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青,丁荣双,郑莉,李慧芹[1](1995)在《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文中研究指明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250117)陈玉青,丁荣双,郑莉,李慧芹卵巢癌病人早期无自觉症状,患者一般在无意中发现腹部包块,大多数已到中、晚期,就诊时常伴有腹水。我科对卵巢癌伴中、大量腹水的病人术前采...
王素梅[2](2008)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卵巢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5年存活率低,侵袭和转移是卵巢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是引起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组织蛋白酶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CM),从而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组织蛋白酶的活性,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平衡失调可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血清中组织蛋白酶L(CTSL)及其组织抑制剂(CC)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CTSL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从而寻找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2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TSB、CTSL、CTSD、CC的mRNA表达,进行阳性率和半定量的比较,并分析其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CTSB、CTSL、CC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半定量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TSD在三组之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B的表达与腹水量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CTSL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C的表达与病理分级、肝转移和大网膜转移有关(p<0.05);CTSD的表达与肝转移和腹水量的多少有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阳性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TSL阳性率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卵巢恶性肿瘤中CTSB、CTSL、CC表达增高,并与卵巢恶性肿瘤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预测转移和预后的指标。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CTSL及CC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4例卵巢恶性肿瘤、23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并对其中17例初诊卵巢恶性肿瘤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血清CTSL和CC含量的动态观察,将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TSL及CC的含量显着高于良性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TSL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的血清中CTSL及CC含量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CTSL的含量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残余灶的大小有关(p<0.05);CC的含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血清CTSL、CC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血清CTSL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76.7%,阳性预测值为70.58%和阴性预测值为76.7%,准确率75.0%。单因素生存分析CTSL的含量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残余灶大小是卵巢恶性肿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血清CTSL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中异常升高,血清CTSL水平有可能作为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判断有无复发及转移的生物学指标。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从人卵巢恶性肿瘤组织总RNA中逆转录CTSL基因的ORF全长,克隆到PMD18-T载体上;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瞬时转染HO8910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CTSL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RT-PCR扩增CTSL ORF全长,成功克隆入PMD18-T载体,亚克隆至pcDNA3.1质粒,重组阳性克隆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CTSL基因已正向插入pcDNA3.1质粒。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证实CTSL基因能够在HO8910细胞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卵巢癌细胞HO891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转染成功。通过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转染后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HO8910-CTSL和HO8910-pcDNA3.1。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CTSL基因可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是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体外实验进一步证明CTSL基因与卵巢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CTSL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目的:构建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方法:根据GenBank数据库提供的CTSL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化学合成4对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瞬时转染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通过RT-PCR检测其对CTSL基因的沉默效果,从中筛选一对沉默效果最好的siRNA序列。并根据psilencer4.1载体插入片段设计要求,设计带有BamH1、HindⅢ粘性末端且能表达shRNA的寡核苷酸碱基对序列,退火后与psilencer4.1-CMV neo载体定向连接,测序进行鉴定,并通过RT-PCR验证其干扰效果。结果:成功构建CTSL的siRNA表达载体psilencer4.1-CMV neo-CTSL,经DNA测序证实与设计完全一致,并通过RT-PCR证明psilencer4.1-CMV neo-CTSL载体可沉默该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CTSL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探讨CTSL基因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奠定了基础。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NA干扰CTSL基因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CTSL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转染卵巢癌细胞A2780,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CTSL基因干扰成功。通过测定转染细胞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生长周期、细胞侵袭实验、细胞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等了解CTSL基因干扰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通过筛选建立了稳定转染细胞系A2780-CTSL、A2780-Control、A2780-psilencer,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证实其能够沉默CTSL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沉默CTSL基因后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但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和黏附性影响不大。结论:RNA干扰CTSL基因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
李娟[3](2013)在《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湿热型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腹水是各种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由肿瘤侵犯腹膜所致,形成迅速,不易控制,其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可能为肿瘤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腹膜间润滑液迅速增多的结果。因其原发病不易控制,发病机制又不明确,治疗更是难上加难。西医治疗多以利尿、引流腹水、化疗药物或生物制剂腹腔注射等为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仍存在一定局限。应用利尿药、引流腹水虽效果立竿见影,但其长期维持疗效较差,且易引起大量蛋白流失、水电解质紊乱、肾衰竭、休克等严重后果。临床中多配合腹腔灌注化疗药及生物制剂,因不良反应较多,费用昂贵,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新兴的热疗法等治疗也是基于其他治疗起增效作用,现阶段因设备、费用等问题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探索一套更有效、便捷、经济、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而中医在治疗肿瘤腹水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优势。结合导师多年临床经验,及科室临床应用探索,采取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应用华蟾素腹腔灌注治疗的恶性腹水患者临床症状及局部证候,腹水量(超声、腹围),KPS评分,腹水常规、生化、肿标的变化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从而对现有的治疗方案作出系统评价,探索一条治疗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法,丰富该病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2012年6月到2013年3月共61例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病房的恶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引流腹水,治疗组予以腹腔灌注华蟾素注射液、对照组予灌注白介素-2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及治疗第7、14、30天的腹水量变化、生活质量变化,以及治疗周期(2周)内临床症状、腹水常规、生化、肿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所观察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以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3例,未完全缓解:15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5.2%;对照组有效率为46.7%,明显低于治疗组,且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通过腹腔灌注改变了该药常规的用药途径,使药物直接接触病灶,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毒副作用小、耐受性高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晚期肿瘤腹水量多、年老体弱的患者。其疗效确切,能够显着减少腹水量,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治疗”方法。
张芷毓(Chang Chihyu)[4](2013)在《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恶性浆膜腔积液(Malignant serous effusions,MSE)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干扰呼吸、循环以及消化功能,往往严重地影响抗肿瘤治疗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部份患者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生存期短。有文献报道,恶性积液确诊后,平均存活期为(3.1±0.5)个月,6个月病死率为84%。在临床上有些恶性浆膜腔积液的治疗十分棘手,尽管目前局部治疗的方法较多,如利尿、浆膜腔穿刺放液或引流、腔内注射化疗药物、或生物制剂等疗效常不尽人意、复发率高且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榄香烯(Elemene)是从温莪术中提取的具有抗癌活性的倍半萜烯化合物,为现代中药制剂。该药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轻微,在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病人生存受益和抗转移复发方面与化疗比较有明显优势,并具有高效安全的双向性,可以增强疗效,联合用药既可有效增加疗效,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良反应。并可用于介入、腔内化疗及癌性胸、腹水、心包积液的治疗。经循征医学系统评价证实安全有效的广谱靶向抗肿瘤植物药[3]。现阶段单药应用榄香烯或联合化疗对恶性胸、腹、心包腔积液治疗均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报道。但由于肿瘤的特殊性,迄今尚未见到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结果,亦未见这种增效减毒作用的循证医学证据。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评价文献指导原则,本研究收集1996~2012年间已发表的榄香烯乳注射液(Elemene Emulsion Injection)单药与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进行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客观评估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及治疗上的优势与不足,并基于GRADE系统作出证据水平分级及推荐等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 SR)榄香烯乳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毒副反应的影响,并严格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适用性,为临床实践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方法1.纳入研究文献1.1.系统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和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1996~2012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文献。1.2制定检索策略:采用主题词、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法进行检索:#1榄香烯、#2治疗、#3疗效、#4积液、#5胸水、#6腹水、#7:#1AND#4、#8:#1AND#5、#9:#1AND#6。1.3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文献的研究目标为在榄香烯治疗上或联合化疗药物对恶性浆膜腔积液临床观察其治疗获益。排除重复发表、未设立对照组的研究和动物实验,并排除无法判断疗效综述、经验总结、理论探讨、个案报道等类型的研究,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本研究只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1.4干预措施:①榄香烯乳(大连金港制药有限公司制品-国药准字H10960114)vs.化疗药;②榄香烯乳+化疗药vs.化疗药。对照组使用和治疗组相同的常规化疗(药物种类不限)。2组患者采取腔内积液置管闭式引流,然后作腔内注药,同时辅以止吐及其他对症处理的药物,如地塞米松及利多卡因等。2.判效结局指标2.1疗效评定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评价:分为CR、PR、SD、NC4组,总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2.2生活质量评价指数(quality of life,QOL):采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标准,分为好转、稳定、恶化。2.3安全性评价: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副反应分级标准。3.文献质量评价3.1严格评价各个相关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按照Juni等对随机对照试验的4条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析评价,质量等级为A级;B级;C级;3.2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版)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3.3并采用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等级推荐进行分级、循证医学(EBM)证据质量进行评价。4..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在严格质量评价后,对收集的各相关研究进行结局测量指标的数据提取,采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a.异质性检验(齐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结果选用进一步的系统评价方法。b.统计合并效应量(加权合并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表示),计算效应尺度及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进行统计推断。c.图示(森林图)单个试验的结果和合并后的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d.敏感性分析:测试各个临床试验的疗效结果经Meta整合之后,所得出总体的关于干预的疗效结果,如果各临床试验结果之间差异很大,异质性测试显示有显着性差异,则排除某纳入研究,重新进行Meta分析,其结果与未排除前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个别研究结论对合并效应量的影响。d.采用“倒漏斗图”或通过“失安全数”的计算了解潜在的发表偏倚。e.结果解释、作出结论及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31篇中文文献,共纳入1763名患者,其中治疗组903例,对照组860例。治疗组的联合用药或对照组化疗药物以顺铂、金葡素、卡铂、5-FU、IL-2等为主进行治疗。各研究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条件和基础治疗一致。1.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Meta分析纳入的17篇文献,对榄香烯乳单药治疗与单用化疗治疗进行对比,并能获得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生存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967例入组。其中仅1篇文献能提供1年生存率。纳入文献研究质量均为C级。1.1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1.1.1对纳入分析的17项研究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综合结果显示,榄香烯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疗效优于化疗组RR=1.03,95%CI:(0.93~1.14),P=0.61。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对纳入的17项研究近期疗效的总有效率(CR+PR)的Meta分析,两组有效率为84.31%vs.63.44%,RR=1.32,95%CI(1.22,1.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揭示榄香烯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化疗组。1.2生存质量的Meta分析对纳入4项研究的Karnofsky评分改善率比较,两组生质存量改善率为69.52%vs.35.23%,RR=1.97,95%CI(1.48,2.64),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榄香烯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化疗组。1.3生存率的Meta分析对纳入1项研究1年生存率的Meta分析,2组1年生存率分别60.00%,31.03%,RR=1.93,95%CI(1.04,3.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榄香烯合并化疗组的1年生存率高于化疗组。1.4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17项研究分为6个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主要为胸痛、腹痛、发热、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臀功能损害等。1.4.1对纳入14项研究胸痛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胸痛发生率为29.41%vs.8.97%,RR=2.62,95%CI(1.28,5.3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注射榄香烯引起胸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化疗药物腔内注射治疗。1.4.2对纳入2项研究腹痛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8.45%vs.2.73%,RR=3.15,95%CI(0.69,14.42),P=0.14。显示注射榄香烯组与化疗组,两组间腹痛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对纳入10项研究发热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21.15%vs.4.64%,RR=3.32,95%CI(1.24,8.84),P<0.05。注射榄香烯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发热发生率高于化疗药物腔内注射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对纳入15项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6.26%vs.40.52%,RR=0.20,95%CI(0.10,0.3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榄香烯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1.4.5对纳入14项研究骨髓抑制反应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0.24%vs.20.66%,RR=0.08,95%CI(0.04,0.17),P<0.01。显示榄香烯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对纳入9项研究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0.33%vs.8.44%,RR=0.17,95%CI(0.07,0.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榄香烯组肝、肾功能损害低于化疗组。2.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化疗药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Meta分析纳入的14篇文献,是对化疗同时加用榄香烯治疗与单用化疗治疗进行对比,并能获得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生存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796例入组。其中无1篇文献能提供生存率数据。纳入文献研究质量:仅1篇为B级,其馀皆为C级。2.1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2.1.1对纳入分析的14项研究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综合结果显示,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组和单纯化疗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RR=0.98,95%CI:(0.79-1.22),P=0.86]。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对纳入的14项研究近期疗效的总有效率(CR+PR)的Meta分析,两组有效率为82.52%vs.58.85%,RR=1.41,95%CI(1.19,1.6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揭示榄香烯可以明显提高化疗药物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治疗的临床疗效。2.2生存质量的Meta分析对纳入4项研究的Kamofsky评分改善率比较,两组生质存量改善率为65.80vs.33.33%,RR=2.06,95%CI(1.40,3.04),P<0.01。说明榄香烯联合化疗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2.3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14项研究分为5个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主要为胸痛、发热、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2.3.1对纳入7项研究胸痛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胸痛发生率为28.70%vs.19.41%,RR=3.15,95%CI(0.81,12.24),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注射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组与单纯化疗组引起胸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3.2对纳入5项研究发热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39.39%vs.17.28%,RR=3.71,95%CI(0.80,17.19),P=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注射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组与单纯化疗组引起发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3.3对纳入8项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35.39%vs.53.36%,RR=0.66,95%CI(0.54,0.81),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注射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2.3.4对纳入4项研究骨髓抑制反应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13.79%vs.50.00%,RR=0.24,95%CI(0.08,0.76),P<0.05。显示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对纳入3项研究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的Meta分析,两组发生率为4.65%vs.10.11%,RR=0.49,95%CI(0.17,1.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榄香烯与化疗药物联合组和单纯化疗组肝、肾功能发生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榄香烯乳注射液单药及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CR+PR)、生活质量(KPS)、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榄香烯乳注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热和局部胸痛,同时对症处理可能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该药避免了应用顺铂等化疗药物所产生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增加了疗效。两者联合治疗比单一应用更能有效地控制浆膜腔积液,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显示出明显的治疗作用。经本研究Meta分析提示榄香烯乳注射液单药及联合化疗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属于二次证据,其重要性按级别划分属于一级证据,临床参考价值最大。纳入研究分析的原始文献的异质性明显影响较大,基于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为C及GRADE系统的证据质量为2B,可能存在部份偏倚等局限性,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黄明钜[5](2012)在《叶酸结合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卵巢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它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宫颈癌,宫体癌,居第三位。卵巢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和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20%-30%左右。大多数卵巢患者发现时已为中晚期,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而给予非手术治疗,75%~80%的卵巢癌开始对化疗敏感,其余则表现为原发耐药,最终所有化疗患者至少80%出现耐药,而多药耐药机制极为复杂,目前还没完全清楚,卵巢癌多药耐药产生后治疗效果明显降低。预防和减少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发生,以及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逆转治疗,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有学者曾报道叶酸结合蛋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药耐药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具体机制暂未明确,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第二章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叶酸结合蛋白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叶酸结合蛋白(FOLR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80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5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及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FOLR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多药耐药的相关性。结果:(1)FOLR1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依次增高(P<0.01)。(2)FOLR1在卵巢恶性肿瘤临床分期中Ⅰ~Ⅱ期的表达量低于Ⅲ~Ⅳ期,在组织分级高分化中的表达量低于中低分化(P<0.05)。(3)FOLR1在铂类药物耐药型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低于铂类药物敏感型(P<0.01);其在治疗后仍进展肿瘤中的表达量低于缓解者(P<0.01)。(4)FOLR1在粘液性肿瘤中的表达量低于浆液性肿瘤(P<0.05),在有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的卵巢恶性肿瘤中高于未有转移者(P<0.05),与患者的不同肿瘤病理分类、是否有大网膜转移和腹水量多少无明显相关(P>0.05)。(5)取FOLR1表达量界值为3.115时来判断卵巢肿瘤性质,ROC曲线的Youden指数最大,卵巢恶性肿瘤FOLR1表达量的高低与中位生存时间差别无明显相关(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FOLR1表达量不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FOLR1在正常卵巢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卵巢恶性肿瘤,其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铂类药物耐药型卵巢恶性肿瘤中FOLR1呈低表达,在铂类药物敏感型卵巢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提示FOLR1与卵巢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相关,可作为判断卵巢恶性肿瘤多药耐药潜在标志物之一。第三章FOLR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目的:构建携带叶酸结合蛋白基因(FOLR1)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PCR扩增FOLR1全长,克隆至pWPI载体质粒,重组阳性克隆行PCR和测序鉴定,重组质粒与其辅助质粒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病毒颗粒感染SKOV3细胞,流式分选,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OLR1的表达。结果:FOLR1正确克隆至pWPI载体质粒,PCR及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293T细胞成功包装慢病毒,pWPI-FOLR1慢病毒高效感染SKOV3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出被感染后的SKOV3细胞中有FOLR1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FOLR1慢病毒表达载体,能高效感染SKOV3细胞,FOLR1基因转导后稳定表达,为下步探讨FOLR1在恶性卵巢肿瘤中的功能提供了实验基础。第四章FOLR1基因对顺铂作用卵巢癌上皮细胞生物学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目的:探索卵巢癌SKOV3细胞中FOLR1基因表达上调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方法:MTT法测定三组细胞(SKOV3、pWPI-SKOV3、 pWPI-FOLR1-SKOV3)的生长增值情况、顺铂对三组细胞的IC50和不同顺铂浓度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对三组细胞的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顺铂浓度分别作用不同时间诱导三组细胞的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顺铂浓度作用48小时对三组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高效液相检测同浓度顺铂作用三组细胞48小时后细胞内顺铂的浓度。结果:实验组细胞(pWPI-FOLR1-SKOV3)与两组对照组相比较:(1)增殖速度明显升高、顺铂对其作用的IC50值降低。(2)顺铂对其生长抑制率增加(P<0.05),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其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3)顺铂更容易诱导其凋亡发生(P<0.05),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4)顺铂将其周期中的S期阻滞比例明显增加(P<0.05)。(5)细胞内的顺铂浓度增加近一倍。结论:FOLR1基因能增强卵巢癌SKOV3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卵巢癌SKOV3细胞中FOLR1基因表达上调后顺铂对其抑制率增加,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顺铂更容易诱导其凋亡发生,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顺铂将其细胞周期中的S期阻滞明显增加,细胞内顺铂浓度升高。
叶慧芳,熊莲花,曹雪辉,陈春娥[6](2005)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卵巢癌腹腔灌注化疗的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卵巢癌腹腔灌注化疗的护理。方法 对23 例卵巢癌病人在术中进行腹腔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给予腹腔灌注化疗,注重做好心理护理,严格调节灌注速度,协助病人变换体位,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导管固定通畅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结果 23 例病人中21例(91.3%)顺利完成了治疗,1例(4.3%)出现导管口局部感染,1 例(4.3%)导管脱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护士熟练掌握护理要点,及时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冯磊[7](2006)在《卵巢癌研究进展及87例卵巢癌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近10多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发病隐匿,缺乏普查和早期诊断等行之有效的措施,70%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届晚期,治疗及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20%~30%,而早期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提高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水平、争取有利的治疗时机,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几年积极开展有关卵巢癌的病因流行病学及早期卵巢癌诱因的研究。发现卵巢癌的发生与环境、生殖、行为和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早期预防甚为重要。由于对卵巢癌标志物研究的深入、影像学诊断方法如PET等技术的进步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等,卵巢癌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使卵巢癌的早期诊断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手术治疗与化疗仍是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尽管在治疗模式上并没有很大变化,但在手术方式及化疗方案的选择及新药的应用都有些进展。现今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成为卵巢癌治疗的热点。合理的将这些新的治疗手段及研究进展应用到临床,结合每个卵巢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综合治疗,将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提高生存质量。化疗耐药是卵巢癌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提高卵巢癌患者,尤其是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对于如何逆转耐药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FIGO分期、术后残留灶大小、组织类型、腹水及CA125水平是卵巢癌患者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它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卵巢癌患者的结局如何。卵巢癌的筛查能够早期诊断卵巢癌,降低死亡率,所以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卵巢癌的早期筛查的研究,探索筛查的方法、筛查人群的定位以及筛查是否具有积极的意义。
张倩,张同兴,赵家彬,张俊英,牛爱萍[8](2013)在《复方苦参联合顺铂及微波热疗治疗卵巢癌腹水的护理》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腹腔灌注苦参及顺铂联合微波热疗治疗卵巢癌腹水患者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26例以915MHz型大功率微波腹部区域热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及顺铂腹腔灌注,在治疗期间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照组20例行复方苦参及顺铂腹腔灌注,未行腹部热疗。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研究组26例完全缓解(CR)16例,部分缓解(PR)8例,有效(CR加PR)率为92.3%;对照组20例CR 9例,PR4例,有效率为60.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 915MHz型大功率微波腹部区域热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及顺铂腹腔灌注治疗卵巢癌腹水,疗效较单纯腹腔灌注复方苦参注射液及顺铂好,未增加毒副反应,提高了治疗效果。
刘素萍[9](2010)在《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癌性腹水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持续性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治疗中晚期癌性腹水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7例中晚期癌性腹水患者实施CHPP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掌握热疗的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后配合完善的护理措施,使17例患者顺利完成26次CHPP,收到良好临床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掌握CHPP的相关知识,施以术前周密准备和评估,术中注意控制药物灌注温度、流速、保留时间和安全护理管理,术后做好留置导管、化疗毒副作用及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同时全程给予有效的心理支持,均能有效控制腹水的发展。
文琼,李先梅[10](2016)在《珞铂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腹水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珞铂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57例胃肠道肿瘤腹水的护理方法。通过掌握热疗的相关护理理论知识后配合完善的护理措施,使57例患者顺利完成104次CHPP,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掌握CHPP的相关知识,灌注前准确评估,术中注意控制药物灌注温度、流速、保留时间、患者症状护理和安全护理管理,术后化疗毒副作用及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全程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及健康宣教能有效减少护理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二、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
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临床特点 |
1.1 局部蔓延 |
1.2 腹腔种植 |
1.3 淋巴转移 |
1.4 血行转移 |
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途径与预后 |
2.1 腹腔种植转移 |
2.2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
2.3 血行转移 |
2.4 卵巢癌转移的预后 |
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及分子机理 |
3.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主要步骤 |
3.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 |
4. 卵巢癌浸润转移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
4.1 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4.2 与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
4.3 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
5.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诊断现况 |
5.1 影像学诊断 |
5.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6.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治疗现况 |
6.1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手术治疗 |
6.2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化学治疗 |
6.3 卵巢癌浸润转移的生物治疗 |
7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研究现况 |
7.1 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结构 |
7.2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生物学特性 |
7.3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
7.4 卵巢肿瘤组织中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7.5 卵巢肿瘤患者外周组织蛋白酶及抑制物的含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7.6 蛋白酶及抑制物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理 |
7.7 针对蛋白酶及抑制物的靶向治疗研究 |
8. 组织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卵巢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卵巢组织中的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血清CTSL及CC含量测定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CTS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前言 |
1. CTSL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2. CTSL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CTSL基因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六章 CTSL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七章 RNAi抑制CTSL介导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浸润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3)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湿热型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恶性腹水的基本认识 |
2 良恶性腹水鉴别 |
3 恶性腹水西医发病机制 |
4 恶性腹水西医治疗进展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恶性腹水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腹水的基本认识 |
2 恶性腹水中医病因病机 |
3 恶性腹腔积液中医治疗进展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前言 |
临床观察及研究方法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 评价标准 |
临床观察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2 局部辨证论治 |
3 华蟾素药物分析 |
4 白细胞介素-2药物分析 |
5 临床结果分析 |
6 创新点与特色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份 文献回顾 |
综述一 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中西医研究及治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与药理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榄香烯乳注射液的循证医学证据---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资料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图 |
2. 系统评价(system review,SR)技术路线图 |
3. 检索策略 |
4. 文献纳入标准 |
5. 文献排除标准 |
6. 判效结局指标 |
四、研究方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1.1 评价方法 |
1.2 各研究评价标准 |
1.3 偏倚风险评估 |
1.4 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 |
1.5 循证医学(EBM)证据质量评价 |
2.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
2.1 Meta分析 |
2.2 偏倚的测量 |
2.3 解释系统评价结果 |
结果 |
一、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收集情况 |
2. 纳入文献研究方法学质量 |
3. Meta分析结果 |
4. 漏斗图及结果分析 |
二、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收集情况 |
2. 纳入文献研究方法学质量 |
3. Meta分析结果 |
4. 敏感性分析 |
5. 亚组分析 |
6. 漏斗图及结果分析 |
第三部份 讨论 |
1. 文献质量分析 |
2. 关于发表性偏倚 |
3. 疗效分析 |
4. 安全性分析 |
5. 局限性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叶酸结合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主要中英缩语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
1 卵巢恶性肿瘤概述 |
1.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生存率 |
1.2 卵巢恶性肿瘤可能的致病因素 |
1.2.1 生殖内分泌因素 |
1.2.2 家族遗传因素 |
1.2.3 行为因素 |
1.2.4 其他因素 |
1.3 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 |
1.3.1 主要临床表现 |
1.3.2 卵巢上皮癌诊断的主要方法 |
1.3.2.1 影像学检查 |
1.3.2.2 血清肿瘤标记物 |
1.3.2.3 腹腔镜检查 |
1.3.2.4 细胞学检查 |
1.3.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1.4 卵巢癌的分期 |
1.5 卵巢癌常规治疗现况 |
1.5.1 卵巢癌的手术治疗 |
1.5.1.1 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 |
1.5.1.2 再分期手术 |
1.5.1.3 肿瘤细胞减灭术 |
1.5.1.4 中间型肿瘤细胞减灭术 |
1.5.1.5 二次探查术 |
1.5.1.6 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
1.5.1.7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
1.5.2 卵巢癌一线化疗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1.5.2.1 卵巢癌一线化疗方案选择 |
1.5.2.2 一线化疗方案总体疗效评价 |
1.5.2.3 卵巢癌一线化疗存在的问题 |
1.5.3 其他治疗 |
1.5.3.1 放射治疗 |
1.5.3.2 生物治疗 |
1.5.3.3 内分泌治疗 |
1.5.3.4 中医治疗 |
2 卵巢癌多药耐药 |
2.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概念 |
2.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表现 |
2.3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 |
2.3.1 清CA125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2.3.2 清HE4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2.3.3 其它肿瘤标志物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诊断价值 |
2.3.4 新潜在的用于卵巢癌多药耐药诊断标志物筛选、鉴定和临床验证现况 |
3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机理 |
3.1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3.1.1 卵巢癌病理类型与多药耐药 |
3.1.2 卵巢癌FIGO分期与多药耐药 |
3.1.3 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多药耐药 |
3.2 影响卵巢癌一线化疗疗效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 |
3.3 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分子机理 |
3.3.1 细胞内化疗药物外排的机制 |
3.3.1.1 P-糖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 |
3.3.1.2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 |
3.3.1.3 乳腺癌耐药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 |
3.3.1.4 肺耐药相关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 |
3.3.2 细胞内化疗药物代谢解毒增加的机制 |
3.3.3 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加的机制 |
3.3.4 信号传导通路障碍的机制 |
3.3.5 细胞凋亡异常的机制 |
3.3.6 其它机制 |
4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 |
4.1 降低卵巢癌多药耐药发生的化疗对策探索 |
4.1.1 一线标准方案中加入其它化疗药物的RCT结果 |
4.1.2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途径改变的RCT结果 |
4.1.3 一线标准方案用药强度及时间改变的RCT结果 |
4.1.4 一线标准化疗完成后巩固化疗的RCT结果 |
4.1.5 术前新辅助化疗的RCT结果 |
4.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预防 |
4.3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分型及治疗目的 |
4.3.1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临床分型 |
4.3.2 卵巢癌多药耐药治疗目的 |
4.4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手术治疗 |
4.4.1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
4.4.2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主要方式与疗效评价 |
4.4.2.1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主要方式 |
4.4.2.2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的疗效评价 |
4.4.3 影响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手术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4.5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化疗 |
4.5.1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的适应征与禁忌征 |
4.5.2 单纯的CA125升高是否适合化疗 |
4.5.3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的方案选择与疗效评价 |
4.5.3.1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单药化疗及疗效评价 |
4.5.3.2 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联合化疗及疗效评价 |
4.5.4 影响卵巢癌多药耐药患者化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4.6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 |
4.6.1 EGFR拮抗剂 |
4.6.2 血管生长阻滞剂 |
4.6.3 信号转导抑制剂 |
4.6.4 抗FR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
4.6.5 mTOR抑制剂 |
4.6.6 PARP抑制剂 |
4.7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其它治疗 |
4.7.1 抗肿瘤MDR基因治疗 |
4.7.2 多药耐药的逆转耐药治疗 |
5 叶酸结合蛋白与肿瘤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 |
5.1 叶酸结合蛋白结构与生物学作用 |
5.2 叶酸结合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的相关性 |
5.3 叶酸结合蛋白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关系 |
5.4 针对叶酸结合蛋白为靶点肿瘤多药耐药治疗 |
5.4.1 叶酸结合蛋白介导的叶酸偶联物的种类 |
5.4.2 叶酸结合蛋白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
5.4.3 叶酸结合蛋白介导叶酸偶联物进入肿瘤细胞机制 |
5.5 叶酸结合蛋白与肿瘤多药耐药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叶酸结合蛋白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组织标本 |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4 器具处理 |
2.2 方法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2.3 整理数据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FOLR1在正常卵巢、卵巢良性肿瘤和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3.2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FOLR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3.3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FOLR1表达量与肿瘤转移及腹水量关系 |
3.4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FOLR1表达量与疗效和耐药的相关性 |
3.5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FOLR1表达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FOLR1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3 细胞 |
2.1.4 慢病毒系统 |
2.1.5 FOLR1基因cDNA克隆质粒pOTB7 |
2.1.6 引物及其序列 |
2.1.7 器具处理 |
2.2 方法 |
2.2.1 重组表达载体质粒的构建 |
2.2.2 重组表达载体质粒的PCR和测序鉴定 |
2.2.3 慢病毒的包装及感染靶细胞 |
2.2.4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鉴定 |
3 结果 |
3.1 FOLR1基因和pWPI载体质粒重组前准备的结果 |
3.2 重组表达载体鉴定的结果 |
3.3 慢病毒的包装的结果 |
3.4 病毒滴度测定的结果 |
3.5 慢病毒感染靶细胞的结果 |
3.6 慢病毒感染SKOV3细胞后流式分选的结果 |
3.7 RT-PCR法检测慢病毒感染SKOV3细胞后FOLR1基因表达的结果 |
3.8 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感染SKOV3细胞后FOLR1蛋白表达的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FOLR1基因对SKOV3细胞生物学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3 器具处理 |
2.2 方法 |
2.2.1 实验分组 |
2.2.2 MTT法测定三组细胞生长曲线 |
2.2.3 MTT法测定顺铂对三组细胞的IC50 |
2.2.4 MTT法检测不同顺铂浓度及其作用不同时间对三组细胞的抑制率 |
2.2.5 流式检测不同顺铂浓度及其作用不同时间诱导三组细胞的凋亡率 |
2.2.6 流式检测不同顺铂浓度作用48小时对三组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2.2.7 高效液相检测同浓度顺铂作用三组细胞48小时后细胞内顺铂的浓度 |
2.2.8 整理数据及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MTT法测定三组细胞的生长曲线结果 |
3.2 MTT法测定顺铂对三组细胞的IC50结果 |
3.3 MTT法检测不同顺铂浓度及其作用不同时间对三组细胞抑制率结果 |
3.4 流式检测不同顺铂浓度及其作用不同时间诱导三组细胞的凋亡率 |
3.5 流式检测不同顺铂浓度作用48小时对三组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 |
3.6 高效液相检测同浓度顺铂作用三组细胞48小时胞内顺铂浓度的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全文创新点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卵巢癌研究进展及87例卵巢癌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综述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复方苦参联合顺铂及微波热疗治疗卵巢癌腹水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设备915MHz型微波热疗机。 |
1.3 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评价 |
2.2 不良反应 |
3 护理 |
3.1 治疗前准备 |
3.2 化疗护理 |
3.3 热疗中的观察与护理 |
4 体会 |
(9)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癌性腹水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护理 |
3.1 热灌注化疗前准备及护理 |
3.1.1 心理护理 |
3.1.2 患者评估 |
3.1.2.1 评估禁忌证 |
3.1.2.2 监测生命体征 |
3.1.2.3 保持环境清洁 |
3.1.3 腹腔穿刺放腹水术护理 |
3.1.4 药物预热准备 |
3.2 CHPP中的护理 |
3.2.1 心理护理 |
3.2.2 控制药液温度及灌注流速 |
3.2.3 加强安全护理管理 |
3.3 CHPP后的护理 |
3.3.1 心理护理 |
3.3.2 卧位指导 |
3.3.3 化疗毒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
3.3.4 留置导管护理 |
3.3.5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
4 体会 |
(10)珞铂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腹水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结果 |
2 护理 |
2.1 CHPP前准备及护理 |
2.1.1 环境的准备 |
2.1.2 患者评估 |
2.1.2. 1 评估禁忌证 |
2.1.2. 2 监测生命体征 |
2.1.2. 3 评估导管是否完整 |
2.1.3 腹腔穿刺放腹水护理 |
2.1.4 药物预热准备 |
2.2 CHPP中的护理 |
2.2.1 仪器相关注意事项 |
2.2.2 控制药液温度及灌注流速 |
2.2.3 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 |
2.2.4 腹胀症状护理 |
2.3 CHPP后的护理 |
2.3.1 饮食护理 |
2.3.2 卧位指导 |
2.3.3 化疗毒副作用的观察和护理 |
2.3.4 留置导管护理 |
2.3.5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
3 小结 |
四、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卵巢癌大量放腹水及腹腔内灌注大剂量化疗药物的方法及护理[J]. 陈玉青,丁荣双,郑莉,李慧芹. 实用护理杂志, 1995(01)
- [2]组织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与卵巢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D]. 王素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3]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湿热型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D]. 李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D]. 张芷毓(Chang Chihyu).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叶酸结合蛋白与卵巢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D]. 黄明钜.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6]中心静脉导管用于卵巢癌腹腔灌注化疗的护理[J]. 叶慧芳,熊莲花,曹雪辉,陈春娥. 现代护理, 2005(07)
- [7]卵巢癌研究进展及87例卵巢癌临床病例分析[D]. 冯磊. 吉林大学, 2006(10)
- [8]复方苦参联合顺铂及微波热疗治疗卵巢癌腹水的护理[J]. 张倩,张同兴,赵家彬,张俊英,牛爱萍. 基层医学论坛, 2013(21)
- [9]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癌性腹水的护理体会[J]. 刘素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03)
- [10]珞铂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腹水的护理[J]. 文琼,李先梅.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