动:辅助设备的使用 |
第二节 后期制作技术的应用 |
一、非线编技术与非线性思维 |
二、动画CG对情景再现的推动 |
三、媒资系统对文献纪录片的推动 |
第三节 影视传播技术的应用 |
一、媒介融合下的多渠道传播 |
二、媒介融合下的多屏幕收看 |
三、媒介融合下的网络化生存与传播 |
第五章 作茧自缚与化茧为蝶 |
第一节 镜子到艺术:诗意的提升 |
一、视听意象:官止神行 |
二、审美思辨与朴素之美 |
三、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
第二节 纪录片的矛盾与伦理困境 |
一、真实与伦理的矛盾 |
二、真实与审美的矛盾 |
三、真实与意识形态的矛盾 |
第三节 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
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 |
二、技术代码与编码 |
三、危险与拯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从黑洞看熵与信息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熵是信息的隐藏 |
2.1 熵概念的初始规定 |
2.1.1 熵概念的初始理解 |
2.1.2 熵概念的严格数学化 |
2.2 隐藏的信息 |
2.2.1 信息是什么? |
2.2.2 信息的比特单位 |
2.3 熵是隐藏的微观信息的数量 |
2.3.1 熵是无序的量度 |
2.3.2 信息的无序 |
第3章 信息守恒是揭开黑洞奥秘的钥匙 |
3.1 黑洞——隐藏信息的储蓄器 |
3.1.1 贪婪的黑洞 |
3.1.2 信息在哪? |
3.1.3 掉入黑洞的信息 |
3.2 信息守恒 |
3.2.1 黑洞蒸发 |
3.2.2 信息守恒 |
3.3 互补性原理 |
3.3.1 玻尔的互补原理 |
3.3.2 黑洞互补原理 |
第4章 宇宙循环里的熵与信息的相互转换 |
4.1 弦的振动与黑洞的“毛发” |
4.1.1 最后的螺旋桨 |
4.1.2 黑洞有“毛发” |
4.2 信息藏在果壳的褶皱里 |
4.2.1 褶皱里的密码 |
4.2.2 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化 |
4.3 世界是一幅全息图 |
4.3.1 全息原理 |
4.3.2 中国哲学里的全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多目视觉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
第2章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设计 |
2.1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 |
2.2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测量模型 |
2.2.1 双目立体视觉模型 |
2.2.2 三目立体视觉模型 |
2.3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
2.3.1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组成 |
2.3.2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实现流程 |
2.4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硬件选型 |
2.5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摄像机标定及系统标定 |
3.1 摄像机成像原理 |
3.1.1 坐标系定义 |
3.1.2 摄像机线性模型 |
3.1.3 摄像机非线性模型 |
3.2 摄像机标定 |
3.2.1 摄像机标定技术的现状 |
3.2.2 本文摄像机标定方法 |
3.3 系统标定 |
3.4 标定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1 摄像机标定 |
3.4.2 系统标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目视觉坐标求解算法实现 |
4.1 标志物识别及圆心像素坐标求解 |
4.1.1 标志物识别 |
4.1.2 标志物圆心像素坐标求解 |
4.2 三目视觉融合求解三维坐标 |
4.2.1 三组双目相机三维坐标初值求解 |
4.2.2 三组坐标统一到同一世界坐标 |
4.2.3 被测物圆心三维坐标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实验及分析 |
5.1 三目视觉坐标测量实验 |
5.2 双目与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精度分析 |
5.2.1 相对距离实验 |
5.2.2 绝对距离实验 |
5.3 标定精度对三目视觉精度的影响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全若缺 ——全息观的形成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圆满的缺陷 |
第一章 柏拉图的困惑:《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
一 从一和多到一和全 |
二 单一和众多的悖论:《巴门尼德篇》评析 |
三 完全打通,处处设卡 |
第二章 布鲁诺:物物一太 |
一 文艺复兴的巨子 |
二 太一和小一的矛盾:《论原因、本原与太一》评析 |
三 小一圆满有缺 |
第三章 莱布尼茨:每个单子都是整个宇宙 |
一 德国通才:莱布尼茨就是一个单子 |
二 小神和大神的不和:《单子论》评析 |
三 先定和谐的不谐和音 |
第四章 黑格尔:每个概念都潜含一切概念 |
一 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思辨大师 |
二 同一和差异的绝对张力:《逻辑学》评析 |
三 绝对同一中的绝对差异 |
第五章 《周易》:物物一太极 |
一 至简至易,至繁至难 |
二 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小析 |
三 无极而太极 |
第六章 《黄帝内经》:人体是个小宇宙 |
一 穿一针而动全身 |
二 万物皆备于我:《黄帝内经》选析 |
三 从《内经》到现代穴位全息律 |
第七章 《大林间奥义书》:不增不减的大圆满 |
一 现代科学家亲睐奥义书 |
二 物理全息的哲学佐证:《大林间奥义书》选析 |
三 圆满的空洞 |
第八章 佛典略论:一即一切,一切即 |
一 佛海一滴 |
二 一切即一,一切非一:《楞严经》选析 |
三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因陀罗网之说 |
四 一切皆空:中观之论 |
第九章 现代科学中的全息观简析 |
一 起点:全息照相术 |
二 玻姆的物理全息观 |
三 张颍清的全息生物学 |
第十章 全息观若干问题的讨论 |
一 群体思考浓缩为自我思考 |
二 互息:死物和生物 |
三 互息:机械性和有机整体性 |
四 什么是信息 |
五 循环:什么是定义 |
六 再论循环 |
七 互息:部分与整体 |
八 互息:缺息与全息 |
九 互息:包含与不包含 |
第十一章 全息观的若干例证和展望 |
一 脑全息和思维全息 |
二 物理全息和心理全息 |
三 生物全息 |
四 逻辑全息 |
第十二章 全书提要 |
主要参考资料 |
四、全息照相术的趋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双目算法移植与优化[D]. 白茹冰.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2]双目视觉中摄像机标定与特征点提取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 刘博. 湘潭大学, 2019(02)
- [3]论影视技术对纪录片的双重作用 ——兼谈“影像茧房”的建构[D]. 刘何雁.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从黑洞看熵与信息的关系[D]. 秦晶晶. 吉林大学, 2019(11)
- [5]三目视觉坐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辛乐.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6]包装与防伪标签的发展[J]. 邓文雷. 今日印刷, 2005(05)
- [7]大全若缺 ——全息观的形成与演变[D]. 刘克苏. 中国人民大学, 1998(12)
- [8]对黄金分割的哲学思考及其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 张成. 鄂州大学学报, 1997(02)
- [9]实验应力分析中几种光测力学的原理及应用[J]. 董本涵,云大真. 辽宁机械, 1983(03)
- [10]口腔矫形学的发展动态[J]. 陈安玉. 中华口腔科杂志, 19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