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刘宗元《邮局使者的故事》与长安城附近的驿道驿馆

唐代刘宗元《邮局使者的故事》与长安城附近的驿道驿馆

一、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与唐代长安城附近的驿道和驿馆(论文文献综述)

赵佳瑶[1](2021)在《唐金牛道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邓小军[2](2020)在《杜甫北征与秦直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直道自云阳北抵九原,千八百里,是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线修建的国防交通大道,线型顺直,路基坚实,路面宽阔平坦,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媲美长城。本文首次提出:杜甫《北征》诗有三道确实证据——"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共同确证杜甫北征经行秦直道三水县石门关—宜君县马栏段。杜甫《北征》细致叙述亲身经行秦直道石门关—马栏段,包含关于唐代秦直道自然、人文之情况的大量信息,为诗史增加了深厚的历史地理内容,是自司马迁《史记》以后关于秦直道的稀有的、最直观的、路段信息最翔实的珍贵文献。

徐雪强[3](2020)在《唐代驿程的新解读——以沙州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驿"是唐代官方交通的主要形式,也是政令和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机构。据《唐六典》记载,全国"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1]。在前代交通建设的基础上,唐朝建立了完备的邮驿管理制度,这包括驿舍,驿田,驿夫,驿马、驿船、驿驴等配置及其使用规定。由于传驿不仅是古代交通的主体,也是研究政令运行的重要内容,因而很早就受到学者关注,迄今为止,成果十分丰富,但基本集中于驿址考证及驿道复原、邮驿管理制度和运行效率等方面,对驿程本身的解读性研究甚少[2]。

吕卓民[4](2020)在《李之勤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李之勤先生(1923—2019),山东菏泽人,1937年小学毕业,适遭"七七"事变,华北骚动,因而没有一所安定的中学可以就读,遂辗转于山东省第四联中、河北濮阳华美中学、山东省第二联中等学校,初中未及毕业,即因日寇侵逼、家乡沦陷而辍学。1942年暑期,听闻在安徽阜阳成立了专门接收山东沦陷区青年的中学和军校,遂与其他三位同学结伴前往,准备先报考高中,不行就改报军校。由于考试成绩尚好,得以顺利进入国

蓝勇[5](2019)在《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领域已经十分广阔,有关交通通道线路的考证几乎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对唐代和元代的交通路线的考证已经较为精细深入。从区域历史交通地理层面来看,以巴蜀、关中、中原、岭南等地区的交通通道考证成果较为丰硕。"道路功能性特征"视域下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陶瓷之路等方面的研究较受关注,"道路地域性特征"视域下的直道、狭义的蜀道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近70年的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大多隐含于相关学科之中,学科独立性不强、科学精准度不高。未来需要舍弃交通运输史、交通科技史、交通制度史、交通社会史的研究范式而加强历史通道走向复原方面的研究,提高历史交通地理的学科独立性。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需要树立"考古学情怀",推行"全路段驴行"式考察。

李雪颖[6](2019)在《唐代邮驿制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构建了庞大的邮驿系统,四通八达的驿路联通着唐帝国全部疆域,并与域外沟通。唐代的邮驿制度包括官邮和私邮两个部分,私邮在社会繁荣背景下发展迅速,逆旅随着科举制和商业的兴起迎来发展高峰,私人邮传几经废立也阻止不了私书附驿、个人邮驿系统和平民私邮的进程。而本文以官邮为主。唐代官邮承担着公文传递交接、烽火通讯、官员出行接待、辅助特殊官员赴任、贵族的赐死场所、关津要塞及物资运输等多项职能。为保障官邮的安全与高效,唐代建立了严格的邮驿管理制度,邮驿的组织隶属、行政等级及人员配置,符节制度、驿马、给驿制度均有定制;邮驿中的驿使稽程、公文泄密等违规行为都有明确规范。唐代邮驿制度为实现唐王朝中央与地方信息的上传下达,维持帝国政治与经济的正常运转,维护边疆安全,促进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安史之乱后,邮驿制度及其实施弊端渐显,由于驿马缺失,制度执行混乱,大量驿站、驿路荒废,官员滥用邮驿成风,唐代邮驿最终趋于衰落,虽有刘晏改制,也未能挽救其局面。

张健[7](2019)在《唐小说中的馆舍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人的出行生活极为丰富,就文人而言,其一生要经历求学、科考、仕进、调任、贬谪、迁居、游历、隐居等过程,漂泊在外乃是唐文人的生活常态。除文人外,僧道、商旅、百姓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出行生活。古时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必然要寓居旅舍或馆驿,以获得食宿的供给。唐朝的驿站和驿馆的设置与旅馆业的发展为唐人出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仕宦与科举制度又为唐文人出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唐小说中馆舍故事的产生。依据馆舍故事的主题倾向,可以将其分为仕宦出行、书生赶考、馆舍定情、馆舍公案四类。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馆舍故事常以“旅居馆舍——相遇偶合——关照现实”为情节结构的书写模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书写套路。这种书写模式能帮助读者走进生动的文学现场,同时也反映出“馆舍奇遇”是唐文人在短暂的旅居生活中,在不同的境遇之下进行的文化想象与心理重构。从地域空间的角度上看,以故事主人公的行旅足迹为参照,馆舍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接近政治中心,馆舍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为仕宦与书生,文人群体的聚集呈现出“向心型群体流向”,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淮南道与江南道在中晚唐时代的崛起与繁荣,反映了王朝兴衰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文人生存状况的密切关系,乘舟出行的交通方式与记录鱼鳖鬼神形象表现了其地域特色;山南、岭南成为贬谪之道,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剑南道地理位置特殊,与政治联系紧密,馆舍故事中多有宰相名臣形象出现,同时其富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吸引了大批文士游历于此。从场景空间的角度上看,“馆舍”这一场景空间也具有一定的文学寓意,通过改变人物间关系、改变人物心境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依籍宵话征异和夜间的时间机制推动故事情节不断深入。

罗曼[8](2019)在《唐诗中的青门书写》文中研究说明青门是都城长安的东方门户,也是长安城迎来送往最频繁的出入口,青门经由文人书写从一个地理坐标变成一个文学意象,唐诗中的青门书写不仅能管窥长安城都市风貌,更是观照广大文士心路历程的一个合宜视角。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梳理青门意象的形成理路。青门原是汉长安城东南门霸城门的代称,后用以广泛指称长安东大门,人们在此出入往来,迎送筵饯,因此青门备受人们关注且成为文人长期书写的对象。唐前是青门意象的形成期,青门仅作为典故或地标出现在诗文中;唐代则是青门意象的扩张期,唐人笔下的青门意象包罗万象,意涵丰富;而唐后的青门书写则渐趋固化,成为“怀旧伤别”类型化叙事的文化符号。第二章通过数量统计和文本细读深入分析青门诗歌的面貌。唐代青门诗歌共计142篇,在唐初、盛唐、大历、元和与晚唐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风格特征;青门诗歌按照类型可分为青门送别、青门述怀、青门冶游和青门哀挽四大类,送别及述怀诗真实地记录和展示了广大文士的生存状态、精神困境和心路历程,冶游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世俗化、娱乐化倾向,而哀挽诗不仅寄托了诗人们的哀悼与思念,也表现了唐人向死而生的积极的生命观。唐诗中的青门书写最具典型性的是白居易和贾岛诗歌,他们在长安的居所和活动范围与青门关系甚密,他们笔下的青门诗歌折射出他们内心深处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第三章引入“文学空间”这一概念,关注青门书写的空间拓展。诗人们以青门为窥视点环顾四周,描摹了青门内外活色生香的都城图景,展示了唐长安城公共领域的繁荣;以青门为起点,构建了“青门—长乐驿—灞桥驿”青门道送别空间,传达了亲友离别的深情厚谊;以青门为始发点,想象友人东去、南下、北上的远行轨迹,延伸了青门大道的行旅空间;以青门为基点,创造了打破时空界限的青门记忆空间,投射了远离京阙的文人对长安的深沉依恋。

李久昌[9](2018)在《唐长安长乐驿与临皋驿》文中认为长乐驿与临皋驿是唐长安城附近两座十分重要的驿站,分别被称为京师东出、西行第一驿。学者对此两座驿站的地望及功能曾作过探讨,也留下了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其地望再作考证,以纠正讹误,并就两驿功能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补充之前的不足。

燕晓洋[10](2018)在《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路馆驿是唐人在西北边疆赴幕出使、漫游行旅不可绕过的场所,并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丰盈的立体空间。本文即以唐代丝绸之路馆驿为切口,整合这条西部交通干线上的诗歌文本与史地资料,建构丝绸之路馆驿与文学多维联系的立体图景,一定程度地还原唐人的丝绸之路馆驿生活体验,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理解他们在行走中对唐代西部地理的观察与认识,体会他们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梳理古籍、地志、新出文献与相关论着,考订唐代丝绸之路馆驿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地理方位为主轴,缀连出以馆驿为标识的唐代西域驿道网,并在相应馆驿之后补充诗文佐证与简析。这是从文学角度探讨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的文献基础和时空基础。第二章剖视丝路馆驿景观空间,通过对丝绸之路馆驿诗作文本细读,再现丝绸之路为诗人提供生命体验的旷远背景。丝路馆驿所在的立体创作空间,对文学创造产生的作用可分为“统摄体验——激荡情感——塑造认知”三个层次:以日月星辰为代表的天象景观,是时空与权力的象征,从至高角度营构诗歌呈现的广袤空间,统摄着诗人的全部体验;以节候、风沙和冰雪为代表的气象景观,是化成多样地域风貌的自然推手,规定着人们对地域的体感差异,激荡着人们的情绪体验;以碛与山为代表的地貌景观,具有界分河山的政治作用,趋导着人们对西北领土与文化疆界的认同。第三章以具体馆驿为焦点,探讨唐代丝路大驿中的文学空间。沿渭水而建的关中馆驿,形成了典型的送别文学空间,流动不息的渭水是家国情感联结的纽带;丝路起点段的咸阳驿地区,标记着西域万里行的开端,驿旁秦汉陵阙的历史昭示、离人澄清西宇的豪言激励,拓展了诗歌抒发情感的深度与广度。陇右馆驿建在华戎分岭的边疆地带,馆驿诗的离别题材减少,强烈的民族身份意识使诗人们表现出对唐蕃关系的极大关注;凉州馆是盛唐繁荣凉州城的缩影,具有极大的社会活动容量,岑参的凉州馆诗就分别展现了独宿思乡、饯行赠别、同僚宴饮三种不同的馆驿生活。第四章从触发情境、内容特征和情感特质及精神价值三个角度,集中探讨丝绸之路馆驿诗的独特性。从创作缘起来看,丝路馆驿诗主要有行吟独白、感时寄赠、送行留别、宴饮酬唱四种触发情境。从内容特征来看,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既有纪实性也有虚拟性,不仅是唐代西北驿传体系、边疆治乱兴衰、西部地域风貌、文人丝路行旅心态的全方位纪实,而且具有深刻的虚拟内容,包含着对盛世的追慕和眷恋,是各种历史积淀、经验和想象的融合。从情感特质及精神价值来看,丝绸之路馆驿诗情感内涵各异,但有共同的整体特征,即恋阙思家的情感维系和国家权力的群体认同。

二、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与唐代长安城附近的驿道和驿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与唐代长安城附近的驿道和驿馆(论文提纲范文)

(4)李之勤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蜀道研究
二西域历史地理文献的比勘和研究
三清季西北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5)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含蓄低调中的卓越:近七十年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简要回顾
    1.断代交通地理研究
    2.区域、水运与综合历史交通地理研究
    3.“道路功能性特征”视域下的历史交通地理研究
    4.“道路地域性特征”视域下的研究
二舍弃之中彰显自我:中国历史交通地理学科独立性与科学性的加强
    1.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应树立“考古学情怀”
    2.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应推行“全路段驴行”式考察

(6)唐代邮驿制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代邮驿设置概况
    第一节 唐代之前的邮驿设置及相关制度
        一、先秦时期邮驿的雏形
        二、秦汉时期邮驿的发展及相关制度建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系统及相关制度的进一步拓展
    第二节 唐代邮驿系统概貌
        一、驿道与驿站
        二、私人邮驿的存在
第二章 唐代邮驿系统的法定职能
    第一节 邮驿系统的通讯职能
        一、公文传递
        二、烽驿通讯
        三、官报流通
    第二节 邮驿系统的交通职能
        一、出行官员的食宿之所
        二、特殊官员赴任之辅助
        三、贡品物资的运输
    第三节 邮驿系统的其他职能
        一、特殊人犯的处死场所
        二、与关津要塞职能的重合
第三章 唐代邮驿系统管理的法律规则
    第一节 邮驿的组织隶属及人员安排
        一、驿站的等级设置
        二、邮驿的行政隶属
        三、邮驿的人事制度
    第二节 邮驿使用的法律规则
        一、符节制度
        二、驿马与给驿的法律规定
    第三节 邮驿违规的法律制裁
        一、驿使稽程
        二、公文泄密
第四章 唐代邮驿制度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邮驿制度对帝国治理的有效维护
        一、加强边疆治理与军事防御
        二、保证中央对地方的实际控制
        三、促进国内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第二节 唐代邮驿制度的衰败与后期改进
        一、“安史之乱”对邮驿系统的破坏
        二、唐代后期邮驿系统的衰落
        三、唐以后邮驿制度的改进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唐小说中的馆舍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馆舍故事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界定
    1.1 唐代馆驿设置与旅馆业的发展
    1.2 唐小说中馆舍的称谓及概念界定
第二章 唐小说中馆舍故事的叙事内容与特征
    2.1 馆舍故事之书写类型
        2.1.1 仕宦出行类
        2.1.2 书生赶考类
        2.1.3 馆舍定情类
        2.1.4 馆舍公案类
    2.2 馆舍故事之书写模式
        2.2.1 情节结构模式
        2.2.2 情节结构模式的文化阐释
第三章 地域空间对馆舍故事的影响
    3.1 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与向心型群体流向书写特征
    3.2 淮南道、江南道中的南游求丐书写现象
    3.3 山南道、岭南道与文士贬谪和鬼神怪异书写类型
    3.4 剑南道与重臣和仙风的书写偏好
第四章 馆舍空间场景的文学功能
    4.1 馆舍的文学角色
        4.1.1 馆舍构成故事发生的叙事背景
        4.1.2 馆舍构成故事的空间主要场景
        4.1.3 馆舍构成连缀故事的情节片段
    4.2 馆舍与人物塑造
        4.2.1 馆舍与人物间关系
        4.2.2 馆舍与人物心境变化
    4.3 馆舍与情节
        4.3.1 宵话征异
        4.3.2 夜间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馆舍夜遇故事篇目辑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唐诗中的青门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意义
    2.重要概念释义
    3.相关研究现状
    4.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文化学视野下的青门
    1.1 作为地理坐标的青门
        1.1.1 何处是青门?
        1.1.2 唐前青门的位址迁变
        1.1.3 青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2 作为文学意象的青门
        1.2.1 唐前青门意象的沉积与奠定
        1.2.2 青门意象在唐代诗文中的指涉
        1.2.3 唐后青门意象的类型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青门“映像”
    2.1 青门诗歌的整体分析
    2.2 青门诗歌的内容阐释
        2.2.1 青门送别
        2.2.2 青门述怀
        2.2.3 青门冶游
        2.2.4 青门哀挽
    2.3 青门诗歌的个体研究
        2.3.1 白居易的长安居所与青门写照
        2.3.2 贾岛“原东居”的诗性世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门书写空间的拓展
    3.1 青门内外:以“青门”为窥视点的都市图景
        3.1.1 宫室楼阁—以花萼、勤政楼为代表的政治空间
        3.1.2 酒肆商邸—以常乐、新昌坊为代表的商业空间
        3.1.3 园林别业—以曲江、乐游原为代表的娱乐空间
        3.1.4 寺院道观—以青龙、慈恩寺为代表的休闲空间
    3.2 青门道:以青门为起点的饯送空间
        3.2.1 “青门—长乐驿—灞桥驿”青门道的形成
        3.2.2 青门道的地理空间与诗歌空间
        3.2.3 饯送空间延伸与文人情思流转
    3.3 青门行远:以青门为始发点的交通轨迹
        3.3.1 “长安—洛阳”两京道与宦游空间
        3.3.2 “长安—荆襄”南道与贬谪空间
        3.3.3 “长安—幽蓟”北道与游幕空间
    3.4 青门记忆:以青门为投射点的空间依恋
        3.4.1 空间依靠:青门记忆所承载的长安旧梦
        3.4.2 空间认同:青门记忆所寄托的魏阙之志
    本章小结
结语:青门诗歌的文化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史地、制度与综合研究
        二、馆驿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唐代丝绸之路馆驿缀连与馆驿诗系地
    第一节 唐代丝路长安至凉州段馆驿与馆驿诗
        一、长安—咸阳
        二、咸阳—泾州—原州—凉州(萧关道)
        三、咸阳—陇州—秦州—凉州(陇关道)
    第二节 唐代丝路凉州至沙州段馆驿与馆驿诗
        一、凉州—甘州—肃州—瓜州
        二、瓜州—沙州
    第三节 唐代丝路沙州至安西段馆驿与馆驿诗
        一、瓜州/沙州—伊州
        二、伊州—西州
        三、西州—庭州
        四、西州—焉耆—龟兹—拨换—疏勒
        五、于阗—疏勒
    附:唐代吐蕃王朝境内的丝路馆驿
第二章 丝绸之路馆驿景观空间
    第一节 天象景观:营构时空,化实入虚
        一、日与月
        二、星辰
    第二节 气象景观:化成地域,摇荡性情
        一、节候
        二、风沙与冰雪
    第三节 地貌景观:界分河山,趋导认同
        一、碛(流沙)
        二、山(陇山)
第三章 唐诗中的丝路大驿
    第一节 唐代丝路关中段馆驿文学空间
        一、渭水牵思:关中馆驿地理空间与诗歌空间
        二、咸阳驿馆驿空间与诗歌空间
    第二节 唐代丝路陇右段馆驿文学空间
        一、华戎分岭:陇右馆驿地理空间与诗歌空间
        二、凉州馆馆驿空间与诗歌空间
第四章 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的独特性
    第一节 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的触发情境
        一、行吟独白:忙里偷闲和闹中取静
        二、感时寄赠:异于中原的风土时令
        三、送行留别:馆驿空间对别情的强化
        四、宴饮酬唱:文化共融后的张扬与恣意
    第二节 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的内容特征
        一、唐人丝路行程的全方位纪实
        二、寄托盛世理想和缅怀的时空虚拟
    第三节 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的情感特质与精神价值
        一、恋阙思家的情感维系
        二、国家权力的群体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本古籍文献
    二、近人着述(按作者姓氏音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柳宗元的《馆驿使壁记》与唐代长安城附近的驿道和驿馆(论文参考文献)

  • [1]唐金牛道文学研究[D]. 赵佳瑶.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杜甫北征与秦直道[J]. 邓小军. 中国诗学研究, 2020(01)
  • [3]唐代驿程的新解读——以沙州为中心的考察[J]. 徐雪强. 唐史论丛, 2020(01)
  • [4]李之勤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贡献[J]. 吕卓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01)
  • [5]近70年来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9(03)
  • [6]唐代邮驿制度探究[D]. 李雪颖. 烟台大学, 2019(09)
  • [7]唐小说中的馆舍书写研究[D]. 张健. 西北大学, 2019(12)
  • [8]唐诗中的青门书写[D]. 罗曼. 西北大学, 2019(12)
  • [9]唐长安长乐驿与临皋驿[A]. 李久昌. 中国古都研究(第三十四辑), 2018
  • [10]唐代丝绸之路馆驿诗研究[D]. 燕晓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唐代刘宗元《邮局使者的故事》与长安城附近的驿道驿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