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明年增刊20期

《解放日报》明年增刊20期

一、《解放日报》明年扩为20个版(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苹[1](2010)在《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期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传统媒体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报业被推向了竞争的前台,报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变化要求。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对经济思想史上对竞争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在分析当代主要国家和地区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基础上,剖析了国内外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对我国当代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特征及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报业竞争力的环境,同时以《福建经济快报》兴衰为例证,分析了报业竞争环境变化对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和实现报业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战略途径,并对未来报业竞争的趋势进行展望,这对新时期我国报业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保卫,杨柳[2](2011)在《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文中指出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但仍未失原来同人刊物之色彩。陈独秀仍是负责人,此外李汉俊、陈望道等上海发起组的成员也加入了编辑部,改组后由原来群益书局发行改为自行出版发行。11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秘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秘密的,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必读教材,更是中共各地早期组织交流思想、沟通情况、筹备建党的一个重要平台。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工人报刊开

燕志华[3](2014)在《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报是中国当代一个巨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在新闻议程设置、热点话题参与、主流价值观塑造、重大事件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华日报》作为经济社会事业异常发达的江苏省的省委机关报,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江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展开的,是国内着名的省级党报。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新华日报》为例,对其头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新闻要素的变迁进行研究,提出党报反映的社会变迁具有“时AI写作意”的特征,同时对党报及其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论文属于个案研究,通过对《新华日报》头版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在论证党报的“写意”特征之外,也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党报头版的政治性是否掩盖了新闻性?头版会议和领导人报道占据多大的比例?从党报的头版能否研究社会变迁?党报是否关注民生?是否有足够的舆论监督,以及是否有效?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个体人物的报道有什么样的特点?党报的话语风格有什么变迁?等等。论文选择了《新华日报》从1978年起16年、总共1300多个头版为研究范畴,分别以农业、民生、舆论监督、头版头条、话语风格、个体人物报道频率、重大事件报道策略等为重点进行了内容和变迁分析。此外,对科技、文化、交通、环境、社会、教育、外交、卫生等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论文综合运用了社会变迁、社会传播、议程设置、“把关人”、文化堕距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以抽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此前对党报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纯粹的新闻视角、党报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本文是以变迁的视角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多项主题要素进行考察,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认为:党报是以“写意”方式概括性地反映社会变迁。论文还认为,《新华日报》头版在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博弈中,后者占据了上风;通过对头版新闻要素的统计,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头版的民生报道渐渐增多,并成为报道的重点;舆论监督不足,但开始强化;个体报道数量增多的背后,是党报“意识形态焦虑”;话语模式从政治话语走向平民话语,等等。此外,论文指出党报影响力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不足,提出党报必须警惕“传播失灵”的危机。认为党报未来要发展,必须进行转型。

石珍楠[4](2016)在《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我国典型报道的源起,对于典型报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典型报道一经出现,便在当时的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解放日报》自身的特点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边府的广泛动员下,边区形成了浓郁的典型宣传氛围,在报刊之外还存在多种多样的媒介手段进行典型宣传,除众多的宣教工作人员外,边区群众广泛参与到典型宣传中来。因此,典型报道与边区的群众运动是声气相通的,典型报道的成功既在于契合边区实际情形,也不能排除边区有利于典型传播的因素。可以说,若无边区政府之广泛典型宣传,《解放日报》的典型报道恐达不到如此之成效。如果执意单就典型报道本身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典型报道得以成功的原因,那就无异于割断典型报道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血肉联系。本文具体内容如下:在绪论中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及意义,介绍我国学者对于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的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同时对延安《解放日报》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第一章对该报的典型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梳理了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出现和发展变化的四个时期,并归纳整理出不同时期典型报道的人物类型、报道数量及特色。第二章《解放日报》典型报道自身出发,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无论是选题、语言、报道机制还是新闻思想,典型报道都紧密的契合当时边区的时代背景,这是它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从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之外出发,探讨其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边区舆论环境单一、政府多策并举营造良好的典型传播土壤、报纸的其他报道主题有意无意地营造战时氛围、多种大众化媒介辅助典型传播以及人们与生俱来的“典型”心理需求,种种因素都为典型报道的传播以及人们学习典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四章是对于延安《解放日报》的反思,着重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利用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深入剖析典型报道作为一种话语,其与微观权力之间的关系,反映权力对于知识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其二,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作为我国典型报道的发端,它对于其后的典型报道产生了深入和深远的影响,未来典型报道应当如何面对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的传统。

米燕[5](2008)在《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纵观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中报业经营管理发展历程,分别从报业发行、广告、资本运营、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方面概述报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历史状况,并从中总结报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报业发行来看,经历了邮政发行、自办发行和多渠道发行,发行是报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经营经历了从有到无、从从属地位到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插版到专版的发展过程,广告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报纸的生存。资本运营与数字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被传统媒体所重视,谁走在前列,谁就找到了传媒媒体的突破口。“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体制虽从建国初就已提出,但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依然存在制度上的束缚。这些内容都是报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描述各组成部分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历年报业发行量与广告经营额,从数据中分析其发展情况和趋势。从报业经营管理30年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报业资本运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媒体单一形式,是报业新时期改革的必行之举。本文以《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描述两报发展过程与新闻改革中的实践操作过程。

左军[6](2014)在《社会变迁中晚报副刊的话语嬗变 ——《春城晚报》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副刊虽“副”,但绝不是无足轻重。副刊所刊载的内容,均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副刊背后的编辑、作者,也多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有志之士。20世纪以来,中国报业经历跌宕起伏的命运,但副刊仍留存了下来。时代变迁中,副刊内容一再发生转变,从最先的消闲娱乐,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再到注重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副刊呈现出与社会现实相对应的不同面貌。《春城晚报》是《云南日报》的晚刊,创刊于1980年1月1日,是改革开放后国内首家新创办的晚报。“旗帜鲜明的评论、丰富多彩的副刊”被认为是《春城晚报》的两大亮点。34年来,《春城晚报》先后办了《大观》、《科学天地》、《山茶》、《花甸》、《小橘灯》、《春晓》等十多种以文学性副刊为主、内容各有侧重的副刊,该报一度成为全国副刊版面最多的报纸之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春城晚报》副刊也历经洗礼,蜕变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征。三十多年来,副刊所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宣传者,到人民教育者,再到休闲娱乐的平台,越来越注重生活化和个人化;在内容上,不同的副刊版面、栏目、文章,传递出与时代相符的价值观念,从重视寓思想性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到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经历了一个话语权下放且内容不断增殖、扩大的过程。具体说来,80年代的《春城晚报》副刊是文人的乐园、知识的殿堂,云南读者从这里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有一批本土作家从这里走出去;到了90年代,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加多元,此时的副刊更多体现出世俗化特点,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新千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大量商业性专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与此同时晚报副刊经历着“撤销-恢复”不断反复的命运。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竞争中,报纸逐渐失势,依托报纸平台的副刊也失去往日光彩,不得不向全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可以说,《春城晚报》副刊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个案,也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缩影。通过梳理《春城晚报》副刊的发展及内容特点,把握其话语嬗变的时代原因,有助于深入体会不同历史条件赋予副刊的不同意义,也有助于对晚报副刊未来发展做出新的设想及展望。

石玉[7](2013)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革命根据地将党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总体理解和把握熔铸在教科书当中,以此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启迪千百万民众。全文从教科书编撰“历史语境”“基本情况”“文本特征”三个层次考察根据地教科书。以教科书在以上三层次的特点为依据划分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发展阶段,并在每个发展阶段中结合案例分层次展开论证。研究分析革命根据地教科书在历史语境中的发展与变迁、功能与影响。全文分七个部分:“导论”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设计,梳理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教科书两方面的已有研究。该部分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起点、研究思路以及整体架构。“第一章”讨论中央苏区时期的教科书(1927-1937)。中央苏区时期极其不稳定的教育局面是教科书编撰的背景。这导致教科书编撰未走向常规化的轨道,成套的学科教科书较少,以读物、常识、识字、游艺等类型为主。在文本特征方面体现出了极大的原创性。具体有主题选材和结构体例单一、叙述风格成人化的鲜明特征。“第二章”讨论抗日战争初期的教科书(1937-1942)。抗日战争初期确立教育全面为抗日服务,以及迅速建立正规的教育制度是教科书的编撰背景。虽然有严重的课本缺乏问题,但也促使教科书编撰走向正规化。教科书在主题选材上上突破了政治和生活的单一主题,大量加入学科知识,在编撰形式上引入了教学设计。“第三章”讨论抗日战争后期的教科书(1942-1946)。抗日战争后期确立了教育应与“实际”结合的基本方针,停止了教育正规化的建设。这一时期,教科书缺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还编出了系统的以“学科混编”为主的教科书。教科书在内容主题上删除了“城市”,选材彻底本土化,在编撰形式上去除“儿童化”等形式,强调本土特征。“第四章”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教科书(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为进入城市服务,建立正规化的教育被再次提出。该时期编出以“学科分编”为主的教科书。教科书内容主题上突破本土化特征,增加了“城市”题材,在编撰形式上强调学科规律。“第五章”讨论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典型特征。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体现出政治面向和农村面向两大典型;教科书的政治面向体现出根据地教科书在不同时期宣传党的政策和党的领导人,服从战争的需要的特点;教科书的农村面向体现出教科书重视农村生产知识和农村常识的特点。“余论”揭示根据地教科书在根据地社会中产生的政治鼓动作用以及对1949年后中国教育的塑形作用。

谢依阳[8](2015)在《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的风景及权力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讨论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木刻风景图像背后的权力关系问题。其理论的研究视角是风景政治,所依据的研究材料是1937年至1945年期间的延安木刻,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的影像资料。作为木刻图像中的风景政治研究,试图借助与大地人文景观相关的木刻图像,阐释其创作动机及意义表征,追究其图像生成的历史必然,建构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风景意象的话语系统。本文写作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当时延安木刻创作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文艺政策之间的关系;二是思考当时民族矛盾、阶级斗争及其政治诉求如何在木刻图像中得以存在。延安木刻中的“延安”,是一个大的区域概念,即在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包括晋察冀边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等活动的区域,因战争的缘故,其区域的界限并不稳定。本文讨论的范围以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为主,因为这两个区域空间意义不同,木刻创作也各具特色。本文共六章,第一章分析区域空间的政治意涵;第二章考察延安木刻群体的组织形态、活动路线及作为共同体成员所经历的思想变化;第三章讨论“进入权”问题,围绕“破交战”和“袭击战”等游击战争题材,分析木刻图像中的意义内涵;第四章讨论“开发权”问题,围绕部队屯垦和农村合作互助等大生产运动题材,分析木刻图像中的意义内涵;第五章讨论大地空间意象的神圣化问题,涉及相关的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第六章讨论民主根据地的政治认同问题,涉及“谁在风景”以及社会大众的文化立场。对美术史的研究而言,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的图像意义远远大于其风格样式的形式审美问题,或者说,图像表达中的政治问题甚至决定了形式语言的转向,这在其他地区或别的历史时期都难以实现。

林晖[9](2003)在《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集中探讨自1996年以来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和整合,从外部的结构调整到内部的资源整合、新闻报道模式的转换。 过去的20余年,中国新闻改革的原动力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但中国新闻改革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还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尚未明朗化之前,奢谈新闻体制的根本改革是不现实的。因此,本文并不试图构建一个中国新闻改革的纲领或框架,而是立足媒介改革前沿,针对当前新闻改革实践和理论中遇到的困惑和主要的矛盾,针对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探讨中国媒介做大做强之道。这是本论文的基本取向。 本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全文的总纲,本章回顾了过去,提出问题,分析了新一轮改革的背景、目标和特点。 中国新闻业20年余年改革的最大成就得益于两度引入信息概念,重新认定了媒介的功能和性质,由此出发,在结构、市场、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引起了中国媒介显着而深刻的变化。 改革给中国媒介带来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但正因为是在旧有体制和运行模式基本未变的框架之下进行,20余年改革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结构失衡、运作失序、管理失范。 为了解决20多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同时也为了适应加入WTO以后传媒业生态环境的深刻改变,中国媒介自上而下开始了主动的整合和改革。 新一轮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步,第一步,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效率和规范为目的,形成合理的媒介战略格局和中国传媒有效的发展模式;第二步,在媒介内容上,改革将集中体现在媒介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向社会供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第二章,着重探讨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围绕传媒业做大做强,实现效益目标,中国传媒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 在传媒整体格局方面,本章提出改变过去的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应的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建制的报、台制,转而建立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新格局。 中国传媒业要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是前进中必须突破的“瓶颈”。目前制约媒介“三跨”的主要是区域壁垒、行业壁垒、资本壁垒和产权壁垒,而要突破这层层壁垒,必须依靠从理论、政策到机制的一系列突破,包括重新认定传媒的双重性质、明晰产权、对传媒实行分类管理、编营分离的机制改革 等。 第三章,党报改革是中国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过去党报以其高度的权威 性曾处于中国传媒的核心地位,但目前,党报正从核心滑向边缘,整个报业结 构失去中心。 中国的党报是唯一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党报的作用。重树党报的核心地位,不仅关系到中国传媒 业的结构调整,也涉及到中国政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党报面临的困境是受到宣传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为了重树党报权威, 必须减轻党报的市场压力,对党报功能、受众、风格重新定位,使党报真正成 为严肃的高级大报。 第四章,主要探讨成立媒体集团的理论依据以及集团内部整合资源、优化 结构的路径选择。 从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至今,我国依靠行政力量快速完成了报业集团化、广电集团化。也正因为完全依靠行政力量的速配,新组建的媒介集团就暴露出资源配置不合理引发的子报结构重复、内耗不断的弊端。为此,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成为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五章,主要探讨中国广电走类型化之路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完善类型化运作体制的必要举措。 到2002年底,中国的电视己基本完成频道专业化、电台频率专业化也正在实施之中。但正象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中国刚刚实施的类型化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针对当前普遍关注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境,本章提出了分灶吃饭、分级收费、无线(台)有线(台)分离、制播分离、编营分离的运作模式,以机制改革确保频道专业化的正常运作和顺利发展。 第六章,本章论述编辑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 为了在尽短时间内做大做强中国媒体,中国媒体必须尽快打开业外资本进入媒体的通道。本章提出基于中国媒介的特殊性质,资本运营必须有相应的内部制度建设为前提,保证以效益为目标的改革不偏离方向。其中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作为媒介双重属性的制度体现,无疑将成为媒介制度的一个新亮点,为媒介的资本运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第七章,主要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变革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式。 衡量中国新闻改革的成败标准只有一个: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新闻媒体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新闻报道。 中国媒介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不可能走向完全的商业化运作,但在新兴的大众化媒介中,也深深受到包括新闻娱乐化在内的市场取向的影响,着眼于中国乙夕媒介的社会责任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的角色,这是当前媒介改革中值得警惕的潮流。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

黄鑫宇[10](2013)在《南方都市报组织结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为南都)是一份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都市类报业大发展时期创立的、市场化程度极深的报纸,二十一世纪初受益于集团分权管理形成报系,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全媒体集群性的组织。首先,南都非常善于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包括技术因素)和自身战略选择,变革具有不同特点的主导性组织结构,本论文据此将其组织结构的演变历程主要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年?1996年)——南都初创时期(周报);第二阶段(1997年?2001年)——南都追求盈利时期(日报);第三阶段(2002年?2006年)——南都构建主流媒体时期;第四阶段(2007年?)——南都全媒体集群构建时期。其中的第二阶段,以首次盈利(1999年)为界,细分成“人员资金缺乏时期(1997年?1999年)”及“人员资金扩充时期(2000年?2001年)”南都组织结构的演变。每个阶段,随着规模和市场的扩大,南都治理结构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体系的演变也有着自己特色。治理结构由最初的主编一人负责制,演变为“三人制”、“七人制”直至“四委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制;管理组织结构类型的变化则主要围绕管理层级的增减展开。按照汤因比的“挑战-应战”模式分析南都组织结构演变的原因,可以发现无论是早期珠三角都市类报纸急剧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是全媒体时代强化不同介质的融合环境;无论是“龙生龙、凤生凤”品牌裂变战略、还是强调协同作战的聚合战略,不同时期下南都组织结构都能够以灵活的姿态应对环境与战略之于结构的挑战。其次,南都是一份非常有争议性的报纸,“深圳停发事件”、“孙志刚案”报道、“南都案”等事件所福射的影响,使南都在中国报业的群体里显得非常特别。通过对其组织结构的考察可以清晰发现其内在的成功与失误因素:成功因素主要体现在:1,(治理结构)从个人决策、集体负责到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转变;2,(治理结构)合一或交叉式的治理模式的运作;3,(管理组织结构)尽量扁平化、模块化的结构设计;4,(管理组织结构)绝对集权到分级授权;失误之处主要体现在:1,(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激励机制薄弱;2,(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结构与金字塔结构的冲突。再次,南都是一份有野心的报纸,珠三角不能满足其扩张需要。根据南都内部现存状况,治理结构需要建立专业委员会强化治理核心功能、采取利益相关者治理;管理组织结构则需要向以扁平为特征的网络化和以弹性为特征的柔性化结构方向发展。从而使南都组织内的分工协作体系更加适应未来日益开放的环境和机动性更强的战略要求。

二、《解放日报》明年扩为20个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放日报》明年扩为20个版(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关于报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三、本研究的框架思路
    四、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报业竞争力的理论概论
    第一节 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理论
    第三节 报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节 报业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分析
    第五节 报业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分析
第二章 当代报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美国报业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报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报业发展
    第四节 当代报业发展的特点
    第五节 当代报业发展的趋势
第三章 当代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世界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第二节 从计划到市场:我国报业竞争环境的变迁及影响
第四章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 "十五"以来我国报业竞争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报业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三节 我国报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的特征
    第五节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的趋势
第五章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环境的影响分析——以《福建经济快报》的兴衰为例
    第一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前身
    第二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发展
    第三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兴盛
    第四节 《福建经济快报》的衰亡
    第五节 《福建经济快报》亏损并停刊的原因透析
附录:见证《福建经济快报》兴衰的几个文件
第六章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对报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增强报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提升中国报业竞争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纸媒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记录器”
        1、西方报纸与社会现实
        2、新闻史学视角下的中国报纸
        3、报纸叙事与社会转型
    二、中国特色的党报事业
        1、党报产生及社会属性
        2、党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党报效应”
        4、读者群的社会分层
    三、时代“写意”:党报头版反映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式
        1、党报反映变迁的逻辑
        2、党报新闻:时代“写意”
        3、头版的“历史人格化”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媒体与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理论
        2、传播制度与议程设置理论
        3、政治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二、国内党报研究成果梳理
        1、研究的热点
        2、党报头版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3、党报研究典例:人民日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抽样法
        2、文献法
第三章 新华日报历史变迁与社会特质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1、新华日报的历史和发展
        2、新华日报的特质
        3、历史地位及现实成就
    二、头版及议程设置
        1、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2、“头版难题”
        3、议程设置与现实挑战
    三、头版的导向与社会
        1、意识形态导向
        2、改版与变化
        3、版面与社会的折射
第四章 头版新闻要素分类与分析
    一、党报头版头条
        1、地位及重要性
        2、头条与政治领导人报道
        3、头条新闻的内容与分类
    二、头版历年的新闻要素统计分析
        1、1978—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
        2、1989—1993年:从“六四”到“南巡”
        3、2000—2003年:进入WTO时代
    三、头版会议新闻的统计及变迁
        1、头版央地会议的“新闻拼图”
        2、头版会议新闻的变与不变
        3、党报会议新闻的“传播失灵”
第五章 新华日报头版与农业
    一、农业:党报头版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1、农业在头版中的位置
        2、关于农业和土地关系的新探讨
    二、从农村到城市
        1、“农民话语”与“城市社会话语”
        2、城市社会的来临
        3、“农民的终结”及中国本土化争议
第六章 新华日报头版“个体”人物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西方社会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
        2、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之下的个体与集体
        3、“个人”的现代性蕴含
    二、头版个体出现的频率
        1、“公”与“私”的宣传
        2、个体新闻出现的频率和变化
        3、“典型人物”的政绩化倾向
第七章 新华日报头版的“新闻维稳观"
    一、头版新闻报道的内在特征
        1、头版政治性与新闻性的隐性冲突
        2、头版领导人的形象诉求
        3、重大新闻的隐晦传播特征
    二、“新闻维稳观”的操作模式
        1、“六四事件”的新闻策略
        2、“基辛格角”的形成与传承
    三、“新闻维稳观”的未来发展
        1、“喉舌论”的极端化发展
        2、“维稳观”的三阶段
        3、新闻维稳的关键在于正确“发声”
第八章 新华日报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个传统
        1、舆论监督的历史形成
        2、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3、舆论监督的方式与成效
    二、舆论监督的流变
        1、从强力到困境
        2、“打死老虎”现象
        3、“内参”的现状与未来
    三、前景与路径选择
        1、舆论监督与宣传部门的“和谐”
        2、党委政府“撑腰”与舆论监督的困境
        3、评论成为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武器
第九章 新华日报头版新闻话语形式
    一、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话语”辨析
        2、话语模式
        3、话语折射
    二、党报话语的表达模式与风格
        1、《人民日报》国家话语的表达策略
        2、《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叙述模式
    三、新华日报的新闻话语的变迁
        1、头版通讯标题的话语模式
        2、头版通讯内容的话语模式
        3、权威话语主体:从官员到专家
第十章 思考与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4)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述评
        1、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
        3.1.1 作为一种动员方式的典型报道
        3.1.2 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3.1.3 典型报道与领导人思想
        3.1.4 福柯视角下的典型报道
        3.1.5 典型报道的组织传播
        3.1.6 典型报道的案例研究
        2、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理论基础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1、难点
        2、创新之处
    六、典型报道概念之说明
第一章 延安《解放日报》的典型报道梳理
    第一节 萌芽期(1941年5月 16日——1942年12月 30日)
        1.1.1 典型报道的分水岭
        1.1.2 典型报道分析
        (1)典型类型
        (2)典型报道的形式
        A、个体式报道
        B、多主体式报道
        C、个体式与多主体式的组合
        (3)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
    第二节 蓬勃期(1943年1月 1 日——1943年12月 31日)
        1.2.1 典型类型
        (1)正面典型
        A、工农典型
        B、战斗典型
        (2)改造典型
        (3)集体典型
        1.2.2 典型报道的互动策略
        1.2.3 典型报道的形式
        (1)增设栏目小标
        (2)新型典型报道体裁的出现
        (3)典型报道的版面分布、消息来源
    第三节 定型期(1944年1月 1 日——1944年12月 31日)
        1.3.1 典型类型
        (1)农业领域的典型
        (2)模范工作者典型
        (3)反面典型
        (4)集体典型
        (5)其他典型
        1.3.2 典型报道专栏
        1.3.3 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
    第四节 消减期(1945年1月 1 日——1946年9月 30日)
        1.4.1 典型类型
        1.4.2 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
        (1)体裁
        (2)版面分布
        (3)消息来源
        1.4.3 原因分析
        (1)宣传重点的转移
        (2)典型报道任务分流
        (3)慎重对待典型
        (4)保证劳动时间
    第五节 复苏期(1946年10月 1 日——1947年3月 27日)
        1.5.1 典型类型
        1.5.2 典型报道的体裁、消息来源、版面分布
        (1)体裁
        (2)版面分布
        (3)消息来源
    第六节 小结
        1.6.1 典型报道的发展路径
        1.6.2 典型报道中典型的发展路径
        (1)地理路径
        (2)行业路径
        1.6.3 典型报道的模式
第二章 典型报道契合时代背景
    第一节 配合时代主题的选题特色
        2.1.1 盐堆上的英雄
        2.1.2 树林里的英雄
    第二节 以受众为中心的语言特色
        2.2.1 语言朴实,多用方言
        2.2.2 擅长用数字予以说明
        2.2.3 多用对比
        2.2.4 第三者表述
        2.2.5 给劳动赋予政治意义
    第三节 组合策略下的典型报道机制
        2.3.1 多种典型报道体裁组合
        2.3.2 多种典型报道主题组合
        2.3.3 与其他相同主题的人物报道结合
        (1)褒扬性报道
        (2)批评性报道
        2.3.4 改造典型、负面典型与正面典型结合
    第四节 典型报道契合毛泽东党报理论
        2.4.1 延安整风与《解放日报》改版
        2.4.2 典型报道与毛泽东党报理论
        2.4.3 典型报道与毛泽东典型工作方法
第三章 客观环境促进典型报道成功
    第一节 边区传播环境单一
        3.1.1 地势复杂
        3.1.2 文化层次低
        3.1.3 舆论环境
    第二节 群众媒介近用权增强
        3.2.1 边区教育事业发展
        3.2.2 边区群众文化程度提高
        (1)成立识字组
        (2)组织冬学、夜校
        3.2.3 机关、部队、工厂开展文化学习
        (1)部队文化学习
        (2)机关文化学习
        (3)工厂文化学习
        3.2.4 组织读报小组
        3.2.5 延安《解放日报》大力推进通讯员队伍建设
        (1)通讯员队伍完备
        (2)注重培养通讯员业务能力
        (3)大力提倡工农通讯写作并得到积极响应
    第三节 报纸营造学习典型的氛围
        3.3.1 大生产运动的报道
        3.3.2 反法西斯战争的报道
    第四节 其他媒介形式辅助典型宣传
        3.4.1 文学类宣传方式
        (1)图书
        (2)黑板报
        3.4.2 戏剧宣传方式
        3.4.3 美术宣传方式
        (1)木刻画
        (2)年画
        (3)连环画
        (4)拉洋片
        (5)幻灯
        3.4.4 音乐宣传形式
        (1)歌咏
        (2)说书
        3.4.5 其他宣传方式
        3.4.6 宣传机会
        (1)庙会、骡马大会
        (2)民教馆、文化棚
        (3)会议
    第五节 政府解决现实生产难题
        3.5.1 实行全民动员,保障学习的群众基础
        3.5.2 推行优惠政策,激发群众学习热情
第四章 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反思
    第一节 典型人物成“万金油”
    第二节 典型虚造问题
        4.2.1“创造”模范村
        4.2.2 典型虚造
        (1)创造
        (2)选举
        4.2.3 二流子反复
    第三节 缺乏对女性的尊重
        4.3.1 缺乏充分报道
        4.3.2 角色失当
    第四节 无法逃脱的他者奴役
        4.4.1 作为语言符号的他者
        4.4.2 假想的阳具
        4.4.3 主体与他者
    第五节 作为社会规训的手段
        4.5.1 典型报道是权力与知识合谋的产物
        4.5.2 典型报道是社会规训的手段
        (1)组织参加生产
        (2)劳动英雄帮助改造
        (3)政府进行思想教育、提供帮助
        (4)挂牌
        (5)召开大会
        (6)被嘲笑
        (7)奖励
    第六节 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传统的承继与流变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1978 年-2008 年报业发行经营管理政策演变概况
3 1978 年-2008 年报业发行经营管理概况
    3.1 报纸发行的基本概念
    3.2 报纸发行工作地位的转变
    3.3 发行渠道变革史
4 1978 年-2008 年报业广告经营管理概况
    4.1 1978-2008 报业广告经营管理发展概况
    4.2 报业广告经营与管理
5 1978 年-2008 年报业资本运营概况
    5.1 我国资本运营的基本发展情况
    5.2 资本运营的四种形式
    5.3 资本运营的好处
    5.4 目前资本运营存在的难点
6 1978 年-2008 年报业技术改造概况
    6.1 印刷出版技术在报业中的运用
    6.2 网络技术在报业中的运用
    6.3 数字技术在报业中的运用
7 1978 年-2008 年报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7.1 报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
    7.2 报业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与改革必然性
    7.3 报业集团的法人地位发展概况
8 个案
    8.1 媒体个案
    8.2 媒介人物
9 1978 年-2008 年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9.1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
    9.2 关于资本运营
    9.3 关于报网互动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大事年表

(6)社会变迁中晚报副刊的话语嬗变 ——《春城晚报》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 时代变迁中晚报副刊的存在意义
        (二) 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副刊研究综述
        (一) 报纸副刊研究的专着
        (二) 副刊研究的期刊论文
        (三) 《春城晚报》副刊的相关文献
第一部分 报纸副刊的历史源流
    一、副刊概念界定及副刊理念
    二、副刊应时代而变
第二部分 《春城晚报》副刊的话语特征
    一、《春城晚报》及副刊的概况
        (一) 《春城晚报》创刊背景及发展概况
        (二) 与晚报相生相伴的副刊
    二、《春城晚报》副刊的话语特征
        (一) 创刊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1980-1989)
        1、版面内容分析
        2、办刊理念的确立
        (二) 《春城晚报》副刊的发展与变化(1990-1999)
        1、副刊的新变化
        2、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副刊
        3、迎来大副刊时期
        (三) 新世纪《春城晚报》副刊传承与创新(2000-)
        1、内容特点分析
        2、副刊经历坎坷命运
        3、新媒体环境下的副刊
第三部分 《春城晚报》副刊的话语构建与时代变迁
    一、思想解放是晚报副刊的立足点
    二、副刊是社会生活变迁的晴雨表
    三、副刊体现时代的文化趣味
    四、副刊在新闻改革中的蜕变
        (一) 延续1956年新闻改革精神
        (二) 新闻观念更新推动副刊发展
        (三) 媒体市场化运作下的副刊
第四部分 晚报副刊发展前景思考
    一、“副刊存在意义”之争
    二、兼顾文化品格和市场效益
    三、网络时代晚报副刊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研究
        三、中国革命根据地课本的相关研究
        四、国外关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央苏区时期的教科书(1927-1937)
    第一节 教科书的编撰背景
        一、建立中央苏区教育制度
        二、教育以宣传党的政治文化为目的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撰概况
        一、建立根据地教科书编审制度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新编教科书
        三、中央苏区时期禁用的几种教科书
    第三节 教科书的文本特征
        一、教科书内容主题单一化
        二、教科书编撰形式单
第二章 抗日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的教科书(1937 年——1942 年)
    第一节 抗日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编撰背景
        一、教育全面为抗日战争服务
        二、迅速建立正规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撰概况
        一、“课本荒”现象
        二、几种主要的教科书
    第三节 教科书的文本特征
        一、教科书内容主题突破单一化
        二、教科书编撰形式引入教学设计
第三章 抗日战争后期革命根据地的教科书(1942-1946 年)
    第一节 教科书的编撰背景
        一、教育与党的“政治文化”结合
        二、教育与群众的“生产劳动”结合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撰概况
        一、初级小学国语和常识教科书
        二、高级小学历史和地理教科书
        三、其他学科教科书
    第三节 教科书的文本特征
        一、教科书内容主题本土化
        二、教科书编撰形式强调本土特征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科书(1946-1949)
    第一节 教科书的编撰背景
        一、教育为进入城市服务
        二、再次建立正规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撰概况
        一、小学教科书
        二、中学各科教科书
        三、禁止使用的教科书
    第三节 教科书的文本特征
        一、教科书内容主题突破本土化
        二、教科书编撰形式强调学科规律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根据地教科书的政治面向特征
        一、教科书政治面向特征一:宣传党的政策
        二、教科书政治面向特征二:宣传党的领导人
        三、教科书政治面向特征三:服从战争的需要
    第二节 根据地教科书的农村面向特征
        一、教科书农村面向特征一:重视农村生产知识
        二、教科书农村面向特征一:重视农村生活常识
余论: 革命根据地教科书之影响
    一、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动员功效
    二、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的塑形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的风景及权力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关键词
    二、与本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区域概念及社会空间
    引言
    第一节 “边区”的政治意涵
    第二节 “后方”的生产属性
    第三节 根据地的游击战略
第二章 木刻组织与共同体意识
    引言
    第一节 木刻协会与木刻运动
        1. 从鲁艺出发:三条发展路线
        2. 前方与后方:两个“边区美协”
    第二节 “美术工作者”
        1. 代言者:方法论的洗礼
        2. 批判者:被批判的对象
        3. “一切宣传并非全是艺术”
        4. 一个木刻家的思想转化
第三章 有关“进入权”的木刻风景
    引言
    第一节 “不让敌人通过”
        1. 哨卡:凭路条通行
        2. 破袭:打断敌人的脚骨
    第二节 “战斗的原野”
        1. 风的意象:夜行军
        2. “转战古长城内外”
        3. 东渡黄河
第四章 有关“开发权”的木刻风景
    引言
    第一节 “南泥湾”大生产
        1. 垦荒屯戍
        2. 纺线线
        3. 兴建水利
        4. 骡马运输队
    第二节 组织起来
        1. “开荒任务完成了”
        2. “牛犋变工队”
        3. “帮助老乡扬场”
第五章 文化赋值:从往昔之地到文化恒产
    引言
    第一节 跨地域的文化想象
        1. 延安:革命的“圣地”
        2. 窑洞:重建的记忆
    第二节 真实记忆与神话记忆
        1. “红太阳”的意象
        2. “圣经时代结束了”
第六章 文化认同:一块民族情绪的共鸣板
    引言
    第一节 被删减的景物与被排斥的人
        1. 明朗的天:政治认同下的民主根据地
        2. “逃亡地主又归来”:离不去的家园
    第二节 经验共同体与等级世界
        1. 民族主义
        2. 风景剧场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附录: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美术活动年表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 20余年新闻改革的成就和特点
    第二节 20余年新闻改革中的问题
    第三节 新一轮新闻改革的基本目标
第二章 中国新闻媒介格局的战略转换
    第一节 关于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的构想
    第二节 关于中国报业竞争结构的探讨--早与晚、大与小、综合与专业、厚与薄
    第三节 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媒介格局转换的“瓶颈”
第三章 重树党报权威--改革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 党报面临双重压力
    第二节 党报需要“减压”
    第三节 党报必须姓党
第四章 资源整合--集团化的当务之急
    第一节 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
    第二节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第五章 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类型化--新世纪改革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困惑和改革
第六章 编营分离--媒介资本运营的前提
    第一节 媒介市场状况:竞争失序经营失范融资不畅
    第二节 两权分离:专业办报专业经营
    第三节 实施两权分离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七章 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
    第二节 新模式.新视角.新理念--中国新闻媒介报道的新跨越
第八章 媒介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节 法治:新闻改革的题中之义
    第二节 媒介管理模式的转换
主要参考文献

(10)南方都市报组织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1.1 概念界定
    1.2 理论综述
第2章 南都初创时期(周报)组织结构演变历程(1995~1996)
    2.1 南都简介
    2.2 治理结构演变历程
        2.2.1 相对简单的主编集权式管理
        2.2.2 “一把手”几肩挑
    2.3 管理组织结构演变历程
        2.3.1 采编与经营结构上两分离,现实中两合一
        2.3.2 呈现“大编辑部、小经营部”特点
        2.3.3 缺乏中层管理团队,管理宽度窄
        2.3.4 广告部门基本设置及外包
第3章 南都追求盈利经济时期(日报)组织结构演变历程(1997~2001 )
    3.1 人员资金缺乏时期治理结构演变历程(1997~1999)
        3.1.1 编委会七人制到多人制
    3.2 人员资金缺乏时期管理组织结构演变历程(1997~1999)
        3.2.1 广告部管理层级扁平化
        3.2.2 广告部结构按区域市场划分
        3.2.3 项巨制初现
    3.3 人员资金扩充时期治理结构演变历程(2000~2001)
        3.3.1 编委会扩军与重心转移
        3.3.2 南都报系初现
    3.4 人员资金扩充时期管理组织结构演变历程(2000~2001)
        3.4.1 中层管理团队形成与逐步分权
        3.4.2 跨区域分站的建立
        3.4.3 广告部结构按行业为条、区域为块划分
        3.4.4 发行部门围绕重新自办发行结构大调整
第4章 南都构建主流媒体时期组织结构演变历程(2002~2006)
    4.1 治理结构演变历程
        4.1.1 治理核心从编委会到四委会
        4.1.2 南都报系初步成形
    4.2 管理组织结构演变历程
        4.2.1 构建与母集团对接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第5章 南都全媒体集群构建时期组织结构演变历程(2007~)
    5.1 生产核心从编委会到南都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
    5.2 治理核心从四委会到南都全媒体运管会
第6章 南都组织结构演变的原因分析
    6.1 急剧竞争环境之于不断分权化结构
    6.2 多变环境之于委员会制结构
    6.3 裂变战略之于报系金字塔型结构
    6.4 融合环境之于模块化结构
    6.5 聚变战略之于全媒体集群扁平化的结构
第7章 南都组织结构演变的考察与建设性意见
    7.1 治理结构中的成功因素
        7.1.1 从个人决策、集体负责到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7.1.2 合一或交叉式
    7.2 管理组织结构中的成功因素
        7.2.1 尽量扁平化、模块化的设计
        7.2.2 绝对集权到分级授权
    7.3 失误因素
        7.3.1 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激励机制薄弱
        7.3.2 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结构与金字塔结构的冲突
    7.4 建议
        7.4.1 治理结构:建立专业委员会强化治理核心功能
        7.4.2 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治理
        7.4.3 管理组织结构:网络化
        7.4.4 管理组织结构:柔性化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四、《解放日报》明年扩为20个版(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 王秋苹.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8)
  • [2]中国共产党90年新闻事业大事记[A]. 郑保卫,杨柳. 新闻学论集第26辑, 2011
  • [3]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D]. 燕志华. 南京大学, 2014(03)
  • [4]延安《解放日报》典型报道研究[D]. 石珍楠. 兰州大学, 2016(08)
  • [5]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D]. 米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6]社会变迁中晚报副刊的话语嬗变 ——《春城晚报》案例分析[D]. 左军. 云南大学, 2014(12)
  • [7]中国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研究[D]. 石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7)
  • [8]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的风景及权力关系[D]. 谢依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02)
  • [9]当代中国新闻媒介的整合与改革[D]. 林晖. 复旦大学, 2003(02)
  • [10]南方都市报组织结构演变研究[D]. 黄鑫宇. 河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解放日报》明年增刊20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