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中新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一、中国与新加坡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文志成[1](2021)在《“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合作——电信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球电信和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亚洲部分国家和非洲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远低于中国,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电信业的互联互通、提升信息化水平是中国电信运营商的重点工作方向。近年来,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全面进行国际投资和合作,部署和实施了各类电信项目。目前,"一带一路"电信合作相关的各类项目主要从国际电信服务贸易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对电信业务的特性的全面阐述,因此,难以详细分析各个项目的特点,为此,本文从电信业务的特点出发,借助电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相关合作、服务和贸易项目进行梳理,并进而阐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电信合作的前景,从而利于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中国三大运营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贸易内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为后续深化电信服务贸易合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2月10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董晶[3](2020)在《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力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以及东盟制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综合战略",为双方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的差距,以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数字经济的打压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主要障碍。为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共建共享,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依据东盟具体情况展开投资,形成本地化发展机制;完善相关监管体系,防范衍生的政治风险。

刘稳[4](2020)在《天通一号S频段下行链路中频谱占用时间序列的建模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卫星通信凭借其覆盖范围大、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等优点,逐渐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卫星通信需求的刺激以及卫星通信业务应用类型的逐渐增加,卫星频谱资源开始出现短缺现象,然而通过实测发现,频谱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是频谱利用率低。基于对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经验,可以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来解决频谱利用率的问题,但是该技术实施的前提是发现空闲频谱,而要想发现并利用这些空闲频谱,不仅需要先进的频谱监测设备,更需要充分的目标频段的频谱占用模型理论知识研究,从而全面细致的了解卫星通信系统中的频谱使用的状况,为解决卫星通信网络中频谱资源短缺与频谱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提供依据。所以说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实际且准确的频谱占用模型的可用性。本文则基于对天通一号卫星转发器频谱使用的实测数据,对其所使用S波段下行链路的频谱占用模型和预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在频谱占用模型方面,迄今为止,许多文献中提出的频谱占用模型都能够描述并再现占用时间序列的统计特征。例如传统的地面移动通信的频谱占用/空闲周期长度可以用经典的GP、指数等分布来拟合。然而,在某些卫星链路频谱占用场景中,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中传统的参数估计分布无法给出良好的拟合。因此,本文提出使用核密度估计的方法来估计频谱占用时间序列的概率密度函数。结论表明,相比于传统地面网所采用的GP、指数等分布,核密度估计可以通过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来研究其分布特征,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卫星下行链路中S波段频谱占用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在频谱占用预测方面,针对经典ARIMA模型预测无法捕捉数据中非线性关系的缺陷,本文提出了使用模糊神经网络来对频谱占用模型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结论表明,模糊神经网络预测具有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并能够捕捉时序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要比ARIMA模型预测更加精确。

杜海龙[5](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谷龙[6](2020)在《基于北斗的全域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某市积极响应国家全域旅游建设号召,在充分贯彻全域旅游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旅游发展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和理解创建全域旅游城市“五项”措施,贯彻并遵守先进性、开放性、兼容性、安全性、可靠性、资源保护的设计原则,提出基于北斗的全域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基于北斗的全域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建设,重点从协调和利用某市各旅游相关资源,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应用管理模式,提升景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快速、准确的响应景区应急预案,以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等方面考虑,进行平台设计开发和建设。最终,综合管理平台将具备身份认证功能、位置分布查看功能、观光车船历史轨迹回放功能、基本信息管理功能、资源统计功能、应急管理功能、日志功能,能够提供面向游客的综合旅游信息服务、面向管理部门的全域管理服务、支持个性化旅游产品开发等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基于北斗的全域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平台的核心是通过对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北斗短报文通信与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各种技术的整合,实现对景区的游客活动、应急保障、其它资源等进行全面、及时的感知和可视化管理,提高景区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实现综合、实时、可持续信息化景区综合管理的目标。景区综合管理平台重点设计实现了基于位置的游客、景区工作人员、越野车和观光车船等景区资源的监控和管理能力,便于景区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景区资源的位置情况。同时本平台实现了在没有移动网络信号的情况下,利用北斗短报文进行通信的应急保障功能。此功能可以提供应急求救、指挥救援、实时跟踪救援队和求救者位置,监控整个搜救过程,全程保障搜救任务的进行,为景区旅游项目拓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谢雨蓉[7](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刘翔宇[8](2020)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新时代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蔓延态势更突显出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信息时代背景下,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共已经超越现实空间渗透到网络空间,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网络空间发展的深刻价值意蕴,是一个体系完备的时代命题。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对西方共同体理念的借鉴。深刻把握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体系,不仅需要以习近平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为基础,厘清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更需要进一步体悟共同体理念平等、互信、创新、共赢、法治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不仅是学理层面的深刻价值探讨,更有其深刻的现实需求度,即网络空间背景下多元权力的分散裂变、各方利益的链接弥合、不同文明的交织共融、人类未来的捆绑联结。在具体的传播实践行为中,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接触性传播、沟通性传播、程序性传播以及转移性传播等方式,对包含网络经济创新发展、网络空间法规准则建设、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应对、网络文化交流共享以及网络空间有效治理等完备的共同体概念范畴进行阐发,或针对完整共同体概念中众多核心要素的某一点进行具体论述,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传播过程中所取得的良好传播成效则集中在官方的认可态度、受众的积极接受以及媒介的及时跟进三方面。因而,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过程中,既要坚持共同体理念建构原则与传播原则的统一,也要充分探索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基础性、融合性、系统性路径,从而推动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9](2020)在《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国际范围内众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关注。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签订国家之一,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关键节点。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的受益者,笔者得以有机会获得中国留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来到中国求学。在中国这几年的留学生涯使我受益匪浅。为了能够学有所用,回报祖国,笔者专门选择了“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这一主题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以期能够为推进老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贡献出作为留学生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和老中合作开展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论文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以笔者在老挝调查收集实证数据资料为支撑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特征,并对“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老中合作优势互补,社会基础深厚。其一,老挝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老挝与中国,山水相连,双方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双方企业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开展合作将带来共赢。其二,老中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各级领导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双方保持互访、商定合作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两国已经形成了颇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合作范围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老中铁路、老中公路、老中航空运输、能源设施、卫星通讯设施)、经贸投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人文交流(教育培训合作、救灾、援助、防疫与扶贫合作)、旅游项目(老-中旅游论坛、国家旅游免签)、区域合作(湄公河治理、澜沧江治理、边境犯罪治理)等,合作基础深厚。第二,论文调查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并通过量表的方式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前景的认知,主要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程度较高,认同度均值得分为3.96(满分为5分),这表明老挝公众对老中之间的“一带一路”建设普遍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一带一路”倡议绩效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绩效得分较高,均在3.5分以上(满分为5分)。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得分为3.91、积极性经济绩效得分为3.94、积极性文化绩效得分为3.88、积极性社会绩效得分为3.76,“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得分为3.85。“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性绩效得分在3.5分以下,为3.40。第三,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特征群体的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特征。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年龄分布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大致呈现递增分布,即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在升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性别分布中,老挝民众中男性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女性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4.07,后者均值得分为3.79;“一带一路”倡议的收入分布中,不同收入状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递增趋势,即收入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教育程度分布中,不同教育程度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U”型分布,即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在不断降低,但达到一定谷底后会转而上升,即教育程度升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反而在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信息渠道分布中,老挝民众中使用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的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低于使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3.90,后者均值得分为4.05。方差分析结果(p<0.005)均支持了上述研究发现。第四,论文将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当做结果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其一,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年龄在99.9%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高,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也越高;性别虚拟变量(以男性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低(p<0.01);收入在95%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收入越高,个体的“一带一路”认同也越高;教育程度与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呈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教育程度越高,个体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信息渠道虚拟变量(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使用传统媒体了解“一带一路”信息的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更高(p<0.01)。其二,中国认知对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之后,中国认知变量同“一带一路”认同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该项分析结果表明,老挝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其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是影响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变量、积极性经济绩效变量、积极性社会绩效变量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这表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积极性经济绩效、积极性社会绩效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积极性文化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就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而言,该项分析结果并不显着(P>0.05),该项结论并不具有统计学的推论意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消极性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呈非常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一带一路”的消极性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低。

拓朴(DORJPUREV BAYARJARGAL)[10](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以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至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丝路基金的设立,其影响范围必将越来越大,发挥作用越来越强,国际参与度越来越深。蒙古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领土接壤国家,稳定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中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不断深化。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何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加大与中国的贸易合作规模,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积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成为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一方面,从理论角度来说,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如何继续深化蒙中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论文以国际贸易学的角度,基于有关理论,全面系统地研究蒙中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合作,对深化双边贸易合作国别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来说,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贸易合作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强蒙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蒙中经贸关系,还对维护地区稳定、深化政治互信、深化两国国际认可都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充分研究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搜集以往相关文献资料,采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运用相关理论与实证模型,对蒙中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经贸合作往来进行研究,旨在丰富与充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往来有关研究。具体来说,本文共包含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述及文献综述部分,包括第一章绪论及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阶段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及本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随后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划定了“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蒙中经贸合作的研究概念及研究范畴,并总结梳理了全文的理论基石——国际分工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及区域合作理论。第二部分为有关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部分,包括第三章蒙古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第五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合作现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历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蒙中两国现阶段在“五通”方面的最新进展。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括第第六章蒙古国贸易环境评析与第七章“一带一路”背景下蒙中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主要通过构建蒙古国贸易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从规模、便利化、风险、潜力四个维度对蒙古国2013-2018年贸易环境进行评价,并运用逼近理想解法进行得分计算,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助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为政策建议部分,包括第八章加快推进蒙中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在第三部分实证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与经验分析,从积极扩展“一带一路”朋友圈、推动建成“一带一路”自由贸易网络体、积极顺应新一轮全球工业浪潮、形成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推进协同机制建设、深化智库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深入推进蒙中经贸合作,释放双边贸易红利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通过现状梳理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使蒙中两国在“五通”方面都去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贸易畅通方面,体现在边境贸易规模和矿产贸易规模增速迅猛;第二,通过构建蒙古国贸易环境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发现,蒙古国2013-2018年贸易环境总体改善十分明显,21个省区贸易环境指数前三位分别是乌布苏省、中央省和布尔干省,后三位分别是色楞格省、戈壁苏木贝尔省和南戈壁省。第三,借助VAR模型分析蒙中两国2013年以来的有关季度数据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贸易红利”对蒙古国经济水平、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均有显着提升,贡献率分别为18.034%、4.828%、3.506%。综上,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与现有文献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经贸合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蒙古国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两国在“五通”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对蒙古国各省贸易发展环境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红利为蒙古国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增加收入三方面做出贡献,填补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及事实依据。

二、中国与新加坡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与新加坡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现状
    (一)东盟数字经济市场规模的发展现状
        1. 总体数字经济市场规模
        2. 分行业数字经济市场规模
    (二)中国企业在东盟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现状
三、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机遇
        1.“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2. 东盟制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综合战略”提供了巨大商机
    (二)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挑战
        1. 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阻碍了中国—东盟的互联互通
        2.东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大掣肘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
        3. 多国对华科技施压增加了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不确定性
四、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路径选择
    (一)共建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中国—东盟的互联互通
        1. 加强中国—东盟数字基础设施的硬件合作
        2. 加强中国—东盟数字基础设施的软件合作
    (二)依据东盟实际情况展开投资,实现本地化发展
    (三)完善相关监管体系,防范衍生的政治风险

(4)天通一号S频段下行链路中频谱占用时间序列的建模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频谱占用模型国外研究现状
        1.2.2 频谱占用模型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创新点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卫星转发器频谱数据的测量
    2.1 频谱测量对象天通一号
    2.2 频谱数据测量方案
        2.2.1 测量硬件设备及环境搭建
        2.2.2 测量软件与关键参数设置
        2.2.3 数据采集与显示
    2.3 频谱数据处理
        2.3.1 门限设定
        2.3.2 频谱占用度的计算
        2.3.3 频谱占用时间序列获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谱占用模型拟合与分析
    3.1 马尔可夫模型
        3.1.1 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DTMC)模型
        3.1.2 连续时间马尔可夫链(CTMC)模型
    3.2 参数估计
        3.2.1 指数分布
        3.2.2 广义帕累托分布
    3.3 非参数估计——核密度估计
        3.3.1 核密度估计
        3.3.2 仿真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谱占用预测与分析
    4.1 ARIMA模型预测
    4.2 模糊神经网络预测
        4.2.1 模糊神经网络
        4.2.2 仿真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6)基于北斗的全域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综合管理平台采用的关键技术
    2.1 基于高并发请求的快速响应技术
    2.2 参与式感知游客流量分析方法
    2.3 北斗RDSS与地面移动通信互联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1 平台总体需求分析
    3.2 平台功能划分
    3.3 平台可扩展性需求
    3.4 其他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4.1 综合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及设计
        4.1.1 平台系统结构
        4.1.2 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4.1.3 平台技术体系设计
    4.2 综合管理平台详细设计
        4.2.1 平台的部件逻辑包设计
        4.2.2 类包级执行设计
    4.3 关键类包设计
        4.3.1 公共类包
        4.3.2 信息管理类包
        4.3.3 应急管理类包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4.4.2 数据安全性设计
        4.4.3 数据基本表设计
    4.5 系统易用性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管理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用户登录功能
    5.3 资源统计功能界面
    5.4 应急管理功能界面
        5.4.1 救援队管理
        5.4.2 救援任务管理
        5.4.3 应急搜救监控
    5.5 信息管理功能界面
    5.6 历史轨迹查询功能界面
    5.7 出租管理功能界面
    5.8 使用模式和流程
        5.8.1 应急保障
        5.8.2 车船和人员监控
        5.8.3 统计分析服务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景区综合管理平台测试
    6.1 功能测试
    6.2 性能测试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蕴含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与命运共同体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三、共同体理念的西方借鉴
    第三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体系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明特征
第二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学理意蕴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播的耦合性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学价值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现实需求
        一、多元权力的分散裂变
        二、各方利益的链接弥合
        三、不同文明的交织共融
        四、人类未来的捆绑联结
第三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内容
        一、整体概念阐发
        二、局部议题诠释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方式
        一、接触性传播
        二、沟通性传播
        三、程序性传播
        四、转移性传播
    第三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效果
        一、相关政策决议中彰显
        二、重点人群的积极评价
        三、国内外媒体的较高关注
第四章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策划
    第一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原则
        二、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实践路径
        一、基础性路径
        二、融合性路径
        三、系统性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一、中国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分析的研究
        二、中国学者有关“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研究
    第二节 外国研究综述
        一、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对“一带一路”的观点和态度
        二、外国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内容和路径的研究
    第三节 老挝研究综述
        一、老挝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现状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关系及合作开展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支撑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国际合作理论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进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新进展
第五章 老挝与中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老挝国家概况
        一、老挝人文地理概况
        二、老挝社会经济现状简述
    第二节 老中两国关系及社会基础合作历程
        一、老挝与中国基础设施合作
        二、经贸、投资领域合作
        三、人文交流合作
        四、老中旅游合作
        五、澜沧江与湄公河区域合作
第六章 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状况分析
    第一节 数据收集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认知特征分析
        一、老挝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状况
        二、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状况
        三、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度及作用前景的认知状况
    第三节 不同特征群体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特征分析
        一、年龄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二、性别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三、收入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四、教育程度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五、信息渠道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第七章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所涉变量操作化与基本信息统计
        一、目标变量:“一带一路”认知
        二、控制变量: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
        三、核心解释变量:中国认知与“一带一路”作用绩效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影响因素OLS回归分析
        一、控制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二、中国认知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与“一带一路”认同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出现的问题
        二、提升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对策建议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调查问卷(老文版)
附录3 :访谈提纲(中老文对照版)
附录4 :2012-2019到老挝游客统计表

(10)“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встракт Монгол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文献综评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主要工作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倡议
        2.1.2 蒙中经贸合作
    2.2 国际分工理论
    2.3 相互依存理论
    2.4 区域合作理论
        2.4.1 关税同盟
        2.4.2 自由贸易区
        2.4.3 经济一体化
第3章 蒙古国经济发展历程回顾
    3.1 我国资源禀赋概况
    3.2 我国经济改革与政治转型
        3.2.1 国内经济改革
        3.2.2 国内政治转型
    3.3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
        3.3.1 主要经济指标
        3.3.2 产业发展概况
        3.3.3 对外贸易概况
    3.4 我国基础设施条件
        3.4.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3.4.2 电力基础设施
        3.4.3 通信基础设施
    3.5 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所取得的进展
    4.1 国际社会的认同
    4.2 相关国家的关切
    4.3 亚投行的成立
    4.4 重大项目的落地
    4.5 经贸环境的完善
    4.6 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中经贸合作现状
    5.1 政策沟通方面
    5.2 设施联通方面
        5.2.1 口岸建设方面
        5.2.2 能源合作方面
        5.2.3 公路建设方面
    5.3 贸易畅通方面
        5.3.1 蒙中边境贸易
        5.3.2 蒙中矿产贸易
    5.4 资金融通方面
        5.4.1 宏观金融形势
        5.4.2 金融业务往来
    5.5 民心相通方面
    5.6 小结
第6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蒙古贸易环境评析
    6.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 指标体系内容
    6.3 评价模型的设定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计算过程
        6.4.3 结果分析
第7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蒙中经贸合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7.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1.1 模型的设定
        7.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实证分析结果
        7.2.1 变量协整分析
        7.2.2 基准回归结果
    7.3 稳健性检验
        7.3.1 特征根检验
    7.4 脉冲响应函数
    7.5 方差分解
    7.6 实证分析结论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推动蒙中自由贸易区建设
    8.2 着力加强蒙中智库合作
    8.3 着力加强蒙古国营商环境建设
    8.4 提升蒙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8.5 加强“草原之路”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8.6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的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中国与新加坡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国际合作——电信经济学的视角[J]. 文志成. "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研究, 2021(00)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3]中国—东盟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J]. 董晶. 独秀论丛, 2020(02)
  • [4]天通一号S频段下行链路中频谱占用时间序列的建模与预测[D]. 刘稳.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5]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北斗的全域旅游景区综合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D]. 谷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7]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研究[D]. 刘翔宇. 上海大学, 2020(03)
  • [9]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D].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 武汉大学, 2020(08)
  • [10]“一带一路”倡议下蒙中经贸合作研究[D]. 拓朴(DORJPUREV BAYARJARGAL).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新共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