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师的四种“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曹亚[1](2021)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各专业的1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基本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本文从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培养四种能力、抓好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阐述。
吴永平,邹清[2](2021)在《以“致用”理念观照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用分离"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所在。"致用"理念追求聚焦语用、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是语文教学祛弊纠偏的良药。"致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倡导"用、学、教、评"一体化:以用导学,优化学习目标;学用一体,优化学习策略;以用评教,优化观课评教方式,努力构建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王莹[3](2021)在《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文中认为位移事件是人类最早认知的事件之一,关于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研究及位移事件表达的二语习得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语言学界颇受重视。其中,位移事件词汇化类型归属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在位移事件词汇化类型研究基础上也不断深入。大多数有关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学习者使用与其母语词汇化类型不同的语言表达位移事件时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以及语言间词汇化类型的差异对目的语习得有无影响。而学界关于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仅局限于对移动动词、动趋式或空间介词等单个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缺乏在位移事件的语义框架下对整体位移表达的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120个位移动词的语料,全面探讨汉蒙语在位移事件表征和表达形式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蒙古族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细致描写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表达形式的异同对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与成因。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四个方面梳理位移事件的研究成果。第一,汉语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第二,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第三,学界关于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第四,蒙古国及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习得研究。通过前人的研究以及蒙古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位移的研究为本文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征。汉蒙语位移事件主要由位移动词表征,但是移动动词表征位移事件时,单独表征移动要素的情况比较少见,将移动和其他语义要素共同来表征的情况比较多。本章节主要从汉蒙语位移路径的语言表征、位移方式的语言表征和位移动因的语言表征三方面对汉蒙语表征位移事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给予了全面描写。这为第四章汉蒙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对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为第五章描写和解释蒙古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特点和偏误出现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本章节基于Talmy位移事件框架的语义要素,并根据说话者表达位移事件关注的语义信息不同,将位移事件主事件构成语义要素主要分为“主体·移动”“主体·移动·路径”和“主体·移动·路径·背景”三大类组合情况,而后对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进行全面描写。通过对汉蒙语表达相同位移语义要素组合时所采用的表达形式进行描写,发现两种语言由于表征位移事件时存在差异以及分属不同语言类型,使得其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也存在不同。比如,当“主体·移动·路径”三语义要素组合时,汉语的优选表达形式为“NP+V移动+路径”,而蒙古语的优选模式为“NP+V移动”。再如,当“主体·移动”两语义要素组合时,汉语有“NP+V移动”和“V移动+NP”两种形式,而蒙古语只有“NP+V移动”一种形式。总之,汉蒙语由于分属不同语言类型以及在位移事件表征层面存在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表达形式方面出现很多不同。第五章为蒙古族学生汉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习得。在考察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过程中,发现蒙古族学生用汉语表达位移事件时,主要采用了“NP+V”“NP+V+NPL”“NP+介词+NPL+V”以及“把”字句和“被”字句等结构形式。由于受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以及表达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偏误。其中,学习者使用“NP+V+路径动词”结构表达含有路径信息的位移事件时,受母语蒙古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影响,常常出现漏用或误用路径动词的偏误;而受母语位移事件表征影响,会出现混用路径动词的偏误。使用“NP+V+路径动词+NPL”结构表达位移事件时,表达背景信息的处所名词常常会误加方位词,出现路径方向和路径终点混杂的偏误。总之,因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和表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于蒙古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构建目的语汉语位移事件概念系统、形成概念流利表达能力需要在很多方面下足功夫。第六章为结语部分。首先对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层面及表达形式层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总结,从整体上分析蒙古族学生用汉语表达位移事件出现偏误的底层原因。其次,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学校汉语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陈光,王阿舒[4](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学科语言教育的回眸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关于中学语文学科中语言教育的相关研究一直是语文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学科中语言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有关语言教育的研究成果,总结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跨学科研究、完善评价测试体系、夯实教学能力基础等应对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对语言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罗薇[5](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潘丽洁[6](2021)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婷婷[7](2021)在《周予同语文教育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徐倩[8](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合理性问题研究 ——基于哈贝马斯合理性理论》文中研究指明
李瑞春[9](2021)在《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乔一溪[10](2021)在《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 ——基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语文教师的四种“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教师的四种“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 |
1. 大学语文教师的情感亲和力 |
2. 大学语文教师的个性吸引力 |
3. 大学语文教师的道德感染力 |
4. 大学语文教师的知识“臣服”力 |
二.大学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四个环节 |
1. 恰当导入,营造氛围 |
2. 精心设问,引起思索 |
3. 自然引导,触发想象 |
4. 适时休止,巧妙过度 |
(2)以“致用”理念观照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用分离”: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所在 |
(一)课内与课外分离,阅读策略缺席 |
(二)阅读与习作分离,迁移运用缺席 |
(三)知识与能力分离,言语实践缺席 |
(四)课堂与生活分离,生活应用缺席 |
二、“经世致用”:“致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价值追求 |
(一)聚焦语用——建构更有效的语文学习 |
(二)学以致用——建构更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
(三)经世致用——建构更有温度的语文学习 |
三、“用、学、教、评”:“致用”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
(一)以用导学——“致用”理念观照下教学目标的优化 |
1. 聚焦语用 |
2. 关注策略 |
3. 适切学情 |
(二)学用一体——“致用”理念观照下语文学习策略的优化 |
1.“边学边用、当堂实践”的项目活动式学习 |
2.“自主探究、伙伴协同”的小组合作式学习 |
3.“课内尝试、课外运用”的阅读策略式学习 |
(三)以用评教——“致用”理念观照下观课评教方式的优化 |
1. 观察量表的构成 |
2. 观察量表的运用 |
(3)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研究现状 |
2.1 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研究 |
2.2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研究 |
2.2.1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整体性研究 |
2.2.2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局部性研究 |
2.3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 |
2.4 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 |
2.4.1 蒙古国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 |
2.4.2 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 |
第三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征 |
3.1 位移路径的语言表征 |
3.1.1 指示路径动词“来”和“去” |
3.1.2 “上”“下”类路径动词 |
3.1.3 “进”“出”类路径动词 |
3.1.4 “经过”“往返”类路径动词 |
3.1.5 “离开”“向后”和“到达”类动词 |
3.2 位移方式的语言表征 |
3.2.1 位移主体的状态表征 |
3.2.2 位移的介质表征 |
3.2.3 位移的速度表征 |
3.2.4 位移样态、速度及特定主体的综合表征 |
3.3 他移事件的语言表征 |
3.3.1 身体部位的非伴随动词表征他移事件 |
3.3.2 身体部位的伴随动词表征他移事件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 |
4.1 主体·移动 |
4.1.1 NP+V_(移动) |
4.1.2 V_(移动)+NP |
4.2 主体·移动·路径 |
4.2.1 NP+V_(自移)+路径动词 |
4.2.2 NP_1+V_(他移)+路径动词+NP_2 |
4.2.3 NP_1+把+NP_2+V_他移)+路径动词 |
4.2.4 NP+被+V_(他移)+路径动词 |
4.3 主体·移动·路径·背景 |
4.3.1 NP+V_(移动)+NP_L |
4.3.1.1 NP+V_(路径)+NP_L |
4.3.1.2 NP_L+V_(自移)+NP |
4.3.1.3 NP+V_(自移)+路径动词+NP_L |
4.3.2 NP+介词+NP_L+V_(自移) |
4.3.2.1 NP+V_(自移)+到/在+NP_L |
4.3.2.2 NP+向/往/朝+NP_L+V_(自移) |
4.3.2.3 NP+从/由+NPL+V_(自移) |
4.3.3 NP_1+把+NP_2+V_(他移)+介词+NP_L |
4.3.3.1 NP_1+把+NP_2+V_(他移)+介词+NP_L/NP |
4.3.3.2 NP_1+把+NP_2+V_(他移)+路径动词+NP_L |
4.3.3.3 NP_1+把+NP_2+V_(他移)+NP_L |
4.3.4 NP+被+V_(他移)+介词+NP_L |
4.3.4.1 NP+被+V_(他移)+介词+NP_L |
4.3.4.2 NP+被+V_(他移)+路径动词+NP_L |
4.4 小结 |
第五章 蒙古族学生汉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习得 |
5.1 NP+V的习得 |
5.1.1 NP+V(了)的习得 |
5.1.2 NP+V+路径动词的习得 |
5.2 NP+V+NP_L的习得 |
5.2.1 NP+V+NP_L的习得 |
5.2.1.1 路径动词使用种类少、频率高 |
5.2.1.2 路径动词“去”的泛化使用 |
5.2.2 NP+V+路径动词+NP_L的习得 |
5.2.2.1 “M+P”的习得 |
5.2.2.2 “NP_L”的习得 |
5.3 NP+介词+NP_L+V的习得 |
5.3.1 介引不同背景信息的介词习得 |
5.3.1.1 介词“从”和“在”的混用 |
5.3.1.2 介词“朝”“向”“往”的习得 |
5.3.1.3 介词“在”和“到”的混用 |
5.3.2 位移背景信息表达的习得 |
5.3.3 位移方式动词的习得 |
5.3.3.1 方式动词的使用有限 |
5.3.3.2 方式动词与移动框架元素配置的偏误多 |
5.3.3.3 蒙古语方式动词的义位误推 |
5.3.3.4 受蒙古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影响 |
5.4 其他偏误类型 |
5.4.1 “把”字句表达位移事件的偏误 |
5.4.2 “被”字句表达位移事件的偏误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学科语言教育的回眸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教育的初步探索:构建知识体系与培养能力并举(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 |
(一)语言教学知识体系构建:定位于语言的实际运用 |
(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落脚于“听、说、读、写” |
二、语言教育的全面深入探索:多元研究视角与多种教学方法并进(20世纪90年代至今) |
三、语言教育的世纪回眸与再审视:成绩与不足并存 |
四、语言教育的展望:把握基本方向与聚焦重点问题并行 |
(5)《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四、语文教师的四种“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与探索[J]. 曹亚. 文学教育(上), 2021(12)
- [2]以“致用”理念观照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J]. 吴永平,邹清. 江苏教育研究, 2021(29)
- [3]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D]. 王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学科语言教育的回眸与展望[J]. 陈光,王阿舒. 基础教育课程, 2021(14)
- [5]《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研究[D]. 潘丽洁. 西南大学, 2021
- [7]周予同语文教育观研究[D]. 郑婷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8]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合理性问题研究 ——基于哈贝马斯合理性理论[D]. 徐倩. 宁夏大学, 2021
- [9]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研究[D]. 李瑞春. 西南大学, 2021
-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 ——基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D]. 乔一溪. 天水师范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