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鲍尔环填料的使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唐营[1](2012)在《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填料塔与板式塔相比有诸多优点,比如压降低、持液量小、分离效率高、生产能力大等。因此,填料塔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填料塔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填料作为填料塔内气液相传质过程的主要载体,是填料塔的核心构件。编制准确和快速计算的填料塔设计软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研究确定了分别适用于散装填料:拉西环、鲍尔环;规整填料:脉冲填料、格里奇栅格填料和古德洛填料的各流体力学性能计算方法,包括液泛气速计算模型、塔径计算模型、压降计算模型、持液量计算模型和等板高度计算模型,编写了上述填料的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提高上述填料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计算的效率。填料塔的负荷性能图对填料塔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于填料塔的负荷性能图的研究较少,本论文提出了拉西环、鲍尔环、脉冲填料、格里奇栅格填料和古德洛填料的负荷性能图的绘制方法。本论文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6.0语言编制了适用于上述填料的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Design and Rating of Packed Tower Software,简称DRPTS)。本文研究分析了填料的流体力学特性和传质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诸如液泛气速、塔径、压降、持液量以及等板高度等关于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的数学计算模型,并与文献推荐模型以及有关的文献实验值进行比较计算,选择出适用于计算相应填料的流体力学和传质模块数学模型,必要时进行了相应的模型公式回归计算:散装填料压降计算拟合公式平均相对误差为1.36%,脉冲填料、格里奇栅格填料和古德洛填料的FP CG,max图拟合公式误差分别为1.52%、2.53%和5.68%,误差较小,拟合公式计算结果可靠。同时,本文研究探索了关于负荷性能图的具体绘制方法,并在确定了各计算模块数学模型以及填料塔设计和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两个工业实例进行检验。本文主要对DN38塑料鲍尔环填料和50型金属脉冲填料进行了设计计算。其中,鲍尔环的软件设计计算值与文献值的各项相对误差除操作压降偏大外,其余最大为13.73%,由于设计计算结果并非最终结果还需核算,所以软件的设计计算结果是可靠的;金属脉冲填料的软件设计计算值均在苏尔寿公司文献推荐值的范围内,结果表明本软件设计计算结果准确可靠。对于本软件的核算部分,软件对鲍尔环设计结果进行了核算计算。核算计算值与文献值的结果相比,最大误差为操作压降误差36%,其余结果最大误差为13%,误差处于工程允许范围内。并且,本软件可以绘制出填料塔的负荷性能图,能够表示出塔内适宜的气液流量范围和操作位置,为填料塔设计、核算提供了计算准确、方便快捷的工具软件包。
郭锋[2](2020)在《常减压装置电脱盐系统改造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常减压装置的深度脱盐改造和除油器优化。为了有效解决原油深度脱盐的问题,根据电脱盐实际运行情况,提出了3种电脱盐系统改造方案,通过对比3种方案的设备选型、公用工程消耗和经济效益,最终选定方案C,更换一级电脱盐罐体,同时将二、三两级电脱盐的混合系统、水冲洗系统、高压输出和罐内电场进行改造,采用智能响应交直流电脱盐技术。分析比较了采用智能响应电脱盐技术前后的效果,采用新技术后,原油脱后含盐均值由技改前2.638mgNaCl/L降至1.862mgNaCl/L,电脱盐排污含油均值由技改前1 521mg/L降至265mg/L,为常减压装置减轻设备腐蚀、安全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李健[3](2007)在《新型萃取填料的性能测试及研究》文中认为首先对溶剂萃取的特点、分类、技术及萃取塔所用填料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综述,特别总结了萃取填料区别于其他填料的特点。介绍了标准萃取体系和络合萃取原理。对萃取塔内部的流动和传质性能测试技术进行阐述,其中包括用于理论分析的单液滴实验及用于填料性能测试的方法。通过单液滴实验对液滴的破碎及聚并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利用网架填料、鲍尔环填料和清华扁环填料进行单液滴实验。实验测定液滴大小与针头直径的关系、液滴在空塔和填料中的终端速度以及液滴在填料层中的破碎情况和停留时间。观察了液滴在不同填料中流动时的破碎和聚并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萃取填料设计思路,遵循该思路,设计了一种称为组合式规整填料的萃取专用填料。利用直径50mm的萃取塔对网架填料进行了萃取性能的测试。对比实验采用直径10mm鲍尔环填料在并联塔内进行,实验体系为30%磷酸三丁酯(简称TBP)(煤油)-醋酸-水。结合体系的平衡曲线和填料层的空隙率等测定了不同两相流速条件下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分散相存留分数和液泛负荷等传质性能和流体力学性能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网架填料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平均比鲍尔环低20~30%左右,分散相存留分数平均比鲍尔环高30%,液泛负荷平均比鲍尔环高14%。对网架填料进行了工业放大实验。实验用萃取填料塔按相似准则对工业水洗塔进行适当缩小,采用98.8%环己烯(二甲基乙酰胺(DMAC))-脱盐水,并与工业上直径12mm的鲍尔环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网架填料表观传质单元高度平均比鲍尔环低26%。对新开发的萃取专用复合式规整填料进行了传质实验。与网架填料和直径10mm鲍尔环填料进行的对比实验表明,复合式规整填料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平均比网架填料低11%,比鲍尔环填料低49%。通过观察发现复合式规整填料确实能强化液滴“破碎-聚并-再破碎”过程。最后对复合式规整填料的相关尺寸和操作条件进行实验比较和分析。
李锡源[4](1981)在《阶梯环填料的性能和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国内已正式投入生产使用的聚丙烯塑料材质和金属材质的阶梯环填料的规格尺寸、几何特性数据、流体力学特性数据及传质性能数据。文中还介绍了国内使用阶梯环填料的一些典型事例。
杨帆,赵华[5](2018)在《金属填料对CO2萃取法生产低醇葡萄酒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金属拉西环填料、金属鲍尔环填料、金属矩鞍环填料、金属网波形填料和θ环填料5种金属填料对二氧化碳萃取法生产低醇葡萄酒的影响。通过探讨金属填料的乙醇脱酒精能力和对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影响,确定使用CO2萃取法进行低醇葡萄酒的生产是可行的,在金属拉西环填料、金属鲍尔环填料、金属矩鞍环填料、金属网波形填料和θ环5种填料中,θ环填料对低醇葡萄酒的脱乙醇能力最高,适于低醇葡萄酒的生产。在金属填料高度300 mm、萃取温度20℃、压力4.0 MPa和进料的气液体积流量比20:1的条件下,采用θ环填料进行低醇葡萄酒生产时,低醇葡萄酒中高级醇和二氧化碳变化较大,高级醇质量浓度从355.83 mg/L降至200.97mg/L,降低了43.52%;二氧化碳上升至0.06 MPa,而对其他香气成分基本无影响。葡萄酒的乙醇体积分数从11.00%降至3.77%,乙醇体积分数降低了65.73%。
高洪福,施春红,张国照,马方曙,周北海[6](2016)在《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填料选择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选择出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ABR填料。以立体弹性填料、纤维球填料和鲍尔环填料作为ABR填料,以无填料ABR为对照实验装置,考察了填料对ABR处理效果和生物相的影响,并对各填料ABR工程造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填立体弹性填料、纤维球填料和鲍尔环填料后,ABR对COD、SCOD和SS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装填填料ABR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多于无填料ABR;立体弹性填料的造价分别约为纤维球填料和鲍尔环填料的1/8和1/15。因此,立体弹性填料最适合作为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用填料,装置稳定后,出水COD、SCOD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7.42、49.61和13.20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04%、60.05%和84.12%。
王建铎[7](2014)在《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流体力学性能及传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传质过程的核心装置,塔设备在分离、提纯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性能对整个工艺过程的原料消耗、产品产量和质量、生产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立体喷射型塔板的发明和应用,为板式塔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优越的传质性能和能耗优势吸引着研究者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和再开发。本文设计了两块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TDST),分别命名为Tray30和Tray45(30、45表示板面与安装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以空气-水系统作为工作介质,测定并分析塔板压降随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采用氨氮废水解吸法,研究操作条件和溶液条件对塔板效率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操作范围内,TDST干板压降仅有几十帕,与气体动能因数(F0)的二次方成正比。随F0的增大,F0大于7m·s-1·(kg·m-3)1/2前Tray45塔板操作压降缓慢增加,之后急剧增大,而Tray30塔板操作压降增长速率较为一致。随喷淋密度的增大,Tray30和Tray45的操作压降呈线性增加。相比传统塔板,TDST的操作压降小得多,空塔气速2.0m·s-1,喷淋密度16m3·h-1·m-2时,Tray45操作压降低于100Pa,Tray30低于150Pa。通过分析不同空塔气速下操作压降对喷淋密度线性回归一次项系数,得出Tray30和Tray45拦液点气速和液泛气速范围,据此作出了负荷性能图。TDST的塔板效率随喷淋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空塔气速增大呈先降低后略微升高的趋势。随进水氨氮浓度的增大,Tray45和Tray30塔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进水pH提高,游离态氨浓度增加,塔板效率逐渐提高。其他条件一定时,实验出水pH与进水初始pH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以单位质量氨氮去除能耗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同Tray30及20cm厚的塑料鲍尔环填料层相比,Tray45在节能降耗上优势更大。其他条件一定时,利用Tray45和Tray30塔板吹脱处理氨氮废水时,氨氮去除率随喷淋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空塔气速的增大而增大,随进水初始pH的增大而增大,随进水氨氮浓度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汪清[8](2019)在《油基洗涤脱除生物质气化焦油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越发严重,化石燃料面临百年后枯竭的问题。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由于具有储量大,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备受关注。目前,生物质气化技术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气化可以将生物质转变为可燃气体,如CH4、H2、CO等;然而,气化过程会产生副产物焦油,焦油易冷凝且包含酸性物质,导致管道严重阻塞,甚至腐蚀后续设备,降低了气化效率,易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整个气化过程,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为了解决气化焦油污染问题,本文选取多种合适的油基溶剂,使用自行搭建的油基洗涤固定床实验台,探究其脱除焦油的能力及吸收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菜籽油、棕榈油对焦油的吸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20℃的菜籽油为最佳的脱除焦油溶剂,其对苯、甲苯和苯酚的移除效率分别为97.1%,94.1%和100%。菜籽油与棕榈油脂肪酸种类相同,但比例不同,推测焦油的吸收效果可能受到油基溶剂中的脂肪酸含量影响2.分别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油酸和亚油酸的焦油吸收脱除效果,20℃时的油酸移除效果最好,并且优于菜籽油和棕榈油;亚油酸移除效果与棕榈油相近,得出结论,棕榈油中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影响了对焦油的吸收效果。3.研究了价格低廉的餐饮废油的脱焦效果,20℃时实验结果较为理想,移除效率高于90%,成分植物油相似,但与植物油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原因在于餐饮废油中杂质较多,干扰了焦油的吸收。4.利用鲍尔环填料,增强湍流扰动,探究了不同高度填料下的油酸和餐饮废油对焦油的移除效率,实验结果显示,当鲍尔环填料堆积高度为8cm时,油酸和餐饮废油对苯、甲苯、苯酚的移除效率分别为99.3%、98.7%、100.0%,97.3%、97.7%、100.0%。说明鲍尔环有效的切割了气泡,增加了气液接触面积,显着的提升了焦油的吸收脱除效果。
杨芬芬[9](2007)在《新型网架填料萃取塔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新型网架规整填料用于萃取时的流体力学性能和传质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在Φ50 mm的填料萃取塔中,选用煤油-苯甲酸-水和30%TBP(煤油)-醋酸-水两种不同界面张力的物系,测定了网架填料X、网架复合填料X&Y、Φ10 mm鲍尔环填料以及Φ6.4 mmθ环填料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分散相存留分数、液泛速度和表观传质单元高度。结果表明:网架填料X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比鲍尔环填料至少会低25%,比θ环低约20%;网架复合填料X&Y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比鲍尔环填料要低35%左右。神马尼龙化工责任有限公司的中试实验表明,在Φ150 mm填料萃取塔中,选用环己烯-二甲基乙酰胺(DMAC)-水物系,网架填料X较Φ12 mm鲍尔环填料对DMAC的萃取率提高8%左右。网架填料的堆积密度仅为鲍尔环的38%,且加工方便,在萃取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有机方玻璃塔中进行了填料的单液滴运动实验研究。研究发现,网架填料X对液滴的切割破碎能力较强,而网架填料Y对液滴的聚并能力较强。二者结合使用组成网架复合填料X&Y,加快了液滴分散-聚并频率,促进了传质。针对该填料的特点,通过网架填料和折形网的单液滴实验研究,提出了网架填料和分布器的优化设计原则。
高新[10](2019)在《基于空气能的矿井溶液除湿再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和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带来的高温热害问题也越发突出。井下高温高湿的作业环境严重的影响了矿工的自身健康和煤矿开采的生产效率,同时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当下煤矿热害问题已然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六大灾害之一。在追求低能耗、高效率的大环境下,探索新型节能高效的矿井降温系统,为矿工带来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是现在各国采矿工程、安全生产科研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首先针对湿度对舒适性方面的影响,将等效温度概念引入矿井降温,分析得到可以通过降低矿井湿度来调节矿工的舒适度,间接减少作业面的需冷量。同时对溶液除湿再生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对基于传质动力的溶液除湿再生理论进行研究。结合矿井通风系统提出以空气热能治理热害,将现有的溶液除湿再生技术与矿井通风系统相结合,研究探索热泵技术的应用可行性,针对传统矿井降温方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出基于空气能的矿井溶液除湿再生系统,其克服了传统空冷器冷热转换效率低,冷量损失大的问题,且解决了井下环境制冷机冷凝器排热困难的问题。为提高系统除湿效率,针对深部矿井的特殊条件,对优化设计的除湿器/再生器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探究鲍尔环填料、多面空心球填料和Celdek规整填料的除湿器/再生器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溶液除湿再生性能,通过对比其除湿再生量、除湿再生效率、空气出口温湿度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在矿井掘进工作面Celdek波纹填料是除湿器的最优填料,最佳风量在2.8m/s到3.6m/s之间,恢复器选择鲍尔环填料,最佳风量为3.2m/s,选择这两种填料不仅除湿效率高,且经济价值高,对于煤矿环境下制冷机制取的冷却水温度越低越有利于系统的溶液除湿再生,但是考虑到矿井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保证能源不被浪费,为节约能耗,将制冷机运行功率开到90%的运行工况条件下,由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其完全可以满足矿井员工安全舒适工作的目的。最后,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模拟了不同风量条件下深部矿井掘进工作面的矿井除湿效果,并对其温湿度场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配风量为Qk=400m3/min的情况下,整体除湿效果最优,作业区间平均空气含湿量能降低到52%,等效温度达到空冷器降温水平,且在进口相对湿度为60%及以下的时候,巷道中的湿度分布有利于工人的工作,空气经过除湿处理后明显改善了原有的工作环境。通过工程实践,结合煤矿系统测试统计数据参数,分析其降温除湿效果优于传统局部降温系统,提高了矿工在工作面的热舒适性,降低了能耗,解决了深部煤矿的实际热害问题。
二、鲍尔环填料的使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鲍尔环填料的使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填料塔发展概况 |
1.1.1 填料塔的结构 |
1.1.2 填料塔的发展历史 |
1.1.3 填料塔的特点 |
1.1.4 填料塔综合性能评价 |
1.1.5 填料塔的研究进展 |
1.2 塔填料和塔内件 |
1.2.1 散装填料介绍 |
1.2.2 散装填料应用简介 |
1.2.3 规整填料介绍 |
1.2.4 规整填料应用简介 |
1.2.5 塔内件 |
1.2.5.1 填料支撑装置 |
1.2.5.2 填料压紧装置 |
1.2.5.3 液体分布装置 |
1.2.5.4 液体收集及再分布装置 |
1.2.5.5 气体入塔分布器和除沫器 |
1.3 填料塔负荷性能图研究现状 |
1.3.1 板式塔负荷性能图 |
1.3.2 填料塔负荷性能图 |
1.4 小结 |
2 填料塔计算数学模型研究 |
2.1 概述 |
2.2 填料塔液泛气速计算数学模型 |
2.2.1 液泛气速模型 |
2.2.2 液泛气速模型确定 |
2.3 填料塔塔径计算数学模型 |
2.3.1 塔径计算模型 |
2.3.2 塔径计算模型确定 |
2.4 填料塔压降计算数学模型 |
2.4.1 压降计算模型 |
2.4.2 压降模型确定 |
2.5 填料塔持液量计算数学模型 |
2.5.1 持液量计算模型 |
2.5.2 持液量计算模型确定 |
2.6 填料塔填料层高度计算数学模型 |
2.6.1 等板高度计算模型研究 |
2.6.2 等板高度计算模型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3 填料塔负荷性能图绘制 |
3.1 填料层负荷性能图各限制线确定 |
3.1.1 填料层负荷性能图气相上限线确定 |
3.1.2 填料层负荷性能图气相下限线确定 |
3.1.3 填料层负荷性能图液相上限线确定 |
3.1.4 填料层负荷性能图液相下限线确定 |
3.1.5 填料层负荷性能图液泛线确定 |
3.2 填料塔负荷性能图绘制 |
3.3 小结 |
4 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软件设计和功能实现 |
4.1 概述 |
4.2 软件结构功能设计 |
4.3 软件程序框图 |
4.4 软件运行环境及界面设计 |
4.4.1 软件运行环境 |
4.4.2 软件开发工具 |
4.5 本章小结 |
5 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软件应用考核 |
5.1 软件拟合公式误差分析 |
5.2 软件设计功能考核 |
5.2.1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应用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5.2.1.1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液泛气速计算 |
5.2.1.2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塔径计算 |
5.2.1.3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压降计算 |
5.2.1.4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等板高度计算 |
5.2.1.5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填料层高度计算 |
5.2.1.6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持液量计算 |
5.2.1.7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操作极限条件计算 |
5.2.1.8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负荷性能图绘制 |
5.2.1.9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设计计算结果分析 |
5.2.2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应用实例计算及结果分析 |
5.2.2.1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塔塔径计算 |
5.2.2.2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等板高度计算 |
5.2.2.3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塔填料层高度计算 |
5.2.2.4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泛点气速计算 |
5.2.2.5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压降计算 |
5.2.2.6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持液量计算 |
5.2.2.7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极限操作条件计算 |
5.2.2.8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负荷性能图绘制 |
5.2.2.9 50 型金属脉冲填料塔结果分析 |
5.3 软件核算功能考核 |
5.3.1 空塔气速核算 |
5.3.2 操作压降核算 |
5.3.3 液泛率核算 |
5.3.4 填料规格核算 |
5.3.5 持液量核算 |
5.3.6 操作极限条件核算 |
5.3.7 核算后负荷性能图绘制 |
5.3.8 DN38 塑料鲍尔环填料塔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常减压装置电脱盐系统改造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脱盐系统存在的问题 |
2 深度脱盐改造方案 |
2.1 电脱盐系统改造方案 |
2.1.1 智能响应交直流电脱盐技术 |
2.1.2 电脱盐系统改造方案 |
2.1.3 加注原油破乳剂 |
2.2 电脱盐排水除油器改造方案 |
2.3 电脱盐注水流程改造 |
2.4 优化电脱盐系统运行参数 |
3 改造后效果分析 |
3.1 电脱盐脱后含盐分析 |
3.2 电脱盐排污含油分析 |
4电脱盐系统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
5 电脱盐系统的优化措施 |
6 结束语 |
(3)新型萃取填料的性能测试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溶剂萃取的特点及分类 |
1.1.2 萃取设备和技术介绍 |
1.2 塔填料 |
1.2.1 塔填料发展及分类 |
1.2.2 萃取用填料的特点及表面处理 |
1.3 萃取体系及络合萃取介绍 |
1.3.1 萃取体系 |
1.3.2 络合萃取 |
1.4 液液两相流动下的液滴运动行为研究 |
1.4.1 液滴分散聚并原理 |
1.4.2 单液滴实验研究 |
1.5 填料性能测试 |
1.5.1 填料流体力学性能 |
1.5.2 填料传质性能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液滴实验研究 |
2.1 实验填料 |
2.1.1 网架填料 |
2.1.2 鲍尔环填料 |
2.2 单液滴实验装置和流程 |
2.3 实验数据及结果讨论 |
2.3.1 空塔液滴直径和终端速度的测定 |
2.3.2 网架填料单液滴实验 |
2.4 实验现象及总结 |
2.4.1 实验观察现象及分析 |
2.4.2 总结 |
第三章 网架填料的萃取性能测试 |
3.1 实验装置及流程 |
3.2 分配器设计 |
3.3 实验体系及物性测定 |
3.3.1 实验体系及药品 |
3.3.2 物性测定 |
3.4 实验操作方法及结果处理 |
3.4.1 流量计标定及操作步骤 |
3.4.2 传质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网架填料流体力学性能测试 |
3.5.2 网架填料传质性能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网架填料的中试放大实验 |
4.1 萃取填料塔工业放大设计 |
4.1.1 塔径的设计计算 |
4.1.2 有效塔高的设计计算 |
4.2 工业背景及工艺流程简介 |
4.3 中试实验装置及填料 |
4.3.1 中试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
4.3.2 网架填料 |
4.4 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
4.4.1 实验操作 |
4.4.2 实验结果处理及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复合式规整填料萃取性能的研究和优化 |
5.1 实验方法和填料 |
5.2 复合式规整填料和网架填料的萃取性能比较 |
5.2.1 两种填料效率的比较 |
5.2.2 两种填料流体力学性能的比较 |
5.2.3 实验现象观察 |
5.3 复合式规整填料和鲍尔环填料的比较 |
5.3.1 两种填料效率和存留分数的比较 |
5.3.2 鲍尔环填料实验现象观察 |
5.4 复合式填料相关参数比较和优化 |
5.4.1 复合式规整填料波纹倾斜角度的比较 |
5.4.2 竖直规整填料和30X 复合式填料单元的比较 |
5.4.3 分配器开孔率对萃取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符号说明 |
致谢 |
(5)金属填料对CO2萃取法生产低醇葡萄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最适金属填料的选择 |
1.2.2 葡萄酒功效成分的测定 |
1.3 低醇葡萄酒萃取工艺流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金属填料对脱乙醇能力的影响 |
2.1.1 金属填料高度对金属填料脱乙醇能力的影响 |
2.1.2 萃取温度对金属填料脱乙醇能力的影响 |
2.1.3 萃取压力对金属填料脱乙醇能力的影响 |
2.1.4 气液体积流量比对金属填料脱乙醇能力的影响 |
2.2 金属填料对CO2萃取生产低醇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
3 结语 |
(6)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填料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 1 试验装置 |
2. 2 试验填料 |
2. 3 试验用水 |
2. 4 接种污泥 |
2. 5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 1 COD去除 |
3. 2 SCOD去除 |
3. 3 SS去除 |
3. 4 生物相分析 |
4 工程造价分析 |
5 结论 |
(7)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流体力学性能及传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塔设备及其发展 |
1.1.1 塔设备概述 |
1.1.2 塔设备的发展 |
1.1.3 板式塔的研究进展 |
1.2 立体传质塔板 |
1.2.1 立体喷射型塔板的发展 |
1.2.2 立体传质塔板结构与特点 |
1.2.3 立体传质塔板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条件 |
2.1 实验装置与流程 |
2.1.1 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设计 |
2.1.2 实验物系的选择 |
2.2 实验参数的测定 |
2.2.1 重要实验参数的测定 |
2.2.2 其它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2.3 实验方案 |
第三章 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流体力学性能 |
3.1 干板压降 |
3.2 操作压降 |
3.2.1 Tray45 操作压降 |
3.2.2 Tray30 操作压降 |
3.2.3 鲍尔环填料层压降 |
3.3 TDST 塔板负荷性能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传质性能及其用于氨氮废水处理 |
4.1 单板效率的计算方法 |
4.1.1 单板效率的定义 |
4.1.2 单板效率计算 |
4.2 操作条件对 TDST 塔板传质性能的影响 |
4.2.1 喷淋密度对 TDST 塔板传质性能的影响 |
4.2.2 空塔气速对 TDST 塔板传质性能的影响 |
4.3 溶液条件对 TDST 塔板传质性能的影响 |
4.3.1 进水氨氮浓度对 TDST 塔板传质性能的影响 |
4.3.2 进水初始 pH 对 TDST 塔板传质性能的影响 |
4.4 与塑料鲍尔环填料对比 |
4.4.1 脱氮量对比 |
4.4.2 等效填料层厚度 |
4.4.3 单位质量氨氮去除能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改进 |
5.1 结论 |
5.2 改进设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油基洗涤脱除生物质气化焦油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东南亚和泰国利用生物质发电的潜力 |
1.1.2 生物质转化技术 |
1.1.3 生物质气化历史 |
1.1.4 生物质气化过程 |
1.1.5 气化炉设计 |
1.1.6 合成气特性 |
1.2 生物质气化焦油 |
1.2.1 焦油的形成 |
1.2.2 焦油的成分 |
1.2.3 下游应用的限制 |
1.3 生物质合成气的焦油去除技术 |
1.3.1 脱除焦油的主要方法 |
1.3.2 脱除焦油的辅助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油基洗涤实验装置 |
2.1 模型焦油 |
2.2 油基溶剂 |
2.2.1 溶剂来源 |
2.2.2 溶剂成分 |
2.3 实验装置介绍 |
2.3.1 实验装置流程图 |
2.3.2 核心设备介绍 |
2.4 实验台操作步骤 |
2.4.1 装置连接 |
2.4.2 质量流量计控制 |
2.4.3 预热器控制 |
2.4.4 蠕动泵清洗 |
2.4.5 通焦油 |
2.4.6 实验台结束操作 |
2.5 样品及数据分析 |
第3章 植物油脱焦洗涤实验 |
3.1 引言 |
3.2 溶剂成分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溶剂种类对焦油脱除的影响 |
3.3.2 温度对焦油脱除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脂肪酸及餐饮废油脱焦洗涤实验 |
4.1 引言 |
4.2 溶剂成分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油酸的焦油脱除效果 |
4.3.2 亚油酸的焦油脱除效果 |
4.3.3 餐饮废油的焦油脱除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湍流扰动脱焦洗涤实验 |
5.1 引言 |
5.2 实验介绍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鲍尔环对油酸的焦油脱除效果影响 |
5.3.2 鲍尔环对餐饮废油的焦油脱除效果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新型网架填料萃取塔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萃取设备简介 |
1.1.2 塔填料发展简介 |
1.1.3 萃取填料要求和新型填料的开发 |
1.2 填料性能测试 |
1.2.1 填料流体力学性能测试 |
1.2.2 填料传质性能测试 |
1.2.3 萃取填料塔的数学模型和设计放大的研究 |
1.3 填料层对单液滴运动的实验研究 |
1.3.1 液滴分散聚并原理 |
1.3.2 单液滴实验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网架填料萃取塔的性能研究 |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体系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填料 |
2.1.3 实验体系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分散相存留分数测定 |
2.2.2 液泛速度的测定 |
2.2.3 浓度测定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初步实验-可行性研究 |
2.3.2 网架填料X 流体力学性能测试 |
2.3.3 网架填料X 传质性能测试 |
2.3.4 网架复合填料X& Y 性能测试 |
2.4 小结 |
第三章 神马尼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水洗塔中试实验研究 |
3.1 实验背景 |
3.1.1 尼龙66 盐生产工艺路线 |
3.1.2 水洗塔(萃取塔)简介 |
3.2 实验装置与实验体系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体系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步骤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流量计校正 |
3.4.2 实验数据总结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单液滴运动的实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实验装置和流程 |
4.3 实验体系和填料 |
4.3.1 实验体系 |
4.3.2 实验填料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空塔内单液滴实验研究 |
4.4.2 填料层对单液滴运动的实验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新型网架规整填料和塔内件的优化设计 |
5.1 网架规整填料的优化设计 |
5.1.1 折形网单液滴运动实验研究 |
5.1.2 网架规整填料优化设计原则 |
5.2 分布器的优化设计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符号说明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基于空气能的矿井溶液除湿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基于传质动力的溶液除湿再生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溶液除湿再生的基本原理 |
2.3 热泵驱动下溶液动态循环平衡机理探究 |
2.4 溶液除湿量和再生效率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空气能的矿井溶液除湿再生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传统矿井降温系统的问题探究 |
3.3 矿井溶液除湿再生系统 |
3.4 基于矿井条件的系统性能影响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深部矿井条件下的除湿器/再生器性能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溶液除湿再生性能实验平台 |
4.3 不同填料不同工况条件下溶液除湿性能对比分析 |
4.4 不同填料不同工况条件下溶液恢复性能对比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矿井掘进工作面溶液除湿效果的数值模拟 |
5.1 引言 |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 不同风量条件下掘进巷的整体通风效果 |
5.4 空气流速对溶液除湿器性能的影响效果 |
5.5 提供不同风量对作业区域温度场的影响 |
5.6 不同湿度条件下作业人员舒适度的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 |
6.1 引言 |
6.2 矿井概况 |
6.3 深部煤矿掘进工作面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6.4 降温系统经济性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鲍尔环填料的使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填料塔设计及核算软件开发[D]. 唐营.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2]常减压装置电脱盐系统改造和优化[J]. 郭锋. 化工机械, 2020(05)
- [3]新型萃取填料的性能测试及研究[D]. 李健. 天津大学, 2007(04)
- [4]阶梯环填料的性能和应用[J]. 李锡源. 化工炼油机械, 1981(06)
- [5]金属填料对CO2萃取法生产低醇葡萄酒的影响[J]. 杨帆,赵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8(12)
- [6]A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填料选择的研究[J]. 高洪福,施春红,张国照,马方曙,周北海.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1)
- [7]气液三维自分散塔板流体力学性能及传质性能研究[D]. 王建铎. 天津大学, 2014(05)
- [8]油基洗涤脱除生物质气化焦油实验研究[D]. 汪清. 天津大学, 2019
- [9]新型网架填料萃取塔的性能研究[D]. 杨芬芬.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基于空气能的矿井溶液除湿再生技术研究[D]. 高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