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硝基甲苯对大鼠睾丸某些酶活性与睾酮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畅[1](2020)在《大鼠出生前暴露1800MHz和WiFi电磁场对其生长发育及脑电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1800 MHz和WiFi射频电磁场出生前暴露对仔鼠生长发育及脑电位的影响。[方 法]健康7周龄SPF级Wistar大鼠36只,其中雌鼠24只,雄鼠12只,适应环境两周后,雌雄鼠以2:1 比例进行合笼交配后,将孕鼠随机分为三个实验组和三个对照组,每组4只。实验组为1800 MHz暴露组、WiFi暴露组、1800MHz+WiFi暴露组三组,各实验组分别设置虚拟暴露作为对照组,功率密度为1.0 mW/cm2。暴露时间从孕0天至20天,每晚20:00到次日晨8:00。暴露期间动物自由饮水和饮食,且温度、湿度等环境背景条件稳定。暴露完成后,待孕鼠产下仔鼠,观察并测量其生长发育指标,21天后进行断奶训练,待仔鼠长至十周龄每组随机抽取12zz只仔鼠测脑电图,随后立即腹主动脉采血,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测量血清中锌、铜、铁、锰微量元素的含量。[结 果]1.生长发育指标:三组暴露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暴露组的体重均小于对照组;1800 MHz+WiFi暴露组和WiFi暴露组比较,体重和睁眼天数均有差异(P<0.05),且1800 MHz+WiFi暴露组体重小于WiFi暴露组,睁眼天数较WiFi暴露组延长;其他生长发育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2.脑电图实验:(1)总功率:1800 MHz+WiFi暴露组的脑电图总功率与对照组和WiFi暴露组比较有差异(P<0.05),且1 800 MHz+WiFi暴露组的脑电图总功率高于对照组和WiFi暴露组。(2)6个频带的平均功率:1800 MHz+WiFi暴露组α1频带、θ频带、δ频带平均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较对照组呈现增高的趋势;1800 MHz+WiFi暴露组θ频带平均功率高于1800 MHz暴露组,δ频带平均功率高于WiFi暴露组;其他频带无统计学差异。(3)6个频带C3侧绝对功率:1800 MHz+WiFi暴露组θ频带、δ频带绝对功率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较对照组呈现增高的趋势;且1800 MHz+WiFi暴露组的θ频带的绝对功率值高于1800 MHz暴露组,α2频带、δ频带绝对功率值高于WiFi暴露组;其他频带无统计学差异。(4)6个频带C4侧绝对功率:δ频带1800 MHz+WiFi暴露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4侧1800 MHz+WiFi暴露组δ频带绝对功率值高于对照组;其他频带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微量元素:1800 MHz+WiFi暴露组锌元素含量低于对照组,铜元素、铁元素含量较对照组呈现增高的趋势(P<0.05),且1800 MHz+WiFi暴露组铜元素含量高于1800 MHz暴露组(P<0.05);三组暴露组的锰元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 论]本实验条件下:1.1800 MHz射频场、WiFi射频场及1800 MHz与WiFi叠加射频场暴露导致仔鼠体重下降;1800 MHz与WiFi叠加射频场暴露导致仔鼠的睁眼天数延长。2.1800 MHz与WiFi叠加射频场暴露导致仔鼠海马脑电位总功率、快波频带(α频带)、慢波频带(θ频带、δ频带)呈现增高的趋势。3.1800 MHz与WiFi叠加射频场暴露导致仔鼠血清微量元素锌元素含量降低,铜、铁元素均呈增高趋势;且1800 MHz射频场、WiFi射频场及1800 MHz与WiFi叠加射频场暴露导致仔鼠血清锰元素含量呈增高趋势。
李先军[2](2020)在《精喹禾灵和磷酸三苯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QPE)和磷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TPP)属于化学污染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本研究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沙漠附近长期使用各种除草剂的农田中和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长期受电子垃圾污染的排污河河底淤泥中分离获得二株分别对QPE和TPP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命名为YC-XJ1和YC-XJ2。通过菌落与细胞的形态观察、Biolog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菌株YC-XJ1最终被鉴定为极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populi YC-XJ1),菌株YC-XJ2最终被鉴定为矢野口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 YC-XJ2)。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菌株YC-XJ1降解QPE的最适条件为pH8.0和35℃。菌株YC-XJ1对盐和高浓度QPE均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利用HPLC-MS方法确定了两种新的QPE代谢产物,2-羟基-6-氯喹喔啉和喹喔啉,推测了更完整的代谢途径。底物谱分析显示菌株YC-XJ1可以广泛地降解9种芳氧苯氧丙酸酯类(AOPPs)类除草剂。除此之外,菌株YC-XJ1还可以有效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有机磷酸酯类阻解燃剂磷酸三苯酯(TPP)、磷酸三(1,3-二氯异丙基)酯(TDCPP);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辛硫磷;如此众多的有机污染物均属于首次报道可被甲基杆菌属单菌降解。菌株YC-XJ2降解TPP的最适条件为pH6.0和30℃。初始浓度100 mg/L的TPP经24 h降解率为99.7%,降解能力远高于以往报道的菌株。在盐浓度达到8%(g/v)时TPP降解率仍维持在74.9%,TPP浓度高达500mg/L时降解率维持在86.4%,菌株YC-XJ2表现出优异的耐盐特性和底物耐受性。底物谱分析显示YC-XJ2可以有效降解TPP、磷酸-2-乙基己基二苯酯(EHDPP)、磷酸三(4-甲基苯基)酯(TCrP)和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其中EHDPP被单菌降解是首次报道。土壤生物修复实验表明,菌株YC-XJ2在自然条件下能显着降低土壤中TPP的浓度。本研究为aryl-OPFR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了一种优质的降解菌资源。经测序获得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完成图。通过与相似菌株的基因组共线性分析确定了菌株YC-XJ1、YC-XJ2在基因组层面上的进化变异和重排情况。根据注释信息,QPE水解酶基因qpeh2和TPP水解酶基因sy-pte被筛选验证,相应降解特性与酶学性质被系统的研究。QPEH2降解QPE的最适条件为30℃和pH8.0。金属离子Cd2+、Pb2+、Zn2+、Ni2+、Fe2+、Co2+对QPEH2有抑制作用。以QPE为底物时,QPEH2酶比活为0.01±0.002(U mg-1),kcat/Km为0.18±0.0016(mM-1·s-1),Km为83.87±30.34(μM)。Sy-PTE可以降解TPP、EHDPP、TCrP三种芳基阻燃剂,Sy-PTE降解TPP的最适条件为35℃和pH7.0,且于NaCl浓度8%时仍维持酶活力的74.9%。仅高浓度的Pb2+对Sy-PTE有抑制作用。以TPP为底物时,Sy-PTE酶比活为66.97±0.2(U mg-1),kcat/Km为4.8±1.6×103(mM-1·s-1),Km为15.6±0.34(μM)。
李孝倩[3](2020)在《高效降解菌DNB-S1的荧光标记示踪及其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文中认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是公认的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增塑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产品中,经常在土壤、水、大气和其他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到。近年来,因为工业和农业的急速发展导致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DBP引起的土壤污染急剧增加,已成为一种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其潜在环境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式可以有效去除农业土壤中的DBP去除。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筛选的DBP高效降解菌Pseudomonas sp.DNB-S1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亲本接合转移法构建GFP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借助其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实时观察降解菌活性及动态,以海藻酸钠(SA)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为载体材料、Ca Cl2为交联剂,采用包埋-交联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制备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固定化菌剂,并检验该菌剂在DBP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效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三亲本接合转移法构建GFP荧光标记的降解菌GFP-DNB-S1。通过培养供体菌p ET28-EGFP及辅助菌S17,采用三亲本接合转移法将供体菌株携带的GFP质粒导入到菌株DNB-S1中,成功构建了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结果表明目的菌株同时具备卡那霉素与氨苄霉素两种抗生素耐受性,并且可以在蓝色激发光照射下表达出绿色荧光,充分证明了外源导入的GFP质粒已经在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中稳定遗传。(2)制备SA与n-HAP/SA固定化菌剂,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进行性能表征。为了强化DBP降解菌的生物性能,采用包埋-交联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以SA及n-HAP/SA分别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固定化菌剂。结果表明,载体材料SA与n-HAP配比为3:2时n-HAP/SA固定化菌剂更易成型,与单一SA固定化菌剂相比,水溶膨胀率和破碎率分别降低了8.61%、15.88%,机械性能与化学稳定性更高。此外,n-HAP/SA固定化菌剂中的n-HAP成分增加了微球内部的孔隙结构,微球表面变得粗糙。在Ca Cl2与SA进行交联固定化时,n-HAP的Ca2+参与了配位反应,n-HAP/SA固定化菌剂包含的SA与n-HAP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3)通过以DBP为唯一碳源培养固定化菌剂,分别探究SA与n-HAP/SA两种固定化菌剂对DBP降解效能的影响。测定了降解菌的生长曲线、降解曲线及培养液p H值变化,对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n-HAP/SA固定化菌剂可以达到95.1%的DBP降解率,降解效果明显优于SA固定化菌剂和游离菌。培养液p H值在48 h后出现下降趋势,扫描电镜观察游离菌、SA固定化菌剂的菌体细胞遭到损伤,影响降解菌活性;而n-HAP/SA固定化菌剂培养液维持在p H 6.08左右,避免了酸性环境胁迫减少了细胞损伤,促进了DBP的高效降解。此外,通过对固定化菌剂中的降解菌进行荧光示踪发现,GFP-DNB-S1均匀分布在固定化菌剂表面及内部结构中,在MSM中培养时降解菌GFP-DNB-S1从固定化颗粒释放并均匀分散生长于培养液中。(4)n-HAP/SA固定化菌剂能够有效去除土壤中DBP,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与游离菌GFP-DNB-S1比较发现,在DBP初始浓度为20 mg·kg-1的污染土壤施加n-HAP/SA固定化菌剂,DBP降解率可达93.34%,显着高于游离菌处理组的78.72%,证明了n-HAP/SA固定化菌剂对污染土壤中的DBP去除效果比游离菌更加明显和彻底。此外,n-HAP/SA固定化菌剂的载体材料可以稳定土壤p H值,提高土壤中有机碳、有效磷含量,进而增加土壤肥力。
张胜婷[4](2019)在《基于荧光标记G蛋白偶联受体细胞模型的环境雌激素检测及新药筛选研究》文中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受体之一,它涉及到一系列细胞的代谢和信号传导过程,与许多重大疾病相关,同时也是许多环境激素的靶点,也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目前利用GPCRs也开发了一些的检测和药物筛选技术和方法,但它们都存在敏感性不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因此如何利用不同受体的特点开发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和稳定性好的检测和筛选技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为更好地避免N末端标记可能会对受体配件结合的影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标记受体C末端的重组细胞系的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融合蛋白对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影响;又利用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技术,建立起可对样品进行可视化和自动化的检测和筛选系统。首先,论文选择将绿色荧光蛋白(tGFP)直接标记在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受体的C末端的重组细胞系构建策略。首先构建了ERα/pCMV6穿梭质粒,其中含CMV真核启动,而SV40 ori是真核复制起始子。成功构建的质粒经转染导入人骨肉瘤细胞U2OS中获得了稳定的转染细胞株ERα/U2OS,其个体大、形态完整,非常有利于后期开展高内涵检测体系的建立。研究证明新构建的细胞系能与雌二醇(Estrogen 2,E2)产生特异性的反应产生荧光聚集现象,通过与高内涵技术相结合还定量分析了细胞模型对E2反应的参数,研究表明其EC50为0.1 nM,也能被抑制剂他莫西酚(TAM)所抑制,IC50为1.5 nM,该方法对E2检测的下限接近1x10-33 nM,初步满足了环境中部分污染物中E2类样品的生物学效应检测要求;同时对人工混合样品的检测表明其只能专一性地检测E2或其类似物,表明该系统可以用于将来对环境样品中E2或其类似的检测。其次,为了筛选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避免受体N端修饰后对活性的潜在干扰,我们构建了C末端用tGFP标记的hGLP-1R-tGFP/U2OS重组细胞系,经Exendin 4激活GLP-1受体后,观察到荧光斑点出现在细胞膜上,并随后内化形成细胞内的荧光聚集体(囊泡),结合高含量筛选(HCS)技术定量分析重组细胞中在激动剂刺激下标记的荧光受体从聚集、内化、脱敏和复敏的过程。证实了hGLP-1R-tGFP/U2OS对GLP-1及其类似物的高活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一活性可被GLP-1R的特异性拮抗剂Exendin9-39所阻断。同时研究也表明,在重组细胞系中GLP-1通路的下游,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和细胞cAMP水平的升高并没有受到C末端修饰的影响,表明该方法也可以进一步用于其它GPCR信号通路的研究。结合HCS技术的自动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我们建立一种全新的GLP-1活性成分筛选检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供的约100份中药粗提物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黄芪、三七提取物均具有GLP-1R激动剂活性,部分粗提物中具有调节剂和抑制剂的成分,为从中药中寻找新糖尿病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为解析P2Y1R的信号传导通路,我们构建了直接受体标记和间接标记b-arrestin的两个细胞系hP2Y1R-tGFP/U2OS和hP2Y1R-?-AR2-tGFP/U2OS。研究表明:虽然两个细胞系都可被100?M的ADP激活形成荧光囊泡,并可通过高内涵技术进行自动的记录和分析,但二者表现又有所不同,其形成最大荧光值的时间分别为15和20 min,EC50值分别为35.72和71.8 nM。所有的反应都可以被特异性拮抗剂MRS2179所阻断。证明了P2Y1R途径是通过耦合Gq蛋白质而激活PKC途径进而激活磷脂酰胆碱具体的PLC,最后由磷脂酶D启动?-arrestin2介导的信号通路。这两个细胞系实现受体的再敏化时间显然不同,分别为30和45 min。这些研究首次证明了P2Y1R不仅可通过异源三聚体Gq途径,也可以通过β-arrestin2途径激活和引发下游的信号传导。本论文通过构建荧光标记不同受体的细胞模型并结合高内涵技术建立了一个对天然样品进行检测或筛选的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与靶标高亲和力特异性的结合,与传统检测/筛选方法相比,具有靶标范围广、可视化、特异强、自动化、稳定性高等特点,因而可望在将来广泛被用于环境雌激素的检测以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筛选及受体信号通路的研究等领域。
张政芳[5](2019)在《基于高级氧化技术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草甘膦和四环素的去除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地膜、农药和有机粪肥的广泛使用,农田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除草剂和抗生素的污染日益突显,严重威胁农田生态系统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之一。针铁矿/草酸/可见光(α-FeOOH/Ox/VIS)组成的光化学反应体系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能显着影响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然而,由于各种有机污染物的结构和性质存在差异,导致各自在光化学反应体系的行为可能发生变化。为了弄清内在的影响机制,本文以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草甘膦(PMG)和四环素(TC)为目标化合物,考察了三种有机物在针铁矿-草酸-可见光条件下的降解性能,分析可能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些局部存在高浓度单一或复合污染的土壤,选用具有价格低廉、便于运输和稳定性好等优点的环境友好材料过氧化钙(CaO2),构建高级氧化反应体系,探究其对DEP,PMG和TC单一或复合污染的同时去除特性,为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α-FeOOH/Ox/VIS体系能实现三种有机物的高效去除,对DEP,PMG和T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1%,83.3%和99.7%。通过固相残留浓度分析进一步发现,α-FeOOH/Ox/VIS体系对DEP和TC能高效降解,而液相PMG的降低相当一部分是由于α-FeOOH的吸附作用,并非降解作用。(2)在α-FeOOH/Ox/VIS高级氧化体系中,DEP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转化的,分别是·OH与DEP前驱体反应生成羟基化产物和酯基的水解氧化;PMG主要被·OH攻击的位置是两个C-N键,生成氨基甲基膦酸和氨基乙酸。TC的转化主要发生两个烯醇羟基上,都是双键打开加成一个羟基和羟基氧化为C=O键;(3)利用CaO2构建稳定高效的高级氧化体系,不受光照条件约束,可有效去除土壤中的三种目标污染物。施加25 mg·g-1 CaO2修复DEP,PMG和TC单一或复合污染污染的土壤,DEP和PMG分别能被降解60.0%和91.7%以上,TC则被降解完全;(4)在CaO2降解体系,DEP主要通过两个酯基的断裂和氧化实现降解;PMG受到攻击的位置是其C-N键。TC在·OH的作用下主要以两种方式转化:一是两个烯醇羟基依次双键打开加成一个羟基和羟基氧化为C=O键;二是直接发生脱酰胺基作用和开环反应等过程。
殷复建[6](2012)在《脱氢表雄酮与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抗氧化及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类固醇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各种生理机能的调节等各个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老龄化人群的不断增加,对衰老机制及其调节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畜牧生产中,因衰老而引起各种生理机能的改变,最终会导致动物的生产性能大幅度下降。因此,对动物衰老问题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机体因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含量的降低而导致类固醇激素水平的下降是机体自然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脱氢表雄酮被称为多向性的“激素缓冲剂”,在调节脂肪代谢、提高机体抗氧化和免疫能力、促进动物健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染料木素(Genistein, GS)是来源于豆类植物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其生物学活性多种多样,不但与人类健康有关,且在畜牧生产中可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近年来对染料木素的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促进生产性等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表明,染料木素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均与其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和抗雌激素样活性的双重效应有关。DHEA和GS在欧美已广泛应用于人体保健,但已有的体内、体外对DHEA和GS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动物上,对老年动物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试验在建立自然衰老大鼠模型基础之上,通过分析老年大鼠血清中内分泌激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与抗氧化和脂代谢相关因子/酶基因表达的变化,揭示灌胃DHEA或GS对老年大鼠的抗氧化及脂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动物的健康养殖和人类相关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1自然衰老大鼠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本试验选用12只3月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自然条件下饲养1周后将6只大鼠进行宰杀作为阴性对照组,其余6只SD大鼠自然条件下饲喂至17个月作为阳性对照组。试验结束后,收集血清、肝脏、心脏、大脑、睾丸、肾脏等样品待测。试剂盒法检测血清、肝脏、心脏、大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睾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谷氧还蛋白(Grx)、血红素加氧酶-1(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NOS2)的mRNA表达。试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肝脏、大脑、肾上腺、睾丸、附睾、胸腺的相对重量均极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且各主要组织器官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性萎缩。血清内分泌激素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血清睾酮含量显着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则显着升高,但雌二醇、胰岛素的含量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则无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血清、肝脏、大脑、心肌组织中SOD的活性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降低趋势,且肝脏、大脑组织中T-AOC活性显着降低,MDA的含量显着升高;心肌组织中HO-1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NOS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Grx mRNA的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该试验结果分别从组织器官的形态、神经内分泌激素含量和机体抗氧化能力等方面证实,试验所用的阳性对照组大鼠已处于衰老状态。2脱氢表雄酮与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的抗氧化调节作用试验选用24只3月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适应1周饲养环境后将其中6只大鼠进行宰杀作为阴性对照组(NC组),其余18只大鼠饲养至15月龄后随机分成阳性对照组(PC组)、脱氢表雄酮处理组(DHEA组)和染料木素处理组(GS组)。DHEA组、GS组分别灌胃20mg/Kg·BW和10mg/Kg·BW的DHEA和GS,PC组灌胃等体积的DMSO,试验为期8周。试验结束后采集样品,待测。试验结果显示,DHEA和GS均有延缓雄性自然衰老的大鼠体重降低的效应,且均可提高雄性大鼠的饲料利用率。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DHEA和GS处理可部分逆转雄性大鼠部分主要脏器的生理性萎缩。与PC组相比,DHEA和GS处理组可显着提高老年大鼠血清中睾酮和雌二醇的含量;DHEA和GS处理可提高老年大鼠肝脏、心肌和大脑组织中T-AOC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中MDA含量,但对各组织器官中SOD活性并无显着影响;DHEA处理可显着提高心肌组织中NOS2mRNA的相对表达量,但对Grx和HO-1mRNA相对表达量则无显着性影响;GS处理可显着增加心肌组织中Grx和NOS2mRNA的相对表达量,但对HO-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无显着性影响。以上结果提示,DHEA和GS处理可通过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含量、抗氧化相关因子含量/活性的变化及调节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延缓老年大鼠自然衰老的进程。3脱氢表雄酮与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的脂代谢的调节作用试验设计同上。试验结束后,收集血清、肝脏等样品,待测。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脏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含量以及肝脏中的肝脂酶(HL)的活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瘦素、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及胰岛素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中的激素敏感脂肪酶(HSL)、脂肪酸转移酶(FAT/CD)、AMP活性蛋白激酶α-1(AMPKα-1)、AMP活性蛋白激酶α-2(AMPKα-2)、肉碱棕榈转移酶-1(CPT-1)、脂酰辅酶A氧化酶(ACOX)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与PC组相比较,DHEA处理可显着性地升高肝脏组织中HL的活性,但对血清和肝脏组织中TC、TG的含量则无显着性影响;DHEA处理可降低血清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值,升高瘦素含量的效应,同时可提高肝脏组织中FAT/CD36、AMPK1、AMPK2、 ACOX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但对HSL、CPT-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则无显着影响。GS处理可降低血清和肝脏组织中TC、TG的含量、升高肝脏组织中HL活性和血清HDL-C含量及血清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瘦素的含量;GS处理可显着升高FAT/CD36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CPT-1、ACOX mRNA相对表达量及降低AMPK1、AMPK2mRNA旧对表达量的趋势。以上结果提示,DHEA和GS处理均可部分地改善老年大鼠的脂代谢,且GS对老年大鼠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效应明显优于DHEA。本实验结果揭示,DHEA与GS均能部分地延缓老年大鼠自然衰老的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强对机体抗氧化相关因子/酶的表达或活性的保护作用、调节老年大鼠神经内分泌激素及抗氧化相关酶的变化。同时,DHEA和GS均可通过调节脂肪代谢相关因子/酶的表达或活性而不同程度地降低机体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分解,进而调节雄性老年大鼠机体的脂肪沉积。
王兴庄[7](2008)在《硝基苯对雄性小鼠生殖毒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硝基苯(Nitrobenzene,NB)是应用广泛的化工基础原料,也是一种毒性较强的物质,主要用于染料、医药、农药及炸药等行业,美国环保局己将其列入优先控制的污染物名单中。已有研究表明,硝基苯对哺乳动物造血、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损伤,而对其生殖功能损伤的报道较少。本试验以雄性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灌胃染毒,设置三个剂量组:低剂量(26 mg/kg体重)、中剂量(52 mg/kg体重)、高剂量(105 mg/kg体重),每个剂量组设相应的空白对照和溶剂对照。其中低剂量、高剂量染毒时间为30 d,中剂量染毒时间为10 d、20 d、30 d。通过硝基苯染毒对睾丸和副性腺的毒性、对睾酮(T)、促卵泡激素(FSH)及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细胞凋亡、生殖细胞DNA损伤、Bcl-2、Bax mRNA的表达、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检测,探讨了硝基苯对雄性小鼠生殖毒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表明硝基苯可以导致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琥珀酸脱氢酶(SDH)、r-谷胺酰转移酶(r-G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降低,引起相应生理功能的变化并导致生精功能的障碍。2.应用放免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血清内T、FSH的含量和AR表达水平,证实硝基苯可以导致血清中T含量降低,FSH含量升高,说明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受损;而AR表达降低,削弱了AR对T转录的调节作用。影响T和FSH对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生殖系统内分泌紊乱。3.试验结果证实硝基苯能导致睾丸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下降,总抗氧化能力(T-AOC)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表明硝基苯可引起睾丸抗氧化功能下降,诱发氧化应激,揭示氧化损伤是硝基苯致小鼠雄性生殖毒性的机制之一。4.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DNA Ladder、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说明硝基苯能够导致生殖细胞凋亡,进而引起小鼠生殖系统发生损伤。5.应用RT-PCR法检测生殖细胞Bcl-2、Bax mRNA表达水平,表明硝基苯干扰Bcl-2、Bax mRNA的表达,Bcl-2/Bax的比值明显降低,是硝基苯导致生精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综上所述,硝基苯可以抑制小鼠生殖功能,破坏抗氧化系统,诱导氧化应激,干扰Bcl-2、Bax mRNA,促使生殖细胞凋亡增加,进而发挥硝基苯生殖毒性作用。本实验从器官、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较系统地研究了硝基苯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进一步探讨了硝基苯致雄性生殖机能障碍的毒理机制,丰富了毒理学知识,并为评价硝基苯的雄性生殖毒性提供科学依据。
常元勋[8](2000)在《我国三硝基甲苯中毒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
李云华[9](1998)在《三硝基甲苯的殖及遗传毒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侯粉霞,胡文缓,侯玉春,全江涛[10](1997)在《三硝基甲苯处理大鼠血清睾酮水平和睾丸病理学改变》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运用动物实验观察了不同剂量三硝基甲苯(TNT)处理大鼠,对血清睾酮(T)水平及睾丸Leydig细胞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活性影响以及睾丸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TNT200mg/kg处理组大鼠血清T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TNT100和200mg/kg处理组大鼠睾丸Leyding细胞3β-HS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TNT100和200mg/kg处理组大鼠睾丸Legdig细胞结构基本正常,但可引起生精上皮结构改变。
二、三硝基甲苯对大鼠睾丸某些酶活性与睾酮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硝基甲苯对大鼠睾丸某些酶活性与睾酮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大鼠出生前暴露1800MHz和WiFi电磁场对其生长发育及脑电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射频场电磁场辐射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精喹禾灵和磷酸三苯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AOPPs)除草剂的概述 |
1.1.1 AOPPs类除草剂的发展过程 |
1.1.2 AOPPs类除草剂的种类 |
1.1.3 AOPPs类除草剂的作用机理 |
1.1.4 AOPPs类除草剂的选择性机理 |
1.1.5 AOPPs类除草剂的构效关系 |
1.2 精喹禾灵(QPE)的负面效应 |
1.2.1 QPE的肝脏毒性 |
1.2.2 QPE的生殖毒性 |
1.2.3 QPE的内分泌毒性 |
1.2.4 QPE的急性毒性 |
1.2.5 QPE的遗传毒性 |
1.2.6 QPE的植物毒性和微生物毒性 |
1.2.7 QPE的手性对映体的毒性差异 |
1.3 芳氧苯氧丙酸酯类除草剂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1.4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OPFRs)的概述 |
1.4.1 OPFRs的分类及分子结构 |
1.4.2 OPFRs的阻燃原理 |
1.5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的负面效应 |
1.5.1 OPFRs在生物体及环境中的暴露情况 |
1.5.2 OPFRs的毒理学效应 |
1.6 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土壤和淤泥样品的采集 |
2.1.2 主要试剂、菌株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培养基与母液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检测方法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QPE与TPP降解菌的富集、分离以及降解活性确定 |
2.2.3 降解菌的鉴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检测方法与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2 QPE降解菌的鉴定 |
2.3.3 TPP降解菌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菌株的降解特性与代谢途径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培养基与底物母液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环境因素对菌株降解能力的影响 |
3.2.2 菌株底物谱分析方法 |
3.2.3 中间代谢产物检测与代谢途径分析 |
3.2.4 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菌株YC-XJ2降解TPP的影响 |
3.2.5 TPP降解酶的定位研究 |
3.2.6 菌株YC-XJ2的实际土壤修复实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YC-XJ1降解QPE的影响 |
3.3.2 菌株YC-XJ1的底物谱分析 |
3.3.3 QPE的代谢中间产物检测与代谢途径分析 |
3.3.4 不同环境因素对菌株YC-XJ2降解TPP的影响 |
3.3.5 菌株YC-XJ2的底物谱分析 |
3.3.6 TPP的代谢中间产物检测与代谢途径分析 |
3.3.7 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菌株YC-XJ2降解TPP的影响 |
3.3.8 TPP水解酶的细胞定位分析 |
3.3.9 菌株YC-XJ2的实际土壤修复实验 |
3.4 讨论 |
第四章 菌株YC-XJ1的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测序菌株 |
4.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菌YC-XJ1基因组DNA的提取 |
4.2.2 基因组的测序流程 |
4.2.3 原始测序数据的质控 |
4.2.4 基因组的组装 |
4.2.5 基因的预测与注释 |
4.2.6 比较基因组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菌株YC-XJ1基因组DNA的提取 |
4.3.2 菌株YC-XJ1基因组的组装和基础信息的预测结果 |
4.3.3 菌株YC-XJ1的基因组圈图 |
4.3.4 菌株YC-XJ1基因组的基因功能注释 |
4.3.5 菌株YC-XJ1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菌株YC-XJ2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 |
5.1 实验材料 |
5.1.1 测序菌株 |
5.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菌株YC-XJ2基因组DNA的提取 |
5.3.2 菌株YC-XJ2基因组的组装和基础信息的预测结果 |
5.3.3 菌株YC-XJ2的基因组圈图 |
5.3.4 菌株YC-XJ2基因组的基因功能注释 |
5.3.5 菌株YC-XJ2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水解酶的酶学性质 |
6.1 实验材料 |
6.1.1 菌株与质粒 |
6.1.2 酶与试剂 |
6.1.3 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基因qpeh1和sy-pte的序列分析 |
6.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3 诱导表达及蛋白纯化 |
6.2.4 水解酶的底物谱 |
6.2.5 环境因素对水解酶活力的影响 |
6.2.6 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6.2.7 磷酸三酯酶Sy-PTE和Sb-PTE三维结构的比较分析 |
6.3 实验结果 |
6.3.1 基因qpeh2和sy-pte的序列分析 |
6.3.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果 |
6.3.3 水解酶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
6.3.4 水解酶的底物谱 |
6.3.5 环境因素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6.3.6 水解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
6.3.7 Sy-PTE和Sb-PTE三维结构的比较分析 |
6.4 讨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实验结果 |
7.1.1 QPE和TPP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7.1.2 菌株的降解特性研究 |
7.1.3 菌株的基因组测序 |
7.1.4 相关水解酶的降解特性及酶学性质 |
7.2 创新点 |
7.2.1 创新点1 |
7.2.2 创新点2 |
7.2.3 创新点3 |
7.2.4 创新点4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展望1 |
7.3.2 研究展望2 |
7.3.3 研究展望3 |
7.3.4 研究展望4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高效降解菌DNB-S1的荧光标记示踪及其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邻苯二甲酸酯(PAEs)简介 |
1.1.1 PAEs的来源及性质 |
1.1.2 PAEs的污染与危害 |
1.2 DBP概述 |
1.2.1 理化性质 |
1.2.2 毒理特性 |
1.2.3 环境影响 |
1.3 环境中DBP的去除方法 |
1.3.1 氧化法降解 |
1.3.2 吸附法去除 |
1.3.3 生物降解法 |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1.4.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定义 |
1.4.2 微生物固定化的方法 |
1.4.3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
1.4.4 固定化微生物的特点及优势 |
1.4.5 固定化微生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药品 |
2.1.2 仪器设备 |
2.1.3 试验菌株 |
2.1.4 培养基的配制 |
2.1.5 供试土壤 |
2.2 GFP标记DBP降解菌的构建 |
2.2.1 三亲本接合法构建目的菌株 |
2.2.2 质粒遗传稳定性验证 |
2.2.3 质粒压力研究 |
2.3 固定化菌剂的制备 |
2.3.1 固定化菌株的扩大培养 |
2.3.2 SA固定化菌剂的制备流程 |
2.3.3 n-HAP/SA固定化菌剂制备 |
2.4 固定化菌剂的性能表征 |
2.4.1 机械性能 |
2.4.2 化学稳定性 |
2.4.3 固定化菌剂微观形貌观察 |
2.4.4 固定化菌剂表面官能团分析 |
2.5 固定化菌剂对DBP的降解效能研究 |
2.5.1 试验设置 |
2.5.2 不同状态降解菌的生长状况 |
2.5.3 不同状态降解菌培养过程中的pH值测定 |
2.5.4 不同状态降解菌的降解性能测定 |
2.5.5 不同状态降解菌的形貌观察 |
2.6 固定化降解菌GFP-DNB-S1的荧光示踪 |
2.6.1 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的分布 |
2.6.2 n-HAP/SA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的释放迁移 |
2.7 n-HAP/SA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 |
2.7.1 DBP污染土壤的制备 |
2.7.2 试验设置 |
2.7.3 土壤中DBP含量的检测 |
2.7.4 固定化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FP标记DBP降解菌的性能验证 |
3.1.1 受体菌DNB-S1的抗生素耐受性分析 |
3.1.2 GFP标记DNB-S1菌株的筛选及荧光表达稳定性 |
3.1.3 目的菌株GFP-DNB-S1的生长情况及DBP降解性能 |
3.2 固定化菌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2.1 n-HAP/SA固定化菌剂的制备条件 |
3.2.2 固定化微球的水溶膨胀性及机械性能 |
3.2.3 固定化菌剂的化学稳定性比较 |
3.2.4 固定化菌剂的表面形貌变化 |
3.2.5 FT-IR分析表面官能团 |
3.3 固定化菌剂对DBP的降解特性研究 |
3.3.1 固定化降解菌GFP-DNB-S1 的生长特性分析 |
3.3.2 不同处理中培养液的pH值变化 |
3.3.3 不同处理下降解菌GFP-DNB-S1对DBP的降解能力 |
3.3.4 不同处理下降解菌的形态变化 |
3.4 固定化降解菌GFP-DNB-S1 的荧光追踪 |
3.4.1 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 的分布情况 |
3.4.2 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 的释放迁移 |
3.5 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中修复研究 |
3.5.1 污染土壤中DBP降解效果 |
3.5.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分析 |
3.5.3 土壤中pH值的变化 |
3.5.4 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
3.5.5 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变化 |
4 讨论 |
4.1 GFP标记技术的选择及应用 |
4.2 固定化技术对DBP降解的影响 |
4.3 固定化材料n-HAP的应用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
5 结论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荧光标记G蛋白偶联受体细胞模型的环境雌激素检测及新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G蛋白偶联受体 |
1.1.1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分类 |
1.1.2 重要的生物效应靶标 |
1.1.3 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传导 |
1.1.4 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热点 |
1.2 高内涵筛选技术及其应用 |
1.2.1 高内涵筛选技术在检测中的应用 |
1.2.2 高内涵技术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1.2.3 高内涵靶向药物筛选技术 |
1.3 环境激素及其检测 |
1.3.1 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定义及种类 |
1.3.2 化学污染物及其分类 |
1.3.3 环境荷尔蒙 |
1.3.4 环境雌激素及其危害 |
1.4 天然产物(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技术 |
1.4.1 天然产物的高通量筛选技术 |
1.4.2 基于GPCRs的新药筛选 |
1.4.3 药物HCS分析用于中药和天然药物现代化的优势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路线 |
1.6 论文的意义 |
第二章 ERα荧光标记细胞系的建立及雌激素的检测 |
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结果 |
2.2 稳定转染ERα的 U2OS细胞系建立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3 ERα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建立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3 结果 |
2.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荧光标记GLP-1R高内涵细胞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天然活性成分的筛选 |
3.1 重组pCMV6-GFP-GLP-1R质粒的构建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小结 |
3.2 稳定转染pCMV6-GFP-GLP-1R的 U2OS细胞系的建立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小结 |
3.3 重组细胞hGLP-1R-tGFP高内涵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 |
3.3.1 材料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3.4 小结 |
3.4 基于高内涵系统GLP-1R/U2OS对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初筛 |
3.4.1 材料 |
3.4.2 方法 |
3.4.3 结果 |
3.4.4 小结 |
3.5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荧光标记P2Y1R高内涵系统对P2Y1 信号通路的解析 |
4.1 重组质粒p CMV6-t GFP-P2Y1、p CMV6-t GFP-barresin2 和p S100024-P2Y1R的构建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方法 |
4.1.3 结果 |
4.1.4 小结 |
4.2 p CMV6-t GFP- P2Y1R、barresin2 和p S100024-P2Y1R细胞系的构建 |
4.2.1 实验材料 |
4.2.2 方法 |
4.2.3 结果 |
4.2.4 小结 |
4.3 P2Y1R受体、配体相互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的解析 |
4.3.1 材料 |
4.3.2 方法 |
4.3.3 结果 |
4.3.4 小结 |
4.4 本章总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论文的创新性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5)基于高级氧化技术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草甘膦和四环素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复合污染 |
1.1.1 简介 |
1.1.2 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危害及污染现状 |
1.1.3 草甘膦的性质、危害及污染现状 |
1.1.4 四环素的性质、危害及污染现状 |
1.2 铁氧化物/草酸异相光化学降解体系 |
1.2.1 简介 |
1.2.2 研究现状 |
1.3 过氧化钙 |
1.3.1 简介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化学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α-FeOOH的合成 |
2.2.2 污染土壤的制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α-FeOOH/Ox/VIS光化学降解DEP,PMG和 TC |
2.3.2 CaO_2 降解DEP、PMG和 TC |
2.4 分析检测方法 |
2.4.1 DEP,PMG和 TC的分析方法 |
2.4.2 α-FeOOH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
2.4.3 氙灯特征光谱和光强的检测 |
2.4.4 Ox和 Fe~(2+)的检测方法 |
第三章 α-Fe OOH/Ox/VIS对 DEP,PMG和 TC的降解 |
3.1 α-FeOOH/OX/VIS对 DEP,PMG和 TC去除 |
3.2 DEP,PMG和 TC的物质平衡分析 |
3.3 Α-FEOOH/OX/VIS的降解过程研究 |
3.3.1 Ox和 pH的变化 |
3.3.2 Fe~(2+)的变化 |
3.3.3 反应过程涉及的活性氧 |
3.4 降解产物和路径分析 |
3.4.1 DEP的降解产物分析 |
3.4.2 PMG的降解产物分析 |
3.4.3 TC的降解产物分析 |
3.5 降解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O_2对DEP,PMG和TC的降解 |
4.1 CaO_2 对复合污染土壤的降解 |
4.2 CaO_2 对土壤pH的影响 |
4.3 降解产物分析 |
4.3.1 DEP的降解产物分析 |
4.3.2 PMG的降解产物分析 |
4.3.3 TC的降解产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脱氢表雄酮与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抗氧化及脂代谢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衰老的研究进展 |
1 衰老的研究概况 |
2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
2.1 自由基学说 |
2.2 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 |
2.3 衰老基因学说 |
2.4 DNA损伤积累学说 |
2.5 细胞凋亡学说 |
2.6 免疫功能退化学说 |
3 老年机体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
3.1 脂代谢的研究概述 |
3.2 衰老动物脂肪的代谢及其调节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脱氢表雄酮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1 DHEA的合成、代谢与分布 |
2 DHEA的生物学功能 |
2.1 DHEA的抗氧化作用 |
2.2 DHEA与机体脂代谢 |
2.3 DHE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2.4 DHEA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5 DHE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6 DHEA对骨质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染料木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1 染料木素的来源、代谢与分布 |
2 染料木素的生物学作用 |
2.1 染料木素的雌激素与抗雌激素样作用 |
2.2 染料木素的抗氧化作用 |
2.3 染料木素在脂代谢中的作用 |
2.4 染料木素对肿瘤的作用 |
2.5 其他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自然衰老大鼠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组织形态学 |
2.2 血清内分泌激素含量的变化 |
2.3 抗氧化相关指标的检测 |
2.4 衰老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抗氧化的调节作用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受试样品 |
1.2 试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内分泌激素含量的影响 |
2.4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
2.5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衰老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脱氢表雄酮与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
摘要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受试样品 |
1.2 试验动物及主要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脂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2.2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脂代谢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2.3 脱氢表雄酮和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3.1 讨论 |
3.2 小结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总体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7)硝基苯对雄性小鼠生殖毒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硝基苯的毒性 |
1.1.1 硝基苯的急性毒性 |
1.1.2 硝基苯的代谢动力学 |
1.1.3 硝基苯中毒的组织学变化 |
1.1.4 硝基苯的三致作用及机理 |
1.2 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
1.2.1 生殖毒性指标的进展 |
1.2.2 环境化合物的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
1.3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1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2.2 主要试剂 |
2.3 检测项目与方法 |
2.3.1 临床症状的检查 |
2.3.2 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2.3.3 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 |
2.3.4 抗氧化功能指标的检测 |
2.3.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2.3.6 血清T、FSH 含量的检测 |
2.3.7 生殖细胞DNA 损伤的检测 |
2.3.8 生殖细胞DNA Ladder 的检测 |
2.3.9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3.10 睾丸及副性腺AR 表达的检测 |
2.3.11 半定量RT-PCR 法测定睾丸Bcl-2、Bax mRNA 的表达 |
2.4 试验数据的分析及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临床症状检查结果 |
3.2 组织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2.1 睾丸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2.2 附睾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2.3 前列腺显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3 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3.1 睾丸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3.2 附睾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3.3 前列腺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
3.4 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3.4.1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3.4.2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血清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3.4.3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睾丸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3.4.4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睾丸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
3.5 血清生化酶的检测结果 |
3.5.1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血清生化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
3.5.2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血清生化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
3.6 血清激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
3.6.1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血清激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
3.6.2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血清激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
3.7 生殖细胞 DNA 损伤的检测结果 |
3.7.1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生殖细胞 DNA 损伤的检测结果 |
3.7.2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生殖细胞 DNA 损伤的检测结果 |
3.8 生殖细胞 DNA Ladder 的检测结果 |
3.8.1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生殖细胞DNA Ladder 的检测结果 |
3.8.2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生殖细胞 Ladder 的检测结果 |
3.9 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
3.9.1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 |
3.9.2 细胞凋亡指数 |
3.10 睾丸及副性腺 AR 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1 睾丸 Bcl-2、Bax mRNA 表达的检测结果 |
3.11.1 小鼠睾丸总 RNA 提取的结果 |
3.11.2 小鼠睾丸 Bcl-2、Bax 及 Cyc mRNA 的鉴定结果 |
3.11.3 最佳PCR 条件的摸索结果 |
3.11.4 硝基苯染毒不同剂量睾丸 Bcl-2、Bax mRNA 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
3.11.5 硝基苯染毒不同时间睾丸 Bcl-2、Bax mRNA 表达水平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小鼠硝基苯亚急性中毒模型的建立 |
4.2 硝基苯对小鼠性腺和副性腺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 硝基苯对睾丸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4.4 硝基苯对血清生化酶的影响 |
4.5 硝基苯对血清 T 和 FSH 的影响 |
4.6 硝基苯对生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
4.7 硝基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4.8 硝基苯对睾丸 AR 表达的影响 |
4.9 硝基苯对睾丸 Bcl-2 和 Bax 表达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我国三硝基甲苯中毒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实验 |
2 毒性机理 |
3 人体中毒表现 |
4 代谢与生物监测[1] |
5 结语 |
6 展望 |
四、三硝基甲苯对大鼠睾丸某些酶活性与睾酮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鼠出生前暴露1800MHz和WiFi电磁场对其生长发育及脑电位的影响[D]. 刘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精喹禾灵和磷酸三苯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机理研究[D]. 李先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高效降解菌DNB-S1的荧光标记示踪及其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D]. 李孝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基于荧光标记G蛋白偶联受体细胞模型的环境雌激素检测及新药筛选研究[D]. 张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5]基于高级氧化技术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草甘膦和四环素的去除研究[D]. 张政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脱氢表雄酮与染料木素对老年大鼠抗氧化及脂代谢的调节作用[D]. 殷复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7]硝基苯对雄性小鼠生殖毒理的研究[D]. 王兴庄.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8]我国三硝基甲苯中毒研究现状[J]. 常元勋. 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0(03)
- [9]三硝基甲苯的殖及遗传毒性研究进展[J]. 李云华. 职业卫生与病伤, 1998(03)
- [10]三硝基甲苯处理大鼠血清睾酮水平和睾丸病理学改变[J]. 侯粉霞,胡文缓,侯玉春,全江涛. 卫生毒理学杂志, 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