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赵翔[1](2013)在《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与丁苯乳液的方法获取了高性能的水泥混凝土。研究了钢纤维和丁苯乳液在单掺和复掺的情况下对混凝土多个方面性能的研究。这些性能包括:工作性能、基本力学性能、三点弯曲断裂性能、超声波测量弹性模量、收缩性能、抗冲击性能、抗磨耗性能、抗硫酸盐腐蚀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特征。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测试了钢纤维和聚合物不同掺量下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粘聚性、保水性等工作性能评价指标。分析认为聚合物的加入能大大改善钢纤维给混凝土带来的流动性差的缺点。②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折性能和较好柔韧性③纤维、聚合物的掺入增加了混凝土的峰值荷载、变形量、吸收的断裂能和断裂韧性,说明聚合物、纤维单掺对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具有一定的效果。而聚合物、纤维复掺则对混凝土的断裂性能有着显着效果④钢纤维、聚合物的复掺改善了混凝土抗冲击、磨耗性能。⑤聚合物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但是聚合物掺量不宜过多。纤维、聚合物明显的降低了混凝土收缩变形,也就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⑥钢纤维和聚合物对混凝土的空隙具有细化作用,聚合物的掺入使得混凝土的开口空隙率大幅减小。⑦通过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归纳出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在桥面铺装的施工工艺。
王祉翔[2](2017)在《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特殊铺装工程中由于使用环境及受力特点的特殊性,对铺装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运用复合材料设计思想,将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化,把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良好的变形能力、抗渗性、耐磨抗滑性、低收缩性与钢纤维混凝土优异的抗弯拉、抗冲击、抗疲劳性集于一体,形成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以满足特殊铺装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在理论上从裂尖闭合力模型与基于理论推导的能量平衡两个方面解释钢纤维所起到的减小裂纹扩展力或提高材料断裂韧性的作用,并通过建立具有中心穿透裂纹的平面应力有限元模型,运用裂尖应力和裂尖沿裂纹线方向的应力强度因子说明了钢纤维的增强作用;同时通过细观观察发现聚合物能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同时在钢纤维、集料表面形成薄膜并起到“桥”的作用,从而增强界面过渡区属性,并且聚合物乳液在混凝土中既能充当养护剂又能起到减水作用。通过试验研究了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在不同钢纤维类型及钢纤维掺量下多个方面的性能,并设置素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作为对照。这些性能包括:工作性、收缩性和抗压、抗折、断裂韧性与断裂能、抗冲击等基本力学性能以及抗高温、抗高温+水、抗硫酸盐、抗冻等耐久性能。在抗压性能方面,聚合物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小幅降低,因此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明显的增强规律,但其7d的抗压强度能达到28d的80%左右加速了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发展;在抗弯拉性能方面,聚合物与合理的钢纤维掺量都能显着地增强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提高幅度在30%以上,且极大地提高极限弯拉应变,提高幅度为84.87%144.08%;在抗冲击性能方面,在聚合物与钢纤维的双重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冲击初裂与抗冲击破坏两方面都大幅提高;在断裂力学性能方面,聚合物和钢纤维都能起到明显的阻裂作用,其中断裂韧性提高幅度为13.31%67.93%,断裂能提高幅度为15.84%228.78%。由于聚合物与钢纤维起到了双重作用,材料在每个龄期下的干缩率比素混凝土减少30%40%;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各龄期的抗折强度具有60℃养护>常规养护>60℃+水养护的规律,说明材料的耐高温性能良好,但高温+水环境不利于材料的强度发展;经过冻融循及硫酸盐腐蚀后普通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或质量损失率是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23倍,证明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拥有优良的抗冻及抗硫酸盐腐蚀性能。
罗立峰[3](2002)在《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修筑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正在运营的混凝土公路桥有32%在结构上或功能上有问题,而在这众多有问题的桥中,许多是由于混凝土桥桥面铺装的失效导致有害物质的下渗而引起的。近年来,公路桥梁已出现多起竣工通车不久即大规模或全线整修桥面铺装,引起当地政府和公众媒体的极大关注,成为设计施工与管理部门极为关注的课题之一。 不同于道路铺装,桥面铺装通常没有结构性的目的,它们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提高桥面的耐久性和服务寿命。影响桥面耐久性和服务寿命的主要因素是被侵蚀性物质贯穿桥面的速度,也就是混凝土的渗透性。除了孔隙率之外,混凝土的渗透性是被已经存在的裂缝控制的。因此,铺装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控制裂缝并将裂缝减至最小:一个设计良好的桥面铺装系统应符合下面要求:(1)高的耐久性;(2)低的渗透率;(3)对剥离和脱空具有高的抵抗力;(4)10年以上的免维护保养。将以上四点要求具体化,桥面铺装设计可总结为三个方面:(1)桥面铺装的材料类型;(2)桥面铺装厚度的确定;(3)桥面铺装的施工工艺。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针对水泥基混凝土桥面铺装进行了研究。 1.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铺装材料(SFRPC)的开发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SFRPC),它克服了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的缺点,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形成包括高强度、高抗冲击能力、高延展性、优秀的裂缝控制、高耐久性和低渗透率等优良性能,并且施工相对容易。试验证明是一种理想的桥面铺装材料。象所有铺装材料一样,SFRPC铺装必须被正确地设计、制备及施工以发挥其潜在的能力。 2.设计方法 根据实验研究、数值分析及结构的线弹性理论,考虑桥面铺装层的功能要求,对铺装层的受力状况进行了简化并提出了若干假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梁板体的最大弯矩为基础,以桥面铺装开裂和剥离为控制指标的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设计方法。 3.桥面铺装的施工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施工的关键是:(1)如何处理好桥面铺装层上表面,满足行车质量要求;(2)如何处理好桥面铺装层下表面,使之与其下的梁板体粘结牢固。本文探讨了施工时如何处理这两个面,使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在总结工程实践与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施工该类桥面铺装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流程。
王训锋[4](2009)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超薄罩面层的配合比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与各地政府纷纷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的投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在一些桥头及路基填方路段由于路基沉降导致混凝土路面面板整体下陷,路面的平整度下降,路面板沉降深度一般为0~10㎝不等,局部路段甚至超过20㎝,严重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按常规的维修方法,就必须打掉现有的混凝土路面,然后再浇筑新的混凝土面板,以恢复路面的设计标高。传统的方法由于工期太长将严重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运营,而且将完好的混凝土面板凿掉既是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维修成本,凿掉的混凝土还要找地方堆放,对环境将产生二次污染。论文的研究将基于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充分利用,在对现有路面的表面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加铺早强超薄混凝土结构层,该混凝土的厚度最小8cm,最大为原有路面沉降的最大值,达到恢复路面标高并实现快速通车的目的。在修补的过程中,修补的超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重点,超薄混凝土的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本论文主要对超薄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聚合物和钢纤维超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得出超薄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1超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混凝土使用和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同的基质原材料(如水泥、砂、石),同时必须使用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由于超薄水泥混凝土有其要求和配制特点,原材料中对普通混凝土影响不显着的因素,对超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混凝土可能有显着影响,因此超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混凝土对原材料技术要求比较严格。○2在超薄水泥混凝土路面配合比设计中,由于水泥混凝土的厚度变小,而我们对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并没有减少,同时考虑普通水泥混凝土存在脆性高、耐久性能较差等缺点,从而通过对普通混凝土进行改性,可以提高其各项路用性能,是一种优良的方法。在超薄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在考虑用传统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要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外掺材料对水泥混凝土的性质的影响,来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满足要求,抗折强度有明显的提高,其他各项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同时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也都有所提高,增强混凝土的路用性能,使修补后的结构更加持久。○3超薄水泥混凝土作为一种路面面层材料,必须具有较高的强度,超薄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力学性能通过试验分析得出结论。在外掺材料的选用上,我们选用聚合物聚合物和钢纤维两种材料来进行试验。○4水泥混凝土路面长期裸露在自然环境中,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因此耐久性是路面水泥混凝土最重要的路用性能指标之一。○5薄层罩面早强混凝土的施工的成败是整个修补成败的关键,拟结合实体工程展开薄层罩面的施工工艺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超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聚合物和钢纤维掺入混凝土中的力学性能和路用性能研究,得出了用于指导试验路的配合比。
张军帅[5](2017)在《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是两种优异的路面材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本文运用复合材料设计思想,将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与钢纤维混凝土复合化,把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良好的变形能力、抗渗性、耐磨抗滑性、低收缩性与钢纤维混凝土优异的抗弯拉、抗冲击、抗疲劳性集于一体,形成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利用扫描电镜从微观角度研究了聚合物改性机理,运用复合力学理论、纤维间距理论、裂纹尖端闭合力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钢纤维阻裂机理;建立钢纤维阻裂有限元模型,从有限元模拟角度分析了钢纤维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和最大拉应力影响。研究了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在不同钢纤维掺量下多个方面的性能,并设置素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作为对照。这些性能包括:工作性、收缩性和抗压、抗折、断裂韧性与断裂能、抗冲击等基本力学性能以及抗高温、抗高温+水、抗硫酸盐、抗冻等耐久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中聚合物网状薄膜、超短超细钢纤维与波纹型钢纤维一起组成多层次的阻裂网络,聚合物网状薄膜、超短超细钢纤维阻止或延缓混凝土内部微小裂缝的产生与扩展,波纹型钢纤维则进一步阻止宏观裂缝的发展,引起裂缝扩展的能量被大量消耗在克服这个多层次的阻裂网中。聚合物的加入能提高混凝土保水性,改善其工作性。聚合物与钢纤维能有效减小混凝土收缩,减小因收缩应力引起的混凝土内部损伤。当钢纤维掺量较低时,一般总体积掺量小于3%,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略有提高,而当钢纤维掺量较高,一般4%以上,抗压强度会略有降低。相对素混凝土,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抗压峰值力略小,但其弹性模量更小,试件破坏时竖向位移更大,消耗压力机做功更多。钢纤维的加入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提高幅度为22%62%,且波纹型钢纤维对混凝土试件抗折强度贡献大于超短超细钢纤维。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荷载-挠度曲线峰值过后,会出现明显的齿状形状,曲线上一个个较大的锯齿是一根根波纹型钢纤维被拔出,大锯齿上升段表示钢纤维被拔出的过程,下降段则为对应钢纤维被拔出后,承载力下降。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优异的变形能力,极限拉应变是素混凝土的4-6倍。相对钢纤维混凝土,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更大的断裂韧性与断裂能以及更好的延性,其中断裂韧性提高幅度为5.3%33.8%,断裂能提高幅度为9.8%107.2%。随钢纤维体积掺量提高,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发生初裂、破坏对应冲击次数增多,混凝土冲击韧性增大,且破坏时主裂缝由一条变为多条。相对钢纤维混凝土,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高温、抗高温+水、抗硫酸盐、抗冻性能。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60℃条件下抗折强度比常温下有所提高,提高幅度为0.88%8.78%。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在60℃水中下养护28天抗折强度较常温养护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
滕录强[6](2014)在《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作者首先通过采用不同配合比的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作为修补材料,研究新旧混凝土粘结面在是否涂抹界面剂、新旧混凝土粘结成型后的养护龄期的不同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拉拔性能以及界面剪切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使新旧混凝土粘结界面粘结性能达到最佳的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配合比,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涂刷聚合物水泥净浆界面剂大大提高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通过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老基准板梁的三点弯曲梁实验,在不同配合比的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作为修补材料和普通混凝土作为修补材料的对比的情况下研究了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断裂性能。同时在新旧混凝土发生断裂破坏后继续施加压力的情况下研究了新旧混凝土粘结后的抗折性能。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作为修补材料后断裂性能和抗折性能要远远强于普通混凝土,同时确立了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断裂韧度达到最大时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配合比。在微观结构方面:1、通过压汞实验研究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孔结构特征参数2、通过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吸水率实验研究了钢纤维聚合物乳液的掺入对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孔隙率的影响。通过上述实验研究来分析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微观结构与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粘结性能的关系。
陈德[7](2019)在《不饱和聚酯聚合物混凝土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公路交通运输量急剧增加,道路路面快速修复的需求日益增强,对超早强混凝土的需求逐年增长。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本文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一种能满足公路应急修补施工要求的不饱和聚酯聚合物混凝土(Unsaturated Polyester Polymer Concrete,简称UPPC)和钢纤维不饱和聚酯聚合物混凝土(Steel Fiber Unsaturated Polyester Polymer Concrete,简称SF-UPPC),研究其静动态力学性能,并优化修补工艺。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综述了高性能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材料动态性能测试技术,优化了UPPC配合比,开展了UPPC和SF-UPPC的静动态实验和现场修补实验。本文通过均匀性实验、正交实验和级配实验,对常温、免振捣条件下,6小时立方体抗压强度超过30MPa的UPPC进行了一系列配合比优化研究,得到了最优配合比。进行了不同钢纤维含量的SF-UPPC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含量的增加,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变差,钢纤维体积含量不宜超过1.5%。本文利用MATEST压力机分别对6小时、3天、7天和28天这4种不同养护龄期的UPPC和28天养护龄期的SF-UPPC进行了准静态压缩、劈裂拉伸和单轴压缩实验。结果表明,UPPC具有较高的早期强度,养护6小时的立方体试样的压缩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分别达到40MPa和6.5MPa,为28天强度的50%~60%,而弹性模量仅为普通水泥混凝土的一半;随着钢纤维含量的增加,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拉伸强度均增大,但是弹性模量变化不大;拟合得到了适用于UPPC和SF-UPPC的修正唯象本构方程,并进行了误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小于5%,能准确描述材料属性。本文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设备对6小时、3天、7天和28天这4种不同养护龄期的UPPC和28天养护龄期的SF-UPPC进行了动态压缩和劈裂拉伸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混凝土是一种应变率敏感材料,随着加载应变率的提高,该混凝土的动态强度也增加;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应变率敏感性降低;随着钢纤维的掺入,该混凝土的应变率敏感性也急剧降低。研究结果发现欧洲规范中的普通水泥混凝土应变率效应方程不适用于UPPC和SF-UPPC,因此进行经验公式参数修正,得到了适用于本研究的修正经验公式。本文开展了多次现场修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UPPC的早强性能可以满足应急修补,可以在6小时养护时间内放开封闭的交通;UPPC的收缩较大,是影响修补后耐久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收缩主要集中在材料硬化过程中的化学收缩,可以采用后浇筑的方式来削弱收缩带来的负面效果;SF0.5-UPPC的适用性比较好,有更好的阻裂性能,在相同条件下,SF0.5-UPPC比UPPC的耐久性好。
罗祺[8](2013)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裂缝修复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中坑洞、裂缝的修复一直受到国内外科研机构、工程单位的关注。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计算等方法,对混凝土路面坑洞以及裂缝病害的修补材料和修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广东清连高速公路作为依托进行了应用研究。论文以超短超细钢纤维混凝土作为路面坑洞修复新型材料,以良好流变性的新型改性环氧树脂作为裂缝修补材料,进行了系列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包括:①对不同种类、不同掺量的钢纤维混凝土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优化得出了超短超细钢纤维用于混凝土路面坑洞修复的配合比,试验表明,该修复材料早期3d抗折强度能够达到6.7MPa,抗压强度能够达到50MPa左右,可以实现路面的快速修复;同时,修复材料的长期28d抗折强度高达12.4MPa,28d抗压强度达到70MPa,比普通水泥混凝土显着提高。②通过对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断裂韧性、冲击韧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龄期对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影响明显,但是对韧性指数的影响不明显。超短超细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比普通混凝土的弯曲韧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I5、I10、I20分别提高了113%、296%、464%;超短超细钢纤维的掺入使得混凝土的变形协调能力以及断裂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超短超细钢纤维混凝土的KIC值比普通钢混凝土的提高了288%,具有了良好的断裂韧性;同时,钢纤维的掺入不仅能够延缓初始裂缝的产生,更能大幅度的减缓裂缝的发展,从而使水泥材料具备超常的抗冲击韧性,钢纤维混凝土冲击韧性比普通水泥混凝土增幅达到811倍以上。③对新旧混凝土粘接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课题组自制的粘接剂界面剪切粘结强度达3.48MPa,界面抗拉强度大于5.5MPa,同等试验条件下,比普通水泥浆粘接剂高出了3倍以上;④进行了裂缝新型修复材料的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环氧类材料的裂缝修补强度最好,但灌入效果不佳,潮湿环境下的粘结强度不高。通过调节改性环氧的流动性,得到既能保证灌入深度,又能保证封闭效果,还能保证潮湿条件下粘结强度的材料,取得了满意的效果。⑤通过有限元软件对路面坑洞修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对不同情况下已修复路面实际承受车辆荷载进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坑洞修复后板底受到车轮荷载作用产生的应力会大大的减小;在相同的情况下,加大坑洞修补的厚度会得到更好的修补效果。但是由于考虑到实际的施工工艺以及造价方面的要求,在坑洞修复设计时应在考虑受力情况的前提下,综合施工以及造价方面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厚度设计。
王玲[9](2002)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冻害分析与补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范的建筑结构材料,然而越来越多的混凝土由于耐久性不足而导致过早地失效,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耐久性不仅是涉及建筑材料的课题,而且是关系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环境的目标。 当今有关混凝土耐久性的问题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报导,并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经验,对改善混凝土耐久性提出了若干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条件的苛刻,很多重大问题仍远未解决。混凝土受除冰盐侵蚀破坏是受冻地区使用除冰盐环境中最常出现的破坏形式。本文结合秦皇岛市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受除冰盐侵蚀,发生大面积破坏的工程实际,探讨了混凝土受除冰盐侵蚀破坏的特征、原因及机理。 由于普通水泥砂浆粘结强度低、抗渗性能差、抗拉强度低,本文通过原因分析和方案论证,从材料复合的角度,研制了一种新型有机与无机相复合的高性能聚合物水泥砂浆,该材料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抗拉、抗冲击和抗冻性能好,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粘接牢固,可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快速抢修。研究和应用表明,这种材料可有效弥补普通水泥砂浆的缺点,具有优良的力学和路用性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纤维混凝土试件的试验,主要考虑了不同体积含量聚丙烯纤维、钢纤维和膨胀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的影响,较为系统的研究讨论了纤维混凝土的特性。 针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和理论问题,本文设计了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单独作用或与氯化钠溶液复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试验方法;通过大量系统实验表明在混凝土的拌和料中掺进一定数量的聚丙烯纤维,可以有效的防止混凝土早期出现的龟裂,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从而显着提高其耐久性;总结了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双重破坏因素作用下的损伤规律与损伤复合效应;同时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总结了聚丙烯纤维、钢纤维和膨胀剂对混凝土损伤抑制的复合效应。 本文在大量实验研究和分析对比基础上,总结了混凝土的双因素损伤是以冻融循环为基础的一种低周疲劳过程,冻融作用在混凝土中引起反复变化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遍布于试件整体,与体力类似,但没有固定的方向,对混凝土试件整体造成损伤,这种破坏力可简化为三向受拉。除冰盐溶液使冰点降低导致疲劳的应力水平下降。
罗振帅[10](2016)在《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目前钢纤维混凝土发展迅速并在工程领域有了一定运用。为深入扩展研究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本文采用添加硅灰和聚合物乳液的方式对钢纤维混凝土进行改性处理,以期改善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为此,在保证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本论文测试了在不同硅灰和聚合物乳液掺量时钢纤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基本力学性能、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断裂力学性能以及水泥石基体表面形貌特征和孔隙分布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测试了在不同硅灰和聚合物乳液掺量下新拌钢纤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通过控制减水剂含量使其坍落度、棍度、保水性等评价指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认为掺入硅灰后钢纤维混凝土坍落度降低流动性变差,而掺入聚合物乳液后钢纤维混凝土的坍落度提高流动性变好。(2)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的研究表明,硅灰能够明显提高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且通常在硅灰掺量为12%时达到最大值,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的作用效果不如硅灰。(3)通过制备钢纤维混凝土缺口梁试件并对其进行三点弯曲梁试验,记录了断裂过程全曲线,通过对断裂全曲线及计算得到的断裂能(FG)、断裂韧度(ICK)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CTOD)进行对比,发现在不同试验条件下钢纤维均能有效改善普通混凝土的断裂性能。钢纤维硅灰混凝土的断裂韧度均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断裂能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且通常在硅灰掺量为12%时有最小值;而聚合物乳液则能够缓和应力集中程度,限制裂纹起裂点的裂开和扩展,从而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能和裂缝尖端张开位移,使混凝土适应变形的能力提高,但也会造成其断裂韧度一定程度的下降。(4)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低温氮吸附孔径分布试验、吸水率及密度试验发现,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均能够改善钢纤维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钢纤维混凝土的比表面积和单位孔体积,同时得到了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密度和孔隙率的影响规律。
二、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纤维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 |
1.2.2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的研究 |
2.1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
2.1.1 原材料 |
2.1.2 配合比设计 |
2.2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2.2.1 钢纤维对新拌水泥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2.2.2 聚合物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2.2.3 钢纤维和聚合物复掺对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3.1 试件制作与养护方法 |
3.2 试验方法 |
3.3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
3.3.1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3.3.2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
3.3.3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 |
3.3.4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压折比 |
3.4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 |
3.4.1 三点弯曲梁试验方法以及配合比 |
3.4.2 断裂韧度 |
3.4.3 三点弯曲变形特点 |
3.4.4 断裂能 |
3.4.5 断裂特征参数 |
3.5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弹性模量的研究 |
3.5.1 试验方法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 |
4.1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研究 |
4.1.1 抗冲击试验方法及配合比 |
4.1.2 聚合物对水泥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4.1.3 钢纤维对水泥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4.1.4 聚合物对钢纤维混凝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4.2 耐磨性能的研究 |
4.2.1 耐磨性试验方法 |
4.2.2 聚合物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
4.2.3 钢纤维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
4.3 干缩性的研究 |
4.3.1 干缩性试验方法 |
4.3.2 聚合物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 |
4.3.3 钢纤维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 |
4.3.4 聚合物对钢纤维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 |
4.4 抗硫酸盐侵蚀的研究 |
4.4.1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试验方法 |
4.4.2 钢纤维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4.4.3 聚合物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4.4.4 聚合物对钢纤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研究 |
5.1 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
5.2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吸水率 |
5.2.1 试验方法 |
5.2.2 钢纤维和聚合物对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施工工艺 |
6.1 工程概况 |
6.2 桥面铺装工艺流程 |
6.3 桥面铺装前梁板顶面预处理 |
6.3.1 调查损坏区域 |
6.3.2 凿除 |
6.3.3 修补 |
6.3.4 清洗 |
6.3.5 粗面 |
6.3.6 润面 |
6.4 混合料的拌合 |
6.4.1 自落式搅拌机的拌合工艺 |
6.4.2 投料次序与搅拌时间 |
6.5 混合料的运输 |
6.6 混合料的摊铺 |
6.7 混凝土的摊铺与振捣 |
6.8 整平与抹光 |
6.9 表面刻槽 |
6.10 养护与拆模 |
6.11 施工质量控制 |
6.11.1 原材料质量控制 |
6.11.2 施工机具质量控制 |
6.11.3 搅拌场设置 |
6.11.4 拌合物质量检验与控制 |
6.11.5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
6.1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论文 |
科研情况 |
(2)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聚合物混凝土 |
1.2.2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 |
1.3 特殊铺装研究现状 |
1.3.1 主要病害 |
1.3.2 常用的铺装材料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增强机理分析 |
2.1 钢纤维的增强机理 |
2.1.1 基于裂尖闭合力模型的钢纤维增强机理 |
2.1.2 基于断裂能的钢纤维增强机理推导 |
2.2 钢纤维阻裂有限元模型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2 关键问题处理 |
2.2.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2.3 聚合物的增强机理 |
2.3.1 水化过程中聚合物与钢纤维的作用 |
2.3.2 水化过程中聚合物与混凝土的作用 |
2.4 钢纤维聚合改性水泥混凝土细观结构 |
2.4.1 扫描电镜分析 |
2.4.2 X射线衍射(XRD)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研制及工作性研究 |
3.1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简介 |
3.1.1 特殊铺装对材料的性能要求 |
3.1.2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作为特殊铺装材料的优势 |
3.2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 |
3.2.1 原材料 |
3.2.2 水灰比 |
3.2.3 钢纤维掺量 |
3.2.4 砂率 |
3.2.5 水灰比调整 |
3.3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拌合及养护方式 |
3.3.1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拌合[40] |
3.3.2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养护方式 |
3.4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工作性研究 |
3.4.1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试验 |
3.4.2 钢纤维对工作性的影响 |
3.4.3 聚合物乳液对工作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
4.1 抗压试验 |
4.1.1 抗压试验设计 |
4.1.2 抗压试验结果 |
4.1.3 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
4.2 抗折试验 |
4.2.1 抗折试验设计 |
4.2.2 抗折试验结果 |
4.2.3 抗折试验结果分析 |
4.2.4 弯拉应力-应变曲线 |
4.3 冲击试验 |
4.3.1 冲击试验设计 |
4.3.2 冲击试验结果 |
4.3.3 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4.4 断裂韧性及断裂能试验 |
4.4.1 断裂韧性与断裂能试验设计 |
4.4.2 断裂韧性与断裂能试验结果 |
4.4.3 断裂韧性及断裂能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
5.1 干缩性能 |
5.1.1 干缩性能试验设计 |
5.1.2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干缩试验结果 |
5.1.3 干缩试验结果分析 |
5.2 耐高温及高温加水性能 |
5.2.1 耐高温及高温加水试验设计 |
5.2.2 耐高温及高温加水试验试验结果 |
5.2.3 耐高温及高温加水试验结果分析 |
5.3 抗冻性 |
5.3.1 冻融试验设计 |
5.3.2 冻融试验结果 |
5.3.3 冻融试验结果分析 |
5.4 抗硫酸盐腐蚀 |
5.4.1 抗硫酸盐腐蚀试验设计 |
5.4.2 耐酸碱盐腐蚀试验结果 |
5.4.3 耐硫酸盐腐蚀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修筑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 |
2.1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提出 |
2.2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养护方法 |
2.3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
2.4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机理分析 |
2.5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面铺装的设计方法的研究 |
3.1 桥面铺装的试验研究 |
3.1.1 梯面大桥桥面铺装简介 |
3.1.2 桥面铺装的试验方案及测试方法 |
3.1.3 桥面铺装试验的结果分析 |
3.2 桥面铺装的有限元分析 |
3.2.1 有限元方法及ANSYS软件 |
3.2.2 桥面铺装应变实验验证和有限元计算 |
3.2.3 桥面铺装非完善接触界面问题的数值分析 |
3.2.4 结论 |
3.3 混凝土桥面铺装设计方法 |
3.3.1 桥面铺装层受力分析 |
3.3.2 桥面铺装的裂缝及间距计算 |
3.3.3 桥面铺装的力学分析 |
3.3.4 桥面铺装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5 桥面铺装的设计计算 |
3.3.6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砼桥面铺装施工方法 |
4.1 混凝土桥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的结构形式 |
4.2 影响桥面铺装交界面间粘结的因素 |
4.3 桥面铺装上表面的影响因素 |
4.4 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施工方法 |
4.5 梯面大桥桥面铺装层试验使用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水泥混凝土路面超薄罩面层的配合比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UTW(超薄水泥混凝土)的研究工作 |
1.3.2 国外UTW 的研究工作 |
1.3.3 综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
1.4.1 基于对拟解决问题的分析,研究内容如下 |
1.4.2 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创新 |
1.4.3 预期目标 |
1.5 可能遇到的难点及解决办法、措施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试验方案 |
1.6.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2 试验方案的设计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原材料的选用及性能试验 |
2.1 水泥的选用及其性能 |
2.2 细集料的选用及其性能 |
2.3 粗集料的选用及其性能 |
2.4 聚合物的性质 |
2.5 微膨胀剂、消泡剂、减水剂等的选用及其性能 |
2.5.1 水的选用 |
2.5.2 微膨胀剂 |
2.5.3 消泡剂的技术特性及选用 |
2.5.4 减水剂的选用 |
2.6 纤维材料的选用 |
第三章 超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
3.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 |
3.1.1 传统普通混凝土的体积配比设计法 |
3.1.2 传统混凝土的质量配比设计法 |
3.1.3 配合比参数的计算 |
3.2 超薄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3.2.1 概论 |
3.2.2 超薄水泥混凝土的设计理论 |
3.2.3 超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3.3 外掺材料的选择及技术要求 |
3.3.1 实施方案及技术路线 |
3.3.2 研究薄层混凝土罩面的快速通车技术 |
3.4 正交试验的概念及应用 |
3.4.1 正交试验的理论 |
3.4.2 正交试验设计的发展与应用 |
3.4.3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
3.4.4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3.4.5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
3.4.6 正交试验在超薄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薄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4.1 纤维水泥混凝土 |
4.1.1 配合比设计 |
4.1.2 抗压、抗折强度试验 |
4.2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 |
4.2.1 配合比设计 |
4.2.2 抗压、抗折强度试验 |
4.2.3 刚度 |
4.2.4 聚合物混凝土最佳配合比 |
4.2.5 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薄水泥混凝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
5.1 纤维水泥混凝土 |
5.1.1 耐磨性能试验 |
5.1.2 抗渗性能 |
5.1.3 粘结能力 |
5.1.4 耐腐蚀性能 |
5.1.5 小结 |
5.2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 |
5.2.1 耐磨性能试验 |
5.2.2 抗渗性能 |
5.2.3 粘结能力 |
5.2.4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施工工艺研究 |
6.1 路面尺寸及厚度分析 |
6.1.1 尺寸分析 |
6.1.2 厚度分析 |
6.2 施工工艺 |
6.3 施工注意事项 |
6.4 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超薄水泥混凝土的发展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钢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
1.4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4.1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提出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改性、阻裂机理 |
2.1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改性机理 |
2.1.1 扫描电镜试验准备及方法 |
2.1.2 试验现象及分析 |
2.2 混杂钢纤维在混凝土中的阻裂机理 |
2.2.1 复合力学理论 |
2.2.2 纤维间距理论 |
2.2.3 基于裂缝尖端闭合力模型的钢纤维阻裂机理 |
2.3 钢纤维阻裂有限元模型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关键问题处理 |
2.3.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收缩性能 |
3.1 原材料 |
3.2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3.3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工作性 |
3.3.1 塌落度试验过程 |
3.3.2 塌落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干缩性能 |
3.4.1 试验设计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 |
4.1 抗压试验 |
4.1.1 试验设计 |
4.1.2 试验结果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抗折试验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试验结果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断裂韧性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落锤冲击试验 |
4.4.1 试验设计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耐久性 |
5.1 高温试验 |
5.1.1 试验设计 |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 高温+水试验 |
5.2.1 试验设计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5.3.1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破坏机理 |
5.3.2 试验设计 |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冻融试验 |
5.4.1 冻融机理 |
5.4.2 试验设计 |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
(6)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概述 |
1.3 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评价指标 |
1.3.1 界面粘结强度 |
1.3.2 界面的断裂性能 |
1.4 新旧混凝土粘结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1.4.1 老混凝土界面处理方法 |
1.4.2 界面粗糙度测定 |
1.4.3 界面剂选用 |
1.4.4 修补材料的选用 |
1.4.5 混凝土微观结构 |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物理性能研究 |
2.1 实验所用原材料 |
2.2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物理性能 |
第三章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 |
3.1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3.2 试验方法 |
3.3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分析 |
3.3.1 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对界面粘结性能影响(未涂界面剂 28d) |
3.3.2 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对界面粘结性能影响(未涂界面剂 90d) |
3.3.3 界面剂、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对界面粘结性能影响(28d)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剪切性能研究 |
4.1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4.2 界面剪切强度试验方法 |
4.3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剪切性能分析 |
4.3.1 界面剂、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对界面剪切性能影响(28d) |
4.3.2 界面剂、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对界面剪切性能影响(90d) |
4.3.3 钢纤维和聚合物乳液对界面剪切性能影响(90d)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老基准板梁三点弯曲断裂性能 |
5.1 试件的制作与实验研究方法 |
5.2 初次断裂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1 断裂韧度 |
5.2.2 钢纤维聚合物乳液与老基准板梁的断裂韧度 |
5.2.3 钢纤维聚合物乳液对粘结面断裂韧度的影响 |
5.3 初次断裂后试块的抗折性能 |
5.3.1 破坏试件的抗折强度 |
5.3.2 钢纤维聚合物乳液对断裂试块抗折强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
6.1 混凝土微观结构的表征方法 |
6.1.1 压汞试验孔径分布法 |
6.1.2 等温等湿吸水法 |
6.2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 |
6.2.1 孔结构特征参数 |
6.2.2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吸水率 |
6.3 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能 |
6.3.1 孔结构特征参数对粘界面剪切性能、界面粘结性能影响 |
6.3.2 密度和孔隙率对界面粘结性能、界面剪切性能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7)不饱和聚酯聚合物混凝土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性能修复材料研究现状 |
1.2.1 无机类修复材料 |
1.2.2 有机类修复材料 |
1.2.3 复合型修复材料 |
1.3 材料实验测试技术 |
1.3.1 落锤冲击实验系统 |
1.3.2 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系统 |
1.3.3 泰勒杆冲击实验系统 |
1.3.4 平板撞击实验系统 |
1.4 混凝土类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4.1 混凝土类材料静态力学性能 |
1.4.2 混凝土类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配合比及静态力学性能研究 |
2.1 原材料 |
2.2 配合比实验研究 |
2.2.1 均匀性实验研究 |
2.2.2 正交实验研究 |
2.2.3 级配实验 |
2.3 试样的制备 |
2.4 静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
2.4.1 实验设备及实验原理 |
2.4.2 实验分析 |
2.5 静态本构研究 |
2.5.1 混凝土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模型 |
2.5.2 UPPC和SF-UPPC静态压缩本构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
3.1 动态压缩实验设备及原理 |
3.2 UPPC动态压缩实验结果分析 |
3.2.1 动态压缩试验结果 |
3.2.2 失效模式 |
3.2.3 应力应变响应 |
3.2.4 应变率效应 |
3.5 SF-UPPC动态压缩实验结果分析 |
3.5.1 SF-UPPC动态压缩试验结果 |
3.5.2 失效模式 |
3.5.3 应力应变响应 |
3.5.4 应变率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拉伸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
4.1 动态拉伸试验设备及原理 |
4.2 UPPC动态劈裂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动态劈裂拉伸试验结果 |
4.2.2 失效模式 |
4.2.3 应变率效应 |
4.3 SF-UPPC动态劈裂实验结果分析 |
4.3.1 动态劈裂拉伸试验结果 |
4.3.2 失效模式 |
4.3.3 应变率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PPC的现场应用实验 |
5.1 第一次现场实验 |
5.2 第二次现场实验 |
5.3 第三次现场实验 |
5.4 第四次现场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结论 |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裂缝修复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 |
1.2.2 裂缝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修复材料研究思路 |
1.3.2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复材料研究思路 |
1.3.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及施工养护现状 |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类型 |
2.3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分析 |
2.3.1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分类 |
2.3.2 水泥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 |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短超细钢纤维路面坑洞修复技术研究 |
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
3.1.1 钢纤维的种类 |
3.1.2 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3.1.3 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3.2 正交配合比试验 |
3.2.1 抗压强度的试验设备和方法 |
3.2.2 抗折强度的试验和方法 |
3.3 超短超细钢纤维正交试验设计 |
3.4 钢纤维混凝土抗压、抗折性能进一步试验研究 |
3.4.1 试验概况 |
3.4.2 试验内容 |
3.4.3 试验原材料 |
3.4.4 配合比设计 |
3.4.5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纤维混凝土韧性及坑洞修补界面粘结剂试验研究 |
4.1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研究 |
4.1.1 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的评价方法 |
4.1.2 试验概况 |
4.1.3 试验结果 |
4.2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断裂韧性试验研究 |
4.2.1 断裂韧性原理和方法 |
4.2.2 结论分析 |
4.3 不同类型钢纤维混凝土冲击韧性试验研究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试验概况 |
4.3.3 试验结果 |
4.4 水泥混凝土坑洞修补界面粘结材料研究 |
4.4.1 界面粘结机理与意义 |
4.4.2 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试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 |
5.1 环氧灌浆材料的粘结机理 |
5.2 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修复材料可灌性研究 |
5.2.1 裂缝修补材料工作性能试验研究及分析 |
5.2.2 修补材料粘度试验 |
5.3 改性环氧材料的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路面坑洞修复有限元分析 |
6.1 路面坑洞修复有限元分析的目的和内容 |
6.1.1 路面坑洞修复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
6.1.2 有限元分析的内容 |
6.2 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有限元模拟 |
6.2.1 路面结构参数及基本假定 |
6.2.2 模型建立及工况 |
6.2.3 计算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依托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修复的施工实现 |
7.1 依托工程简介 |
7.2 工程概况 |
7.3 施工机械及人员安排 |
7.4 坑洞修复施工工艺 |
7.5 施工注意事项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水泥混凝土路面冻害分析与补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背景 |
1-2-1 国外混凝土结构受除冰盐侵蚀破坏的严重性 |
1-2-2 国内混凝土结构受除冰盐侵蚀破坏的严重性 |
§1-3 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综述 |
1-3-1 混凝土受除冰盐侵蚀破坏机理 |
1-3-2 混凝土受除冰盐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
§1-4 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
1-4-1 耐久性的内涵 |
1-4-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1-5-2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秦皇岛市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状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的现场调查 |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原因分析 |
2-2-1 混凝土试样的钻取、芯样抗压强度与冻融试验 |
2-2-2 现场芯样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3 现场芯样冻融试验 |
2-2-4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原因分析 |
§2-3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机理分析 |
2-3-1 冻融介质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
2-3-2 混凝土的低温物理性 |
§2-4 结论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薄层修补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
§3-1 前言 |
§3-2 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材料性能对比试验 |
3-2-1 方案的制定 |
3-2-2 试验原材料 |
3-2-3 聚合物水泥砂浆配方设计及试验内容 |
3-2-4 试件的制作及养护 |
3-2-5 聚合物水泥砂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3-2-6 聚合物水泥砂浆耐久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3-2-7 聚合物水泥砂浆修补材料的改性机理 |
§3-3 聚合物浆液性能试验 |
3-3-1 聚合物浆液粘结剂配方设计及试验内容 |
3-3-2 粘结强度试验及结果分析 |
§3-4 施工工艺 |
3-4-1 施工前旧有混凝土表面的处理 |
3-4-2 现场试配 |
3-4-3 涂层技术和涂层厚度 |
3-4-4 聚合物水泥砂浆材料的养护 |
3-4-5 施工流程 |
3-4-6 施工时注意的事项 |
§3-5 试验路段的检测 |
3-5-1 施工过程中材料基本性能试验 |
3-5-2 施工后的试验路段现场检测 |
3-5-3 效益分析 |
§3-6 结论 |
第四章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试验设计 |
§4-1 前言 |
§4-2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材料 |
4-2-2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
4-2-3 试件的制作及养护 |
4-2-4 试验内容 |
4-2-5 试验方法及仪器 |
第五章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
5-2-1 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5-2-2 纤维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及分析 |
5-2-3 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 |
§5-3 纤维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5-3-1 单一纤维混凝土的单项抗拉、抗压增强机理 |
5-3-2 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 |
§5-4 膨胀剂对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1 膨胀剂对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2 膨胀剂对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影响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3 膨胀剂对纤维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纤维膨胀混凝土的增强机理 |
§5-6 结论 |
第六章 高性能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纤维混凝土饱和面干吸水率 |
§6-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单因素及双因素作用下的损伤规律 |
6-3-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冻融循环单一因素作用下的损伤规律 |
6-3-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冻融循环—除冰盐双素作用下的损伤规律 |
6-3-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单因素及双素作用下的抗冻融循环次数 |
6-3-4 氯化钠溶液与冻融循环同时损伤的复合效应 |
6-3-5 氯化钠溶液中GBJ82-85(ASTMC666A)冻融重量损失与ASTMC672试验方法的比较: |
6-3-6 聚丙烯纤维抑制混凝土双因素损伤的机理 |
§6-4 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损伤的抑制 |
6-4-1 混杂纤维对单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的抑制 |
6-4-2 混杂纤维对双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的抑制 |
6-4-3 混杂纤维抑制混凝土双因素损伤的机理 |
§6-5 膨胀剂与纤维复合对混凝土损伤的抑制 |
6-5-1 膨胀剂与纤维双掺对单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的抑制 |
6-5-2 膨胀剂与纤维双掺对双因素作用下混凝土损伤的抑制 |
6-5-3 膨胀剂与纤维复合抑制混凝土损伤的机理 |
§6-6 结论 |
第七章 混凝土耐久性的复合损伤分析 |
§7-1 前言 |
§7-2 复合材料疲劳损伤理论简介 |
§7-3 混凝土损伤的力学分析 |
7-3-1 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损伤的力学分析 |
7-3-2 氯化钠溶液对冻融疲劳的影响 |
§7-4 混凝土损伤程度的评估 |
7-4-1 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重量损失的变化 |
7-4-2 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变化 |
7-4-3 混凝土损伤程度的评估 |
§7-5 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秦皇岛市水泥混凝土路面受除冰盐侵蚀破坏的工程实际现场调查及原因分析 |
8-1-2 聚合物水泥砂浆薄层修补材料的研制 |
8-1-3 纤维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
8-1-4 纤维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 |
8-1-5 混凝土损伤的力学分析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理论 |
1.2.1 复合材料理论 |
1.2.2 纤维间距理论 |
1.3 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 |
1.3.1 混凝土断裂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
1.3.2 纤维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进展 |
1.4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
2.1 试验原材料 |
2.2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 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3.1 试验方法及结果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结果 |
3.2 结果分析 |
3.2.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3.2.2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
3.2.3 钢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预测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概况 |
4.1.1 三点弯曲梁试验方法 |
4.1.2 断裂特征参数计算方法 |
4.2 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 |
4.2.1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4.2.2 断裂特征参数 |
4.2.3 三点弯曲变形特点 |
4.2.4 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断裂韧度影响 |
4.2.5 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断裂能影响 |
4.2.6 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裂缝尖端张开位移影响 |
4.2.7 钢纤维混凝土断裂特征参数预测模型 |
4.3 钢纤维混凝土在不同养护制度下的断裂性能 |
4.3.1 试验方案 |
4.3.2 不同养护制度下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 钢纤维混凝土在硫酸盐侵蚀下的断裂性能 |
4.4.1 试验方案 |
4.4.2 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钢纤维混凝土在不同基体强度下的断裂性能 |
4.5.1 试验方案 |
4.5.2 不同基体强度下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6 钢纤维混凝土在不同预留缝深度下的断裂性能 |
4.6.1 试验方案 |
4.6.2 不同预留缝深度下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7 钢纤维混凝土在不同龄期下的断裂性能 |
4.7.1 试验方案 |
4.7.2 不同龄期下混凝土试验结果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
5.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 |
5.1.1 试验方法概述 |
5.1.2 试验结果分析 |
5.2 低温氮吸附孔径分布试验 |
5.2.1 试验原理 |
5.2.2 试验仪器装置及样本制备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3 吸水率及密度试验 |
5.3.1 吸水率试验 |
5.3.2 密度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纤维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 赵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2]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D]. 王祉翔.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3]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桥面铺装层修筑技术的研究[D]. 罗立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02(11)
- [4]水泥混凝土路面超薄罩面层的配合比及性能研究[D]. 王训锋.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5]混杂钢纤维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特殊铺装材料性能研究[D]. 张军帅.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6]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D]. 滕录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7]不饱和聚酯聚合物混凝土静动态力学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 陈德.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水泥混凝土路面坑洞、裂缝修复新技术研究[D]. 罗祺.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9]水泥混凝土路面冻害分析与补强研究[D]. 王玲. 河北工业大学, 2002(02)
- [10]硅灰和聚合物乳液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影响研究[D]. 罗振帅.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